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世纪西方旧时髦体系的时装偶像风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如同《纽约时报》著名编辑艾米·M·斯宾德勒曾说过的:“无论谁在时装界超过五年,都会感觉时尚的轮回重复,就像溺水的人回忆一幕幕生活片断。”而时尚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于此,旧的时尚过往从未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消亡,而是随着其完善逐步达到与“过去的自我”的高度一致性,并演化成又一轮再生。对于许多设计师而言,无论他们的新系列如何幻化,他们的缪斯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耐人寻味的面孔与姿态作为设计师观望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风格指标,帮助他们稳固地树立起一个明朗的时髦体系,而将他们作为本文进行时装偶像塑造研究的人物蓝本这一动机,则坚定地立足于时尚领域中至今仍旧以“循环论”这喋喋不休的争鸣为核心的学术现象。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将贯穿现代时装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即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这一个世纪极具特色的社会时代背景不仅造就了每一个十年都呈现出时代精神的时髦体系,并且也成为经典时装偶像与传媒崇拜的滥觞。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曾经抛砖引玉地如是说“杰出的潮流引导者是一群出了名的难以分析的人,有时候他们比职业预言家更能准确地预测到未来的摸样,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是历史上最难捉摸的问题,对于文化史学者来说,这个问题尤其重要。”本文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设,以经典旧时装偶像为起点,用社会化的视角探寻个人风格的成熟历程,选择特定时期对时尚界产生巨大影响的美术、电影、文学以及公众领域内的男女时装偶像,从他们所在的时代背景、社会价值观、个人经历、处世哲学对个人风格的影响的角度进行探究,用与服装设计相关的权威理论作为研究基础,从准确的、学术的、理性的研究视角进行细致的分析,将不同时代里的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风格阵营分门别类,着重讨论影响时装偶像形成个人风格的主客观因素,把各种影响因素确立在一个空间中以统合成明晰的模式图表,本文所构建的模式的关键部分,即“时装偶像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动因”和“服饰能指语汇”,主要以服装社会学、服装社会心理学、时尚的哲学、流行体系与服饰符码四大理论为基础,结合本文的目标做出整合性的尝试以及服饰文化层面的深入研究,以探寻旧时装偶像自身的艺术魅力作用于现代流行的力量源泉为宗旨,研究贯穿其中的时髦体系,让历久弥新的旧面孔作为偶像塑造革命的灵感,帮助现代媒体创造属于现代的经典。
"Anyone who has been in the fashion business for longer than five years," Amy M. Spindler, the sensationally famous New York Times formal critics once wrote, "might be feeling like a drowning man whose life is flashing before his eyes." It shows the unique charm of fashion that the forepassed styles had never been dissolving during its develop process, but reaching an edge point of speed by prosecuting self-consummation and eventually evolved as another round of rebirth. Old fashioned idols declared their eternity extremely strong at the age of vintage, for most of the designers, their muses nevertheless remain the same no matter how the new collection changed, as Catherine Deneuve for Yves Saint Laurent, Marlene Dietrich for Giorgio Armani, and Frida Carlo for Jean-Paul Gaultier, those spectacular faces become fashion guidelines to help the artists to appreciate the pass, present and future and support them to build system of style vividly as assistors. The motivation to concentrate upon those icons as research models is firmly base on the ceaseless crucial discussion about circulation theory of fashion in academic phenomenon.
     The substances of this thesis are attempted to penetrate the fashion history from 1920 to 1990, distinct social backgrounds of this particular century not only gave birth to marvelous system of styles differently in every decade, but also became the fountainhead of classic fashion icons and media worship. Eric J.Hobsbawm, who's one of the best known historians of the 20th century once indicated that "why brilliant fashion designers, a notoriously non-analytic breed, sometimes succeed in anticipating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better than professional predictors, is one of the most obscure questions in history; and, for the historian of culture, one of the most central." The main target of this thesis is designed to resolve this question by selecting prevalent female and male fashion icons in art, film, literature, and social areas, discovering the personal maturity, their existence times, civilization values, individual experiences, philosophy of living, and fashion attitudes with socialized perspectives, while additionally accomplish the regulations of creating icons by way of settling research standpoint upon authoritative and academic theories with specific, professional, and rational thoughts, categorize the research models into several distinctive style camps, and emphatically discus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of personal style formation by establishing them in one specific dimention to compose a legible module diagram. The crucial part of this thesis, which, could be know as the social factors of fashion icons' personal styles and significant of fashion, are technically based on four relative theories such as sociology of fashion, social psychology of fashion, philosophy of fashion, and the fashion system, moreover, the primary spirit is to make an accomplished experiment and penetrate with the cultures of fashion in order to explore fashion icons' arty charisma through those lavished recognition of old fashion faces, for the sake of providing help for modern media to create contemporary classics.
引文
1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2 Henri Art Magazine blog. Run Down.2009年8月21日,http://henrimag.com/blogl/?p=1846
    1转引自倪虹.大众传播媒介的权利.新闻与传播研究[J],1999年第一期,第24页
    2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M],1996年,第72页
    3樊葵.传媒崇拜: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田.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4月20日,第96页
    4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
    1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l.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28页
    2茨维坦·托多洛夫/罗贝尔·勒格罗/贝尔纳·福克鲁尔.个体在艺术中的诞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55页
    3鲍桑葵.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5页
    4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20页
    1樊葵.传媒崇拜: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J].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2尹金凤.大众媒介偶像塑造的伦理问题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5月,第47页
    3夏青.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J].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4月,第30页
    1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598页
    2转引自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0页
    1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
    2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
    3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ld/
    4转引自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21页
    1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三版,第53页
    1对flapper一词较为贴切的理解是“搓衣板”身材的“摇摆女郎”,特定用来形容1920年代画着浓重的妆容、穿短裙、留波波头、热衷爵士乐并以轻蔑和招摇的个性标榜独立自主的女孩。资料来源:Wikipedia
    2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三版,第65页
    1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三版,第98页
    1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三版,第118页
    1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三版,第153页
    1 geek一词可译为“书呆子”,亦称为“极客”,特指那些拥有超群智慧、乐衷于埋头钻研学术而不懂得为人处世、并且衣着方式一板一眼的知识分子。资料来源:Wilipedia
    2转引自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三版,第169页
    1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三版,第196页
    1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605页
    1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3页
    1盖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转引自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44页
    2杨以雄主编.服装市场营销[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1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
    2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6页
    1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182-183页
    1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页
    2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79页
    1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61页
    1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172页
    2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9页
    3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209页
    1司徒佩琪.杰奎琳画传[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34节.特立独行的“权利”女神
    2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4页
    1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页
    2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1时装偶像的选取遵从于Charlotte Seeling著,Fashion-The century of the Designer 1900-1999[M]
    2李俊等编著.服装商品策划学[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9页
    1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56-60页
    1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1胡经之,吴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上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3页
    2张海花.服装风格与传播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年12月,第6页
    1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2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4页
    3罗兰·巴特.敖军译.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1罗兰·巴特.敖军译.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转引自杨简如.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究——以《流行体系》为例[J].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6月,第21页
    1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1黎坚惠.时装·时刻[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2页
    [1]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受之.世界服装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李当崎.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李当崎.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刘晓刚.服装设计300问[M].金盾出版社,1997
    [7]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8]苏珊·B·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9]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2004
    [10]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4年
    [11]鲍桑葵.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1985
    [12]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模仿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3]陈彬.时装设计风格[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14]艾莉森·卢瑞.解读服装[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15]约翰·范·奥夫特瓦尔德.芝加哥学派[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6]杨以雄.服装市场营销[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17]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作家出版社,1996
    [18]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9]辜振丰.布尔乔亚-欲望与消费的古典记忆[M].岳麓书社,2004
    [20]王蕾、小琳.霓裳神话:媒体服饰话语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1]范景中.附庸风雅和艺术欣赏[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22]妮娜·加西亚.风格秘语[M].中信出版社,2008
    [23]罗伯特·杜歇.风格的特征[M].三联书店,2003
    [24]茨维坦·托多洛夫/罗贝尔·勒格罗/贝尔纳·福克鲁尔.个体在艺术中的诞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5]奥维·洛夫格伦、乔纳森·弗雷克曼.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6]胡经之,吴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上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7]司徒佩琪.杰奎琳画传[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8]李俊等编著.服装商品策划学[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
    [29]黎坚惠.时装·时刻[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0]Didier Grumbach, Histoires de la mode[M],2007
    [31]Charlotte Seeling, Fashion-the Century of the Designer[M] 1900-1999
    [32]J Gronow,Taste and fashion:the social function of fashion and style[M]. Actasociological(Trykt ugt),1993
    [33]Synnott, Anthony, The body social:symbolism, self and society[M], London: Routtedge.1993
    [34]Davin Stenn, Clara Bow:Running Wild[M], Cooper Square Press.2000
    [35]Sarah Bradford.America's Queen, The life of 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M],Penguin,2001
    [36]Norbert Stresau.Audrey Hepburn[M], Heney,1985
    [37]Caren Roberts-Frenzel.Rita Hayworth[M], Harry N Abrams,2001
    [38]仙童服饰辞典[M]. Fairchild Publications,Inc. NY,2005
    [1]倪虹.大众传播媒介的权利.新闻与传播研究[J],1999年第一期
    [2]樊葵.传媒崇拜——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J].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金艳.媒体服饰话语中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J].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高燕.论服装符号学的研究方法[J].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周韵.时尚文化的符号学解读[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卢义.服装品牌理念设定与风格定位的依据与流程研究[J].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何爱琳、朱秀丽.生活方式对服装品牌风格定位的影响[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二期
    [8]孙沛东.消费主义与广告——以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三期
    [9]郑杭生、杨敏.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拓展[J].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方法研究中心,2004
    [10]王晓华.明星崇拜现象与信仰的一种转向[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五期
    [11]周晓红.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八期
    [12]杨春宇.都市·符号·自我认同[J].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13]夏青.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J].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尹金凤.大众媒介偶像塑造的伦理问题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5]马红霞.时尚的社会学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16]张海花.服装风格与传播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17]杨简如.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究——以《流行体系》为例[J].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