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登记基础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事登记领域是一个行政权力与私人权利相互遭遇和碰撞的领域,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长期的计划经济历史,使我国商事登记领域体现出强烈的公权力至上的色彩,私人权利如何保护在商事登记领域被完全忽略。《行政许可法》规定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设立属于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强化了商事登记中的行政权力色彩,《行政许可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又规定,企业(公司)和其他组织设立采取以形式审查为主的审查方式,又意味着行政权力在这一领域的淡出。因此,商事登记是否应该属于行政许可事项,自然人是否享有自由从事经营活动的权利,商事登记如果采取形式审查,登记事项的真实性如何保证,在行政权力淡出商事登记领域时,如何保护没有行政权力庇护而完全裸露于市场经济的私人权利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商事登记不应当属于行政许可,而应当属于行政登记;自然人应当具有自由从事经营活动的权利,这一权利要么应该通过宪法予以明确规定、要么属于人应当享有的自然权利;商事登记的真实性应当通过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商业欺诈罪等制度安排加以解决。总之,商事登记是政府旨在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的一种公共服务,行政权力在该领域不应该被过多的宣扬,私人权利的确认和保护才是商事登记领域中的重中之重。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is an area where public right and private right encounter and impact each oth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feudal reign and a long-term planned economy system of new China have caused a strong conciliarism in public right, whereas protection of private right has been totally ignored. Administrative Permit Law of China regulates that setting up an enterprise or other economic organiz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permit, which strengthens administrative right in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However, Administrative Permit Law of China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Administrative Registration also allow that setting up an enterprise or other economic organization can be mainly done in a formal censorship, which means a withdrawal of administrative right. Therefore, whether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is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permit or not; whether people enjoy a free business or not; whether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is in a formal censorship or not; how to safeguard the facticity of registration under a formal censorship; how to protect private right in an open market economy with a withdrawal of public right becomes a new problem in this paper.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is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registration rather than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permit; natural person should enjoy a right of free business, which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onstitution or belongs to a natural right; the facticity of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should be arranged in a perfect commercial credit system or a system of commercial fraud crime. In general,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is a kind of public service providing information for the market, so the administrative right should not be over-publicized.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otection of private righ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oroughly in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system.
引文
①科学学译文集[C].科学出版社,1981年.28-29页.
    ①参见马怀德.行政许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页.
    ①喻玲.商事登记的公私法性质——从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分合的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②李振华.论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A].中国商法年刊[C].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47页.
    ③折喜芳、赵颖.商事登记制度的立法完善[J].河北法学,2005年,第2期.
    ①李振华.论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A].中国商法年刊[C].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49页.
    ②任万兴、折喜芳、赵颖.我国商事登记法的立法思考[A].中国商法年刊[C].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97页.
    ③袁晓波.商事登记的价值分析及其对制度构建的影响[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M].葛智强、施雪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①魏建、黄立君、李振宇.法经济学:基础与比较[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②苏力.波斯纳文丛[M].总译序Ⅲ,载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8页.
    ①林立.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03页.
    ②[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原文序Ⅱ.
    ③William James, Some Problems of Philosophy:A Beginning of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7(1911).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绪论第5页注释.
    ④[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绪论第5页注释·
    ①[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第7页.
    ②[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M]..朱慧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出版说明.
    ①[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M].朱慧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97年.第25页.
    ③[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M].朱慧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
    ④[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石士钧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34页.
    ①[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M].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代译序第11页.
    ①姜全吉主编.逻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0页.
    ②参见普通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8页.
    ③[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M].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页.
    ④[德]考夫曼.法律哲学[M].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⑤“商业登记”的概念,见周林彬、任先行.比较商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6页.李金泽、刘楠.商业登记法律制度研究[A].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4卷)[C].2001年,第5—7页.
    ⑥参见韩秀义.论商人登记之法律性质,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6556访问日期2009年3月5日访问
    ⑦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31—432页.
    ①参见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31—432页.张民安.法国商事登记制度研究[A].王保书主编.商事法论集[C].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②韦森.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4页.
    ①[德]C.W.卡纳理斯.德国商法[M].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70页.
    ②范健.商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③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31页.
    ①张民安.法国商事登记制度研究[A].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C].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②吴振国.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法律制度概观[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③[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哲学实践[M].彭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译本序.
    ②参见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52—58页.
    ③王海军.中国商业登记制度的历史追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5期.
    ①[英]霍普金斯.征服者与奴隶[M].闫瑞生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页.
    ②周林彬、任先行.比较商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7页.
    ③参见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4—25页.
    ④范健.德国商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34—35页.
    ①转引自范健.德国商法:传统框架与新规则[M].法律出版社,2003年.36页.
    ②范健.德国商法:传统框架与新规则[M].法律出版社,2003年.224—225页.
    ③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38页.
    ④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商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1页.
    ①参见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36—438页.
    ②见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31页.
    ③详见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任[M].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07页.
    ①虞政平.美国公司法规精编[M].商务印书馆,2004年.兼代编译说明.
    ②董安生.商法总论[M].吉林出版社,1994年.第164页.
    ③徐学鹿.商法教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64页.
    ④韦浩.民国时期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年.序二第2页.
    ⑤张国键.商事法论[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第85页.
    ⑥张秀全、金东辉.中国商事登记法律制度探源[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⑦陈甬沪.中国当代企业登记注册制度[M].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⑧张家镇.中国商事习惯与商事立法理由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①周礼·地官·掌节。
    ②傅立民、贺名仑.中国商业文化大辞典(上卷)[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第44页.
    ③参见张钧著.清代晋商与传统法律文化[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①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第七卷)[M].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59页.
    ②高金升.工商登记注册史话[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7期.
    ③大明律·户律七·市廛。
    ①高金升.工商登记注册史话[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7期.
    ②杨家栋编著.企业登记管理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71页.
    ③高金升.工商登记注册史话[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7期.
    ①高金升.工商登记注册史话[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7期.
    ①柳经纬主编.商法(上册)[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②潘嘉玮.商法的现代化与商事登记制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①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03页.
    ①参见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②朱慈蕴、毛健铭.商法探源:论中世纪的商人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4期.
    ① Phillip I.Blumberg:limited liability and corporate groups,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summer,1986, p.587.
    ② Tony Orhnial: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1982,p.147.
    ③张民安.公司法的现代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① Michel de Juglart et Benjamin IppoLito. Cours de droit commercial. Onzieme edition. Editions Montchrestien, p.292.转引自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32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52页.
    ③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任[M].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96、98页.
    ①梁宇贤.公司法论[M].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第57页.
    ②高在敏、王延川、程淑娟.商法[M].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③肖海军.论我国商会制度的源起、演变与现状[J].北方法学,2007年,第4期.
    ①张秀全、金东辉.中国商事登记法律制度探源[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①朱慈蕴.我国商事登记立法的改革与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②朱慈蕴.我国商事登记立法的改革与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③朱慈蕴.我国商事登记立法的改革与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①[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285页.
    ①陈泽亚.经济人与经济制度正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②详见韦森.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页.
    ④[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5页.
    ⑤[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9页.
    ⑥Commons, John R. [1931],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21.p 648-657.
    ⑦参见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0页.
    ①参见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45页.刘晔.理性国家的成长[M].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187—188页.
    ②[美]道格拉·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64页.
    ①韦森.经济学与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②[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81页.
    ③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7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64页.
    ②[美]普拉诺等编著.政治学分析词典[M].胡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87页.
    ③[德]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页.
    ④[德]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中文版序言》.第1页.
    ⑤转引自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4页.
    ①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②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③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家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勒于1984年、贝克尔于1989年、布坎南于1991年、科斯于1992年、诺斯于1994年分别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学界称为“诺贝尔境界”。
    ④[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①李晓明.私法的制度价值[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② Adam Smith: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Part IV, Chapter Ⅲ。
    ②社会科学大辞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第315页.
    ③王俞、孙路.不确定性与制度——关于制度研究的经济学方法[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⑤ North, Douglas [1990],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p57.
    ①王俞、孙路.不确定性与制度——关于制度研究的经济学方法[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②参见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7页.
    ③[德]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39页.
    ④Ronald H.Coase,The Problem of Socjal Cost,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jcs,VolumeⅢ,October 1960,pp. 1-44,p.15.
    ①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②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③[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M].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①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②参见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第20页.
    ①李建伟.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②引自千古洲.迫求相对合理主义之路:龙宗智访谈录[J].中国律师,2000年,第5期.
    ③[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M].朱慧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76页.
    ①参见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②转引自曲镇涛.法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③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②韦森.经济学与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2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6页.
    ②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5页.
    ③陈光中、王万华.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A].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1卷[C].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前言.
    ①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0—251.
    ②李振华.论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A].中国商法年刊[C].2004年第4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46页.
    ①冯果、柴瑞娟.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我国的商事登记统一立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②[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M].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③任万兴、折喜芳、赵颖.我国商事登记法的立法思考[A].中国商法年刊[C].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6页.
    ①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4页.
    ②宫敬才.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在经济学中,效率与效益是有区别的。效率强调资源有效配置,强调过程价值,而效益强调结果价值。转引自曲振涛.法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④[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译者序言.
    ⑤[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M].朱慧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⑥
    [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M].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49--250页.
    ①沈宗灵.法律社会学[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6页.赵震江.论法律实效[J].中外法学,1989年,第2期.李晓安.法律效益探析[J].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
    ②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38页,
    ① David D. Friedman, Laws Order, Princeton 2000, p.24.
    ②联书店,2005年.第83页.转引自林立.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M].上海三
    ①参见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4014页.
    ②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9页.。
    ③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①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①刘少荣.法律的经济分析中使用经济学概念、范畴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法律科学,2004年,第3期.
    ① Pound,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p.33.
    ②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② Thomas Hobbes, Decive, ed, S. P. Lanpreche, New York,1949, p13. B.2.
    ①江帆、孙鹏.交易安全与中国民商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①参见何兵.陌生人社会与法治.http://WWW.dvun.com/htm/content/200510/93027.htm.
    ②王建民.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关系维持——从“熟人信任”到“制度信任”[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③[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①S. Rosen, Implict Contracts: A surbvey 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pp1144-1175.
    ②[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07页.
    ①Paul Didier, Droit commercial. Fresses Universitaives De France, p.332.
    ②《澳门特别行政区商业登记法典》第1编第1章第1条。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①有学者认为依照《行政许可法》,商事登记属于准行政许可行为。见王建文.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行政许可法》解读[J].法学杂志,2004年,第9期.皮宗泰、王彦.准行政行为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②顾爱萍.中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探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①参见汪永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671页.
    ③ Webster's Dictionary, license辞目,2nde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1966.
    ④罗文燕.行政许可制度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①杨临萍.行政许可法与司法审查[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1—12页.
    ②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第409页.
    ③胡建森.比较行政法—20国行政法述评[M].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396—397页.
    ④刘恒.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皮纯协、张成福.行政法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1页.
    ②参见孙录见.行政许可性质探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③张步洪.论行政许可的范围[J].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④转引自江必新.论行政许可的性质[J].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⑤胡建淼.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6页.
    ①详见崔卓兰、吕艳辉.行政许可的学理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江必新.论行政许可的性质[J].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54页.
    ③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3年.第257页.
    ①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A].夏勇.公法(第一卷)[C].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61页.
    ③沈宗灵.对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学说的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①Brian Bix, Jurisprudence: Theory and Context (4th London:Sweet & Maxwell,2006),p.14.
    ②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M].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242页.
    ③王路.走进分析哲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06页.
    ④尼古拉斯·布宁、涂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8页.
    ⑤[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09页.
    ①[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M].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代译序第14—18页.
    ②[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M].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代译序第23—24页.
    ①陈端洪.行政许可与个人自由[J].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04页.
    ①朱新力、余军.行政许可概念的逻辑结构——分析法学视角的解读[A].刘恒.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①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3—64页.
    ②参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48页.
    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0—309页.参见范进学.权利概念论[J].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①[英]A.].M.米尔恩.人权哲学[M].王先恒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7—8页.
    ①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M].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627页.
    ②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6页.
    ③沈宗灵.对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学说的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④夏勇.权利哲学的基本问题[J].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⑤[美]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1-92页.
    ①见夏勇.权利哲学的基本问题[J].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②[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王守昌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2页.
    ①韩大元:中国宪法学上的基本权利体系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 display.asp?ArticleID=43538访问日期:2008、8、30
    ②金勇义.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4页.
    ③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0页.
    ④夏勇.中国民权哲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82页.
    ⑤[苏]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M].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9页.
    ①参见刘连泰.<国际人权宪章>与我国宪法的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54—55页.
    ②夏勇.中国民权哲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2页.
    ②征汉年、马力.论权利意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③[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4页.
    ④陈舜.权利及其维护——种交易成本观点[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9页.
    ⑤[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M].胡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23页、51页.
    ①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②陈晓星.公民的开业权及其法律保护[J].法商研究,2004年,第2期.
    ③张翔.商业登记与营业自由[J].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2期.肖海军.营业权论[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④肖海军.营业权论[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57、47页.
    ①周伟.宪法基本权利[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49页.
    ②[英]洛克.论政府[M].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5—12页.
    ③钱福臣.法哲学视域下的民事权利概念[J].北方法学,2009年,第3期.
    ④[美]帕特里夏·沃哈恩.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M].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①李步云、刘士平.论行政权力于公民权利关系[J].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②[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③韩大元:中国宪法学上的基本权利体系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43538访问日期:2008、8、30
    ①[法]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M].纪琨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41页.
    ②[法]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M].纪琨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4页.
    ③参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第122、125页.
    ④V. Paul Didier. Droit Commercial,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ee, p.2247,转引自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Aquinas, Summa Theologiae, Ⅰ-Ⅱ, Question 95, Art2, corpus, in The Treatise on law, p.288.转引自[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M].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83页.
    ②详见[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2—266页.
    ③周辅成.西方伦理学选辑[M].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534页.
    ①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
    ②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2—113页.
    ③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④参见[法]伊夫·居荣.法国商法[M].罗结珍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①转引自[意]阿尔贝特·桑塔·马里雅.欧盟商法[M].单文华、蔡从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①参见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7页.
    ②李步云、肖海军.契约精神与宪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
    ③[美]安乐哲讲演.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M].杨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7页.
    ①王小卫.宪政经济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②钟瑞庆.渐进式改革与私权的发展[J].中外法学,2006年.第6期.
    ③转引自吴翠丽.社会制度理论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①肖海军.营业准入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陈树森.构建中国市民社会—兼论民法典制定的社会基础[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②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0页.
    ③[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1页.
    ①[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②[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③[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①参见钱福臣.法哲学视域下的民事权利概念[J].北方法学,2009年,第3期.
    ①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②朱新力、余军.行政许可概念的逻辑结构——分析法学视角的解读[A].刘恒.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赵震江.法律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3页.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8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M].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97页.
    ④[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①张康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J].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6期.
    ②陈杰、罗厢.政府规制理论与实施的最新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③[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还是政府——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M].陆俊、谢旭译.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前言第1页.
    ①陈锐雄.民法总则新论[M].台湾三民书局,1982年.第913页.
    ②参见胡锦光、王锴.论公共利益概念的界定[J].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①[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8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23页.
    ③[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17页.
    ④[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第30页.
    ⑤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诠释[J].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⑥林立.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454页.
    ①转引自朱英.商人与中国近代社会[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②《汉书·董仲舒传》
    ①[德]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39.
    ②f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3—4页.
    ③[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96页.
    ④[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69页.
    ⑤漆多俊.论权力[J].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⑥[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3-14页.
    ⑦[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4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225页.
    ②[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69—170页.[英]休谟著.人性论(下)[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25页.
    ④[美]詹姆斯·L·多蒂、德威特·R·李.市场经济读本[M].林季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①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中华书局,1982年.
    ②转引自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册)[M].中华书局,1982年.第155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M].唐前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②范健.德国商法:传统框架与新规则[M].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29页.
    ①[德]C.W.卡纳理斯.德国商法[M].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②黄范章.外国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25页.
    ③[德]维利·克劳斯.社会市场经济[M].路德维希·艾哈德基金会出版,第16页。
    ④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C].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31—32页.
    ①吴建斌.现代日本商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3页.
    ②肖建民.英国公司登记注册制度及其启示[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③施天涛.公司法的自由主义及其法律政策———兼论我国《公司法》的修改[J]..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④陶军德.加拿大企业登记注册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广东工商管理,2003年,第3期.
    ⑤[韩]郑灿亨.韩国商法上个人(自然人)企业的法律问题[A].吴日焕译.非公司企业法制的当代发展[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①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②周林彬、任先行.比较商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2页.
    ③李克武.公司登记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6年版.第193页.
    ①姚芃.行政许可法实施一年企业登记工作换新颜[N].法制日报,2005年,7月5日.
    ②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5—26页.
    ①两局联手开展行动严打工商虚假登记http://news.163.com/07/1128/14/3UD4K71800011229.html访问日期:2009年12月5日.
    ②《哲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506页.
    ③ Richard A. Posner, Rational Choice,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the Law, In 50(1998) Stanford Law Review, p. 1551.
    ①[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M].王闯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②[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杨栎,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7、82页.
    ③参见徐国栋.人性论 与市民法[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54—67.
    ①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②[美]罗宾·保罗·麦乐怡.法与经济学[M].孙潮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② [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陆铭、陈钊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8页.
    ①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第150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60—161页.
    ③曲镇涛.法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①转引自夏雅丽.有限责任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
    ②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43页.
    ①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1页.
    ①郭志祥.法治文明与商人阶层[J].法学,2003年,第2期。
    ②可以参考的文献:易赛键、潘弘祥.国家与政府关系的宪法学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①[美]约瑟夫·E·施蒂格利兹.政府经济学[M].曾强、何志雄等译.春秋出版社,1988年.第2页.Stiglitz, Joseph E.:"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New York, London:W. W. Norton & Company, Inc.,1986, P3.
    ②[英]F.A.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63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M].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7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252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252-253、199页.
    ②[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赵荣潜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36页.
    ①秦晖.权力、责任与宪政:关于政府“大小”问题的理论与历史考察[A].梁治平编.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美]梅里亚姆.美国政治学说史[M].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41页.
    ③ Iames A. Dorn. The Rise of Government and the Decline of Morality.http://www. cato. org/pubs/catos-letters/cl-12.pdf.转引自秦晖.权力、责任与宪政:关于政府“大小”问题的理论与历史考察[A].梁治平编.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前言第1页.
    ①王小卫.宪政经济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第90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12页.
    ②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6页.
    ③李庆钧.“有限政府”的概念分析[J].学习论坛,2007年,第12期.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281页.
    ②秦晖.关于政府“大小”问题的理论与历史考察[A].梁治平.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③伍俊斌.有限政府理念建构的哲学之维[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④杨思斌.功利主义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①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①陈舜.权利及其维护——种交易成本观点[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②曲振涛.法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③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9、165页.
    ④参见[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② Charles Forcey, The Crossroads of Liberalism;Croly, Weyl, Lippmann, and the Progressive Era,1900—192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p.139.转引自秦晖.关于政府“大小”问题的理论与历史考察[A].梁治平.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③秦晖.权力、责任与宪政.关于政府“大小”问题的理论与历史考察[A].梁治平.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M].萧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季卫东,载梁治平编.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8页.
    ②[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郑秉文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① Paul L. Davies, Gowe”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sixth edi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97, p.505.
    ②[日]龙田节.商法略说[M].谢次昌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页.
    ①[德]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之路[M].丁安新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卷,第105页.
    ③杨宇立.政府太累[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④[美]詹姆斯·威拉德·赫斯特.美国史上的市场与法律[M].郑达轩、石现明、李健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引言第2页.
    ①父爱主义(Paternalism)又称家长主义,见孙笑侠、郭春镇.美国的法律父爱主义理论与实践[J].法律科学,2005年,第6期.孙笑侠、郭春镇.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适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549页.另见舒国滢.权利的法哲学思考[J].政法论坛,1995年,第3期.孙莉.德治与法治正当性分析——兼及中国与东亚法文化传统之检省[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② Gerald Dworkin. Paternalism[EB/OL].http://plato.stanford. edu/entries/paternalism.html
    ③ Gerald Dworki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tonom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P123.
    ①[英]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2-83页.
    ②[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赵荣潜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35页.
    ③孙笑侠、郭春镇.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适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④[英]柏林.自由四论[M].陈晓林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第118页.
    ⑤黄建武.“权力限制与自由保障-试论限制政府权力以保障自由的两个法律原则”.http://www. Jus. Conclude/snownews. Asp? Newsy:81,2005年12月19日访问.
    ⑥[美]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王守昌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5—73页.
    ①[美]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4页.
    ②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70—271页.
    ③ Immanuel Kant, On The Old Saw: That May Be Right in Theory But It Won't Work in Practice 58-59(E.B.
    Ashton trans.,1974)(1793)转引自Thaddeus Mason Pope, Counting the Dragon's Teeth andClaws:The Definition of Hard Paternalism,20 Ga. St.U.L. Rev.682,Spring,实践[J].法律科学,2005年,第6期.2004.转引自孙笑侠、郭春镇.美国的法律家长主义理论与
    ①王小卫.宪政经济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②孙笑侠、郭春镇.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适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③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M].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④余章宝、杨玉成.经济学的理解与解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4、92页.
    ①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②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85页.
    ③漆多俊.市场经济企业立法观[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5页.
    ①[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33页.
    ②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4页.
    ③张知本.宪法论[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09—110页.
    ④[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2页.
    ①转引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45—146页.
    ②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10页.
    ③[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页.
    ④[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89页.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99页.
    ②转引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64—65页.
    ③[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④[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35页.
    ①转引自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路径与公司法规则的正当性[J].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M].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22页.
    ②[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M].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23页.
    ③[德]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M].祝世康、穆家骥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8-179页.
    ①[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中文序言”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第124页.
    ③[德]C.W.卡纳理斯.德国商法[M].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①参见田东平、陈敦.论商业登记的法律效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赵万一主编.商法学[M].法律出版,2001年.第167—169页.
    ②其中对外效力包括对第三人的效力和对国家机关的效力。详见王斐民.论企业登记的法律效力http://www. civillaw. com. cn/,访问日期2008年7月6日。
    ③郭富青.论商事登记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兼论我国商事登记的改革与完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日]龙田节.商法略说[M].谢次昌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页.
    ④樊涛、王延川.商法总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⑤赵中孚.商法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6页.徐学鹿.商法总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224页.
    ⑥任先行、周林彬.比较商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5页.关于创设效力,参见郭富青.论商事登记制度的若干问题——兼论我国商事登记的改革与完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石慧荣.商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8页.谢非.德国商业登记法律制度的沿革[J].德国研究,2000年,第3期.
    ①2008年10月23日,德国联邦国会通过了《对有限责任公司法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反滥用的法律》(一般简称《有限责任公司法改革法》),该法已于2008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②谢非.德国商业登记法律制度的沿革[J].德国研究,2000年,第3期.
    ③侯帆.商事登记的效力问题探究[J].江苏商论,2005年,第2期.
    ①张国键.商事法论[M]三民书局,1980年.第94页.
    ②王明远、唐英.公司登记效力探讨[J].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①董洪之、华国强.论企业登记公示制度[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参见周治伟.公信力的概念辨析[J].攀登,2007年,第1期.
    ②柴瑞娟、陈勇.企业登记之公信效力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③[德]罗伯特·霍恩.德国民商法导论[M].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246页.
    ①范健主编.商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②[德]C.W.卡纳理斯.德国商法[M].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84—86页.
    ①参见[德]C.W.卡纳理斯.德国商法[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②范健.德国商法:传统框架与新规则[M].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33页.
    ③[德]C.W.卡纳理斯.德国商法[M].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①范健主编.商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②张国键.商事法论[M].三民书局,1982年.第85页.
    ③李良雄.探析商事登记公告制度[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注册局编.企业登记[M].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第210页.
    ①参见胡国威.美国公司法[M].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2—33页.
    ②范健、王建文.商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27页.
    ③吴建斌.现代日本商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④[德]C.W.卡纳理斯.德国商法[M].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70页.
    ①瑞士债务法[M].吴兆祥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①李伯聪.风险三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5期.
    ②陈禹主编.信息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③ bee Black's Law Dictionary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1990. p1328.
    ①丁南、贺丹青.民商法交易安全论[J].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②张国健.商事法论[M].台湾地区三民书局,1981年.第45页.王保树主编的《中国商事法》中也有相同的表述,参见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25-26页.
    ③叶林、石旭雯.外观主义的商法意义——从内在体系的视角出发[J].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①米健.比较与真理——<比较法学文萃>代序[A].米健.比较法学文萃[C].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②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③全先银.商法上的外观主义[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第34—35页.
    ①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34页.
    ③[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哗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①侯帆.商事登记的效力问题探究[J].江苏商论,2005年,第2期.
    ②马栩生.登记公信力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③[德]C.W.卡纳理斯著.德国商法[M].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75页.
    ①赵家仪、陈华庭.关于企业法人设立无效制度的探讨[J].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
    ①转引自汪丁丁.制度主义的谬误.http://www.etiri.com.cn/publish/article_show.php?id=~25142889374,访问日期2009年8月20日。
    ②[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③[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M].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10页.
    ①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14-215页.
    ② David, Paul [1985], "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5:332-337. Arthur, Brian [1989],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 Economic Journal,99(394):116-31.参见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③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5页.
    ④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94页.
    ①高在敏、王延川、程淑娟.商法[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①应松年、杨解君.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制度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②冯果、柴瑞娟.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我国的商事登记统一立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①应松年、杨解君.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制度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22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51页.
    ①邓正来.社会学法理学中的“社会”神——庞德法律理论的研究和批判[J].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②马怀德.行政许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页.
    ③朱新力、陈无风.公私法视野中的行政登记[J].法治研究,2007年,第4期.朱新力、陈无风.公私法视野中的行政登记[J].法治研究,2007年,第4期.李昕、赵红宇.登记行为的类型化分析[J].法治论丛,2006年,第3期司坡森.试论我国行政登记制度及其立法完善[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参见乔晓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参见霍振宇.论行政登记的性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司坡森.试论我国行政登记制度及其立法完善[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②李昕.论我国行政登记的类型与制度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③司坡森.试论我国行政登记制度及其立法完善[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④司坡森.试论我国行政登记制度及其立法完善[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①霍振宇.论行政登记的性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玉瑞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5、157页.
    ②王明远、唐英.公司登记效力探讨[J].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①李东方.近代法律体系的局限性与经济法的生成[J].现代法学,1999年,第4期.
    ②余章宝、杨玉成.经济学的理解与解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57—258页.
    ①参见周林彬、任先行.比较商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8—239页.
    ②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423页.
    ①梁治平编.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9页.
    ②[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台湾地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第392页.
    ③季卫东.法治与普遍信任——关于中国秩序原理重构的法社会学视角[J].法哲学与社会学论丛,2006年,第1期.
    ①马栩生.登记公信力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中文摘要第4页.
    ①[日]松波仁一郎.日本商法论[M].秦瑞、郑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①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①于建春、尚春旺.如何认识撤销登记的效力和性质[J].中国工商报,2009年,11月19日.
    ①杨中孝.制定统一《商事登记法》的若干问题[A].顾功耘.中国商法评论[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①http://www.banzhao.com.cn/new view.asp?id=1009访问日期2009年12月5日。
    ①王振清.行政诉讼案例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①何增科.“新制度主义:从经学到政治学”[A].刘军宁.市场经济与公共秩序[C].三联书店.1996年.第347页.
    ②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00页.
    ①引自、转引自[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译.中华书局,2005年.第157页.
    ②姚辉.信用法律制度的若干前提性判断[J].政法论丛,2008年,第2期.
    ③参见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④[英]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①姚辉.信用法律制度的若干前提性判断[J].政法论丛,2008年,第2期.
    ②肖建明.英国的公司登记注册制度及其启示[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①章剑生.行政许可审查标准:形式抑或实质——以工商企业登记为例[J].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
    ②王斐民.论企业登记的法律效力.http://www. civillaw. com. cn/,访问日期2008年7月6日。
    ③虞政平.美国公司法规精选[M].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15页.
    ④王斐民.论企业登记的法律效力,http://www. civillaw. com. cn/,访问日期2008年7月6日。
    ②参见陈兴良刑法哲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页.
    ③[英]哈特.惩罚与责任[M].王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6页.
    ①[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66页.
    ② J. Bentham, Collected Works, edited by J. Boring, Russell and Russell,1962, p 369.
    ①见本文第五章第三节。
    ②[德]罗尔夫·施托尔贝.商事登记簿与行会[A].卜元石译.范健、邵建东、戴奎生.中德商法研究[C].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6页.
    ①董安生、王文钦、王艳萍.中国商法总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9页.
    ②[德]罗尔夫·施托尔贝.商事登记簿与行会[A].卜元石译.范健、邵建东、戴奎生.中德商法研究[C].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①[日]龙田节著.商法略说[M].谢次昌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页.
    ①[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12—13页.
    ②孙笑侠编译.西方法谚精选[M].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③周维峰.论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J].政法论丛,2003年,第2期.
    ①转引自丁南.从“自由意志”到“社会利益”——民法制度变迁的法哲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①何美欢.香港代理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9页.
    ①孔祥俊.民商法新问题与判解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第14页.
    ②[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王笑红译、汪庆华校.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85页.
    ①[德]卡斯腾·施密特.德国商法改革法[J].王彦明等译.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6期.
    ①张景山、路程、颜岩.中英公司注册制度比较[J].工商行政管理,2003年,第8期.
    ②郑之杰、吴振国、刘学信.中小企业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③参见施天涛.商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6页.赵万一.商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页.范健、王建文.商法的价值、源流及本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4.徐学鹿.商法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第65页.柳经纬.商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页.覃有土.商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页.赵中孚.商法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①顾功耘.商法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②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95-296页.
    ③郝斌.论和谐社会中的小商人法律地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何包钢.保卫程序:一个自由主义者对卡尔·施米特例外理论的批评[J].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①[奥]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M].藤维藻、朱宗风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9页.
    ①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第579页.
    ②[美]理查德·H·弗兰克.产业民主与趋同对经济的影响[A].主要工业国家的比较分析[C].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3—64页.
    ③[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17—118页.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9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页.
    ①齐延平.论社会基本制度的正义——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讨论[J].北方法学,2007年,第4期.
    ②[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33、74页.
    ③ F·A·Hayek,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p.64;pp.132—133.
    ④参见齐延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2-143页.
    ①[希腊]柏拉图.法律篇[M].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8页.
    ②[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0页.
    ③[美]罗尔斯.正义论[M].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④参见何兵.城管追逐与摊贩抵抗:摊贩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与法律调整[J].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①漆多俊.市场经济企业立法观[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①韦浩.民国时期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年.序二第3页.
    ②参见李瑾.国内外摊贩经济管理研究综述[J].上海市容,2007年,第1期.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
    [2][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德]C.W.卡纳理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日]龙田节:《商法略说》,谢次昌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9][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李存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1]尼采:《权力意志》,贺骥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1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泽,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4][英]F.A.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5][奥]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王明毅等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6][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
    [19][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0][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1][英]洛克:《论政府》,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
    [22][美]帕特里夏·沃哈恩:《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戴维·C.科顿:《当公司统治世界》,王道勇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美]道格拉斯·G·拜尔、罗伯特·H·格特纳、兰德尔·C·皮克:《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5][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26][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叶建新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27][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8][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9][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30][英]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1]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2][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4][美]萨缪尔逊:《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35][美]安·兰德:《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吕建高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36][美]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7][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38][英]边沁:《立法原理》,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英]皮特·J·鲍勒:《进化思想史》,罗口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0][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2][法]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3][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44][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45][英]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6][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8][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9][美]罗德里克·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50][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51][英]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2][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53][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54][英]F.A.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5][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木丹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56][英]安东尼·奥格斯:财产权与经济活动自由,载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J·罗森塔尔编《宪政与权利》,生活·读·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57][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地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58][日]猪木武德:《经济思想》,金洪云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9][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余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0]吴建斌:《最新日本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澳门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吴日焕译:《韩国商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殷生根、王燕译:《瑞士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4]杜景林、卢谌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德]罗伯特·霍恩:《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66]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许云霄编著:《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刘少军: 《法边际均衡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70]姚洋: 《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1]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林道海:《超越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73]罗克全:《最小国家的极大值——诺齐克国家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4]历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5]陈舜:《权利及其维护——一种交易成本观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6]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袁祖社:《权力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8]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9]宫敬才:《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喻中:《为市场立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1]周伟:《宪法基本权利》,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2]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83]张知本:《宪法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84]梁治平:《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5]王小卫:《宪政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86]李龙主编:《西方法学经典命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7]邓正来:《自由与秩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8]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0]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1]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2]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93]吴翠丽:《社会制度伦理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4]杨宇立:《政府太累》,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95]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6]徐国栋:《人性论与市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7]金硕仁:《政府经济调控与市场运行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98]李清池:《商事组织的法律结构》,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99]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0]马怀德:《行政许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1]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2]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3]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4]叶必丰:《行政行为的效力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5]王保树主编:《非公司企业法制的当代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06]郑玉波:《商事法》,大中国图书公司印行,民国80年。
    [107]范健:《德国商法:传统框架与新规则》,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8]范健:《德国商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09]韦浩:《民国时期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年版。
    [110]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11]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12]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3]张民安:《商事法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4]王作全:《商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5]周林彬、任先行:《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6]马栩生:《登记公信力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17]顾功耘主编:《中国商法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8]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商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9]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代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0]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1]李克武:《公司登记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2]全先银:《商法上的外观主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23]任尔昕、石旭雯:《商法理论探索与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24]刘甲一:《商事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
    [125]张国键:《商事法论》,三民书局1980年修订版。
    [126]林咏荣:《商事法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127]王泰锉:《欧洲公司企业组织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版。
    [128]杨建华:《商事法要论》,广益印书局1984年版。
    [129]赖源河:《实用商事法精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新修订版。
    [130]郑远民:《现代商人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31]石慧荣:《商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2]顾肖荣等:《商法的理念与运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3]马俊驹:《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4]吴振国:《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法律制度概观》,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35]董安生、王文钦、王艳萍:《中国商法总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6]邓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7]漆多俊:《市场经济企业立法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8]杨恒达:《企业的良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9]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40]江平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1]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42]江帆、孙鹏:《交易安全与中国民商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3]顾功耘主编:《公司法律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4]童兆洪主编:《公司法法理与实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45]甘培忠:《企业与公司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6]李建伟:《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法律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147]张民安:《公司法的现代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8]林立:《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49]辛鸣:《制度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0]魏建、黄丽君、李振宇:《法经济学:基础与比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1]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52]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3]盛洪主编: 《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4]何建华: 《经济正议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5]余章宝、杨玉成:《经济学的理解与解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56]曲振涛:《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157]赵家仪等:《关于企业设立无效制度的探讨》,《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
    [158]李智、李凤章:《登记生效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的比较考察》,《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第9期。
    [159]潘嘉玮:《商法的现代化与商事登记制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60]国家工商总局赴德国、英国考察团:《德国、英国企业登记管理制度考察报告》,《工商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161]郭富青:《论商事登记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兼论我国商事登记的改革与完善》,《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2期。
    [162]韩长印:《公司设立若干法律问题评析》,《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
    [163]司坡森:《试论我国行政登记制度及其立法完善》,《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64]冯果、柴瑞娟:《兼论我国的商事登记统一立法》,《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65]刘旺洪:《国家与社会:法哲学分析范式的批判与重建》,《法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66]郭志祥:《法治文明与商人阶层》,《法学》2003年第2期。
    [167]斯蒂夫·福勒: 《重新定义人性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冲突》, 《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3期。
    [168]钟瑞庆:《渐进式改革与私权的发展》,《中外法学》2006年第6期。
    [169]施天涛:《公司法的自由主义及其法律政策——兼论我国公司法的修改》,《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170]李步云、刘士平:《论行政权力于公民权利关系》,《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171]周汉华:《行政许可法:观念创新与实践挑战》,《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72]王明远、唐英:《公司登记效力探讨》,《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173]段仁元:《小议我国的公司登记制度》,《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6期。
    [174]袁瑞基:《中外公司登记注册制度比较研究——兼论中国企业登记注册制度的改革》,《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75]张兰兰:《登记公信力适用范围之我见》,《法学杂志》2003年第1期。
    [176]李金泽、刘楠:《商业登记法律制度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77]谢非:《德国商业登记法律制度的沿革》,《民商法学》2000年第12期。
    [178]刘清:《商业登记制度之探析》,《当代法学》2003年第5期。
    [179]肖建明:《英国工商登记注册制度及其启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80]Paul L. Davies, 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sixth edi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97;
    [181]Ronald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ume Ⅲ, October 1960, pp.1-44;
    [182]David D. Friedman, Laws Order, Princeton 2000;
    [183]Brian Bix, Jurisprudence: Theory and Context (4th London:Sweet & Maxwell, 2006),
    [184]Richard A. Posner, Rational Choice,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the Law, In 50(1998) Stanford Law Review;
    [185]Charles Forcey, The Crossroads of Liberalism;Croly, Weyl, Lippmann, and the Progressive Era,1900—192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186]Phillip l.Blumberg:limited liability and corporate groups,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summer,1986;
    [187]Mark E. Roszkowswi, Business Law, Principles, Cases and Polic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Toronto;
    [188]Robert A. Prentice, Law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nd Securities Regulation,2nd edition, Prentice-Hall Inc,1994;
    [189]Robert Bradgate, Commercial Law, (Third edn,2003),Butterworths Lexis Nexis.
    [190]Miriam R. Albert, Company Registration in its Historical Context: Evolution not Revolution;
    [191]Allen Pottage, The Originality of Registration,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15,No.3,
    [192]Allen Pottage, The Originality of Registration,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15,No.3,
    [193]David S. Kidwell; G. Rodney Thompson, M. Wayne Marr, Shelf Registration: Competition and Market Flexibilit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30,No.l(Apr.,1987),
    [194]Bruce L. Benson, The Spontaneous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Law,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55,1989
    [195]Jacques Dumas, English System of Registration,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 No.8,341-351;
    [196]Harold H. Neff, Forms for Registration of Securities under the Acts of 1933 and 1934, Harvard Law Review, Vol.51, No.8,1354-1372;
    [197]Eduardo Hay, Registration of Foreign Age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 national Law, Vol.32, No.4, Supplement: Official Documents,207-215;
    [198]B. K. Chandrashekar, Trade Uni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by Registration. A comparative Survey,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17, No.1,167-182;
    [199]Merritt B. Fox, Company Registration and the Private Placement Exemption,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Spring,2001),51 Case W. Res.455;
    [200]Corporate Registration: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Doing Business",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71, No.3, pp.575-591;
    [201]Tony Orhnial: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1982;
    [202]Commons, John R. [1931],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21.p 648-6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