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马克思的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为依据,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践探索中逐步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倡导共同富裕大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繁荣。而收入分配的不公和与之相关的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发展的滞后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完成跃迁的最大残缺之一,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巨大障碍。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的贫富分化问题,需要从学理上进行大手笔、大智慧、大策略的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理论正是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可以为分配改革之船乘风破浪作科学分配理论导航。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派的“平等的权利”和“公平分配”等机会主义论调进行了批判,并系统阐述了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时代在发展,机会主义的分配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不断以新的形式继续活跃在经济社会舞台上对当前收入差距悬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秉承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批判精神,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理,对现实的机会主义分配思想进行剖析和批判,以期把各种分配思想都统领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视野之中,体现出社会主义劳动者主人翁地位,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成果共享的价值追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公平公正的制度优越性。
     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存在诸多问题入手,以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主线,以马克思分配原论的一般性、构想性和中国特色分配理论的特殊性、现实性相结合为辅线,阐明《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拉萨尔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按资分配产生的两级分化的弊端,为找出解决之道而提出“分配决定论”、“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铁的工资规律”等观点,可结果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就是机械地照搬古典学派的分配观点,马克思的批判既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对未来社会的分配制度作出科学预见,对于当前的适时适度地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促进分配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拉萨尔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实质,指明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分配的制度安排,劳动者破除自身贫困化经济根源的唯一出路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无产阶级掌控社会主义经济命运后坚决反对私有化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
     拉萨尔分配理论的实质是“分配决定论”,马克思则认为只有重视生产资料的基础地位,才能深刻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方式和必然命运,找到劳动者解放的现实道路。为了促进分配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需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变革重点可侧重于: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垄断国企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分配相对公平。
     针对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论调,马克思详细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分配原理,在作出一系列必要扣除后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即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原则与实践”矛盾突出引发收入差距悬殊,贯彻按劳分配应注重事实上的公平;劳动所得与劳动贡献很不对称,需要保证按劳分配多样化实现形式中劳动者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针对“重资轻劳”现象,发展型阶段应彰显劳动者在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按劳分配原则,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分配,也有别于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作出的、更有利于劳动者发展的新创造、新突破。针对分配实践中各种异化的社会思潮,特别是两种错误的分配观,需要正确厘清经典作家的论说与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我们不能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曲解或否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应毫不动摇地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缩小贫富差距和保障劳动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The issu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s an ancient and eternal topic.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aterial interests and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of Marx, gradually overcomed the long-term average tendency during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socialist distribution system. Advocating common prosperity greatly arous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ed economic and social prosperity. However the injustice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lag of the fairness, justice and the free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incomplete to complete transition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become a huge obstacl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olarization problem in theory, need from the doctrinal depth study of the generous and great wisdom and strategy. Marx's"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e" in the distribution theory is valuable theoretical results, to ride the wind and waves make distribution reform in ship navigation science theory of distribution.
     Marx criticized Lassalle faction "equal rights" and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pportunist argument in the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 ", and described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of the future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opportunistic distribution though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constantly with a new form continue to be active in economic society stage, on the current income gap plays a role in adding fuel to the flames. Therefore, we must uphold the Marx in"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e" of all sorts of opportunistic critical spirit, by Marx about the socialism distribution system basic principle, to analyze and criticize reality opportunistic allocation thinking, according to Marx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ocialist distribution system. We expect to lead to various distribution idea of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view, reflecting socialistic laborer master position, reflecting the outcome of shared value pursuit of socialist economy, reflecting socialistic justice system superiority.
     From the beginning of many problems at this stage of China's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article is to laborer sharing the frui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to the Marx distribution theory, the general idea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particularity of reality is complementary line. It st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ideas in the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 on China's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ion theory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value.
     Lassalle although see capitalism by endowment allocate the two stage differentiation defect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olutions and put forward " distribution of determinism"," hundred-percent labor income"," iron law of wages " wait for a viewpoint, rather than the result of subjective idealism fantasy is mechanically the classical distribution point of view, Marx criticism is to defe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ocialism, but also to the future social distribution system to make scientific foresight,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and assignment theory is of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e", Marx pointed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Lassalle bourgeois vulgar economics, and that the bourgeois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s the root cause of exploit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oppressed.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 the allocation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e proletariat control the fate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 and resolutely oppose the privatization advocate,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 dominant position without wavering.
     Lassalle distribution theory is the essenc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determinism", Marx argues tha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duction of data base position, to grasp the operation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the inevitable fate, to find the realistic path of liberation of laborers. In order to promote fair distribution and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ased o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adhere to the " three favorables" evaluation standard, ensure the main body position of state ownership, deepen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Change key can be focused on: deepen state-owend enterprise reform especially forestall state-owend enterprise reform; deepening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stimulative farmer is added close; adjust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realiz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is relatively fair.
     According to de Lassalle" hundred-percent labor income " argument, Marx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total social product distributive principle, in a series of necessary after the deduction of personal consumer goods distribution principle is" exchange of equal amounts of labor" namely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contradiction causes income gap, implementation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the fair; labor income and labor contribution is very asymmetric, needs to ensure tha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orm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of workers on the residual value of the claim; the" heavily light work" phenomenon, development stage highlight the main body position of the workers in the distribut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neither from reforming and opening before equalitarianism allocation,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Marx original meaning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is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social reality, mo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reation, new breakthrough.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practice various alienation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especially two kinds of error distribution concept, need to correctly clarify classic writers discourse and Chinese current socialist practice, we cannot take such excuse misinterpreted or negativ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main body status, should unswervingly adhere to the main body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position,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nd guarantee the people share the frui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②马伯钧:《<哥达纲领批判>研究综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6-31页。
    ③白铭:《关于社会主义总产品的分配问题——从<哥达纲领批判>说起》1993年第5期,第31-32页。
    ④任保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及其现实性》,《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第34-38页。
    ①晏智杰:《“按劳分配”评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85-90页。
    ②张庆仁:《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第13-20页。
    ③吕长征:《要实事求是地评价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张庆仁同志商榷》,《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第37-39页。
    ④林广瑞:《按劳分配原则与现实经济条件的矛盾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20-24页。
    ⑤林田:《商品经济条件下要不要按劳分配》,《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第14-20页。
    ⑥关柏春:《收入分配理论问题研究》,《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第122-127页。
    ①雷强:《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按劳分配理论》,《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第82页。
    ②师钟:《<哥达纲领批判>:走向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读点马列原著讲座>之七》,《中华魂》2005年第4期,第24-27页。
    ③殷叙彝:《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溯源——从拉萨尔到伯恩斯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第148-160页。
    ④傅强:《论尼尔森对<哥达纲领批判>的政治哲学解读》, 《学术探索》2008年第4期,第25-29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50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3页。
    ③研究《哥达纲领批判》参考史料,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3页。
    ⑤研究《哥达纲领批判》参考史料,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41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41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8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9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60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62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62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73-74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3页。
    ①[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页。
    ②[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7页。
    ③[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7页。
    ④[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8页。
    ①[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8页。
    ②[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8页。
    ③[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8页。
    ④[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2页。
    ⑤[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2页。
    ⑥[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3页。
    ①[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01页。
    ②[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01页。
    ③王璐,柳欣:《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一般均衡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④[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5页。
    ⑤[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7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3页。
    ②[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9页。
    ①[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5-7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0页。
    ④[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76页。
    ⑤[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83页。
    ①[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83页。
    ②[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03页。
    ③[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09页。
    ①《研究<哥达纲领批判>参考史料》,中央编译局,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78年版,第235页。
    ②《研究<哥达纲领批判>参考史料》,中央编译局,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78年版,第208-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3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8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2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8页。
    ⑤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1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转引自《拉萨尔反动言论选批》,北京特殊钢铁厂工人理论组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4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②本人前期研究成果:《跳出“铁的工资规律“怪圈大力提高劳动报酬》,《理论导刊》2011年第2期,第32-33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8-329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5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4-205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本人前期研究成果:《从<哥达纲领批判>看我国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35-36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⑥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②本人前期研究成果:《马克思对“为生产而生产”和“分配决定论”的批判之今解》,《现代财经》2010年第8期,第5-6页,第二部分“拉萨尔分配决定论的根本错误所在”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0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①本人前期研究成果:《马克思对“为生产而生产”和“分配决定论”的批判之今解》,《现代财经》2010年第8期,第3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①本人前期研究成果:《马克思对“为生产而生产”和“分配决定论”的批判之今解》,《现代财经》2010年第8期,第7,43页。第三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财富生产和财富分配关系”
    ①迟福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第10页。
    ②钱书法,周绍东:《分享型劳资关系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江苏省私营经济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第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②李明桂:《资本文明视阈下的农民增收》,《理论导刊》2009年第9期,第76页。
    ③这是本人前期研究成果:《从<哥达纲领批判>看我国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37-39页,第三部分“《哥达纲领批判》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启示”。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6页。
    ②李惹愚:《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正向政府倾斜》,http://finance1.jrj.com.cn/news/2006-06-19/。
    ①辜胜阻:《高速增长需要与财富积累同步》,《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12月20日,20B1。
    ①王巍:《中国财富蛋糕待重切危机倒逼收入分配制度改革》[EB/OL].http://www.scsi.gov.cn/10407/10457/2009/6/4。
    ②周新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①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①《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92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8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1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③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4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0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①《<哥达纲领批判>浅说》,《哥达纲领批判浅说》编写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4页。
    ②《<哥达纲领批判>浅说》,《哥达纲领批判浅说》编写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5页。
    ①《<哥达纲领批判>浅说》,《哥达纲领批判浅说》编写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7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1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2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①《拉萨尔言论》,中央编译局世界所编,北京: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141-1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①陈学明:《马克思的公平观与水资源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第1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①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第7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③宗寒:《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几个问题》,《探索》2010年第5期,第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③谭劲松:《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衡量标准语评价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第72页。
    ①张顺洪:《英美新殖民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9-1000页。
    ①孙浩:《不能用抽象的法权观念说明按劳分配》,《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第15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①本人前期研究成果:《马克思对“为生产而生产”和“分配决定论”的批判之今解》,《现代财经》2010年第8期,第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②[日]田上孝一,黄贺译:《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期,第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02、152页。
    ①沈卫平:《改革开放30年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1期,第69页。
    ②朱炳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③康士勇:《为什么初级分配也要关注分配公平》,《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5页。
    ④吴群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利益表达失衡及其治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第92页。
    ①[美]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经济学》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1页。
    ②朱炳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①吴群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利益表达失衡及其治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第92页。
    ①杨宜勇:《加大再分配调节公平分配的力度》,http://jingji.cntv.cn/20110116/102131.shtml。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5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9-10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③钟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邓小平理论创新点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①孙居涛:《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②孙居涛:《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①孙居涛:《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①刘国光:《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关系》,《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5期,第5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②《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正是时候 须警惕“三大认识误区”》,《瞭望》2010年5月24日新闻周刊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0-05/24/c_12134656.htm.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①谢地:《国有经济的身份与地位:法经济学的视角》,《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0期,第15页。
    ②林加奇:《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及其产权配置》,《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94页。
    ①樊曦,朱立毅:《中国出台“限薪令”规范国企高管天价薪酬》,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16/content_12064963.htm。
    ②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http://www.caijing.com.cn/2010-09-06/110514339.html。
    ①谢地:《国有经济的身份与地位:法经济学的视角》,《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0期,第14页。
    ②赵振华:《关于深化所有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第27页。
    ①《强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解放日报,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05/24/content 6145934。
    ②何十强:《抓住有利时机振兴公有制经济》,《探索》2010年第1期,第80页。
    ③本人前期研究成果:《保护农民权益:基于马克思资本文明思想的分析》,《商业研究》2010年第5期,第31-37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9页。
    ⑤汤恺:《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做好农民工的发展工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第171页。
    ①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当代社会主义的自我意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7-928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1页。
    ①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394页。
    ②纪程:《现代国家建构视域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5期,第11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②樊平:((2008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
    ③樊平:《2008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页。
    ②于金富,徐祥军:《实践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坚持发展集体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第39-40页。
    ①刘尚希:《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从现实到目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第60页。
    ②刘明远:《论矿山地租缺失、国家利益受损与矿山企业暴利——以晋陕内蒙古地区煤炭开采业为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第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7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4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页。
    ④《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3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③这是本人前期研究成果:《从<哥达纲领批判>看我国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二部分“对《哥达纲领批判》社会总产品分配理论的重新解析”,第36-37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⑤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①张作云,陆燕春:《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思考》,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1-572页。
    ③《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51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1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8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0-561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
    ⑥《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1页。
    ⑦《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68页。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8-309页。
    ②《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9页。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5页。
    ④《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8页。
    ⑤《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9页。
    ⑥《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9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632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6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③徐跃华:《论“按需分配”理解中的几个歧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第43页。
    ④《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2-93页。
    ①刘景章:《马克思分配原论:一个新的解析与应用》,《当代财经》2004年第4期,第7-8页。
    ①这是本人前期研究成果:原题目是《马克思按劳分配视域下的居民消费》,系国家课题“全球经济调整视域下科学发展观在苏南的实践(09BKS009)”阶段成果,《理论导刊》2010年第5期,第53-5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②刘国光:《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关系》,《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5期,第4页。
    ③张冬贵:《中国模式的突围之路》,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010/19/t20101019_20525387.shtml。
    ①赵振华:《关于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第5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0页。
    ①郑功成:《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8期,第119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李太淼:《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第32页。
    ②李炳炎:《利益分享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⑤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②任碧云:《贫富差距扩大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调整》,《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48页。
    ③李海明,杨万铭:《国有企业改革:产权逻辑及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期,第134页。
    ①周新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①刘明松:《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现实意义——再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求索》2004年第6期,第22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①本段是本人前期研究成果:《后资本文明视阈下的和谐社会构建》,《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86页。
    ①本段是本人前期研究成果:《后资本文明视阈下的和谐社会构建》,《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86页。
    ①安体富,蒋震:《对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份额的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7期,第95页。
    ②《劳动报酬占GDP比例连降22年》,http.//news.xinhuant.com/fortune/2010-05/12/c_1290731.htm。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9页。
    ①本段是本人前期研究成果:《后资本文明视阈下的和谐社会构建》,《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必须有效加强国家对资本市场的宏观调控,抑制资本的不道德”,第86-87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①陈奎元:《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第9-10页。
    ②本人前期研究成果:《跳出铁的工资规律怪圈大力提高劳动报酬》,《理论导刊》2011年第2期,第33-3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1-1512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7页。
    ②[美]克伦道尔,埃考斯:《当代经济论文集》,波士顿:利特尔·布朗公司1972年版,第11页。
    ③周新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北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英]马歇尔著,陈良璧译:《经济学原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4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①这是本人前期研究成果:《对当前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思考——以扩大劳动者劳动权能为视角》,《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52-56页。
    ①文洪朝:《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两个提高”的思考》,《齐鲁学刊》2009年第2期,第102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3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①李太淼:《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第32页。
    ②刘海藩:《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第18页。
    ①这是本人前期研究成果:《<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中国化诉求》,《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7期,第15-18,127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1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4-20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4页。
    ②王伟光,程恩富,胡乐明:《西方国家进入和阶级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上),《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第1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①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第75页。
    ②冯金华:《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科学依据》,《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6期,第36页。
    ①《拉萨尔言论》,北京:三联书店1976年,第71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①刘国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2010年第11期,第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资本论》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6.《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论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1.《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2.《拉萨尔反动言论选批》,北京特殊钢铁厂工人理论组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3.《<哥达纲领批判>浅说》,《哥达纲领批判浅说》编写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哥达纲领批判》参考史料,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78年版。
    25.《拉萨尔言论》,中央编译局世界所编,三联书店1976年版。
    2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吴声功:《科学发展观在苏南的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8.吴声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演讲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周新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0.朱炳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31.钟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邓小平理论创新点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32.靳辉明:《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张作云,陆燕春:《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思考》,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4.李炳炎:《利益分享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35.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马伯钧:《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张燕喜:《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38.王璐:《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一般均衡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蔡继明:《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0.孙居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1.董全瑞:《收入分配差距因素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颜鹏飞:《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大变革: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发展观》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王璐,柳欣:《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一般均衡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4.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向书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6.张本波:《我国公平分配的制度模式选择》,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版。
    47.陈扬,宋亚中:《简明经济学说史》,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8.谭仁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态势分析与对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9.孙居涛:《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51.俞可平:《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所有制和分配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2.李爽:《实现公平分配的制度与政策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白暴力:《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4.张伯里:《新的发展阶段中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版。
    55.石良平:《中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6.蒋学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7.刘诗白:《社会主义经济学原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8.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9.杨强:《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0.李建平:《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1.何建华:《分配正义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2.阿塔修斯.阿西马科普洛斯:《收入分配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3.陈广汉:《增长与分配》,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4.舒元:《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5.葛振纲:《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6.李勇:《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与实践》,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7.张式谷,肖贵毓:《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8.马从辉:《开放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9.吴正俊、伍林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70.谭伟:《中国收入差距—增长”奇迹”背后的利益分享》,中国发展出版社。
    71.赵人伟:《紫竹探真:收入分配及其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7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汤英牛:《按贡献分配:两手分工并用—解决我国分配问题的对策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4.宁德业:《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09年版。
    75.张顺洪:《英美新殖民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7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77.[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78.[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9.[美]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经济学》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80.[美]克伦道尔,埃考斯:《当代经济论文集》,波士顿:利特尔·布朗公司1972年版。
    81.[英]马歇尔著,陈良璧译:《经济学原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83.[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4.[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85.[意]康帕内拉:《太阳城》,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6.[英]侨治·拉姆赛:《论财富的分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日]田上孝一,黄贺译:《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期。
    2.吴声功:《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新一轮经济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吴声功:《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4.吴声功:《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
    5.吴声功:《关于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的辨析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思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6.吴声功:《中国资本深化、技术变革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7.吕长征:《要实事求是地评价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张庆仁同志商榷》,《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8.林广瑞:《按劳分配原则与现实经济条件的矛盾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9.朱炳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
    10.关柏春:《收入分配理论问题研究》,《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11.雷强:《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按劳分配理论》,《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
    12.师钟:《<哥达纲领批判>:走向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读点马列原著讲座>之七》,《中华魂》2005年第4期。
    13.殷叙彝:《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溯源——从拉萨尔到伯恩斯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
    14.傅强:《论尼尔森对<哥达纲领批判>的政治哲学解读》,《学术探索》2008年第4期。
    15.马伯钧:《<哥达纲领批判>研究综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6.白铭:《关于社会主义总产品的分配问题——从<哥达纲领批判>说起》1993年第5期。
    17.任保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及其现实性》,《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18.晏智杰:《“按劳分配”评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9.张庆仁:《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20.迟福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
    21.钱书法,周绍东:《分享型劳资关系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江苏省私营经济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
    22.陈学明:《马克思的公平观与水资源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23.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
    24.宗寒:《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几个问题》,《探索》2010年第5期。
    25.谭劲松:《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衡量标准语评价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
    26.文洪朝:《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两个提高”的思考》,《齐鲁学刊》2009年第2期。
    27.孙浩:《不能用抽象的法权观念说明按劳分配》,《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28.沈卫平:《改革开放30年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1期。
    29.康士勇:《为什么初级分配也要关注分配公平》,《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0.吴群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利益表达失衡及其治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31.刘国光:《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关系》,《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5期。
    32.谢地:《国有经济的身份与地位:法经济学的视角》,《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33.林加奇:《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及其产权配置》,《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4.赵振华:《关于深化所有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35.何干强:《抓住有利时机振兴公有制经济》,《探索》2010年第1期。
    36.汤恺:《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做好农民工的发展工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
    37.纪程:《现代国家建构视域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5期。
    38.于金富,徐祥军:《实践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坚持发展集体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
    39.刘尚希:《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从现实到目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40.刘明远:《论矿山地租缺失、国家利益受损与矿山企业暴利——以晋陕内蒙古地区煤炭开采业为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41.徐跃华:《论“按需分配”理解中的几个歧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42.刘景章:《马克思分配原论:一个新的解析与应用》,《当代财经》2004年第4期。
    43.刘国光:《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关系》,《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5期。
    44.赵振华:《关于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45.李太淼:《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46.郑功成:《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8期。
    47.任碧云:《贫富差距扩大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调整》,《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48页。
    48.李海明,杨万铭:《国有企业改革:产权逻辑及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经 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期。
    49.刘明松:《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现实意义——再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求索》2004年第6期。
    50.陈奎元:《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第9-10页。
    51.李太淼:《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52.王小鲁、樊钢:《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53.王伟光,程恩富,胡乐明:《西方国家进入和阶级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上),《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
    54.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
    55.林田:《商品经济条件下要不要按劳分配》,《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56.刘国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2010年第11期。
    57.刘国光:《向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过渡》,《中国经济导刊》,2003年第11期。
    58.卫兴华:《社会主义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11期。
    59.赵人伟:《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9期。
    60.赵人伟:《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61.刘海藩:《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
    62.周新城:《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科学阐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63.周新城:《不能离开生产关系探讨分配问题—关于分配问题的一些看法》,《经济经纬》,2005年第5期。
    64.冯金华:《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科学依据》,《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6期。
    65.赵学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按要素分配的思想及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66.安体富,蒋震:《对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份额的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7期。
    67.李稻葵、何梦杰、刘霖林:《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下降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
    68.李明桂:《跳出“铁的工资规律“怪圈大力提高劳动报酬》,《理论导刊》2011年第2期。
    69.李明桂:《马克思对“为生产而生产”和“分配决定论”的批判之今解》,《现代财经》2010年第8期。
    70.李明桂:《资本文明视阈下的农民增收》,《理论导刊》2009年第9期。
    71.李明桂:《从<哥达纲领批判>看我国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2.李明桂:《对当前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思考——以扩大劳动者劳动权能为视角》,《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73.李明桂:《保护农民权益:基于马克思资本文明思想的分析》,《商业研究》2010年第5期。
    74.李明桂:《马克思按劳分配视域下的居民消费》,《理论导刊》2010年第5期。
    75.李明桂:《后资本文明视阈下的和谐社会构建》,《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76.李明桂:《<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中国化诉求》,《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