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状语语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课题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状语的语序问题,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主要讨论现代汉语状语语序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并且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案。同时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在于:(一)就状语的整体语序状貌所做的研究都显得比较零散。(二)对状语的性质和功能缺乏系统性的根本认识。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学者对状语的性质特征做过专门性的论述。(三)对状语的分类都是非此即彼的标签式的分类,无法反映出某个状语会因为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和用法,从而直接地影响到它的语序位置。(四)缺乏对状语语序位置的整体性、层次性的认识。(五)具体到细节之处,所排出的序列仍显得不够完备,很多语序现象未能在该序列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同类状语内部的小类共现语序。
     第二章主要讨论汉语状语的性质和范围。状语既是短语成分又是句子成分。状语的句法功能特征表现在状语是一种降级述谓性成分,在述谓性的能力上面,是紧随谓语、补语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准述谓成分。状语的根本属性在于体现动作行为的方式和情态。
     第三章主要讨论汉语状语的语义类型和序列。根据关系与类属,概括状语的义位特征。根据各项状语和中心动词之间的语义亲疏,用层级分析法把动词前的多项状语分成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外围性状语和内在性状语;第二层级是认定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第三层级是情状性状语和动状性状语;第四层级是方式性状语和特征性状语。
     第四章主要讨论外围性状语和内在性状语的语序位置。外围性状语的内部顺序大体为:[+关联]1>[+关涉]>[+评价]1>[+环境]>[+时间]1>[+处所]。认定性状语的连用顺序为:[+关联]2>[+评价]>[+时间]2/[+范围]2>[+程度]>[+否定]>[+重复]。同时,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考察了插入语的定位与不定位的情况、语气副词的定位与不定位的情况、时间副词定位与不定位的情况。
     第五章主要讨论方式状语的语序位置。方式状语连用时一般遵循下面的规则:[+比况]>[+工具]/[+材料]>[+摹状]>[+协同]>[+方所]>[+对象]>[+摹状]
     同时,我们还考察了[+摹状]状语的连用语序;“把”字短语对相关词语序列的影响。
     第六章主要讨论特征性状语的类和语序位置。特征性状语具有粘附性和向心性,主要有方式词、特定名词、数词“一”和单音节形容词四类充当。特征性状语共现时的语序为:方式词>名词>单音节形容词/数词“一”。
     第七章主要讨论状语的语序和话题化问题。介词具有话题标记功能,介词所标记的话题有支配式话题、背景式话题和时地式话题。各类介词宾语的话题化能力有强有弱。音节、句法结构、语义、语用等都是影响介词话题化的因素。句首“N时的NP”结构,是由于时间状语和受事宾语话题化后和主语NP或受事NP发生句法重组而形成定中关系。
     第八章主要讨论现代汉语多项状语的共现语序及其相关解释。多项状语共现的优势语序是:[+关联]1>[+关涉]>[+评价]1>[+环境]>[+时间]1>[+处所]>[+关联]2>[+评价]>[+时间]2/[+范围]2>[+程度]>[+否定]>[+重复]>[+情状]>[+比况]>[+工具]/[+材料]>[+摹状]>[+协同]>[+方所]>[+对象]>[+摹状]>[+特征]。制约多项状语语序的基本原则有语义接近原则、范围原则、时间顺序原则、语篇原则、渐增性原则。状语的语序有一般、特殊和偶然现象。
     总之,本课题主要做了如下研究工作:厘定了状语的性质;概括状语的义位特征;划分了状语排列的层级性;讨论了各层级状语的内部语序和连用顺序;全面考察了各状语小类的功能、语义特征、语义关系、位置分布,包括对特殊句式的讨论;对状语的话题化问题进行了一定广度与深度的探讨,概括话题类型,研究影响因素;对现代汉语的状语语序从认知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解释。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ystematical study on the word order of Chinese adverbials. It consists of 8 chapter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ing of word order in modern Chinese adverbial, and proposed research program of this article. Also 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that: (A) The studies of adverbial word order as a whole seems more sporadic.(B)Lack a systematic and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adverbial. So far, no scholar has done specialized exposition on it.(C)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dverbial are either-or and tabbed so that an adverbial in the different language environment can't reflect the different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and usage, and thus directly affect its location. (D) Lack of holistic and hierarchical understanding of adverbial word order. (E)The sequence in which a lot of word order phenomena can not be reflected is still incomplete in details, especially co-occurrence word orders of ubclass within similar adverbial.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Chinese adverbial. Adverbial is not only a phrase component but also a sentence element. The syntactic function of adverbial shown in that it is a kind of demotion predication, and it is an important quasi-predication component immediately after the predicate and the complement. The nature of adverbial is manifested in reflecting the manner and state of action.
     Chapter III focuses on adverbial's semantic types and sequence. Summary semantic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and generic. According to the semantic affinities between adverbial and central verb, is divided adverbials before the verb into four levels with ic analysis: the 1st level is external-adverbial and internal-adverbial; the second level is affirmative-adverbial and descriptive-adverbial; the third level is aspect-adverbial and dynamic-adverbial; the fourth level is manner-adverbial and characteristic-adverbial.
     Chapter IV focuses on the word order and position of the external-adverbial and nternal-adverbial. The internal order of the external-adverbial generally asfollows: [+relative]1>[+aboutness]>[+evaluation]1>[+environment>[+time] 1>[+location]. The internal order of the affirmative-adverbials is:[+relative]2> [+evaluation]2> [+time]2/[+scope]2>[+intensifier]>[+negative]>[+repetiv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statistics, we study the locating and non-locating of the parenthesis、mood adverbial and time adverbial.
     Chapter V focuses on the word order and position of the manner-adverbial. Manner adverbials are normally used in conjunction to follow the following rules: [+comparison]>[+tools] / [+materials]> [+description]>[+synergy]> [+location] >[+object]>[+description].We Investigated [+description] adverbial's word order used in conjunction; the impact of "ba"phrase on related words sequence;
     Chapter VI focuses on the classes and word order of characteristic-adverbial. Characteristic-adverbial is with adhesivity and centrality, and mainly has four categories:the manner word, specific nouns, numeral "1" and monosyllabic adjectives. The current word order of characteristic-adverbial is as follows:manner word> specific noun> monosyllabic adjective / numeral "one."
     Chapter VII focuses on adverbial word order and topicalization. Preposition is topic marker and the marked topics are dominant- topic、background-topic and time-place-topic. There are differences of ability of topicalization for different object of preposition. Syllables, syntactic structure, semantics, pragmatics are al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opicalization of preposition. The structures of "N时的NP" loc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 means a modifier-noun phras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syntactically re-construction between topicalizationed time adverbial modifier and subject NP.
     Chapter VIII focuses on the word order of Chinese adverbials and its associated interpretation. Predominant word order of multi- adverbial is:
     [+relative]1>[+aboutness]>[+evaluation]1>[+environment]>[+time]>[+location]> [+relative]2>[+evaluation]2>[+time]2/[+scope]2>[+intensifier]>[+negative]>[+repetive ]> [+comparison]>[+tools] / [+materials]>[+description]>[+synergy]> [+location] >[+object]>[+description]: The word order of chinese adverbials is mainly governed by five principles :closen to the semantic, scope, temporal sequence, discourse, incremental. There are general, special and accidental phenomenas in adverbials word order.
     To sum up, this paper has mainly done the following researches:fix the attribute of the adverbial; summary the adverbial's semantic feature; divide adverbials word order into different levels; discussed the internal word order of all levels adverbial; study the functions,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rela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sub-categories of adverbial, including the discussion of specific sentence; an elaborate research into topicalization of adverbial, summary the topics types, study the effect factors; explain the adverbial word order of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引文
①见何容《中国文法论》,新知识出版社,1957。
    ②见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2008出版,第51页。
    ③见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2008出版,第380页。
    ④见何容《中国文法论》,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出版,第75页。
    ⑤见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评述》,载《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①见吕叔湘、王海桑《马氏文通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29页。
    ②见李立《简评<马氏文通>状字章》,载《语文研究》1999年第1期。
    ③见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8年
    ①见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第143页。
    ①参见《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二版,第42-43页。
    ②参见《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1-152页。
    ③参见《定语和状语的区分与体词和谓词的对立》,载《语言学论丛》第十三辑,《朱德熙文集》(第三卷)。
    ①这里指一般情况、通常情况而言。而特殊、例外的结构除外,如“最前线”“不男不女”“比姑娘还姑娘”“都大姑娘了”等。至于新时期以来人们多用的“很+N”组合,则为时尚用法,不足以为语法规范的定则。这种现象还要等待时间的检验。
    ②参见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③我们将时地名词做状语的情况看作非典型性状语。因为这类词语往往可以放在整个句子的最前边位置,说明整个事件的时地条件。
    ④参见崔应贤《论数量词重叠的句法、语义特征》,载《语言》第四卷,2003年版。
    ①参见Jesperson,Otto. (1922).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Allen and Unwin.汉译本《语法哲学》,何勇等译,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
    ②参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①参见杰弗里·利奇《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①参见金立鑫《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载《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
    ②参见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①参见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①参见Nilsen, Don L. F. & Nilsen, Alleen Pace. Semantic Theory:A Linguistie Perspective. Massachuett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75.
    ①参看沈家煊《“有界”与“无界”》,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①参见崔应贤《修辞化:词语意义锤炼的总体趋向》,载《修辞学习》,2007年第1期。
    ①参见潘国英《论汉语典型同语格的成因与理解》,载《修辞学习》2006年第2期。
    ①参见吕叔湘《语法学习》,第6页。
    ①参见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①参见《朱德熙文集》第3卷,第63页。
    ②参见刘丹青《唯补词初探》,载《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①参见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级概念》,载《中国语文》1988年第2期。
    ①参见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见《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页。
    ②参见朱德熙《说“的”》,同上,第72页。
    ③参见朱德熙《定语和状语的区分与体词和谓词的对立》,同上。
    ①参见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78页。
    ①参见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317页。
    ①参见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载《中国语文》1980(1)。
    ①转引自邵敬敏、周芍《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①参见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19-20页
    ①转引自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参见Radford, Andrew.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A First Cour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①《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304页。
    ②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第196页。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8页。
    ①参见张敏《认知语言学和汉语名词性短语》,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59页。
    ②同上。
    ①参见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引自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载《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①引自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②参见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32页。
    ①参见陆丙甫《人脑短时记忆机制和人类语言结构的关系》,载于《世界科学》1983(9)
    ①引自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①参见张志公《一般的、特殊的、个别的》,载《语文学习》1954(2),又《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艾颜:《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白 丁:《副词连用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薄文静:《含介词短语“在L”的“把”字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陈昌来:《介词和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级概念》,《中国语文》1988年第2期。
    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
    陈一:《试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陈 伟:《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语序问题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陈泽林、吴荣开:《试说现代汉语的冠语》,《汉语学习》1984年第2期。
    曹志耘:《汉语方言中表示动作秩序的后置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
    崔应贤:《论数量词重叠的句法、语义特征》,《语言》2003年第4卷。
    崔应贤:.《现代汉语定语的语序认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期。
    丁声树、朱德熙等:《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第出版社1952年版。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董金环:《形容词状语的语义指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1期。
    董秀芳:《“都”与其他成分的语序及相关问题》,《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1期。
    渡边丽玲:《副词的修饰域与语义指向》,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
    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
    范开泰:《语义分析说略》,见中国语文杂志社主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范晓:《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一)》,《汉语学习》2001年第5期。
    范晓:《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二)》,《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
    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傅雨贤、周小兵:《口语中的助动词》,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方霁:《试论“NP在PPVP”与"NPVP在PP”》,《南开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高增霞:《从语法化角度看动词直接作状语》,《汉语学习》2004年第8期。
    郭 中:《现代汉语多项状语共现语序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何洪峰:《现代汉语方式状语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贺 阳:《性质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见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1996年版。
    何容:《中国文法论》,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洪心衡:《关于名词、动词作状语》,《福建师范大学》1963年第1期。
    侯友兰:《定语在句中移位作状语的情况考察》,《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侯友兰:《双系状语的移位考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胡裕树、陆丙甫:《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因素》,《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胡明亮:《谈谈汉语词序的篇章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黄河:《常用副词共现时的次序》,见北京大学主编:《缀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00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l期。
    金立鑫:《英汉时地状语语序的一致性》,《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
    金立鑫:《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金允廷:《现代汉语介词结构和否定词之间的语序关系》,《语文研究》2002年第3期。
    赖先刚:《副词的连用问题》,《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
    李临定:《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
    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李劲荣:《指宾状语句的功能透视》,《中国语文》2007年第4期。
    李晋全:《试论非时地名词充当状语》,《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李维琦:《类型学现状概述》,《国外语言学》1981年第2期。
    李立:《简评<马氏文通>状字章》,《语文研究》1999年第1期。
    李静:《”把”字句状语的多维考察》,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李书业:《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李君、朱怀:《定状可易位形容词的语义特征》,《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李杰:《现代汉语状语的多角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林荔华:《论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的连接成份》,《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
    廖秋忠:《篇章中的管界问题》,《中国语文》1987年第4期。
    刘大为:《语义蕴涵与修饰性成分的移动》,《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1期。
    刘丹青:《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见徐杰主编: 《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
    刘丹青:《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年第2期。
    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2期。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刘慧清:《名词作状语及其相关特征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见刘月华著:《汉语语法论集》,现代出版社1989年版。
    刘月华:《状语与补语的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刘培玉:《嵌入“在L”的“把”字句》,《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刘培玉:《嵌入“用”字短语的”把”字句》,《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4期。
    刘培玉:《有关“把”字句里表示处所的“从L”的几个问题》,《中南大学学 报》2004年第5期。
    刘鑫民:《时序原则和动元、状元的配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年第4期。
    刘鑫民:《80年第代以来的汉语语序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刘永耕:《<马氏文通>的“状字”和“状词”、“状语”、“转词”、“加词”、“状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刘红霞:《描写性状语后助词“地”的隐现》,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刘 臣:《现代汉语篇章管界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刘师健:《“把”字句中主语和述语之间三项介词短语的同现次序》,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上的意义》,《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鲁 川:《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
    鲁川:《“预想论”:现代汉语顺序的认知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1期。
    鲁 川、林杏光:《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汉语学习》1989年第5期。
    陆丙甫:《人脑短时记忆机制和人类语言结构的关系》,《世界科学》1983年第9期。
    陆丙甫:《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2期。
    陆丙甫:《共性探索背景下的汉语句法研究——谈谈如何从个性中分解、提取共性规律》,见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陆丙甫:《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从话题突出到焦点突出》,见《中国语文》编辑部主编:《庆祝<中国语文>创刊周年第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陆丙甫:《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
    陆丙甫:《语句理解的同步组块过程及其数量描述》,《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
    陆俭明:《关于定语和状语的区分》,《汉语学习》1983年第2期。
    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
    卢建:《可换位摹物状语的句位实现及功能分析》, 《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罗建邦:《现代汉语“地”的隐现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评述》,《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齐沪扬:《谈单音节副词的重叠》,《中国语文》1987年第4期。
    齐沪扬:《形容词短语和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
    齐沪扬:《体词和体词性短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齐沪扬:《偏正短语中形容词的连用》,见中国语文杂志社主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祁艳:《现代汉语状语与补语易位现象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钱兢:《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的连用》,《汉语学习》2005年第2期。
    秦华芳:《现代汉语“把”字句中状语位置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青野英美:《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屈正林:《现代汉语的状补可换位成分》,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全丹丹:《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连用的多角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山田留里子:《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考察》,《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3期。
    邵敬敏:《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初探》,见林祥楣、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论丛》编辑委员会编:《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邵敬敏、周芍:《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邵霭吉:《释<马氏文通>之状词、状字、状语、状读、状辞》,《盐城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史金生:《情状副词的类别和共现顺序》,《语言研究》2003年第4期。
    石毓智:《论语言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系统的影响》,《外国语》2002年第1期。
    宋玉柱:《现代汉语处所状语的两种功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孙德金:《现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
    孙德金:《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王力:《汉语文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
    王政红:《动词作动词的修饰语研究》,《南京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王俊毅:《陈述性和描写性——形容词状语的分类》,《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王灿龙:《为什么不能说“都以前……”》,《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
    王蕊:《“对于、关于、至于”的话题标记功能和篇章衔接功能》,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王卉:《表可能的助动词与副词的位置关系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文 炼:《论名词修饰动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文炼、胡附:《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
    吴为章:《语序重要》,《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吴继光:《用事成分的语义序列与语法规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肖 莉:《多层状语的顺序及其逻辑特性与对外汉语教学》,《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邢福义:《“NN地V”结构》,见中国语文杂志社主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版。
    邢福义:《现代汉语的特殊格式“V地V”》,《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
    熊文华:《汉英定语、状语、宾语的位置》,《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4期。
    杨德峰:《时间副词做状语位置的全方位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徐杰:《“工具”范畴和容纳“工具”范畴的句法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和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杨德峰:《试论副词作状语带“地”的问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杨荣祥:《近代汉语中副词连用的调查分析》,见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九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姚振武:《从语序问题看语法事实中的“优先序列”》,《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2期。
    余东涛:《类型学视野下的时间词研究:谓语时间状语与谓语动词的语序类型考察》,《汉语学报》2006年第1期。
    喻芳葵:《名词能否作状语》,《江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
    袁婕、车谦:《汉语和藏语的状语》,《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见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张国宪:《谓词状语语义指向浅说》, 《汉语学习》1991年第2期。
    张国宪:《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 《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
    张国宪:《性质、状态和变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选择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年。
    张俐:《句首多项状语的类别及顺序》,《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张俐:《可以后移的句首状语》,《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张炼强:《汉语语序的多面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张景霓:《柳州方言的状语后置语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张黎:《“有意”和“无意”—“镜像”表达中的意合范畴》,《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
    张力军:《论"NP1+A+VP+NP2"格式中A的语义指向》,《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8年。
    张谊生:《副词的连用类别和共现顺序》,《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张谊生:《状词和副词的区别》,《汉语学习》1995年第1期。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张 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亚军:《副词和描状限定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赵淑华:《连动式中状语的位置及语义关系》,《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1期。
    赵彦春:《副词位置变化与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 《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
    郑仁淑:《状语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郑远汉:《从话语结构的制约看状语标记“地”的隐现》,《汉语学报》2005年第3期。
    郑贵友:《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世界、单勇:《副词状语的位置》,《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周小兵:《谓语前介词结构的同现顺序》,见中国语文杂志社主编:《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周生亚:《谈谈汉语多重修饰语的词序问题》,《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周文进:《现代汉语多项状语语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周琳娜:《现代汉语“被”字句状语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周 萍:《基于位置分布的汉语语气副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朱德熙:《定语和状语的区分与体词和谓词的对立》,见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十三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朱德熙:《定语和状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杰弗里·利奇著,李瑞华等译:《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Anna Siewierska:Word Order Rules, Published in the USA in association with Methuen, c1988.
    James H-Y, Tai:On Two Functions of Place Adverbials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 s1975 3,2/3.
    James H-Y, Tai:A Derivational Constraint on Adverbial Placement in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1
    Radford, Andrew: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 First Cour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Tiee, Henry Hung-Yeh:A reference grammar of Chinese sentences with exercise, The Uni, Of Arizona Press,1986.
    Tsang, Chui Lim:A Semantic Study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Chinese, UMI,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