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月报》(1921—1930)戏剧翻译和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小说月报》作为第一个十年里长期占据重要地位与巨大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其刊物自身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戏剧部分在相应的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文学史和戏剧史都忽略了《小说月报》中戏剧的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小说月报》的翻译剧作和原创剧作的详细解析,并通过《小说月报》中的原创剧作与《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赵家璧主编以后简称《大系》)、《独幕剧选》的比较,研究《小说月报》戏剧的重要价值。本文分四章,第一章对《小说月报》的翻译剧作从主题到艺术做详细的研究,分析翻译剧作对于原创剧作的影响。第二章对《小说月报》的原创剧作做主题到艺术的详细研究,分析其独有的价值。第三章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和《独幕剧选》为比较的框架,分析《小说月报》的原创剧作的独特价值。第四章综评原创剧作,研究对于翻译剧作的借鉴和缺失,并分析二十年代剧坛的一些独特现象。
     《小说月报》的翻译剧作从主题上的社会压迫、家庭矛盾、人性批判、道德歌颂、女性自觉、婚姻自由等等方面,到艺术手法上的多样性,都给本土剧作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其剖析的广度与深度为本土话剧从草创到今天都提供了很好的模式。但以往的戏剧史中忽略了对《小说月报》翻译剧作的详细研究。
     《小说月报》中的原创剧作在主题上从封建世俗的讽刺到战争的批判,从家庭腐朽的揭露,女性自强的歌颂,到男女婚姻观念的差异呈现,从人性道德的批判,到正义友善的正面教育,主题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以往话剧史对于二十年代中国戏剧文学的介绍。艺术手法上,直接吸收译作中的各种手法,呈现多样化。如隐含叙述声音的运用,叙述时间的界限超越,怪诞手法的吸收,童话剧的开创等等。而这些以往的话剧史则有所忽略。
     《大系》整体而言承续五四“揭露”“反抗”的主旨,剧本围绕女性反抗,战争批判,道德讽刺,家庭矛盾等等展开,写作手法呈现一定的单一性,艺术上缺少灵活多变。《独幕剧选》从文学史的角度紧扣历史脉搏,作品切合时代的主题,与《大系》相比反映角度更加广阔,写作手法有一定的成就,但与《小说月报》相比,更侧重于从现实苦难入手取材。《小说月报》的原创剧作与《大系》和《独幕剧选》相比较而言,视野更加开阔,艺术手法更加灵活。如对于浪漫手法的运用,对于语言形式的变化(如歌谣),对于主题开掘的深度(如信仰、理念)等等。
     从原创剧作综合来看,原创剧作在多面探索中发展,在自我批判中前进。其揭示的时代主题,反映的剧作理念,呈现的艺术手法,塑造的写作模式,都成为百年中国话剧发展源泉。但综合原创剧作与《小说月报》的翻译剧作比较,从主题的深广度到艺术的多样化,本土剧作都有一定的差距,如翻译剧作提到了从生命哲学的高度将人文精神复现出来,而本土剧作忽略了这一点;翻译剧作从人性批判的角度剖析社会问题的深层内涵,而本土剧作将矛头指向社会。这跟时代思潮有关,跟剧作家自身的艺术能力有关。综合研究《小说月报》的戏剧,对于补充认识二十年代的戏剧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Novel Monthly report" is the dominant literature magazine in the first ten years,whose own important status decides its modern drama part’s huge influence in modern drama history. Its translation works make direct influence on original writing. "Novel Monthly report" threads up the most primitive materials.It presents the most candid existence and records the most real historical process.To review the "Novel Monthly report"drama works by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story",to find its unique value that the literature history has neglected,are my job.
     The translation dramatic works on "Novel Monthly report" gave the native dramatic work a broad vision from the subjects including social oppression、the domestic dispute、the human nature critique、the moral question、the female question、the freedom of marriage and so on, to the artistic technique in multiplicity、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ts analysis provided a good pattern for the original modern drama.But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because of the demand of native researchers.For example,the translation dramatic works mentioned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the human spirit, the native place dramatic works has neglected this point.
     "Novel Monthly report"’s original dramatic works has a more broad vision and more flexible art.For example,the romance and the subject digging,etc. "Greatly Is" and "One-act play Elects" both are results of value choice under the idea of restructuring and retreating. The subject of "Greatly Is" just revolves the female question、the war criticism、the moral satire、the domestic dispute and so on. There is little flexible in art. "One-act play Elects" thread up the historical pulse from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gle,esp the realistic misery. Its artistic technique has certain achievement. Comparing with these two papers,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e will find something new about the origin of modern drama, which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regarding today’s modern drama research in the modern drama 100 years.
     Compared to translation dramatic works, from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ubjects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rt, the original dramatic works have certain disparity.This is related with the time and writers’ability. The original dramatic works develop in multi- surface exploration, going forward in the self-criticism. It promulgates the time subject.It reflects the dramatic work idea. It presents the artistic technique and molds the writing pattern.The first ten years’original modern drama provides the fountain-head for Chinese modern drama development in the passed one hundred years.
引文
1《戏剧改良专号》,原载《新青年》,1918 年 10 月第 5 号第 4 卷。
    2原载:《新青年》,1918 年 6 月第 6 号第 4 卷。
    3王卫国 宋宝珍 张耀杰:《中国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年 1 月北京第 1 版,第 27 页。
    4 沈起予:《演剧运动之意义》,原载于《创造月刊》,1928 年 7 月第 2 卷第 1 期。
    5 王卫国 宋宝珍 张耀杰:《中国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年 1 月北京第 1 版,第 40 页。
    6 王锦泉:《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史》,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年版, 第 538—539 页。
    7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43 页。
    9《住居二楼的人》,《小说月报》,1928 年第十九卷第十号,第 1241 页。
    10《急变》,《小说月报》,1924 年第十五卷第五号,第 4 页。
    11《美尼》,《小说月报》,1921 年第十二卷第五号,第 23 爷。
    12《马丽尼》,《小说月报》,1923 年第十四卷第九号,第 4 页。
    13《一日里的一休和尚》,《小说月报》,1921 年第十三卷第四号,第 9 页。
    14《英雄与美人》,《小说月报》,1928 年第十九卷第十号,第 160 页。
    15《牧神与羊群》,《小说月报》,1924 年第十五卷第十一号,第 4 页。
    16《小坟屋》,《小说月报》,1927 年第十八卷第一号,第 12 页。
    17 [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 1880—1950》,王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 8页。
    18 [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苏尔译,译林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1 版,第 93 页。
    19 [法]费迪南·布轮退尔:《戏剧的规律 1892》,选自《编剧艺术》,罗士鹗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年7 月第 1 版,第 1—13 页。
    20《马兰公主》,《小说月报》,1921 年第十三卷第四号,第 19 页。
    21 [爱尔兰]约翰·密灵顿·沁孤:《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1907》,选自《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 3 月第 1 版,第 210—212 页。
    22 [意]皮兰德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前言,选自《寻找自我》,肖天佑译,漓江出版社,1989 年 2月第 1 版,第 27—41 页。
    23 [英]萧伯纳:《易卜生剧作中新的戏剧手法》(1891),选自《英国作家论文学》,杨懋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44—356 页。
    24 [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 1880—1950》,王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
    50 页。
    25 [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 1880—1950》,王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
    11 页。
    26 [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 1880—1950》,王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
    21 页。
    27 [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 1880—1950》,王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
    24 页。
    28 [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 1880—1950》,王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22 页。
    
    29 [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苏尔译,译林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1 版,第 87 页。
    30 [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苏尔译,译林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1 版,第 88 页。
    31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第 291 页。
    32 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922 年 13 卷 7 号。
    33 朱德发:《五四文学新论》,山东文艺出版社,第 153 页。
    34 朱德发:《五四文学新论》,山东文艺出版社,第 157 页。
    35 参考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3 版,第 446 页。
    36《访雯》,《小说月报》,1926 年第十七卷第 7 号,第 2 页。
    37《死后之胜利》,《小说月报》,1921 年第十三卷第六号,第 20 页。
     38 戏仿(parodie)指用嘲讽、扭曲或夸张的方式模仿严肃的文学作品、风格、体裁或者其中的某个部分,在模仿中保留外在形式、风格或结构,用它描述与之不相称的内容,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冲突达到戏剧效果。转引自[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 1880—1950》,王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 32 页。
    39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版。
    40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年 7 月版。
    41 王卫国、宋宝珍、张耀杰:《中国话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年 1 月版。
    42 洪深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 年版,第 27 页。
    43 洪深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 年版,第 196 页。
    44《创造社剧作研究三题》,刊载于朱寿桐:《朱寿桐论戏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年 4 月第 1 版,第 362页。
    45 原载《洪深戏曲集》,上海现代书局 1933 年 6 月版;选自《洪深文集》第 1 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11 月第 1 版。
    46 原载马彦祥:《戏剧概论》序言部分,上海光华书局,1929 年 7 月版。
    47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编《独幕剧选》(第 1 册)序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年 7 月第 1 版。
    48《现代戏剧家熊佛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年版,第 249 页。
    49 马彦祥:《戏剧概论》,光华书局,1929 年版,第 27 页。
    50 张闻天:《〈青春的梦〉附白》,原载《青春》,中华书局,1924 年 12 月版。
    51《宋春舫论剧》第一集,中华书局,1923 年版。
    52 宋春舫:《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原载《东方杂志》,1920 年 4 月第 17 卷第 8 期。
    53 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原载《新青年》,1918 年 10 月第 5 号第 4 卷《戏剧改良专号》。
    54崔国良、夏家善、李丽中编:《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23—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年 3 月第 1 版,第 31 页。
    55 [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 1880—1950》,王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81 页。
    56 贾冀川:《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年 12 月北京第 1 版,第 7 页。
    57 贾冀川:《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稿》,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年 12 月北京第 1 版,第 41-90 页。
    58《民众戏剧社宣言》,原载《戏剧》,1921 年 5 月第 1 卷第 1 期。
    59 原载《新月》,1928 年 4 月第 1 卷第 2 号。
    60 原载《山东民众教育月刊》,1933 年 10 月第 4 卷第 8 期;选自《陈白尘论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3 月第 1 版。
    61《〈一九三二的月光曲〉自序》,《田汉戏曲集》第二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 年 2 月版。
    62 原载《晨报·剧刊》第 2 号,1926 年 6 月 24 日,署名“夕夕”;选自《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 年9 月初版。
    63《肺病第一期》,上海泰东图书局,1928 年 11 月出版。
    64 原载《创造月刊》,1928 年 8 月第 2 卷第 2 期。
    65柳无忌:《闲谈话剧》,刊载于崔国良、夏家善、李丽中编:《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23—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年 3 月第 1 版,第 53 页。
    66巩思文:《独幕剧与中国新剧运动的出路》,刊登于崔国良、夏家善、李丽中编:《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23—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年 3 月第 1 版,第 28 页。
    67 选自《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 年 9 月初版。
    68 选自《戏剧论集》,原载《戏剧与文艺》,1929 年 5 月第 1 卷第 1 期,神州国光社,1930 年版。
    69思文:《戏剧的时代性》,刊载于崔国良、夏家善、李丽中编:《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23—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年 3 月第 1 版,第 65 页。
    70朱立元:《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学林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31 页。
    71 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 6 卷 4 号。
    
    72朱立元:《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学林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39 页。
    73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年 5 月第 1 版,第 431 页。
    74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年 1 月版,第 322 页。
    75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年 1 月版,第 299 页。
    76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年 1 月版,第 437 页。
    77何其莘:《英国戏剧史》,译林出版社,199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16 页。
    78 参考郑敏:《英美诗歌戏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年 2 月第 1 版,第 1 页。
    79焦尚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东方出版社,1995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1 页。
    80焦尚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东方出版社,1995 年 12 月第 1 版,第 95 页。
    81《20 世纪 20 年代现代主义戏剧点评》,刊载于朱寿桐:《朱寿桐论戏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年 4 月第 1 版,第 348 页。
    82《20 世纪 20 年代现代主义戏剧点评》,刊载于朱寿桐:《朱寿桐论戏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年 4 月第 1 版,第 352 页。
    (1)、刘兰:《〈小说月报〉的前前后后》,《中国编辑》。
    (2)、董丽敏:《中国现代文学期刊过眼录(2)—〈小说月报〉与近代理性精神》,《枣庄师专学报》,1996 年第 2 期。
    (3)、李频:《〈小说月报〉改刊策划的启示——中国期刊史札记之九》,《出版科学》,1999 年第 3 期。
    (4)、王淑贵:《〈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建图学刊》,2001 年第 4 期。
    (5)、王健:《从创刊号到 12 卷 1 号看前后期〈小说月报〉的异同》,《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1 年 12 月第 4 卷第 2 期。
    (6)、毕玲蔷:《意义的扣问——试论茅盾与〈小说月报〉》,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 年 12 月第 2 期。
    (7)、董丽敏:《现代性的异响—重识郑振铎与〈小说月报〉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8)、谢晓霞:《过渡时期的杂志——1910 到 1920 年〈小说月报〉》, 《宁夏大学学报》,2002 年第 4 期。
    (9)、段从学:《〈小说月报〉改版旁证》。
    (10)、谢晓霞:《商业与文化的同构〈小说月报〉创刊的前前后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 年第 4 期。
    (11)、董丽敏:《想象现代性——重识沈雁冰与〈小说月报〉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2002 年第 2 期。
    (12)、董丽敏:《〈小说月报〉1923:被遮蔽的另一种现代性建构》,《当代作家评论》2002 年第 6 期。
    (13)、董丽敏:《〈小说月报〉革新:断裂还是拼合?:重识商务印书馆和〈小说月报〉的关系》,《社会科学》,2003 年第 10 期。
    (14)、付用现:《历史估定价值——沈雁冰〈小说月报〉与施蛰存〈现代〉的比较评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3 年 13 卷 4 期。
    (15)、谢晓霞:《论 1921 年〈小说月报〉的改革及其意义》,《齐鲁学刊》,2004年第 4 期。
    (16)、谢晓霞:《论〈小说月报〉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云梦学刊》,2004年 9 月第 25 卷第 5 期。
    (17)、谢晓霞:《期待视野与读者的主动建构——论改革前的〈小说月报〉的读者》, 《求索》2004 年第 2 期。
    (18)、韩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德州
    学院学报》, 2004 年 10 月第 20 卷第 5 期。
    (19)、王建开:《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界的一场论证与转型——兼论林纾与新文学家的译介观》,《上海翻译》,2005 年第 3 期。
    (20)、李辉:《在商业与文化之间——论 20 年代〈小说月报〉的改革》,《河南大学学报》,2005 年 5 月第 45 卷第 3 期。
    (21)、秦弓:《“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价值体认及其效应》,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 4 期 。
    (22)、曹小娟:《潜析〈小说月报〉的读者批评专栏》,《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第 19 卷。
    (23)、卢国华:《〈晨报副刊〉与中国早期话剧》,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
    (24)、郭武群:《张彭春对中国话剧的三大贡献》,《天津大学学报》,2006 年 3月。
    (1)、张光年:《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年 12 月版。
    (2)、王爱民、崔亚南:《日本戏剧概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年 10 月版。
    (3)、郑敏:《英美诗歌戏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年 2 月第 1 版。
    (4)、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年 5 月第 1 版。
    (5)、[波兰]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魏时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年 10 月版。
    (6)、朱立元:《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学林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
    (7)、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年 7 月版。
    (8)、[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年 3 月版。
    (9)、[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悲剧:秋天的神话》,程朝翔、傅正明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年 7 月版。
    (10)、[加拿大]诺斯罗普.弗莱:《喜剧:春天的神话》,程朝翔、傅正明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年 7 月版。
    (11)、崔国良、夏家善、李丽中编:《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23—1949),南开大学出版,1993 年 3 月第 1 版。
    (12)、王江松:《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8 月第1 版。
    (13)、焦尚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东方出版社,1995 年 12 月第 1 版。
    (14)、葛一虹:《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版。
    (15)、张耘著《现代西方戏剧名家名著选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1 月版。
    (16)、[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 年 8 月版。
    (17)、何其莘:《英国戏剧史》,译林出版社,1999 年 11 月第 1 版。
    (18)、[英]J.L.斯泰恩:《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刘国彬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年 1 月版。
    (19)、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年 1 月版。
    (20)、刘明厚:《二十世纪法国戏剧》,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年 2 月版。
    (21)、朱寿桐:《朱寿桐论戏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年 4 月第 1 版。
    (22)、周靖波主编:《中国现代戏剧论上·建设民族戏剧之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2 月版。
    (23)、周靖波主编:《中国现代戏剧论下·冲突与发展中的戏剧》,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2 月版。
    (24)、周靖波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序跋集上·戏剧的人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4 月版。
    (25)、周靖波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序跋集下·时代与民众的戏剧》,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4 月版。
    (26)、周靖波:《西方剧论选:变革中的剧场艺术》下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5 月版 。
    (27)、周靖波:《西方剧论选:从诗学到美学》上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5 月版。
    (28)、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 月版。
    (29)、柳珊:《在历史缝隙间挣扎——1910-1920 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 。
    (30)、谢金生:《转型期主旋律小说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版。
    (31)、[美]斯蒂芬.恩威 卡罗拉.沃蒂斯:《二十世纪西方戏剧指南》,周豹娣译,百家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
    (32)、[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 1880—1950》,王健译,北京大学出社,2006 年 3 月版。
    (33)、刘家思:《先锋与主流——中国现代戏剧得失论》,新星出版社,2006 年3 月版。
    (34)、张健:《中国现代喜剧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6 月版。
    (35)、陈思和、丁帆:《知识分子的岗位与追求——文学研究会研究》,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年 6 月版 。
    (36)、董丽敏:《想象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 月版。
    (37)、贾冀川:《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年12 月版。
    (38)、[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译林出版社,2007 年 1 月版。
    (1)、洪深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 戏剧集》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年版。
    (2)、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编《独幕剧选》第一册,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年版
    (3)、茅盾:《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序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 7 月影印版。
    (4)、汪义群:《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年 5 月版。 《小说月报》(1921 年——1932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