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领犯罪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39年,美国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萨瑟兰首先提出了“白领犯罪”的概念,认为白领犯罪系“有着较高社会地位且受社会尊敬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的犯罪行为”。“白领犯罪”遂成为犯罪学的一个专门术语,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并引发越来越多的研究与探讨。
     我国的“白领犯罪”指的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经济地位并掌握一定权力的个人或单位,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以非体力的方式牟取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白领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白领犯罪活动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经济运行秩序,恶化了经济环境,造成了社会信用危机。
     萨瑟兰的差别交往论从一个侧面对犯罪行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解释,白领犯罪行为是在交际过程中与别人相互作用而学会的,可以用来阐明白领犯罪现象形成、蔓延的原因。默顿异常行为理论从功能主义的观点出发,把异常行为看成是社会系统不平衡的产物,同样可以用来解释白领犯罪发生的原因。我国的白领犯罪具有隐蔽性、职务性、智能性和非暴力的特征。白领犯罪因其特点而不易被发现,且由于白领犯罪不像街头暴力犯罪那样有直接的受害人,公众的安全感往往不会因白领犯罪而有所降低,受害意识显然不及街头暴力犯罪那样明显,报案和追究的力度远远不及街头暴力犯罪。而以罚代刑、重罪轻判和法律制裁不力,更导致当前中国白领犯罪的猖獗泛滥。
     针对中国的白领犯罪,社会首先要确立打防结合、预防为本的思想,并根据犯罪形势发展进一步完善立法,建立起一套严密的防范体系。预防白领犯罪,应该采取多种类、全方位的措施坚决有力地予以整治,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白领犯罪的发生。具体而言,防治白领犯罪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社会全体公民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研究白领犯罪的影响和促成犯罪的因素,建立优化信息平台,以智能型的防治手段对付智能型的犯罪;在建章立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并完善权力运作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打击惩治力度,使白领犯罪受到更直接、更有力的刑事制裁。
In 1939, Edwin Sutherl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rimi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white-collar crime”firstly, defining it as“a crime committed by a person of respectability and high social status in the course of his occupation.”Since then,“white-collar crime”has become a terminology widely accepted by the academia in the study of criminology, and 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China,“white-collar crime”refers to a crime committed by a person or a work unit of high social/economic status and authority in the course of his occupation to acquire illegal benefits. A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goes deeper and its economy becomes more open, and as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system gets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white-collar crimes also grow rapidly. Such crimes seriously hurt China’s economic order and social credibility and damage China’s economic environment.
     Sutherland’s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provides a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the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hite-collar crimes from one angle. According to his theory, the behavior of white-collar criminals is learned and developed from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and this explains the source and evolution of such crim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functionalism, Morton’s abnormal behavior theory considers abnormal behavior as a product of unbalanced social system. This theory can also explain the reasons of white-collar crime.
     White-collar crime in Chin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hidden, occupational, intellectual, and non-violent. Becaus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hard to be detected. Unlike street crime, white-collar crime does not have direct victims, and therefore the public will not feel that their safety has decreased because of white-collar crime. Because white-collar crime does not cause as obvious a feeling of being victimized as street crime, white-collar crimes are not pursued as vigorously as street crimes. Another reason for today’s high white-collar crime rate in China is that punishment for such crime is not severe enough.
     To prevent white-collar crime in China, the society needs to first implement a strategy that combines pursuing current criminals with preventing future occurrence of the crime, and put the emphasis on crime prevention. Furthermore, we need to improve our laws and build a strict system against the crime. To prevent white-collar crime, we should use various tools to reduce the crime from its root. Specifically, the measures should include public law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establishment, use of high-tech methods in dealing with intellectual criminals, development of mor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enforcing laws more strictly so as to punish white-collar criminals more directly and forcefully.
引文
1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28 页。
    
    2 《中国大百科全书:精华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一版,第 132 页。
    3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年 4 月出版,第 215 页。
    4 法国拉鲁斯出版公司著:《拉鲁斯百科全书》第一卷,华夏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第一版,第 159 页。
    5 赵孟营主编:《社会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4 月第一版,第 326 页。
     6 中国国情研究会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2006 中国生活报告》, http://www.hdcmr.com/article/jzqb/11/02/6498.html。
    7 《中国大百科全书:精华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一版,第 132 页。
     8 赵孟营主编:《社会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4 月第 1 版,第 336 页。
    9 太原新闻网:《统战部定义新社会阶层》, http://www.tynews.com.cn/tywbmap/2006-09/18/content_2564223.htm。
    10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年 4 月出版,第 215 页。
     12 埃德文?H?萨瑟兰著(成良文译):《白领犯罪问题》(《白领犯罪》第一章),载《河南公安学刊》1992 年第 4 期第 49 页。
    13 埃德文?H?萨瑟兰著(成良文译):《白领犯罪问题》(《白领犯罪》第一章),载《河南公安学刊》1992 年第 4 期第 49 页。
    14 王牧主编:《新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一版,第 298 页。
    15 H?Edelhertz,The nature, impact, and prosecution of white-collar crime.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3.
    16 王牧主编:《新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一版,第 297 页。
    17 ChinaPress.com:《商业犯罪》,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series/default.asp?sec=crime&art=0311crime.txt。
     18 皮艺军著:《犯罪学研究论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第一版,第 252 页。
     19 魏平雄、张智辉等主编:《预防犯罪概论及白领犯罪剖析与对策》,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82-183 页。
    
    20 [美]D·斯坦利·艾兹恩、杜格·A·蒂默著:《犯罪学》,群众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08-210 页。
    21 [日]森本益之、濑川晃等著:《刑事政策学》,戴波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04 年版,第 251 页。
    22 刘强编著:《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3 页。
     23 刘强编著:《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第一版,第 290 页。
     24 [美]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工业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何秉松译,中信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第一版,第 202 页。
     25 薛凤清、李建辉主编:《犯罪学概论》,群众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第一版,第 156 页。
    26 王牧主编,《新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一版,第 296 页。
     27 王牧主编:《新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一版,第 250 页。
    
    28 [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刘铎等译,群众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85-186 页。
    29 [苏]B·K 茨维尔布利等著:《犯罪学》,曾庆敏等译,群众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65-268 页。
     30 魏平雄、张智辉等主编:《预防犯罪概论及白领犯罪剖析与对策》,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90-191 页。
    31 许春金著:《犯罪学》,三民书局 2000 年版,第 320-321 页。
     32 [美]小路易斯?R?米泽尔著:《智能犯罪——遍及全世界的白领犯罪与自我防范措施》,马季方译,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第 1 版,第 1 页。
    33 中华工商时报:《瑞士白领经济犯罪所涉金额巨大》,http://www.cbt.com.cn/CBtEnterprise/frontend/news.asp?ID=47693。
     34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年 4 月出版,第 215 页。
     35 中国法学会主管主办:《中国法律年鉴(2005 年)》,中国法律年鉴社 2005 年 8 月第一版,第 150-151 页。
    36 新华网:《全国查处商贿案近 7 千件,涉及厅局级干部 49 人》,http://news3.xinhuanet.com/legal/2006-07/31/content_4898537_1.htm。
     37 于滨:《经济犯罪呈现十个新动向》,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03 年第 10 期,http://www.szps.gov.cn/article/newsview.asp?id=1141&issue=2003%C4%EA%B5%DA12%C6%DA&column=%BE%AD%BC%C3%D7%DD%BA%E1。
    38 [美]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工业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中信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第一版,第 200页。
     39 [德] 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犯罪学》,马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11月第 1 版,第 536--537 页。
    40 [美]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工业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中信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第一版,第 24页。
     41 [美]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工业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中信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第一版,第 22页。
     42 埃德文?H?萨瑟兰著(成良文译):《白领犯罪问题》(《白领犯罪》第一章),载《河南公安学刊》1992 年第 4 期,第 48 页。
    43 ChinaPress.com:《商业犯罪》,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series/default.asp?sec=crime&art=0311crime.txt。
     44 [意]恩里科?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刑法学译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1 版,第 200 页。
     45 [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 6 月第 1 版,第 104页。
    46 [意]恩里科?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刑法学译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一版,第 184 页。
     47 杨宇冠、杨晓春编著:《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397页。
     48 杨宇冠、杨晓春编著:《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394页。
    49 [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 6 月第 1 版,第 108页。
    50 [英]约翰?格拉海姆、特雷弗?白男德著:《欧美预防犯罪方略》,王大伟译,群众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出版,第 15 页。
     51 埃德文?H?萨瑟兰著(成良文译):《白领犯罪问题》(《白领犯罪》第一章),载《河南公安学刊》1992年第 4 期,第 50 页。
    52 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52 页。
    1、[意] 恩里科?菲利著:《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1 版。
    2、[意] 恩里科?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1 版。
    3、[美] 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工业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何秉松译,中信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第 1 版。
    4、[德] 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犯罪学》,马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第 1 版。
    5、[美]D·斯坦利·艾兹恩、杜格·A·蒂默著:《犯罪学》,谢正权、邬明安、刘春译,群众出版社 1989 年版。
    6、[美]小路易斯?R?米泽尔著:《智能犯罪——遍及全世界的白领犯罪与自我防范措施》,马季方译,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第 1 版。
    7、[美]基蒂?卡拉维塔著:《白领犯罪:金融业巨额诈骗及权术》,李斯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 9 月第 1 版。
    8、张远煌著:《犯罪学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第 1 版。
    1、魏平雄、张智辉、柯良栋、欧阳涛主编:《预防犯罪概论及白领犯罪剖析与对策》,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7 年 3 月第 1 版。
    2、王牧主编:《新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 1 版。
    3、刘强编著:《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3月第 1 版。
    4、赵孟营主编:《社会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4 月第 1 版。
    5、杨宇冠、杨晓春编著:《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1 版。
    6、杨宇冠、吴庆高主编:《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第 1 版。
    埃德文·H·萨瑟兰著:《白领犯罪问题》(《白领犯罪》第一章),成良文译,载《河南公安学刊》1992 年第 4 期。
    1、玛丽亚·S·博斯、巴巴拉·克拉菲尔德·乔治著:《对白领犯罪传统观念的挑战》,董淑君、李兴安译,原载《美国刑法杂志》,1992 年 1-2 月号,http://www.gzlaw.net/study/xsfx/fzyj/0642317294537964.html,(访问日期:2006 年 6 月 10 日)。
    2、中国国情研究会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2006 中国生活报告》, http://www.hdcmr.com/article/jzqb/11/02/6498.html,(访问日期:2006 年 7月 10 日)。
    3、ChinaPress.com:《商业犯罪》,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series/default.asp?sec=crime&art=0
    311crime.txt,(访问日期:2006 年 5 月 5 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