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陷入困难和不幸中的公民给予款物接济和帮助的一种政策或制度。研究1949-1952年中国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两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救助史的研究;可以丰富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分层、社会结构及社会保障等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的社会救助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挖掘尽可能多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学整体考察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同时借鉴社会工作、社会学及政治学等有关理论和方法,对1949-1952年中国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对本课题的选题缘起、核心概念、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框架、路径与方法等进行了论述,以充分展示本论文的研究主旨,论证本论文的选题价值。第一章,是1949-1952年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通过对已有材料的梳理,揭示了1949-1952年中国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总结了1949-1952年中国弱势群体的特点与影响。说明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及其特点与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开展社会救助的重要诱因。
     第二章,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爬梳,笔者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关于弱势群体与社会救助的核心思想,即那些关系到社会救助全局性安排和战略性决策的基础性与关键性的重要问题,包括有关弱势群体的成因、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社会救助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社会救助中主、客体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并加以评析。
     第三章,是社会救助制度研究。首先对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过程进行梳理,随后按照目标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管理系统、设施系统等四个方面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框架体系加以解析,最后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收集与分配、工作人员管理和民众社会动员等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力求对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及其运作机制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
     第四章,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救助实践。以弱势群体的类别为顺序,基本通过个案研究,分别考论了政府对各类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实况、绩效和经验;同时,对政府救助的作用和特点进行了评析。
     第五章,是民间社会互助研究。在对家庭、慈善团体的社会互助以及国家主导下的社会互助分别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时期社会互助的特点,分析了其发展趋向。
     结束语。首先对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予以评价,其次说明社会救助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关系,揭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和实践模式选择的深层原因以及社会救助实践及其绩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思考社会救助对当今的启示。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实证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和社会为救助弱势群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而使社会救助在社会变迁中大有作为,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新生的政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因为如此,其时的社会救助工作在中国社会救助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很多开创性的措施在以后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其二,在思想和制度层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那些关系到社会救助全局性安排和战略性决策的基础性与关键性问题上的认识,基本上超越了传统的社会救助观念,开始向现代社会救助思想转变。基于基本国情的积极社会救助制度模式,揭开了社会救助史上新的一页,具有里程碑意义;积极的社会救助制度模式与革命性社会动员运作方法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救助的制度绩效,也成为该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特点。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助启示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社会保险等子系统相比,社会救助更可以大有作为;社会救助要获得成功,需要发挥国家和社会两个积极性,要将政府的制度化支持、民间组织与社区的服务功能、弱势群体亲朋好友的慰藉及其群体内社会资本的作用等有效地将以整合;成功的社会救助应该是积极的救助,着眼点在于提升弱势群体的自救能力;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以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背景,即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前提、思想文化条件和法制保障。当然,由于时代所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助,无论是思想、制度还是实践层面,都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又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诸多值得反思的方面。
Social assistance is a policy or system for the state or society to provide relief or help for the difficult or unfortunate citizens. Studying on China's vulnerable groups and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1949 to 1952 helps to further expand the research disciplines of the history of CPC and the PRC, helps to promote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a's social assistance, enriches the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securit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and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hina's social relief today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the greatest possible file information, with Marxist'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a guide and a combination of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of the historical overall investigation and case analysis as a main method and with drawing on other relevant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social science and political science, this thesis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in multi-level and multi-angle on China's vulnerable groups and social assistance in the period of 1949 to 1952.
     The thesis includes three parts, that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body and the concluding remarks.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is issue, the core concept and the study situation, framework, path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fully display the subject of the thesis and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the topic.
     Chapter I is on China's vulnerable groups from 1949 to 1952. Based on the combing the materials, the thesis reveals the survival plight of China's vulnerable groups in this period,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nfluences of China's vulnerable groups in this period and illustrates that the plight of China's vulnerable group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s are the main incentives for the CPC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launch social assistance.
     Chapter II is on the thought of CPC's social assistance. Basing on the combing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thesis explains the core ideas of the CPC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the vulnerable groups and social assistance, namely, those important and cruci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arrangements and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including the causes of vulnerable groups, the need and importance of the social relief, the meaning and extension of social relie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s and objections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social relief and tries to make comments and assessment on them.
     Chapter III is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The thesis sorts out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analyzes the framework system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from its four aspects, that is, the target system, the rules,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infrastructure system, and in order to have a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n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al mechanism, discusses the mode of operation of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such as the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unds, the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the mobilization of civil society.
     Chapter IV is about the assistance practice of the CPC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asing on the type sequence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and basically through case studies, the thesis respectively examines the social relief live practice, performance and experiences of the government relief for various vulnerable groups and makes comments and assessment on the ro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 aid.
     Chapter V is about the mutual assistance of civil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pective inspection of the mutual assistance in the family,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mutual assista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ate, the thesis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mutual assistance in that period and 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part of he concluding remarks, the thesis evaluates the social relief in the period of 1949-1952,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relief and social relations, reveals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choice of the China'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society and tries to analyze its inspiration on today.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various aspects above, the thesis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has made such arduous efforts to help the vulnerable groups that the social relief has achiev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social changes 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promoting economic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ng the nascent regime. Because of this,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then has written a glorious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social relief and its many pioneering measures have been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further later. Secondly, in terms of ideology and system level, the awareness of the CPC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those important and cruci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arrangements of social assistance and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has basically gone beyond traditional thought of social relief and started to transform to the modern concept of social assistance. The positive social relief system modal that is based o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social relief and i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ositive social relief system modal and the revolutionary social mobilization methods has in some degree ensured the system performance of social assistance and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in that period. Thirdly, the practice of social assistanc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reveals that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social relief can accomplish a great deal more than other secondary systems i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uch as social insurance. It needs to play the initiative roles of both the nation and society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stitutional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the service functions of the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ies, the consolation of friends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and the role of the groups?ˉsocial capital. The successful social relief should be positive assistance and be focused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elf-help ability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It needs a good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background to absolutely resolve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namely, a certain economic basis, the political premise,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and legal protection. Of course, due to age restrictions, the social relief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inevitably has some kinds of problems, whether in ideology and system and in practical level, which leaves us a lot to reflect today.
引文
①参见郑杭生、李迎生:《社会分化、弱势群体与政策选择(节选)》,http://www.china.org.cn, 2003 年 1 月 20 日。
    ①Rothman,Practice with Highly Vulnerable Clients: Case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Based service(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5),pp.3-4.
    ②Gitterman,“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Vulnerable Population,” Handbook of Social Work, ed. Gitterman. A.( 1991),p.1-32;Gitterman.A.& Shulman,L.,Mutual Aid Groups, Vulnerable Populations, and the Life Cycle( Prentice Hall,1994),p.1.
    ③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江海学刊》2002 年第 3 期。
    ④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 页。
    ⑤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 年第 3 期。
    ⑥参见郑杭生、李迎生:《社会分化、弱势群体与政策选择(节选)》,http://www.china.org.cn, 2003 年 1 月 20 日。
    
    ①李立志:《变迁与重建 1949-1956 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3 页。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13-14 页。
    ③时正新、廖鸿:《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 页。
    ①汪雁、慈勤英:《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与城市居民社会救助理念建设》,《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 6 期。
    ②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 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 2-3 页。
    ①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2 页。
    ②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139 页。
    ③贺培育:《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 页。
    ④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3 页。
    ⑤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于[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253 页。
    ①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42 页。
    ②中国经济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编《一九五年中国经济论文选》第 3 辑,三联书店 1951 年版,第 244-246 页。
    ③中国经济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编《一九五年中国经济论文选》第 2 辑(下),三联书店 1951年版,第 375 页。
    ①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 年第 1 期。
    ②郭德宏:《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史学月刊》1998 年第 2 期。
    ①程连升著《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3-68页。
    ②李立志:《建国初期的社会问题及其治理》,《教学与研究》2002 年第 11 期。
    ③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5 年第 4 期。
    ①江沛:《天津娼业改造问题述论 1949-1957》,《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4 年第 2 辑。
    ②杨洁曾、贺宛男:《上海娼妓改造史话》,三联书店 1988 年版,第 25 页。
    ③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5 年第 4 期。
    ①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日根据地——南开大学第二届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议文集》,档案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37 页。
    ①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21 页。
    ②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 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 页。
    ③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20 页。
    ①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21 页。
    ②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3 页。
    ①陈爽:《近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光明日报》1998 年 10 月 24 日史学版。
    ②陈春声:《中国社会史必须重视田野调查》,《历史研究》1993 年第 2 期。
    ①邹兆辰:《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理论审视》,《光明日报》2005 年 4 月 21 日史学版。
    ①根据《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法律出版社 1958 年版)、《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央档案馆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中国灾荒史》等档案资料和《人民日报》等报刊资料整理出表。表中所用“一般”、“严重”、“特大”等灾害程度的评判标准是参照同类研究成果《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得出的。
    ①综合《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中国三农信息网、董志凯主编《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等有关数据得出的数字。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和国家减灾中心主编《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案例(1949-2004)》,第 1 页。
    ②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 42 页。
    ③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1 页。
    ④《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案例(1949-2004)》,第 5、6、13 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案例(1949-2004)》,第 13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 1958 年版, 第 65、66 页。
    ②《检查报告》(1950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③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 46 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 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9 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9 页。
    ④《对安新灾情的报告及意见》,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①《检查报告》(1950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②《一月来的生产救灾工作》(1951 年 11 月),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③《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密云县灾情与措施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1。
    ④《检查报告》(1950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⑤《河北省重灾区生产救灾工作视察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⑥《河北省生产救灾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⑦广东省民政厅:《关于生产救灾工作初步综合报告》,1951 年 6 月 13 日。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1、52 页。
    ⑨《检查报告》(1950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⑩《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指示》,北京市档案馆,2-2-58。
    ①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5 页。
    ②《河北省生产救灾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③《雄县救灾材料》,河北省档案馆,931-7-4。
    ④《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3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8 页。
    ⑤《华东局关于苏北泰州分区连续发生群众性骚动事件的通报》,中共中央华东局编《斗争》第 30 期,第 25、26 页。
    ⑥《华东局关于怀远县发生抢粮事件的处理给皖北区党委的指示》,中共中央华东局编《斗争》第 30 期,第 27 页。
    
    ①程连生:《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 页。
    ②程连生:《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 页。
    ③朱力等著《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06、407 页。
    ④陈达:《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市镇工人生活》,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88 页。
    ⑤袁伦渠:《中国劳动经济史》,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73 页。
    ①李立志:《变迁与重建 1949-1956 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1 页。
    ②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8-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7年版,第 109 页。
    ③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福建省志.劳动志》http://www.fjsq.gov.cn.
    ④程连生:《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9 页。
    ①《张家口市委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报告》,河北省档案馆,758-3-216。
    ②这里是人民币旧币,1 万元旧币折合 1955 年 3 月 1 日起发行的人民币新币 1 元。下同。
    ③《1951-1952 年上海市处理失业知识分子问题史料选》,《档案与史学》1998 年第 5 期。
    ④通镇人民政府:《关于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的设立及救济过程情况的综合报告》(1952 年5 月),河北省档案馆,932-3-141。
    ⑤《中央劳动部办公厅致河北省人民政府函》,河北省档案馆,932-1-182。
    ⑥彭博:《新中国初期河北省失业问题研究》中国期刊网。
    ⑦《保市组织失业工人生产小组》,《河北日报》1950 年 8 月 2 日。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4 页。
    ②《对石家庄市工人失业问题及市委解决办法的通报》(1952 年 5 月),河北省档案馆,855-17-115。
    ③《转发全国总工会华北工委关于失业工人问题的报告》(1952 年 8 月),河北省档案馆,855-17-115。
    ④《转发全国总工会华北工委关于失业工人问题的报告》(1952 年 8 月),河北省档案馆,855-17-115。
    ⑤《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34 页。
    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9-120 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98 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45、646 页。
    ③单光鼐著《中国娼妓——过去和现在》,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9 页。
    ①马维纲:《禁娼禁毒》,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 页。
    ②马维纲:《禁娼禁毒》,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5、26 页。
    
    1杨重野:《石家庄市是怎样改造妓女的》,《人民日报》1949 年 11 月 24 日第 4 版。
    ②单光鼐著《中国娼妓——过去和现在》,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59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36 页。
    ①《张翠喜在斗争妓院领家老板会上的发言》,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 27 辑,北京出版社 1986 年版,181 页。
    ②马维纲:《禁娼禁毒》,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 页。
    ③单光鼐:《中国娼妓——过去和现在》,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 页。
    ④杨洁曾、贺宛南:《上海娼妓改造史话》,三联书店 1988 年版,第 76 页。
    ⑤杨洁曾、贺宛南:《上海娼妓改造史话》,三联书店 1988 年版,第 60-66 页。
    ①马维纲:《禁娼禁毒》,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9 页。
    ②杨洁曾、贺宛南:《上海娼妓改造史话》,三联书店 1988 年版,第 72 页。
    ③曲彦斌著《中国乞丐》,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6 页。
    ④《武汉文史资料》,1989 年第 2 辑,第 63 页。
    ⑤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92 页。
    ①曲彦斌:《中国乞丐》,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9 页。
    ②池子华:《沉重的历史省思:近代中国的乞丐及其职业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 年第 4 期。
    ③曲彦斌:《中国乞丐》,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6 页。
    ④杨奎松:《新中国巩固城市政权的最初尝试》,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5 年第 1期。
    ⑤池子华:《沉重的历史省思:近代中国的乞丐及其职业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 年第 4 期。
    ①周利成:《天津市收容乞丐纪实》,《炎黄春秋》2000 年第 6 期。
    ②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 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8 页。
    ③朱力等著《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4 页。
    ①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 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第 68 页。
    ②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 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第 67 页。
    ①孟昭华,王明寰著:《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92 页。
    ②孟昭华,王明寰著:《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92 页。
    ①《继续与灾害搏斗,保卫秋收!》,《人民日报》1949 年 9 月 8 日第 1 版。
    ②《河北省生产救灾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①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57 页。
    ②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52 页。
    ③刘继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核心争论》,《国外社会科学》2003 年第 3 期。
    ①[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王建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 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2 册,第 491 页。
    ②《李大钊全集》第 3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14-216 页。
    ①毛泽东:《‘万恶社会’与赵女士》,《大公报(湖南)》1919 年 11 月 21 日。
    ②《共产党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2 册,第163 页。
    ③《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拟定的劳动立法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2 册,第 312 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2 册,第 492 页。
    ⑤《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2 册,第 528、529 页。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3 册,第 112、113 页。
    ⑦《李大钊全集》第 3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14-216 页。
    ①《李大钊全集》第 3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14-216 页。
    ②《李达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549 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 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9 页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3 册,第 77 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1 页。
    ②江西省档案馆:《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28 页。
    ③《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红色中华》第 15 期。
    ④赵效民:《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1927-1937),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30 页。
    ⑤《春耕运动总结与夏耕运动的任务》,《红色中华》第 194、195 期。
    ⑥《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29 页。
    ⑦赵效民:《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1927-1937),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25 页。
    ⑧《发展生产,节约经济来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红色中华》第 10 期。
    ①《湘鄂西省苏维埃的工作》,《红旗周报》第 40 期。
    ②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四册补编(1927-193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 101 页。
    ③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459、460 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36-139 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66 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285 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180 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176 页。
    ⑤高冬梅:《陕甘宁边区难民救济问题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⑥高冬梅:《陕甘宁边区难民救济问题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⑦高冬梅:《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抗日战争研究》2002 年第 3 期。
    ①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二),档案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37 页。
    ②转引自高冬梅:《陕甘宁边区难民救济问题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③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九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58 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176 页。
    ①刘继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核心争论》,《国外社会科学》2003 年第 3 期。
    ②《毛泽东文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9 页。
    ③《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 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法律出版社 1982年版,第 180 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622 页。
    ③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81 页。
    ④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00 页。
    ⑤《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2 页。
    ⑥朱力等著《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7 页。
    ①《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5 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9 页。
    ③《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622 页。
    
    ①《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0 页。
    ②李立志著《变迁与重建 1949-1956 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5 页。
    ①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 1958 年版,第 105 页。
    ②转引自高峻博士论文:《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 1949-1957》,中国期刊网。
    ①《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3、64 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0 页。
    ③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82 页。
    ④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19 页。
    ⑤《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36 页。
    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25 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0 页。
    ⑧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82 页。
    ⑨《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180 页。
    ①胡鞍钢:《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 年第 1 期,第 4-15 页。
    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全面的劳动就业》,1952 年 8 月 4 日《人民日报》社论。
    ③《认真救济失业工人》,《人民日报》1950 年 6 月 19 日第 1 版。
    ④《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180 页。
    ⑤李占才:《建国初期共产党人的劳动就业观》,《同济大学学报》2002 年第 5 期。
    ①胡鞍钢:《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 年第 1 期。
    ②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 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476 页。
    ②《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1、232 页。
    ③《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180 页。
    ①刘继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核心争论》,《国外社会科学》2003 年第 3 期。
    ②李立志:《变迁与重建 1949-1956 年的中国社会》,第 194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70 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181 页。
    ③《河北省人民政府通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08页。
    ②董必武:《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 一九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在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5 日第 1 版。
    ③《李大钊全集》第 3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14-216 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94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18 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640 页。
    ③《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1、232 页。
    ④《认真救济失业工人》,《人民日报》1950 年 6 月 19 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324 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105 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92 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105 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92 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8 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8 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52 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51 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176 页。
    ④董根明:《从“重养轻教”到“救人救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 年第 5期。
     ①《河北省寒衣发放情况的报告(1951 年 6 月)》,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①董必武:《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人民日报》1950 年 3 月 7 日第 2 版。
    ①《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324 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428 页。
    ③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法律出版社 1982年版,第 18-24 页。
    ①政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 年 10 月成立。1954 年 9 月,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①民政部:《国家民政法规》(2),第 1109 页。
    ②民政部:《国家民政法规》(2),第 1086 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5-16 页。
    ②《陈云文选》(1949-1956),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88 页。
    ③张仁善:《1949 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71 页。
    ④《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625 页。
    ⑤《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622-627 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02 页。
    ②《1949 一 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198 页。
    ③《1949 一 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189 页。
    ④《1949 一 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177 页。
    ①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06 页。
    ②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82 页。
    ③北京市档案馆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89 页。
    ④北京市档案馆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66 页。
    ⑤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51 年》,法律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89 页。
    ①李立志:《变迁与重建 1949-1956 年的中国社会》,第 193 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第 1 版,第 440 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第 1 版,第 456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5-97 页。
    ②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中国期刊网。
    ①贺培育著《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 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法律出版社 1982年版,第 623 页。
    ③《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180 页。
    ④《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180 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180 页。
    ②董必武:《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 一九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在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5 日第 1 版。
    ③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06 页。
    ④贺培育著《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 页。
    ①伍云甫:《关于整顿生产教养工作的报告》(1953 年),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②贺培育著《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8 页。
    ③《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180 页。
    ④《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52 年》,法律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22 页。
    
    ①民政部:《国家民政法规》(2),第 1109 页。
    ②民政部:《国家民政法规》(2),第 1086 页。
    ③民政部:《国家民政法规》(2),第 1109 页。
    ④民政部:《国家民政法规》(2),第 1109 页。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02 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625 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628-632 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627-631 页。
    ③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06 页。
    ④江沛:《天津娼业改造问题述论:1949-1957》,《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4 年第 2 辑。
    ①北京市档案馆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89 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51 年》,法律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89 页。
    ③《农村灾荒救济粮款发放使用办法》(1953 年),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④北京市档案馆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16 页。
    ⑤《北京市免费医疗实施办法》,北京市档案馆,196-2-217。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625 页。
    ①赵西岳:《城市社会救济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①贺培育:《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 页。
    ②董必武:《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5 日第 1 版。
    ①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22 页。
    ②建国初期,我国在中央和省之间设有大行政区一级政府,称军政委员会,全国划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 6 个大行政区。1952 年 11 月 15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 19 次会议,决定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一律改称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1954 年 6 月 19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 32 次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
    ①参见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23 页。
    ②毛齐华:《一年来救济失业工人工作的成就》,《人民日报》1951 年 5 月 1 日第 6 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 1958年版,第 7 页。
    ①《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7 页。
    ②董必武:《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5 日第 1 版。
    ③《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章程》,《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5 日第 2 版。
    ④内务部社会司司长纪纲:《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的报告》,《内务部通讯》1952 年第 2 期,第 16-20 页。
    ⑤伍云甫:《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两年半来的工作概况》,《人民日报》1952 年 9 月 29 日第 2版。
    ①伍云甫:《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两年半来的工作概况》,《人民日报》1952 年 9 月 29 日第 2版。
    ②伍云甫:《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两年半来的工作概况》,《人民日报》1952 年 9 月 29 日第 2版。
    ③伍云甫:《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两年半来的工作概况》,《人民日报》1952 年 9 月 29 日第 2版。
    ④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等:《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78 页。
    ⑤李立志:《变迁与重建 1949-1956 年的中国社会》,第 46 页。
    ⑥转引自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203、204 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22 页。
    ②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96 页。
    ①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第 115 页。
    ②《上海民政志》第十四章第三节,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http://www.shtong.gov.cn)。
    ③郭沫若:《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12 月 30 日第 1 版。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11 页。
    ①郭沫若:《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12 月 30 日第 1 版。
    ②《(北京市)关于处理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救济机关报告》(1952 年年 7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39。
    ③伍云甫:《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两年半来的工作概况》,《人民日报》1952 年 9 月 29 日第 2 版。
    ④《上海市生救会半年工作概要》,《上海市政公报》第 2 卷第 4、5 期,第 65-66 页。
    ⑤米士奇等:《解放初期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的工作——杨蕴玉访谈录》,《党的文献》2007 年第 1期。
    ①《凉山州志》卷 13,第 2 篇第 2 章第 2 节,凉山史志办网(http://szb.lsz.gov.cn)2006年 6 月 15 日。
    ②伍云甫:《关于整顿生产教养工作的报告》(1953 年 11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③《上海民政志》总述,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http://www.shtong.gov.cn)。
    ④《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10 页。
    ⑤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第 202 页。
    ⑥伍云甫:《关于旧有社会救济福利团体的团结改造问题》(1951 年 5 月),北京市档案馆,2-3-79。
    ①倪斐君:《关于调整旧有的社会福利团体工作的报告》(1953 年 11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24。
    ②伍云甫:《关于整顿生产教养工作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③伍云甫:《关于整顿生产教养工作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①伍云甫:《关于整顿生产教养工作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②《上海市生救会半年工作概要》,《上海市政公报》第 2 卷第 4、5 期。
    ③纪纲:《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的报告》,《内务部通讯》1952 年第 2 期。
    ④《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26 页。
    ①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338 页。
    ②财政科学研究所编:《十年来财政资料汇编》(第 1 辑),财政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20页。
    ③财政科学研究所编:《十年来财政资料汇编》(第 1 辑),财政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61 页。
    ④《河北省 1951-1952 年春分配各种粮款综合统计表》,河北省档案馆,907-27-78。
    ①孙绍骋著《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190 页。
    ②中国经济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编《一九五 0 年中国经济论文选》(第 3 辑),三联书店 1951年版,第 242、244 页。
    ①《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关于检查民政事业费的工作总结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205。
    ②孙绍骋著《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222 页。
    ③《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172 页。
    ④《阜平县寒衣贷款的发放使用及生产情况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1-1-129。
    ①《河北省寒衣发放情况的报告(1951 年 6 月)》,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②赵西岳:《城市社会救济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③《一月来的生产救灾工作》,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④《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169 页。
    ⑤《河北省人民政府通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①《河北省寒衣发放情况的报告(1951 年 6 月)》,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②《河北省寒衣发放情况的报告(1951 年 6 月)》,河北省档案馆, 907-1-129。
    ①《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关于检查民政事业费的工作总结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205。
    ②《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关于检查民政事业费的工作总结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205。
    ③《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入检查工作的决定》,《河北政报》1950 年第 5 期。
    ①《全国民政干部基本情况报告表》,北京市档案馆,196-2-37。
    ②《河北省生产救灾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①《雄县检查工作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31-7-4。
    ②《新城县检查工作简报》,河北省档案馆,931-7-4。
    ③《一月来的生产救灾工作》(1951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④谢觉哉:《我们能够战胜灾荒 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6 日第 4 版。
    ⑤《在全省灾情调查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1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25、326 页。
    ①《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入检查工作的决定》,《河北政报》1950 年第 5 期。
    ②谢觉哉:《我们能够战胜灾荒 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6 日第 4 版。
    ③《河北省生产救灾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④《内务部指示各级人民政府 加强组织领导生产救灾 不许饿死一个人!》,《人民日报》,1950 年 1 月 8 日第 1 版。
    ⑤《人民日报》1951 年 1 月 27 日第 2 版。
    ⑥《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169 页。
    ①《山西省人民政府通令》,《山西政报》1950 年第 9 期。
    ②《镇平县关于张庆川自杀与卖孩子度荒的调查处理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204。
    ③《一年来通县专区的生产救灾经验》,《河北政报》1950 年底 11 期。
    ④《一年来通县专区的生产救灾经验》,《河北政报》1950 年底 11 期。
    ⑤《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复 为认真追查饿死人事件由》,北京市档案馆,196-2-212。
    ①《检查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②《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通报 为通报“河南省镇平县张庆川自杀和卖孩子度荒事件的调查处理报告”由》,北京市档案馆,196-2-204。
    ③《河北省重灾区抢救工作简报》,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④[以]S.N 艾森斯塔德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 页。
    ⑤吴忠民:《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84 页。
    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80-481 页。
    ①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中国期刊网。
    ②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关于检查救灾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1 年 1 月 27 日第 2版。
    ③董必武:《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 董副总理在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3 月 7 日第 2 版。
    ④转引自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中国期刊网。
    ①《党的宣传网一年来发展的情况和今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目标》,《人民日报》1952 年1 月 1 日第 3 版。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 1980年版,第 113 页。
    ③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中国期刊网。
    ④孙衷文、冯鲁仁:《农村党组织在春耕、防旱中的宣传工作经验》,《人民日报》1952 年 5月 28 日第 3 版。
    ①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运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1页。
    ②赵西岳:《城市社会救济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③《察哈尔省生产救灾宣传委员会今年冬季生产救灾宣传计划》(1951 年 7 月),《察哈尔政报》第 31 期。
    ④《各地人民政府和工会组织用多种方式救济失业工人》,《人民日报》1950 年 6 月 19 日第 2 版。
    ⑤孙衷文、冯鲁仁:《农村党组织在春耕、防旱中的宣传工作经验》,《人民日报》1952 年 5月 28 日第 3 版。
    ⑥《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关于普遍开展农村冬学运动的指示》,《察哈尔政报》第 31 期。
    ⑦向在仁主编《宣传学概论》,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27、128 页。
    ⑧《救济总会为灾区同胞劝募寒衣 文化宫今明举行音乐晚会》,《人民日报》1950 年 10 月2 日第 2 版。
    ①《寒衣募捐总会天津市分会寒衣募捐总结报告》(1950 年 11 月),《天津市政》第 19 期。
    ②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版,第 413 页。
    ③《寒衣募捐总会天津市分会寒衣募捐总结报告》(1950 年 11 月),《天津市政》第 19 期。
    ④《寒衣募捐总会天津市分会寒衣募捐总结报告》(1950 年 11 月),《天津市政》第 19 期。
    ⑤王海光:《旋转的历史 社会运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2 页。
    ⑥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85 页。
    ⑦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中国期刊网。
    ⑧《交河领导抗旱情况与经验的报告》,河北省档案馆,855-1-206。
    ①《北京市民政局训练游民乞丐工作总结》(1951 年 7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20。
    ②《北京市民政局训练游民乞丐工作总结(1951 年 7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20。
    ③《察哈尔人民政府关于生产救灾方针任务与统一领导的具体办法的报告》,《察哈尔政报》第 30 期。
    ④《察哈尔人民政府关于以秋耕为中心开展省查救灾运动的指示》,《察哈尔政报》第 30 期。
    ①苑书义、孙宝存、郭文书主编:《河北经济史》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5 页。
    ②《生产救灾工作中几个问题简报》,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③毛齐华:《一年来救济失业工人工作的成就》,《人民日报》1951 年 5 月 1 日第 6 版。
    ④察哈尔人民政府秘书厅编印《察哈尔政报》第 6 期,第 9 页。
    ⑤中宣部办公厅:《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1949-1966),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20 页。
    ①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版,第 389 页。
    ②孙衷文、冯鲁仁:《农村党组织在春耕、防旱中的宣传工作经验》,《人民日报》1952 年 5月 28 日第 3 版。
    ③《天津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关于收容处理乞丐工作总结》,《天津市政》第 4 期。
    ④《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入检查工作的决定》,《河北政报》第 5 期。
    ⑤谢觉哉:《我们能够战胜灾荒》,《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6 日第 4 版。
    ⑥《生产救灾,节约备荒》,《人民日报》1949 年 9 月 7 日第 1 版。
    ⑦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版,第 389 页。
    ①李在藻、魏泽同:《上为中央分忧 下为群众解愁——缅怀谢觉哉同志的崇高品德》,《人民日报》1988 年 4 月 21 日第 5 版。
    ②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 版,第 389 页。
    ③王云从:《宣传员的宣传工作改变了中洲乡的面貌》,《人民日报》1951 年 12 月 21 日第 3 版。
    ④陈其瑗:《一年来的救灾工作总结 内务部陈其瑗副部长一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全国民政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9 月 13 日第 1 版。
    ①董必武:《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 董副总理在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3 月 7 日第 2 版。
    ②《生产救灾工作中几个问题简报》(1950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③《沧县专区关于当前防旱春耕生产情况的报告》,河北省档案馆,855-1-206。
    ④《河北省委关于唐山地委纠正春耕防旱工作中强迫命令作风的通报》,河北省档案馆,855-1-206。
    ①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译本,华夏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61页。
    ①董必武:《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 董副总理在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3 月 7 日第 2 版。
    ②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军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8 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387、388 页。
     ①路径依赖理论,由制度经济学家诺斯首先提出,主要是描述过去的制度对现在和将来所实施的制度、人们过去的行为对现在和将来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这种理论告诉我们,一种现存的制度及其所塑造的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汇聚有一种“惯性”,一旦采取了某种制度,贯彻了某种社会行为,进入了某种特定的路径,那么,这种制度和行为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为人们进一步的路径选择制造出一种依赖结构。
    ①参见陈冬生:《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工作述评》,中国期刊网。
    ②苑书义等主编《河北经济史》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 页。
    ①《天津行署副专员李克才关于生产救灾工作报告》,《河北政报》第 6 期,第 8 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2 页。
    ③白山:《访灾记》,《人民日报》1949 年 11 月 10 日第 6 版。
    ④勇进:《人定胜天》,《人民日报》1950 年 2 月 14 日第 1 版。
    ①杨秀峰:《河北省重灾区生产救灾工作视察报告》,《河北政报》第 5 期,第 16-17 页。
    ②《河北省基本情况与工作方针及当前工作要点》,《河北政报》第 1 期,第 4-5 页。
    ①《关于大力开展灾区生产救灾工作的指示》,《河北政报》第 2 期,第 46 页,
    ②《河北日报》1949 年 8 月 13 日第 1 版。
    ③《一月来的生产救灾工作》(1951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①《关于生产防旱救灾专县如何组织力量的规定》(1952 年),河北省档案馆,855-1-20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 1958年版,第 7 页。
    ③《河北省基本情况与工作方针及当前工作要点》,《河北政报》第 1 期,第 6 页。
    ④《克服困难发展生产 加强人民民主专政》(1950 年 11 月),《河北政报》1950 年 12 月专刊,第 13 页。
    ①韩立成主编《当代河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5 页。
    ②苑书义等主编《河北经济史》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4 页。
    ③河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政府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26 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 1958年版,第 59、60 页。
    ①《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60 页。
    ②河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政府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26 页。
    ③《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31 页。
    ④《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31 页。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72 页。
    ②《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18 页。
    ③《河北生产救灾工作简报》,河北省档案馆,855-1-21。
    ④《河北生产救灾工作简报》(1951 年),河北省档案馆,855-1-21。
    ⑤《本省生产救灾工作的措施》(1951 年 10 月),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⑥《一月来的生产救灾工作》,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⑦《一月来的生产救灾工作》,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①《河北省寒衣发放情况的报告》(1951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②《河北省寒衣发放情况的报告》(1951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③《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61 页。
    ④《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66 页。
    ⑤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 1950 年水利工作的报告》,《河北政报》第 13 期。
    ⑥《河北省人民政府党组关于春耕播种及河工工作给党委的报告》(1951 年 6 月),河北省档案馆,907-15-4。
    ⑦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1950 年麦收前生产救灾工作计划(草案)>的决议》,河北省档案馆,935-5-73。
    ①《河北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工作简报》,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②《关于宝坻老高寨堵口工作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31-7-4。
    ①《刘青山、张子善盗窃国家资财的罪行》,《人民日报》1951 年 12 月 30 日第 1 版。
    ②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第 134、135 页。
    ③《河北安置灾民近四万到非灾区去进行生产》,《人民日报》,1950 年 4 月 1 日第 2 版。
    ④河北省民政厅:《关于安置灾民工作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35-5-73。
    ⑤《河北安置灾民近四万到非灾区去进行生产》,《人民日报》,1950 年 4 月 1 日第 2 版。
    ⑥《河北移民到东北》,《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7 日第 2 版。
    ①《河北移民到东北》,《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7 日第 2 版。
    ②《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20 页。
    ③《河北移民到东北》,《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7 日第 2 版。
    ④内务部研究室:《救灾工作及其问题》,《河北政报》第 3 期。
    ①《河北政报》,第 18 期,第 18 页。
    ②《河北政报》,第 18 期,第 18 页。
    ③《关于防旱春耕生产工作向中央的汇报》,河北省档案馆,855-1-206。
    ④《报告召开各县防旱生产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和专区检查队长会议的情况》,河北档案馆,855-1-200。
    ⑤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 19 册,第 11 页。
    ⑥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 19 册,第 12 页。
    ①河北省档案馆,855-1-44,第 32 页。
    ②《生产救灾工作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35-1-361。
    ③《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河北政报》,第 5 期,第 3 页。
    ④河北省档案馆,935-5-73,第 27 页。
    ⑤《河北省经济会议后生产救灾工作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⑥《河北省一九五年生产救灾的意见》,河北省档案馆,907-27-76。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第36 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73 页。
    ②《新城县检查工作简报》,河北省档案馆,931-7-4。
    ③《河北省 1951 年农业税秋征工作总结(草稿)》,河北省档案馆,822-1-15。
    ④《沧县专署关于生产救灾情况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⑤河北省卫生厅:《1950 年上半年卫生工作总结》,《河北政报》第 9 期。
    ①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 76 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案例(1949-2004)》,第 5-6 页。
    ③河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政府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24 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23 页。
    ⑤《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21 页。
    ⑥《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21 页。
    
    ①苑书义等主编《河北经济史》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4 页。
    ②《河北移民到东北》,《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7 日第 2 版。
    ③《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21 页。
    ④马宗晋、郑功成主编《灾害保障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70 页。
    ①《天津专署 1950 年 12 月份生产救灾工作报告》,《河北政报》第 13 期,第 9 页。
    ②《天津专署关于当前生产救灾工作的综合报告》(1951 年 1 月),《河北政报》第 13 期,第6-7 页。
    ①《河北省人民政府一九五一年一、二月份主要工作的综合报告》,《河北政报》第 15 期,第45 页。
    ②《河北省中灾区抢救工作简报》,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③《河北省寒衣发放情况的报告》(1951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①王承旭:《1949 年至 1950 年北京市的移民工作》,《北京党史》2005 年第 5 期。
    ② 《失业救济和普遍召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两项工作 京市吴晗副市长在京市第二届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12.30 第 3 版。
    ③北京市档案馆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65 页。
    ④北京市档案馆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65 页。
    ①《救济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10-1-229。
    ②《京人民救济代表会议闭幕 救总京市分会成立》,人民日报 1951.01.27 第 2 版。
    ③《京市府大力协助失业贫民 五千余人迁地就业 他们在东北察北各地都受到周密照顾》,《人民日报》1950 年 1 月 20 日第 4 版。
    ④《京冬令救济委员会 拨粮五十五万余斤扶助贫苦市民生产》,《人民日报》1949 年 12 月11 日第 2 版。
    ①《失业救济和普遍召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两项工作 京市吴晗副市长在京市第二届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12 月 30 日第 3 版。
    ②《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71 页。
    ③《失业救济和普遍召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两项工作 京市吴晗副市长在京市第二届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12 月 30 日第 3 版。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02 页。
    ②《救济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10-1-229。
    ③《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02 页。
    ④《失业救济和普遍召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两项工作 京市吴晗副市长在京市第二届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12 月 30 日第 3 版。
    ⑤《救济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10-1-229。
    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867、868 页。
    ①《本市劳动就业三年来获巨大成绩》,北京市档案馆,110-1-273。
    ②《本市劳动就业三年来获巨大成绩》,北京市档案馆,110-1-273。
    ③《临时救济工作总结报告》(1952 年),北京市档案馆,196-2-211。
    ④《救济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10-1-229。
    ①《临时救济工作总结报告》(1952 年),北京市档案馆 196-2-211。
    ②《临时救济工作总结报告》(1952 年),北京市档案馆 196-2-211。
    ③《1950 年度失业工人救济费支出决算说明》,北京市档案馆,110-1-52。
    ④《失业工人、知识分子救济工作报告》(1951 年),北京市档案馆,110-1-130。
    ⑤《1952 年全年工作总结》,北京市档案馆,110-1-229。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23 页。
    ①《1950 年度失业工人救济费支出决算说明》,北京市档案馆,110-1-52。
    ②《失业救济基金收支对照表》,北京市档案馆,110-1-192。
    ③《失业工人、知识分子救济工作报告》(1951 年),北京市档案馆,110-1-130。
    ④《本市劳动就业三年来获巨大成绩》,北京市档案馆,110-1-273。
    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72 页。
    ①《失业工人、知识分子救济工作报告》(1951 年),北京市档案馆,110-1-130。
    ②《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44 页。
    ③《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43 页。
    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43 页。
    ②《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45 页。
    ③《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45 页。
    ①《本市劳动就业三年来获巨大成绩》,北京市档案馆,110-1-273。
    ①贾振发、李馨树:《我的职业有了保证》,《人民日报》1952 年 11 月 20 日第 2 版。
    ②《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99 页。
    ③《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500 页。
    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299 页。
    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313 页。
    ⑥ 《京市各界代表会协商委会刘仁副主席 关于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救济工作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8 月 10 日第 6 版。
    ①毛齐华:《一年来救济失业工人工作的成就》,《人民日报》1951 年 5 月 1 日第 6 版。
    ②李立志:《变迁与重建 1949-1956 年的中国社会》,第 215 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7 页。
    ②《遣送河北省外来农民还乡报告》(1952 年 5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206。
    ③察哈尔民政厅:《函为劝阻灾民勿盲目到京、张两市找工作由》(1952 年 8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206。
    ④陈文联:《近代中国废娼思想的历史考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10 月第 10 卷第 5 期。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18 页。
    ②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03 页。
    ③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03 页。
    ④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04 页。
    
    ①穆玉敏:《1949:北京全面禁娼》,《人民公安》2003 年 3 期。
    ②马维纲:《禁娼禁毒》,第 82 页。
    ③马维纲:《禁娼禁毒》,第 82 页。
    ④马维纲:《禁娼禁毒》,第 82 页。
    ①《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00、401 页。
    ②《禁娼禁毒》,第 83 页。
    ③《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06 页。
    ④《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08 页。
    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67 页;穆玉敏:《1949:北京全面禁娼》,《人民公安》2003 年 3 期。
    ②《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69、670 页。
    ③《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08 页。
    ④米士奇、高长武:《解放初期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的工作——杨蕴玉访谈录》,《党的文献》2007 年第 1 期。
    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68 页。
    ②《北京妇女教养院的改造妓女工作》,《人民日报》1950 年 2 月 9 日第 4 版。
    ③《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14 页。
    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68-669 页,《京妇女生产教养院四百新生妇女出院参加生产》,《人民日报》1950 年 2 月 25 日第 4 版。
    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69 页
    ②米士奇、高长武:《解放初期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的工作——杨蕴玉访谈录》,《党的文献》2007 年第 1 期。
    ③《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69 页。
    ④陈心濂:《北京市封闭妓院片断回忆》,《文史资料选编》第 27 辑,北京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7 页。
    ⑤《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18 页。
    ①陈心濂:《北京市封闭妓院片断回忆》,《文史资料选编》第 27 辑,北京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76、177 页。
    ②陈心濂:《北京市封闭妓院片断回忆》,《文史资料选编》第 27 辑,北京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76、177 页。
    ③庞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49-1976)》,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3 年,第 147 页。
    ①李立志:《变迁与重建 1949-1956 年的中国社会》,第 199 页。
    ②米士奇、高长武:《解放初期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的工作——杨蕴玉访谈录》,《党的文献》2007 年第 1 期。
    ①陈心濂:《北京市封闭妓院片断回忆》,《文史资料选编》第 27 辑,北京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75 页。
    ②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乞丐问题材料》(1949 年),北京市档案馆,196-2-191。
    ③北平市人民政府民政局:《调查乞丐工作报告》(1949 年 4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191。
    
    ①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乞丐问题材料》(1949 年),北京市档案馆,196-2-191。
    ②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乞丐问题材料》(1949 年),北京市档案馆,196-2-191。
    ③北平市人民政府民政局:《调查乞丐工作报告》(1949 年 4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191。
    ④《组织扒手、小偷、乞丐劳动生产队第一届总结报告》(1949 年),北京市档案馆,196-2-190。
    
    ①《关于处理乞丐问题及妓女问题的工作布置》,北京市档案馆,196-2-191。
    ②《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84 页。
    ①《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83 页。
    ②《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6、397 页。
    ③《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0 页。
    
    ①《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86、387 页。
    ②《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2 页。
    ③《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84 页。
    ④《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85 页。
    
    ①《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2 页。
    ②《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3 页。
    ③《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3 页。
    ④《京人民救济代表会议闭幕 救总京市分会成立》,《人民日报》1951 年 1 月 27 日第 2 版。
    ⑤《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87 页。
    ①《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2 页。
    ②《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0 页。
    ③《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2 页。
    ④《京人民救济代表会议闭幕 救总京市分会成立》,《人民日报》1951 年 1 月 27 日第 2 版。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88 页。
    ②邯郸市民政志编纂委员会:《邯郸市民政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12 页。
    ③永川县民政志编修办公室:《永川县民政志 1950-1988》,1991 年,第 114 页。
    ④常州民政局《常州民政志》,1991 年,第 154 页。
    ⑤《邯郸市民政志》,第 115 页。
    ①崔乃夫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政》(下),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03—104 页;宋士云博士论文:《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1949-2002)》,第 30 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 民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306 页。
    ③《黑龙江省志 民政志》,第 308 页。
    ④浙江省民政厅编《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19 页。
    ⑤王子今、刘悦斌、常宗虎著《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21 页。
    ⑥《黑龙江省志 民政志》,第 306 页。
    ①《黑龙江省志 民政志》,第 306 页。
    ②伍云甫:《关于整顿生产教养工作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①尹志云主编《石家庄市民政志》(公元前 1200 年-公元 1991 年),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67 页。
    ②《黑龙江省志 民政志》,第 306 页。
    ③永川县民政志编修办公室:《永川县民政志 1950-1988》,1991 年,第 93 页。
    ④《石家庄市民政志》(公元前 1200 年-公元 1991 年),第 304 页。
    ①《石家庄市民政志》(公元前 1200 年-公元 1991 年),第 306 页。
    ②朱力等诸《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6 页。
    ③马洪路主编《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第 37 页。
    ④《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51 年》,第 575 页。
    ⑤常州市民政局:《常州民政志》,第 227 页。
    ⑥朱力等诸《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7 页。
    ①常州市民政局:《常州民政志》,第 167 页。
    ②刘汉山:《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的最佳养育模式》,《全国家庭寄养工作会议材料》(2002 年)。
    ③《浙江省民政志》,第 219 页。
    ①王子今等著《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22 页。
    ②《伙食供给明细计算表》(1953 年),北京市档案馆,196-2-24。
    ③《经我救济分会接办后广州圣婴育婴院儿童过着幸福的生活》,《人民日报》1951 年 5 月 31 日第 3 版。
    ①《石家庄市民政志》(公元前 1200 年-公元 1991 年),第 363 页。
    ②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东北区办事处:《关于孤儿教养工作的几点经验》,北京市档案馆,196-2-24。
    ③浙江省民政志编委会:《浙江省民政志》,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07 页。
    ①《石家庄市民政志 (公元前 1200 年-公元 1991 年)》,第 306 页。
    ②《关于 1953 年免费医疗办法的对象问题》,北京市档案馆,196-2-217。
    ③《北京市免费医疗实施办法》,北京市档案馆,196-2-217。
    ④赵西岳:《城市社会救济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⑤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 年第 5 期。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60 页。
    ②《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60、61 页。
    ③《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61 页。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56 页。
    ②《河北省人民政府通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③《一月来的生产救灾工作》(1951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④《河北省重灾区生产救灾工作视察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⑤《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82 页。
    ⑥《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80 页。
    ⑦《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416 页。
    ⑧《解放初期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的工作——杨蕴玉访谈录》,《党的文献》2007 年第 1 期。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81 页。
    ②《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80 页。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06 页。
    ②毛齐华:《一年来救济失业工人工作的成就》,《人民日报》1951 年 5 月 1 日第 6 版。
    ③《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83 页。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177 页。
    ②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77 页。
    ③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第 8 页。
    ①《在全省灾情调查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1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②伍云甫:《关于整顿生产教养工作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33。
    ③《北京市五年来民政工作总结》,北京市档案馆,196-2-35。
    ①麦克尔.希尔(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13 页。
    ①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2 页。
    ②Gilbert, N. & Terrell, P.(1998)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Boston:Allyn and Bacon,4th ed.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2 页。
    ①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72 页。
    ②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一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第 195 页。
    ③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一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第 195 页。
    ④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一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第 195 页。
    ⑤《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 年》,第 36-37 页。
    ⑥《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3 页。
    ①韦昭:《国语.齐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232 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中华书局 1960 年版,第 19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656 页。
    ①全国民主妇联妇女儿童福利部:《在发展中的儿童保育事业》,《新中国妇女》1949 年第 4期。
    ②《新社会里妇女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新中国妇女》1951 年第 20 期。
    ③《和平对于我们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新中国妇女》1952 年 5、6 月号。
    ①《新社会里妇女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新中国妇女》1951 年第 20 期。
    ②《新社会里妇女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新中国妇女》1951 年第 20 期。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人民出版社 1952 年版,第 165 页。
    ④Willystine Goodsell,A History of the Family as a social and Education Institution(Macmillan,N.Y,1926),pp.422—423.
    ①李立志:《变迁与重建》,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 页。
    ②李立志:《变迁与重建》,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2 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0》,法律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5 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人民出版社 1952 年版,第 163 页。
    ③《上海郊区农忙托儿所》,《新中国妇女》1951 年第 22 期。
    ④皖南皖北民主妇联:《推广三万多个互助带孩子组的经验》,《新中国妇女》1952 年 8 月号。
    ⑤《组织起来,走向富裕幸福的道路》,《新中国妇女》1952 年 4 月号。
    ⑥《一年来儿童保育事业的扶助》,《新中国妇女》1951 年第 9 期。
    ⑦转引自李立志:《变迁与重建》,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9 页。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人民出版社 1952 年版,第 165、166 页。
    ①杨懋春著、张雄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2页。
    ①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新华文摘》2005 年第 16 期。
    ②[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 页。
    ③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一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2 页。
    ④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31 页。
    ⑤转引自王炳银、赵玉衡:《试论我国慈善事业的民间性》,《天津市慈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①万江红、涂上飙《会馆的社会影响初探》,《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 年第 2 期。
    ②胡春焕、白鹤群:《北京的会馆》,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 页。
    ③洪泽:《通往世界之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版,第 267 页。
    ④万江红、涂上飙《会馆的社会影响初探》,《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 年第 2 期。
    
    ①《关于社会团体登记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233。
    ②《关于社会团体登记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233。
    ③《关于社会团体登记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233。
    ④《红卍字会今后工作计划意见》,北京市档案馆,196-2-239。
    ⑤《红卍字会今后工作计划意见》,北京市档案馆,196-2-239。
    ①如吉德伦、克莱默、赛拉蒙等人根据政府与非营利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政府与非营利部门关系视角的四种基本福利模式:政府支配模式、非营利组织支配模式、补充模式、合作模式。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11 页。
    ③《关于社会团体登记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6-2-233。
    ①伍云甫:《关于旧有社会救济福利团体的团结改造问题》(1951 年 5 月),北京市档案馆,2-3-79。
    ②曹漫之:《上海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上海市政公报》第 2 卷第 4、5 期,第 63 页。
    ③《红卍字会今后工作计划意见》,北京市档案馆,196-2-239。
    ④《中国红十字会概况》,北京市档案馆,196-2-289。
    ⑤《红卍字会今后工作计划意见》,北京市档案馆,196-2-239。
    ⑥协作式互动:即是以一方(政府)为主,他方予以协助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⑦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编《常州市民政志》,第 147 页。
    ⑧曹漫之:《上海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上海市政公报》第 2 卷第 4、5 期,第 63 页。
    ⑨曹漫之:《上海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上海市政公报》第 1 卷第 6 期,第 15 页。
    ①曹漫之:《上海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上海市政公报》第 2 卷第 4、5 期,第 63 页。
    ②曹漫之:《上海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上海市政公报》第 2 卷第 4、5 期,第 63 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513 页。
    ①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19 页。
    ②伍云甫:《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两年半来的工作概况》,《人民日报》1952 年 9 月 29 日第 2版。
    ③《关于旧有社会救济福利团体的团结改造问题》(1951 年 5 月),北京市档案馆 2-3-79。
    ①倪斐君:《关于调整旧有的社会福利团体工作的报告》(1953 年 11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24。
    ②《关于调整旧有的社会福利团体工作的报告》(1953 年 11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24。
    ③《关于调整旧有的社会福利团体工作的报告》(1953 年 11 月),北京市档案馆,196-2-24。
    ④耦合式互动是指互动主体(政府与慈善团体)有一定的人员交叉或经费联系,如政府部门的领导人兼任团体的领导,团体的经费部分由政府拨助,这类慈善团体事实上成了准官方组织。非耦合式互动是指互动主体之间不存在人员交叉关系,团体活动经费完全自筹或以自筹为主,政府只是象征性地给一点补助。
    ①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20 页。
    ②周秋光主编:《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岳麓书社 1996 年版,第 250 页。
    ①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19 页。
    ②伍云甫:《关于旧有社会救济福利团体的团结改造问题》,北京市档案馆,2-3-79。
    ①《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上海市疏散难民回乡生产的指示》,《上海市政公报》第 1 卷第 1期,第 14 页。
    ②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18 页。
    ③谢涛:《建国初期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与评析--以 1949~1953 年的广州市为个案》,《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 年 03 期。
    ④《辽宁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民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28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1 页。
    ②张起花、李锦泉:《发展慈善事业 社会共担责任》,《中国贸易报.公益慈善周刊》2007 年 2 月 13 日。
    ①《河北省寒衣劝募及分配情况的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219。
    ②光明:《察绥指示节约救灾 组织灾民生产,发动各地捐助,严格执行编制、开支规定。》,《人民日报》1949 年 10 月 5 日第 4 版。
    ③《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13 页。
    ④《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14 页。
    ①《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14 页。
    ②《河北省生产救灾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③《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15 页。
    ④《节约救妈妈》,《人民日报》1949 年 10 月 14 日第 6 版。
    ①《河北省寒衣劝募及分配情况的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219。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 1958年版,第 39 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 1958年版,第 39 页。
    
    ①《金副主席在全省灾情调查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②《金副主席在全省灾情调查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129。
    ①《关于灾区提倡借贷工作的指示》,北京市档案馆,2-2-58。
    ②《平原新乡专区农民自由借贷互助渡荒》,《人民日报》1950 年 4 月 4 日第 2 版。
    ③《平原新乡专区农民自由借贷互助渡荒》,《人民日报》1950 年 4 月 4 日第 2 版。
    ④《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15 页。
    ⑤《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16 页。
    ①《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15 页。
    ②《宁夏农村开展自由借贷 解决种籽困难》,《人民日报》1950 年 4 月 16 日第 1 版。
    ③《行唐县雹灾情况与救灾工作检查简报》(1950 年),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④常明明:《建国初期农村私人借贷的社会经济效果考察》,《求索》2007 年第 6 期。
    ⑤《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15 页。
    ⑥黄剑萍:《长沙专区各地农村开展借贷度夏荒》,《长江日报》1950 年 7 月 14 日第 3 版。
    ⑦谢觉哉:《我们能够战胜灾荒》,《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6 日第 4 版。
    ①《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32 页。
    ②黄道霞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65 页。
    ③《天津行署副专员李克才关于生产救灾工作报告》,《河北政报》,第 6 期,第 7 页。
    ① 《河北省人民政府党组关于春耕播种及河工工作给党委的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5-4。
    ②《关于防旱春耕生产工作向中央的汇报》,河北省档案馆,855-1-206。
    ③《定县地委关于 1951 年上半年组织劳动互助检查向省委的报告》,河北省档案馆,855-1-124。
    ④《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粮食部通知 关于秋收后必须注意节约、储蓄及举办义仓由》,北京市档案馆,196-2-214。
    ⑤《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粮食部通知 关于秋收后必须注意节约、储蓄及举办义仓由》,北京市档案馆,196-2-214。
    ①《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75 页。
    ①董必武:《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5 日第 1 版。
    ②社会互助既有因人类朴素的情感、道义而引发的纯粹的利他行为,也经常表现为功利与实用的理性行为。
    ③周荣:《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探》,参见《武汉大学历史学集刊·第二辑》,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68 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67-168 页。
    ①K·琼斯、J·布朗和 J·布拉德肖著,詹火生译,《社会政策要论》,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7 年版。
    ①陈其瑗《一年来的救灾工作总结》,《人民日报》1950 年 9 月 13 日第 1 版。
    ①参见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一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结束语。
    ②《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23 页。
    ①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232 页。
    ①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32 页。
    ②《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 16 页。
    ①参见《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社会学》2005 年第 1 期。
    ②孙立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页。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06 页。
    ②《失业救济和普遍召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两项工作 京市吴晗副市长在京市第二届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 年 12 月 30 日第 3 版。
    ③《禁娼禁毒》,第 88 页。
    ④诸羽:《割除毒瘤——共和国首次禁娼禁毒述实》,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78 页。
    ⑤《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北京》(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1 页。
    ⑥《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4 页。
    
    ①《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06、207 页。
    ②董志凯主编《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65 页。
    ③《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279 页。
    ④《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312 页。
    ⑤《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314 页。
    
    ①《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313 页。
    ②《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319 页
    ③《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320 页。
    ④《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272 页。
    ⑤《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199 页。
    ⑥《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16、217 页。
    ⑦《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第 671 页。
    ⑧《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03 页。
    ①《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320 页。
    ②《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369 页。
    ①转引自王善中《建国初期的社会改造》,《历史教学》1997 年第 8 期。
    ②《全国各地三年来劳动就业和失业救济工作获显著成绩》,《人民日报》1952 年 11 月 13 日第 2 版。
    ①李嘉岩著《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反贫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8 页。
    ②李嘉岩著《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反贫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3 页。
    ③《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4 页。
    ④《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194 页。
    ⑤《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61 页。
    ⑥《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第 193 页。
    ①胡鞍钢:《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 年第 1 期。
    ②《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68 页。
    ③《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 85 页。
    ①毛齐华:《一年来救济失业工人工作的成就》,《人民日报》1951 年 5 月 1 日第 6 版。
    ②李立志:《变迁与重建》,第 107 页。
    ③李立志:《变迁与重建》,第 102 页。
    ④李立志:《变迁与重建》,第 106 页。
    ①相对剥夺感是个体将自己的地位与其他类别地位的人做了对比后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说,当个人把自己的情况与那些被他认为在其参考群体中占优势的人相比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②戴维.波谱诺著《社会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1 页。
    ③张敦福著《现代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6 页。
    ④黎见春、张渐:《论建国初期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许昌师专学报》2002 年第 6 期。
    ⑤《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第 207 页。
    ①《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89、390 页。
    ②《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 394 页。
    [1]礼记·礼运,第九[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韦昭.国语.齐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杨伯峻:孟子译注,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5、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00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毛泽东选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周恩来经济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集,第 1、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集,第 3、4、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5]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3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7]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9]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0]李大钊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1]陈云文选 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李达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4]雷洁琼文集,上、下卷[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
    [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2)[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3]刘国新、刘晓.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1)[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4]龚书铎主编. 中国社会通史[C].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5]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孔德元. 政治社会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张建民、宋俭. 灾害历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8]王卫平.社会救助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9]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0]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朱力等. 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刘钧.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吴克昌. 社会心理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5]隋玉杰.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6]刘伟能、刘国林主编. 民政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7]时正新.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8]吴忠民. 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9]李立志. 变迁与重建 1949-1956 年的中国社会[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0]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1]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1、2、3)[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2]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4]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5]赵效民.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1927-1937)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6]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7]陆震.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8]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9]陈雪英等主编. 长江流域重大自然灾害及防治对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0]黄河流域水旱灾害[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31]胡鞍钢等. 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2]郑功成.中国灾情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33]郑功成 灾害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4]高文学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35]金磊主编.中国城市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6]施雅风等主编.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7]北京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8]安徽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39]温彦.河南自然灾害[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40]新华时事丛刊社编.生产救灾[M].新华书店,1950.
    [41]谢觉哉等.生产救灾工作手册[M].不详.
    [42]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4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民政(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4]李本公、姜力. 救灾救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45]顾浩主编.中国治水史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46]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4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4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49]向立云、程晓陶等译.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50]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51]邓云特. 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编.周恩来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53]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4]杨明伟.世纪伟人周恩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55]力平. 开国总理周恩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56]马维纲. 禁娼禁毒[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57]杨洁曾、贺宛男.上海娼妓改造史话[M].上海:三联书店,1988.
    [58]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
    [59]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 中国保险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60]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61]陈桦、刘宗志. 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2]蔡勤禹. 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63]陈成文. 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64]王思明、姚兆余.20 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5]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6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室.中国村庄的工业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7]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8]杨宜勇等.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69]袁志刚等.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70]程连生.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1]阎青春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2]卫兴华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4.
    [73]花菊香.社会政策与法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4]袁亚愚等. 社会学家的分析:中国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75]张敏杰. 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76]顾东辉.支持与回应——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下岗职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7]黄建钢等. 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78]陈达.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市镇工人生活[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
    [79]陈红霞.社会福利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0]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1]袁少芬主编.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82]张健、陈一筠. 家庭与社会保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3]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4]雷洁琼、王思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85]刘宋斌. 中国共产党对大城市的接管[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86]余新忠等.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映研究[M].中华书局,2004.
    [8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三年来新中国经济的成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88]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9]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 1949-1976[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9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91]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 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92]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3]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4]袁伦渠.劳动就业和劳动制度[M].劳动出版社,1980.
    [95]曲彦斌.中国乞丐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96]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97]朱启臻、张春明. 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运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8]王海光. 旋转的历史——社会运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9]杨念群主编.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0]张仁善. 1949 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1]马洪路. 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102]中宣部办公厅.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1949-1966) [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103]张静. 国家与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4]贺培育. 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5]袁庆明. 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06]南开大学历史系. 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日根据地——南开大学第二届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议文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
    [107]曹应旺. 周恩来与治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08]邓正来、亚历山大. 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09]金冲及、 陈群主编. 陈云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10]王子今等. 中国社会福利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
    [111]谢觉哉传编写组编. 谢觉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2]于建嵘. 岳村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3]庞松.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49-1976)[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114]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5]李嘉岩.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反贫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16]董志凯主编. 1949-1952 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7]诸羽. 割除毒瘤——共和国首次禁娼禁毒述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1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北京(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19]孙立平. 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20]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21]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城市接管亲历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122]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等. 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123]辽宁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 辽宁省民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124]浙江省民政厅. 浙江省民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125]周秋光主编. 熊希龄著. 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26]胡春焕、白鹤群. 北京的会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127]洪泽. 通往世界之桥[M].上海:上海学院出版社,1989.
    [128]莫文骅 回忆解放北平前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129]周秋光、曾桂林. 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0]杨懋春著、张雄等译.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31]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32]永川县民政志编修办公室. 永川县民政志 1950-1988[M].1991.
    [133]尹志云.石家庄市民政志(公元前 1200 年-公元 1991 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134]马宗晋、郑功成. 灾害保障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35]苑书义等. 河北经济史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6]董辅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37]韩立成. 当代河北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138]袁伦渠. 中国劳动经济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39]中国经济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编. 一九五二年中国经济论文选(上中下)[C],北京:三联书出版社,1953.
    [140]中国经济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编.一九五0年中国经济论文选第二、三辑[C].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1.
    [141]单光鼐.中国娼妓——过去和现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42]全国家庭寄养工作会议材料,2002.
    [143]周荣. 武汉大学历史学集刊·第二辑[C].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44]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等. 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案例(1949-2004)[M].
    [145]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 常州市民政志[M].
    [146]邯郸市民政志编纂委员会. 邯郸市民政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147]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 民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148]河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河北省志.政府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1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52] 曲彦斌.中国乞丐[M].辽宁古籍出版社,1994.
    [1]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Z].
    [2]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Z].
    [3]武汉文史资料[Z].1989.
    [4]文史资料选编,第 27 辑[Z].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5]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编印. 生产救灾资料选[Z].1950.
    [6]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6)[Z].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7]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7、8)[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19)[Z].
    [9]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 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
    [1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农业卷[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11]民政部. 国家民政法规(2)[Z].
    [12]民政部政策研究室. 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Z].1984.
    [13]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 1953--1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劳动工资和职工保险福利卷[Z].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15]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 年)[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 1953--1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工业卷[Z].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17]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 1953--1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农业卷[Z].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18]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 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8—198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19]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有关资料汇编[Z].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
    [20]黄道霞主编. 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21]彭明主编.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四册补编(1927-1937)[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2]北京市档案馆. 北平和平解放前后[Z].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23]北京市档案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24]苏星、杨秋宝. 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5]财政科学研究所. 十年来财政资料汇编(1、2)[Z].北京:财政出版社,1959.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 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Z].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
    [27]江西省档案馆. 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28]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3 册[Z].
    [29]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2 册[Z].
    [30]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九编[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1]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 36、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二)[Z].档案出版社,1985.
    [32]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下册[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钱再见. 当前中国社会弱势群体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文史哲,2003,1.
    [2]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
    [3]殷月兰. 建国初期抗水灾[J].纵横,2000,4.
    [4]温艳. 建国初期汉中的自然灾害与救灾[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5]陈冬生. 建国初政府赈灾研究[J].求索,2005,5.
    [6]李光田.试论建国初期失业工人的救济与安置[J].北京党史研究,1993,2.
    [7]袁志平. 解放初期上海对失业工人的救济和就业安置[J].中共党史研究,1998,5.
    [8]申秀婷、乔凌霄.解放初期北京市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状况及救济工作[J].北京党史,2003,4.
    [9]郝先中.建国初期上海对失业知识分子的调查登记和就业安置[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11.
    [10]袁志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陈云解决就业问题的思想在上海的实践[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1.
    [11]谢涛.建国初期中共治理城市失业问题的对策与实践——以 1949-1952 年的南京市为例[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1.
    [12]邵新春.北平和平解放初期对乞丐的改造[J].北京档案,1999,3.
    [13]王申.上海解放初期禁娼斗争纪实[J].党史文汇,1997,6.
    [14]孙友安. 建国初期武汉市取缔娼妓制度[J].武汉文史资料,2000,6.
    [15]许虹.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救济灾荒、失业问题简述[J].党的文献,2000,4.
    [16]李立志.建国初期的社会问题及其治理[J].教学与研究,2002,11.
    [17]付启元、卢立菊.试述南京解放初期的社会改造[J].江南大学学报,2004,4.
    [18]吕晨曦.略论建国初期的城市社会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增刊.
    [19]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5,4.
    [20]程连生.新中国第一次失业高峰的形成和治理[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1.
    [21]吴景平、张徐乐.上海解放初期的钱业公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
    [22]乔志强、行龙. 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
    [23]冯胜利. 国外治理失业的政策措施及其借鉴意义[J].理论探讨,2003,3.
    [24]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扶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3.
    [25]陈辉、谢世诚. 建国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4.
    [26]高峻. 论建国初期对淮河的全面治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5.
    [27]陶富维.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5.
    [28]管新华. 新世纪中国的弱势群体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中共三代领导人反贫困基本思路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9]胡鞍钢. 社会保障是最大的积德事业[J].劳动保障通讯,2000,10.
    [30]陆学艺.家庭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互补[J].劳动保障通讯,2000,10.
    [31]王思斌.略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J].劳动保障通讯,2000,10.
    [32]陈冬生.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工作述评[J].中国期刊网.
    [33]彭博. 新中国初期河北省失业问题研究[J].中国期刊网.
    [34]李保民.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研究[J].中国期刊网.
    [35]管志文.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弱势群体保护[J].中国期刊网.
    [36]侯松涛.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J].中国期刊网.
    [37]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J].中国期刊网.
    [38]汪雁、慈勤英.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与城市居民社会救助理念建设[J].理论与现代化,2001,6.
    [39]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1,1.
    [40]郭德宏.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J].史学月刊,1998,2.
    [41]江沛. 天津娼业改造问题述论 1949-1957[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4,2.
    [42]邹兆辰.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理论审视[N].光明日报,2005-4-21,史学版.
    [43]杨奎松.新中国巩固城市政权的最初尝试[J].中国现代史,2005,1.
    [44]陈爽.近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J].光明日报,1998-10-24 史学版.
    [45]陈春声.中国社会史必须重视田野调查[J].历史研究,1993,2.
    [46]刘继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核心争论[J].国外社会科学 2003,3.
    [47]陈文联.近代中国废娼思想的历史考察[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8]高冬梅.陕甘宁边区难民救济问题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49]高冬梅.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2,3.
    [50]马杰、郑秉文.计划经济条件下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评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
    [51]董根明.从“重养轻教”到“救人救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5.
    [52]常明明.建国初期农村私人借贷的社会经济效果考察[J].求索,2007,6.
    [53]张起花、李锦泉. 发展慈善事业 社会共担责任[N].中国贸易报. 公益慈善周刊,2007-2-13.
    [54]谢涛.建国初期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与评析--以 1949~1953 年的广州市为个案[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3.
    [55]米士奇、高长武. 解放初期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的工作——杨蕴玉访谈录[J].党的文献,2007,1.
    [56]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J]. 社会学研究,2002,5.
    [57]周利成.天津市收容乞丐纪实[J].炎黄春秋,2000,6.
    [58]池子华.沉重的历史省思:近代中国的乞丐及其职业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4,4.
    [59]胡鞍钢.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
    [60]王承旭.1949 年至 1950 年北京市的移民工作[J].北京党史,2005,5.
    [61]黎见春、张渐.论建国初期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J].许昌师专学报,2002,6.
    [62]王善中.建国初期的社会改造[J].历史教学,1997,8.
    [63]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社会学,2005,1.
    [64]李占才.建国初期共产党人的劳动就业观[J].同济大学学报,2002,5.
    [65]万江红、涂上飙.会馆的社会影响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2.
    [66]郑功成. 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新华文摘,2005,16.
    [67]穆玉敏.1949:北京全面禁娼[J].人民公安,2003,3.
    [1]《人民日报》1949-1952 年
    [2]《河北政报》1949-1952 年
    [3]《天津市报》1949-1952 年
    [4]《上海市政公报》1950-1952 年
    [5]《察哈尔政报》1950-1952 年
    [6]《山西政报》1950-1952 年
    [7]《长江日报》1950-1951 年
    [8]《内务部通讯》1952 年
    [9]《华南通讯》1951 年
    [10]《西南工作》1951 年
    [11]《斗争》1950-1951 年
    [12]《新中国妇女》1950-1952 年
    [1] 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福建省志.劳动志》http://www.fjsq.gov.cn.
    [2]《凉山州志》卷 13,凉山史志办网 http://szb.lsz.gov.cn.
    [3]《上海民政志》总述,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 http://www.shtong.gov.cn.
    [4] 中国知网 http://www.edu.cnki.net.
    [5] 中国社会学网 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
    [6] 中国农村研究网 http://www.ccrs.org.cn.
    [7] 百度 http://www.baidu.com.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网 http://www.chinasocialpolicy.org.cn.
    [9] 中国网 http://www.china.org.cn.
    [10]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多媒体数据库 http://lib.ccps.gov.cn.
    [11] http://www.google.cn.
    [1][美]彭尼 凯恩.中国的大饥荒 1959-196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美]艾尔﹒巴比著,丘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社会[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4][法]H.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著,李培林译. 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以]S N 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荷兰]M 爱纳汉德等著,陈绵水等译.欧洲七国失业救济与社会援助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7][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8][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美]费正清、罗德里克 麦克法夸尔主编.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10][美]马克.塞尔登.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美]艾尔东 莫里斯、卡洛尔 麦克拉吉 缪勒主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美]吉尔伯特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4][美]希拉里 弗伦奇.消失的边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5][美]丹尼斯 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nth)[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6][日]小林弘二.中国革命 都市 解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过程[M].[日本]有斐阁,1974.
    [17][英]麦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8]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9]凡勃仑.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0]戴维.波谱诺.社会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1]王浦劬.政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2][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4] Rothman.Practice with Highly Vulnerable Clients: Case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Based service,(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5).
    [25]Gitterman.A.& Shulman,L.,Mutual Aid Groups, Vulnerable Populations, and the Life Cycle, (Prentice Hall,1994).
    [26] Linda Wong. Marginaliz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in China,(Routledge 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EC4P 4EE ,1998, 102); Gosta Esping-Andersen.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ations in Global Economies,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0).
    [27]Gosta Esping-Andersen.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ations in Global Economies,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0) .
    [28] Peter Ho, Jacob Eyferth,and Eduard B.Vermeer. Rural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al China: The New Agriculture, (Frank Cass & Co. Ltd.,2004).
    [29] Gilbert, N. & Terrell, P.(1998)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Boston:Allyn and Bacon. 4th ed.).
    [30] Midgley, James(1999). Growth, 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 Toward Social Investment. (Social Service Review(March),Vol.73, Iss. 1,pp.3-21).
    [31] Cook, S., and White,G. (1998).The Changing Pattern of Poverty in China : Issues forRresearch and Policy..(IDS Working Paper 67, Brighton:IDS).
    [32] Cook, S., and Jolly, S. (2000). Unemployment, Poverty and Gender in Urban China: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Laid  off Workers in Three Chinese Cities, (IDS Research Report 50, Brighton: IDS).
    [33] Rees,T. (1998). Social Exclusion and Equal 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Vol.3, Issues 1pp.15-35).
    [34] Rice,J.K. (2001). Poverty, Welfare and Patriarchy: How Macro-level Changes in Social Policy Can Help Low-Income Women.,(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57, Issue 2, pp.3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