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并逐步扩大召回制度的适用范围,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分析我国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中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和政府改革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共分四章来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述:引言部分概括说明了中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立法发展状况、我国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重大意义,并阐明本文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与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关的基本理论概念及辨析。文章阐述了召回、产品和缺陷的法律含义,并对召回与撤回、“三包制度”,产品与商品,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等相近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二章是对国外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立法和实践经验的介绍。在详细考察国外产品召回制度立法和实践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和阐述国外普遍做法和先进做法,以资国内立法和实践参考。这一部分着重从实体法律规定和程序法律规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实体法上,就召回主体、适用范围、适用条件、法律依据和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从召回制度的实施程序方面,文章考察了召回形式、具体程序等问题。第三章着重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关理论性问题进行论述,包括缺陷产品召回责任的法律性质、缺陷产品召回责任与我国产品责任体系的关系以及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我国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条件等问题。第四章是在前三章论述的基础上,对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与我国现有产品召回责任体系的整合提出若干建议,主要从产品召回制度与我国现有产品责任法律体系的协调方面论述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依据、立法体例和基本原则,并从具体制度层面对召回对象、归责原则、义务主体、主管部门及职责、程序、时效和具体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安排。本文的结语部分提出,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依赖于继续深入研究理论、政府行政职能改革、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增强等诸多因素,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我国发挥最大效用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全文在写作过程中广泛地搜集资料,全面分析和总结资料,力求能够使对课题的分析建立在更加合理的基础之上,以期对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有所帮助。
Because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set up defective product recalls system preliminarily and expanded its applicability to more products step by step, so drawing the advanced product recalling experiences from advanced countries and analyzing our country'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are very important to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society safety and government reforming.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and describes this question altogether.
     The part of foreword has explained that the developing status of the Chinese defective product recalls system legislation,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product recalls system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range and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is text.
     Chapter one has introduced som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oncepts about defective product recall system. The article has expounded the legal meaning of recalls、product and defects, and has explained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between other close concepts.
     Chapter two has analyses legislative and practice state of the recall system in foreign countries. During the setting forth and analyzing, the text has inspected and drawn lessons from the foreign advanced countries on relevant problems. The article has carried out analysis from recalling entity system and procedure: the sureness, the recalling range, recalling conditions, law basis and legal liability and concrete recalling measure and recalling produces, etc.
     Chapter three has carried out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analyses, including the law character of defective product recalling responsibility, the relation with our country's produ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necessary of the introduce of punitive damages to recalling system
     Chapter four has brough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our country recalling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ystem and integrate recalling responsibility system with our legal system.
     The conclusion of the text has remarked that improvement of the recalling system will be depended on a deeply social reform and a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egal conception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引文
①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年度报告》,载中国汽车图书资料网,http://www.autobook.com.cn/newsinfo.asp?id=747。
    ① 参见李学样《美国产品召回制度及其启示》,载《工商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① 根据1995年8月国家经贸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局、财政部印发了《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适用“三包”制度的产品仅限于<实施三包的部分商品目录>中所列产品。列入目录的产品实行谁经销谁负责三包的原则。销售者与生产者、销售者与供货者、销售者与修理者之间订立的合同,不得免除本规定的三包责任和义务。同时国家鼓励销售者和生产者制定严于本规定的三包实施细则。该规定不免除未列入目录产品的三包责任和销售者、生产者向消费者承诺的高于列入目录产品三包的责任。
    ② 参见刘云、杨秀英《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辨析》,载《质量管理》2004年第9期。
    ① [美]史蒂芬.J.里柯克:《美国产品责任法概述》,载《法学译从》1990年第4期;转引自程信和、赵湘英《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相关立法》,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② 吴丹:《日本国产品责任法》,载《技术监督与实用技术》1995年第6期,第6页。
    ① 钟华:《试论产品及其缺陷》,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363。
    ② JERRY J PHILIPS, PRODUCTS LIABBILITY, P1 (1st, 1990)。
    ③ 参见王怀朝《企业产品召回成本研究》,载万方数据库,华东理工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
    ① 佚名:《浙江率先全国实施农资产品召回制度》,载中国化工网,http://info.chemnet.com/news/2005/07/20/205742.html。
    ② JERRY J PHILIPS, PRODUCTS LIABBILITY, P11 (1st, 1990)。
    ③ 吴越、李北玉、李立宏译:《欧盟债法条例与指令全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④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⑤ 陈雪球:《我国现行缺陷产品管理法律制度与国际比较研究》,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8期。
    ①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① 转引自[英]埃利斯代尔·克拉克《产品责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② 参见何莉萍《从“三菱事件”看产品缺陷》,载《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第9期。
    ③ 刘哲:《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与产品责任制度关系探究》,载《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3月。
    ④ 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3页。
    ⑤ 王利明、刘文华著:《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3页。
    ① 黎卫东:《构建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载万方数据库,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页。
    ① 李学样,《美国产品召回制度及其启示》,载《工商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② Drury Jenkins: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the data warehouse, Norwalk; Aug1999; Vol. 18, Iss. 2 ; pg. 88,4 pgs。
    ③ 张邱临:《基于企业观的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研究》,在万方数据库,同济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
    ① Teresa M. Schwartz, Robert. S. Adler. "Product Recalls: A Remedy in need of repair", 34 Case W. RES. 401, 1984, PP.13。
    ① 谢菲:《美国产品召回制度》,载《消费经济》2001年第4期。
    ② 参见陈学章《美国产品制度初探》,载“广东标准信息服务网”,http://www.gdsc.net.cn/detail.asp?n_id=46.
    ① 参见同上。
    ② "Fast-Tract Recall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Review, Pall, 1998。
    ③ 参见谢菲《美国产品召回制度》,载《消费经济》,2001年第4期。
    ④ 崔伟:《美国法国日本如何看汽车召回》,载北方网,http://auto.enorth.com.cn/system/2002/11/19/000456484.shtml.
    ⑤ 杨明:《召回“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载2004年3月24日《经济参考报》。
    ①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 刘祥、王赟松、孙宁:《国外玩具召回管理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年第3期。
    ② 参见 Consumer Affairs Directorate, DTI. "Product rye, all research", p1, www.dti.gov.uk/files/file21808.pdf-.
    ③ Amit Desai: For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 data warehouse can be just what the doctor ordered, Health Management Technology, Atlanta; Mar 1999: Vol.20, Iss.2; pg.20,3 pgs。
    ① 参见www.chinacars.com,2003年5月19日,来源,国际金融报
    ② 译自Consumer Pdicies in Japan, Fiscal Year 2001 Annual Report, http://www.consumer.go.jp/e/fy2001/nenjihoku2001.pdf.p3。
    ③ 武安青:《召回制度的伦理分析》,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3月。
    ① 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82-184页。
    ① 参见史尚宽《不完全给付之研究》,载《法令月刊》第3卷,第11期。
    ① 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载《宏观经济学》2005年第9期。
    ② 该案原告温特博顿是驿站长雇用的一个马车夫,驿站长与赖特签订合同约定,由赖特提供安全合格的马车运送邮件。赖特在约定时间将马车交付驿站长。但当马车夫温特博顿在驾车运送邮件时,因一只轮胎突然损坏而导致温特博顿受伤。温特博顿以马车存在缺陷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赖特承担赔偿责任。但法院认为尽管损害事实是由赖特提供的马车造成,但该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或提供者对于自己没有合同关系的受害人不负有赔偿责任。参见谭玲《质量侵权责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第27页。
    ③ 参见谭玲《美国产品责任法概况》,《海外法学》1986年第1期;谭玲《质量侵权责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第65页。
    ① 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233页。
    ② 崔伟:《美国法国日本如何看汽车召回》,载北方网,http://auto.enorth.com.cn/system/2002/11/19/000456.shtml。
    ③ 王龙刚:《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理性质之维》,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23卷。
    ① 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
    ② 谭玲:《质量侵权责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第188页。
    ① 参见小舟《开发产品召回保险刻不容缓》,载2004年4月13日《金融时报》;王和、吴军《产品召回保险》,载《中国保险》2003年11月。
    ② 佚名:《“欣弗”事件大结局:裘祖贻以死谢罪?》,载《21世纪经济报道》,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cws/siii/200611060538.asp。
    ③ Li YongYan, "China's new auto recall regulation may be a lemon",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C26Ad01.html。
    ① 刘哲:《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应实行惩罚性赔偿》,载《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25卷第5期。
    ① 联合国《消费者保护准则》,载IT世界论坛,http://bbs.it.com.cn/ShowPost.aspx?Forums=58&ForumID=58&TopicID=13526。
    ① 参见 Consumer Affairs Directorate, DTI. "Product recall research", p1, www.dti.gov.uk/files/file21808.pdf-。
    ①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308页。
    ② Product liability: Prevention, Practice and process in Europe end U.S. Deventer. p 128, 1994.
    ① 参见吴冬晖《论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载万方数据库,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9页。
    [1] [美]Jerry J Phillips:Products Liability,1990。
    [2] [英]埃利斯代尔·克拉克:《产品责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
    [3] 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1月版。
    [4]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8月。
    [5] 谭玲:《质量侵权责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5月。
    [6] 赵相林、曹俊:《国际产品责任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
    [7] 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7年7月第1版。
    [8]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9] 房维廉、赵惜兵:《新产品质量法释义与问答》,工商出版社 2000年8月。
    [10] 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1] 王利明、刘文华著:《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2] 吴越、李北玉、李立宏译:《欧盟债法条例与指令全集》,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13]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1] Amit Desai: For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 data warehouse can be just what the doctor ordered, Health Management Technology ,Atlanta; Mar 1999; Vol. 20, Iss. 2.
    [2] "Fast-Tract Recalls" ,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Review , Pall, 1998
    [3] 郑冬渝、郭雪平:《建立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载《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4月。
    [4] 陈雪球:《我国现行缺陷产品管理法律制度与国际比较研究》,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3年第8期。
    [5] 刘哲:《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与产品责任制度关系探究》,载《河海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
    [6] 张云、杨秀英:《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辨析》,载《质量管理》 2004年第9期。
    [7] 程信和、赵相英:《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39卷。
    [8] 王怀朝:《企业产品召回成本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2年5月。
    [9] 李学祥,《美国产品召回制度及其启示》,《工商行政管理》 2005年第5期。
    [10] 何莉萍:《从“三菱事件”看产品缺陷》,载《地方政府管理》 2001年第9期。
    [11]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 刘祥、王贇松、孙宁:《国外玩具召回管理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6年第3期。
    [12] 张海燕:《论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载《律师世界》 2002年第5期。
    [13] 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载《宏观经济学》2005年第9期。
    [14] 谢菲,《美国产品召回制度》,载《消费经济》,2001年第4期。
    [15] 吴丹:《日本国产品责任法》,载于《技术监督与实用技术》,1995年第6期,第6页。
    [16] 史尚宽:《不完全给付之研究》,载《法令月刊》第3卷第11期。
    [17] 李克歆:《产品召回制度之民事理论基础初探》,载《侵权司法对策》 2003年第2辑。
    [18] 王龙刚:《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理性质之维》,载《河北法学》 2005年第23卷。
    [19] 武安青:《召回制度的伦理分析》,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2年3月。
    [20] 刘哲:《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应实行惩罚性赔偿》,载《天津商学院学报》 第25卷第5期。
    [21] 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载《比较法研究》 2003年第5期。
    [22] 卢爱珍、任向英:《我国产品召回保险发展探析》,载《证券与保险》 2005年第4期。
    [23] 任向英:《我国产品召回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
    [24] 小舟,《开发产品召回保险刻不容缓》,载2004年4月13日《金融时报》。
    [25] 王和、吴军,《产品召回保险》,载《中国保险》 2003年11月。
    [26] 杨明:《召回“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载2004年3月24日《经济参考报》。
    [27] 吴冬晖:《论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8] 李付林:《中国产品召回制度立法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29] 黎卫东:《构建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30] 金晓丹:《产品缺陷法律制度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1] Consumer Affairs Directorate, DTI. "Product recall research" , www.dti.gov.uk
    [2] 崔伟:《美国法国日本如何看汽车召回》,http://auto.enorth.com.cn/system/2002/11/19/000456484.shtml, 2002-11-19。
    [3] 《浙江率先全国实施农资产品召回制度》,中国化工网,http://info.chemnet.com/news/2005/07/20/205742.html, 2005-7-20。
    [4] 《“欣弗”事件大结局:裘祖贻以死谢罪?》,载《21世纪经济报道》,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jjj/200611060538.asp, 2006-11-6。
    [5] 钟华:《试论产品及其缺陷》,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363, 2002-10-23。
    [6] 佚名:《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分析》,http://www.fjtu.com.cn/fjnu/work/excel/paper_docs/T9992_248168_2_20060814.doc。
    [7] 陈学章:《美国产品制度初探》,载于《广东标准信息服务网》,http://www.gdsc.net.cn/detail.asp?n_id=46,2005-1-30。
    [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年度报告》,载中国汽车图书资料网,http://www.autobook.com.cn/newsinfo.asp?id=74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