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甲午到五四,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向现代性的“转型时代”。在此期间,大一统封建皇权解体所带来的政治——社会——道德的“三重危机”,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在传统和现代化对照的框架背景里,以孔子传统为坐标,形成反孔的激进主义和拥孔的保守主义对立的两极;由于他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及达到现代化的手段和途径的不同,现代知识分子分裂成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三大阵营,最终导致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不用说,文化保守主义拥护孔子,肯定孔子的人文主义和道德价值。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属于激进主义,在20世纪思想史上,他们对孔子的态度表面上是批判和否定的。差异之处在于,经过“五四”激烈的整体性的反孔之后,自由主义渐渐消退了政治性和激进化的色彩,50、60年代后港台一些自由主义甚至开始欣赏孔子传统。相反,马克思主义在50年代后,对孔子展开不断地批判和肃清,这种局面直到1980年代才有所缓和。然而,在激进主义反孔的深层,我们发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有意识无意识地接受孔子的内圣外王思维和仁学价值,并以孔子“仁”的自由独立、平等性、民主性来反对“礼”之束缚、等级和压制,将人们从礼教和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个性独立、然后投身社会,奉献自己的才能,以建立一个富强独立的国家和公正、合理的新社会,并实现人生之意义和价值,这是20世纪它们的“内圣外王”。所以,它们的批孔往往是以孔子“内圣外王”的思维反对孔子,骨子里是赞成孔子的人文价值的。总之,无论是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不反对孔子的人文主义传统。何况孔子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政治、道德、宗教和经济社会中仍有其价值和意义。一句话,剥落了陈腐礼法教条的孔子之道适应现代生活。
     本文创新之处,是以20世纪思想史中的孔子为视角,让孔子与三大思潮在传统和现代的话语背景里进行平等地对谈和争论,反驳了学术界对20世纪孔子命运所持的“拥孔”和“反孔”的简单性看法,得出了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在本质都是以孔子的仁学反对礼法教条,肯定“内圣外王”的理想,进而最终肯定孔子的人文主义价值的结论。它们以孔子思维反对孔子,揭示他们对待孔子传统中遇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困境。并从对孔子态度的表面性差异中,透视了中国的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各自特征和缺陷,比如唯科学主义、思想文化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民族主义、工具理性、唯意志论、人文主义等等。
The period from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o the May 4* Movement sees a turning point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ideology to its modernit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breakup of feudal imperial system causes the appearance of triple crisis - political, social, and ethical crisis, and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re divider into two poles - radicalism that opposes Confucius and conservatism that supports it; different opinions on modernity, and the approaches to it break modern intellectuals up to three camps including liberalism, Marxism, and cultural conservatism, resulting in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Confucius.
    Cultural conservatism supports Confucius and approves his humanism and ethical value. Liberalism and Marxism belong to radicalism, and on the surface, they are both critical and negative towards Confucius.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political and radical colour in liberalism gradually fades away, and some Hong Kong and Taiwan liberalists even begin to appreciate Confucian tradition in . the 1950s and 1960s. On the contrary, restricted to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fine, Marxists' critique of Confucius continually deepens, and finally results in the nationwide anti - Confucius movemen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owever, both liberalism and Marxism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ccept Confucius' Neishengwaiwang thinking and his Ren theory. They oppose the shackles, hierarchy and suppression of "Li" by using the independence, equality and democracy of "Ren" , and they believe that people can be freed from the feudal ethic code by means of "Ren". Therefore, the essence of their anti - Confucius movement is to oppose Confucius with Confucian thinking, but in actuality, they all approve Confucius' value. In a word, none of liberalism, Marxism, or cultural conservatism opposes Confucius' humanism tradition. In other words, the essence of Confucius' way fits in with the modern society.
    This paper, by means of the equal dialogue and argument between Confucius and the three ideological trends in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discourse background, refutes the simple opinion of supporting Confucius or opposing Confucius held by the 20th century academia.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essence, both conservatism and radicalism oppose feudal ethic code with Confucian Ren theory, and both of them approve Confucian humanism. Besid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fects of liberalism, Marxism and cultural conservatism in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rface differences of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Confucius.
引文
一、文献类:
    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编,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中、下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钟离蒙、杨凤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四集30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1982年版。
    北大哲学系现代哲学教研室《中国现代哲学史教学资料选》(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陈独秀主编:《新青年》,第1卷—…第7卷(上海,北平)1915—1919年。
    忻剑飞、方松华编:《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邓实主编:《国粹学报》第1—82期,1905—1912年发行。《政艺丛书》壬寅(1902)至丁未(1907),四十二册。
    孙尚扬、郭兰芳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田见业、姚铭尧、任元彪编:《杜亚泉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韩达编:《评孔纪年》(1911—1949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资料室编:《孔子研究论文著作目录》(1949—1986年),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鲁迅著,朱晴选编:《梦醒了的人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年出版社1982。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嵇文甫:《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见《嵇文甫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蒋介石:《力行哲学》重庆正中书局1940年版。
    吕振羽著、吴泽编《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
    杨荣国:《孔墨的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50年版。
    邢贲思:《中国哲学五十年》,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
    《中国哲学史论集》(二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春秋哲学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孔子哲学讨论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冯友兰:《论孔丘》,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学术月刊》,1962年第七期。
    《孔子讨论文集》第1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匡亚明:《求索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孙中山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高级中学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台北:国立编译馆,1986年版。
    黄克剑等编:《当大新儒学八大家集》(8册)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熊十力:《体用论》,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影印本1958年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2卷本),九龙:新亚研究所,1974年版。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版。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台北学生书局,1972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版。
    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版。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民国丛书中的有关文献:
    陈独秀:《独秀文存》,亚东图书馆,1928年(1编92)。
    胡适:《胡适文存》,亚东图书馆,1928年(1编93)。
    许啸天辑《国故学讨论集》上海群学书社1927年版,(3编37—38)。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书店,1926年版(4编65)。
    亚东图书馆:《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版,(1编4)。
    郭沫若:《十批判书》: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4编1)。
    陈立夫:《唯生论》,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版,(2编6)。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1编4)。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路明书店1949年影印(1篇4)。
    熊十力:《新唯识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2编8)。
    熊十力:《读经示要》,上海正中书局1949年版(5编1)。
    冯友兰:《新原道》,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5编14)。
    章士钊:《甲寅杂志存稿》,商务印书馆,1922年(2编95)。
    马若芳:《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龙文书店1935年,(1编43)。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3编6)。
    吴虞:《吴虞文录序》,亚东图书馆,1927年(2编96)。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版(4编19)。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26年(1编2)。
    二、论著类:
    (一)国内:
    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施忠连:《现代新儒学在美国》,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立文等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侯且岸:《当代美国的“显”学——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赵吉惠编:《海外学者论儒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哈佛燕京三联编:《儒家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张宝明:《忧患与风流——世纪先驱的百年心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版。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黄俊杰:《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版。
    孟繁华主编:《九十年代文存》(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
    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何世明:《基督教与儒学对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版。
    匡亚明:《孔子评传》,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新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刘宝才:《先秦文化散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二)国外:
    林毓生:(美)《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林毓生:《热烈与冷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列文森:(Levenson)(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乔治·麦克林(美):《传统与超越》,干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马克思·韦伯(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马克思·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洪天富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秦家懿(美)、孔汉思(Hans kung)(德):《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余英时(美):《土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余英时(美):《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狄百瑞(Debary)(美):《中国自由主义的传统》,纽约1983年版(英文)。
    顾立雅(H.G.Creel)(美):《孔子与中国之道》,高专诚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芬格雷特(Herbert Fingarette)(美):《孔子:以风俗为神圣》(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ed,Haprper and Row Publisher),1972年。
    史华兹(美)《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史华兹(BenJamin I Schwartz)(美):《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哈佛大学1985年版。
    郝大维(Hall.David)和安乐哲(Ames RogerT):《孔子哲学思维》(Thinking throw Confucius),纽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有中译本。
    戴宏照(Hung-Chao Tai)(美):《儒家文化与东亚经济》,华盛顿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法)方德迈(Leon Vandermeersch):《汉化新世纪》(Lenoveau monde sinise),巴黎出版社,1986年版。
    张灏(美):《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转变》,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灏(美):《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中文),台湾联经公司,1989年版。
    (美)墨子刻(Thoms A.metzger):《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颜世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汪荣祖(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
    (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柯文(paul Cohn):《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艾恺(Guy S.Alitto):《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格里德(Jerome B.Grieder):《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鲁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蒋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