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制度变迁与公共政策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能否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直接涉及到经济社会可持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就业往往被看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产品,理论研究仍固守计划经济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配置的高度集中与计划问题。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中国就业缺乏明晰的思路,尤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缺乏足够的把握,以致于在实践工作中,出现重经济增长、轻就业的现象,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手段与目标的倒置。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中国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管理正面临着重大转轨,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就业增长被列为中国宏观经济四大调控目标之一还是近年的事,理论界对于保持就业增长、正确处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以及政府在就业管理中的作用等研究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就业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对当前中国就业形势紧迫性的认识,有利于创新就业观念和工作思路。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利时机,承接全球职业转移,通过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尤其通过提高中国就业弹性系数,进一步扩大就业需求,使中国走出一条既加快发展,又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的路子。
     国外就业理论成果颇丰,早期文献较多地关注劳动力需求,进而出现了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理论。凯恩斯理论关于就业水平取决总需求水平具有代表性。上世纪下半叶,发展到劳动力供给研究,如贝克尔、舒尔茨等,其中贝克尔在劳动力供给研究方面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为后来的劳动力供给理论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经济增长模式中,哈罗德——多马模式、新古典主义模式和新剑桥模式,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劳动力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阐述了就业的经济含义。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如刘易斯等人,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规律,论述了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中国,对就业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开始增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需求方面。多数人认为,就业需求不足根源于内需不足,他们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扩大需求。对中国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即总量矛盾的普遍性与结构性矛盾的特殊性研究文献还不多,尤其是把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优先目标,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尚存争论。因此,需要我们对中国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按照中国就业制度变迁的历史线索和路径,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采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对中国就业制度创建与变迁开展分析,按照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逻辑关系,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中国就业状况、国外就业、中国就业触发与公共政策选择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战略
    
    问题进行了总体思考。
     第一章本文的导言部分。主要分为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文
    框架、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等内容。这一章主要是介绍本文研究的动机,
    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关注中国的就业问题,而在研究就业问题时,又为什么要把中
    国就业制度变迁与公共政策选择作为自己研究的主题。我认为,从历史的源头出
    发,顺着历史的长河对中国就业体制的演变进行分析,它可以使我们横跨计划经
    济与市场经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分析中国各个不同历史阶段
    就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的状况,有利于我们比较准确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找到
    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主要是体现主题个性、特点和研究
    视角等方面。分析框架、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动态等问题的叙述,主要是想
    从这三个不同的方面给出一个概况性的交待,在总体上把握其基本情况。第一章
    主要是全文研究动因、主题、目的、方法、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简要描写,目的是
    为写作起基础和铺垫作用。
     第二章主要研究中国就业制度的创建与变迁。通过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
    就业制度分析,研究其基本特征。分析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就业制度变迁的客观必
    然性以及变迁的诱因和过程。作者通过历史分析方法,结合制度经济学原理,用
    历史的和动态的分析方法,观察和分析中国传统就业制度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
    业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国就业制度创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历史遗留下来
    的大量失业人员,政府采取全部留用和包下来的政策,严格限制辞退职工,并把
    这项就业制度作为民主改革的内容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有计划大规模经
    济建设的开展,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所
    需要的劳动力,使统一的劳动力招收与调配成为可能。在中国经济“赶超”战略
    的影响下,为了保证工业积累,从1952年开始,国家出台了粮食购销、城市粮油
    计划供应、户籍管理等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流动,使中国
    “二元经济”结构得到了强化。上世纪50年代期间,针对这种制度存在的种种弊
    端,国家也曾考虑对这种就业体制进行改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刚性的
    就业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得到了强化。传统的就业制度的目标取向与当时传统的
    计划体制相一致,它集中表现为:一是以实现城镇劳动力的充分?
Employment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issue but also a political issue. The solution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directly affects the social welfar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employment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by-produ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heoretical researches stick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ogma, focusing on the highly centralized economic distribution and planning ideas. As a result, employment policy in China lacks a clear strategy, especially lacks a control of the changing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needs of labor force resource, which leads to the overemphasi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light on the employment in practical work, thus se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concerning the devices and ai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oday's context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contradictions caused by employment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management of empl
    oyment is facing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which is both the demand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China. Recently, the growth of employment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four major controlling aims of the macro economy in China. Theoretically, only tentative researches are conducted on such issues as maintaining employment growth, dealing with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force and develop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mployment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on employment aims to arouse the awareness of the urgency of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China and change the conventional ideas of employment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taking chance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supply and need of labor force, and developing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of employment, China will step on a roa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meets both the demand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mployment of labor force.
    Foreign studies in employment theories are fruitful. Early documents are mainly on the needs of labor force, which brings about the marginal theory concerning the needs of labor force. The representative is Keynes who suggested that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depends on the total needs .By the latter half of the last century,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he supply of labor force, represented by Gray. s. Backer, Schultz Theodore W. etc. , among whom Gray. s. Backer made th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 in the research of the supply of labor force and paved way for the later researchers. In the study of the
    8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Harrod Domar Model, New Classicism Mode, and New Cambridge Mode explored the affects of labor force allocation on the growth of economy, thus illustrating the implication of employment economy. Western economists like Lewis W Arthur examined the laws of the moving of popul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opulation mov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researches on the issue of employment are a recent topic, focusing mainly on the needs of labor force. Most researchers tend to agree that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employment lies in expanding and creating the needs of labor force. Few researches are conducted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a's employment, i.e, the . universality of total contradiction and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There remain controversies concerning whether employment should be of the preferential consider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For this reason, we should have a further and deeper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employment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follow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employment system in China. By collecting large amounts of data and statistic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logic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change, China's employment situation, employment in other countries, China's employment triggering and the choice of public policy, and finally ends wi
引文
1、(美)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中文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
    4、陆铭:《劳动经济学—当代经济体制的视角》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李强等:《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6、李京文等:《中国经济:“十五”预测与21世纪展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月版
    7、史忠良、肖四如:《中国经济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
    8、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年8月出版
    9、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10、路甬祥:《21世纪中国面临的12大挑战》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12、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5年3月版
    13、黄速建:《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观点》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14、周安伯等:《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5、[台湾]汪明生等:《冲突管理》九州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16、刘国平:《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比较》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4月版
    17、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年2月版
    18、张兴茂:《劳动力产权论》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8月版
    1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5月版
    20、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21、陆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2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6月版
    2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10月版
    24、逢锦聚等:《跨世纪宏观经济难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25、宋醒民等:《市场经济知识大全》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11月版
    26、盛骤等:《概率论与数量统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8月第2版
    27、赵云喜:《资本学》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9年1月版
    
    
    28、阮成发:《WTO与政府改革》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年9月版
    29、劳动人事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外国劳动法选》劳动人事出版 1987年版
    30、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第一卷)》
    31、彭微等:《就业概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32、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 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1月版
    34、周天勇:《新发展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版
    35、张琪:《劳动经济学》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36、马培生:《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37、袁乐平、周浩明:《失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38、袁志刚:《失业经济学》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9、卢福财:《人力资源经济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年版
    40、吴照云、李振球:《就业原理与就业指导》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年版
    41、杨体仁:《现代劳动经济学原理》 红旗出版社 1991年版
    42、董克用、潘功胜:《西方劳动经济学教程》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5年版
    43、王守志:《现代劳动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
    44、刘国光等:《199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
    45、王益英、龚建礼:《中国劳动法务实》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4年版
    46、马德远:《西方劳动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7、马斌:《西方劳动经济学概论》中国编译出版社 1997年版
    48、陈恕祥等:《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9、梁晓滨:《美国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50、杨体仁、李丽林:《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年版
    51、杨俊青、刘姗姗:《劳动经济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52、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53、周世逑等:《中国行政管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年版
    54、谷书堂、高明华:《劳动力经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5、杨叔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6、尹翔硕:《中国对外贸易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7年版
    57、袁志刚、方颖:《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8、何清涟:《现代化的陷井》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59、钟阳胜:《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60、赵炳贤:《资本运营论》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7年版
    61、赵云喜:《知识资本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8年版
    62、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 1995年版
    63、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一对制度的经济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4、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65、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版
    66、戴宜生:《治安策论》重庆出版社 1994年版
    67、中国社科院:《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8、赵人伟、格里芬:《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9、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年版
    70、杜鹰等:《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71、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 同心出版社 1996年版
    72、刘拥:《第三次失业高峰》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年版
    73、游宏炳:《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74、潘允康等:《经济改革的社会观》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75、胡鞍钢:《人口与发展》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76、郑晓瑛:《中国女性人口问题与发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77、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一现代理论》董兴华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版
    78、甘师俊:《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79、陆学艺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80、马德普:《变革中的中国公共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81、凯尔曼著、马清魁译:《制定公共政策》 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82、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 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83、张泰峰等:《公共政策分析》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84、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85、祝均一等:《上海就业报告1995—2000))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86、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87、[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革力:《宏观经济学》(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88、[美]约瑟夫·克拉林格:《兼并与收购:交易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89、[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 北京经济学院出
    
    版社(第十四版)
    90、[美]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 华夏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91、[英]戴维·柯茨:《资本主义的模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92、[美]雅各布·明塞尔:《劳动力供给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9月版
    93、范随等:《公共就业服务》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94、[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 重庆出版社 2001年9月版
    95、[美]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 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96、[美]安妮·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97、[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年版
    98、[美]理查德·B·费里曼:《劳动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
    99、[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00、[英]大卫·桑普斯福特等:《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年版
    101、[美]萨尔·D·霍夫曼:《劳动力市场经济学》 上海三联书店 1989年版
    102、[美]罗纳德·伊兰伯格:《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03、EDWIN CHARLE: 《Macroeconomic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Mcgraw—Hill company
    104、Lance Taylor: 《Macro Model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105、Geoffrey A'Jehle, philip J Reny 《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106、king, R. G and R. Levine, 1993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2(1993)
    107、Levine, R. and S. Zervos, 1998, 《stock Market, Bank,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American Review, Vol, 88 No.3
    108、World Bank(1983; 1995), Wold Development Rerport 1983; 199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9、Tullock, Gordon(1987) 《Public choice》 in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3, New York: Macmillan
    110、Vivarelli, Marco, 1995,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11、Buckey, P. J. and Casson, M, 1985, The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acmillan press
    112、Jacob Mincer: 《studies in Labor suppl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