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党政治传播是指政党通过自身组织体系或大众媒体,传播其政治主张及路线方针政策以形成政治舆论的过程。政党政治传播具有监测环境、构建核心价值观、塑造政治形象、政治动员、社会整合五大功能。
     政治传播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是其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是领导革命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陷入泛政治化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传播逐渐走向务实。
     当前,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面临复杂的生态环境。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信息化使世界舆论争夺更趋激烈;从政治环境看,中国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效为中共政治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从社会环境看,社会转型加快,结构出现裂变;从文化环境看,大众文化发展迅猛,文化走向世俗化;从自身建设看,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得到提高,但其掌握的政治资源有所流失,提高政治认同的难度有所加大。
     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已形成立体化格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显著成效,凝聚了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改善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如政治信息渠道不畅、大众媒介异化、对互联网调控办法不多、价值观构建结构失衡、传播话语僵化、社会心理疏导不够、国际话语权不够等。
     优化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需要树立真实真诚、分层分众、受众本位、公共传播、政治营销和法治化等传播理念;整合多种政治资源,充分发挥人文知识分子、非政府组织、艺术工作者、意见领袖等在政治传播上的作用;从道路与方向、理论与旗帜、制度与政策、价值与文化、形象与资源等方面优化政治传播的内容;注重完善沟通机构、形成主导格局、建立干预机制;建构有效的政治符号,改善政治修辞方式,争夺国际话语权。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of parties is a process that parties disseminate their political ideas and policies through their own organizations or mass media to form political public opinions. It has five major functions as follows:monitoring environment, building core values, shaping political images,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 a great advantage and a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it was the tool to revolutio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it changed into the hor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fell into a pan-politicalization condition; whil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tended to Pragmatic.
     The CPC'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 facing a complex environment nowad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have made competitions in world opinions more intens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litics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CPC'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nvironment, the accelerat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has led to the fission of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environment, the mass culture has got a rapid development, and tended to secu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construction,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he CPC' s construction has been improved. Nevertheless, the CPC is facing the scaterring of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to enhance it'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 CPC has formed a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sinic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which shaped a powerful for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improved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CPC.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flaws such as poor access to political information,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lack of Internet-control methods,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values building, ossification of word communication, insufficient to socia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h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power of discourse and so on.
     Optimization of the CPC' 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eeds to innovate its concepts, which should be real honest, stratification divided, audience-based, public communicated, political marketing and legalized, etc. It also needs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the function of intellectual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t workers and opinion leaders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o optimize the content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t should work on the road and direction, the theory and banner, the system and policy, the value and culture, the image and resources, meanwhile perfect the communication agencies to form a dominant pattern and establish an intervention mechanism. Besides, it needs to construct effective political symbols to modify the way of political rhetoric and fight for the international power of discourse.
引文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①宋黎明: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机制研究,中国知网数据库,第一章第9页
    ①《传媒殖民政治》,(德)托马斯·梅耶著,刘宁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5页
    ①《理解媒介》,[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版第3页
    ①《传播与意义的构建——关于“传播”定义的再思考》,姚君喜,《当代传播》2009年第2期第22页
    ①《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李元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4页
    ①《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从旧宣传到新宣传》,刘海龙,《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9期
    ①《当代西方政党组织形态变化述评》,徐锋,《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第102页
    ①《政治传播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困境分析——基于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视角》,苏颖,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本科毕业论文
    ②《转型时期的政治传播功能分析》,周建国,《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第64-68页
    ③参考《大众传播与当代政治——西方政治传播研究述评》,何子建,《北方论坛(哈尔滨)》1992年第4期第75-81页
    ①《政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研究》赵理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24页。
    ②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将社会控制泛化,将法律、宗教、舆论、礼仪、艺术等都视为一种社会控制,按此逻辑,政党的所有行为都是一种社会控制行为。即政党政治传播有别于法律、纪律手段,通过政治修辞、政治说服等来实施的软性社会控制。
    ①《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卷第3页
    ②同上第3页
    ③《胡乔木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邓涛,《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2期第32页。
    ①《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报刊研究》,钱承军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②(李大钊的新闻思想,邓辉林,《军事记者》2007年第6期
    ③ 《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员先进性的要求》, 李三乔,荆门党史地方志网站2008年7月24日。
    ①《论中央苏区政府的信息传播》,赵平喜、吴柳,《新闻爱好者》2007年10(下半期)第27页。
    ②《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徐新平、樊其顺,《求索》2006年第三期第171页。
    ③《群众办报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黑板报》,李文,《新闻知识》2008年第3期第65页。
    ①《陆定一:中国新闻工作的先行者》,张寿春,《中国政协》2006年第6期第21页。
    ②《对晋绥日报人员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1319页。
    ①《全党办报的实践者——<三边报)》吴恩,田瑾,《经济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120页。
    ②办报读报全党化,必然衍生出政治家办报的结论。革命时期的报纸,政治宣传的使命特别突出,政治诉求表现尤为突出。当时的党报党刊,政治宣传的使命特别明显,政治敏感性相当强,党性强,从对《解放日报》的改造可以看出来。
    ③《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杨建中,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二期68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资料,来源:新华网
    ②《红军报刊:新闻史上光辉的一页》,江小惠,《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0期第3页。
    ①参考《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22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第78—91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①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后来也称“三大法宝”、“三大万岁”,“三面红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的冒进。
    ②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持续时间长,放在“文革”期间分析。
    ①“四大元帅” 是指钢铁、煤炭、粮食、棉花四类中国急需发展的工农业。
    ①《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吴毅,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第110页
    ①《“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传播及历史启示》,张昭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第41页
    ①《雷打不动学毛选》,吕锐先,太原晚报网2010-12-14,来源:太原晚报
    ②《论“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传播》,张昭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第17页。
    ③忆苦思甜:指“回忆、控诉旧社会所受的苦,赞美新社会过的幸福生活”
    ①《论“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传播》,张昭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第18页。
    ②同上第1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①《在史诗中裂变的小岗村》,钱江,人民日报1994年3月4日
    ②《中国大众传媒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2005-12-22 文件来源(中国喷绘网)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1卷,第2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2年版第3卷第68页
    ②《对国家形象研究的反思和探索》,王祎,《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期
    ①《关于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主要趋势》,中央党校张伯里
    ② 《美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与展望报告》,杨晓白,2009年04月07日人民网-传媒频道
    ①《中国崛起挑战美国对华话语体系》,杰弗里·亚历山大,汉斯·安德森,《领导文萃》2011年第1期第31页。
    ②《从各国媒体报道观察各国对中国的细微态度》,天涯社区2008-12-19
    ①《蔡武:软实力竞争中西强中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30日
    ①《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新华网2011年03月16日
    ①《政策变量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李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2007年12月
    ②《内地农村学生难入名校北大学生占比从三成跌至一成》,潘晓凌,2011年08月05日新民网
    ①《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布与传媒的宣泄功能》,童兵,《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3期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俞可平谈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未来》,新华网2011年6月13日
    ①《中国公民社会边走边唱》唐明灯,《时代周报》2010年02月11日
    ①《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研究——以鄂西北x村为例》,秦琴,2005.6
    ①《定义大众文化》,金元浦,《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26日,转引自中国网
    ①《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传媒表征》,徐浩然、雷琛烨,2005年08月08日人民网
    ②《精英文化主导话语权掌控国民价值尺度与审美趣味》,高丙中,《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
    ①《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①《代表委员热议文化多元:自觉自信自强让主旋律高扬》,人民日报2011年3月8日
    ①《浅析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的新成就》王跃勇,《企业家天地》2008年9月下旬刊
    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任理轩,人民日报2011年6月28日
    ①《执政资源论》,徐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①《执政资源论》,徐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①《超越传统建构诚信的传媒体系》,戴元光,《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0期第13页
    ①《不信东风唤不回——关于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新近思考》,孟建、陈欣钢,《新闻与传播)》2011年1月
    ②《突发公共时间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童兵,《新闻与传播》2010第3期第3页
    ①《微博与公共领域》,张跣,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1年第3期第26页
    ②同上第27页
    ①《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凝聚起民族复兴力量》任仲平,人民日报2008年7月4日
    ①《论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吴家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① 《修辞视角下的中国威胁论》,张泓,《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36页
    ①《党的形象研究二十年综述》,石国亮,梁文杏,《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11月第9页
    ②《党的形象研究二十年综述》,石国亮,梁文杏,《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11月第11页
    ③《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新形象》,陈凤翔,《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11月
    ①《从赴京接访看我国现行信访体制的缺陷》,欧阳中球,三农中国网2005年6月12日
    ②谢岳认为“信访制度的象征性意义大于其实质性意义”,见其《当代中国社会沟通》
    ③值得庆幸的是,近期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删除了“新闻媒体不得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意在限制“部门化”和地方保护主义,确保相关信息在最大程度上的共享。
    ①《刘晓春:民谣是一张隐秘的大嘴》,《新快报》2005年01月26日
    ①转引自《“当代中国传媒改革”的海外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学者“中国传媒改革”研究综述与思考》,刘兢,《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0期第63页。
    ①《控制、引导还是对话——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理念的新思考》,谢金林,《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9期第7页。
    ①《官方调查:上海9成市民认为诚实守信等于吃亏》,《法制日报》2010年6月25日。
    ②《中国日报》英文版,2007。——转引自《中国到底有多少人信教》郑风田、阮荣平、郎晓娟,南方医科大学心理管理系统网2010年1月26日
    ①《双向视角及其盲点:中国政治语言研究述评》,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74页
    ①《不信东风唤不回——关于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新近思考》,孟建、陈欣钢,《新闻与传播》2011年1月。
    ②《压制还是对话——国际政治中的霸权话语分析》,甘均先,《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1期
    ①转引自《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崔守军,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1年第3期第3页。
    ①《暗箭:政治象征的三重争夺》,王海洲,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10年第12期第42页。
    ②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有宣传部,“宣传”(propaganda)与“传播”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宣传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目标指向性更强,强调灌输和教育,单向性,而传播的外延要宽泛一些,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存在着互动、交流、沟通的情况。就因为这个原因,国内曾有专家和学者建议将宣传部对外翻译时,不要翻译成"propaganda",而是要翻译成"Communication"。)
    ①清末民初,曾有一段民间办报高潮,但如昙花一现。
    ②《中国古代的政治传播》,孙旭培
    ①《政治营销学》,赵可金、孙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①《国家形象传播的四大原则》,张昆,《国际观察2008年第1期》第42页。
    ①刘少奇:《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①《中国电视文艺公共性的困境与展望》,盖琪,《新闻与传播》2011年4月
    ②《应当重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陆贵山,1999年,百度文库
    ①《人民网评:对话“意见领袖”》,2011年07月13日人民网
    ②同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03页
    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云杉,求是—红旗文稿2010年08月10日
    ①《试论舆情的权变管理》,沈听、凌宏彬,《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4期第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2011年1月第2版
    [3]《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2011年1月第1版。
    [4]《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当时教研部编,郭德宏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5]《毛泽东选集》(1-4卷)1991年6月第2版
    [6]《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邓小平文选》(1、2、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中国共产党建设史》,高新民、张希贤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9]《政党论》,王长江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0]《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李金河著,中国编译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1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研究》,吴家庆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2]《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郑师渠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3]《中国党史重大事件述评》(修订本),郭德宏、李玲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14]《传播学》,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5]《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16]《政治传播学概论》,周鸿铎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7]《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18]《政治传播学引论》(第2版),布赖恩·麦克奈尔著,殷祺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9]《传播学概论》(第二版),[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20]《传播学通用教程》,张雷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21]《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董璐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22]《传播学关键词》,陈力丹、易正林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3]《政策传播论》,段林毅、王官仁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24]《政治营销学导论》,赵可金、孙鸿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25]《当代中国政治沟通》,谢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6]《执政党与大众传媒》,丁柏铨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 0年10月第1版
    [27]《思想政治教育接收论》,王敏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8]《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之实证研究》,李红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29]《求真思录》,周作瀚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2版
    [30]《党史商鉴》,周大江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1]《政治传播学》,邵培仁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版
    [32]《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张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33]《政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研究》赵理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34]《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李希光、周庆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5]《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李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36]《国际传播政策新视野》,金冠军、郑涵、孙绍谊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1版。
    [37]《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刘继南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38]《媒介批评通论》,刘建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9]《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40]《政治形态文艺学——五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王建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41]《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张旅平、夏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2]《“颜色革命”在中亚》赵常庆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43]《21世纪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对策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44]《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6月第1版。
    [45]《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张耀灿等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46]《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张玉国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7]《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乔健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48]《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张秀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9]《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逊文集第4卷,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50]《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宋善文著,群言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51]《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张浩、田青译,展江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52]《传播与社会影响》,[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53]《政治传播学引论》(第二版),[英]布莱恩·麦克奈尔著,殷祺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4]《传播的四种理论》,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著,戴鑫译,展江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55]《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美]约翰·费斯克著,许静著,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56]《有效传播》(第七版),特里·K.迈克尔·甘布尔著,熊婷婷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57]《传播的偏向》,[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58]《帝国与传播》,[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59]《传媒殖民政治》,(德)托马斯·梅耶著,刘宁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60]《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10第1版。
    [61]《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62]《现代传媒史》,[日]佐藤卓己著,诸葛尉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63]《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熊澄宇选编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64]《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3版。
    [65]《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66]《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671《媒介环境学:思想严格与多维视野》,[美]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68]《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69]《中国乡村传播学》,谢咏才、李红艳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70]《人际传播学》,薛可、余明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71]《全球传播学引论》,李智著,新华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72]《政府传播论》,高波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73]《传播与文化研究》,吴予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74]《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刘文富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12月第1版。
    [75]((社会转型与传播理论创新》,戴元光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9月第1版。
    [76]《国家形象传播》,张昆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77]《媒介崇拜论》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78]《媒介竞争论》蔡骐、蔡雯著,岳麓书社2002年3月第1版。
    [79]《互动传播的思维》,赵莉、钱维多、崔敬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80]《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81]《社会资本与政党领导》祝灵君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82]《全球化与世界政党变革》,史志钦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83]《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王长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84]《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王邦佐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85]《中国政治分析:视界与维度》,赵海月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
    [86]《中国社会心理分析》,沙莲香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87]《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88]《中国新闻舆论史》,林语堂著,王海、何洪亮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89]《中国未来走向:聚焦高层决策与国家战略布局》,《中国未来走向》编写组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90]《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王佳航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91]《媒介素养》,蔡帼芬、张开、刘笑盈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92]《政府网络传播》,曹劲松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93]《传播法概论》,夏晓鸣、马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94]《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传媒》,赵鸿燕、葛殿聪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95]《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孙聚成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96]《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陈蕴茜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97]《世界是平的》,[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2月第2版。
    [98]《世界又热又平又挤》,[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王玮沁等译,何帆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99]《精神的力量》人民日报理论部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100]《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01]“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
    [102]《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中共中央理论局,学习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03]《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主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104]《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研究》,刘先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105]《全球化与文化资本》,薛晓源、曹荣湘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06]《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俞可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
    [107]《论表达自由》,甄树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08]《1999:不战而胜》,理查德·尼克松著,谭朝浩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0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
    [110]《从一大到十六大》,李颖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11]《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1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11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14]《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学习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115]《千年终结》,[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黄慧琦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116]《社会语言学》,陈原著,学林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117]《跨语际实践》,刘禾著,宋伟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3月第2版。
    [118]《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刘禾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8月第1版。
    [119]《关于当代世界重大问题讲稿选》,虞云耀、杨春贵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20]《国际问题二十讲》,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康绍邦、宫力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21]《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李慎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122]《变话:引导舆论新方式》,于建嵘、钟新、李元起等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5月第1版。
    [123]《最新党的宣传工作:规程方法与案例启示》,范虹轶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124]《中国博士后社科前沿问题论集》,中国北京博士后联谊会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125]《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学习出版社
    [126]《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沈志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127]《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人民出版社
    [12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社2004年9月版
    [129]《理解媒介》第3页,[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版
    [130]《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1]《政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研究》赵理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132]《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吴毅,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33]《关于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34]《执政资源论》,徐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35]《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吴建国等主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136]《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荆学民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137]《湖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2008》中国湖南省委网宣办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138]《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施雪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39]《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修订本),邵汉明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40]《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杨海英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41]《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王永贵等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42]《政治的逻辑》,王沪宁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43]《2006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李慎明、王逸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44]《论意识操纵》(上、下),[俄]谢·卡拉-穆尔扎著,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145]《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姚仁权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46]Bernard C. Cohen,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eversity Press,1963.
    [147]Hervert I. Schliller, Communciation and Cultural Domination, N. Y.:International Arts and Science Press,Inc,1976.
    [148]Roger Brown, Words and Thing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The Free Press,1958)
    [1]《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机制研究》,宋黎明(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
    [2]《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研究——以鄂西北x村为例》(博士论文),秦琴,2005.6
    [3]《暗箭:政治象征的三重争夺》,王海洲,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10年第12期
    [4]《转型时期的政治传播功能分析》,周建国,《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
    [5]《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云杉,求是一红旗文稿2010年08月10日
    [6]李元书,讲功能的部分,找《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机制研究》到出处
    [7]新中国60年来政治语言述评,李德昆(首都师范大学)《政治研究》,
    [8]参考《论政治动员》,徐彬,《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9]参考《执政党与社会整合》,王邦佐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2页)。
    [10]《论中国媒介传统对媒介制度变迁的隐性规制》,潘祥辉,《新闻与传播》2010年6月(多处参考章兴鸣2009)。
    [11]《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边巍、刘宏,《现代传播》2011第2期。
    [12]《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徐新平、樊其顺,《求索》2006年第三期。
    [1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突发事件新闻传播,李文明
    [14]“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传播及历史启示,张昭国,2008年7月《太远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5]文革宣传话语的修辞分析,林立峰
    [16]李大钊的新闻思想,邓辉林,《军事记者》2007.6。
    [17]《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第45页,中共中央党校当时教研部编,郭德宏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18]红军报刊:新闻史上光辉的一页,江小惠,《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0期
    [19]两次新闻改革中毛泽东新闻思想评析,程玲玲、韩亚峰,新闻知识2007.07.
    [20]论抗战胜利之初中国的政治格局,纪亚光,
    [21]胡乔木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邓涛,《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2期。
    [22]《社会资本与政党领导》,祝灵君
    [23]《世界是平的》,
    [24]《政策变量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李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2007年12月
    [25]李方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陆学艺,选自《中南海历史文化讲座四十讲——著名学者与中央高层讨论的问题》
    [26]《“断裂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许纪霖,2005年1月《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编者序。
    [27]《上层阶级化、下层碎片化: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孙立平,乌有之乡网站2007年11月28日。
    [28]《从“乡民社会”走向“公民社会”——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评析》,徐红,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3月
    [29]《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研究——以鄂西北x村为例》(博士论文),秦琴,2005年6月
    [30]《浅析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的新成就》王跃勇,《企业家天地》2008年9月下旬刊
    [31]《传播与意义的构建——关于“传播”定义的再思考》,姚君喜,《当代传播》2009年第2期
    [32]《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从旧宣传到新宣传》,刘海龙,《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9期
    [33]《当代西方政党组织形态变化述评》,徐锋,《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
    [34]《政治传播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困境分析——基于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视角》,苏颖,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本科毕业论文
    [35]《转型时期的政治传播功能分析》,周建国,《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
    [36]《大众传播与当代政治——西方政治传播研究述评》,何子建,《北方论坛(哈尔滨)》1992年第4期
    [37]《胡乔木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邓涛,《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2期
    [38]《论中央苏区政府的信息传播》,赵平喜、吴柳,《新闻爱好者》2007年10(下半期)
    [39]《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徐新平、樊其顺,《求索》2006年第三期
    [40]《群众办报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黑板报》,《新闻知识》2008年第3期
    [41]《陆定一:中国新闻工作的先行者》,张寿春,《中国政协》2006年第6期
    [42]《红军报刊:新闻史上光辉的一页》,江小惠,《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0期
    [43]《论建国初期农村政治传播的组织形式》,章兴鸣,《天府新论》2006年第3期
    [44]《“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传播及历史启示》,张昭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45]《雷打不动学毛选》,太原晚报网2010-12-14,来源:太原晚报
    [46]《在史诗中裂变的小岗村》,钱江,人民日报1994年3月4日
    [47]《中国大众传媒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2005-12-22文件来源:(中国喷绘网)
    [48]《对国家形象的反思》,王祎,《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期
    [49]《美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与展望报告》,杨晓白,2009年04月07日人民网-传媒频道
    [50]《数字鸿沟引论:信息不平等与数字机遇》曹荣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6期
    [51]《中国崛起挑战美国对华话语体系》,杰弗里·亚历山大,汉斯·安德森,《领导文萃》2011年第1期
    [52]《从各国媒体报道观察各国对中国的细微态度》,天涯社区2008-12-19
    [53]《蔡武:软实力竞争中西强中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30日.
    [54]《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新华网2011‘年03月16日
    [55]《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与单位现象》,李汉林、王奋宇、李路路,《管理世界》双月刊,1994年第2期
    [56]《政策变量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李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2007年12月
    [57]《内地农村学生难入名校北大学生占比从三成跌至一成》,潘晓凌,2011年08月05日新民网
    [58]《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布与传媒的宣泄功能》,童兵,《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3期
    [59]《俞可平谈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未来》,新华网2011年6月13日
    [60]《中国公民社会边走边唱》唐明灯,《时代周报》2010年02月11日
    [61]《定义大众文化》,金元浦,中国网
    [62]《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传媒表征》,徐浩然、雷琛烨,2005年08月08日人民网
    [63]《精英文化主导话语权掌控国民价值尺度与审美趣味》,高丙中,《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
    [64]《世俗化: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之趋向》,尹学朋,《学术探索》2004年第4期
    [65]《代表委员热议文化多元:自觉自信自强让主旋律高扬》,人民日报2011年3月8日
    [66]《浅析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的新成就》王跃勇,《企业家天地》2008年9月下旬刊
    [67]《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任理轩,人民日报2011年6月28日
    [68]《超越传统建构诚信的传媒体系》,戴元光,《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0期
    [69]《不信东风唤不回——关于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新近思考》,孟建、陈欣钢,《新闻与传播》2011年1月
    [70]《突发公共时间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童兵,《新闻与传播》2010第3期第3页
    [71]《微博与公共领域》,张跣,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1年第3期
    [72]《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凝聚起民族复兴力量》任仲平,人民日报2008年7月4日
    [73]《论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吴家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74]《修辞视角下的中国威胁论》,张泓,《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 0年2月
    [75]《党的形象研究二十年综述》,石国亮,梁文杏,《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11月
    [76]《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新形象》,陈凤翔,《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11月
    [77]《从赴京接访看我国现行信访体制的缺陷》,欧阳中球,三农中国网2005年6月12日
    [78]《刘晓春:民谣是一张隐秘的大嘴》,《新快报》2005年01月26日
    [79]《“当代中国传媒改革”的海外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学者“中国传媒改革”研究综述与思考》,刘兢,《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0期
    [80]《控制、引导还是对话——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理念的新思考》,谢金林,《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9期
    [81]《官方调查:上海9成市民认为诚实守信等于吃亏》,《法制日报》2010年6月25日
    [82]《双向视角及其盲点:中国政治语言研究述评》,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74页
    [83]《不信东风唤不回——关于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新近思考》,孟建、陈欣钢,《新闻与传播》2011年1月
    [84]《压制还是对话——国际政治中的霸权话语分析》,甘均先,《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1期
    [85]《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崔守军,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1年第3期
    [86]《国家形象传播的四大原则》,张昆,《国际观察2008年第1期》第42页
    [87]《中国电视文艺公共性的困境与展望》,盖琪,《新闻与传播》2011年4月
    [88]《应当重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陆贵山,1999年,百度文库
    [89]《人民网评:对话“意见领袖”》,2011年07月13日人民网
    [90]《试论舆情的权变管理》,沈昕、凌宏彬,《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4期
    [91]Lucian W. Pye,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5).
    [92]Noelle — Neurnann, E. (1993)., [M], theUniversityofChieagopress, seeondeditio
    [93]Yang, Guobin.2000. China's Red Guard Generation: The Ritual Process of Identity Transformation,1966-1999. Ph.D. 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