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大革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本文以“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为研究对象,着重对这一时期个人崇拜的特殊信仰习俗、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的流行时尚、大众传媒和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而总结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总体特征。最后,笔者针对“文革”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总体特征也作出了若干的思考。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in a special historical er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 can not rescue it from oblivion, this turbulent period in history. With regard to the characteristic social life during that time,the thesis puts emphasis on studying Mao Ze Dong's personalitu cult,people's daliy life,popular fashion,mass communications and spiritual entertainment.Therefor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features of social life in the prio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引文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1]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02页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2页
    [1]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2]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3]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8页。
    [4]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8页。
    [1]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大事记》,第1册,第86页
    [2]陈凯歌,《少年凯歌(节录)》,季羡林主编,《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13页
    [1]郑白,《心的记忆》,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108页
    [2]王觉非,《逝者如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第465页
    [1]吴非,《“忠字化”小议》,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2]吴杰,男,1950年生,福州市仓山区人,福州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退休职工
    [3]《三明地区召开讲用会交流经验》,《福建日报》,1966年11月19日
    [1]《闽侯地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掀起新高潮》,《福建日报》1966年11月19日
    [2]吴杰,男,1950年生,福州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退休职工
    [1]吴非,《“忠字化”小议》,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2]吴非,《“忠字化”小议》,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3]赵志明,《电话》,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4]赵志明,《电话》,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244页
    [1]清华大学附中、北京市三十一中编写,《毛主席的红卫兵》,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6年版,第14页。
    [2]徐友渔,《直面历史——老三届反思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3]《好得很》,《人民日报》,1966年8月23日
    [4]徐友渔,《直面历史——老三届反思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1]季羡林,《牛棚杂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2]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大事记》,第1册,第84页
    [3]《关于破四旧的情况》(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范办文件(二),省档案馆101-12-374
    [4]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大事记》,第2册,第14页
    [5]《关于破四旧的情况》(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范办文件(二),省档案馆101-12--374
    [6]印红标,《红卫兵运动述评》,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下),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5页
    [1]《“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文编者按,《人民日报》1966年12月22日
    [2]《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福建日报》,1968年12月22日
    [3]《闽西七千五百多名高初中毕业生到农村落户,漳浦县两千名高初中毕业生奔赴农业第一线》,《福建日报》,1968年12月23日
    [4]王海光,《红卫兵运动始末》,季羡林主编,《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5]慵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163页
    [6]嵇伟,《我的知青梦——梦八年重返上海》,季羡林主编,《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80页
    [7]徐友渔,《直面历史——老三届反思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1]《生活——作家的摇篮》,《人民日报》,1985年3月25日。
    [1]《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人民日报》,1966年6月1日
    [2]《林彪在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66年8月19日
    [3]清华大学附中、北京市三十一中编写,《毛主席的红卫兵》,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6年版,第50页
    [1]《誓与红卫兵站在一起》,《福建日报》,1966年8月28日
    [2]陈凯歌,《少年凯歌(节录)》,季羡林主编,《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29页
    [3]洪霞,《剃过光头,》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1]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4页
    [2]《毛主席和百万群众共庆文化大革命》,《人民日报》,1966年8月19日
    [3]《毛主席和百万群众共庆文化大革命》,《人民日报》,1966年8月19日
    [1]《把旧世界打个天翻地覆》,《福建日报》,1966年8月25日
    [2]《把旧世界打个天翻地覆》,《福建日报》,1966年8月25日
    [3]李景荣,《狂热·幻灭——红卫兵运动剪影》,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4]冯骥才主编,《一百个人的十年》,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5]永明,《割发与割命》,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6]季羡林,《牛棚杂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1]赵丽宏,《岛人笔记——“文革”社会世态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2]侯党生,《毛泽东像章风云录》,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3]侯党生,《毛泽东像章风云录》,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4]侯党生,《毛泽东像章风云录》,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1]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扉页
    [2]桑哗,《残阳如血》,《读书》,1991年第11期
    [3]方厚枢,《毛泽东像出版五十年》,《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
    [4]方厚枢,《毛泽东像出版五十年》,《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
    [5]许韧等,《毛泽东像章纵横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1]《福建日报》,1966年10月3日
    [2]《本省本省广泛发行毛主席像》,《福建日报》,1966年10月5日
    [3]《本省本省广泛发行毛主席像》,《福建日报》,1966年10月5日
    [4]方厚枢,《毛泽东像出版五十年》,《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
    [1]方厚枢,《毛泽东像出版五十年》,《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
    [2]《本省本省广泛发行毛主席像》,《福建日报》,1966年10月5日
    [1]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大事记》,第1册,第86页
    [2]赵丽宏,《岛人笔记——“文革”社会世态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1]清华大学附中、北京市三十一中编写,《毛主席的红卫兵》,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6年版,第51页
    [2]《福州市“红卫兵”大扫特扫旧习俗》,《福建日报》,1966年8月24日
    [3]《以革命精神大破“四旧”大立“四新”》,《福建日报》,1966年8月29日
    [4]《福州市第一批更改的路名表》、《福州市第一批更改的山名、桥名等名单》,《福建日报》,1966年8月29日
    [5]第四版启事,《福建日报》,1966年8月28日
    [6]第四版启事,《福建日报》,1966年9月4日
    [7]第四版启事,《福建日报》,1966年9月11日
    [1]徐友渔,《直面历史——老三届反思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2]吴继金,《“文革”时期的“红色”浪潮》,《钟山风雨》,2006年第三期
    [1]金春明、黄裕冲、常惠民编,《“文革”时期怪事怪语》,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2]金春明、黄裕冲、常惠民编,《“文革”时期怪事怪语》,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3]吴继金,《“文革”时期的“红色”浪潮》,《钟山风雨》,2006年第三期
    [4]吴继金,《“文革”时期的“红色”浪潮》,《钟山风雨》,2006年第三期
    [1]《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向以周扬为首的文艺黑线开火》,《人民日报》,1966年7月15日
    [2]方厚枢,《毛泽东著作出版纪事(1949—1982年)》,《出版史料》第一辑,2001年7月
    [1]方厚枢,《毛泽东著作出版纪事(1949—1982年)》,《出版史料》第一辑,2001年7月
    [2]《新学年里最最大的喜事——小学生喜得<毛主席语录>》《福建日报》,1966年9月25日
    [1]侯瑞钗,女,1952年出生,福州市仓山区上海新村居民
    [2]《福州革命人民喜得<毛泽东选集>》,《福建日报》,1966年9月3日
    [3]《<毛主席语录>出版史话》,《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7日
    [4]方厚枢,《毛泽东著作出版纪事(1949—1982年)》,《出版史料》第一辑,2001年7月
    [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2]母国政,《我当过一次老千》,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2]姚远方,《天上掉下个毛姑娘》,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版,第22页
    [1]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页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5页
    [3]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页
    [4]《我国农村有线广播事业蓬勃发展》,《人民日报》,1971年9月16日
    [1]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2]徐光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1]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页
    [2]徐光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1]江青,《谈京剧革命》,《红旗》杂志,1967年第6期
    [2]江青,《谈京剧革命》,《红旗》杂志,1967年第6期
    [1]翟建农,《红色往事:1966年—1976年的中国电影》,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2]《闪耀着毛洋东文艺思想的光辉样板》,《解放军报》,1967年5月22日
    [3]初澜,《京剧革命十年》,《红旗》,1974年第7期
    [4]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红旗》,1969年第11期
    [5]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红旗》,1969年第11期
    [6]中国舞剧团,《毛泽东思想照耀着舞剧革命的胜利前程》,《红旗》,1970年第7期。
    [1]中国舞剧团,《毛泽东思想照耀着舞剧革命的胜利前程》,《红旗》,1970年第7期。
    [2]《进一步普及革命样板戏》,《人民日报》,1974年4月24日
    [3]郑贞玉,女,1938年生,福州建材公司退休职工
    [1]第四版启事,《福建日报》,1966年9月4日
    [1]梅宏,《“文革”歌曲的时代烙印》,《传承》2008年第二期,
    [2]巴金,《解剖自己》,《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66—467页
    [1]《亿万人民齐欢唱——毛泽东思想永远放光芒》,《人民日报》,1966年9月30日
    [1]何蜀,《“文化大革命”中的歌曲》,《文史精华》,2003年第01期
    [2]何蜀,《“文化大革命”中的歌曲》,《文史精华》,2003年第01期
    [3]何蜀,《“文化大革命”中的歌曲》,《文史精华》,2003年第01期
    [1]嵇伟,《我的知青梦——梦八年重返上海》,季羡林主编,《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81页
    [2]巢峰主编,《“文化大革命”词典》,香港:港龙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3]巢峰主编,《“文化大革命”词典》,香港:港龙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1]http://book. sina. com. cn/excerpt/eduhissz/2007-05-15/1447214660. shtml
    [2]王觉非,《逝者如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466页
    [1]吴非,《“忠字化”小议》,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2]姜东平,《“文革”时期的“特殊”教育》,《文史精华》,2005年第4期
    [3]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9页。
    [1]张静如:《对“文化大革命”要在宏观上否定徽观上细致分析》,《北京党史》2006年第4期
    [2]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1]巴金:《随想录》(第5集),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74页
    [2]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版2006年版,第2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49页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1983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5年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1993年版
    6、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上、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7、谭宗级、郑谦等编:《十年后的评说》,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8、郑谦、张化:《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第三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9、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编:《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问题评价》(第二、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何少川主编:《当代福建简史:1949—1999》,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12、《历史的审判》编辑组编:《历史的审判》,北京: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
    13、《历史的审判》编辑组编:《历史的审判》(续集),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4、李松辰等主编:《“文革”档案:1966--1976)》(上、下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15、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9)》,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16、李锐:《李锐反“左”文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杜1998年版
    17、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徐友渔编:《1966——我们那一代的回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19、周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第1—3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
    20、周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第5—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1、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2、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23、金春明、黄裕冲、常惠民编:《“文革”时期怪事怪语》,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24、高皋、严家其著;《“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王年一著;《大动乱的年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6、金春明等著:《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十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27、叶青著:《“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28、巢峰主编:《“文化大革命”词典》,香港:港龙出版社1993年版
    29、翟建农:《红色往事:1966年—1976年的中国电影》,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年版
    30、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1、徐光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3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许韧等:《毛泽东像章纵横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
    34、侯党生:《毛泽东像章风云录》,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35、陈明显著:《晚年毛泽东:1953-1976》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7、广西大学中文系:《革命样板戏永放光芒》,桂林: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公司联合编印1974版
    38、[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
    39、清华大学附中、北京市三十一中编写:《毛主席的红卫兵》,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6年版
    40、《革命样板戏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
    41、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样板戏及内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42、晨枫:《中国当代歌词史:新中国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大量汹涌的歌词》,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43、王光美、刘源:《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下册),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45、冯骥才主编,《一百个人的十年》,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6、季羡林:《牛棚杂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47、丁晓禾编著:《红卫兵狂想曲(修订本)》,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48、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位人民日报老记者的笔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50、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编:《叶飞纪念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1、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白白》,经济日报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52、王觉非著:《逝者如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53、叶飞著:《叶飞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54、巴金:《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55、赵丽宏著:《岛人笔记——“文革”社会世态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56、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57、徐友渔著:《直面历史:老三届反思录》,北京:中华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58、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人民日报》,1966年6月1日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向以周扬为首的文艺黑线开火》,《人民日报》,1966年7月15日
    《林彪在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66年8月 19日
    《好得很》,《人民日报》,1966年8月23日
    《亿万人民齐欢唱——毛泽东思想永远放光芒》,《人民日报》,1966年9月30日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人民日报》1966年12月22日
    《我国农村有线广播事业蓬勃发展》,《人民日报》,1971年9月16日
    《进一步普及革命样板戏》,《人民日报》,1974年4月24日
    《生活——作家的摇篮》,《人民日报》,1985年3月25日。
    《闪耀着毛洋东文艺思想的光辉样板》,《解放军报》,1967年5月22日
    《福州革命人民喜得<毛泽东选集>》,《福建日报》,1966年9月3日
    《福州市“红卫兵”大扫特扫旧习俗》,《福建日报》,1966年8月24日
    《把旧世界打个天翻地覆》,《福建日报》,1966年8月25日
    《誓与红卫兵站在一起》,《福建日报》,1966年8月28日
    《以革命精神大破“四旧”大立“四新”》,《福建日报》,1966年8月29日
    《福州市第一批更改的路名表》,《福建日报》,1966年8月29日
    《福州市第一批更改的山名、桥名等名单》,《福建日报》,1966年8月29日
    《福建日报》第四版启事,1966年8月28日,
    《福建日报》第四版启事,1966年9月4日,
    《福建日报》第四版启事,1966年9月11日
    《新学年里最最大的喜事——小学生喜得<毛主席语录>》《福建日报》,1966年9月25日
    《本省本省广泛发行毛主席像》,《福建日报》,1966年10月5日
    《三明地区召开讲用会交流经验》,《福建日报》,1966年11月19日
    《闽侯地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掀起新高潮》,《福建日报》1966年11月19日
    《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福建日报》,1968年12月22日
    《闽西七千五百多名高初中毕业生到农村落户,漳浦县两千名高初中毕业生奔赴农业第一线》,《福建日报》,1968年12月23日
    《谈京剧革命》,《红旗》杂志,1967年第6期
    《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红旗》,1969年第11期
    《毛泽东思想照耀着舞剧革命的胜利前程》,《红旗》,1970年第7期。
    《京剧革命十年》,《红旗》,1974年第7期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大事记》,第1册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大事记》,第2册
    《关于破四旧的情况》(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范办文件(二),省档案馆101—12-374
    1、侯宝秋口述:侯宝秋,男,1935年生,福州晋安区人,金鸡山疗养院退休司机,访谈者笔者,访谈时间2009年8月25日,地点侯家客厅
    2、郑贞玉口述:郑贞玉,女,1938年生,福州仓山区人,福州建材公司退休职工,访谈者笔者,访谈时间2009年10月2日,地点江滨公园
    3、吴杰口述:吴杰,男,1950年生,福州市仓山区人,福州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退休职工,访谈者笔者,访谈时间2009年10月3日,地点吴家客厅
    4、侯瑞钗口述:侯瑞钗,女,1952年出生,福州市仓山区上海新村居民,家庭主妇,访谈者笔者,访谈时间2009年11月15日,地点白马河公园
    1、姜东平,《“文革”时期的“特殊”教育》,《文史精华》,2005年第4期
    2、何蜀,《“文化大革命”中的歌曲》,《文史精华》,2003年第01期
    3、梅宏,《“文革”歌曲的时代烙印》,《传承》,2008年第二期,
    4、桑晔,《残阳如血》,《读书》,1991年第11期
    5、方厚枢,《<毛主席语录>出版史话》,《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7日
    6、方厚枢,《毛泽东著作出版纪事(1949—1982年)》,《出版史料(第一辑)》,2001年7月
    7、吴继金,《“文革”时期的“红色”浪潮》,《钟山风雨》,2006年第三期
    8、方厚枢,《毛泽东像出版五十年》,《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
    9、阎长贵,《我所知道的“文革”中的几件事》,《党史博览》,2010年第1期
    10、惠雁冰、高阳,《”样板戏”的传播与文化认同》,《当代文坛》,2010年1期
    11、樊星,《关于历史悲剧的狂欢记忆》,《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5期
    12、项筱刚,《带着枷锁歌唱——论“文革”时期几部电影音乐作品》,《人民音乐》, 2009年第8期
    13、叶青,《“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产生与社会心理探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4期
    14、钱晶晶,《回望红色视觉时代——文革时期出版物色彩略谈》,《科学大众》,2009年第6期
    15、程诚,《简述文革时期的美术》,《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6期
    16、柯云,《“文革”中的独创名词》,《文史月刊》,2009年第7期
    17、赵世兰,《“文革十年”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得"与“失”》,《音乐生活》,2009年第3期
    18、周海峰,《红色时代——“文革”时期版画创作研究》,《中国艺术》,2008年第1期
    19、李光平,《文革旧闻》,《贵阳文史》,2008年第4期
    20、吴继金,《“文革"时期批判<中国画>的闹剧》,《档案春秋》,2008年第3期
    21、张静淼,《试析文革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第1期
    22、梁茂春,《论“文革”时期的艺术歌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3、翟文铖,《永不消弭的创伤记忆——关于汪曾祺对“文革”的回忆》,《浙江万里
    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4、戴嘉枋,《沉重的历史回响——论中国“文革”音乐及其在新时期的影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年第3期
    25、宋遂良,《“文革”杂忆》,《春秋》,2007年第3期
    26、林和生,《“文革”老照片:压抑与狂欢》,《青年作家》,2006年第3期
    27、朱富贵,《“文革"宣传画:一个时代的“奇葩”》,《青年作家》,2006年第2期
    28、邓中云,《“文革”美术是图解式的宣传口号》,《艺术探索》,2006年第3期
    30、和生,《“文革”连环画:红色历史印痕》,《青年作家》,2006年第4期
    31、刘忠,《“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6期
    32、闫秀梅,《“文革”样板戏中女性形象意蕴解析》,《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3、陈吉德,《“文革”电影:政治话语的竞技场》,《电影文学》,2005年第9期
    34、姜芳,《中国当代文艺与政治的同构——浅议“文革”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党史博采》,2005年第11期
    35、白雪枫,《群体心理学视角下的“文革”一代》,《党史博采》,2005年第10期
    36、吴继金,《“文革”时期的毛泽东塑像和像章》,《钟山风雨》,2005年第6期
    37、张景兰,《民间视野下的“文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8、贺吉元,《“文革”初期的红卫兵报纸》,《文史博览》,2005年第7期
    39、霞飞,《“文革”期间围绕电影<海霞>的一场斗争》,《党史文苑》,2005年第3期
    40、吴继金,《“文革”中有关毛泽东的美术作品》,《世纪行》,2004年第1期
    41、江飞,《“文革”纪事》,《党史文苑》,2004年第11期
    42、柯筱荣,《一个时代的面容——谈“样板戏”电影中英雄形象的被玩偶化及其它》,《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3、李松,《“样板戏”对芭蕾舞的吸收与改造》,《东方论坛》,2008年第4期
    44、李松,《“样板戏”的领袖崇拜》,《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5、汪人元,《京剧“样板戏”研究》,《戏曲研究》,2007年第1期
    46、张家康,《毛泽东面对个人崇拜》,《文史月刊》,2005年第9期
    47、魏绍馨,《个人崇拜:不应忘记的历史教训》,《东方论坛》,2003年第6期
    48、彭厚文,《毛泽东与“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49、冯建辉,《林彪与个人崇拜》,《炎黄春秋》,1999年第10期
    50、何亚平,《“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问题浅探》,《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第1期
    51、阎阳生,《清华附中红卫兵100天》,《炎黄春秋》,2008年第12期
    52、张辉灿,《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亲历记》,《时代文学》,2006年第5期
    53、刘乐顺,《一个农村红卫兵在“文革”初期》,《史林》,2006/S1
    54、王明贤,《红卫兵美术运动及对当代艺术的影响》,《艺术探索》,2005年第2期
    55、贺吉元,《文革”初期的红卫兵报纸》,《文史博览》,2005年第7期
    56、王雅清,《一代“红卫兵”的心路历程》,《九江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
    57、许子东,《“红卫兵—知青”视角的“文革记忆”》,《文艺争鸣》,1999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