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命体验。这与顾客需要的个性化和人性化、信息传递的多义化和瞬时化一起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如何保持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和创造力,如何在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既能尽快得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又能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都是企业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博采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管理所长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艺术,在由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的新时空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经典的企业文化理论在此些方面的探讨略显薄弱,因此本文尝试以企业文化是一种塑造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双赢的决策环境的管理方式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各要素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变化及趋势,重新开展对此问题的讨论。
     在经典理论中,企业文化被划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考虑到这种划分方法对于指导企业实际操作过于宽泛,笔者将其重新划分为三个部分五个层次,并细分为十七个要素。通过重点考察其中的七个较为重要的要素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变化的原因及趋势,给出了自己对于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建构企业文化的建议和主张。
The r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our production , living and the values, people need more personal and various production or serv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surroundings is more complex and twinking. As a result, the surrounding of the corporate becomes more complex.
    Under this condition , the cooperate should surpass several difficulties: the first is to stimulate it's members' creativity and remain their loyality. The second is to making quick and good decisions for their future. The third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study quickly and remain at the top.
    Corporate culture was divided into spirit culture, behavior culture, institution cul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classical theory. Considering that this deviation is too ambiguous to operate in corporate, the writer try to rectify and reform it into three big parts, five levels and even into sixteen elements. By inquiring into seven elements of them the writer expresses the ideas of how to cultivate an effective decisive environment which will be good to both corporate and it's close relations
引文
[1] 沙勇忠.论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图书与情报.1997(4)
    [2] 沙勇忠.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变革.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 杨家珍,刘学剑.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变革.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0(6)
    [4] 张志檩.网络经济下的现代企业模式的探讨.技术纵横.2002(10)
    [5] 休·考特尼等.不确定条件的战略管理.哈佛商业评论.1997(7):12页
    [6] 同上,24-28页
    [7] 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62页
    [8] 华锐.新世纪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38页
    [9] 彼得斯.沃特曼.寻求优势.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27页
    [10] 李小冬.保持优势.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47-48页
    [11] 彼得斯·奥斯汀.卓越的热潮.陈菡英,黄美林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57-58页
    [12] 张维迎.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改革.经济研究.1996(5):2页
    [13] 麦克尔·M·何威.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王申英,唐为,何卫译.华夏出版社,2002:58-60页
    [14] 陈雪琼.中国企业开展柔性管理的内部阻碍因素及实现途径.集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27页
    [15] 刘光明.现代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23-126页
    [16] 同[12],7-10页
    [17] Robbins·Stephen,Coaler·Mary.Management.6th Edition.prentice hall,1998:89P
    [18] 李凤鸣.内部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8页
    
    
    [19] 张仁德,霍红喜.企业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6页
    [20] 陈威.管理学原理.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9页
    [21] 许庆瑞.研究发展与制度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6-267页
    [22] Harold.Koontz.Management.Weihrich McGraw-Hill,1988:79-90P
    [23] 孙兴雨.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55-57页
    [24] 同[13],119-137页
    [25]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出版社,1987:43-42页
    [26] 赵琼.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广东省社科院社会与人口研究所企业文化网站,2000
    [27] 李蔚.管理革命CS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88页
    [28] 刘风田.浅议顾客满意原则.商界.2002(3):11页
    [29] 邹再华.现代组织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76页
    [30] 同[29],87页
    [31] 赵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辽宁大学学报.2001(6)
    [32] 通[12],66页
    [33] 同[5],46页
    [34] 汪向勇.人在企业.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79页
    [35] 同[21],112页
    [36] 同[21],113页
    [37] 同[21],115页
    [38] 郑斌,付媛.企业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变革.经济管理.2002(5)
    [39] 倪义芳,吴小波.信息时代的战略管理.中外科技信息.2001(2):22-23页
    [40] 张申生.敏捷制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40-245页
    [41] 周邦惠.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管理研究.2002(2):11页
    [42] XiaoBo, Wu.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Management Technology.万国学术出版社,1998:112P
    
    
    [43] 陈天祥.人力资源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88页
    [44] 同[24],120页
    [45] 同[34],116页
    [46] 桑得拉·黑贝尔斯 理查德·威沃尔.有效的沟通.李亚昆译.华夏出版社,2002(1)
    [47] 同[34],115-116页
    [48] Segel·A. Learning By Donging. Westview Press, 1998:78页
    [49] 同[41], 141页
    [50] 刘求生.新产品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5页
    [51] 杨梅英.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25页
    [52] 侯书申.权变管理.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211页
    [53] 同[46]:28-50页
    [54] 陈润.再造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2001(4)
    [55] 同上
    [56] 谭松林,许岳峻.雏议质量文化建设.中国质量.2002(3)
    [57] 蒋晓阳.培育卓越的深圳企业质量文化.特区经济.2001(4)
    [58] 同[54]
    [59] 付铁山.构建品牌忠诚的服务策略.经济师.2002(5)
    [60] 詹姆斯·戴维斯.ISO9000管理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7
    [61] 同上,27-28页
    [62] 张贯一.企业质量文化.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
    [63] 同[60],29-3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