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正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当前的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中国共产党正义观的研究和当代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拓展和深化了该研究领域。不足之处是综合性、系统化的成果少见,且对已取得成果的抽象和升华不够。至于社会主义制度史上正义观理论和实践的宏观研究则非常少见。
     社会主义正义观的形成和演进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正义观是建立在批判地吸收人类对社会正义不懈探索的相关成果之上的。古代社会改革理想的正义观、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正义观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正义观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正义观提供了文化传统和思想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正义的态度是辩证的,既承认正义又超越正义。承认正义是基于正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超越正义是基于正义本身并不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力量,虽然不同时代和阶级对于正义的具体要求和理解不同,但却一定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因此不能用抽象的正义原则去评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正义观的基本特点,这就是人民性、现实性、实践性。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社会主义正义观也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正义问题的原则的制定和阐发,发展到在理论和实践中对社会正义的双重追求。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正义观具有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的突出特点,在正反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思想,结合现实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正义观。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正义理论,主要包括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奋斗、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实现一系列的公平和平等、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等。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正义的实践主要取得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实现人民的政治权利、改善劳动群众生活等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正义观。在新的历史阶段,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推进社会正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相互交融,造就了当前社会主义正义观实践的巨大成就。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着相当程度的改善空间。
     社会主义正义观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主要体现在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正义、推动了世界范围正义理论与实践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人”的发展。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强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批判地吸收其他文化中的正义思想。历史教训主要包括要注意加强理论研究、注意改善基本民生、注意适应发展阶段、注意加强制度建设等。
     开展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和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已经有学者作了许多开创性和发展性的工作。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目前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发达的研究领域所应该达到的水平。在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正义观的研究,要注意研究的主题、原则、任务和内容。
Socialist justic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Marxism theory system. At present, the researches on socialist justice mainly focus on the justic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urrent issues of social justice, and a great many import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which also have widened and deepened the research fiel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efects about the researches, in other word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es need to be achieved, and the achievements already gained need abstracting and subliming much. What's worse, neither the theories of justice in the history of socialist system nor macro-researches about the practice is sufficient.
     Socialist justice develops wit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The justice of the creator of Marxism is based on critically absorption of some achievements, that is, the continual exploration of social justice by human being. The justices of ancient social reforming ideal, of recent capitalist ideologists and of Utopian socialists have provided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stuff of thought for the creators of Marxism. The attitudes of Marx and Engels toward justice are dialectical; they not only acknowledge justice but surmount it. They acknowledge justice because justice is a kind of ideolog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certain economical basis. Surpassing justice, which is based on justice itself is not the fundamental force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Although different ages and classes hold different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understanding of justice, it has to adapt to the mode of production of the society. Therefore, we cannot pass judgment on justice with abstract principle. Marx and Engels set up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standpoint of which determine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socialist justice, in other words, affinity to people, reality and practicality.
     The October Socialist Revolution enables socialism to leap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Like socialism, socialist justice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Marx and Engels's socialist justice, has developed from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ist justice to the twofold pursuit of that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After the world war two, a succession of countries take the way of socialism, including China. Since 1950s, the USSR and other socialist countries in the east of Europe began to take active explorations and reforms on the traditional socialist mod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ocialist justice has a distinguished feature, in other word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ocialist society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hich also enables the countries to cumulate abundant experiences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from both sides.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tandpoint, points of view and methods of Marxism, relying on the justice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alistic circumstance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justice. There are abundant justice theories in the Mao Zedong Thought, including striving for setting up socialist system, for maintaining People's interests, for demanding a series of justice and equality and for maintaining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sovereignt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China to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gained many achievements on the way of practicing socialist justice, mainly including having set up the socialist system, developing economy and social productivity, realizing People's political rights and improv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working people, etc.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Chinese have forme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through practice under the lead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cluding Deng Xiaoping theory,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s" important theory and Scientific developing theory, which hav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socialist justice from multi-aspects and multi-points of view. In the new historical era,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undertaken the great practice of advance social justice. The current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s of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justice are accomplish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economical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Meanwhile, there remain many problems in our practice due to the constrain and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mplex 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which still have a lot room to ameliorat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historical course of socialist justice has set enormous historical influences on many different parts, which ar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having realized overall justice of the socialist country, made progresses of justice worldwid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dv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a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mainly include maintaining the fundamental socialist principle, maintaining the leadership of Marxist Party, maintaining the theoretical route of Marxism, maintaining the historical principal position of the people, maintaining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the critical absorption of the theory of justice from other cultures. And the historical lessons basically include the needs to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ameliorat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o adapt to different developing periods and to enhance principle construction, etc.
     As far as the research on Marxist justice and socialist justice is concerned, there are already many creative and developmental achievements done by intellectuals. However, see as a whole, we fin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es have not reached a level that a matured and developed research deserves to reach. Therefor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socialist justice in China, we need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principle, task and content of our researches.
引文
①[美]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①廖申白:《西方正义概念:嬗变中的综合》,《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②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
    ①贾可卿:《“公平”辨正》,《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②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
    ③冯颜利:《公正(正义)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4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④参见贾可卿:《“公平”辨正》,《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⑤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①叶志华:《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观》,《现代哲学》2000年第2期。
    ①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0-71页。
    ②吴忠民:《马克思思格斯公正思想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③倪勇:《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及及当代走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④沈晓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探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⑤参见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⑥徐建文:《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发展轨迹》2008年第12期。
    ⑦参见陶艳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①赵甲明、王代月:《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两个维度及其政治哲学特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②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正义视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③龚秀勇:《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
    ④曹玉涛:《论马克思对“社会正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⑤倪勇:《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及其当代走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⑥王新生:《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2005年第3明。苗贵山:《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思格斯对正义的追问》,《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⑦何建华:《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及其启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①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论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2003年第1期。《西方正义概念:嬗变中的综合》,《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②袁祖社:《社会秩序·制度理性·公正理想——西方思想文化中公正观念之范式沿革(上)(下)》,《唐都学坤》2007年第5期、第6期:
    ③钟民援、林毅:《西方公正概念述评》,《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④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38-39页
    ①陈驰:《西方正义观念论略——关于正义的法哲学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②沈晓阳:《西方正义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③贾中海、温丽娟:《当代西方公平正义理论及其元哲学问题》,《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④焦金波:《西方传统政治正义理念的历史建构》.《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⑤王守昌、李进文:《西方正义学说的发展与运用》.《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⑥乔洪武、柳平生:《现代西方经济正义理论的演进及其启示》,《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⑦李先桃:《西方社群主义的正义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3期。
    ⑧高玉平:《从西方制度现代化进程谈社会正义内涵》,《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
    ①何正平、胡燕:《从西方程序公正的演进逻辑看我国程序公正的制度建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丁先存:《近代西方正义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启示》,《行政论坛》2008年第2期。
    ③刘白明:《近十年来中国古代公正思想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
    ④刘宝才、马菊霞:《中国传统正义观的内涵及特点》,《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①刘白明:《近十年来中国古代公正思想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
    ②刘宝才、马菊霞:《中国传统正义观的内涵及特点》,《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2007年第6期。
    ③刘白明:《近十年来中国古代公开思想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
    ④胡真圣:《马克思正义难题的现代回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①姚大志:《正义的张力:马克思和罗尔斯之比较》,《文史哲》2009年第4期。
    ②胡真圣:《马克思正义难题的现代回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③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150页。
    ④姚大志:《正义的张力:马克思和罗尔斯之比较》,《文史哲》2009年第4期。
    ⑤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⑥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164页。
    ⑦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①谭扬芳:《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哈耶克社会公正思想》,《理论界》2009年第4明。
    ②刘化军、郭佩惠:《社群主义正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6期。
    ③尚水利:《当代西方正义理论与中国孔孟正义观之比较》,《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④唐士其:《儒家学说与正义观念——兼论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
    ⑤王贺锋、慕旗娟:《柏拉图与孔孟“正义观”之比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1期。
    ⑥范明生:《中西政治文化的核心范峙:礼和正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2期。
    ⑦尚水利:《当代西方正义理论与中国孔孟正义观之比较》,《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⑧唐士其:《儒家学说与正义观念——兼论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
    ①王贺锋、慕旗娟:《柏拉图与孔孟“正义观”之比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1明。
    ②尚水利:《当代西方正义理论与中国孔孟正义观之比较》,《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③唐士其:《儒家学说与正义观念——兼论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
    ④王贺锋、慕旗娟:《柏拉图与孔孟“正义观”之比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1期。
    ⑤[美]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⑥[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泽,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页
    ①[美]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②[美]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③[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下册,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④[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下册,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⑤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 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04-405页。
    ① 屈琦、梁智博:《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的三重转向》,《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② 范广军:《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的功能定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③ 林国标:《当代中国公平正义思想的演变》,《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江洪明:《中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演进规律探析》,《理论界》2009年第3期。
    ②吴忠民:《关十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初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③单孝虹:《社会公正: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理论前沿》2005年第14期。
    ④吴忠民:《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初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⑤徐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初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⑥侯建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公平正义思想》,《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明。
    ⑦见吴忠民《毛泽东公正思想初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2期)、任荣《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正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公正建设的启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董建萍《论已泽东 社会公正思想》(《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①徐锦贤:《邓小平公正思想论析》,《学海》2006年第1期。
    ②颜广明:《浅论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何光先、方同义:《邓小平的制度正义思想及启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④冯颜利:《论全球发展公正性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⑤邱炳厚、高俊伟:《江泽民关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思想研究》,《理论界》2005年第12期。
    ⑥刘武根:《论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最新发展》,《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⑦何铁:《胡锦涛同志对社会公平正义思想的创新》,《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明。
    ①吴忠民:《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②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正问题》,《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③高红、朴贞子:《中国阶层分化中的社会公正性研究》,《理论探讨》2006年第3期。
    ④陈绍西:《当代中国社会公正失衡原因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⑤吴忠民:《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⑥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正问题》,《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①李三虎:《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
    ②董建萍:《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理念》,《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③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④曾建平、彭立威:《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⑤陈秉公、颜明权:《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与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社会公正的实现》,《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①[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0页。
    ②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4页。
    ②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伦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③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第7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9页。
    ②参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13页。
    ③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①转引自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7-98页。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6-97页。
    ③[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4-215页。
    ①转引自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222-223页。
    ②转引自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向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220页。
    ③转引自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向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452页。
    ④转引自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44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页。 ①(德)康德:《法的形而土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0页。
    ②转引自《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681页。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4-95页。
    ④[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页。
    ⑤[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98页。
    ⑥转引自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①[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①[英]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页。
    ②[英]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4页。
    ③[英]欧文:《欧文选集》第2卷,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页。
    ①[法]梅叶:《遗书》第2卷,何清新译,商务印书馆 1960年版,第79页。
    ②吴易风:《空想社会主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③吴易风:《空想社会主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9-580贝。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5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3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贝。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③《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4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4-3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0页。
    ⑦《马克思思格期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4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4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5-6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1-4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5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72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7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5-756贝。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79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02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2页。
    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⑦《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0-4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7-6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期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28-2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74-8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150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①《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6-5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70页。
    ① Allen Wood. "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1. No.3、197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47-6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28-22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
    ⑨《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5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57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2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9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④《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5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559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309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③《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集。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页。
    ⑥《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45页。
    ①《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
    ②《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8页。
    ③《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9页。
    ④《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⑤《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⑥《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9页。
    ⑦《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①《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
    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
    ③《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④《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9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贝。
    ①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大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斯大林文集(1934-196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118页。
    ②《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4页。
    ③参见《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48-149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②《斯大林文集(1934-196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③《斯大林文集(1934-196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
    ①参见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第四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679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⑥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451页。
    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6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7-728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1页。
    ②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6页。
    ③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1-1192页。
    ①丁冰:《新中国前三十年生产建设的伟大成就》,《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10期。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①仓林忠:《毛泽东抗战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世纪桥》2008年第20期。
    ②《毛洋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汇编》第2册,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①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②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25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37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②《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②张恒山:《略论制度正义——执政党的至上价值日标》,《学习时报》2007年10月12日。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14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10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贝。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36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28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 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25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贝。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0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①《江汗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贝。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页。
    ③《江汗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汗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32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4-645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4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贝。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177页。
    ⑦《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3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540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4页。
    ①中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③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十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⑤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十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⑦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②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7日。
    ③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⑤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3月10日。
    ①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7日。
    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③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①中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2-533
    页。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预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③中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⑤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③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十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③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④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⑤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⑦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①新华社:《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3月15日。
    ①朱剑红:《书写科学发展的精彩答卷——“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人民网2010年10月8日
    ①朱剑红:《书写j科学发展的精彩答卷——“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人民网2010年10月8日。
    ②新华社:《胡锦涛强调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6年10月24日。
    ①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华网2009年4月6日。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向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页。
    ③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④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①国农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民日报》2010年1月11日。
    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9月11日。
    ③《东北振兴司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座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2011
    ①新华社:《中国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红线》,中国经济网2010年5月10日。
    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展:《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民日报》2010年1月11日。
    ①参观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分好“蛋糕”促和谐——怎么看分配不公》,《人民日报》2010年7月9日。
    ①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分好“蛋糕”促和谐——怎么看分配不公》,《人民日报》2010年7月9日。
    ②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5月31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①麻宝斌:《政治正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要求》,《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8页。
    ③[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①参见国家统计局:《光辉的历程 宏伟的篇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年9月7日。
    ②周新城、高成兴:《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③周新城、高成兴:《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①周新城、高成兴:《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0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中火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4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①《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8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③周新城、高成兴:《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陈文辉:《中国经济结构概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①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0.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5.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6.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 《斯大林文集(1934—196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8. 《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29.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0.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3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2.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33. 《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4.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35.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6.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7.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3月10日。
    3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39.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40.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7日。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米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3.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44.胡真圣:《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夏文斌:《走向正义之路——社会公平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7.万俊人、梁晓杰:《正义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8.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0.姚火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1.唐十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韩水法:《正义的视野——政治哲学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53.韩水法:《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54.李梅:《权利与正义:康德政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5.罗国杰等:《德治新论》,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56.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7.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8.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9.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追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1.杨晓东:《马克思与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2.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3.陶艳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4.王学俭、张新平:《政治学原理新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干学俭:《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6.王学俭:《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7.王广:《正义之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8.汪琼枝:《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69.王彩波:《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胡海波:《正义的追寻——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1.沈晓阳:《止义论经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2.赵祥禄:《正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73.汀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4.林火旺:《正义与公民》,吉林出版社2008年版。
    75.何霜梅:《止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6.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7.何建华:《经济正义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8.何建华:《分配正义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9.倪勇:《社会正义论》,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80.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1.詹世友:《公义与公器:正义论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2.李慧斌、李天义:《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3.贾可卿:《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4.陈少峰:《正义的公平》,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5.任映红、戴海东:《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6.文长春:《正义:政治学的视界》,黑龙江火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87.葛四有:《正义与运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89.吴易风:《空想社会主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0.李凤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1.丁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92.白东明:《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著作评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3.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94.陈思贤:《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国篇),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95.刘玉安、楚成亚、杨丽华:《西方政治思想通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8.萧贵毓、张海燕:《社会主义思想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99.郭华甫:《列宁苏维埃政权建设思想与当代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0.王建国:《列宁司法思想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01.龚廷泰:《列宁法律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2.左亚文、陶笑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3.魏泽焕:《列宁执政党领导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04.顾海良:《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5.姜长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06.郭春生:《社会政治阶层与苏联剧变20世纪60—90年代苏联各社会政治阶层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107.王正泉:《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1989—1999》,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108.黄宏、纪玉祥:《原苏联七年“改革”纪实(1985—1991)》,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
    109.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0.沈志华:《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1.周新城、高成兴:《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2.周新城、关雪凌等:《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历史教训》,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3.欧阳东:《东欧大裂变纪实》,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114.唐鸣、俞良早等:《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6.[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止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17.[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8.[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119.[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20.[英)布莱恩·巴利:《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1.[英]布莱恩·巴利:《作为公道的止义》,曹海军、允春喜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2.[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泽林出版社2010年版。
    123.段忠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124.程立显:《论社会公正、平等与效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25.周新城:《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126.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127.胡贤鑫:《“经济学批判”中的平等理论——马克思经济学视域中的平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128.廖小明、冯颜利:《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止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129.王学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止观的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130.洪镰德:《马克思正义观析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31.廖中白:《西方正义概念:嬗变中的综合》,《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132.廖中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下)》,《伦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2003年第1期。
    133.洋龙:《平等与公平、止义、公正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
    134.贾可卿:《“公平”辨正》,《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35.冯颜利:《公正(正义)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4年第4期。
    136.叶志华:《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止观》,《现代哲学》2000年第2期。
    137.吴忠民:《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138.吴忠民《毛泽东公正思想初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2明。
    139.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40.吴忠民:《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141.吴忠民:《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初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 期。
    142.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止问题》,《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143.倪勇:《马克思主义止义观及其当代走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44.沈晓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探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145.徐建文:《马克思公平止义观的发展轨迹》,《唯实》2008年第12期。
    146.赵甲明、王代月:《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两个维度及其政治哲学特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147.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止义视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148.龚秀勇:《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
    149.曹玉涛:《论马克思对“社会正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50.王新生:《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151.苗贵山:《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对正义的追问》,《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52.何建华:《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及其启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153.袁祖社:《社会秩序·制度理性·公正理想——西方思想文化中公止观念之范式沿革(上)(下)》,《唐都学刊》2007年第5期、2007年第6期。
    154.钟民援、林毅:《西方公正概念述评》,《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55.陈驰:《西方正义观念论略——关于正义的法哲学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56.沈晓阳:《西方正义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57.贾中海、温丽娟:《当代西方公平止义理论及其元哲学问题》,《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158.焦金波:《西方传统政治正义理念的历史建构》,《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159.王守昌、李进文:《西方正义学说的发展与运用》,《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60.乔洪武、柳平生:《现代西方经济正义理论的演进及其启示》,《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61.李先桃:《西方社群主义的正义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3期。
    162.高玉平:《从西方制度现代化进程谈社会止义内涵》,《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
    163.何正平、胡燕:《从西方程序公止的演进逻辑看我国程序公正的制度建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64.丁先存:《近代西方正义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的启示》,《行政论坛》2008年第2明。
    165.刘白明:《近十年来中国古代公止思想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
    166.刘宝才、马菊霞:《中国传统正义观的内涵及特点》,《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67.姚大志:《正义的张力:马克思和罗尔斯之比较》,《文史哲》2009年第4期。
    168.胡真圣:《马克思止义难题的现代回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169.谭扬芳:《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哈耶克社会公正思想》,《理论界》2009年第4期。
    170.刘化军、郭佩惠:《社群主义正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6期。
    171.尚水利:《当代西方正义理论与中国孔孟正义观之比较》,《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72.唐十其:《儒家学说与正义观念——兼论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
    173.陈戈寒、梅珍生:《论道家正义观的内在因素》,《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174.李霞:《道家平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7期。
    175.吕锡琛:《论道家对社会正义的诉求》,《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76.杨培景:《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公正思想》,《黄淮学刊》1997年第3期。
    177.包利民:《礼义差等与契约平等——有关分配正义的政治伦理思想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178.顾肃:《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社会公正理论》,《河北学刊》2007年第11期。
    179.王贺锋、慕旗娟:《柏拉图与孔孟“正义观”之比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1期。
    180.范明生:《中西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礼和止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2期。
    181.屈琦、梁智博:《马克思主义止义观在中国的三重转向》,《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82.范广军:《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的功能定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183.林国标:《当代中国公平止义思想的演变》,《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84.江洪明:《中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公平止义思想演进规律探析》,《理论界》2009年第3期。
    185.单孝虹:《社会公止: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日标》,《理论前沿》2005年第14期。
    186.徐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初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187.侯建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公平正义思想》,《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88.任荣:《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正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公正建设的启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89.董建萍:《论毛泽东社会公止思想》,《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90.董建萍:《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止理念》,《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191.徐锦贤:《邓小平公止思想论析》,《学海》2006年第1期。
    192.颜广明:《浅论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93.何光先、方同义:《邓小平的制度止义思想及启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94.冯颜利:《论全球发展公正性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95.邱炳厚、高俊伟:《江泽民关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思想研究》,《理论界》2005年第12期。
    196.刘武根:《论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最新发展》,《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197.何铁:《明锦涛同志对社会公平止义思想的创新》,《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98.高红、朴贞子:《中国阶层分化中的社会公止性研究》,《理论探讨》2006年第3期。
    199.陈绍西:《当代中国社会公止失衡原因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00.李三虎:《公止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
    201.曾建平、彭立威:《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202.陈秉公、颜明权:《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与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社会公正的实现》,《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203.麻宝斌:《政治正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要求》,《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04.丁冰:《新中国前三十年生产建设的伟大成就》,《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10期。
    205.仓林忠:《毛泽东抗战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世纪桥》2008年第20期。
    206.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
    207.郭齐勇:《儒家的公平正义论》,《光明日报》2006年2月28日“理论周刊”。
    208.张恒山:《略论制度正义——执政党的至上价值目标》,《学习时报》2007年10月12日。
    1. Allen Wood, "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1, No.3, 1972.
    2. Ziyad Husami, "Marx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8, No.1, 1978.
    3. Allen Wood, "Marx on Right and Justice:A Reply to Husami",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8, No.3,1979.
    4. Derek Allen, "Marx and Engels on the Distributive Justice of Capitalism",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upplementary, Vol.7,1981.
    5. Jeffrey Reiman, "The Possibility of a Marxian Theory of Justice",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upplementary, Vol.7,1981.
    6. Norman Geras, "The Controversy About Marx and Justice", New Left Review, No.150, March/April 1985.
    7. Norman Geras, "Bring Marx to Justice:An Addendum and Rejoinder", New Left Review, No. 195,1992.
    8. Kai Nielsen, "Marx on Justice:The Tuck-Wood Thesis Revisited",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Vol.38, No.1 (Winter,1988).
    9. Kai Nielsen, "Arguing About Justice:Marxist Immoralism and Marxist Moralism",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17, No.3,1988.
    10. Roger Hancock, "Marx's Theory of Justice",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1,No.3,1971.
    11. William McBride, "The Concept of Justice in Marx, Engels, and Others", Ethics, Vol.85, No. 3,1975.
    12. Alan Shandro, "A Marxist Theory of Justice?",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2, No.1,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