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是在清朝末年推行“新政”期间,改革传统书院、创新办学模式的产物,也是借鉴西方近代大学教育、进行文明采借的结果。在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里,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仅有的几所大学,一起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先河。此后,她历经山西大学堂(1902—1912)、山西大学校(1912—1931)、山西大学(1931—1937)三个时期艰难曲折的建设和发展,坚守“登崇俊良”的办学宗旨,不断提高学校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山西大学还以其一校两制、以新化旧、会通中西、取法英国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和教学实践,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历百年沧桑的中国大学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加深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如何更好地谋划和推进大学教育的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索和考量的重大时代问题。今天的大学是过去大学的继承,未来的大学是今天大学的延伸。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成败得失,对于新时期大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论文拟将山西大学这个独具分析价值的研究对象置诸中国近代大学教育草创、形成和渐趋成熟的宏观背景当中,既考察其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草创和发展时期的主要成就、办学特色及其影响,又分析其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特质、结构形式以及相互作用的情况,进而探讨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开拓创新的经历和品格。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既注重点上的微观分析又兼顾面上的宏观探讨。并努力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为指导,坚持“价值中立”的治史原则,反对“价值预设”的伪史观和假史观。在研究方法上,则主要运用历史学方法,同时采借和吸收诸如现代化理论、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某些方法,以比较和实证的手法,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着力整合第一手材料,努力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并提炼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东西,以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之研究,致力于为探索现代大学教育发展之路提供重要历史参数。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经过,阐述了选题的价值和研究工作的意义,并对与选题有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了梳理,回顾了本领域学术研究之历史和现状,指明了论文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第二部分,正文。全面回顾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的历史
Shanxi Academy, which was founded in 1902 during the time of "new policy"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as the result of reforming traditional academy and innovating the mode of management, as well as drawing references from the western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hard tim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Shanxi Academy turned the first page of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along with Jingshi Academy and Beiyang Academy. Developing with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through 3 stages as were Shanxi Academy (from 1902 to 1912), Shanxi Large College (from 1912 to 1931), Shanxi University (from 1931 to 1937), Shanxi Academy kept to the principle of high quality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personal training and school building, and made an active and helpful research fo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Shanxi University adopted two systems in one school, renewing and combining the west with China as its special mode of running school as well as drew lessons from the mode of running school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England. It did irreplace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In new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y education with history of one hundred years is facing wi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how to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push its development is a great issue we should think about. Today's universities are continuation of the past and extension of tomorrow. Studying further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modern Chinese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valuable to the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new times. This thesis tends to put Shanxi University which is of unique analytical value into situation of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from its initial setting up, forming and maturing to study its major achievements, feature and influence during the initial and developing stages of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analyses its inside elements,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and discuss its historical developing process, experience and nature of innovation. In research,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not only macro-discussion but also micro-analysis, instruct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keep to the principle of "value neutrality", against with the false view of "value presetting". On methods, ways of history, modern theory, pedagogy and sociology were adopted to compare and prove. On base of previous research to find and combine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problems and regularity were found out to refine the valuable things to deepen the further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offer the important referen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which are 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sion.Part One Introduction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topic choos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explains its value and combs some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topic with reviewing the past and present study in this field and indicates methods and ways in topic research.Part Two TextThis part looks fully back the history from Shanxi Academy to Shanxi University (from 1902 to 1937) and gives a comments on its special experience in founding and developing, the mode of running school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This part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Section one (chapter one to three) is mainly to observe its evolu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the angle of vertical. Section two (chapter four to six) is from the angle of horizontal to show its style and feature and discuss its inner factor structure. On previous outlines, these six chapters develop by steps logically with clear and strict structure to form an integrated system. It reads as follows.Chapter One Starting with Difficulties: the founding of Shanxi Academy(1902). Comments on two modes which were rebuilding and newly-building in its initial stage of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made here, and it also narrates the setting process and forming of two systems in one school, introduces many important people concerned with its founding , the beginning
    educational principles and goals of running school.Chapter Two One School with Two Systems:Management mode and practice during the time of Shanxi Academy(1902-1912). This chapter inspects the special form of Renyin University, examines th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under condition of one school with two systems, narr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mbin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and the west ones as well as form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styles, analyses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in new system.Chapter Three Independent Explorationcmode of managing school and practice at the age of Shanxi Large College and university(1912-1937). The focus of this chapter is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Republic of China and educational status in Shanxi, and the process of drawing back running authority for Shanxi Academy and its experience from 1912 to 1937, summarizing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in this time.Chapter Four Strategies of Managing SchoohChanges of school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system and achievements of successive presidents of the school.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nd government, change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system and model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are organized here, comments on branch of discipline and change of university system are made and also achievements of successive presidents of the school is being analyzed.Chapter Five Conditions of Managing School: School funds,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teachers' treatment. Plenty of firsthand materials shows school funds raising, schoolhouse building, teaching facilities, books purchasing, teachers structure and changes of their treat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introduces success of translation school.Chapter Six Campus Life: Students management and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This chapter cares for students daily management, campus humanities such as students associations and colorful physics activities, and discribes the situation for sent overseas students.
    Part Three ConclusionOn base of previous study, this thesis evaluates briefly and clearly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hanxi University and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and summarize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especially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for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s and learning from the west to give valuable and referential consul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引文
1、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景占魁:《阎锡山与近代山西》,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9、章开沅:《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张伟平:《教育会社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吴梓民:《基督教与中国大学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7、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七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邓世兴:《中国现代教育史》,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版。
    19、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
    20、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1、舒新城:《中国近代留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
    22、刘晓琴:《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李兴华:《民国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4、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7、张瑞瑶:《中国教育哲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9、王惠来:《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制度、教育教学思想》,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吴式颖、阎国华:《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1、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2、沈灌群:《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3、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35、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6、陈远:《逝去的大学》,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
    37、苏云蜂:《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38、郝平:《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天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44、杨东平:《大学之道》,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45、刘大椿:《新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的大撞击》,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
    46、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栗洪武:《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8、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49、黄延复:《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1919-192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
    51、陈文秀:《山西大学青年运动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2、岳谦厚:《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4、[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5、[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加]许美德:《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7、[美]唐纳德·G·季林:《阎锡山研究:一个美国人笔下德阎锡山》,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9、[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0、[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人物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62、山西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山西大学百年校史(1902-2002)》,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63、山西大学纪事编纂委员会:《山西大学百年纪事(1902-2002)》,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64、朱寿朋:《十二朝东华录》(光绪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版。
    65、朱寿朋:《光绪朝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66、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7、郭荣生:《清末山西留学生》,台北:山西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
    68、陈希同:《山西调查记》,南京:共和书局1923年版。
    69、行龙:《山大往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0、行龙:《山西大学堂》,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1、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2、郑曦原等:《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73、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版。
    74、孙燕京:《晚清遗影》,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75、三晋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柯璜选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版。
    76、汤志均:《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77、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
    7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79、蔡元培:《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0、竺可桢:《竺可桢文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8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中下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83、陈磐石、陈学恂:《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4、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5、潘懋元、刘海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87、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
    88、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第二次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89、宋荐戈:《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90、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1、[英]苏慧廉:《李提摩太传》,香港:世华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
    92、[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3、[美]赫德兰:《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94、[瑞典]托斯顿一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5、《教育杂志》。
    96、《教育公报》。
    97、《东方杂志》。
    98、《申报》。
    99、《申报年鉴》。
    100、《新教育》。
    101、《山西日报》(1919年、1930年)。
    102、《修正国立山西大学学则》,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03、山西大学秘书处:《山西大学一览》(1932年),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04、《国立山西大学一览》(民国三十六年),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05、《国立山西大学校刊》第二卷第二期(民国三十三年二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06、《国立山西大学校刊》第三卷第七期(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十日),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07、《国立山西大学校刊》第三卷第八期(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08、《国立山西大学校刊》第三卷第九期,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09、《国立山西大学校刊》第三卷第十期(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10、《国立山西大学校刊》第四卷(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11、《民国六年度山西省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12、《山西省第五次教育统计》(民国九年度),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13、《山西省第八次教育统计》(民国十二年度),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14、山西省政府统计处:《山西省第十次教育统计》(民国十四年度),太原:山西 省档案馆。
    115、《山西省第一次学校系统以外教育统计》,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16、山西教育公报办事处:《山西教育公报》(第1-10期),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17、山西教育公报办事处:《山西教育公报》(第31-40期),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18、山西教育公报办事处:《山西教育公报》(第61-70期),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19、山西教育公报办事处:《山西教育公报》(第71-80期),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20、《山西大学大事记》,太原:山西大学档案馆。
    121、《山西大学现行章则摘要》(1937年5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
    122、《山西学务汇编》(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太原:山西大学图书馆藏。
    123、《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太原:山西大学档案馆藏。
    124、《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编辑委员会:《山西文史资料全编》。
    1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西文史资料》。
    126、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
    128、山西省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精选》之九,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
    129、董琪珩、张乃赓:《山西教育大事记》,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130、《山西大学图书馆百年史概览》,《晋图学刊》2002年第1期。
    131、李学勤:《记山西大学译书院版<天文图志>》,《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32、行龙:《山西大学校史三题》,《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25卷
    133、张民省:《山西大学的历史与办学传统》,《文史月刊》2003年第12期。
    134、张民省、关多义:《山西大学创中西教育合璧之路》,《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5期。
    135、张民省、关多义:《山西大学早期独特的办学之路》,《文史月刊》2002年第8期。
    136、张亚群:《清末奖励科名考试的实施与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37、王李金:《山西大学堂对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贡献》,《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138、王李金:《山西大学堂的“英国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9期。
    139、王李金:《山西大学堂与壬寅大学堂的兴衰》,《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40、王李金:《山西大学堂与李提摩太》,《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
    141、武晓华:《山西大学堂与辛亥革命》,《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24卷第6期。
    142、崔平生、周伟躬:《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与中学专斋教育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5卷第8期。
    143、李衍黔、陈文秀、赵冬生:《百年华诞话沧桑—山西大学百年历程回顾》,《山西教育》2002年第13期。
    144、赵俊芳:《“文明采借”与大学发展》,《光明日报》,2004年3月17日,第3版。
    145、肖朗:《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的形成》,《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146、周川:《中国近代大学建制发展分析》,《北京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