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戒邦”仪式是桂西北壮族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鬼、神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民间宗教仪式,它通过人给鬼神祭祀完成魂肉结合以达身体安康的目的。本文旨在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这种民间宗教仪式进行考察和探究,以仪式展演者——麽公和巫婆(重点对象是麽公)为主要考察对象,分别从生活、经济、师徒传承等角度对他们进行考察,深入探讨他们在巫麽文化氛围下壮族社区生活中以及在日常仪式中的角色转换,分析这些独特的群体是如何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如何通过仪式参与社区生活的互动的,进而探讨“戒邦”仪式在当地壮族社区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通过对“戒邦”仪式表演过程的深描,结合当地壮族的人观、灵魂观、缘分观等传统原生的观念,探讨鬼的作祟、神的福佑是通过何种机制作用于人的,并在此基础上,于壮族传统巫觋文化的语境下,进一步分析壮族“戒邦”仪式的内涵,提出“戒邦”仪式是为了关爱生命,重视生命延续命题。同时指出,仪式虽然是围绕着魂肉结合的机制展开,目的是维护个体生命的和谐,但实际上,仪式更深层次的意义,其实就是解决人、鬼、神之间的矛盾,以求达到宇宙和谐的价值取向。
“Jie Bang”is a religious ceremony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the northwest ofguangxi, which mianly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human being,ghost,and god in order to pray for health. This essay will inspect and research on thisceremony in sight of anthropology. Performer in the ceremony , witchmomen andwitchimen are main subject , and they are researched in terms of life ,economy, andits descendence .This essay will probe into the change of their roles and analysehow this special group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social life and participate in socialinteraction under witchship atmospher and it will discuss their role and influnceabout“JiebBang”ceremony in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depict deeply the processof the ceremony. Then it will anlyze the Connotation of ceremony and inspect howthe god’s blessing act on the human being by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ing of theceremony and combination of zhuang people’s traditional view about humanbeing , soul and fate.Und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Witchcraft ,it finally proposethat the purpose of the ceremony is a proposition of caring for life and alsomaintain the harmony of the individual life. However, the deep significance of theceremony is that it can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among the human being,ghost,and go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the cosmos.
引文
[1](汉)司马迁:《史记》卷12,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9月第一版。
    [2](元)脱脱等:《宋史》卷493,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11月第一版。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0,丛书集成初编,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初版。
    [4](明)邝露:《赤雅》卷3,上海古籍书店1979年11月据道光五年(1825)邝瑞重镌本复印。
    [5](清)舒启修、吴光升纂:《柳州县志》卷之8,(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字重印影印,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年(1961)12月台1版。
    [6]陈赞瞬修、覃祖烈纂:《宜山县志》卷3,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第3册。
    [7]黄祖瑜修、黎德宣纂:《河池县志》卷2,民国八年(1919)铅引本。
    [8](清)羊复礼修,梁年等纂:《镇安府志》卷8,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1967)5月台1版。
    [9]据(民)潘宝疆等修、卢钞标纂:《钟山县志》卷16,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成文出版社印行,民国五十六年(1967)12月台1版。
    [10](民国)刘锡蕃著:《岭表纪蛮》,民国二十三年(1934)4月初版,商务印书馆发行,第21章。
    [11]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字重印本影印:《岑溪县志》,成文出版社印行,民国五十六年(1967)12月台一版。
    [12](清)王誉命纂修:《西隆州志》,1957年广西第二图书馆据嘉庆增补康熙12年油印。
    [13]西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林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2页。
    [1]彭兆荣:《人类学研究评述》,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
    [3]马书田《中国鬼神》,团结出版社2007年1月。
    [4]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壮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5]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6]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7]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编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
    [8]黄强:《人神之间——中国民间祭祀仪礼与信仰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
    [9]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195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
    [11]鸿宇编著《鬼神》(中国民俗文化彩图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2月。
    [12]周星:《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3]张有隽主编:《田野报告:文化诸相的探索》,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5月。
    [14]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上、中、下),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
    [16]褚建芳《人神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
    [17]杨树喆:《师公??仪式?信仰——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18]玉时阶:《壮族民间宗教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19]王铭铭:《天·地·人:古代观念的人类学意义》,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1期(总地52期)
    [20]王景琳著《鬼神的魔力——汉民族的鬼神信仰》,三联出版社1992年6月。
    [21]王剑峰:《在象征与现实之间——壮族布洛陀信仰的人类学解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2]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中国原始文化根基》,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2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8月。
    [1]牟钟鉴:《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二期。
    [2]李亦园:《传统中国宇宙观与现代企业行为》,《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顾有识:《壮族的文道教和武道教》,《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4]黄世杰:《桂西壮族鬼的观念简析》,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5]许晓明《壮族道公教中的声音巫术——以桂西道公安神仪式为考察》载《艺术探索》2008年第2期。
    [6]郑超雄:《试论壮族对佛家的淡漠倾向心理》,《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
    [7]张珣《台湾汉人收惊仪式与魂魄观》载黄应贵主编《人观、意义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民国八十二年(1993)四月。
    [8]时经国:《壮族麽教初探》,载《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1]〔英〕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郭凡邹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法〕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3]〔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
    [4]〔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结构人类学》,陆晓禾等译,北京,文化文艺出版社,1991年。
    [5]〔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燕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6]〔英〕马凌诺斯基著:《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7]〔英〕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8]〔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9]〔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梁永佳、赵丙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法〕马塞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英〕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12]〔法〕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①王铭铭:《天·地·人:古代观念的人类学意义》,《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1期(总地52期)。
    ①云南文山州广南县何德仁麽公自认其做“戒邦”仪式是道家法术,西林县古障乡大房村颜麽公也自认道家,而本文主要采访者蒙定方麽公则认为自己所做“戒邦”仪式是佛家法术。但对于给老人的丧葬法事,以上三者均认为是“古麽”。
    ②笔者曾于2009年4月到田阳县百育镇四联村去做关于田阳敢壮山布罗陀文化的调查,期间访问了主持布罗陀祭典仪式的主持者黄麽公,在和他访谈中得到以上回答。
    ③在本文中,凡是出现全名的,均系化名。
    ④在他们看来,超度仪式和做客是有区别的。一般青壮年意为死去,他们不用做客,但要举行超度意思给他们开路,使死者灵魂得以上天。超度仪式比较简单,只是按照一定程序念经做法就可,一个人也可以完成,而且可以不用牺牲祭品。这是道;而做客包括超度和麽两种,给老人做客除了超度以外,还要念“二十四孝经”,这是麽。做客中,麽的成分远比超度的大,而且要五六个人同时进行,还要供有大猪、牛、羊等牺牲。
    ①那卡屯麽公蒙定方语,其是笔者田野中的主要跟踪采访对象。
    ②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195页。
    ①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38—42页。
    ②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33页。
    ③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第171页。
    ④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204页。
    ①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郭凡邹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86页。
    ②马塞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12,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9月第一版,第478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493,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11月第一版,第14174页。
    ⑤(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0,丛书集成初编,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初版,第123页。
    ①(明)邝露:《赤雅》卷3,上海古籍书店1979年11月据道光五年(1825)邝瑞重镌本复印,第20页。
    ②陈赞瞬修、覃祖烈纂:《宜山县志》卷3,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第3册,第105页。
    ③黄祖瑜修、黎德宣纂:《河池县志》卷2,民国八年(1919)铅引本,第25页。
    ④(清)羊复礼修,梁年等纂:《镇安府志》卷8,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1967)5月台1版,第169页。
    ⑤据(民)潘宝疆等修、卢钞标纂:《钟山县志》卷16,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成文出版社印行,民国五十六年(1967)12月台1版,第285页。
    ⑥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字重印本影印:《岑溪县志》,成文出版社印行,民国五十六年(1967)12月台一版,第40页。
    ⑦(清)王誉命纂修:《西隆州志》,1957年广西第二图书馆据嘉庆增补康熙12年油印,第4页。
    ⑧(民国)刘锡蕃著:《岭表纪蛮》,民国二十三年(1934)4月初版,商务印书馆发行,第21章,第195页。
    ⑨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壮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⑩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①杨树喆:《桂中壮族民间师公教派的基本信条和教义述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0月第4期。
    ②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第18页。
    ①资料来源于西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林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2页。
    ①西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林县志》,第3页。
    ①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中国原始文化根基》,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234页。
    ①栁,壮族土俗字,意为开初、起初。
    ①拉,念“da33”,壮族土俗字,意为摆开,下同。
    ②鸡,同上,鸡之意。
    ③鈤,同上,意为天、日。
    ①合,方块壮字,念“ha:p55”音,意为合起来,使之合,在此为唤回灵魂并使之与衣服结合之意。
    ①黄桂秋在他的《壮族麽文化研究》里,记述麽公在师承时需要“戒斋”和“流放”,详见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第20——21页。
    ①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上),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第222――223页。
    ②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③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8月,第266页。
    ①这里的“两”是衡量人命轻重的“两”,是一种单位量词,并非我们用做质量单位“斤两”的“两”。
    ①张珣:《台湾汉人收惊仪式与魂魄观》载黄应贵主编《人观、意义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民国八十二年(1993)四月;鸿宇编著:《鬼神》(中国民俗文化彩图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2月,第88——89页。
    ②马书田:《中国鬼神》,团结出版社,2007年1月,第214——217页。
    ①〔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梁永佳、赵丙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李亦园:《传统中国宇宙观与现代企业行为》,《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①西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林县志》,第1122页。
    ①黄世杰:《桂西壮族鬼的观念简析》,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第3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