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弱势群体成因与对策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城乡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生理、自然或社会因素而缺乏基本的经济、政治或文化资源,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不足,在社会竞争中不能充分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而处于不利境况的、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爱和援助的人群集合体。现阶段我国城乡弱势群体应主要包括以下群体:城镇失业或下岗工人、城乡低收入者、孤寡老人和孩子、病弱无助者、残疾人、精神失常者等。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文化教育和社会政治地位上,他们都处于社会弱势境地。
     城乡弱势群体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既具有城乡一致的相同因素,也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性。其共性成因可以归结为资源禀赋成因、体制改革成因和政策倾斜成因三大因素。资源禀赋成因包括:经济上没有自己的特殊优势,政治上缺乏参与能力,文化教育资源不足。体制改革成因有:经济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政策倾斜成因:地区发展战略的政策倾斜,城乡发展战略的政策倾斜,产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倾斜。城镇弱势群体的特殊成因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造与改组,传统就业制度变革,住房建设商品化,保障体制改革滞后。乡村弱势群体的特殊成因有: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国民待遇与城镇居民存在差距,农业周期性波动,谷贱伤农。
     当前,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存在,对社会健康发展和稳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城乡弱势群体不利于国家稳定,城乡弱势群体不利于经济增长,城乡弱势群体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应从拓宽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地位的高度,关注和帮助遇到困难的弱势群体。其一,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其二,拓展劳动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改革户籍制度,赋予城乡居民同等国民待遇。其二,完善分配调节制度,实施最低工资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和税收调节,强化政策调节功能。其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支柱的基本保险制度,以及居民住宅、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社会福利制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专项救助制度。其五,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培养社会财富品质。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 refer to those who are at a disadvantage and need special care and help from the society because of the physiological,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giving rise to their lack of basic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insufficient capacity to subsist and self-develop, and the insufficient enjoy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reas now mainly include the urban unemployed and laid-off workers, the low-ineome earners, the non-provided-for seniors, the non-cared sick people, the handicapped, the psychotics and disadvantaged in their material life, education,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tus.The causes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complicated. Some are identical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le some are of great discrepancies. The common cause can be summed up into these points: natural endowment of resources, structural reform and fact6r of favorable policies. Natural endowment of resources comprises shortage of economic deficiency in politically participating ability and in want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Cause formations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are structural reforms on economy, medicine,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The causes for favorable policies are favorable policies with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o on. Special forming reasons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city and town are reform, transform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employment policy, commerci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sluggish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ructural reform.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the disadvantage group in countryside are: bad natural condition, large population with high increase rate, insufficient funds on agricultural capital construction, treatme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habitants, agriculture periodic fluctuation and low price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resulting in farmers' economic losses.Nowadays, the large number of the advantaged group has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 because it is not in the interest of the country's stability, economy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care about and help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order to widen and consolidate the ruling basis and status of CPC.Firstly, coordin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al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economy and promot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Secondly, create job opportunities through a variety of channels and improve our job services system. Reform the census registration policy and give the rural inhabitants equal treatments as citizens.Thirdly, perfect distribution and regulation policy, implement "low salary guarantee" policy, standardize the distribution order and tax regulation, and intensify policy regulation function.
    Fourthly, amplify social guarantee system and consummate basic insurance policy ba^tu on employment insurance, old-age pensions,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as pillar and improve ijcial welfare policies in the fields of people's residence, public health, culture, cJu:■£:::■.■; i~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o as to improve inhabitants' living quality. Carry out the -Uco s.cnce allowances" guarantee system and practice special succor policy.■" i-tri). develop social charities and foster social wealth quality.
引文
[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2002年11月。
    [3]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16日,A4版。
    [4]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N].《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27日,A2版。
    [5] 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2003年3月18日。
    [6] 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7] 赵人伟、格里芬:《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8] 白天亮:《三季度“两个确保”工作继续得到巩固》[N].《人民日报》,2001年11月6日。
    [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0] 国家统计局:《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1] 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2] 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3] 杜秀清:《关于我国弱势群体的几点思考》[J].《山西统计》,2003年4月,第2期。
    [14] 吕洪涛、周利平、朱明华:《城镇“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期。
    [15] 何涛:《对弱势群体关怀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方法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6期。
    [16] 花菊香:《社会政策与法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7]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8] 戴圆晨、陈东琪:《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与收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9] 郑杭生:《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第1版。
    [20] 程连升、刘学敏:《中国城镇第六次失业高峰及其特征》[J].《经济研究资料》,2000年,第1期。
    [21] 樊平:《中国城镇的低收入群体:对城镇在业贫困者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22] 李季恒:《贫困地区发展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3] 王磊、徐祥生:《城镇贫困人口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4] 张春龙:《民工与市民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2000年,第2期。
    [25] 刘泓:《未来十年我国就业形势及对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26] 曲孝生、辛淑婷:《关于扶持弱势群体的几点思考》[J].《政策探讨》,2003年,第2期。
    [27] 蒋洪、朱萍:《财政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28] 厉以宁等:《中国经济转轨的主题和难题》[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9] 熊鹰:《保险金入市要防风险》[N].《环球时报》,2004年11月3日,第23版。
    [30] 王忻:《慈善组织遍布全美国》[N].《环球时报》,2004年6月11日,第14版。
    [31] 宋广辉:《希望工程:15年资助258万贫困生》[N].《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23日,A1版。
    [32]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3]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34] 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35] 赵郁松、龚红玲:《解决农村老弱人群基本保障》[N].《重庆时报》,2004年9月14日,第3版。
    [36] 申晓梅:《就业弱势群体与就业保障援助》[J].《财经科学》,2003年8月,第4期。
    [37] 赵显人:《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8] 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9] 胡鞍钢:《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40] 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1] 钟伟:《如何提升改造城市“窝棚区”》[N].《南方周末》,2004年9月23日,C19版。
    [42] 苏敏:《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可能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N].《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16日,A7版。
    [43] 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44页,2004 年1月,第1版。
    [44] 许媛、刘威成:《中国如何应对人质危机》[N].《重庆时报》,2004年9月14日,第16版。
    [45] 新华社:《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13年辉煌载入史册》[N].《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25日,A3版。
    [46] 张卓元:《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47] 余晖:《“开心人”为何难以开心》[N].《南方周末》,2002年9月26日,B15版。
    [48] 赵景峰:《就业促进是解决转型时期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J].《财政问题研究》,2003年2月,第2期。
    [49] 顾涛:《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关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1998年,第4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诚信问题浅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 第4期
    《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针对性问题》——甘肃社会科学 2003年12月 第6期
    《邓小平法治思想与当代行政领导行为》——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10月 第5期
    《“四有”新人与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安康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10月 第5期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变化成因分析》——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4月 第2期
    《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有效性问题》——重庆社会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6月 第2期
    课题研究:第二学年(2003.9-2004.6)——在导师指导下,参与重庆重点课题《中国先进文化论纲》的研究与撰写工作
    教学实践:第三学期(2003.9-2004.1)——在重庆师范大学商品学系任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8周72课时
    社会调查:第五学期(2004.8-2004.10)——在湖北黄石、荆州地区和重庆地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