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重要的区域地位和较为繁荣的商贸经济,成为近代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西部市场的桥头堡。1891年,重庆以“约开”的形式被迫向英国开放通商。不久之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势力相继“进驻”重庆。重庆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漩涡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西部的一块殖民地。
     重庆开埠,一方面,表明英、日等西方列强在华贸易战略目标和殖民利益的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刺激和推动了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第一,它使四川超稳定状态的小农经济逐步感受到了强大商业力量的冲击,城乡经济被纳入到商品化的轨道,置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国际市场影响之中。四川社会开始了近代商业化进程。第二,它使外部力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控制力越来越明显,川人的经济利益逐步受到列强的侵夺和支配。一定程度上,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从属于西方的社会发展要求。第三,它使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紧随经济因素传入四川,在传统经济与社会结构改变的同时,引发了近代社会要求的产生。
     重庆开埠是四川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在封闭的四川社会体系上戳开了一个窟窿,通过这个窟窿,四川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四川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本文以重庆开埠为起点,以进出口贸易为突破口,探讨晚清四川社会在区域经济、社会组织与阶层、文化教育观念等方面由传统向近代的演进趋势。主体内容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对重庆开埠后外贸市场体系的形成作出分析。重庆开埠后,四川被置于近代资本主义国际市场的影响之中。外贸商品流量开始得到增长,商品及贸易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土洋货物的购销渠道与金融服务网点逐步建立,传统的“场市”内贸格局逐渐成为新型商品流通体制的组成部分。专业市场与城乡市场初具形态,各类商品市场、不同层次市场、区域内外市场逐渐连接,市场功能进一步深化,市场的外向作用日趋突出,对外贸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章:主要就重庆开埠后通商贸易对四川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作出分析。重庆的开埠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土洋商品在城乡流通的扩大与增长过程。一方面,通商贸易使许多城镇在参与经济区域内的各种交换活动中发展壮大起来,并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城镇不仅是商贸经济的中心,一些城镇的金融服务业还得到一定发展,近代工业也开始起步。另一方面,通商贸易使四川的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商业力量的冲击。洋货下乡,造成“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分解:农产出口,带来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新兴经营形式的出现,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第三章:主要对重庆开埠后社会组织的演变作出分析。重庆开埠使得一些原先彼此隔离和排斥的商贸社会组织为适应新型商贸经济发展开始整合与联合,各商帮行会聚合成商会,各移民会馆结成联盟,并在组织结构与功能上不断更新;部分因开埠失去生计和市场的人们投向会党,四川同盟分会对哥老会的“改造”,
    
    为四川哥老会的活动和斗争赋予新的内容;开埠后社会环境的渐次开化,人们逐
    渐跳出狭小的个人圈子,成立保路同志会,从群体利益出发去争取川汉铁路权益。
    社会组织己较大程度突破血缘、地缘等为基础的传统封闭关系,开始取向于社会
    真正意义上的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明显的社会近代化特征。
     第四章:主要对重庆开埠后出现的社会新兴阶层作出分析。新的社会力量的
    产生,“构成社会变化的基干”’。新式商人群体在思想意识、心理结构、价值取
    向与行为方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
    长”。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于开埠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得益于新式学堂、
    留学日本和维新思想传播的催生和转化。知识结构得到拓展,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政治理想急剧升华,表现出相当的时政关怀。新式士绅对社会和政治的干预越来
    越多,逐渐成为对抗官府的一股重要势力。绅权的扩张,导致地方自治和立宪风
    潮的出现。在一些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州县,己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较为明显的
    农场经营,以种植经济作物满足市场需求,以雇工剥削赚取利润,以融投资金实
    施规模经营,租地农场主开始以一种新式富农的身份出现。
     第五章:主要对重庆开埠后蜀学的振兴和观念意识的变化作出分析。蜀学的
    振兴即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化和文化事业的新发展。开埠后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
    近代学堂逐步取代传统书院,普遍开设新知课程,萌发新的精神,形成追求“时
    务”新学的风气。众多学子超身读经修身的束缚,求学新知识,接受新文化,积
    极要求社会变革。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出现新变化。随着近代报刊的创办、市场
    新书籍的流行、学堂新知识的扩散以及传教士的内地深入等,新型文化得到传播
    和发展。商业繁荣也带来了都市商业文化的发达。在近代教育和文化的启蒙下,
    人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形成了忧患、重商、民权等一系列近代意
    识。
     四川社会的近代变迁相对沿海和中部地区,封闭性强,受外界影响较小,起
    步较晚而缓慢。虽?
It was an important event in Sichuan's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that Chongqing was opened as a trading por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Sichuan's social closing system. Afterwards, Sichuan was enrolled in the capitalist market leading to a slow change in Sichuan's cities and villag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Chongqing's being a trading port, focusing on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his dissertation will discuss the changing tendency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from the tradition to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 history of Sichu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1 analyzes the forms of Chongqing's foreign trade system after it was opened. After Chongqing was opened, Sichuan was certainly influenced by the modern capitalist international markets. In Chongqing, the foreign trade began to increase slowly, commodities and trade structures began to change slowly. The sale channels of the local and the foreign goods and the financial service networks began to set up.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fair" domestic trade began to become a part of new commercial circulation system. The professional markets and the city-village markets began to form and connect with one another at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the regional markets in and outside Chongqing. With the functions of the markets deepening, the export-oriented function of the markets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finally the foreign trade system basically formed in Chongqing.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n Sichuan's cities and villag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Chongqing's being a trading port. To most degree, the process of Chongqing's being a trading port is a process in which foreign and local goods enlarged and increased. On the one hand, the foreign trade made many towns become bigger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exchanging activities, and become the local economic centers and the important economy bases. Not only the cities and towns were the commercial centers, but also many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odern industry also developed in some towns. On the other hand, Sichuan's stable agriculture came under attack by the foreign trade. Many foreign goods flowed to the villages, dissolved the plough-and-spin natural economy. Many agricultural goods' export led to the changes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structur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ommercial economy in some villages.
    Chapter 3 focuses on the changes of Chongqing's social organization after it was opened. With the opening of Chongqing, the original separated and exclusive commercial social organizations began to combine together in order to suit the needs of new commer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small commercial groups were combined to form the commercial party, and the immigrants' guilds became a union. Their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 also changed a lot. Some people who lost their jobs and their markets joined the commercial leagues, and became members of GeLaoHui and took part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As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became civilized, many people left out of their own small circles to form a league of protecting therights of building the railway between Sichuan and Wuhan, with its purpose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building this railway.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broke the traditional closing system only based on the blood and regional relationship, began to center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 and the individual needs, which was of obvious social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4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class levels after Chongqing became a trading port. The appearance of new social forces formed the base of the social changes. The new-type merchants were quite different in many aspects of ideology,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value orientation and behavior manners. Their social influences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politics. The modern intelligent group appeared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y benefited from the newly- typed school
引文
巴县档案抄件,四川大学历史系藏
    巴县档案,四川省档案馆藏
    巴县志,罗国钧等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刻本
    《江北县志初稿》抄本,重庆市图书馆藏
    《重庆海关1892—1901年十年调查报告》,重庆档案馆藏
    《重庆海关1902—1911年十年调查报告》,重庆档案馆藏
    《重庆蜀军政府资料选编》,重庆地方史资料组编印,1981年
    《辛亥革命回忆录》,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1982年版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2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中华书局1985年版
    《近现代四川场镇经济志》第1、2集,杜受钴、张学君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987年版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1—32辑,四川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戴执礼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四川保路运动史》,隗瀛涛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四川义和团运动》,张力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四川保路同志会主编,1911年
    《辛亥革命与四川社会》,隗瀛涛等主编,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
    《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前夜的社会状况》,(日)西川正夫,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45册(1968年)
    《新修支那省别全志》第1卷,四川省,东亚同文会编,昭和十六年版
    《四川保路运动档案选编》,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西南地区经济地理》,孙敬之主编,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义和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近代铁路史料》1—3册,宓汝成,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李文治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章有义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4辑,彭泽益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孙毓棠编,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汪敬虞编,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姚贤镐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锡良遗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撰,中国书店1990年版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等编,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重庆文史资料选集》3、12辑,重庆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重庆文史资料》第35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重庆工商人物志》,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民营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之道》,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重庆工商史料选辑》第1—5辑,中国民主建国会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合编,1962年刊
    《重庆工商史料》第1—4辑,中国民主建国会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重庆出版社1982—1986年版
    《近代中国实业通志》,杨大金,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
    《四川经济参考资料》,张肖梅,上海工读出版社1939年版
    《蜀锦史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四川通省外国官商兵民统计》,四川洋务局编
    《四川省对外关系统计》,民国二年出版
    《川江航运发展史参考资料》,重庆港务局编辑
    《近代川江航运简史》,邓少琴编著,重庆地方史资料组编印,1982年
    《清季外交史料》第77—82卷;第122—123卷
    《最近45年四川省进出口贸易统计》,甘祠森编,重庆民生实业公司经济研究室,1936年
    《四川近代史稿》,隗瀛涛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近代日中关系史料》第2集,(日)南里知树编,日本龙溪书社1976年版
    《邹容文集·革命军》,周永林编,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重庆城市研究》,隗瀛涛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周勇、刘景修译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版
    《重庆开埠史》,隗瀛涛、周勇著,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跨世纪的大西南》,杨光彦等主编,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近代重庆城市史》,隗瀛涛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民国四川人物传记》,周开庆著,(台)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五年版
    《蜀中先烈备征录》5册,朱之洪、童宪章等编,重庆新记启渝公司印,1923年
    《杨庶堪传》,马宣伟著,巴蜀书社1990年版
    《四川蚕业改进史》,尹良莹,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四川近代工业史》,张学君、张莉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重庆大事记》,重庆地方志总编室编,重庆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聂宝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上、下),鲁子健,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下),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邹容》,隗瀛涛,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新重庆》,陆思红,中华书局1939年发行
    《辛亥革命重庆纪事》,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四川近代贸易史料》,游时敏,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周勇主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重庆简史和沿革》,重庆地方史资料组,1981年印行
    《一个世纪的历程:重庆开埠100周年》,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义和团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光绪朝东华录》,朱寿朋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川省田赋征实负担研究》,彭雨新、陈友三、陈思德著,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中外旧约章汇编》,王铁崖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卷,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三联书店1957—1960年版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等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
    《中国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美)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许道夫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舒新城编,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蔡少卿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中国国民党史稿》4册,邹鲁编著,商务印书馆1947版
    《成都通览》,傅崇矩编,成都通俗报社,宣统元年石印本
    《清国商业综览》,(日)根岸佶,1906年版
    《四川内河航运史料汇集》第1、2辑,邓少琴、程龙主编,四川省交通厅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1985年印
    《四川历史研究文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四川新地志》,郑励俭,正中书局1949年版
    《四川通志》,宋育仁等纂修,民国初年四川通志馆版本
    《四川人口数字研究之新材料》,施居父主编,成都民间意识社刊,1936年
    《四川人口史》,李世平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四川租佃问题》,郭汉鸣、孟光宇,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四川商业志通讯》,四川商业志编纂办公室编,1986年
    《四川物价志通讯》,四川物价志编纂办公室编,1986年
    
    
    《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蒲孝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四川近代有色金属工业史料》,四川省冶金工业厅冶金志编辑办公室,1986年印
    《李颉人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明清四川井盐史稿》,张学君、冉光荣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赵尔丰川边奏牍》,吴丰培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清代四川进士征略》,李朝正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清史研究集》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蜀海丛谈》,周询,重庆大公报印行,1948年
    《蜀学报》,1898年
    《蜀报》,1910—1911年
    《新民丛报》1904年
    《鹃声》1905、1907年,共3期
    《成都日报》,1904、1906、1908、1911年
    《成都商报》1910年(杂志),1911年(报纸)
    《四川学报》1905—1907年
    《四川教育官报》1907—1911年
    《四川官报》1904—1911年
    《东方杂志》1904—1911年
    《渝报》1897—1898年
    《广益丛报》1899—1901年
    《蜀学报》1898年
    《重庆商会公报》1905—1906年
    《重庆日报》1904—1905年
    《三台县志》,谢骧等纂修,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内江县志要》,王果纂修,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云阳县志》,朱世镛纂修,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开县志》,李肇奎等纂修,咸丰三年刻本
    《仁寿县志》,马百龄等纂修,道光十八年刻本
    《中江县志》,谭毅武等纂修,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合江县志》,王玉章等纂修,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永川县志》,许曾荫等纂修,道光二十年刻本
    《华阳县志》,叶大锵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刻本
    《江津县志》,聂述文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刻本
    《江北厅志》,福珠朗阿等纂修,道光二十四年刻本
    
    
    《忠州直隶州志》,吴友琥等编修,道光六年刻本
    《泸县志》,王禄昌等编修,民国二十七年排印本
    《奉节县志》,曾秀翘等编修,光绪十九年刻本
    《叙府州志》,王麟祥等编修,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城口厅志》,刘绍文等纂修,道光二十四年排印本
    《郫县志》,李之清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排印本
    《荣县志》,廖世英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刻本
    《南溪县志》,李凌霄等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刻本
    《重修涪州志》,吕绍衣等纂修,同治九年刻本
    《重修长寿县志》,张永熙等纂修,光绪元年刻本
    《重修南川县志》,柳琅声等纂修,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垫江县志》,丁涟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刻本
    《威远县志》,宋鸣琦等纂修,嘉庆十八年刻本
    《梁山县志》,符永培纂修,嘉庆十三年刻本
    《铜梁县志》,韩清桂等纂修,光绪元年刻本
    《崇庆县志》,谢汝霖等纂修,民国十五年刻本
    《绵竹县乡土志》,田明理等纂修,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富顺县志》,彭水治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刻本
    《犍为县志》,陈谦等纂修,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雷波厅志》,秦云龙等纂修,光绪十九年刻
    《新修南充县志》,李良俊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刻本
    《新修合川县志》,郑贤书等纂修,道光十五年刻本
    《綦江新县志资料》,綦江县志编纂办公室编,1984年
    《潼南县志》,王安镇纂修,民国四年刻本
    《黔江县志》,张九章等纂修,光绪二十年刻本
    《夔州府志》,恩成等纂修,道光七年刻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中华书局1986年版
    《陈旭麓文集》1—4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997年版
    《农村·经济·社会》第3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王笛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史革新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社会史论》,周谷城著,齐鲁书社1988年版
    《中国近代社会史》,乔志强主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冯尔康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李文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人口地理》,胡焕庸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近代人口史》,姜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行龙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赵清主编,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马敏、朱英著,巴蜀书社1993年版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彭泽益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张国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近代文化探索》,龚书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近代中国与文化抉择》,龚书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顾长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教育史纲》,董宝良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近代教育史》,陈景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出版简史》,吉少甫主编,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严昌洪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顾卫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叶世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 1927—1937》,忻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杨国强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乐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丁日初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黄逸峰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商会与中国早期资产阶级》,虞和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章开沅等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杜恂诚著,上海社会科学院1993年版
    《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绅士》,张仲礼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人口:中国的悬剑》,何清涟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西俗东渐—中国近代社会风俗演变》,严昌洪著,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近代企业家传略》,魏明康等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秦佩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城镇体系》,顾朝林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市民群体与制度创新—对中国现代主体的研究》,陶鹤山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抗戈集》,孙毓棠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周谷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移民史》1—6册,葛剑雄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葛剑雄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人地关系论》,朱国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流民史·近代卷》,池子华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朱英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马敏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章开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唐力行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闾小波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桑兵著,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蔡尚思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王先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张仲礼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下),叶显恩主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吴承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汪敬虞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聂宝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
    《明清时期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李文治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