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融资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应收账款融资系属债权融资方式之一种,在国外,其已被企业及金融机构广泛利用,而在我国却刚刚起步。如何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其为应收账款融资的开展提供自由与安全并重的制度环境,至关重要。此外,应收账款融资实系将未来利益提前变现,是债权在当今经济生活中占据优越地位的体现之一,也是债权独立性、流通性和财产性终获凸显的标志。笔者相信对这个论题的研究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共分为五章,主要论述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标的、权利冲突及解决路径、通知机制的构造等:
     第一章为应收账款及其融资价值概述。应收账款是权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货物、服务或者设施而获得的要求义务人付款的权利,但不包括因票据或者其他有价证券而产生的付款请求权。其具有金钱债权性及期待权性两种特质,这决定了其一方面适于融资,另一方面又有参与融资的强烈需求。应收账款融资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相关制度顺利实现对接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章为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论。综观各国的实践运作,应收账款的融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根据当事人的合意中是否含有担保贷款的意图及应收账款不能清偿的风险最终由何人承担,可类型化为应收账款担保融资与转让融资。前者以应收账款质押为典型代表,而应收账款让与担保在经济效果与制度架构上与质押大致重合,没有另行规定之必要。此外,虽有学者认为应收账款质押与应收账款转让实属同类之制度,但本文从性质、运作机理、风险承担、收益及效果等五个方面论述了两者的不同。对于附带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的性质,应作类型化的界定。而新兴的应收账款证券化这种融资方式应归类于应收款转让融资。
     第三章为应收账款融资的标的论。对于未来应收账款,一方面应承认其具有参与融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具有深刻的经济动因;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融资企业一般债权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应适当限制未来应收账款融资的效力。对于附带禁止转让约款的应收账款,应相对否定此类条款的效力,以提高融资效率,降低受让人或质权人的审查成本。但转让人或出质人仍应向第三债务人承担违约赔偿责任,这也符合债权转让和质押制度的总体发展趋势。对于部分应收账款,为了防止第三债务人的地位受到实质性削弱及使其避免处于多头诉讼的风险中,对其融资的效力在实体和程序上都要作出一定限制。对于附担保权的应收账款,若无特殊原因,担保权应随应收账款的转让而转让。在转让的程序方面,亦有其特殊性。
     第四章为应收账款融资中的权利冲突及解决路径。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应收账款之上权利冲突的可能性和复杂性,同一应收账款的双重出质、双重转让即为其典型体现,而存货抵押权人与延长的所有权保留卖主同直接利用应收账款融资的信贷人之间的权利冲突问题,在将来也是无法回避。解决权利冲突的根本之道在于确立合理的优先权规则。“登记在先,权利在先”的规则在各类型的权利冲突中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但其正当化的基础在于高效率的登记机制的建构。将登记机关统一为人民银行的信贷征信机构,具有合理性。
     第五章为应收账款融资的通知机制论。为了鼓励应收账款的融资,应优先保护受让人或质权人的利益,但对第三债务人,亦应有平衡保护之机制。此为让与(或设质)通知所承担的重任。赋予通知以绝对效力,使债务人明晰其清偿对象。但通知并非决定应收账款归属的因素,以使得暗保理和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顺利开展。受让人可成为发出通知的适格主体,但对此类通知的效力须作适当限制。预先通知无效,而迟延通知和后继转让的通知有效。通知不必拘泥于一定形式,在保理和资产证券化中发展出来的特殊的通知形式应予肯定。
Account receivable financing is a kind of creditors' right financing. In the foreign country,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However, in our country, it only makes the first step. How to perfect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free and safe environment for the account receivable financing is quite important. In addition, account receivable financing is a means to convert future benefits into present benefits. It is an attribute which displays the creditors' right has dominated our modern economy life. The independent character, property character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 are enforced. So I believe that they study on this subject is meaningful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al aspect.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mainly discussing the means and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the rights conflict and the solution mechanism,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notific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general of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Accounts receivable is they have the nature of monetary creditors' right and the expectancy right. This determines that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are appropriate for financing and dem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nancing.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is practically important in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and small enterprises, and in broadening the business scope of financing institutions. It can play a greater role when it can operate in coordination with relevant regula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is on the means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By reviewing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many countries, the means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begins to display 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intention of interested parties and the risk born, the mean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the assignment of accounts receivable. Compared with the pledge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the is basically same in the economic effects and system constitution, so it is not necessary to stipulate in the statute. In addition, although some scholars point out in fact,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the assignment of accounts receivable belong to the same system,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nature, the functioning mechanism ,the risk born, the benefits and the effects. As to the nature about the assignment of accounts receivable with recourse, this thesis thinks it ought to be treated differently. The asset securitization, as the burgeoning means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is a kind of assignment of accounts receivable.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As to the future accounts receivable, on one hand we must admit permitt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nancing is feasible and necessary. But in the other han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assignor's creditors' right, the process and the effect of this assignment should be limited to a certain extend. When it comes to the accounts with the terms of forbidding the assignment, it is probable to deny the effect the effect of these ter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inancing efficiency and low the checking cost. But the assignors must compensate the loss which has been done to the third debtors. Although the parts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re allowed to be used to finance, its effects should be limite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third debtors' benefit from materially being undermined. As to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with security interests, if there is no special reason, the security interests ought to be assigned when the accounts are assigned. Furthermore, there is special characters in the assigning procedure.
     The forth chapter is on the rights conflict and the solution mechanism in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inancing means decides that the rights conflict could be possible and complex. The twice pledge and the cession are two typical case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nventory mortgager and the seller in the extending ownership reservation is inevitable in the future. The basic way of solving the conflicts lies in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priority rules. The first-to-file rule can take effect in each type of rights conflict. But its establishment depend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systems which can embody high efficiency. Credit information agency has been chosen to registration institution in property law and this formula is feasible.
     The fifth chapter is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notification mechanism for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In order to encourage 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 the benefits of the assigners should be put much emphasis on, however, the third debtors' benefits can not be neglected. The notification mechanism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The notification has the absolute effect in order to make the third debtor be aware of the person he should pay for. But the notification can not become the determining factor for the ownership of the accounts, in order that the secretly factor and the securitization finance can be achieved smoothly. The assigner can deliver this notification, however, the effect of this kind of notification should be limited. The notification in advance is of no effect, but the delaying notification and the succeeding notification is effective. The form of the notification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written form. The notification form which derives from the factor and the securitization finance ought to be affirmed.
引文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0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邱海洋:《物权法应扩大动产担保物范围并统一动产担保登记制度》。载刘保玉主编:《担保法疑难问题研究与立法完善》。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页
    [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等:《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1]早在《物权法》起草过程中,就有学者提出不应在《物权法》中规定让与担保制度,而应以民事特别法的形式规定。人大法工委主编:《物权法立法背景背景及观点伞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49 页。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应收账款质押不能取代应收账款的让与担保,后者有另行于特别法中规定之必要。参见屈茂辉、许静:《应收账款融资担保方式及其制度选择》,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下册),申卫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42页。
    [3]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63页。
    [1][日]我妻荣:《新订担保物权法》,岩波书店和56年版,第660页。转引自钟青:《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2][日]近江幸治:《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3]崔建远主编:《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1]梁慧星:《物权法草案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1期。
    [1]《美国统一商法典》的某些规定也是区分应收账款担保和应收账款出售的。如根据其第9-608(b)条的规定,如果基础交易是应收账款的买卖,债务人对任何结余没有权利,对任何差额亦无义务;再如9-607(c)规定,如果是以应收账款为担保的交易,担保权人向第三债务人收款的行为应该具有“商业上的合理性”,如果是出售则不受这种限制。
    [2]See William H.Lawrence,Understanding Secured Transactions(second edition),Matthew Bender Company.113(2000).
    [3]参见刘保玉、孙超:《物权法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解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如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32条规定,破产人在本法公布之日前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依照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清偿后不足以清偿的部分,在本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的特定财产优先于对该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受偿。
    [5][英]费瑞迪.萨林格:《保理法律与实务》,刘园、叶壮林译,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1]参见许多奇:《银行保密义务与信息披露的现实冲突和法律整合--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中心》,载《法学》,2007年第6期。
    [2]王小莉:《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3]参见徐冬根:《论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方式中的“真实出售”》,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参加何小峰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2]彭冰:《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1]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28页。
    [1]刘绍猷:《“将来之债权”的让与》,载于郑玉波主编:《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中),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01页。
    [2]杨明刚:《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3]刘绍猷:《“将来之债权”的让与》,载于郑玉波主编:《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中),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03页。
    [1]在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应收账款作为原始担保物(original collateral)处分后的转化物被称作“收益”(proceeds),对存货的担保权自动延及于此。在德国的商业实践中,也发展出一种延长的让与担保的融资形式。学者认为,随着另一个担保形式对一个担保形式的接替,货物债权人的目的是为了他的利益持续使担保客体上负有责任,而无须顾及它的“法学的物态”,即在事实上,是另一个担保客体对这个担保客体的代位。参见[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下),申卫星、王洪亮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89页。
    [2]彭冰:《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沈沛等:《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1]沈达明:《法国/德国担保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日]近江幸治:《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1]李国安主编:《国际融资担保的创新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2]张谷:《论债权让与契约与债务人保护原则》,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
    [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洪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9页。
    [2]如瑞士债务法第16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作出该储权不得让与的特别约定。
    [3]Bradford Stone.Uniform Commercial Code(5~(th)Edition).WEST GROUP.2000.P496.
    [1]参见[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7页。
    [2][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98页。
    [3]李永峰:《债权让与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2期。
    [4]黄斌:《国际保理业务中成收账款债权让与的法律分析》,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此种类型化的规定在比较法上也是有依据的。如《国际商事合同通则》除规定受让人对禁止让与特约不知情时让与有效外,并规定“即使转让人与债务人之间有限制或禁止转让的协议,对金钱债权的转让仍然有效”。 再如《欧洲合同法原则》第11-301条第1款规定:“产生被转让的请求权的合同禁止或者限制转.止的,该转让无效,除非(1)债务人同意转让;(2)受让人不知道也不应知道该约定:(3)转让请求支付金钱的未来权利”
    [2][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57页。
    [1]张谷:《论债权让与契约与债务人保护原则》,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
    [1]张谷:《论债权让与契约与债务人保护原则》,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
    [1]尹田:《不动产登记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关系》。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更有学者将抵押权的此种移转看作法定移转,无待登记即可发生移转之效力,与意定移转须经登记始发生效力者有异.参见郑玉波:《民法债篇总论》,陈荣隆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页以下。
    [2]许多奇:《资产证券化中的债权让与法律问题》,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孙礼海、蒋乐民主编:《中中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全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4]付荣:《金钱债权转让在我国金融领域的现实需要及问题探索》,载邹海林主编:《金融担保法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版,第304页.
    [1]王利明等:《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01页.
    [2]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14页.
    [3]戴建庭:《债权让与制度比较研究》,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8期。
    [1]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4页;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8页.
    [2]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55页.
    [1]刘保玉、吕文江:《债权担保制度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页。
    [1]参见刘保玉:《论担保物权的竞存》,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2]刘保玉、赵军蒙:《权利质权争议问题探讨与立法规定的完善》.载王利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384页.
    [1]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2]传统观点认为非常明显,债的关系仅涉及双方当事人,产生基于知情的请求权,因为它不对第三人发生效力,本质上也不涉及第三人利益,故而不需要对外表现.参见王利明:《论他物权的设定》,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
    [3]参见刘保玉,孙超:《物权法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解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李永峰、李昊:《债权让与中的优先规则与债务人保护》,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第9-322(a)(3)的规定,如两次应收账款转让均未登记,是以转让合同成立生效的时间作为确立权利次序的依据。这显然不如“通知在先.权利在先”的规则合理.
    [3]常鹏翱:《物权法的展开与思》,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7页。
    [4]比如在《物权法》颁布前,我国的多数动产担保登记机构都对们息查询加以限制,使得公众无法查询登记记录。此外,不同登记机构之间以及统一登记机构的各个办事处之间的信息也不连通。因此,登记机构无法起到有实际意义的公示职能,也不能依靠它们确立优先权日期。参见: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等:《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1]对于选择信贷征信机构作为登记机关的优点,具体可参见参见刘保玉、孙超:《物权法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解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William H.Lawrence,Understanding Secured Transactions(second edition),New York:Matthew Bender Companv.2002.pp.113.
    [2][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95页。
    [1]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定,在某项权利产生前,担保权是不可能有效设立(attach)和完善(perfection)的.但权利人可以通过先行登记而获得优先地位(first-to-file rule).
    [2]See UCC Hornbook§22-16b。
    [3]陶田琴:《抵押物保险合同上担保物权的竞和》,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1]判例的观点为客户将来的债权全部让与给银行,是被认为违背善良风俗并且无效的,“只要按照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该概括让与应当也包括了这样的债权,即债务人基于延长的所有权保留的原因,将来必须让与给以及现在让与给他的提供者的债权”。参见[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下),申卫星、王洪亮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0页。
    [2]比如S以现有和将来的存货向银行担保贷款,并办理了登记;后又以所有权保留的形式从批发商处购得一批货物,并办理了登记且完成了法律要求的通知。批发商对于这批货物的担保权恒优先于银行。但当S将货物出售给第三人而获得应收账款时,银行对作为“收益”的应收账款的担保权优先于批发商的权利。参见《美国统一商法典》9-324条.
    [3]Peter F.Coogan,"THE NEW UCC ARTICLE 9",3 Harvard Law Review January 517(1973).
    [1][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1]崔建远主编:《合问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2]《意大利民法典》第1264条规定,当债务人接受转让或者接到转让通知时.转让对债务人有效。但是,如果受让人证明该债务人知道转让的发生,则即使在接到通知前,向转让人进行给付的债务人并不被解除债务。
    [3]参见韩海光、崔建远:《论债权让与和对抗要件》,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6期。
    [4][日]我妻荣:《新订债法总论》,东京岩波书店1964年版,第533页.转引自杨明刚:《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应收账款转让公约》同样采纳了此种观点,其评注中指出“虽然追求商业实践符合诚信标准是一项重要目标,但这不应以牺牲确定性为代价.如果债务人解除义务的确定性受主观和不明确的情形的影响,如债务人知悉(需要解决什么情况构成知悉和由谁来认定的问题),这种确定性将被削弱。”
    [1]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2]邱聪智:《新订民法债编通则》(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7页。
    [3]孙森淼:《民法债编总论》(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91页.
    [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61页.
    [2]张谷:《论债权让与契约与债务人保护原则》,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
    [3]郝美英:《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法中的概念、结构及主要法律问题》.载《金融时报》2002年6月6日版。
    [1]参见尹飞:《权利让与通知的主体及效力》,载《判解研究》2002年第3期,张雪忠。《通知:债权移转的生效要件》.载《法学》2005年第7期;杨明刚:《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167页。
    [2]徐涤宇:《债权让与制度中的利益衡量和逻辑贯彻》,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1]陈允、应时:《罗马法》,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第248页.
    [2]参见韩海光,崔建远:《论债权让与和对抗要件》,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6期.
    [3]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60-561页。
    [4]《美国统-商法典》第9-318(2)条有类似的规定.
    [1]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1]See Daniel.L.Girsberger,Defenses of the Account Debtor in International Factoring,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Vol.40.
    [2]陈自强;《民法讲义Ⅱ:契约之内容与消灭》,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260页.
    [3]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61页.再如《美洲国家组织动产担保交易示范法》第17条第2款规定,担保债权人对应收账款债务人的通知可以通过任何被普遍接受的通讯方式发出。
    [4]邓建云:《诉讼能否为债权转移的通知》,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4月10日.
    [1]黄斌:《国际保理-金融创新及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2]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受银行不良债权,涉及金额1万多亿,债务人近100万户.债权近千万笔,其所面临的通知债务人的困难与资产证券化类似。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则创造性地提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国有银行债权后,原债权银行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债权人履行了《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通知义务.为摆脱上述困境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当然,对于这样的通知形式也只能适用于资产证券化这类特殊情况中,而不具有普适性.这是保护第三债务人利益的必然要求。
    [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等:《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2]常鹏翱:《物权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3]王闯:《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0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全国人大法工委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钟青:《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崔建远主编:《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王小莉:《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何小峰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彭冰:《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沈沛等:《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13]周楠:《罗马法原论》(下),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4]杨明刚:《合同转让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沈达明:《法国/德国担保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6]李国安主编:《国际融资担保的创新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郑玉波:《民法债篇总论》,陈荣隆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孙礼海、蒋乐民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全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9]王利明等:《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20]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刘保玉、吕文江:《债权担保制度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4]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常鹏翱:《物权法的展开与思》,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6]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邱聪智:《新订民法债编通则》(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9]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0]陈自强:《民法讲义Ⅱ:契约之内容与消灭》,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1]黄斌:《国际保理-金融创新及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2][德]沃尔夫:《物权法》(第20版),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3][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下册),申卫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4]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5][日]近江幸治:《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6][英]费瑞迪·萨林格:《保理法律与实务》,刘园、叶壮林译,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年版。
    [37][美]科宾:《科宾论合同》(下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38][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39][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邱海洋:《物权法应扩大动产担保物范围并统一动产担保登记制度》,载刘保玉主编:《担保法疑难问题研究与立法完善》,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王闯:《规则冲突与制度创新(下)--以物权法与担保法及其解释的比较为中心而展》,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7月4日。
    [3]王利明:《收费权质押的若干问题探讨》,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2期。
    [4]刘保玉、孙超:《物权法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解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刘保玉、赵军蒙:《权利质权争议问题探讨与立法规定的完善》,载王利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6]刘保玉:《论担保物权的竞存》,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7]屈茂辉、许静:《应收账款融资担保方式及其制度选择》,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8]梁慧星:《物权法草案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1期。
    [9]许多奇:《银行保密义务与信息披露的现实冲突和法律整合--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中心》,载《法学》,2007年第6期
    [10]徐冬根:《论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方式中的“真实出售”》,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1]刘绍猷:《“将来之债权”的让与》,载于郑玉波主编:《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中),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12]张谷:《论债权让与契约与债务人保护原则》,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
    [13]李永峰:《债权让与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2期
    [14]黄斌:《国际保理业务中应收账款债权让与的法律分析》,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5]许多奇:《资产证券化中的债权让与法律问题》,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6]尹田:《不动产登记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关系》,载《河南省政法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7]付荣:《金钱债权转让在我国金融领域的现实需要及问题探索》,载邹海林主编:《金融担保法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版
    [18]戴建庭:《债权让与制度比较研究》,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8期
    [19]王利明:《论他物权的设定》,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
    [20]李永峰、李昊:《债权让与中的优先规则与债务人保护》,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1]陶丽琴:《抵押物保险合同上担保物权的竞和》,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22]韩海光、崔建远:《论债权让与和对抗要件》,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6期
    [23]郝美英:《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法中的概念、结构及主要法律问题》,载《金融时报》2002年6月6日版
    [24]尹飞:《权利让与通知的主体及效力》,载《判解研究》2002年第3期;
    [25]张雪忠:《通知:债权移转的生效要件》,载《法学》2005年第7期。
    [26]徐涤宇:《债权让与制度中的利益衡量和逻辑贯彻》,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27]邓建云:《诉讼能否为债权转移的通知》,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4月10日
    William H.Lawrence,Understanding Secured Transactions(second edition),Matthew Bender Company
    John F.Dolan:Secured Transactions and Payment Systems,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radford Stone.Uniform Commercial Code(5~(th)Edition).WEST GROUP.2000
    UCC Hornbook
    Peter F.Coogan,"THE NEW UCC ARTICLE 9",3 Harvard Law Review January 517(1973)
    Daniel. L. Girsberger , Defenses of the Account Debtor in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Vo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