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司法陪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赢得民众的支持、信赖,是优良司法效果的重要标志。在司法诸领域中,民事司法介入社会生活的范围广泛,内含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多样、复杂,社会各方面对民事司法效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促进民众对民事司法的支持与信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民事司法陪审作为连接司法与民众的纽带,有助于在法律思维与大众思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司法接近民众,让民众接受司法,从而促进民事司法的良性发展。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由人民陪审员参加组成合议庭进行案件审判的制度。本文以实施《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主要背景,以实务考察所获取的信息为主要支撑,以增进民事司法效果为主要目标,剖析影响民事司法陪审发挥预期作用的因素,探寻我国民事司法陪审制度的重构思路。文章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司法陪审一般考察。这一部分分为域外司法陪审与我国人民陪审两个部分,在介绍中外司法陪审产生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揭示了陪审与司法民主的关系,域外司法陪审是司法民主的体现,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考察《决定》施行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了影响民事司法陪审发挥预期作用的主要因素。文章认为,实行陪审是实现民主、增进司法效果的历史经验,受制定法影响至深的职业法官尤其需要仰赖陪审员的介入,以矫正其不断膨胀的职业趋向;对人民陪审政治价值的片面强调,既催生了人民陪审制度,也妨碍了人民陪审制度实际作用的发挥。只有增进司法效果,人民陪审制度才具有生命基础,才能显现其政治价值;增进司法效果,是《决定》的价值追求。但无论是《决定》中的制度安排还是《决定》的施行,从实践中运行的情况来看,都还与制定者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部分:陪审与民事司法的一般关系。这一部分着重论述了民事司法陪审的重要性。文章阐明,陪审与民事司法具有高度契合性。实行民事司法陪审,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民事案件分布面广、类型多元、集聚基层、关系民生等特性,有助于更加充分地尊重民事案件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有助于更加适当地促进民事职业法官自由心证、自由裁量与民众认知的趋近,有助于更加有效地保障民事司法中便民措施的落实。此外,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该部分还对我国民事司法陪审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民事司法陪审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民事司法民主性的必然要求,是优化民事审判制度的需要,并有利于案件的执行。
     第三部分:陪审与民事司法效果的实证分析。该部分首先对民事司法效果及其主要评价标准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民事司法效果,是民事司法行为作用于社会以及社会接受或排斥民事司法行为的综合效应。审视民事司法的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可执行性,涵盖了对民事司法效果主要方面的评价。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公正与效率。其次,该部分还根据来源于多个地区、多个层级法院的统计数据,分析了陪审对民事审判周期和民事案件上诉率、再审率、改判发回重审率、调解结案率等方面的实际影响。文章指出,《决定》实施一年多以来,陪审对民事司法效果的影响参差不齐。其中,陪审对民事司法效果的积极影响指引了民事司法陪审发挥作用的方向,即民事司法陪审应当有助于从总体上缩断民事审判周期,降低民事案件上诉率、再审率、改判发回重审率,提高民事案件的调解结案率;陪审对民事司法效果的消极影响反映了《决定》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发挥民事司法陪审的潜在优势。
     第四部分:我国民事司法陪审制度的重构。通过前面的考察,发现我国现行的民事司法陪审制度在运行中还存在较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部《决定》的出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还是不够的,该部分针对我国民事司法陪审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其渐进发展为目标,提出了重构我国民事司法陪审制度的建议:一是制度改革。首先从宪法上恢复确立陪审制度,统一完善相关的立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民事司法陪审具体制度的重构,笔者从选任条件、人数、权利义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第三就是要有实施民事司法陪审制度的其他相关制度保障,如经费、补助、培训安排等。二是环境改良。文章认为,民事司法陪审制度的运行必须放在良好司法制度的大环境中,民事司法陪审制度的良性运行必须以改良环境为前提。三是工作改进。有了良好的制度和环境保障,还需要司法实践者在工作中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和实施好民事司法陪审制度,这样才能将人民陪审制度在促进民事司法效果中的作用真正发挥,文章针对民事司法陪审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Win the people's support, trus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very good judicial.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n the areas of civil judicial involvement of a wide range of social life, the implicit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diverse, complex, and all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to face the effects of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promotion of people's civil justice system with the support of trust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Jury civil justice as a connecting link of justice and the people, ideas and help in the legal community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inking, let justice closer to the people, so that people accept the judiciary,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vil justice.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is the people's court cases in the course of the trial, jurors by the people formed a collegiate bench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ial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n improving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Decision") as the main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information obtained by the study as the main support,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ivil justice as a major objective , Jury to explore China's civil justice system remodeling idea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article, the ex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PartⅠ: General inspection of jury.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extraterritorial jury system and our people's jury system. In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ury,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cy and jury, the jury is the extra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of the judicial democracy and has strong vitality; Basing on the inspec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cision", analyzing the main factors of impacting the civil justice jury. The article maintained that Jury is a realization of democracy, jury i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enhancing judicial effect, the law enacted judges in particular need to rely on the jurors to intervene in order to correct his growing occupational trends; Only promote judicial effect,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will to be shown its political value; promote judicial effect, is the value of the "Decision". But not only in the Decision's arrangement but also the implementa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 between maker's expectations.
     PartⅡ: The general relations between Jury and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This part focuses on the importance of civil justice Jury. The article stated that the jury and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have a high degree of fit. Jury implementation of civil justice, and contribute to better adapt to a wide range of civil cases, the type of odd, gather grassroots,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 to the civil parties to fully respect the autonomy and help more appropriate to promote civil professional judges free evaluation of evidence, freedom and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cretionary approach, contribute to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civil justice measur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venience. In addition, the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that part of our civil justice system is also the necessity of the jury described.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jury system of civil justice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civil justice the inevitable democratic demands, optimize the needs of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and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se.
     PartⅢ: Empirical Analysis of Jury and the results of civil justice. Firstly, the civil justice effects and its main effect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were discussed. The article maintained that civil justice effects, the role of civil justice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 civil society to accept or reject the combined effect of Judicial Conduct. Look at the civil justice accessibility, acceptability, and enforceability of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covers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most important evaluation criteria is fair and efficient. Secondly, from a variety of areas, multiple levels of the Court of statistical data, analyzing the impacting of jury and the hearing cycle, the retrial rate, the appealing rate and so on.. The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the "decis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more than a year, the jury on the effect of the civil justice uneven.
     PartⅣ: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civil justice system Jury. Through previous inspection found that China's current civil jury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still have many unsatisfactory, the appearing of the "Decision"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but it is not enough, The part existing problems of civil ju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gradual development,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s follows: First,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Firstly, establishing the jury system in the Constitution, unify and improve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Secondly, and the most importantly, reconstruction of civil justice jury system, the authors selected from the conditions, the number of rights, obligations and so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Third is the ne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ury system of civil justice system to protect other relevant, such as funding grants, training arrangements. Second, the environment improved.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jury civil justice system must be placed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judicial system in a good environment, civil justice benign operation of the jury system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must be the primary prerequisite. Third, it is working to improve. Have a good environment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it is also necessary judicial practice in the work of raising awareness, seriously implement and enforce civil justice jury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people's jury system in effect in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play a real role. The article give some views about some specific Problems
引文
1[美]莫理斯:《法律发达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85-186页。
    2[美]汉密尔顿等:《美国宪法原理》,严欣淇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3 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4 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法学家》,1999年第3期,第25页。
    5[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78页。
    6 怀效锋、孙本鹏:《人民陪审员制度初探》,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48页。
    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3页。
    8 关于陪审制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可参见赵信会,李雁:“美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比较程序研究”,《比较民事诉讼法(2003年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1页。
    9 托克维尔在论及美国人对公共事务的关心时说:“在美国,人民都知道社会的普遍繁荣对他们本身的幸福的影响。而且,美国人民习惯于把这种繁荣看作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他们认为公共的财富有他们自己的一份,并愿意为国家的富强而效劳。”[法]托克维尔,前注7,第270页。
    10 张培田:《法与司法的演进及改革考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11 陈刚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制百年进程》(清末时期第一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12 王敏远:“中国陪审制度及其完善”,《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43页。
    13 何家弘:《中国的陪审制度向何处去——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14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呈现的实然与回归的路径——成都地区人民陪审制度运行情况实证调查分析”,《人民司法》,2006年第7期,第30页。
    15 同上注。
    16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前注14,第30页。
    17 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18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前注14,第31页。
    19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司法统计分析》,2006年第10期,第1页。
    20 南川市人民法院:《关于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自查报告》,南法[2006]37号,2006年5月24日;武降县人民法院:《关于2006年开展人民法庭工作自查及人民陪审员工作的情况汇报》,2006年6月14日;涪陵区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工作自查报告》,涪法[2006]19号,2006年5月9日。
    21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前注14,第32页。
    22 施鹏鹏:“陪审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第48页。
    23 参见《美国传统辞典》,democracy字源(金山词霸2001)。“民主”一词含义十分丰富,囿于笔者自身的知识积淀,在此不能进行全面的讨论。有关对该词的历史性解读,参见王绍光:“警惕对‘民主'的修饰”,《读书》,2003年第4期,第9-23页。
    24[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页。
    25[法]托克维尔,前注7,第310页。
    26 李奋飞:“请不要轻易指责民意干预司法”,《检察日报》,2008年2月22日,第4版。
    27 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政法论坛》,1999年第3期,第13页。
    28[法]托克维尔,前注7,第316-317页。
    29 相关详细论述可以参见叶玉秋、李燕山:“论司法公信力之塑造——兼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预设与实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26-31页。
    30 林操场:“新沂法院陪审员参与调解案件九成自动履行”,http://www.chinacourt.org/html,发布时间:2007-11-19 14:39:01。
    32 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33 “内心确信”指法官内心对于案件事实形成确信,即法官心证程度应当达到“不允许相反事实可能存的”(刑事诉讼)或者“真实的可能性大于虚假的可能性”(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35 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36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37 江必新:“用程序捍卫公平正义”,《工人日报》,1999年7月10日,第5版。
    38[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39 李修源:《司法公正理念及其现代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40 晏锐:“人民陪审:任重而道远——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法院分析近两年来执行人民陪审制度的执行情况”,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发布时间:2007-10-16 14:08:52。
    41 张梅:“云龙四项措施确保人民陪审员参审效果”,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发布时间:2007-05-10 13:51:13。
    42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与功能的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内部资料:《司法统计分析重点课题汇编》,2006年期,第55页。
    43 王显荣:“人民陪审制度之价值基础及制度重构”,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发布时间:2005-06-06 16:25:39。
    44[日]棚濑孝雄,前注38,第145页。
    45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710/26/271582.shtml,发布时间:2007-10-26 10:53:08。
    46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709/18/265382.shtml,发布时间:2007-09-18 16:12:05。
    47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706/06/250212.shtml,发布时间:2007-06-06 10:21:21。
    48 孙长山:“西方的陪审制度与司法公正”,《人民法院报》,2006年4月24日,B2版。
    1.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何家弘:《中国的陪审制度向何处去——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6.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姜丽萍:《中西法律思想源流解读》,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刘青峰:《司法判决效力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吕伯涛主编:《和谐社会中的司法——公正司法与构建和谐社会新解》,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0.钱弘道:《治道的选择——从德治到法治的必然逻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田平安:《程序正义初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王恒勤:《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13.汪习根主编:《司法权论——当代中国司法权运行的目标模式、方法与技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谢岳,程竹汝:《法治与德治——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易延友:《陪审团审判与对抗式诉讼》,台湾:三民书局,2004年版。
    16.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北 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0.[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张晋红:“落实和完善人民陪审制度若干问题研究——兼论民事诉讼法对相关问题的立法完善”,杨荣馨主编:《完善立法加强法制——全国民事诉讼法、仲裁法修改与完善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刘峥、陈益群:“论我国陪审员制度的功能定位及模式选择——关于我国陪审员制度改造的实证调查分析”,杨荣馨主编:《完善立法加强法制——全国民事诉讼法、仲裁法修改与完善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蔡彦敏:“中美民事陪审制度比较研究”,《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
    4.陈贵民:“论司法效率”,《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
    5.柯岚:“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不如‘不陪而审'”,《法律适用》,2005年第9期。
    6.柳伍氏:“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面临的五大障碍”,《求实》,2005年第2期。
    7.陈泽伟:“司法体制改革强化公正”,《了望新闻周刊》,2006年1月30日。
    8.阿计:“生存还是消亡:陪审制度的命运辩证”,《中国律师》,2005年第7期。
    9.王冬青:“重新认识人民陪审员”,《中国律师》,2005年第7期。
    10.何兵:“陪审制度的意义”,《人民法院报》,2005年4月25日。
    11.刘峥、陈益群、沈兵:“论我国陪审员制度的功能定位及模式选择”,《中国司法评论》,第9卷。
    12.张雁涵:“试论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10期。
    13.张光杰、王庆延:“我国陪审制度的历史梳理和法理解读”,《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4.钱伟雄:“论人民陪审员选任的精英化”,《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5.汪祖兴、赵信会:“论人民陪审制改革的模式选择——谈混合制陪审模式的建立”,《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总第87期。
    16.冯锦彩:“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基于中美陪审制度之比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4卷第2期。
    17.骆东平:“陪审员的素质与陪审制度的设计”,《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8卷第3期。
    18.高志刚:“司法功效的法理学分析”,《法治论丛》,2006年第21卷第1期。
    19.高志刚、鲁统民:“司法功效评估标准及其指标体系研究”,《山东审判》,第20卷总第158期。
    20.冯壮勇:“我国陪审制度的完善”,《中国律师》,2005年第7期。
    21.谢英华:“论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东方网,2005年12月27日。
    22.刘荣军:“自由心证主义的现代意义”,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5年9月24日。
    1.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司法统计分析》,2006年第10期。
    2.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民一庭2006年民事案件查询结果报表,共248件。
    3.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民二庭2006年民事案件查询结果报表,共454件。
    4.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民三庭2006年民事案件查询结果报表,共 1375件。
    5.重庆市江北区、沙坪坝区人民法院2006年案件发回重审及改判情况统计表。
    6.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情况的报告。
    7.《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情况汇报》,2006年6月14日。
    8.武隆县人民法院:《关于2006年开展人民法庭工作自查及人民陪审员工作的情况汇报》,2006年6月14日。
    9.南川市人民法院:《关于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自查报告》,南法[2006]37号,2006年5月24日。
    10.《丰都县人民法院汇报材料》,2006年6月13日。
    11.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2006年司法统计分析重点课题汇编》,2007年7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2004年8月28日。
    2.《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2004年12月13日。
    3.《美国宪法》(附宪法修正案),1992年5月7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年10月2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2006年10月3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6年3月17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89年4月4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