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初期的《中国青年》研究(1923-192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青年》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杰出的刊物之一。这份刊物在历史淘洗中显示出绵长的影响力,它向往真理、融身社会、引导青年的种种作为,它在办刊过程中表现出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青年所思所想的恰当把握,为这本杂志在中国现代思想史、革命史和传媒史上赢得了极大的肯定。
     本文在分析创办初期《中国青年》的历史背景、办刊历程、编辑素养和主要传播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它得以影响一代青年的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办刊特色,以期能为今天的青年期刊编辑实践带来思考与启迪。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从《中国青年》创办初期的时代背景、创办过程、办刊宗旨、发展之路对《中国青年》进行概述。
     第二部分在对《中国青年》的主要传播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点核心价值取向,即传播真理、心系社会、扶助青年。
     第三部分从《中国青年》内在“社会精神气质”和其外在办刊规律两个方面归纳《中国青年》办刊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编辑特色及现实意义。
As one of the most excellent public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civil war, the China Youth showed lasting influence. It rained great compliment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s, revolution and media by the actions of aspiring after truth, concerning with the society or guiding the young; by the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or responsibility; and by the 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for the youth's thoughts.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the selfcultivation of the editors and the main saywhat of the China Youth in its early history, this essay evolved its core value syste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bring reflection and enlightening to the modern youth periodicals.
     The essa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gav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a Youth from the history background, the establishing course, the purpose and the developing way.
     The second part evolved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based on its main saywhat, that is to communicate truth, concern the society and cultivate the youth.
     The third part gave an account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a Youth by its ethos and the way it satisfied the readers.
引文
①陈独秀:《新出版物》,《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1页。
    ①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①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7页。
    ②徐柏容:《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①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
    ②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③高信成:《中国图书发行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7页。
    ①《红色时尚——一本杂志的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②陆定一:《<中国青年>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载于《中国青年》,1953年第22期。
    ③《发刊词》,载于《中国青年》第1期,1923年10月20日。
    ④《红色时尚——一本杂志的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①陈仁风:《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②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 《中国青年运动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54页。
    ③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第2页。
    ①此定义来源于http://baike.baidu.com/view/1151623.htm?fr=ala0_1_1百度百科。
    ②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③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④[德]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①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②陆定一:《<中国青年>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载于《中国青年》,1953年第22期。
    ①《红色时尚——一本杂志的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①林根:《两年来的中国青年运动》,载于《中国青年》第100期,1925年10月10日。
    ①沈泽民:《泰戈尔与中国青年》,载于《中国青年》第27期,1924年4月19日。
    ②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第40页。
    ①任弼时:《纪念<中国青年>创刊二十七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中国青年》第50期,1950年12月21日。
    ②许清茂:《杂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00页。
    ①郑洗主编:《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1919-1979)》,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第133页。
    ①功全:《革命青年的家庭观》,载于《中国青年》第130期,1926年8月14日。
    ②熊熊:《介绍共产主义的恋爱观》,载于《中国青年》第66期,1925年2月14日。
    ①此定义来源于http://baike.baidu.com/view/1151623.htm?fr=ala0_1_1百度百科。
    ②张祖乔:《网络时代编辑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载于《编辑之友》,2007年第2期。
    ③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②《红色时尚——本杂志的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③《红色时尚——本杂志的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④陈同生:《代英同志的教导毕生难忘》,《回忆恽代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6-237页。
    ①陈同生:《代英同志的教导毕生难忘》,《回忆恽代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7页。
    ②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0-74页。
    ③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3页。
    ④许德珩:《怀念恽代英同志》,《回忆恽代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①数字来源于李良明主编:《恽代英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
    ②郭沫若:《纪念人民英雄恽代英》,《回忆恽代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9页。
    ③《中国青年》,1927年6月25日,第166期。
    ①阳翰笙:《照耀我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回忆恽代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页。
    ②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4页。
    ③《红色时尚——一本杂志的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①转引自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第41页。
    ①此定义来源于http://baike.baidu. com/view/135672. htm?fr=ala0_1百度百科。
    ②转引自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第42页。
    ①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②范军:《论期刊风格的创立》,《出版文化散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①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 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②《红色时尚——一本杂志的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1]红色时尚——一本杂志的传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5]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徐柏荣.杂志编辑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
    [7]许清茂.杂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8]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9]李良明.恽代英年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汪安民.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1]李新祥.出版传播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2]丹尼斯·麦奎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4]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7]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8]青年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19]徐柏荣.期刊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0]陈仁风.现代杂志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1]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青年运动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2]回忆恽代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23]王宗华.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任弼时研究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25]姜平.邓中夏的一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6]郑洗.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27]蔡庆新.任弼时研究述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8]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9]高信成.中国图书发行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0]陆杨.文化研究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1]范军.出版文化散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2]姚福申.中国编辑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3]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M].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4]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5]张煜明.中国出版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36]张召奎.中国出版史概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7]恽代英.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38]赵麟斌.“马克思中国化”解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9]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0]《中国青年》原刊影印本若干册.
    [41]周挥辉.论恽代英新闻宣传思想的现代价值[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42]伍绍勤.浅论恽代英的革命宣传工作[J].福建论坛,2008(12).
    [43]李红.张太雷与中国青年运动[J].广东党史,2007(6).
    [44]柯育芳.恽代英的文化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5]戴宇立.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美学思想探源——萧楚女《中国青年》周刊编辑实践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6]邢方群.周总理与《中国青年》杂志[J].炎黄春秋,2003(5).
    [47]程英姿.恽代英认识论浅探[J].党史文苑,2008(6).
    [48]薛志清.论恽代英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3).
    [49]张祖乔.网络时代编辑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J].编辑之友,2007,(2).
    [50]http://www.spark.com.cn/《中国青年》网络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