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宏观效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资本市场宏观效应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经济学家的有关研究成果,以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主线,着重论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实际效应和完善途径。首先,在界定资本范畴和资本市场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了资本市场的定位和构成,进而阐述了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其次,论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包括资本市场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不足之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间接融资比例偏高,直接融资比例偏低;直接融资中国债比例偏高,股票尤其企业债券比例偏低。再次,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宏观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投资效应中,国债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刺激投资的效应明显,股票市场次之,企业债券市场的作用不明显。在消费效应中,股票市场刺激消费的作用最为明显,国债市场次之,企业债券市场刺激消费不明显。在结构效应中,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最大,国债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次之,企业债券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微弱。最后,提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的主要途径,即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结构,逐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相应建立资本市场监管体系。
In the first 20 years of this century, China was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building well-off society in all-round way and accelerating modernization. In this stage, national economy will develop both quickly and well, and accomplish industrialization. Perfecting of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is powerful force that promotes economy to develop rapidly and social to progress all-round. Strengthening modern marke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perfecting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Developing factor market is a key of perfecting the modern market system. Accelerating to reform and develop capital market lies in a core position of perfecting factor market. To accelerate to reform and develop capital market, we should develop and perfect medium or long term credit market, as the same time develop stock market and enterprise bond market vigorously and safely, and enlarge the scale of direct financing, and play the role of capital mobilization and capital allocation better.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macroscopic effect of Chinese capital market is significant in both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
     To research on the macroscopic effect problem of Chinese capital market, we must firstly make some basic analysis to the capital, the capital marke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apital market, which are logic start of the research. The capital analyzed by Marx is that under the Capitalism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which has threefold property: institution property, value property and material property. The capital considered as the value increasing in movement under the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also has threefold property: value increasing property, movement property, merchandise property. The nature of the capital is value increasing. The life of the capital is movement. The movement of the capital is shown as form change and buy-sell in the market. The capital market is the place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capital transaction. It is the circulation channel of capital value increasing and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capital mobilization and capital allocation. The capital that is transacted in the capital market is monetary capital and the form switched by the monetary capital, such as stock, national debt and enterprise bond. The market that takes monetary capital as the target of transaction is the credit market, the market that takes stock as the target of transaction is the stock market, the market that takes enterprise bond as the target of transaction is the enterprise bond market, the market that takes national debt as the target of transaction is the national debt market. No matter medium or long term credit market, or stock market, enterprise bond market and national debt market, they are taken as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apital market, all ca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alization the value increasing of the capital market.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capital market are the capital mobilization, the capital allocation and the capital transaction.
     II
     The research angle of Marx and western economists is different about the capital market and the function of capital market. Marx researched from capital and capital market’s essential attribute, especially uncov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the producing form of the capitalism. Marx put the research of the capital market into the research of the credit system. The credit system is the historical precondition and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apital market. The credit system of capitalism and the capital market not only reflects the productive relation of capitalism, but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 The western economists neglected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 of the productive relation of capitalism, ign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edit system and the capital market. They onl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market and economy growth from capital scale, efficiency,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The early western economists didn’t distinguish the financial market and capital market completely. Gold-Smith discussed the role of finance in the economy growth from the poin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Mckinnon and Shaw analyzed the block role that the distortion of interest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and segmentation in financial market to the economy growth from the angle of financial restraint. They considered that breaking out financial restraint and developing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 was the key of economy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can promote economy to increase speedily and steadily. Tobin and Pigou analyzed the function mechanism that capital market acted on macro-economy from the capital market influence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Greenwood etc.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that the financial market is increasing and internally formed as the wealth increase, and they put the capital market into the new-economy growth model. But Marx and the western economists’thought are consistent about that the capital market had the function of capital formation and allocation, thus could promote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III
     Our capital market emerg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in China is that transfer the planned economy into the market economy. The basic par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are micro individuals, market system and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which hav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capital market. The national debt market, medium or long term credit market, enterprise bond market and stock market were formed and developed gradually as the micro individuals were activated, the market system was cultivated and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was improved. It takes only more than 20 years, our capital market has got brilliant fruit in market scale, market structure, the investment individuals, the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management supervision system.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capital marke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eared increasingly. But the rate of indirect financing is still high and direct financing is low. In direct financing, the rate of national debt is high, stock and enterprise bond are low. The capital market in China is not mature, and shows the market structure is simple, the layer of the market is less and the varieties of investment are not rich.
     IV
     The actual effect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is the economy growth effect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The economy growth includes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ic gross and the advance of economic quality. China’s capital market promotes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ic gross by stimulating the investment demand and consumption demand; China’s capital market promotes the advance of the economic quality by impell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In the investment effect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the stimulating economy effect of national debt market and medium or long term credit market is the most remarkable, that of stock market is remarkable relatively and that of enterprise bond is not obvious. In the consumption effect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the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effect of stock market is the most remarkable, that of treasury market is remarkable relatively and that of enterprise bond is not obvious. In the structure effect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the contribution of stock market to the industry structure upgrade is biggest, that of national debt market and the medium or long term credit market is bigger and the effect of enterprise bond market to industry structure upgrade is weak. But the macro-economy effect of the capital market takes the enterprise effect of the capital market as the micro base.
     V
     In the progress of building up perfec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capital market gives servi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inal analysis. Our country economy must regulate structur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ust keep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structure regulation. Chinese capital market has entered a new development stage. The character of new stage of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is that developing capital market greatly, not only making capital market to a higher level in gross scale and making it to build up 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multi-level system, so that giving better service to national economy to develop quickly and well. The basic thought of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capital market is as follow. Firstly, we should perfect medium or long term credit market, as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develop enterprise bond market vigorously, develop stock market safely and develop national debt market properly. We should maintain equilibrium of capital market finance structure and promote capital market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Secondly, on the basic of forming the unitary main board market, we should push 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gradually, regularize and develop third market and exchange of property rights market,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ulti-level market system. Thirdly, we should raise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ighten up the industry self-discipline management, strength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pervision, and build up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supervisory system.
引文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22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23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9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8 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00 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60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76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3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20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0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5 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6 页。 ※ 刘赣州:《中国资本配置优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10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10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29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7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13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22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26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3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04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26-227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87 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76 页。
    ⑥ 廖进球:《对马克思的资本观与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再认识》,《当代财经》1995 年第 12 期。
    ①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87 页。
    ② 杜尔阁:《关于财富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51 页。
    ③ 杜尔阁:《关于财富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47 页。
    ①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972 年版,第 254 页。
    ②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972 年版,第 43 页。
    ③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972 年版,第 253 页。
    ① 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9-40 页。
    ② 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2 年版,第 129 页。
    ③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125 页。
    ① 张凤林:《西方资本理论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5 页。
    ②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73 页。
    ③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55 页。
    ① 沈天鹰:《资本形成的货币金融维度》,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 页。
    ① 于瑞厚:《要正确使用资本和剩余价值》,光明日报 1980 年 6 月 25 日。
    ② 蒋一苇等:《论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经济研究》1991 年第 2 期。
    ③ 冯子标、靳共元:《论‘社会主义资本’》,《中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 3 期。
    ④ 蒋学模:《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范畴》,《经济研究》1994 年第 10 期。
    ① 刘赣州:《中国资本配置优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6-20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93 页。
    ①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 页。
    ② 刘纪鹏:《现代企业制度与长期资本市场》,中国企业报 1995 年 2 月 7 日。
    ③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2 页。
    ④ 李扬、王国刚:《资本市场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5 页。
    ①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 页。
    ① 王兆星等著:《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 页。
    ① 郭研:《金融市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 页。
    ① 陈野华等编:《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与制度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3-85 页。
    ② 尹建国等著:《证券市场运行与风险管理》,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4 页。
    ③ 马家顺:《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8 页。
    ① 《专家学者研讨会——如何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经济时报 1996 年 4 月 29 日。
    ② 魏杰等:《中国资本市场发育中的缺陷及其基本架构选择》,《长白学刊》1996 年第 5 期。
    ③ 王兵:《发展资本市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研资料》1994 年第 12 期。
    ① 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93 页。
    ② 马险峰:《资本市场:概念、主体与基本功能》,《当代经济科学》1997 年第 3 期。
     ① 沈天鹰:《资本形成的货币金融维度》,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1-54 页。
    ① 肖腾文:《资本市场的功能及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财经科学》2000 年第 6 期。
    ② 郭东乐:《中国资本市场理论与实务》,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 页。
    ③ 宋琳:《论资本成本与健全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开发研究》2003 年第 4 期。
    ④ 郑文平、苟文均:《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金融时报 1997 年 1 月 13 日。
    ① 张富春:《资本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7 页。
    ② 宋德缙:《中国资本市场论》,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 页。
    ① 肖腾文:《资本市场的功能及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财经科学》2000 年第 6 期。
    ② 马险峰:《资本市场:概念、主体与基本功能》,《当代经济科学》1997 年第 3 期。
    ① 郑静:《股票市场功能传导机制分析》,《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 年第 11 期。
    ① 邢天才:《中国资本市场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6 页。
    ② 王军:《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年,第 22 页。
    ① 刘波:《资本市场结构——理论与现实的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4 页。
    ② 马险峰:《资本市场:概念、主体与基本功能》,《当代经济科学》1997 年第 3 期。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52 页。
    ② 纪尽善:《马克思恩格斯资本市场理论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当代经济研究》1998 年第 2 期。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72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71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0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89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75 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77 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50 页。
    ⑥ 纪尽善:《马克思恩格斯资本市场理论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当代经济研究》1998 年第 2 期。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9 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25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42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90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6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90 页。
    ① 纪尽善:《马克思恩格斯资本市场理论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当代经济研究》1998 年第 2 期。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49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60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60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72-573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98 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87 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88 页。
    ⑥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93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19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33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93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第 303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6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5 卷,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第 428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5 卷,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第 428 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87 页。
    ⑥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19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56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2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95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24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23 页。
    ③ 张宗新:《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4-22 页。
    ① Patrick H.T(196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14,pp.174-189.
    ② 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11 页。
    ① 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 页。
    ② 曾康霖:《金融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3-54 页。
    ① 时为干:《中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2001 年,第 14 页。
    ①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1-42 页。
    ② 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6-7页。
     ① 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2 页。
    ② 曾康霖:《金融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8 页。
    ①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9 页。
    ② 约翰·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4 年版,第 3页。
    ③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5 页。
    ④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1-2 页。
    ①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1 页。
    ②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1 页。
    ③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149 页。
    ④ 许崇正:《中国金融市场创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7 页。
    ①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11 页。
    ②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243 页。
    ③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15 页。
    ④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10 页。
    ⑤ 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第 6-11页。
    ① 金戈:《经济转轨中的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兼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优化》,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第 23 页。
    ② 卞志村:《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
    ① 金戈:《经济转轨中的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兼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优化》,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第 67 页。
    ② 曾康霖:《金融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0 页。
     ① 金戈:《经济转轨中的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兼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优化》,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第 23 页。
    ① 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94 页。
    ② 这里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两种相互替代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金融中介相当于通过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金融市场则相当于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
    ③ 李晓惠:《股票市场与经济运行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第 19 页。
    ① M. Pagano, Financial Market and Growth: an Overview,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7 (1993):613-622.
    ① 黄丹:《论我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年,第 9-10 页。
     ① 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30 页。
    ① 张静:《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与效率》,博士学位论文 2001 年,第 26-28 页。
    ② 曹红辉:《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11 页。
    ① 张虹:《基于资本市场效率的资本市场结构分析》,《经济学动态》2004 年第 6 期。
    ② 马家顺:《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 页。
    ③ 佘运久:《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 页。
    ① 田素华:《资本市场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与实证》,《投资研究》2001 年第 2 期。
    ① 王益民:《证券市场与刺激内需》,《财经科学》2000 年第 3 期。
    ② 刘建江、刘怀德:《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案例》,《世界经济》2000 年第 6 期。
    ③ 靳云汇、于存高:《中国股票市场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1998 年第 3、4 期。
     ① 殷醒民、谢洁:《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复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① 周小川:《企业改革要与培育和改造资本市场相结合》,《改革》1996 年第 6 期。这里的资本市场指的是股票市场。
    ② 李扬、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9 页。
     ① 沈天鹰:《资本形成的货币金融维度》,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52-253 页。
    ① 周天勇:《为什么要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管理世界》2001 年第 1 期。
    ② 王佩、李芸:《企业间接融资制度的变迁与优化》,《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① 张宗新:《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 页。
     ① 孙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国信贷市场效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年,第 19 页。
     ① 龚浩成、戴国强:《2000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4-68 页。
    ① 中国银监会:《2005、2006 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http://www.cbrc.gov.cn/。
     ① 沈天鹰:《资本形成的货币金融维度》,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56 页。
     ①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4-107 页。
     ① 高雷虹:《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4 年,第 35-36 页。
    ① 张友良:《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海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69-170 页。
    ② 王国刚:《2001 年资本市场的理论‘大辩论’》,《经济管理》2002 年第 3 期。
    ① 陈晓云:《中国股票市场》,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3-7 页。
    ① 张友良:《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海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 页。
    ② 张兵:《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分析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第 11-19 页。
    ③ 陈晓云:《中国股票市场》,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7-8 页。
     ① 张友良:《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海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 页。
    ② 张兵:《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分析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第 14 页。
    ③ 陈晓云:《中国股票市场》,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3-29 页。
    ① 陈晓云:《中国股票市场》,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147-155 页。
    ② 沈天鹰:《产出效率置换假说与经济货币化》,《南开经济研究》1996 年第 3 期。
    ① 翟智群:《我国企业债券融资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第 103-104 页。
    ①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2 页。
    ② 杨大楷、许志清、彭小波:《企业债券市场的回顾和前瞻》,《证券市场导报》2001 年第 2期。
    ③ 陈元春:《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关键要看制度创新》,中国证券报 2002 年 5 月 10 日。
    ①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4 页。
    ① 丰习来:《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难点与对策》,《证券市场导报》1997 年第 1 期。
    ② 张友良:《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海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 页。
    ③ 翟智群:《我国企业债券融资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第 99-100 页。
    ①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 OO 六年第二季度)》2006年 8 月 9 日,http://www.pbc.gov.cn/。
    ② 王俭保:《2005 年:供给扩张下的企债市场发展和投资机会》,《资本市场》2005 年第 6 期。
     ① 叶一梁:《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现状研究》,《管理科学文摘》2004 年第 5 期。
    ① 张友良:《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海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26 页。
    ② 高雷虹:《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4 年,第 52 页。
     ①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4-142 页。
    ① 许崇正:《中国资本形成与资本市场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9-40 页。
    ② 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30 页。
    ③ 黄志凌:《资金形成与金融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5 页。
    ① 张友良:《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海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9 页。
    ②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4 页。
    ① 赵毅:《国债规模与国债市场金融功能的发挥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5 年第 2 期。
    ② 许琳、魏玉根:《国债和企业债券》,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1 页。
    ① 张友良:《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海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9-10 页。
    ② 中国南方证券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38 页。
    ③ 张友良:《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海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2-13 页。
    ① 张友良:《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海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6 页。
    ② 中国南方证券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40-41 页。
    ③ 王松奇等:《关于国债市场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国经济时报 2000 年 6 月 7 日。
    ① 王珏:《谈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国债市场的发展思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 年第 9期。
    ② 张育军:《关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方向的战略思考》,《证券市场导报》2004 年第 8 期。
    ① 包月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 稳健的财政政策出台》,中国经济时报 2004 年 12 月7 日。
    ②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5-127 页。
    ① 姜志宇、施惟:《国债功能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统计教育》2005 年第 3 期。
    ② 贾丹丹、冯媛:《完善我国国债市场 充分发挥国债功能》,《商业研究》2006 年第 1 期。
    ③ 姜志宇、施惟:《国债功能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统计教育》2005 年第 3 期。
    ① 姜志宇、施惟:《国债功能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统计教育》2005 年第 3 期。
    ① 贾丹丹、冯媛:《完善我国国债市场 充分发挥国债功能》,《商业研究》2006 年第 1 期。 ※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9-131 页。
    ① 梅耶、杜森贝里、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5 页。
    ② 沈天鹰:《资本形成的货币金融维度》,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6-107 页。
    ① 沈天鹰:《资本形成的货币金融维度》,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8 页。
    ② 李国旺、童威、周侃:《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2003 年第六届会员单位研究成果评选,http://www.szse.cn/ 。
    ③ 李国旺、童威、周侃:《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2003 年第六届会员单位研究成果评选,http://www.szse.cn/ 。
    ① 王军:《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年,第 53 页。
    ② 李国旺、童威、周侃:《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2003 年第六届会员单位研究成果评选,http://www.szse.cn/ 。
    ① 王军:《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年,第 52-59 页。
    ① 卢嘉瑞、朱亚杰:《股市财富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经济评论》2006 年第 6 期。
    ② 王益民:《证券市场与刺激内需》,《财经科学》2000 年第 3 期。
    ① 梁宇峰、冯玉明:《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1 年第 4 期。
    ② 王军:《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年,第 40-51 页。
     ① 梁宇峰:《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0 年第 6 期。
    ① 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经济研究》2000 年第 10 期。
    ① 王军、王忠:《资本市场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探讨》,《济南金融》2002 年第 10 期。
     ① 徐炳胜:《资本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上海金融》2006 年第 2 期。
     ① 高雷虹:《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4 年,第 45 页。
    ① 范洪波:《上市公司股权更迭的产业效应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2 年第 5 期。
    ① 王军:《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年,第 83-86 页。
     ① 安洪军:《中国国有上市公司所有权集中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6 年,第 85 页。
    ① 李承友:《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9 页。
    ①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二季度)》2006 年8 月 9 日,http://www.pbc.gov.cn/。
    ① 景学成:《股权多元化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必然要求——从中国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谈起》,中国证券报 2005 年 11 月 3 日。
    ① 滕光进、刘琛:《美国银行业经营策略的变革及其动因分析》,《中国发展观察》2006 年第 3期。
    ② 张静:《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与效率》,博士学位论文 2001 年,第 141-144 页。
    ① 张光华:《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金融时报 2004 年 12 月 5 日。
    ② 常巍、贝政新:《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投资主体与投资行为》,《经济研究》2002 年第 7 期。
     ① 张静:《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与效率》,博士学位论文 2001 年,第 144-150 页。
    ① 尚福林:《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人民日报 2005 年 11月 3 日。
    ① 王志武:《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已成投机圈钱新‘毒瘾’》,证券导报 2006 年 8 月 27 日。
    ① 庄虔华:《B 股市场的政策定位及投资价值分析》,http://www.htsc.com.cn/。
    ① 程渊、王苗花:《企业债:渴盼市场趋完善》,《经济论坛》2004 年第 4 期。
    ① 冯光华、刘凡、蔡国喜:《企业债市场化政策建议》,《数字财富》2005 年第 1 期。
    ② 孟涛:《中国企业债市场再上新台阶的几点建议》,第二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 2006 年 8 月19 日,http://www.ccstock.cc/ 。
    ③ 冯光华、刘凡、蔡国喜:《企业债市场化政策建议》,《数字财富》2005 年第 1 期。
    ① 张光毅、宋军:《在企业债市场推行做市商制度的探讨》,《证券市场导报》2005 年第 3 期。
    ① 刘中文、聂国栋:《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山东经济》2003 年第 5 期。
    ② 聂颖:《我国国债市场主要问题及其完善对策》,《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6 期。
     ① 贾丹丹、冯媛:《完善我国国债市场 充分发挥国债功能》,《商业研究》2006 年第 1 期。
    ① 唐旭:《中国国债市场金融功能分析》,《新金融》2005 年第 4 期。
    ② 邢天才:《中国资本市场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35 页。
     ① 王国刚:《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保障经济持续发展》,金融时报 2004 年 11 月 16 日。
     ① 沈琦:《美国、香港、台湾和大陆证券市场之发展比较与启示》,http://www.kaijian.com/ 。
     ① 邢天才:《中国资本市场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32-240 页。
     ① 吕甲木:《对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回顾与展望》,http://www.jinhanlawyer.com/ 。
    ① 《证监会立规三板市场融资 全国性 OTC 市场雏形乍现》,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6 年 1 月 19日。
     ① 吕甲木:《对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回顾与展望》,http://www.jinhanlawyer.com/。
     ① 邢天才:《中国资本市场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0-241 页。
     ① 深交所:《后股改时代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点》,上海证券报 2006 年 8 月 14 日。
     ① 深交所:《后股改时代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点》,上海证券报 2006 年 8 月 14 日。
     ① 王军:《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年,第 150-152 页。
     ① 唐昌放:《中国证券市场风险及监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1999 年,第 182-187 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人民日报 1997 年 9 月 22 日。
    5.《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1993 年 11 月 17 日。
    6.《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2003 年 10 月 22 日。
    7.《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 2004 年 2 月 2 日。
    8.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年版。
    9.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10.李扬、王国刚:《资本市场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年版。
    11.李扬、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年版。
    12.沈天鹰:《资本形成的货币金融维度》,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3.张凤林:《西方资本理论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4.刘波:《资本市场结构——理论与现实的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5.张友良:《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海潮出版社 1999 年版。
    16.黄志凌:《资金形成与金融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2 年版。
    17.许崇正:《中国资本形成与资本市场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8.郭东乐:《中国资本市场理论与实务》,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 年版。
    19.宋德缙:《中国资本市场论》,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8 年版。
    20.陈晓云:《中国股票市场》,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21.龚浩成、戴国强:《2000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2.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
    23.陈野华等编:《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与制度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4.尹建国等著:《证券市场运行与风险管理》,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5.张宗新:《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版。
    26.刘赣州:《中国资本配置优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7.曾康霖:《金融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8.王兆星等著:《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年版。
    29.郭研:《金融市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0.马家顺:《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31.佘运久:《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 年版。
    32.曹红辉:《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3.邢天才:《中国资本市场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4.唐昌放:《中国证券市场风险及监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1999年。
    35.王军:《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3 年。
    36.张静:《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与效率》,博士学位论文 2001 年。
    37.金戈:《经济转轨中的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兼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优化》,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
    38.翟智群:《我国企业债券融资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
    39.高雷虹:《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
    40.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年版。
    41.中国南方证券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42.蒋学模:《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范畴》,《经济研究》1994 年第 10 期。
    43.蒋一苇等:《论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经济研究》1991 年第2 期。
    44.冯子标、靳共元:《论‘社会主义资本’》,《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 3 期。
    45.纪尽善:《马克思恩格斯资本市场理论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当代经济研究》1998 年第 2 期。
    46.廖进球:《对马克思的资本观与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再认识》,《当代财经》1995 年第 12 期。
    47.王珏:《谈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国债市场的发展思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 年第 9 期。
    48.周小川:《企业改革要与培育和改造资本市场相结合》,《改革》1996 年第 6 期。
    49.周小川:《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载《十六大报告读本》,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50.王国刚:《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保障经济持续发展》,金融时报 2004 年 11 月 16 日。
    51.尚福林:《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人民日报 2005 年 11 月 3 日。
    52.卢嘉瑞、朱亚杰:《股市财富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经济评论》2006 年第 6 期。
    53.郑文平、苟文均:《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金融时报1997 年 1 月 13 日。
    54.刘纪鹏:《现代企业制度与长期资本市场》,中国企业报 1995 年2 月 7 日。
    55.王兵:《发展资本市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研资料》1994 年第 12 期。
    56.丰习来:《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难点与对策》,《证券市场导报》1997 年第 1 期。
    57.马险峰:《资本市场:概念、主体与基本功能》,《当代经济科学》1997 年第 3 期。
    58.靳云汇、于存高:《中国股票市场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1998 年第 3、4 期。
    59.王益民:《证券市场与刺激内需》,《财经科学》2000 年第 3 期。
    60.肖腾文:《资本市场的功能及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财经科学》2000 年第 6 期。
    61.刘建江、刘怀德:《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案例》,《世界经济》2000 年第 6 期。
    62.梁宇峰:《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第 6 期。
    63.杨大楷、许志清、彭小波:《企业债券市场的回顾和前瞻》,《证券市场导报》2001 年第 2 期。
    64.田素华:《资本市场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与实证》,《投资研究》2001 年第 2 期。
    65.殷醒民、谢洁:《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复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66.梁宇峰、冯玉明:《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1 年第 4 期。
    67.郑静:《股票市场功能传导机制分析》,《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 11 期。
    68.王佩、李芸:《企业间接融资制度的变迁与优化》,《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69.范洪波:《上市公司股权更迭的产业效应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2 年第 5 期。
    70.常巍、贝政新:《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投资主体与投资行为》,《经济研究》2002 年第 7 期。
    71.宋琳:《论资本成本与健全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开发研究》2003年第 4 期。
    72.刘中文、聂国栋:《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山东经济》2003 年第 5 期。
    73.李国旺、童威、周侃:《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 2003 年第六届会员单位研究成果评选,http://www.szse.cn/。
    74.张育军:《关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方向的战略思考》,《证券市场导报》2004 年第 8 期。
    75.卞志村:《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
    76.叶一梁:《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现状研究》,《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 5 期。
    77.张虹:《基于资本市场效率的资本市场结构分析》,《经济学动态》2004 年第 6 期。
    78.冯光华、刘凡、蔡国喜:《企业债市场化政策建议》,《数字财富》2005 年第 1 期。
    79.赵毅:《国债规模与国债市场金融功能的发挥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5 年第 2 期。
    80.姜志宇、施惟:《国债功能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统计教育》2005 年第 3 期。
    81.张光毅、宋军:《在企业债市场推行做市商制度的探讨》,《证券市场导报》2005 年第 3 期。
    82.唐旭:《中国国债市场金融功能分析》,《新金融》2005 年第 4 期。
    83.聂颖:《我国国债市场主要问题及其完善对策》,《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6 期。
    84.徐炳胜:《资本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上海金融》2006 年第 2 期。
    85.贾丹丹、冯媛:《完善我国国债市场 充分发挥国债功能》,《商业研究》2006 年第 1 期。
    86.滕光进、刘琛:《美国银行业经营策略的变革及其动因分析》,《中国发展观察》2006 年第 3 期。
    87.王俭保:《2005 年:供给扩张下的企债市场发展和投资机会》,《资本市场》2005 年第 6 期。
    88.孟涛:《中国企业债市场再上新台阶的几点建议》,第二届中国证
    券市场年会 2006 年 8 月 19 日,http://www.ccstock.cc/。
    89 . 吕 甲 木 :《 对 非 上 市 公 司 股 权 转 让 的 回 顾 与 展 望 》,http://www.jinhanlawyer.com/。
    90 . 庄 虔 华 :《 B 股 市 场 的 政 策 定 位 及 投 资 价 值 分 析 》,http://www.htsc.com.cn/。
    9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972 年版。
    92.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2 年版。
    9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
    94.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95.梅耶、杜森贝里、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96.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
    97.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年版。
    98.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99.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00.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01.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年版。
    102. M. Pagano(1993), "Financial Market and Growth: an Overview",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7, 613-622.
    103. Patrick H.T (1966),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14, 174-189.
    104.The World Bank, China(1995), "The Emerging Capital Market", Report No. 14501.
    105.Levine, Ross and Sara Zervos (1996),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0 (2, May), 323-339.
    106.Levine, Ross and Sara Zervos (1998), "Stock Markets, 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 (3, June), 537-558.
    107 . Demirguc-Kunt, A. and R. Levine (1996a), "Stock Market, Corporate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An Overview",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0:2, 223-321.
    108 . Demirguc-Kunt, A. and R. Levine (1996b),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Stylized Facts,"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0:2, 291-321.
    109.Boyd,J.H. and B.D. Smith(1998), "The Evolution of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Theory, 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