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网络技术的人文关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每一次重大进步总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突破。如今,计算机和网络再次彰显了技术的神奇力量。然而,纵观历史,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一样,引起人类如此多的烦恼和思考。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联姻,创造了数字网络技术。它在彰显巨大力量的同时,也导致现实社会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为了消除数字网络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采取一些措施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需要。本篇论文在介绍数字网络技术和人文精神含义的基础上,以数字网络技术异化即人文精神的缺失作为切入点,阐述了数字网络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而提出了人性回归的构想。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简单精练地对时代背景和论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进行论述,也就是提出问题,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也是为了更好地论述问题和借鉴之用,并突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三部分是理论准备部分。因为论文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有些概念学界仍不十分清晰,为了论述方便,所以有必要对一些概念进行界定。第四部分为“数字网络技术的异化”是重点部分。本章主要论述数字网络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在论述过程中试图得出一些结论。第五部分为“如何克服数字网络的异化:达到人性的回归”是创新部分。目前,对这部分的专门研究非常少,笔者所论述的应从两个方面来克服数字网络技术的异化非常独特,从而提出人文精神回归的设想。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very major human progress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echnology. Today,computer and network exhibited mysterious strength once. However, historicallyspeaking, no one technology causes so many troubles and thinking like computer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network technology creates digit network technology, they exhibited tremendousstrength, but lead to realistic social humanities spirit flaw. In order to eliminate manynegative effects which the digit network technology brought, adopting somemeasures is imperative, it is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aper elaborate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it network technology whichbased on introduction of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and takes"domestication of digit network technology: flaw of humanities spirit "as a startingpoint, then elaborates domestication of digit network technology and roots, thenraises the conception of return of humanities spiri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puts forward the topic,elaborating the era background and its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meaning, Thesynthesi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is for the purpose of better elaboration andreference, and stand out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 laysthe theoretical fundament. Since the thesis covers extensive disciplines, someconcepts of which are not quite clear,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concepts. Thefourth part is "The domestication of digit network technology", whose part is the keypart. This part mainly elaborates the domestication of digit network technology androots. During the elaborations, I try to draw the conclusion. The fifth part is "How toovercome the domestication of digit network technology", in order to achieve returnof the human nature." This part is the innovative part. At present, it is extremely fewand unique to research this part for purpose of return of the human nature.
引文
① 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页
    ② 戴子钦译:柏拉图《对话篇》七篇,辽宁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4页
    ① 桑明 杨冬梅:《数字化时代哲学的发展前景》,载于《探索》2001年第6期,第64页
    ② 尼葛洛庞蒂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69页
    ② 刘仲蓓:《数字化生存的人文价值和后人类中心主义》,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4期,第64页
    ③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① 王尔勃:《人文精神与文化悖论》,载于《求是学刊》1997年第2期,第14页
    ② 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载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第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273页
    ② 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载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5页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第82—130页
    ① 法国 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② 吴国盛:《技术与人文》,载于《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9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9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3页
    ① 齐鹏:《论网络时代的感性》,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48页
    ① 王元,弗罗姆:《人性异化论探析》,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4期,第8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79页
    ③ 姜奇平:《体验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17页
    ① 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江苏人民出版,2001年版,第152页
    ① 詹扬扬:《论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影响》,载于《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第46页
    ② 江天冀:《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③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① 叶启政:《虚拟与现实的浑沌化——网络世界的实作理路》,载于《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56页
    ②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③ 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版,第41页
    ① 陈胜云:《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危机》,载于《现代哲学》2001年第1期,第37页
    ② 阎秀芝:《科技进步与人的价值失落——对科技进步的文化反思》,载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67页
    ① 西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苗华健,陈体仁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4年版
    ① 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②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页
    ③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载于《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① 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载于《江苏高教》2000年第1期,第18页
    ① (德)冈特.绍伊博尔德 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81页
    ①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383页
    ①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② 徐世甫:《虚拟生存的哲学反思》,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29页
    ① 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38页
    ② 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江苏高教出版社,2000年第1期,第18页
    ① 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江苏高教出版社,2000年第1期,第1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2] 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 江天冀.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文化出版社,1991
    [6] 杨怀中.科技伦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7] (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8] 西多.罗斯扎克著,苗华健,陈体仁译.信息崇拜(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4
    [9] 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 舒尔曼著,李小兵等译.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11]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生活·读书·新知(M).三联书店,1996
    [12] 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4] 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5]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16] 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南出版社,1997
    [17] 严耕、陆俊.网络悖论(M).国防科技出版社,1998
    [18] 戴子钦译,柏拉图(M).对话篇七篇.辽宁出版社,1998
    [19]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出版社,1988
    [20] 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21] 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出版社,1999
    [22] 陈幼松.数字代浪潮(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3]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科学出版社,1999
    [24] 乔岗.直面因特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5] 巫汉祥.网络狂飙:寻找另类空间(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6] 孟建伟.论科学的的人文价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7] 崔晓西.网络狂飙(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8] 迈克尔·海姆.虚拟世界的形而上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9] 刘大椿.科学技术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0] 周裹.点击网络文明(M).中国城出版社,2001
    [30] 馒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2] 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3]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4] 曾国屏、李正风、段伟文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5] (法国)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6] 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2003
    [37] 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8] 吴文新.科技与人性(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9] 郭冲辰.技术异化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40] 许良.技术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1] 王元,弗罗姆.人性异化论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4
    [42] 王尔勃.人文精神与文化悖论(J).求是学刊,1997,2
    [43] 孙伟平、贾旭东.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J).哲学研究,1998,8
    [44] 叶启政.虚拟与真实的混沌—网络世界的实作理路(J).社会学研究,1998,3
    [45] 李兰芬.网络时代的伦理问题(J).江海学刊,2000,4
    [46] 王志萍.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J).人文杂志,2000,3
    [47] 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1
    [48] 段伟文.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8
    [49] 蒋文保、范勇.评析网络黑客现象(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1
    [50] 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科学技术哲学,2001,10
    [51] 程建家.虚拟生存的意义性探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2
    [52] 陈胜云.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危机(J).现代哲学,2001,1
    [53] 詹扬扬.论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1,8
    [54] 李立生.试论“科技异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2
    [55] 桑明 杨冬梅.数字化时代哲学的发展前景(J).探索,2001,6
    [56] 齐鹏.论网络时代的感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
    [57] 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58] 欧阳友权.网络技术的人文视野(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9] 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60] 刘仲蓓.数字化生存的人文价值与后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4
    [61] 徐世甫.虚拟生存的哲学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3,2
    [62] 许艳华.科技伦理——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2
    [63] 刘建娥.论人文关怀.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4] 许良.技术的不可承受之重(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
    [65] 鲍宗豪 李振.数字化时代的价值逻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5
    [66] 张桂芳.数字技术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构建(J).学习与探索,2004,6
    [67] 陈志良、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J).哲学研究,2004,2
    [68] 鲍宗豪、李振.数字化时代的价值转向(J).哲学研究,2004,5
    [69] 阎秀芝.科技进步与人的价值失落——对科技进步的文化反思(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70] 周宏.试论计算机网络的道德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5,5
    [71] J. H. Moor:What is Computer Ethics?, Computer and Ethics(edited by Terrell Ward Bynum),Basil Blackwell,oxford,1985
    [72] R. S. Rosenberg:The Social Impact Of Computer, Academic Press,SanDiego,CA,1997
    [73] R. A. Spinello:Ethical Aspects Of information Ethics, 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NJ,1977
    [74] D. Parder:Ethical Conflict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IPS Press,Avlingtong,VA,19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