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嘉政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莫高窟第231窟是吐蕃时期敦煌世家大族阴嘉政家族开凿的家窟,完工于839年,主室壁画保存较好,集中了吐蕃时期流行最广、最具时代特点的新样式,是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
     本文以阴嘉政窟具吐蕃时代特点的新样式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新样式出现的原因,图像布局的思想和洞窟的性质、功能。第一章结合“报恩君亲”的主题讨论了阴嘉政窟主室东壁的《阴嘉政父母供养像》、《帝王、赞普问疾图》,重点分析了窟主父母像和邈真之间的关系、《维摩变》下方帝王赞普问疾的政治内含,认为这两种图样隐晦、曲折地反映了窟主家族在异族统治下的复杂情感和唐朝正统情结。第二章在分析吐蕃时期主室西壁龛外两侧《文殊、普贤并侍从图》与法华、华严信仰关系的基础上,指出该图下方或取代该图位置的与五台山、普贤相关的屏风画应为《五台山化现图》、《普贤行愿(或化现)图》,认为国家正统意识,与普贤禅观、礼忏等相关的法事当是推动此类图像出现的重要因素。第三、四章在讨论连屏和礼俗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阴嘉政窟南北壁三对经变对应的原因,认为洞窟为亡者、功德主死后归属提供了天宫、净土等不同层次、方位的选择,并探讨了吐蕃归义军时期经变图样和法事之间的关系。
     礼俗、法事是本文研究的两个重要切入点。阴家政窟礼俗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洞窟祀祖的功能、连屏的流行、经变与丧葬间的密切关系三个方面。除祀祖外,阴家政窟建成后也是一个能举办多种法事的清静道场,吐蕃归义军时期经变的增多当也是适应了一窟之内进行多种法事的需要。
Mogao cave 231,which was built in 893,is the family cave of the famous family of Yin Jiazheng in Dunhuang.The cave is the reprehensive cave of Tibet.The mural of main room is protected well,which focused on the popular new style of that time. The essay focuses on the new style of Tibet in Yin Jiazheng's cave,discusses the reason that the new style appeared,the idea of the composition of images and the cave's character and function.Connecting with the subject of"Repay the obligation of Emperor and Parents",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Yin Jiazheng's Parents Donors and Chinese and Tibetan Emperors' visiting in the east wall of the main room,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Jiazheng's Parents and portraits,and the political meaning of emperors' visiting in the lower part of Vimalakirti Bian,and considers that the two forms indirectly reflected the complicated feeling of the cave's family when they were ruled by the non-han nationality and the feeling that they yearned for Tang Dynasty. After 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njusri,Samantabhadra and attendant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niche of the west wall and the belief of Lotus Scripture and Huayan,The second chapter notes that the screen painting should be Wutai Mountain Hua Xian Tu and Puxian Xingyuan(or Hua Xian) Tu which are under the two paintings or instead of the two painting,and considers the country's orthodox ideology,and religious rituals of Puxian Chan Contemplation and Lichan were the important elements that caused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images.Discus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creens and Lisu,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focus on the reason that Bianxiangs paralleled on the south and north walls and considers the cave provided for the death or donors the different choices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directions of Heavenly Palace and Pure Land,probes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s of Bianxian and religious rituals in Tibet and Guiyijun Times.
     Lisu and religious rituals are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of the essay.The Lisu's character of Yin Jiazheng's cave embodies in three aspects,the function of memorial ceremonies for ancestors,the popularity of screen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Bianxiang and funerals.Except for memorial ceremonies for ancestors,Yin Jiazheng's cave was a quiet place for holding all kind of religious rituals.That more and more Bianxiang appeared in Tibet and Guiyijun Times should be satisfied for the needs of holding diversified religious rituals in a cave.
引文
窟的代表有159、360窟。上述洞窟年代判断的依据见下文。
    7 伯希和编号第81窟,张大千编号第47窟,史岩编号第132窟。
    8 吐蕃后期最具影响性的三个洞窟是七佛堂(365窟)、阴嘉政窟(231窟)和158窟,洞窟形制分别为佛坛窟、殿堂窟和涅槃窟(佛坛窟的一种特殊形制)。
    9 依据张大千、谢稚柳测量的数据转换。张大千《张大千先生遗著漠高窟记》,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5年,112页;谢稚柳《敦煌美术叙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02页。
    25 伯希和此次考察的笔记由法国法兰西学院亚洲研究所中亚和高地亚洲研究中心整理出版,计6卷,国内有翻详,见(法)们希和著,耿升、唐健宾译《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此外1920—1926年出版的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中发表了第231窟的照片,可参见郑炳林、高国祥主编《敦煌莫高窟百年图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 谢稚柳1942年秋到敦煌,43年离开。张大千的笔记在他逝世后被发表,见张大千《张大千先生遗著漠高窟记》,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5年;谢稚柳的笔记1996年出版,见谢稚柳《敦煌美术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7 向达《西征小记——瓜沙淡征之一》,原载《国学季刊》第7卷第1期,1950年,收录于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8 何正璜《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说文月刊》第3卷第10期,1942年。
    29 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文物》1959年第5期,收录于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中册。
    30[日]藤枝晃《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东方学报》京都第31册,1961年。该文刘豫川曾翻译,载《国外藏学动态》1988年第3期。
    31(日)藤枝晃《敦煌千佛洞的中兴——九世纪以张氏诸窟为中心的佛窟营造》,《东方学报》京都第35册,1964年。法国学者戴密微在《敦煌学近作》中对藤枝晃该文有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论。戴密微文发表于《亚细亚学报》第269卷第1-2期,1981年,耿升译文载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译从》第1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32 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33 该书1996年修订版对该窟的记录基本没有修改。
    34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35 江琳文找《美术史论》1992年第1期,赵青兰文载《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樊锦诗、赵青兰文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 敦煌石窟考古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36 史苇湘《世族与石窟》,收录于《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37 马德文载《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杨学勇文载《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3期。
    38[法]苏远鸣《敦煌石窟中的瑞像图》,原载法国巴黎1984年出版的《敦煌学论文集》第3卷,译文收录于[法]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
    39 张广达、荣新江《敦煌<瑞像记>、瑞像图及其反映的于阗》,载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文集》第3辑,1986年。
    40 孙修身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2佛教东传故事画卷》,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
    41 张小刚《浅析敦煌美术的鹿野苑中瑞像图》,《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
    42 赵青兰《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画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43 胡同庆主编《敦煌石窟美术 莫高窟第一五四窟附第二三一窟(中唐)》,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44 梅林《律寺制度视野:9至10世纪莫高窟石窟寺经变画布局初探》,《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45 李丽《中晚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经变大增的历史背景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46 樊锦诗《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
    47 该书2005年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48 该节曾被杜永斌翻译,载王尧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噶尔美该书熊文彬曾翻译,2001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49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另可参见沙武田兰州大学博士后报告《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2008年。
    50 谢静《敦煌莫高窟<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吐蕃族服饰初探——以第159、第231、第360窟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2期。
    51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碰供养人画像考察》,《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另可参见沙武田兰州大学博士后报告《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2008年。
    52 白天佑、沙武田《莫高窟第231窟阴伯伦夫妇共享像解析》,《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另可参见沙武田兰州大学博士后报告《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2008年。
    59 可参见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
    60 见[唐]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八,《大正藏》第52册,330-334页。
    61[日]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华宇出版社,1987年,215页。
    62 汪娟统计敦煌文献中《法身礼》十一件、《十二光礼》七件、《金刚五礼》十八件、《上生礼》三件、《赞礼地藏菩萨忏悔发愿法》一件,日本学者广川尧敏指出敦煌《七阶礼》写本高达一百多件,见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张先堂统计敦煌文献中善导集记《往生礼赞偈》约有十二件,与法照有关的五会念佛行仪有六十四件,见张先堂《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
    82 郑炳林曾结合敦煌相书文献对莫高窟供养人进行了研究,可参见。郑炳林《敦煌写本相书理论与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研究——关于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研究之二》,《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4期。
    83[唐]皎然《杼山集》卷八,《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57册,722页中栏。
    84 姜伯勤《敦煌的写真邈真与肖像艺术》,收录于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78页。
    85 如 P.3726《杜和尚写真赞》之“戒行恒朗,行洁清冰”,P.4660、P.3720《阴律伯真仪赞》之“戒圆日月,郁郁桂香”、P.4660《炫阇梨赞》之“灵神证果,流像威仪”P.4660《张僧政赞》之“良工默(墨)妙,威仪真器”等,分别见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133、135、144、176页。
    89 可参见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的影窟及影像——由新发现的第476窟谈起》,《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3期。
    90 郑炳林文载《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91 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264页。
    92 同上,80页。
    93 录文、影印件可参见唐耕耥、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书目文献出版社、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123页。
    94 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320页。
    124 翟通窟即俗称的翟家窟,根据甬道南壁小龛外西侧供养人题记,可知该窟为翟通开凿,完工于高宗龙朔二年(662),另据主室东壁窟门上方题记,可知东壁应绘制于贞观十六年(642),可参见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101-102页。
    122[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第14册,539页中栏。
    123 可参见金维诺《壁画<维摩变>的发展》,《文物》1959年第2期,后收录于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黑龙江出版社)中册。
    124 贺世哲先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见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收录于贺世哲著《敦煌石窟论稿》,244页。
    125 同上,247页;马化龙《莫高窟220窟<维摩诘经变>与长安画风初探》,原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收录于林保尧、关友惠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三)》,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126 该图名称的研究可参见金维诺《<古帝王图>的时代与作者》,原载香港《美术家》,1980年;金维诺《古帝王图》,人民出版社,1982年。西文皆收录于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上册。
    127[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五、六,中华书局,1971年,63、107页。
    128 吴同认为是刮除未尽,陈葆真认为系后人添加。见吴同撰、金樱译《波士顿博物馆藏中国古画精品图录唐至元代》,大塚巧艺社,1999年,12页;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十三帝王图>研究》,原载《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16期,2004年,收录于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313页。
    129[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82页。
    130[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八九下《郎馀令传》,中华书局,1975年,4961-4962页。
    131[唐]刘知几《史通》卷十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28册,233页下栏。
    13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三,45-46页。
    133[唐]刘知几《史通》卷十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28册,233页下栏。 别见金维诺《<古帝王图>考》,收录于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上册;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十三帝王图>研究》,收录于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上册。
    142 《旧唐书·郎馀令传》载他曾续梁元帝《孝德传》撰《孝子后传》三十卷献给孝敬太子,可见他擅长编修鉴戒类的书。《旧唐书》卷一八九下,4962页。
    143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6320页。
    144 梁元帝《职贡图》宋摹本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图作者原题为阎立德,金维诺经研究后认为该图应为梁元帝图之宋摹本,见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收录于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上册。
    14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170页。
    146 同上,169页。
    147[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于黄宾虹、郑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011页。
    153 可参见前文注释116。
    154 可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第1期;姜伯勤《中国袄教艺术史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
    155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5320页。
    156 同上卷二九,1069页。
    157 最外侧使臣花冠微有模糊。
    158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5329-5334页。
    159 可参见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239页。
    160 同上,246页。
    161 转引自黄维忠《8—9世纪藏文发愿文研究——以敦煌藏文发愿文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67-72页。
    162 同上,114页。
    163 关于赤祖德赞、赤吾东丹在位年间学界无统一意见,本文基本采取了林冠群的意见,赤祖德赞逝世与赤吾东丹继位年代,《资治通鉴》考证为文宗开成三年(838),林氏认为836或837年最有可能。林冠群《吐蕃赤祖德赞研究》,《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收录于林冠群《唐代吐蕃史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赤吾东丹的译名见于黄维忠书,今从之。
    164 藏族史书载赤祖德赞大力弘扬佛法,被后世藏族史家尊为“三大法王”之一,“三大法王”另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之弘法可参见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59-62页;林冠群《吐蕃赤祖德赞研究》,《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
    165 相比而言,其中237窟当稍早,159窟当略晚,可参见上文赞普问疾图样的论述。
    174 荣新江疑P.4660(39)、P.3720(6)《阴律伯真仪赞》即为离缠,见荣新江《敦煌邈真赞年代考》,收录于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175 见P.3720(5)《阴海晏墓志铭并序》,录文见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261页。
    176 P.3720(5)《阴海晏墓志铭并序》说阴子升是阴海晏之孙,贺世哲认为莫高窟第98窟东壁北侧第六身出世阴氏的“女弟十二小娘子”就是阴子升的妻子,见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收录于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英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218页。
    177 可参见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239页。
    178 可参见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上册,124页。
    179 《旧唐书》卷一四二,3866页。
    180 雷闻《论唐代皇帝的图像与祭祀》,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1 《旧唐书》卷一一七,3379页。
    182[宋]王象之著,李勇先点校《舆地纪胜》卷五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2127页。
    183 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三节。
    184 可参见敦煌文物研究所保护组《莫高窟第220窟新发现的复壁壁画》,《文物》1978年12期: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第八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47-260页;孙晓岗《文殊菩萨图像学研究》第二、三章,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53-104页。
    185[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四,中华书局,1973年,795页。
    186 《梁书》卷五四,785-786页。
    18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七,中华书局,1975年,5270页。
    188 义净唐高宗咸亨二年(671)从广州出发,经过南海诸国于咸亨四年(673)二月到达东印度耽摩立底国,武后垂拱元年(685)离开印度那烂陀,取海路东归,又在南海一带滞留近十年,于武周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参见王邦维《义净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代校注前言》,收录于(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
    189 《大正藏》第54册,205页中栏。
    190[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中华书局,1962年,1671页。
    191[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八八,中华书局,1988年,5088页。
    192 参见王邦维《义净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代校注前言》,收录于[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7-8页。
    193 《旧唐书》卷八九,2879页。
    194 可参见李季平《唐代昆仑奴考》,中国唐史研究会编《唐史研究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孙机《唐俑中的昆仑和僧祗》,收录于孙机《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西初识二编》,大象出版社,2002年。
    19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68页。
    196 参见陕西省博物馆、礼泉县文教局《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图见该文图版10-3。
    242 普贤对面(明窗东侧)雕游戏坐于莲花上的一菩萨,左手握瓶,右手持莲花,身份不详。
    243 该碑资料尚未发表,笔者2008年6月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时看到此碑。该碑图像布局规整,雕刻精细,惜背面靠墙,无法看到。据资料卡片介绍,系1972年在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244 发愿文转录自金申编《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文物出版社,1994年,500页。
    245 可参见周到、吕品《河南浚县造像碑调查记》,《文物》1965年第3期;孙晓岗《文殊菩萨图像学研究》,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37-41页。
    246[唐]惠详《弘赞法化传》卷一,《大正藏》第51册,14页上栏。
    247 惠详《弘赞法华传》卷一曰:“宋崇宪路昭太后,植因旷劫,俪极皇家,而幻梦尊贵,尘垢琛宝,思隆正化,摹写法身。以大明四年,乃命白马寺比丘昙标,造普贤菩萨像一躯,驾乘白象,六牙腑纤,七枝平满,制度巨壮,镕式精严,铸比炼铜,泥兹铣鋈。菩萨炳紫金之相,象正耀白银之形,耀丽煌烁,状若飞腾。实佛事之妙迹,塔庙之真规者也。”《大正藏》第51册,14页上栏。
    248 见[南朝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中华书局,1992年,288页。
    247[后秦]鸠摩罗什《法华经》卷七,《大正藏》第9册,61页。
    250 释迦多宝并坐是南北朝最流行的法华图像之一,可参见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贺世哲《敦煌石窟论稿》,137页)中的叙述。
    151 可参见[日]大村西岸《中国艺术史雕塑篇》,吉川弘文馆,1961年,图603、617、618:[日]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61年,253页。转引自孙晓岗《文殊菩萨图像学研究》,36页
    268[唐]慧祥《古清凉传》卷上,《大正藏》第52册,1093页上栏。
    269 《古清凉传》卷上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晋永嘉三年,雁门郡後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往还之上,时有望居者,至诣寻防。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为仙者之都矣。”见《大正藏》51册,1093页。
    270[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二九,《大正藏》第9册,590页上栏。
    271[宋]李昉等攒《太平御览》卷四五,中华书局,1960年,215页。
    272 《大正藏》第51册,1098页中、下栏。
    273[日]圆仁《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见圆仁著,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记校注》附录,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558页。
    274[日]圆仁著,百化文、李鼎霞、许德楠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记校注》,317-318页。
    275[宋]延一《广清凉传》卷上,《大正藏》第51册,1107页上、中栏。
    278 收录于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18册,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3268页。
    277 根据开元寺门楼石柱上有武周新造字及职衔等来看,该门楼可能建于武周时期,石柱刻五台山图左上“菩萨□手”与感法师献武则天《五台山化现图》中佛手相的化现也比较相符。
    278[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外臣部·请求》,中华书局,1960年,11724页。
    279 可参见《古清凉传》、《广清凉传》、《入唐求法巡礼记》等的记载。
    280[日]圆仁著,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记校注》,270页。
    281 见《入唐求法巡礼记校注》卷三,275-276页;《广清凉传》卷中,《大正藏》第51册,1110页上栏。
    282 见《广清凉传》卷中,《大正藏》第51册,1112-1116页。
    283 《古清凉传》卷上曰:“集记者曰,文殊师利者,盖法身之人士也。先成正觉,名龙种尊,名欢喜藏,亦号普见如来。今以方便力,现为菩萨,所以对扬圣众,摄济群蒙,鞭其役者,驱之彼岸。详乎道也,识智无以造其源;谈乎迹也,名数不可阶其极。但以迷徒长寝,莫能自悟;遂使俯降慈悲,见兹忍土。任持古佛之法,常居清凉之地,表迹临机,俟我含识。”《大正藏》第51册,1093页上栏。
    284[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0册,118页下栏。
    285[宋]延一《广清凉传》卷中,《大正藏》第51册,1112-1113页。
    286[宋]延一《广清凉传》卷中,《大正藏》第51册,1116页上栏。
    287[日]圆仁著,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记校注》卷三,290页;
    288 见[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二七,中华书局,1987年,页684。另宋延一《广清凉传》卷下说宣宗敕智頵为“十寺僧首并都修造供养主”,见《大正藏》第51册,1118页上栏。
    289[宋]延一《广清凉传》卷下,《大正藏》第51册,1122页下栏。
    290 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三卷收录该文书。该文书郑炳林称为《诸山圣迹志》。
    291 郑炳林《论<诸山圣迹志>的成书年代》,载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辑;郑炳林、陈双印《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撰写人与敦煌僧人的中原巡礼》,收录于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三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292 录文可参见杜斗城《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8-89页。
    293 可参见李冀诚《藏传佛教与五台山》,《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4期。
    294 可参见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译注》,1990年,四川民族出版社,3、22、34-35页;扎洛《吐蕃求<五台山图>史事杂考》,《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295 拔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藏文版),民族出版社,1884年,302页。可参见扎洛《吐蕃求<五台山图>史事杂考》,《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296 参见洛珠加措、俄东瓦拉译《莲化生大师本生传》第三五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30-232页。
    297[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九八O《外臣部·通好》,11513页。关于此事《佛祖统记》亦有载,不过说是“二人行,每岁一更之”。
    298 参见才让《吐蕃史稿》第十四章第四节,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268-271页。
    299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5220页。
    300 引自刘禹锡《唐故衡岳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见[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0册,118页下栏。
    301 参见肖雨《文殊菩萨》,《五台山研究》1996年第3期;崔正森《五台山佛教史》上册绪论第二节,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02[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一,11-12页。
    303[唐]赵迁《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大正藏》第50册,293页中栏。
    304[唐]圆照集《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一,《大正藏》第52册,828页上栏。
    305[宋]本觉编集《释氏通举》卷七,《大正新纂卐续藏经》第76册,197页下栏。
    306 《旧唐书》卷十一,279-280页。
    307 同上,280页。
    308 同上,卷一一八,3417页。
    309 本节以下参考了肖雨《金阁寺佛教简史》,《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3期;崔正森《五台山佛教史》,340-344页。
    310 在不空呈代宗《请含衣钵助僧道环修金阁寺》中,不空提到“土件寺先圣书额寺宇未成”,见《大正藏》第52册,834页上栏。圆仁开成五年(840)巡礼五台山金阁寺时记载说他曾“到保磨(应)镇国金阁寺 坚固菩萨院宿”,见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记校注》,292页。
    311 《大正藏》第52册,834页上栏。
    312 见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记校注》卷三,294-295页。
    323[唐]圆照集《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二《请台山五寺度人抽僧》,《大正藏》第52册,835页下栏。
    323 同上,840页中栏。
    324 同上,837页中栏。
    325 同上,841页下栏。
    324[唐]般若译《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845页下栏。
    325 布顿著,郭和卿译《佛教大宝藏史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242页。
    326 可参见王尧《法藏敦煌藏文文献题目录》,民族出版社,1999年;陆离《敦煌文书P.3568<普贤菩萨行愿王经>译者吐蕃沙门无分别考》,《敦煌研究》2008年第2期。
    327 参见艾米·赫勒著,杨莉译《公元8—10世纪东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崖刻石(节选)》,载王尧、王启龙主编《国外藏学译文集》第15集,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恰白·次旦平措著,郑堆、丹增译《简析新发现的吐蕃摩崖石文》,《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汤惠生《青海玉树地区唐代佛教摩岸考述》,《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
    328[唐]宗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抄》卷二,《新编卐续藏经》第7册,860页。
    329[唐]不空《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藏》第10册,881页。
    330[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二九,《大正藏》第9册,590页上栏。
    331[宋]延一《广清凉传》卷中《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大正藏》51册,1114-1115页。
    332 志远事迹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二,169页:金光照事迹见《广清凉传》卷下,《大正藏》第51册,1119-1120页。
    333[宋]延一《广清凉传》卷上,《大正藏》51册,1105页中栏。
    334 以P.4641为底本,题目据P.4617补,可参见杜斗城《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42页。
    335[宋]延一《广清凉传》卷上,《大正藏》第51册,1108页中、下栏。
    336[宋]延一《广清凉传》卷下,《大正藏》第51册,1119页中栏。
    337 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三,275—276页;《广清凉传》卷中,《大正藏》第51册,111页上栏。
    338 阴嘉政开窟功德记P.4638《阴处士碑》明确提到主尊是释迦,同时期洞窟后壁龛内主尊两侧及后壁屏风多表现释迦本行故事,故龛内主尊基本上也应为释迦佛。可参见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193-194页。
    309[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105页。
    310[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七,《大正藏》第35册,860页下栏。
    311 唐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二七曰:“那罗延山此云坚牢山,则青州界有东牢山,应是也。彼现有古佛圣迹。”《大正藏》第35册,391页中栏。澄观文中“昔云”指的应该就是法藏的这段言论。
    312[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93年,220页。
    313 龙晦《峨眉山与普贤崇拜》,收录于永寿主编《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344 录文参见郝春文主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三卷,56页。
    345[唐]惠详《弘赞法华传》卷一,《大正藏》第51册,14页上栏。
    316 见汤用彤校注《高僧传·道温传》,288页;[唐]惠详《弘赞法华传》卷一,《大正藏》第51册,14页上栏。
    317 汤用肜校注《高僧传》,324页。
    318 该经收录于《大正藏》第9册。
    356 同上,952页上栏。
    357 同上,950页上栏。
    358 同上,951页中栏。
    359[唐]惠详《弘赞法华传》卷八,《大正藏》第51册,38页下栏。
    360[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五,《大正藏》第51册,172页下栏。
    361 见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265页。
    362 见[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九、[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三、[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五。
    363 普贤七支课颂的程序依次为敬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祈请住世和回向。可参见黄维忠《8—9世纪藏文发愿文研究——以敦煌藏文发愿文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58-59页。
    364 同上,103—108页。
    366 此统计参考于向东《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探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2期,2005年。
    367 主要参考了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的判断。
    368 李大宾窟南壁龛内塑如意轮观音,龛内连屏画如意轮陀罗尼咒诸愿,北壁龛内塑不空绢索观音,龛内连屏绘不空绢索神咒。
    377 李文信《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插图7、18,《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
    378 河南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下册图192,文物出版社,1973年;何介均主编《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图75、76,文物出版社,2004年。
    379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26页。
    380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年第3期。
    381[汉]桓宽《盐铁论》卷六,见《诸子集成8》,上海书店出版社,12页。
    382[明]梅鼎祚编《梁文纪》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76册,655页上栏。
    383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孟津北陈村北魏壁画墓》,《文物》1995年第8期;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清理简报——隋代墓室壁画的首次发现》,《文物》1981年第4期。
    384 《女史箴图》中绘帷帐连屏的部分表现的是“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
    385 《南史·王微传》曰:“微兄远字景舒,位光禄勋。时人谓远如屏风,屈曲从俗,能蔽风露。言能不乖物理也。”[唐]李延寿《南史》卷二一,中华书局,1975年,579页。
    386[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31页。
    387 典型的如薛稷创造的屏风六扇鹤样。
    388 分别见《旧唐书》之《太宗本纪》、《房玄龄列传》和《宪宗本纪》。
    389 据李娜《白居易与温庭筠的屏风情结》中的统计,白居易涉及到屏风的诗达到三十八首之多。李娜该文载《名作欣赏》,2007年总第20期。
    390[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九,《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1册,148页中栏。
    391 同上卷一七《题屏风绝句并序》,《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1册,63页中栏。
    392 白居易《白舍人见酬拙诗因以奇谢》,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三六○,中华书局,1999年,4067页。
    393 主要生活在武后至玄宗朝的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记长安罗会以剔粪为业,家财巨富,有士人陆景旸 到他家里作客,发现他家里“馆含甚丽,入内梳洗,衫衣极鲜,屏风、毡褥、烹宰无所不有”,就问主人既然如此快活,为什么还要以剔粪为业,主人回答说曾中途停废一二年,奴婢死亡,牛马散失,复业已来,家途稍遂。从中可以看出,有没有屏风是陆景旸判断主人家里是否富裕很重要的一项标准,因此可以知道民间穷人阶层一般是不会有屏风的。[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75页。
    394 《大正藏》第45册,843页上栏。
    395 可参见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125-126页。
    396 赵超该文收录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
    397 可参见临朐县博物馆编《北齐崔芬壁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398 于向东《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探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2期,2005年。
    399[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东方学报》第35册,1964年。此译文参见[日]砺波护著,韩升、刘建英译《隋唐佛教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65页。
    400 池田温等著《敦煌文薮(上)》,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238页。
    401 参见本文注释259。
    404[宋]宗晓编《乐邦文类》卷三,《大正藏》第47册,183页下栏。
    405 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年。
    406 以下敦煌文献题跋若无特殊说明,均主要参考《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
    407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上认为此上元二年是肃宗上元二年,砺波护考证应为高宗上元二年,见韩升、刘建英译《隋唐佛教文化》,38-39页。
    408[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第62条,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90年,81页。
    409 同上.第207条,119页。池田温判断约为530年。
    418 录文、影印件可参见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49页。
    419 可参考王惠民主编《敦煌石窟全集6弥勒经画卷》之《药师经变》部分,商务印书馆,2002年。
    443 杨明芬(释觉旻)《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302页。
    444 同上,309页。
    445 玄奘译《天请问经》,《大正藏》第15册,124页中栏。
    446 见[日]永超集《东域传灯目录》(《大正藏》第55册)、[高丽]义天录《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大正藏》第55册)。可参见王惠民《关于<天请问经>和天请问经变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447 李际宁整理《天请问经疏》、撰《文轨的著作及其它》,收录于方广錩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448[唐]文轨撰、李际宁整理《天请问经疏》,《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68页。
    449 文轨《天请问经疏》也只是在文末提到天“来为咨疑,已蒙析滞,所怀既遂,故隐还宫也”,方广錩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94页。
    450 可参见王惠民《关于<天请问经>和天请问经变的几个问题》附录一,《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451 贺世哲根据S.1397背《天请问经变榜题》和莫高窟第146窟等《天请问变》题记,指出《天请问变》“法会上部天际所画的天宫建筑,象忉利天宫”。见贺世哲主编《敦煌石窟全集 楞伽经画卷》,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203页。
    452 该窟《天请问变》榜题可参见王惠民《关于<天请问经>和天请问经变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453 施萍婷《一件完整的社会风俗史资料——敦煌随笔之三》,《敦煌研究》1987年第2期。
    454 《佛说十王经》与上面提到的《佛说阎罗王授记劝修七斋功德经》、《阎罗经》、《佛说阎罗王经》实为同一部经。
    455 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230页。
    456 《无常偈》在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三中已有收录,在北凉昙无谶、南朝宋慧严等译《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十三中掺入释迦本行故事予以了强调。敦煌文献《十二光礼》结尾处在善导《日没礼赞》基础上加入了《无常偈》,参见本章最后一节。
    457[唐]慧立、彦悰著,孙毓堂、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4年,220页。
    458 《大正藏》第17册,746-747页。
    459 参见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146页。
    460 文轨提到地狱有热、寒、边三大类,其中热、寒地狱又各有八小类,边地狱有三小类,总计十九小类,并说:“虽有人间煞缚、枷锁、怨会、爱离、病死等苦,及以畜生、饿鬼之苦,比于地狱,百分不及其一。及至千万那由他分,亦不及其一 。故言‘地狱极重苦'也。”见[唐]文轨著、李际宁整理《天请问经疏》,收录于方广錩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85页。
    461 文轨曰:“天谓二十八天,皆须厌下而得上生。若染著下地,不得生上。若染著人中五欲,纵情放逸,不肯厌离,不得上生六欲天中。……若染著六天五欲,不得上生色界天中。若染著色天果报,不得上生无
    466 敦煌抄经题记中明确体现了生天思想的有S.0086(宋淳化二年,991)、S.0980(辛来年)、S.1023、S.1317、S.1945(北周保定五年,565)、S.2650、S.5544,P.3135等,其中大多都是上生兜率天。
    467 可参见本文143页。
    473 可参见[韩]海住《莫高窟华严经变相的考察》,收录于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479 如西方、药师变,弥勒、天请问变这两对稳定对应的经变在图像上就彼此有影响,可参见上文论述。
    480 天台宗的判教理论可参见苏树华《中国佛学各宗要义》,中华书局,2007年,90-96页。
    481 华严宗所判之五教分别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与一乘圆教,详细可参见苏树华《中国佛学各宗要义》,120-122页。
    482 方广錩《敦煌遗书中的<法华经>注疏》,《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483[日]上山大峻《敦煌佛教之研究》,法藏馆,1990年,366—371页。转引自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贺世哲《敦煌石窟论稿》165页。
    189 巴沃·祖拉成瓦《贤者喜宴》(藏文)上册,民族出版社,1981年,182页。本文参照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页的节译。
    190 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32页。
    191 参照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37-39页。
    192 可参见本文注释256。
    193 曼荼罗译为坛或道场,原义为祈祷文咒语,可以画图表示。可参见汤用彤《隋唐佛教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55页。
    194 《大正藏》第51册,783页下栏。
    195 可参见吕建福《普贤菩萨与金刚乘》,收录于魏道儒主编《普贤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
    196 可参见黄奋生编著《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70页。
    503 同上,《大正藏》第50册,562页下栏。
    504 同上卷第十九,《大正藏》第50册,585页上栏。
    505 《大正藏》第50册,582页下栏。
    506 可参见[唐]法藏集《华严经传记》卷五“居士康阿禄山”,《大正藏》第51册,171-172页。
    507[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第四五,《大正藏》第10册,241页上、中栏。
    508 《大正藏》第45册,576页下栏。
    511 参见荣新江《敦煌写本<牧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校考》,《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523 可参见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63页。
    524 同上,64页。
    525 玄奘译本,《大正藏》第14册,407页下栏。
    532 此汉文功德记前有几行藏文,编号为P.T.1070。
    533 《唐会要》记载论董勃藏于文宗太和六年(832)曾奉使唐朝,见(宋)王溥《唐会要》卷九七,《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01册,431页上栏。
    534 李正宇《吐蕃论董勃藏修伽蓝功德记两残卷的发现、缀合及考证》,《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1997年。
    535 录文可参见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249页。
    536 “夫除灾静难者,莫善于佛顶蜜(密)言;集福延休者,事资于行城念诵。今者春阳令月,寒色犹威,请二部之僧尼,建白幢于五所者,其准施之?时则有节儿、都督为合邑黎元报(保)愿功德之所建矣。……是以颅修佛愿,建因竖良,因行城将殄于妖氛,竖幢[伞]用臻乎福利。”同上,248页。
    537 同上,247页。
    538 同上,240、239页。
    539 可参见党燕妮《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民间佛教信仰》,收录于《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05年;谭蝉雪《敦煌岁时文化导论》,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540 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252-253页有收录,但误记其卷号为S.2249。
    541 同上,212、211页。
    542 参见黄维忠《8—9世纪藏文发愿文研究——以敦煌藏文发愿文为中心》,114页;本文第一章第二节。
    543 宁强该文收录于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544[宋]志磐《佛祖统记》卷第二六,《大正藏》第49册,263页上栏。《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善导传》亦有类似记载,不过说“西净土变相二百铺”,见《大正藏》第51册,105页中栏。
    545 《大正藏》第47册,25页上栏。
    551 江娟《敦煌礼忏文研究》,107-108页。
    552 详细可参见张先堂《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
    553 同上。
    567 同上,484-485页。
    568 同上,1248页中栏。
    569 同上,484页上、中栏。
    570 《大正藏》第51册,1114-1115页。
    571 可参见赵声良《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研究》,《敦煌研究》1993年第4期。
    572 《大正藏》第47册,476-477页。
    573[唐]法照集记《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藏》第47册,484页上、中栏。
    574 同上,478-479页。
    575 同上,490页上栏。
    576 本小节以下论述参考了圣凯法师《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与发展》,收录于圣凯法师《中国佛教忏法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577 文曰:“暨乎宋明肇兴兹会,起千尺之尊仪,摹万仞之道树,设供上林,鳞集大众。于是四部欣跃,虔诚弘化,每岁良辰,三会无缺。白齐代驭历,法缘增广,文宣德教,弥纶斯业。从此已来,大会罕集,行者希简。”[唐]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二册,528页。道世文中将《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误为《上生经》,可参见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277页注释34。
    578 见[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95年。
    579 《法苑珠林》完成于唐总章元年(668)。
    580 《大正藏》第50册,458页上栏。
    581[唐]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二册,534-535页。
    582[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220-221页。
    583[唐]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二册,541页。
    584[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65页。
    585[唐]《白氏长庆集》卷七○《画西方桢记》、《画弥勒士生桢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1册,257页中栏。
    586 同上卷七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1册,261页中、下栏。
    587 汪娟推测《上生礼》的成立当在八世纪中叶以后,流行的时间则延续到九、十世纪了。见汪娟《敦煌 礼忏文研究》,268页。
    588 可参见本文上一节之《生天:弥勒、灭请问变的流行与对应》。
    589 智顗之《法华三昧忏仪》可参见本文上一章第四节之《普贤像与相关忏仪》。
    590 可参见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373页附录之录文。
    591 此外,敦煌文献中发现有数十件《观音礼》,赞偈内容出自《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可参见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377-379页附录之录文),说明了敦煌地区观音法事的流行。
    592 《文殊师利礼法身佛文》收录于[唐]智升《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第47册,459-460页。
    593 可参见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34-35页录文。
    594 根据莫高窟第22、61、76、98、100、108、146、152、220、449等窟曹氏归义军时期所绘千佛的榜题来看,表现的都是贤劫千佛,可参见梁晓鹏《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60-61页。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1—140)》,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年
    王尧、陈践译著《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5辑,书目文献出版社、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6-1990年
    郑炳林编《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90年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臧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1—14)》,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年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编《俄藏敦煌文献(1—15)》,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罗斯科学出版社,1991-2000年
    郑炳林编《敦煌碑铭赞辑录》,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0年
    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1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蓄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郝春文、金滢坤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5)》,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006年
    [英]F·W托马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987年
    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增译本补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洛珠加措、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5册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唐]段成式《寺塔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于黄宾虹、郑实编《美术丛书》第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1册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0册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唐]刘知几《史通》,《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28册。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唐]皎然《杼山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57册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日]圆仁著,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记校注》卷三,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1960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宋]王象之著,李勇先点校《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宋]宋敏求《长安志》,《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5册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宋]王溥《唐会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01册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宋]陈思《宝刻丛编》,《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27册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93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明]梅鼎祚编《梁文纪》,《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76册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影印,1983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清]曹寅、彭定求编修,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5册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清]沈涛辑《常山贞石志》,收录于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18册,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
    [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
    [梁]释僧佑撰、苏晋仁、萧鍊子点校《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
    [隋]达摩笈多《药师本愿功德经》,《大正藏》第14册
    [隋]智顗《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第46册
    [隋]吉藏《法华义疏》,《大正藏》第34册
    [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第14册
    [唐]玄奘译《天请问经》,《大正藏》第15册
    [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
    [唐]不空译《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臧》第10册
    [唐]善导集记《往生礼赞偈》,《大正藏》第47册
    [唐]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大正藏》第85册
    [唐]法照述《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减》第47册
    [唐]智升撰《集诸经礼忏仪》,《大正藏》第47册
    [唐]窥基撰《成唯识论述记》,《大正藏》第43册
    [唐]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大正臧》第34册
    [唐]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大正藏》第36册
    [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第35册
    [唐]文轨著、李际宁整理《天请问经疏》,收录于方广錩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1 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卷第52册
    [唐]惠详撰《弘赞法化传》,《大正藏》第51册
    [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大正藏》第51册
    [唐]法藏集《华严经传记》,《大正藏》第51册
    [唐]赵迁撰《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大正藏》第50册
    [唐]圆照集《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大正藏》第52册
    [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
    [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唐]慧立、彦悰著,孙毓堂、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4年
    [唐]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
    [宋]延一编《广清凉传》,《大正藏》第51册
    [宋]志磐撰《佛祖统记》,《大正藏》第49册
    [宋]本觉编集《释氏通鉴》,《大正新纂卐续藏经》第76册
    [宋]宗晓编《乐邦文类》,《大正藏》第47册
    [宋]非浊集《三宝感应要略录》《大正减》第51册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大正藏》第85册
    #12
    敦煌文物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卷,文物出版社,1982-1987年
    敦煌研究院、江苏美术出版社编《敦煌石窟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2000年
    #12
    [英]奥雷尔·斯坦因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译《西域考古图记》第4卷,广西师范学出版社,1998年
    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26卷,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2005年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1卷,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
    郑炳林、高国祥主编《敦煌莫高窟百年图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法]戴密微著、耿昇译《吐蕃僧诤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张大千《张大千先生遗著漠高窟记》,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5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
    [日)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华宇出版社,1987年
    王尧、陈践编著《敦煌吐蓄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杜斗城《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法]伯希和著,耿昇、唐健宾译《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法]谢和耐等著、耿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
    饶宗颐《画(寧页)——国画史论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
    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6年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
    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谭蝉雪《敦煌岁时文化导论》,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池田温等著《敦煌文薮(上、下)》,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崔正森《五台山佛教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年
    [法]海瑟·噶尔美著、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史苇湘《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法]童丕著,余欣、陈建伟译:《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
    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上、中、下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日]砺波护著,韩昇、刘建英译《隋唐佛教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贺世哲《中国石窟论稿》,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三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黄正建主编《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殷光明著《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民族出版社,2006年
    魏道儒主编《普贤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黄维忠《8—9世纪藏文发愿文研究——以敦煌藏文发愿文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
    杨明芬(释觉曼)《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孙晓岗《文殊菩萨图像学研究》,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郑炳林等主编《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
    才让《吐蕃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苏树华《中国佛学各宗要义》,中华书局,2007年
    金维诺《壁画<维摩变>的发展》,《文物》1959年第2期
    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文物》1959年第5期
    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
    [日]藤枝晃《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东方学报》京都第31册,1961年。该文刘豫川曾翻译,载《国外藏学动态》1988年第3期
    [日]竺沙雅章《敦煌吐蕃期的僧官制度》,载《东方学报》第31期,1961年,译文见《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汉学研究中心编印,1991年
    [日]藤枝晃《敦煌千佛洞的中兴——九世纪以张氏诸窟为中心的佛窟营造》,《东方学报》京都第35册,1964年
    金维诺《古帝王图的时代与作者》,《美术家》(香港),1980年
    [法]戴密微《敦煌学近作》,发表于《亚细亚学报》第269卷第1—2期,1981年,耿昇有翻译,载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译丛》第1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史苇湘《世族与石窟》,《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施萍婷《一件完整的社会风俗史资料——敦煌随笔之三》,《敦煌研究》1987年第2期
    黄颢《敦煌吐蕃佛教的特点》,《藏族史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李玉珉《敦煌药师经变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7卷第3期,1990年
    [日]池田温撰,韩界译《唐朝氏族志研究——关于<敦煌名族志>残卷》,收录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卷”,中华书局,1992年
    江琳《敦煌中、晚唐后壁一龛窟的分期研究》,《美术史论》1992年第1期
    赵青兰《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画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王惠民《关于<天请问经>和天请问经变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梅林《律寺制度视野:9至10世纪莫高窟石窟寺经变画布局初探》,《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石守谦《南宋的两种规谏画》,《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胡同庆《P.2824<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宁强《从“偶像崇拜”到“观想天国”——论西方净土变相之形成》,《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马德《敦煌阴氏家族与莫高窟阴家窟》,《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
    肖雨《金阁寺佛教简史》,《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3期
    李正宇《吐蕃论董勃臧修伽蓝功德记两残卷的发现、缀合及考证》,《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1997年
    张先堂《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扎洛《吐蕃求<五台山图>史事杂考》,《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王惠民《敦煌遗书中的药师经变榜题底稿校录》,《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
    王惠民《<敦煌遗书中的药师经变榜题底稿校录>补遗》,《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王静芬《唐代莫高窟壁画所见与画史记载寺院的经变题材比较》,池田温等著《敦煌文薮(上)》,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陈海涛《吐蕃时期的河西佛教》,《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50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李丽《中晚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经变大增的历史背景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沙武田《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雷闻《论唐代皇帝的图像与祭祀》,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樊锦诗《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
    张小刚、王建军《莫高窟第476窟考古清理报告》,《敦煌研究》2004年第3期
    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十三帝王图)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16期,2004年;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龙晦《峨眉山与普贤崇拜》,永寿主编《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施萍婷《法照与敦煌初探——以P.2130号为中心》,施萍婷《敦煌习学集》上册,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圣凯法师《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与发展》,圣凯法师《中国佛教忏法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林冠群《吐蕃赤祖德赞研究》,《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林冠群《唐代吐蕃史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于向东《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探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2期,2005年
    党燕妮《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民间佛教信仰》,《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05年
    白天佑、沙武田《莫高窟第231窟阴伯伦夫妇共享像解析》,《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
    沙武田《莫高窟第138窟智惠性供养像及相关问题研究》,《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3期
    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的影窟及影像——由新发现的第476窟谈起》,《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3期
    杨学勇《敦煌阴氏与佛教关系及其相关问题》,《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3期
    郑炳林《敦煌写本邈真赞所见真堂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关于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研究之一》,《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党燕妮《从写经题记看敦煌地区的阿弥陀佛信仰》,郑炳林、樊锦诗、杨富学主编《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
    张慧敏《帝释天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张元林《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之窟”三考——P.2991<报恩吉祥之窟记>新解》,《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08年度理事会议暨“敦煌汉藏佛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编印,2008年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对莫高窟盛唐未完工洞窟的续建》,兰州大学博士后报告,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