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报纸舆论引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厘清舆论、舆论引导等基本概念开始,研究了舆论运动和舆论引导的一般规律,探讨了大众传播特别是报纸传播的鲜明特点和基于其传播特点的舆论引导特殊规律。论证了舆论引导模式和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了我国舆论引导模式演变的基本过程,考察了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变迁给报纸舆论引导模式带来的变革,着重剖析了我国现行报纸舆论引导模式的总体特征和基本方法,分析了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给报纸舆论引导形成的新的巨大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我国报纸舆论引导的基本思路。论文还对如何利用报纸议程设置功能有效进行舆论引导、如何促进政府议程——媒介议程——公众议程的良性互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阐述了作为我国报纸舆论引导主要样式的主题报道、典型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社会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的历史和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今后的改进路径,提出了提升报纸舆论引导能力所必须更新的一些新闻写作理念。
The paper starts from discussing basic concepts such as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then does some research on the common discipline of public opinion campaign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discusses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al discipline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based on its featur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newspaper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tern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hen studies the process of the pattern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n China, investigates changes of the pattern of newspape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led by social changes happened in the past 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s and open policy initiated,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features and basic methods of newspape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 pattern at present in China. As the social transition carrying forward, the newspape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s now facing the new huge challenge, so new ideas of reforming newspaper public opinion guidiance are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also has deep thinking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how to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 effectively by using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newspaper, how to promote benign interact among government agenda, media agenda and public agenda. It also elaborates the topics which plays the role of the main pattern of newspape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uch as the topic report, typical case report, emergencies report, central issue report, the pas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the exsi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the way to reform in the future.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some news writing ideas that must be updated in order to elevate newspaper's ability in guiding the public opinion.
引文
1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年第一版,145-146页。
    2 李良荣:《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67945/67946/4587836.html。
    1 文军 童星:《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 杜是桦:《社会转型和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http://doc.itfensi.com/othersh/118633910248909.html。
    2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 景天魁:《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433页。
    2 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第9页。
    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文献综述》,http://www.tt65.net/zonghe/lilun/keti/mydoc008.htm。
    4 王雅林:《社会双重转型》,《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 徐机玲:《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8城市舆情调查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4月9日。
    2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4月第一版,第22-23页。
    1《用新的思维重建社会秩序--孙立平访谈录》,《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2日。
    1 吕尚彬 罗以澄:《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的中国报纸角色转型分析》,《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4期。
    1 杨梅:《“舆人”、“舆人之论”与“舆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第443页。
    3 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北京,2002年8月第一版,第2页。
    1 陈健民:《新闻导向论》,广西人民出版社,南宁,1955年12月第一版,第5页。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年11月第二版,48-50页。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年11月第二版,第67页。
    1 喻国明:《目标设定的兼容与资源配置的优化--试论舆论引导的选择性操作》,《青年记者》,1997年第6期。
    2 可参见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北京,2002年8月第一版。第38-48页。
    3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3页。
    1 陈力丹、李冠礁语。见《公权力不该做绑架舆论的事情》,《新闻记者》,2009年第3期。作者原文是“即使公权力出于公益的目的,对某种意见的干预也应该以保障合法的自由传递的环境为限度”,我认为这一观点也非常适用于一般意义上的舆论引导。
    2 特里·K·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有效传播》,中文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440页。
    1 马克思:《好报刊和坏报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6年,第19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6年,第523页。
    3 吴飞主编:《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1月第一版,第35页。
    1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6月第一版,第308页。
    2《浅谈新闻规律》,收入《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5月第一版。
    1 转引自:刘畅 张潇扬《“传统回归”与“两级传播”》,《当代传播》,2006年第5期。
    1 转引自田中阳:《大众传播学理论》,岳麓书社,长沙,2002年3月第一版,186页。
    2 希伦·A·洛厄里 梅尔文·A·德弗勒:《传播理论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5月第一版。
    1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年10月第一版,第66页。
    2 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2年3月第一版207页。
    3 转引自刘溯:《论专家学者对办好现代报纸的重要作用》,《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8年第1期。
    1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年10月第一版,第68页。
    2 同注1,69页。
    3 吴飞主编:《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45页。
    4 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2年3月第一版,第207页。
    1 左中甫:《中国“主流大报”的模式和实践》(2003年中国传播学科研究生学生年会论文集)。
    1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9月出版,第136页。
    1 《李良荣自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5月第一版,第27页。
    2 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传媒的四种理论》,戴鑫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3月第一版,第2页。
    3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7月第二版,12-13页。
    1 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5页。
    2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7月第二版,第31页。
    1 易欣:《从失实报道看双重标准下的西方媒体》,《今传媒》,2008年第6期。
    2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4月第一版,第464页。
    1 转引自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4月第一版,第2页。
    2 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1999年1月第一版,284-286页。
    3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4月第一版,第5页。
    1 李良荣:《论中国报纸的两种写作风格》,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67945/67946/4589692.html。
    2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4月第一版,第7页。
    1 焦中栋、赵美娟:《电视:媒介生态之变》,《传媒》,2008年第11期。
    2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转引自刘建明:《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
    3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1 丁柏铨:《论新闻传媒表达人民群众心声》,《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3期。
    2 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求是》1990年第5期。
    1 陈力丹:《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7期。
    2 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求是》,1990年第5期。
    3 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人民日报》2008年6月23日。
    4 柯惠新:《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今传媒》,2008年第7期。
    1 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求是》1990年第5期。
    1 《新闻法治化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南方日报》2008年11月4日。
    2 陈季冰:《“要形成制度长期支持”--抗震救灾后新闻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的思考》,《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3 2008年8月1日答新华社记者问,传播学论坛(网),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4392。
    1 喻国明:《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青年记者》第3期。
    2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9月出版,第5页。
    3 陈季冰:《“要形成制度长期支持”--抗震救灾后新闻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的思考》,《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4 唐远清:《由“奶粉事件”论无良网络公关的危害》,《新闻记者》,2008年第11期。
    5 叶蓉:《从三鹿事件看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2008年11期。
    1 《“孟连事件”促官员反省工作态度和作风》,《瞭望》新闻周刊。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7/28/content_8787455_2.htm。
    2 叶蓉:《从三鹿事件看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2008年11期。
    1 曹学祥:《党报舆论监督的困惑与创新》,《城市党报研究》,2008年第5期。
    2 孔祥军:《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转型--兼作对李良荣教授《中国的新闻改革》的回应》,《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 陈秀云 卜松涛 尚帅:《社会转型条件下舆论传播研究》,该文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研究(L06CXW008)成果,传播学论坛(网)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5143。
    2 根据演讲记录稿,未刊发。
    3 杰克·富勒:《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转引自齐爱军、彭金凤《应对网络媒体,报纸寻求新的报道模式》,《新闻记者》,2002年第12期。
    1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年,第283页。
    1 陈秀云 卜松涛 尚帅:《社会转型条件下舆论传播研究》,传播学论坛(网),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5143。
    1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96年版,第331-332页。
    1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91年版,801页。
    1 李卓钧、代婷婷:《“泛政治化”倾向对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中华传媒网-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845。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曹葆华、于光远译,人民出版社,北京,1950年2月第一版,第3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3 马宝成:《诺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评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849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北京,第2版,第1卷,397页。
    2 《中央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座淡改革宣传与新闻改革》,《新闻学刊》,1986年第4期。
    1 喻国明:《目标设定的兼容与资源配置的优化--试论舆论引导的选择性操作》,《青年记者》,1997年第6期。
    2 拉斯克:《舆论心理学和政治宣传》,转引自田中央主编:《大众传播学理论》,岳麓书社,长沙,2002年3月第一版,第61页。
    3 转引自陈石安:《新闻编辑学》,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5页。
    1 刘晓红 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1年1月第一版,第148页。
    2 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2年1月,第64页。
    1 董天策:《发展民主政治与深化新闻改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1 转引自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出版,248页。
    2 转引自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10月出版,第307页。
    3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9月出版,第44页。
    1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 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9月出版,第61-62页。
    2 同注1,第83页。
    3 同注1,第84页。
    1 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期。
    2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9月出版,第105页。
    1 陈峰:《孙志刚事件采访记》,《今传媒》,2005年第3期。
    1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 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9月出版,第171页。
    1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你为什么会说“是”?》,张力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出版,第11页。
    2 见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出版,中文版第257-258页。
    1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 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9月出版,123页。
    2 同注1,123页。
    3 张健挺:《宣传工作中议程设置的误区》,《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
    1 潘祥辉:《媒体议程与中国社会变迁--30年来中国媒介推动社会变革的十大事件回顾》,《中国传媒报告》,2008年第4期。
    1 赵晴、何如旦:《重大主题报道--党报正面宣传的重中之重》,《新闻战线》,2005年第2期。
    2 王满国:《着眼日常新闻 创新主题报道》,《中国记者》,2009年第1期,原稿把王满国误为王满园。
    3 何英杰:《用“新闻”给主题报道添彩》,《新闻战线》,2008年第7期。
    1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年10月第一版,36页。
    2 高培峻:《试析党报的重大主题报道策略》,收于《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5年卷》,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4月第一版,419-422页。
    3 喻国明:《目标设定的兼容与资源配置的优化--试论舆论引导的选择性操作》,《青年记者》,1997年第6期。
    1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4月第一版,304页。
    2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年10月第一版,36页。
    1 吴飞主编:《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3页。
    2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1993年出版,河南出版社,郑州。
    3 《和谐理念的媒体实践样本:宁波外来务工者节》,《新闻实践》,2009年第1期。
    1 巴尔扎克语。转引自李良荣:《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67945/67946/4587836.html。
    2 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1980年8月第一版,136页。
    3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1993年出版,河南出版社,郑州,142页。
    4 汪植培:《也谈典型和典型报道》,《中国新闻年鉴》(1991年),133页。
    1 张威:《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中华传媒网-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121.
    2 陈力丹:《淡化“典型报道”观念》,中华传媒网-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513。
    1 吴长伟:《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中国记者》,2005年第7期.
    2 崔放鑫:《心怀激情写“激情”--采访报道牛玉儒先进事迹的几点感受》,《新闻实践》2005年第1期。拿和社会动员服务,所以典型的选择的需要。也就是说,往往是先有要体台需要的人物或者单位。这就使典型失,背离受众对“新闻纸”的阅读需
    1 黄玲:《刻板印象对典型报道的消极影响》,《青年记者》,2008年10月中。
    1 歌德:《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转引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1980年第一版,141-142页。
    1 张培:《“感动中国”:淡化了的典型报道》,《青年记者》,2007年第1期。
    1 李苏鸣:《军事语言研究》。
    2 徐光春:《新闻与哲学》,转引自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2005年出版,第8页。
    1 新华社:《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删除媒体不得擅自发布规定》,2007年6月24日电稿。
    2 董天策:《发展民主政治与深化新闻改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3 李亚彪:《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报道应采取公开透明主动态度》,《新京报》2008年5月12日。
    1 余清楚:《不公开就会“不买账”》,《人民日报》2009年3月27日。
    2 贾永:《“做深”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三条途径》,《军事记者》,2006年第9期。
    3 陈力丹:《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新闻与写作》,2008年07期。
    1 陈健民:《新闻导向论》,广西人民出版社,南宁,1995年12月第一版171页。
    1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0年第一版,257页。
    1 张冬素:《直面社会热点 善于引导舆论--以浙江日报“关注学生睡眠”连续报道为例》,《新闻实践》,2008年第11期。
    2 同注1。
    1 冯浩、米尔孜古丽·胡达拜尔迪:《舆论监督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2005年第3期。
    2 董天策:《知情权与表达权对舆论监督的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8期。
    3 任贤良《舆论监督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法思考》,《中国记者》,2005年第7期。
    4 童兵:《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解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8期。
    5 同注4。
    1 童兵:《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解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8期。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北京,1956年出版,第1卷,191页。
    3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4月第一版,第171页。
    4 徐青松:《记者人身权屡遭侵害 舆论监督呼唤立法》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10/27/content_1144105.htm。
    5 徐光春:《关于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月4日。
    6 新华时评:《阻挠舆论监督是蔑视人民知情权》,2007年11月3日。
    1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年9月第一版,4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1年出版,第275页。
    3 吴飞主编:《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39页
    4 曹学祥:《党报舆论监督的困惑与创新》,《城市党报研究》,2008年第5期。
    1 《中国青年报》2008年10月27日。
    2 《东方早报》2003年10月8日。
    3 《中国青年报》2001年3月26日。
    1 徐迅:《质疑生效判决不等于“媒体审判”》,中国法律信息网,http://www.law-star.com/cac/25000066.htm。
    2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9月4日:《新闻侵权纠纷呈上升趋势》。
    1 魏永征:《媒体和司法审判应该如何平衡?--以刘涌案为例》,香港《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4年第5期,见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8649。
    2 翁小绵:《揭露权力异化维护群众利益的力作--读<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中国记者》,2008年第3期。
    1 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2002年5月第二版,第144页。
    2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9月出版,41页。
    3 同注2,第38页。
    4 新华社:《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在京开幕》,2005年3月3日电稿。
    1 李遥:《新闻写作故事化刍议》,《中华新闻报》2008年4月3日。
    2 刘湖边:《民生新闻的社会功能》,《新闻前哨》,2006年第10期。
    3 王晓露:《“华尔街文体”与非事件性新闻》,《军事记者》,2007年第9期。
    4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广州,2005年5月出版,第424页。
    5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9月出版,第4页。
    6 同注5,第46页。
    1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9月出版,第45页。
    2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广州,2005年5月出版,第434页。
    3 邓志伟:《应用伦理学难点问题反思》,《哲学动态》,2002年第3期。
    1 希伦·A·洛厄里 梅尔文·A·德弗勒:《传播理论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5月第一版,155页。
    2 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3期。
    3 新闻自由委员会(美):《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第11页。
    4 陈力丹:《强势报纸应当强在哪里?》,(新闻知识),2005年第8期.
    1 《虚假新闻的表现、危害及对策--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国记者》2005年第7期。
    1 转引自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1年1月第一版,第30页。
    2 《虚假新闻的表现、危害及对策--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国记者》,2005年第7期。
    3 李启:《试论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的定位》,《中国新闻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1 张宸:《外国传媒有关“消息来源”的使用规范》,《中国记者》,2005年第8期。
    2 吴麟:《报道的平衡与全面》,《新闻知识》,2005年第10期。
    3 孙旭培:《论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248页。
    4 刘畅:《相信事实的力量 公信力在平衡理性之中》,《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15日。
    1 孙春龙、于津涛:《争议和质疑助推三峡奇迹:反对者贡献最大》,《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6月9日。
    1 《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5月第一版,27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年11月第二版。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年10月第一版。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7月第二版。
    李良荣《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5月第一版。
    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2002年5月第二版。
    童兵《童兵自选集--新闻科学:观察与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5月第一版。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7月第一版。
    童兵《主体与喉舌》,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9年出版。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4月第一版。
    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北京,2002年8月第一版。
    郑保卫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2005年11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6月第一版。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9月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9月出版
    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年8月第一版。
    李衍玲《新闻伦理与规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8年10月第一版。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年9月第一版。
    吴飞主编《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王雄《社会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北京,2002年12月第一版。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北京,1999年4月第一版。
    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田中阳《大众传播学理论》,岳麓书社,长沙,2002年3月第一版。
    陈健民《新闻导向论》,广西人民出版社,南宁,1995年12月第一版。
    李彬《符号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8月第一版,。
    石义彬《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 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年2月第一版。
    李岩《媒介批评 立场 范畴 命题 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05年5月第一版。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1年1月第一版。
    虞达文《新闻心理学》,新华出版社,北京,2001年12月第一版。
    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3月第二版。
    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2年3月第一版。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一版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年8月第一版。
    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2007年10第二版。
    黄卫平 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V),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俞礼祥主编《从一座城市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2004年9月第一版。
    吴江霖 戴健林 陈卫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2004年8月第一版。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3年11月第一版。
    彭聃龄、潭力海《语言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2004年12月第一版。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1992年8月第一版。
    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二版。
    杨大春《本文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北京,1985年出版。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文化和传播译丛出版社,2000年出版。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张洁 田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3年第一版。
    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出版。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10月出版。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 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9月出版。
    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2008年3月第一版。
    希伦·A·洛厄里 梅尔文·A·德弗勒 《传播理论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5月第一版。
    特里·K·甘布尔 迈克尔·甘布尔 《有效传播》,能婷婷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1月第一版。
    新闻自由委员会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8月第四版
    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 西奥多·彼得森 威尔伯·施拉姆:《传媒的四种理论》戴鑫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 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2001年9月第一版。
    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8月第一版。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6月第一版。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0年6月第一版。
    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李岚译,新华出版社,北京,2005年1月第一版。
    斯坦利·J·巴伦 《大众传播概论 媒介认知与文化》,刘鸿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托伊A·梵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3年5月第一版。
    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4月第一版。
    邓正来J.C.亚历山大 《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2005 年2月第一版。
    S.E.Taylor等《社会心理学》,谢晓非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唐·R·彭伯《大众传媒法》 2005年7月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金玺赵刚译。
    新闻记者(上海)
    新闻大学(上海)
    新闻与传播研究(北京)
    新闻战线(北京)
    中国记者(北京)
    新闻与写作(北京)
    新闻实践(杭州)
    中国地市报人(宜昌)
    城市党报研究(无锡)
    人民网传媒频道(media.people.tom.cn)
    中国记者网(press.gapp.gov.cn)
    传播学论坛(www.chuanboxue.net)
    中华传媒网-学术网(academic.mediachina.ne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