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对自我经验和行为的反思的认识,它来源于教师实践和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本文以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为例,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了田野调查和理论探讨。
     内地新疆班是国家为支援新疆地区的教育发展而实施“智力援疆”的一项重大教育政策,它既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效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促进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融合的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多元文化的背景对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现状调查和理论思考,提炼出内高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某些规律、特点和经验,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教育理论,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内高班办学政策的有效实施,推动内高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本文以“文化自觉”理论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等质性调查研究方法为主、文献法为辅,重点对潞河中学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构成、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本文在内容上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对《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以北京市潞河中学为例》这一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过程和内容框架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对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创办和发展情况,对潞河中学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及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教学、管理等基本情况做了介绍。
     第三章:主要采用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从观察、描述课堂案例的视角对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内容构成进行解读。
     第四章: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的访谈话语进行叙述并分析其实践性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
     第五章:对影响内高预科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
     第六章:从“提高内高班预科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外部支持力度”和“提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两个层面对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提出八项政策建议。
     结语:对本项研究的主要贡献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进行总结。
     研究表明,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教师自我知识五类,这些知识除了具备普通学校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一般需要经过“感知差异→进行反思→实现互动→生成知识”四个阶段。从理想状态上说,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意识的发展上从“文化自发”走向“文化自觉”。这需要从“提高预科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外部支持力度”和“提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两个方面提出和改进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Teachers'practical knowledge is the one about the reflection of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actions in thei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which comes from teaching practice and specific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ettings. With the case of teachers of Chinese in pre-senior classes for students from Sinkiang in Luhe High School, field study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n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in multi-culture background a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significant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of " Helping Sinkiang intelligently"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in Sinkiang, the establishment of inland classes for Sinkiang students is a special kind of school pattern in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of China as well as a social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promotes the effective practice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s and amalgamation among nationalities in China of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Through the status survey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se teachers of Chinese in multi-culture background, some rules, traits and experience of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are expected to be concluded,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both the enric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school-running policy of inland classes for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taff for these classes.
     On the basis of th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with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such as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as main approaches, as well as literature research as a supplementary, an empirical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 content construction, generative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ose Chinese teachers in charge of pre-senior classes in Luhe High School. Then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brough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Chinese teachers in inland pre-senior classe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Chapter o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review, core concepts, theoretical basis, research approaches,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innovations, research process and content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
     In chapter two basically introduc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nland senior classes for students from Sinkiang, and the counterparts in Luhe High schools and th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there, which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the following study.
     In chapter three,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classroom cases the content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se Chinese teachers is interpreted, beside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is found lie in the cultural sensitivity.
     In chapter four, with in-depth interview, the interview discourse of these Chinese teachers is narrated and the dynamic generation process of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is analyzed.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generation process is developed from spontaneity to conscientiousness, including four sequent stages, namely, perception difference, reflection, interaction practice and knowledge generation.
     In chapter five,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Internal factors include the teachers'individual life history, cultural identities, reflection ability, and educational concepts. External factors consist of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ies, the school-running concepts, the particularity of teaching objects, and the goals of subject teaching.
     Chapter six brings forward eight suggestions on the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in terms of both external support extent and internal appeal for the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which serv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further study.
     The epilogue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some problems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引文
①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① Elbaz.E,Teaching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London:Groom Helm,1983,pp.5.
    ① [加]迈克尔·康内利,D.琼.柯兰迪宁,[中]何敏芳:《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②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至第5页。
    ① 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0页。
    ① 鲍嵘:《教师实践知识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2期。鲍嵘:《论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及其养成:兼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②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7页。
    ① 万文涛:《实践性知识论纲》,《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第6期。
    ② 曲中林:《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表征与习得》,《教育评论》2004年第5期。
    ③ 郑彩国:《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其培训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6期。
    ④ 陈大伟:《教师的专业生活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⑤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第35页。
    ① 姜美玲:《教师实践知识研究》,博学位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第43页。
    ②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69页。
    ① 张立忠:《课堂教学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第42页。
    ② 陈向明著:《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教民[2000]2号。
    ①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7-47页。
    ② James A.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荀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
    ① 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② 滕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①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80页。
    ②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77-599页。
    ①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18页。
    ② 郑文芳:《美国多元文化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第23页。
    ③ 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④ 杜时忠,卢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7-48页。
    ① T.Huse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3440-3441.
    ② Banks,J.A. & McGee Books, C.A.(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MA:Allyn and Bacon.3nd.1997,pp.3-5.
    ③ 旧1小林哲也:《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九州:九州大学出版会,1985年,第150页。
    ④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⑤ 赵珊,陈晓春:《共生、融合:池田大作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及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87页。
    ① Elbaz.E.Teaching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M]. London:Groom Helm,1983, pp.5.
    ② 何敏芳,王建军:《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③ 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田》,《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6期。
    ④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⑤ 陈向明著:《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⑥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
    ① 钟启泉:《“实践性知识”问答录》,《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4期。
    ①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
    ① 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①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24页。
    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教民[2000]2号。
    ② 《内地新疆高中班管理办法(试行)》(教民[2000]8号)。
    ① 资料来源:http://www.xjdrc.gov.cn
    ② 蒋夫尔:《在党的阳光雨露呵护下健康成长——内地新疆高中班办班十年工作纪实》,《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11日。
    ① 井波:《内高班连续8年扩招12年累计招生4.3万人》,《新疆日报》2012年8月9日。
    ①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首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见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编《走向辉煌的中国民族教育: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材料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53-54页。
    ① 李辉:《潞河中学的新疆班:记北京首届新疆高中班》,《民族画报》2001年第2期。
    ② 武文:《为了新疆的腾飞——记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新疆班》,《中国民族教育》2001年第5期。
    ①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第2期。
    ① [美].James A.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荀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①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第69页。
    ② Elbaz.E.Teaching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London:Groom Helm,1983, pp.45.
    ③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69-92页。
    ④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⑤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76页。
    ①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
    ①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① 吕立杰著:《教师课程发展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② Shulman. L&(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5(2):pp.9.
    ① [加]F.迈克尔·康纳利,D.琼·克兰迪宁:《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刘良华,邝红军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①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5页。
    ② 派纳:《什么是课程理论》,在东北师范大学“课程改革的全球化视野高级研讨班”上的学术报告,2002年8月6日,转引自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0页。
    ① 吕立杰:《教师课程发展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①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论》2003第1期。
    ①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②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① 海路,滕星:《文化差异与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① 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载《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04页。
    ② 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载《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09页。
    ① Duffee, L, Aikenhead, G Curriculum Change, Student Evaluation and 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 Science education, (May 1992), pp.493-506.
    ① Duffee, L, Aikenhead, G Curriculum Change, Student Evaluation and 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 Science education, (May 1992),pp.493-506.
    ①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81-228页。
    ② 张立新:《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教师生活史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第358-383页。
    ③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第97-107页。
    ④ 刘兴富,刘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15-16页。
    ① 张立新:《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教师生活史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第366页。
    ② 陈美玉:《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9年,第126页。
    ③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0年1月24日),教民[2000]2号。
    ④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0年1月24日),教民[2000]2号。
    ⑤ 教育部:《内地新疆高中班工作会议纪要》,教民[2000]7号。
    ① 潞河中学:《北京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工作汇报》,2005年10月18日。
    ① 张世义:《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把民族教育落到实处》,北京潞河中学内部资料,2005年。
    ① 张洪志:《十年求索耕耘路,民族教育展奇葩——北京潞河中学内高班发展纪实》,《中国民族教育》2010年第9期。
    ① 欧群慧:《云南省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143页。
    ① 在我们的调查的五位教师中,有三位教师兼任班主任,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
    ② 景丽君:《汉语过关教学及考核标准》,潞河中学校本课程资料,2009年,前言。
    ① Duffee, L, Aikenhead, G Curriculum Change, Student Evaluation, and 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 Science education, (May 1992),pp.493-506.
    ② 刘兴富,刘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① [美]威廉F.派纳等:《理解课程》,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86页。
    ② Clandinin, D.J. & Connelly,F.M,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andscap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5, pp.149.
    ③ 张立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基于教师生活史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193页。
    ① James A. Bank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Foundations, Curriculun and Teaching, pp.242-243.
    ① [美]杜威(Dewey, J.):《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3页。
    ② 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①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81-214页。
    ② Connelly,F.MicheI & Clandinin,D.Jean(1988).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anners,OISE Press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① Elbaz.F. Th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Report of Case Study. Curriculum Inquiry, (November 1981),pp.23.
    ②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02-103页。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大会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1992年),载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05页。
    ① 李方:《基础教育学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83页。
    ①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9页。
    ①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1年,第182-197页。
    ①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14页。
    ②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论:中日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5页。
    ① 欧群慧:《云南省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197页。
    ① 田宝宏,魏宏聚:《浅析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0日。
    ② 此处的“实践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同义.
    ① 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0-140页。
    ②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前言第3页。
    ① 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4-15页。
    ②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1]杜时忠,卢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陈永明:《现代教师论(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之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邓志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9]丁峻:《知识心理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0]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1]范良火:《教师教育教学知识发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14]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5]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6]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7]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8]洪成文:《现代教育知识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9]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0]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1]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2]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靳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4]靳玉乐,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5]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走向辉煌的中国民族教育: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材料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6][加]F.迈克尔·康纳利,D.琼·克兰迪宁:《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刘良华,邝红军等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7]James A.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荀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8]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9]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0]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1]李如密:《教学艺术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2]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3]李兴良等:《教学智慧的生成与表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4]刘竑波:《多元智能与教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5]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6]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7]吕立杰:《教师课程发展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8]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9]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0]刘仁镜,翟博主编:《校长引领与教师专业成长》,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41][美]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八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2][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3][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5][日]小林哲也:《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九州:九州大学出版会,1985。
    [46][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7]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8](台)陈美玉:《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9。
    [49](台)郭玉霞:《教师的实务知识:一位国民小学初任教师的个案研究》,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7。
    [50]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1]涂纪亮编译:《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2]王文静著:《情境认知与学习》,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3]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54]王策三:《教学认识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5]王策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56]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想》,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6。
    [57]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58]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9]王齐洲:《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0]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1]王少非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2]王水玉等:《教师专业成长策论》,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6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4]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5]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6]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67]赵珊,陈晓春:《共生、融合:池田大作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及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8]佐藤学:《教师的难题——走向反省的实践》,东京:世织书房,1997。
    [1]阿不拉·艾买提:《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做好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工作》,《中国民族教育》,2001(2)。
    [2]艾买提:《对新疆预科汉语教学的思考》,《语言与翻译》,2001(4)。
    [3]陈大伟:《教师的专业生活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5]曹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新疆教育实施优惠政策的历史考查》,《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陈杰:《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余暇时间体育锻炼调研》,《民族教育研究》,2009(4)。
    [7]陈新:《内地新疆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中学数学月刊》,2002(7)。
    [8]鲍嵘:《教师实践知识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2(2)。
    [9]鲍嵘:《论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及其养成:兼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教育研究》,2002(3)。
    [10]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2)。
    [11]符菊成:《内地新疆高中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民族教育》,2003(1)。
    [12]侯宾宾:《广州市第六中学新疆班学生常见病分析》,《中国校医》,2006(6)。
    [13]海路,滕星:《文化差异与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14]何敏芳:《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
    [15]胡敏:《新疆班倡人文精神育民族英才》,《中国民族》,2007(7)。
    [16]胡长富:《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浅谈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教育管理》,《中国民族教育》,2002(3)。
    [17]红文:《“新疆班”的孩子,你们在北京好吗?》,《中国民族》,2001(2)。
    [18]蒋夫尔:《为新疆培育少数民族人才的创举:内地新疆高中班办班纪实》,《中 国民族教育》,2011(4)。
    [19]廖大海:《上海是我第二个“家”——民族班情况调查报告》,《上海教育》,2005(11)。
    [20]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中国教育学刊》,1996(6)。
    [21]李东成:《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中国民族教育》,2005(4)。
    [22]李东成:《在爱的怀抱中成长一一北京市潞河中学首届内地新疆高中班办学纪实》,《中国民族教育》,2009(5)。
    [23]李辉:《潞河中学的新疆班:记北京首届新疆高中班》,《民族画报》,2001(2)。
    [24]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社会学研究》,2001(3)。
    [25]侯宾宾:《广州市第六中学新疆班学生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10(5)。
    [26]罗玉平:《新疆高中班宿舍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中国民族教育》,2001(6)。
    [27]罗玉平:《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德育工作的系统化》,《中国民族教育》,2003(4)。
    [28]刘英:《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谈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国民族教育》,2010(6)。
    [29]曲中林:《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表征与习得》,《教育评论》,2004(5)。
    [30]申燕:《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知识的核心》,《基础教育参考》,2006(10)。
    [31]申燕.:《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启示》,《教育科学论坛》,2006(8)。
    [32]万文涛:《教师实践性知识论纲》,《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6)。
    [33]沙拉买提·买买提明:《关于深化新疆教育改革问题的思考》,《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4)。
    [34]申燕,符太胜:《教师知识的核心——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学与管理》,2007(5)。
    [35]苏一新:《天山雪莲绽放在江南水乡一一苏州新区一中内地新疆班办班纪实》,《江苏教育》,2010(11)。
    [36]陶嘉青,陈晨:《内地新疆高中班普通话测试的实践与认识》,《中国民族教育》,2012(2)。
    [37]陶嘉青:《不远万里去家访,民族教育谱新章——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赴新疆家访侧记》,《中国民族教育》,2004(5)。
    [38]滕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6(4)。
    [39]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7(1)。
    [40]万文涛:《实践性知识论纲》,《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6)。
    [41]武文:《为了新疆的腾飞——记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新疆班》,《中国民族 教育》,2001(5)。
    [42]郑彩国:《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其培训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6)。
    [43]武金峰:《新疆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3)。
    [44]余杰:《首届内地新疆高中班正式开办》,《中国民族教育》,2000(5)。
    [45]余杰:《智力支援新疆,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中国民族教育》,2001(3)。
    [46]元旭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英语分层教学探索》,《中国民族教育》,2003(2)。
    [47]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教育研究》,2001(8)。
    [48]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两个课题》,《内蒙古教育》,2005(2)。
    [49]邹斌,陈向明:《教师知识概念的溯源》,《课程·教材·教法》,2005(6)。
    [50]钟启泉:《“实践性知识”问答录》,《全球教育展望》,2004(4)。
    [51]赵沁平:《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继续做好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工作》,《中国民族教育》,2005(6)。
    [52]张新萍:《谈内地新疆高中班汉语文化熏陶及课堂结构的优化》,《中国民族教育》,2004(4)。
    [1]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姜美玲:《教师实践知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3]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4]张立忠:《课堂教学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5]罗吉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京文化适应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以北京市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为例》,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
    [6]刘艳:《新疆内高班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郑文芳:《美国多元文化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教民[2000]2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内地新疆高中班管理办法(试行)》,教民[2000]8号。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井波:《内高班连续8年扩招12年累计招生4.3万人》,《新疆日报》,2012.08.09。
    [5]蒋夫尔:《在党的阳光雨露呵护下健康成长——内地新疆高中班办班十年工作纪实》,《中国教育报》,2011,01。
    [6]景丽君:《汉语过关教学及考核标准》,潞河中学校本课程资料,2009年,前言。
    [7]http://www.xinjiang.gov.cn.
    [8]http://www.xjdrc.gov.cn.
    [9]潞河中学网站“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简介”(http://www.luhe.net/index.php/School/intro)及相关材料。
    [10]潞河中学预科语文教研组制定的《预科语文教学目标》及相关材料。
    [11]派纳:《什么是课程理论》,在东北师范大学“课程改革的全球化视野高级研讨班”上的学术报告,2002年8月6日。
    [11]田宝宏,魏宏聚:《浅析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0日。
    [12]张世义:《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把民族教育落到实处》,北京潞河中学内部资料,2005年
    [1]Preminger(1986).The Princeton Handbook to Poetic Term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Banks,J.A. & McGee Books, C.A.(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3nd,1997.
    [3]Bejiaard, D., Driel,J.V. & Verloop,N.(1999).Evaluation of Story-Line Mehtodology in Research on Teachers'Practical Knowledge.Studies in Education Evaluation,25.
    [4]Bejiaard,D.,Mejer.P.C. & Verloop,N.(2004).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
    [5]Clandinin,D.J.(1985).Personal Practical Knoweldge:A Study of Teachers' Classroom Images.Curriculum Inquiry,15(4).
    [6]Connelly & Clandinin. (1988).Teacher as Curriculum Planners:Narratives of Experienc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7]Clandinin, D.J. & Connelly, F.M.(1992).Teacher as Curriculum Maker. In PhiliP. W. Jaeks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urriculum. Newyork:M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8]Dewey,J.(1904).The Relation of Theory to Practice in Education.The Third-Year 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Eisner,E-W(2002).From Episteme to Phronesis to Aristry in the Study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Teace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0]Elbaz,E(1981).Th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Report of a Case Study. Curriculum Inquiry.
    [11]Elbaz.F. (1983). Teaching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M]. London:Groom Helm.
    [12]Fullan,M.(1993).Why Teachers Must Become Change Agenst?Educational Leaderships.
    [13]Fenstermacher, G.D. & Sanger,M.(1998).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John Dewey's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the Knowledg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4]Mejier,P.C.,VerlooP,N. & Beijaard,D.(1999).Exploring Languag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about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Schwab, J.J. (1960). "What Do Science Do"In Ian Westbury and Neil J.W. Science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Selected Essa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6]Shulman.(1986).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T.Huse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17]Shulman.(2004).The Wisdom of Practice——Essays on Teaching,Learning to Teach.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8]Spindler,G. (1987).Interpretive Ethnography of Education:At Home and Abroad[M].Hillsdale,NJ.:L.Erlbaum Associate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