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进入社会转型,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并为我国在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改革和社会转型也使我国的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处于分化、定位、整合的过程中。作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的代价,“弱势群体”日益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城市弱势群体中的下岗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并走访S市统计局、民政局、劳动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对S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岗位分布、下岗失业前后家庭人均收入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摸底。对因下岗失业而导致的再就业困难和心理困境也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下岗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国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下岗失业人员的个人素质等几个层面展开分析。通过下岗失业的成因分析,可以看出下岗失业是我国经济建设深层矛盾的外化表现形式,是我国传统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的积淀物,同时也是我国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正常社会现象。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采取积极措施缓解因下岗失业而带来的社会震荡。借鉴近年来学术界提出的就业政策,针对S市的具体市情,笔者提出的对策主要体现为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制度创新,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适当调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数量;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Restructuring the Economic Systems is a turning point of Chinese econom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ese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rea during the process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These changes will motivate Chines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Accompanied by reforms and changes in economy,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have occurred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Different social members are under the situation of polarization, orientation and adjustment. As the price paid fo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Social Vulnerable Group becomes a problem that always troubles us.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e layoffs of Social Vulnerable Group are taken as the object to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survey data analysis.The interviews are made with officers from the Statistic Bureau, the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and Labor Bureau in S City. The questionnaire contains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layoffs, such as the quantity, the ages, the positions distributed, and the income before/after layoff. The re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mental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asing on the data collected, this research mainly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layoffs. As can been seen, the layoffs are resulted in the State's strategy turning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y, social vicissitude as well as the low quality of layoffs themselves. The analysis figure approves the fact that the layoffs implicate the inner contradiction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layoffs are regarded as the deposition of traditional employment policy and so is acceptable phenomenon in the State's economic changing process. Obviously,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took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To begin with, positive macroscopic strategies shall be made by the government to release the social shock due to the layoffs. Moreover, for the sake of S City, other methods should be reinforced to help the layoffs out of their difficulties. The suggested countermeasures are: taking employment-orientation economic strategies, ensuring to steadily develop the economy by 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system, improving employment ability by adjusting economic structure, properly controlling the labors into the job market, adopting flexible measures to allow labor floating and comple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引文
1、S市市委政策研究室主办:《决策参考》1998——2005年。
    2、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
    3、张敏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4、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5、张和清:《弱势群体的声音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阎青春:《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孙立平:《断裂——20世纪91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张友琴:《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模式初探》,《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
    9、陈成文:《社会弱者论》,时事出版社,2000。
    10、王思斌:《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1、刘占峰:《关注并认真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前线》第5期。
    12、高强:《断裂的社会结构与弱势群体构架的否认系及其社会支持》,《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13、昝剑锋、程新征:《略论改革中的“弱势群体”》,选自《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刘继同:《弱势群体与劣势群体:中国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的政策研究》,选自《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杨团:《弱势群体机器社会保护性政策》,《前线》2002年第5期。
    17、郑杭生、李迎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8、张海洋:《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与现代社会的互主性》,《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15日第17版。
    19、金双秋:《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建构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援综合网络》, 选自《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0、陈树强:《社会排斥: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重新概念化》,http://social-policy.info/952.htm。
    21、朱应平:《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2、冯招容:《弱势群体的制度因素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23、刘继同:《社区就业与社区福利:劣势妇女需要观念与生活状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4、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民国时期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25、顾东辉:《支持与回应——社会工作视野下的下岗职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6、唐钧:《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年。
    27、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28、王东进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法律出版社出版,2000。
    29、窦玉沛主编:《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0、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1、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2、陈佳贵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1。
    33、李强、胡俊生、洪大用:《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4、冯兰瑞、赵履宽:《当前我国城镇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
    35、辛仁周:《解决国有企业富裕人员问题的对策建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4年第1期。
    36、夏积智等:《中国的就业与失业》,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
    37、刘拥:《第三次失业高峰》,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38、城市失业下岗与再就业研究课题组:《我国城市中的失业下岗问题及其对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3期。
    39、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同心出版社,1996年。
    40、董辅初:《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问题》,载胡耀苏、陆学艺主编《中国经济 开放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41、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2、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业与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43、:陆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
    44、(意大利) E.希尔:《经济结构造成的失业及其社会后果》,第10届世界社会学大会论文提要选译,北京市社会学学会翻译组编译。
    45、胡鞍钢:《降低劳动力供给,提供劳动力需求》,人民日报资料,1998年第27期。
    46、杨宜勇:《中国就业问题及其政策选择》,《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47、戴圆晨、陈东琪主笔:《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与收入》,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48、宋光茂:《分块解决再就业问题》,《中国经济时报》,1997年6月25日。
    49、赵振锐:《政府要大力支持再就业工程》,《群言》,1997年第9期。
    50、王晓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透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
    51、曾昭宁:《我国实现充分就业的对策》,《中国国情国力》编辑部编,《中国热点》,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52、陈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3、蔡肪主编:《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4、冯书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人民论坛》,2005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