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公平和效率、发展和代价、经济伦理等矛盾是资本运作中内在具有的。过去我们只是单纯讲市场经济,不能深刻地揭示生产力发展中的这些矛盾。必须把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结合起来研究,考察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深刻理解和正确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从而为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理论论证。
     本论文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经过资本阶段具有历史必然性。资本在本质上一种价值形式。在社会分工和劳动交换的基础上,必然出现商品,商品又可解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由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交换价值必然要求取得独立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货币。货币包含着质的单一性和量的无限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内在地要求在量上的无限增值。货币在概念上的这一内在矛盾一旦和抽象地创造价值的劳动在生产中结合起来,就不可避免地转化为资本。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作为生产关系层面和技术操作层面的统一,资本包涵三层含义: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大过程来看,它是一种生产方式;从技术层面上看,它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货币;从生产要素意义上看,它是有形的生产资料或无形的文化和知识,实际上是过去我们所讲的资产。资本和市场经济关系是这样的:资本是区别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键,市场经济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资本推动的。资本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就是所有权资本之间自由竞争从而形成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
     资本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在现代社会生产中,一方面,人作用于自然界、发展生产力的工具多数是以集中形式表现的大机器,要进一步地发展生产力,就不可能把生产资料(例如机器)分配给每个人所有,否则生产将无法进行,因此,生产资料等劳动条件必然表现为所有权的存在;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要实现不断地积累,也不可能把劳动结果平均分配给每个劳动者,必然要以某种形式集中起来,作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劳动者必然要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投入到生产中去。大机器生产把人们的劳动变为最简单的劳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劳动普遍化和抽象化;普遍化和抽象化的劳动为价值形式在全社会的确立提供了实践基础。这样,生产要素便在资本的支配下以价值形式体现出来。
     资本存在的历史理由是发展生产力。一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人们的由物质需要和生产劳动、精神需要和精神生产、经济交往和交往规范中组成的具体劳动过程中实现的。资本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内在机制在于:它适合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能够不断吸纳“不费分文”的社会力量,如分工、协作等产生的整体力量;它能够不断地吸纳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去;它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交往中保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点在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中看得非常清楚;它又在相互间不断的竞争中发展社会生产力;资本运作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内在的创新机制。资本发展生产力的这些内在机制所以能够实现,在于资本的一系列辨证运动:首先是资本运作中价值生产的普遍化使人们的具体物质需要转化为抽象需要,抽象需要在消费中又转变为具体需要,而无止境的抽象需要不断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资本运作中“一”与“多”的辨证运动,即货币的“一”通过市场及价值规律作用转化为生产要素的“多”,经过具体的生产劳动过程和商品流通过程,“多”又转化为价值量增加了的“一”;再次,在生产中,资本增值生产目的要求增加必要劳动,以增加剩余价值,同时,采取新机器或新技术的要求又会减少必要劳动;在流通中,资本为了使生产顺利进行,既要扩展商品流通范围,又要求消灭流通。正是资本的这一增加和减少、扩张和约束的辨证运动促使生产力不断发展。
    资本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辨证运动最终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未来社会的雄厚物质基础,开拓出普遍的社会交往直至全球化,促进科学知识进步,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本运作只是片面地追求剩余价值,因此就资本运作的具体过程来说,资本又有限制生产力发展的一面。无限制的剩余价值生产促使资本掠夺自然资源,压榨劳动力,从而造成资本增值和优化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资本增值和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证明了资本的历史暂时性。资本的存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当代世界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决定了资本生产方式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当代资本新形态。“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新时代,知识经济的实质只是知识借助于资本化而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知识在资本生产中已经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当代西方某些学者的未来主义学说可以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运作限度的预言。就全人类而言,知识一旦取代货币资本在生产中占据支配地位,价值、货币和资本就消失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所有权和劳动力商品化的合理性,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资本的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认识社会主义资本的必然性是为?
It is the movement of capital that bring about the contradiction of equity and efficiency, of progress and cost, and of economy and ethic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productivity. We used to simply study economy alone, and we didn't find the true cause of the contradictions. Only if we b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roductivity and the capital together and work over their dialectic relation, can we catch on firmly and figure out exactly the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which will provide us with academic demonstration of our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which is fast, steady-going and healthy.
     In this paper, I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of historical necessity that the capital phase is in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n humankind society. The capital is a form of value in nature. Commodity that contains use value and exchange value will come forth inevitably on the basis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exchange of labor. The commuting value will manifest itself in the unattached form of currency that embodies a contradiction of oneness in quality and infinity in quantity and has to augment itself in quantity boundlessly. If this intrinsic contradiction plus abstract labor inevitably give rise to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productivity, as the unity of dimension of rel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dimension, capital comprises three dimensions. The mode of production in the view of the macroscopic process of productivity in history; currency in the view of its producing surplus value, and assets, about which we were referring to, in the view of the elements of production, which may be tangible means of production or intangible culture or knowledge. Such is the relationship of capital and market economy: it is capital that divides commodity economy with market economy and impel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n the market economy which is a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 of collecting social resources efficiently by free competition among units of capital.
     Capital is a kind of effective form which adapt to the modern social productivity. In the modern social produ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tools by which man acts on nature and develop productivity are mostly industrial machines in a concentrative fashion. If we want to develop productivity still further, we must not distribute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for example, machines) to individuals, otherwise, production could not go along. So the conditions of labor, such as means of production will always present itself as a kind of ownership. On the other hand, in order to accu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ceaselessly, the results of labor will not be evenly distributed to individuals and will have to concentrated be with a kind of form as the premis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most laborers have to plunge his labor force as commodity into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The industrial machine production shapes the labor into simplest form thus the whole social labor has been generalized and abstracted. By so doing, generalized and abstracted labor provides the establishment of value form a practical basis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reby, factors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dominance of capital take the forms of values.
     The historical excuse of the exist of capital is expanding productivity.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ic social productivity is achieved through in the concrete labor process which can be analyzed with substance want and productive labor, spiritual want and its production, economic communication and its norms. Such i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t can adapt to the modern social mass production, and be able to absorb the "free" social power, for instance, integral power resulted from division of labor and incorporation and so on. It can absorb constantly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pply them into the process of productivity effectively. It can save and develop social productivity in the social company that extend infinitely, wh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5、6、7、8、9、19、21、23、24、25、26(ⅠⅡⅢ)、27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31、32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46(上、下)、47、48、49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1-3分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7.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
    8.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9.《列宁选集》第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11.《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
    16.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版。
    17.[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版。
    18.[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
    19.[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
    20.[美]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7月第1版。
    21.[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1994年新1版。
    22.[英]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版。
    23.[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版。
    24.[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5.[德]马克斯?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6.[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7.[美]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8.[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9.霍吉斯金:《通俗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0.[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31.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7年4月第1版。
    32.[法]福科:《权力的眼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法]让-弗郎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版。
    34.福郎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湖南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2页。
    35.[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9.[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0.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版。
    42.[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3.[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版。
    44.[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版。
    45.[美]W?W?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6.[美]罗森堡、小伯泽尔:《西方致富之路》,三联书店1989年第1版。
    4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第1版。
    4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
    49.[德]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三联书店1997年第1版。
    50.[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1.[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版。
    52.[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3.[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4.[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5.[美]华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56.[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三联书店1997年第1版。
    57.[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58.[美]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第2版。
    59.[美]约瑟夫?熊比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
    60.[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61.[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1版。
    62.[加]尼科?斯特尔:《知识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1版。
    63.[美]萨尔坦?科马里:《信息时代的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64.[美]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65.[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1版。
    66.[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第1版。
    6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1版。
    68.[美]加尔布雷斯:《丰裕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9.[美]达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1版。
    70.[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71.[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2.[美]J?A?熊比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73.[日]伊东光晴:《现代经济的蜕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74.[荷]E?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版。
    75.张世鹏、殷叙彝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76.许宝强、渠敬东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7.王列、杨雪东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78.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79.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第1版。
    80.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81.王伟光:《经济利益?政治秩序?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层反思》,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版。
    82.王伟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动力与改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
    83.丰子义:《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84.丰子义:《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85.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6.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7.王南湜:《人类活动论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88.李淑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9.杨耕:《“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90.孙承叔、王东:《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学林出版社1988年第1版。
    91.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1版。
    92.韩庆祥:《能力本位》,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第1版。
    93.董德刚:《创造更高的劳动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4.董德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5.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版。
    96.庞元正、马哲军:《在自由王国的入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97.郝永平:《进步观念的当代重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98.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版。
    9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00.叶险明:《马克思的工业革命理论》,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01.余少波:《社会生产力新论》,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
    102.郭湛:《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03.李炳炎:《社会主义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04.王珏主编:《现代公有制——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讨》,济南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05.王珏主编:《市场经济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2版。
    106.魏杰:《经济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07.崔之元:《“看不见的手”范式的悖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08.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109.郑志国:《价值增殖规律探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10.王梦奎:《在经济转折中》,华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11.黄家瑶:《经济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12.伍贻康等:《一体化进程中的世界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113.辛向阳:《“趋同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4.《学习时报》编辑部:《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15.张彤玉:《社会资本论——产业资本社会化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16.栾文莲:《交往与市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17.张雄、陈章亮主编:《经济哲学——经济理念与市场智慧》,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18.汪丁丁:《自由人的自由联合》,鹭江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19.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20.何清涟:《经济学与人类关怀》,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21.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第1版。
    122.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23.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
    124.张克难:《作为制度的市场和市场背后的制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25.赵汇:《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本质理论与当代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126.张亚东:《社会主义国有资本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27.《主客体关系学系列丛书》撰写组:《经济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
    128.成伯清:《现代性的诊断》,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29.赵光武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30.Michel Beard, A History of Capitalism 1500-1980, Monthly Review Press, New York, 1981.
    131.J.Gornwall,Modern Capitalism: Its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Martin Robertson, Oxford, 1977.
    132.Pilling.Geoffery, Marx's Capital;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0.
    133.E.Elgar, Marx and Economic Analysis, Brookfield, 1991.
    134.Frank Roosevelt and David Bellkin Eds, 1994, Why Market Socialism, M.E. Sharp Press.
    135.S.H.Rigby,Engels and the Formation of Marxism,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1992.
    136.S.Clarke, Marx's Theory of Crisis, New York, 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