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稳健”政策下的就业问题与失业治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量增长很快。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路径选择积累了大量的国企冗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就业制度被打破,市场化就业机制尚在形成之中。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长期以冗员形式存在的隐性失业呈现出显性化趋势。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正在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正不断加快。现阶段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促进就业已成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而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从2005年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势必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直接靠财政赤字拉动就业不再现实,为此可以从财政政策的其他手段入手,比如税收,转移支付等方面来带动就业,另外货币政策的主导性增强也有利于就业的增长。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系统审视和分析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寻相应的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就业增长,缓解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
     本文首先对近现代各种失业理论进行总结性回顾,并全面分析比较各国的就业政策,试图为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构建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文章系统的阐述了我国现阶段的就业状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和发展的观点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突出的就业问题的形成机理。最后,结合“双稳健”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就我国目前以及今后仍将继续存在的失业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China is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the labor supply whose increase is fast.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had resulted in lots of super and surplus labor force both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country.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economy, traditional employment system has been broken, and marketed employment mechanism is coming into existence. To make it worse, the apparent unemployment which used to be hidden in the formation of lay-off is recently exposed by the reform in Chinese enterprises, especially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th the broken of the division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an,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of countryside surplus labor force is increasing.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into a long-term and tough task, however, the central economy meeting of 2004 put forward officially that since 2005 the steady financial policy and the steady monetary policy will be implemented, the withdrawal of active financial policy will surely exert some influence on employment, it will no longer be realistic to draw the employment only by financial deficit, therefore we can obtain for this from other methods of financial policy, for instance tax revenue, shift payment transfer and so on, moreover, the guiding enhance of monetary policy is also good for employment growth. So we should research the unemployment issue from a strategy view, make the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alleviate the tense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This paper, first, makes an overall review of all kinds of unemployment theories and compares employment polic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which help to build up a stro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nalysis of China's unemployment problem. To follow the rul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the practic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llustrates the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n basis of tha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e present unemployment problem. Finally, with the prudent fiscal policy and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it comes to some recommended policies, full of creativity, aimed to solve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s with the go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引文
[1] 杨雪:《欧盟共同就业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18页。
    [2] 丁冰:《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1] 雷红生:《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国就业的启示》,《决策探索》,2006年第12期。
    [1] 李致平:《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1页。
    [1] 李先锋、格日乐齐齐格:《西方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4年第6期。
    [1] 黄燕芬:《西方国家促进就业的主要做法》,《党政论坛》,2002年第9期。
    [2] 王欢、张小丽:《国外积极就业政策及对我国促进就业的启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 李宏:《美国的“充分”就业政策与失业治理及启示》,《江苏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 蓝庆新、王述英:《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政策对我国再就业政策的启示》,《理论研究》,2004年第2—3期。
    [2] 李宏:《美国的“充分”就业政策与失业治理及启示》,《江苏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 戚良鹏:《国外促进就业的做法和政策措施》,《中国工运》,2002年第7期。
    [1] 李晓惠:《论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 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网络资源:http://www.stats.gov.cn
    [1] 李丽林:中国转型时期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意义,网络资源:http://www.china.org.cn
    [1] 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经济报告》,2006年第4期。
    [1] 王晶、桂莉:《经济转型期就业形势分析与供给政策选择》,《现代财经》,2004年第4期。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网络资源:http://www.china.org.cn
    [1] 邓子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财经》,2006年第1期。
    [1] 丁焕强、齐菲:《财政政策转变:从积极到稳健的效应分析》,《价值工程》,2006年第1期。
    [1] 夏杰长:《财政政策转型:从积极到稳健》,中困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2] 陈东琪:《双稳健政策——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
    [1] 陈东琪:《双稳健政策——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13页。
    [1] 黄萍:《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就业增长》,《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 王波:《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初探》,《交流与思考》,2006年第5期。
    [1] 王红梅:发展中小企业,缓解就业压力》,《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 夏杰长.财政政策转型:从积极到稳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陈东琪等.双稳健政策——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杨雪.欧盟共同就业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钱再见.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杨宜勇.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6] 厉以宁.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9]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 李晓西.宏观经济学:转轨的中国经济.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1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12] 杨宜勇、黄燕芬.就业的形势、环境和对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 王伟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解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4] 刘小怡、夏丹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5] 杨宜勇.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6] 袁志刚.经济全球化下的就业政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17] 陈晓华、张红宇.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8] 赵建国、苗莉.城市就业问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 吴亦明.社会保障与就业.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20] 潘光军.中国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1] 罗润东.当代就业问题透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2] 尚长风.公共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 王保安.转型经济与财政政策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4] 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发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5] 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6] 范方志、赵明勋.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7] 丁冰.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
    [28] 李致平.现代宏观经济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 罗恩立、孙定东.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2).
    [2] 魏下海.西方就业理论及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启示.理论学习,2006,(2).
    [3] 林丽敏.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4] 宋琳琳、张宏.西方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商场现代化,2006,(483).
    [5] 雷红生.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国就业的启示.决策探索,2006,(12).
    [6] 李先锋、格日乐齐齐格.西方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4,(6).
    [7] 褚福灵.中国就业现状分析.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8] 潘士远、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学家,2006,(1).
    [9] 刘丽.我国城乡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4,(1).
    [10] 张守德.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经济师,2004,(1).
    [11] 李晓惠.论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运城学院学报,2006,(3).
    [12] 曲立、田林子.我国人口与就业的现状及趋势分析.企业经济,2006,(1).
    [13] 崔秉鑫、王文峰.浅析我国城乡就业的现状及问题.消费导刊,2006,(12).
    [14] 陈云娥、孙德勇.中国就业政策现状与对策建议初探.经济师,2006,(8).
    [15] 王胜谦.我国中长期就业政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5,(1).
    [16] 刘涛.中国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2006,(2).
    [17] 张成玉、晋奇.提高人力资本对就业影响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
    [18] 徐立平.试论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师,2005,(6).
    [19] 刘国光.略论宏观调控转向中性政策.财贸经济,2004,(8).
    [20] 刘国光.关于宏观调控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1).
    [21] 金太临.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城乡统筹就业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
    [22] 朱顺贤.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分析.经济师,2006,(4).
    [23] 王红梅.发展中小企业 缓解就业压力.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
    [24] 邓子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财经,2006,(1).
    [25] 丁焕强、齐菲.财政政策转变:从积极到稳健的效应分析.价值工程,2006,(1).
    [26] 王晶、桂莉.经济转型期就业形势分析与公共政策选择.现代财经,2004,(4).
    [27] 王彬.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中国成人教育,2005,(4).
    [28] 孟慧民.“双稳健”宏观政策在县域实施效果.问题探讨,2005,(11).
    [29] 乐嘉伟.稳健财政政策与当前的税制改革.上海企业,2006,(2).
    [30] 崔竹.论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的出台及其配合.理论学刊,2005.(8).
    [31] 杨宜勇.双稳健政策下的就业扩展.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5,(3).
    [32] 尹音频、张昆明.财政政策结构的就业效应分析与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33] 郑永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商业研究,2003,(5).
    [34] 宋其超.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及借鉴.宋其超,2003,(3).
    [35] 许经勇.开创我国就业的新增长点.经济经纬,2002,(1).
    [36] 孙志华.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发展论坛,2003,(6).
    [37] 董雪梅.论我国的充分就业目标与公共政策选择.经济问题,2003,(6).
    [38] 李伟.现阶段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理论导刊,2006,(1).
    [39] 陈晖涛.促进我国弹性就业发展之路径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6,(1).
    [40] 张卫东.平等就业权初论.政治与法律,2006,(2).
    [41] 朱江涛.双稳健宏观政策下税收政策的选择.广东经济,2005,(5).
    [42] 池碧云.从就业弹性系数来看我国的就业增长.统计教育,2006,(4).
    [43] 黄燕芬.西方国家促进就业的主要做法.党政论坛,2002,(9).
    [44] 戚良鹏.国外促进就业的做法和政策措施.中国工运,2002,(7).
    [45] 黄萍.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就业增长.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46] 王波.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初探.交流与思考,2006,(5).
    [47] 李宏.美国的“充分”就业政策与失业治理及启示.江苏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5).
    [48] 王欢、张小丽.国外积极就业政策及对我国促进就业的启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9] 蓝庆新、王述英.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政策对我国再就业政策的启示.理论研究,2004,(2-3).
    [50] 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经济报告,200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