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端午节是驱疫避恶的节日,相关研究有久远的学术流脉。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从民俗学视角对端午节进行专题研究。文中参考和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与以往受图腾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影响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本文立足于象征符号论、民俗主义等理论,从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变迁、民间与官方等颇具张力的关系中探讨端午节的源流和发展,分析端午节这一符号系统的文化建构过程及其特点。
     传统的节日,因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态万千而格外繁杂多端。本文前三章分别从时间、空间、族群的角度来研究端午事象,努力提供特定的文化时空中较完整的节日形态。在分析过程中使用了“核心元素”和“变动元素”的概念,指出核心元素的功能在于传承节日的历史记忆,使得端午节在流传过程中,保持着其基本的文化意义和节日内涵;而变动元素的功能在于维系群体的文化认同,加强特定地方的人群在小范围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构建起群体内部共享的文化符号,维持着一方社区的稳定发展。
     第一章依时间顺序进行历史陈述,勾勒比较清晰的节日历时演变形态,传说的变化和元素的增减过程,以及端午成为官方节日的定型过程。第二章主要利用地方志的民俗资料,研究端午习俗共时变化的多样性和变异性,试图从地理条件的差异上,对节日活动内容进行基本分类。第三章从族群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五月节日活动及文化认同心理。一些少数民族受到汉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过端午节;还有一些吸收了端午部分元素,与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涵化”;另有一些,虽然五月也有重大的节日,但却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内涵并不是端午节,存在着文化“误读”。
     在对节日本体的分析基础上,后两章主要关照现代国家的意识形态、大众传媒和学术研究对端午节的文化表述。第四章讨论了中国从民族意识觉醒到逐渐步入现代社会,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节日有所冲击和影响。近百年的发展给端午节增添了更为独特的政治色彩,与其它传统节日有着显著的区别。特别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受国际趋势和国家权力的影响,中国国内的文化政策、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以及对民俗文化的表述和展示方式也有所转变和调整。
     第五章主要通过我的三地田野调查,对有代表性的端午风俗进行个案分析,来探讨端午节的当前形态和可能的发展方向。2006年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屈原故里”秭归端午习俗、“屈原自沉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以及纪念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等并列成为中国人端午习俗的重要“代表作”。端午节在商业化社会中发生着剧烈地变化,在传统民间活动基础上,秭归、汨罗兴起了政府组织和参与的文人诗会或龙舟竞赛;西塞神舟会的仪式与表现也在政府关注中悄然地变化着。承载信仰的民俗不得不突破当地共享的圈子,走向了国家甚至国际的舞台,因此当地人和各级政府都在文化表述和展示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问题。这前所未有的契机也给民俗研究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结语归纳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端午节,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在民间话动所体现出的宗教性观念和信仰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颇具特色的政治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公共性。无论是古代文献记载,还是近现代的田野调查报告,或是当代政府宣传性质的材料,都将端午节置于动态的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强大的民间传统和文化现实。学术的反思和自省,促使本论文对端午节的研究从早期的事象辑录、起源追溯、功能认定、结构分析等逐渐走向了纳入国家权力、大众传媒、文化表述等概念的文化研究。
Study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radition, Nation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is a popular and traditional festival celebrated on the 5th of the 5th lunar month by the Hans and other 26 of 56 ethnic groups in China. Differ from former studies, the empha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in the festival, to analyze it as a symbolized system with the concept of folklorism, instead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otemism, evolutionism and British structural-funcationism.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The introduction retrospects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studies and expounds paradigms of this research, which is on the view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symbolic anthropology and public folklore.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elements form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by time orders. Many historical literatures show that folktales, rituals and lots of activities, which be held in daily life, were not appeared together or keep no change. On the contrary, they were continually invented by people in every dynasty.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functions of cultural items,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two concepts:Core Factor and Dynamic Factor.Long history and different spaces make folklore elements in the festival appear to be a thing of shreds and patches. However, core factors preserve memory of its cultural meaning, which drive away pestilence and disease and keep people safe and health. On the other side, dynamic factors creat symbols to share among local groups, to construct cultural identity to shape centripetal force and organize them to be a whole.
    Besides diachronic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 on synchonic divers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festival by chorographic archiv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 and intends to classfy folk activities into two main types by geographic situation, that is having water area or not. The third chapter illustrate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China which have festivals hold in the 5th lunar month. Some are same to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ose festivals are influenced by the Han, and others absorb many elements and are similar to it, which are kinds of aculturation.Still others keep their own cultural meanings and characters, which are regarded a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by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base of these three chapters, the later part turns to significant impact of ideology of nations, mass media and academic practice that represent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modern styles.In fact, the modernization in recent one hundred years put political feature into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makes it some special tha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Thus, the fourth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governmental attitude,cultural policy and representation of folklore has been adjusted in China to adapt new term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after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UNESCO on October 17,2003.
    The fifth chapter gives three case studies of my fieldwork in Zigui,Miluo River and Xisai to present modern status of the festival. In 2006, UNESCO ratified a "Conven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imed precisely at maintaining cultural diversity against the homogenizing forces of globalization. Four type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Zigui,Miluo River, Xisai and Suzhou are included in the First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May 20,2006. Howev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olicies are also a source of new problems and new politics. Although they are a powerful means of develop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of revitalizing communities, they can also contribute to destabilizing them if not managed properly wit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local populations involved. Actually, new rituals are invented for commercial advantage in these places,such as poet gathering in Zigui and dragon boat race in Miluo River,even the traditional ritual in Xisai is changing quietly and inconspicuously.In this situation, folklore break local shared groups to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rena.Not only local groups and institutions but also folklorists meet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the conclusion, the dissertation claims th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n invention of tradition, so folklore and folklorism in i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Its folk character has been preserved and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meanwhile, its public character has been noticed and prominent particularly in the modernizing nation, China. Therefore, it is not only a cultural given, but also a cultural construc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become a life style in publica.Academic reflectivity
    in folklorist promotes my study towards to new perspectives such as power, media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to analyze cultural construct and practice in the festival.
引文
1 [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域内外民俗学丛刊《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277页。
    1 本段引用两句均来自胡怀琛,《中华全国风俗志跋》,中华民国十一年十一月,载《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2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347—350页。
    3 顾颉刚,“《民俗》发刊辞”,载《民俗》周刊第1期,1928年,收录于《民俗选粹》宋文坤等选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2页。
    1 愚我,开封旧历的新年,载《民俗》周刊53、54期合刊,收录于《民俗选粹》宋文坤等选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267—268页。
    2 清水,“杂谈端阳节的古俗及其他”,载《民俗》周刊71期,1929年,收录于《民俗选粹》宋文坤等选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279—286页。
    3 《民俗学集镌》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
    4 闻一多,《端午考》,载《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242页。《端午的历史教育》,载《闻一多全集》第5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14页。
    5 凌纯声,《南洋土著与古代百越民族》,载台湾《学术季刊》2卷3期,1954年。
    6 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载《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203—221页。
    1 黄石,《端午礼俗史》,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台北东方文化,1963年。引文来自原书229页。
    2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7月,353—360页。
    3 理查德·M·道森著,郑镜堂译,《庆典中使用的物品》,载《庆典》,[美]维克多·特纳编,方永德等译,潘国庆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54—58页。道森即多尔逊,是英文名的不同中译法。为保持绪论中所提到的人名统一,故行文中使用了“多尔逊”。在以后章节中再次详细引用这一研究成果时,尊重原译者的译法。
    4 杨(昌鸟)国,《传统龙舟竞渡的原始宗教文化心理研究》,19—32页;陶凤秋,《龙舟竞渡起源新探》,56—61页;刘显银,《龙舟与祓禊》,73—80页;均载《中国龙舟文化研究》,李瑞岐、杨培春等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5月。
    5 (日)直江广治著,苏敏译,《日本儿童日与中国端午风俗》,载《域外民俗学鉴要》,王汝澜等编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220—227页。
    1 秦秀强,《源于古代农业抗旱斗争过程的文化活动——“龙舟竞渡”的原生文化内涵探幽》,载《中国龙舟文化研究》,李瑞岐、杨培春等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5月,62—72页。
    2 (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九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172—185页。
    3 具体内容参见“端午民俗研讨会”,载《东岳庙 北京民俗博物馆年刊2004》,25—32页。乌丙安和陶立璠介绍了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源流、形式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刘魁立的发言题目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高丙中的发言题目是《端午节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中国民俗复兴运动的一个环节》,萧放的发言题目是《端午节俗及其意义》,文章载“学者论坛”,同上,41—63页。
    4 《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1—13页。这组论文包括了:刘魁立撰文《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萧放撰文《节日传统与社会和谐》,张勃撰文《干预:当代语境中国家对传统节日应有的态度》,刘晓峰撰文《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时空》,周星撰文《谈谈当代中国节庆体系的整合与重构》。
    1 参见[英]吉尔德·德兰逖著,张茂元译,《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与实在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成伯清著,《走出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
    2 参见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 有关庆典活动的观点参见维克多·特纳著,方永德译,《引言》,载《庆典》,[美]维克多·特纳编,方永德等译,潘国庆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1—31页。
    2 克利福德·格尔茨著,于晓译,《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载[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3—42页。
    3 孟慧英著,《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2006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民间文化学系列教材如《当代民俗学》、《解释民俗学》等,抛弃了概论等老模式,将文本、语境、互文性、伪民俗等问题纳入研究视野。
    4 有关民俗主义概念和研究在中国的介绍近几年有所增多。民俗主义对中国当代民俗学理论的意义讨论详见:杨利慧,《“民俗主义”概念的涵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1期。
    5 瑞吉纳·本迪克斯著,宋颖译,《民俗主义:一个概念的挑战》载于《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下册,周星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859—881页。
    1 Walter Havernick, Gruppengut und Gruppengeistigkeit im Wandel der Zeit. Ein Beitrag zum Thema Folklorismus, Beitrage zur Volks- und Altertumskunde, 15(1971), pp. 11—30.
    2 Ulrike Bodemann, Folklorismus- Ein Modellentwurf, Rheinisch-Westfalische Zeitschrift fur Volkskunde, 28 (1983), p. 103.
    3 Konrad Kostlin, Folklorismus als Therapie? Volkskultur als Therapie?, in Horander and Lunzer, Folklorismus, p. 132.
    1 ibid., p. 117.
    2 Dunja Rihtman-Augustin, Tradition, Folklore, and Mass Culture in Yugoslavia, in Richard M. Dorson(ed. ), Folklore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Hague, Mouton, 1978), p. 168.
    3 Heinz-Rudi Brunner, Volksfeste zwischen Rhein, Main und Neckar. Studien zum Folklorismus der Gegenwart. (Frankfurt-am-Main, Herbert Lang, 1974).
    1 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司马贞《索隐》。
    2 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佚文二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89页。
    1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06年6月,128页。
    1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225页。
    2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50页。
    1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347—350页。
    1 《端午的历史教育》,载《闻一多全集》第5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14页。
    1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1069页。
    2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1061页。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14页。
    2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28页。
    3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32页。
    1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69页。
    2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39页。
    3 清,范咸等修《重修台湾府志》,载《台湾府志三种》中华书局影印本,中,卷十三,风俗一,2080页。
    1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222页。
    2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258页。
    3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739页。
    4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1062页。
    1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747页。
    2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66页。
    3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650页。
    4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655页。
    5 杨士钰,《论临潭新城端午节龙神赛会的文化意蕴》,载《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第6卷第1期,80—81页。周大铭,阚岳,甘肃甘南州临潭县新城镇端午龙神赛会研究个案,载《西部民俗》2005年第1期,72—79页。
    1 曲彦斌,《宝鞍山端午节“克仗斗石”民俗探析——关于东北某地端午节械斗性“克仗斗石”陋俗的田野调查》,载《民俗研究》2003年3期,64—79页。
    1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838页。
    2 http://news.163.com,2005—06—12 05:26:55,来源:东北新闻网。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43页。
    2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07页。
    3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05页。
    4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49页。
    5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42页。
    6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54页。
    7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81页。
    8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191页。
    9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616页。
    10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64页。
    11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112页。
    12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156页。
    1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620页。
    2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225页。
    3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82页。
    4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635页。
    5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95页。
    6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28页。
    7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32页。
    8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779页。
    9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61页。
    10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67页。
    11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56页。
    1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769页。
    2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792页。
    3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32页。
    4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91页。
    5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96页。
    6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14页。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48页。
    2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813页。
    3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54页。
    4 黄石著,《端午礼俗史》引《图书集成·岁功典》辑明清旧志,58页。
    5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41页。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82页。
    2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57页。
    3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1061页。
    4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41页。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34页。
    2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41页。
    3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43页。
    4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48页。
    5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81页。
    1 清,蒋毓英修《台湾府志》,载《台湾府志三种》中华书局影印本,上一,卷之六,岁时,108—109页。
    2 清,高拱乾等修《台湾府志》,载《台湾府志三种》中华书局影印本,上二,卷之七,风土,873—874页。标点为笔者所加。
    3 清,范咸等修《重修台湾府志》,载《台湾府志三种》中华书局影印本,中,卷十三,风俗一,2079—2080页。标点为笔者所加,燃本作“然”。
    1 王秋桂主编,《中国节日丛书·端午节》,台湾省“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印行,1995年6月。
    1 王秋桂主编,《中国节日丛书·端午节》,台湾省“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印行,1995年6月,52—57页。
    2 陶立璠,《韩国江陵的端午祭》,载中国民俗网。
    1 叶春生,《端午节庆的国际语境》,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2 贺学君,《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1期。
    3 武光仲(越南民间文化研究院),《越族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风俗习惯》,载《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五辑,陶立璠主编,学苑出版社,2005年1月,132—134页。
    4 端映著,《越南旧习俗和信仰》(上、下册),胡志明市出版社,1992年出版,转引自《越族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风俗习惯》,同上,133页。
    1 彭国梁 杨里昂主编,《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我们的端午》,岳麓书社,2004年6月,63页。
    2 引自什未林官方网站 http://www.schwerin.com/。
    1 参见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5月。
    1 (美)C.恩伯,M.恩伯著,《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刘钦审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546页。
    1 《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106页。
    2 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下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98页。
    3 湖南省龙山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田荆贵主编,《中国土家族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4月,120页。
    4 《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3月,60页。
    5 冯祖贻,朱俊明,李双璧等著,《侗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24页。
    6 陈国强,蓝孝文主编,《崇儒乡畲族》,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96页。
    1 王承权,《小泉畲族的文化习俗》,载《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民族学资料丛编(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266页。
    2 覃国生,梁庭望、韦星朗著,《壮族》,民族知识丛书,民族出版社,1984年6月,141页。
    3 刘江著,《阿昌族文化史》,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261页。
    4 萧家成,孙家申,《梁河阿昌族的文化习俗》,载《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民族学资料丛编(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32页。
    5 萧家成,滕茂芳,《陇川阿昌族的文化习俗》,同上,82页。
    1 周虹著,《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239—240页。
    2 德龄著,《清宫中的生活写照》,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4—107页。
    3 富民县民族宗教局编,《富民县民族志》,云南省地方志丛书,1993年3月,内部资料,205页。
    1 赵瑛著,《布朗族文化史》,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259—260页。
    2 《仫佬族简史》编写组,《仫佬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12月,89页。
    3 蒙国荣,谭贻生,过伟编著,《毛南族风俗志》,民俗文库之七,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151—152页。
    1 富民县民族宗教局编,《富民县民族志》,云南省地方志丛书,1993年3月,内部资料,69页。
    2 《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纳西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1月,108页。
    1 云南省民族调查组,《维西县保和镇地主经营商业调查》,文章完成日期1960年7月,载《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7月,15页。
    2 周汝诚著,郭大烈整理,《永宁见闻录》,调查日期1950年10月11日,载同上,173页。在他们的婚姻形式中,男女互为欧休。永宁纳西族今已称为摩梭人。
    3 严汝娴、刘尧汉调查整理,《拖支乡纳西族领主经济和母系制调查》,调查日期1963年4月21日至7月5日,载《永宁纳西族社会及母系制调查——宁蒗县纳西族家庭婚姻调查之三》,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省编辑组,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311页。
    4 李近春收集整理,《丽江纳西族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调查日期1981年10月,载《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50—51页。
    5 许鸿宝调查整理,《丽江县纳西族婚丧礼俗调查》,1981年5、6月补充调查,载《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76页。
    1 参考邢莉,《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0月。
    2 此节未注明的少数民族五月节日事象描述主要参考乔继堂、朱瑞平主编,《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五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302—340页。
    1 刘江著,《阿昌族文化史》,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261页。
    2 杨宗亮著,《壮族文化史》,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5月,251—252页。
    3 赵世林,伍琼华著,《傣族文化志》,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359页。
    1 张民主编,贵州民族研究所编,《贵州少数民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3月,272—276页。
    1 过伟,《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载《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04期,70—76页。
    2 西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55页。
    3 石启贵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152—153页。
    4 过竹,《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1 主要参考台江县委、县政府关于施洞龙舟节的内部资料,以及《台江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保护暨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情况汇报》文件等。《台江边胞生活概况》,载《边锋月刊》二卷一期,1948年1月。
    2 西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99页。
    1 陈斌,赵云生著,《苗族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5月,119—121页。
    1 纳日碧力戈著,《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4页。
    1 古代休假指不去朝参,休务指官署不办公。参见张勃《从我国传统社会官方与节日的关系看当下语境中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载《节日文化论文集》,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学苑出版社,2006年1月,312页。
    2 引文见高丙中,《文化自觉与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同上,1—16页。
    3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740页。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21—322页。
    2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765页。
    3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802—803页。
    4 中南卷下,《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819页。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57页。
    2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126页。
    3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123页。
    4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232页。
    5 华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58页。
    1 清水,《杂谈端阳节的古俗及其他》,载《民俗》周刊71期,1929年,收录于《民俗选粹》宋文坤等选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279—286页。
    2 《民俗学集镌》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
    3 黄石著,《端午礼俗史》,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台北东方文化,1963年出版,59—62页。
    1 参见高丙中,《文化自觉与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解决之道》,载《节日文化论文集》,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学苑出版社,2006年1月,4—9页。
    2 同上。
    3 语见周星,《中国:时间观念与时间制度多样化的国度》,载《节日文化论文集》,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学苑出版社,2006年1月,149页。
    4 参见同上,146—160页。
    1 吴文,《顺昌县岁时习俗的调查及其成因试探》,载《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龙岩市文化局编,陈国强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32—39页。
    2 以下谷口端午习俗的描述参照庄孔韶拍摄的影视人类学影片《端午节》,以及《谷口的端午——福建省闽江端午透视》,载《民俗研究》,1995年第3期,71—76页。
    1 阿尔君·阿帕杜莱著,陈燕谷译,《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6月1版,2005年3月2版,522—523页。
    2 《人民日报》,2004年5月6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联合早报》、中新网、金羊网、红网、21cn等多家媒体参与,中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具体发展过程的介绍参见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载《民族艺术》,2006年2期,总第83期,6—19页。
    1 《新京报》2005年12月4日。
    2 爱德华·W.萨义德著,《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陆建德校,三联书店,2002年4月。
    1 《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289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227—249页。他们对此问题均有深入论述。
    1 有关该理论的介绍参见安德明,《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6月,总137期,91—96页。[日],西村真志叶,岳永逸,《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12月,总140期,70—75页。杨利慧,安德明,《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载《民俗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周星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595—638页。
    2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权力》,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241—249页。
    3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理论思考》,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理论文库,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学苑出版社,2006年10月,106—118页
    4 黄凤兰,《民俗影视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作用》,同上,286—290页。
    5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同上,128—136页。
    6 周星,《村寨博物馆——民俗文化的展示与突破等问题》,载《两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编辑,台湾省政府文化处出版,1999年6月,97—113页。
    7 方李莉,《谁能拥有文化解释的权力——生态博物馆理念所面临的挑战》,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理论文库,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学苑出版社,2006年10月,66—77页。
    1 “文化的可能性”,载《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36页。
    2 同上。
    1 Ann—Belinda S. Preis引用World Commission o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1995. Our Creative Diversity, UNESCO, 13页,载《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39页。
    2 同上,120页。
    3 《In from the Margins》,1996,p9。转引自《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3页。
    4 新华社消息,2005年6月23日,转引自央视国际。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16页。
    2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10页。
    3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28页。
    4 参见附录一田野调查地的地图,图一、图二。
    1 齐克,《谒屈原祠》,秭归县图书馆内部资料,65页。
    2 齐克,《龙舟竞渡散曲》,秭归县图书馆内部资料,120—128页。
    1 秭归县旅游局2004年6月规划及内部资料。
    2 黄石,《端午礼俗史》,66页。
    3 参见附录一田野调查地的地图,图三、图四。
    4 王建章著,《中国南楚民俗学》,岳麓书社,1995年3月,279页。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81页。
    1 黄石,《端午礼俗史》,55、59、66—67页。
    2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25—326页。
    1 中南卷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345—346页。
    1 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载《开放时代》,2006年第4期。
    1.荆楚岁时记 (梁)宗懔著 姜彦稚辑校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
    2.西京杂记校注 (汉)刘歆撰 (晋)葛洪集 向新阳 刘克任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5月
    3.论衡 (汉)王充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11月
    4.风俗通义校释 (东汉)应劭撰 吴树平校释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0年9月
    5.越绝书(东汉) 袁康、吴平 乐祖谋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1月
    6.艺文类聚(附索引)(全四册) (唐)欧阳询撰 汪绍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1月
    7.酉阳杂俎 (唐)段成式撰 金桑选译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年6月
    8.初学记(全三册) (唐)徐坚等著 中华书局 1962年1月
    9.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五代)王仁裕等撰 丁如明辑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1月
    10.世说新语(全二册) (南朝·宋)刘义庆撰 (梁)刘孝标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11月
    11.大唐六典(一函四册)(影印) 中华书局 1983年3月
    12.事物纪原 (宋)高承撰 (明)李果订 金园 许沛藻点校 中华书局 1989年4月
    13.太平御览(全四册)(影印) (宋)李昉等撰 中华书局 1960年2月
    14.记纂渊海(全四册)(影印) (宋)潘自牧编 纂中华书局 1988年3月
    15.靖康缃素杂记 (宋)黄朝英撰 吴企明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5月
    16.武林旧事 (宋)四水潜夫辑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2月
    17.梦粱录 (宋)吴自牧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8月
    18.东京梦华录注 (宋)孟元老撰 邓之诚注 中华书局 1982年1月
    19.西湖游览志余 (明)田汝成撰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11月
    20.万历野获编(全三册) (明)沈德符著 中华书局 1959年2月
    21.帝京景物略 (明)刘侗 于奕正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年12月
    22.大戴礼记解诂(十三经清人注疏) (清)王聘珍撰 王文锦点校 中华书局 1983年3月
    23.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 (清)潘荣陛著 (清)富察敦崇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年6月
    24.清嘉录 (清)顾禄撰 来新夏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5月
    25.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 影印) 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 中华书局 1955年2月
    26.二十五史(全十二册)(影印)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 1986年12月
    1.黄石 端午礼俗史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 台北东方文化 1963年
    2.方纪生 民俗学资料丛刊·民俗学概论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80年1月
    3.《黎族简史》编写组 黎族简史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年5月
    4.《仫佬族简史》编写组 仫佬族简史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3年12月
    5.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 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3年7月
    6.《纳西族简史》编写组 纳西族简史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1月
    7.《京族简史》编写组 京族简史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4年3月
    8.覃国生 梁庭望 韦星朗著 壮族 民族知识丛书 民族出版社 1984年6月
    9.云南省编辑组 永宁纳西族社会及母系制调查——宁蒗县纳西族家庭婚姻调查之三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9月
    10.胡朴安编 中华全国风俗志 上篇十卷下篇十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2月版
    11.蒙国荣 谭贻生 过伟编著 毛南族风俗志 民俗文库之七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8年12月
    12.过竹 苗族神话研究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
    13.《民俗学集镌》影印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年6月
    14.湖南省龙山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田荆贵主编 中国土家族习俗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年4月
    15.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 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 下卷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2年10月
    16.陈国强主编 闽台岁时节日风俗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2年10月
    17.闻一多 闻一多全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1月
    18.富民县民族宗教局编 富民县民族志 云南省地方志丛书 1993年3月
    19.陈国强 蓝孝文主编 崇儒乡畲族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
    20.高丙中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9月1版
    21.丁世良等编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年
    22.王建章著 中国南楚民俗学 岳麓书社 1995年3月
    23.王秋桂主编 中国节日丛书端午节 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5年6月
    24.李廷贵 苗族历史与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年
    25.李亦园 人类的视野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7月
    26.简涛主编 汉学研究中心丛刊·目录类13种·中国民族学与民俗学研究论著目录 1900—1994·中册 汉学研究中心编印 1997年6月
    27.赵世林 伍琼华著 傣族文化志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
    28.夏建中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7月
    29.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十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年(时间不等)
    30.乔继堂 朱瑞平主编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五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5月
    31.江绍原 江绍原民俗学论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32.杨宗亮著 壮族文化史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年5月
    33.李瑞岐 杨培春等主编 中华龙舟文化研究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9年5月
    34.陈斌 赵云生著 苗族文化论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年5月
    35.冯祖贻 朱俊明 李双璧等著 侗族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研究丛书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
    36.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37.纳日碧力戈著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
    38.陈高华、徐吉军 中国风俗通史 (多卷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1月
    39.宋文坤等选编 民俗选粹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
    40.赵瑛著 布朗族文化史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年5月
    41.刘江著 阿昌族文化史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年7月
    42.李碧炎 风雨龙舟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年1月
    43.尚秉和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44.萧放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中华书局 2002年3月
    45.熊元义 余三定主编 历代龙舟竞渡文学作品评注·精卫文丛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年7月
    46.刘石林 汨罗江畔屈子祠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47.彭国梁 杨里昂主编 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我们的端午 岳麓书社 2004年6月
    48.周虹 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49.庄孔韶 人类学通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
    50.凌纯声 林耀华 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民族出版社 2004年3月
    51.陶立璠主编 亚细亚民俗研究 第五辑 学苑出版社 2005年1月
    52.顾军 苑利 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2005年7月
    53.节日文化论文集 中国民俗学会 北京民俗博物馆编 学苑出版社 2006年1月
    54.宋兆麟 李露露 图说中国传统节日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年3月
    55.周星主编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上下册 商务印书馆 2006年3月
    56.民俗春秋——中国民俗学会20周年纪念论文集 中国民俗学会编 学苑出版社 2006年3月
    57.周星主编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商务印书馆 2006年3月
    58.成伯清著 走出现代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4月
    59.常建华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中华书局 2006年6月
    60.孟慧英著 西方民俗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61.陶立璠 樱井龙彦主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理论文库学苑出版社 2006年10月
    62.邢莉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年10月
    1.法路易·多洛 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 黄建华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10月
    2.美 C.恩伯 M.恩伯著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 杜杉杉译 刘钦审校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年2月
    3.日 梅棹忠夫 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 王子今译 上海三联书店 1988年3月
    4.英戴维·巴特勒 媒介社会学 赵伯英 孟春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年1月
    5.美 维克多·特纳编 方永德等译 潘国庆校 庆典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7月
    6.美 洪长泰著 董晓萍译 域内外民俗学丛刊 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7月
    7.日 渡边欣雄著 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九卷·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 周星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2月
    8.美 克利福德·格尔茨著 韩莉译 文化的解释 译林出版社 1999年11月
    9.埃里·凯杜里 民族主义 张明明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1月
    10.厄内斯特·盖尔纳 民族与民族主义 韩红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1月
    11.安东尼·D.史密斯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龚维斌 良警宇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1月
    12.爱德华·W.萨义德 知识分子论 单德兴译 陆建德校 三联书店 2002年4月
    13.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 生态人类学 郭凡 邹和译 文物出版社 2002年11月
    14.本尼迪克特·R.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1983,1991) 吴叡人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年1月
    1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2届大会 2003年10月17日
    16.李扬 西方民俗学译论集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
    17.日本民俗学会 日本民俗学236号民俗主义特辑 2003年11月
    18.E.·霍布斯鲍姆,T.·兰格 传统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顾杭 庞冠群译 译林出版社 2004年3月
    19.王汝澜等编译 域外民俗学鉴要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
    20.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6月1版,2005年3月2版。
    21.英 吉尔德·德兰逖著 张茂元译 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与实在论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
    22.Robert Baron & Nicholas R. Spitzer ed. Public Folklor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2
    1.胡张政 漳州比赛龙舟的风俗和故事 民俗周刊21、22期 1928年
    2.李建青 东莞的端阳节 民俗周刊71期 1929年
    3.胡国庆 莆俗琐记 民俗周刊71期 1929年
    4.清水 杂谈端阳节的古俗及其 他民俗周刊 71期 1929年
    5.清水 翁源的端阳节 民俗周刊 71期 1929年
    6.赵肖甫 记端午 民俗周刊 71期 1929年
    7.黄昌祚 由潮州竞渡的风俗谈到龙舟自由行动的趣事 民俗周刊 74期 1929年
    8.李士裘 庆海端午节的打龙船 民俗周刊 79期 1929年
    9.念生 端阳 北平华北日报徒然副刊 1929年4月23日
    10.阿宣 莆田的端午节 民俗周刊(福州) 20期 1930年
    11.文轩 河南荥阳的端午节 礼俗 6/7期 1931年7月
    12.火瓢 端午 (1)北平晨报艺圃 1935年6月4日 (2)北平晨报艺圃 1935年6月5日
    13.徐中玉 端午民俗考 国闻周报 13卷25期 1936年6月
    14.谢宗陶 说端阳 河北月刊 4卷7期 1936年7月
    15.间堂 端午节考 论语 114期 1937年6月
    16.欧阳飞云 端午“恶日”考 逸经 32期 1937年6月
    17.张醉丐 端午名女儿节 实报 1939年6月21日
    18.木公 清朝端午节城隍出巡 民众报 62期 1940年6月9日
    19.希之 端节食品 民众报 62期 1940年6月9日
    20.俊 蒲节 民众报 62期 1940年6月9日
    21.绍周 端午小拾 时事画报 52期 1941年6月
    22.寒羽 端阳节 晴雨时报 1期 1946年8月
    23.凌纯声 南洋土著与古代百越民族 台湾 学术季刊 2卷3期 1954年
    24.毓芬、陈华新 端午漫话 中国青年报 4版 1962年6月5日
    25.刘楠、林钟美 龙船节记盛 贵州日报 4版 1962年7月3日
    26.朱介凡 端午礼俗 故事传说 幼狮月刊 45卷6期 1977年6月
    27.王华 话端阳忆温州竞渡 浙江月刊 15期 1970年6月
    28.陈长坤 端节在浦江 浙江月刊 15期 1970年6月
    29.鸣 竞渡掌故 古今谈 87期 1972年
    30.陈香 端午节在台湾 台湾风物 23卷3期 1973年9月
    31.薛章湫 端午佳节忆爱国诗人屈原 建设 23卷1期 1974年
    32.陆素贞 端午节史话 建设 24卷1期 1975年6月
    33.陆素贞 香蒲角黍话端阳 艺文志 117期 1975年6月
    34.文崇一 赛龙舟与屈原研究 湖南文献 5卷1期 1977年
    35.刘基 观龙舟忆乡俗 湖南文献 8卷2期 1980年4月
    36.林衡道 端午佳节与龙舟竞渡 中央月刊 12卷8期 1980年6月
    37.伍稼青 端午习俗谭 艺文志 177期 1980年6月
    38.朱道钦 端午节的由来及其宗教故事 新动力 32卷7期 1980年7月
    39.宏仁 端阳旧话 察哈尔文献 7期 1980年7月
    40.汪玢玲等 端午小考 民间文学 1980年11期
    41.容观琼 竞渡传风俗——古代越族文化史片断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1年第1期
    42.龙文玉 端午节新考 贵州民族研究 1981年2期
    43.郑省三 端午节话民俗 浙江月刊 13卷6期 1981年6月
    44.吴礼彭等 赛龙夺锦——端午节在番禺看龙舟竞赛 广州日报 1版 1981年6月7日
    45.张心动 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齐鲁学刊 1982年1期
    46.吴通发 清水江畔苗族的龙船节 贵州民族研究 1982年1期
    47.楼飞甫 漫话蒋村龙舟竞渡 民间文学 1982年5期
    48.缪伯华 永嘉端节的习俗 浙江月刊 14卷6期 1982年6月
    49.刘爱华 端阳采风 艺文志 201期 1982年6月
    50.侯中一 谈端午节掌故 宁波同乡 168期 1982年7月
    51.思明 端午——天医节 楚风 1983年2期
    52.刁泽新等 苗族龙船节(照片 7幅) 人民画报 1983年6期
    53.李清泉 天中竞渡话龙舟 国魂 475期 1985年6月
    54.阮昌锐 传薪集(35)——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与意义 海外学人 155期 1985年6月
    55.刘亮 端午佳节话民俗 民主宪政 57卷2期 1985年6月
    56.黄丽云 台湾龙舟赛的现状调查 台湾文献 37卷4期 1986年
    57.叶又新 端午节物艾虎 民俗研究 1986年1期
    58.久桐 端午节忆旧事 民俗曲艺 39期 1986年1月
    59.赵永康 四川的龙舟竞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88年第3期
    60.王辉斌 端午竞渡纪念屈原考源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988年2期
    61.江清玉 羌族的端午习俗 民俗研究 1988年4期
    62.汪洋 童年端午记趣 民俗曲艺 53期 1988年5月
    63.段双印 龙舟竞渡新论——苗族龙船节启示录 民间文艺季刊 1989年2期。
    64.涂元济等 船棺葬·铜鼓船纹·龙舟竞渡——端午节小考 思想战线 1989年4期
    65.黄永林 端午节采艾蒿和菖蒲习俗考 华中师大学报 1989年6期
    66.吴彰裕 端午话药石 民俗曲艺 60期 1989年7月
    67.玄真 五色丝、香包及午时符 民俗曲艺 60期 1989年7月
    68.陈健铭 祈安竞渡话二龙 民俗曲艺 60期 1989年7月
    69.陈美慧 说粽子民俗曲艺 60期 1989年7月
    70.顾自力 试论“龙舟竞渡”习俗与传说的文化源流 华中师大学报 1990年3期
    71.阮昌锐 五月五话端午——起源、演变及习俗 人事月刊 10卷5期 1990年5月
    72.张伦笃等 竞渡、龙舟与龙舟竞渡之研究 中国民间文化 1991年2期
    73.魏奕雄 龙舟文化研究 乐山师专学报(社科版) 1991年第2期
    74.张翊华 百越民族与端午习俗 东南文化 1991年5期
    75.潘年英 赛龙舟习俗的原始意义考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2年2期
    76.毛庆 屈原与中华民族精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
    77.卢敏飞 毛南族传统节日文化 广西民族研究 1994年第4期
    78.覃彩銮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 广西民族研究 1994年第4期
    79.贾晔 邵志忠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广西民族研究 1994年第4期
    80.袁千正 赵慧 闻一多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4年第6期
    81.马兴国 中日两国岁时习俗比较研究——祓禊端午七夕 日本问题研究 1995年第2期
    82.庄孔韶 谷口的端午——福建省闽江端午透视 民俗研究 1995年第3期
    83.马启俊 读《荆楚岁时记》民俗研究 1995年第4期
    84.马启俊 浅谈《荆楚岁时记》的民俗学价值 六安师专学报 1995年第4期
    85.赵世瑜 论中国民间文化的爱国内涵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6年第 2期
    86.王永波 古代荆楚大地的风俗画卷——论《荆楚岁时记》 吉安师专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6年6月第2期
    87.孙永义 “端午”食粽祭屈原说源流考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年3期
    88.陈世刚 陈弢 传统节日与村落文化研究 辽宁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
    89.郭小武“凶”“五”考辨——关于猫头鹰和端午日的避忌问题 语文建设 1996年第9期
    90.蒋方 端午与屈原考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
    91.朱平珍 端午艾、红豆及其它 吉安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7年12月第5期
    92.董晓萍 民族觉醒与现代化——西方民俗学30年回眸 民俗研究 1998年第2期
    93.范芝玲 长岛县端午节俗调查 民俗研究 1998年第3期
    94.倪依克 孙慧 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
    95.杨景震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 中华文化论坛 1998年第3期
    96.赵家先 邢建玲 日照端阳节俗调查 民俗研究 1998年第3期
    97.夏敏 文化变迁与民俗学的学术自省 民俗研究 1999年2期
    98.日 福田亚细男著 高木立子 陈岗龙译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研究 1999年1期
    99.王联 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 世界民族 1999年第1期
    100.孟修祥 陈亮军 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
    101.萧放 《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1999年5月
    102.王赛时 从古代诗书中看明代龙舟竞渡 体育历史与文化 1999年9月第5期
    103.江立中 龙舟运动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 1999年12月第6期
    104.牟元圭 韩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特征 韩国学论文集第八辑 民族出版社 2000年
    105.乌丙安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江苏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
    106.马成俊 论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见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0年8月第3期
    107.过伟 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 广西民族研究 2000年第4期
    108.姚周辉 侯云洁 论传统节日的特殊时空意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11月第6期
    109.谭蝉雪 唐宋敦煌岁时佛俗——二月至七月 敦煌研究 2001年第1期
    110.杨士钰 论临潭新城端午节龙神赛会的文化意蕴 甘肃高师学报 2001年第1期
    111.李晓东 端午门户插柳考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2001年4月第1期
    112.梅联华 从龙虎山民间传说看端午习俗 南方文物 2001年第3期
    113.游修龄 龙舟、端午节和屈原 寻根2001年第3期
    114.魏昌2001年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龙舟文化研讨会综述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115.杨士钰 论临潭新城端午节龙神赛会的文化意蕴 甘肃高师学报 2001年第6卷第1期
    116.赵东玉 端午龙舟竞渡民俗的文化选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8月第3期
    117.周征松《荆楚岁时记》的历史学阐释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0月4期
    118.萧放 秦至汉魏民众岁时观念初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19.倪依克 当代中国“龙舟现象”的社会文化学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20.倪依克 中国龙舟运动发展的文化研究综述 云梦学刊 2001年7月
    121.方桢 杨津津 比较我国汉苗傣龙舟竞渡文化之异同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1月第1期
    122.杨春时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23.张启成 端午探源——兼论重阳 贵州文史丛刊 2002年第2期
    124.张勃 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管子学刊 2002年第3期
    125.陶思炎 论当代民俗生活的变迁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年5月第3期
    126.陈启跃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7月第3/4期
    127.宋蜀华 论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128.魏向东 魏晋南北朝时期节俗的嬗变 史林 2002年第4期
    129.金苹苹 吴珊 端午节民俗文化特色初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2年12月第6期
    130.孙适民 屈原、端午与龙舟文化 邵阳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131.范红 端午起源新考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3年5月第3期
    132.贺学君 民俗变异与民俗学者的立场 西北民族研究 2003年第3期
    133.曲彦斌 宝鞍山端午节“克仗斗石”民俗探析——关于东北某地端午节械斗性“克仗斗石”陋俗的田野调查 民俗研究 2003年3期
    134.孙正国 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 考民俗研究 2003年第3期
    135.董晓萍 民俗文献史:现代化与民族性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7月第4期
    136.都春屏 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7月第4期
    137.陶思炎 论民俗应用的主体与对象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3年9月第5期
    138.萧放 近二十年(1983—2003)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年11月22—23日
    139.关童 端午新考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1月第6期
    140.王红旗 屈原端午未投江 龙舟粽子船棺葬 文史杂志 2004年第2期
    141.高丙中 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第3期
    142.杨万娟 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 韩国江陵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7次学术年会论文2004年6月
    143.安德明 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 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6月总137期
    144.王大建 两汉民俗区研究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年第3期
    145.杜宁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 文史杂志 2004年第4期
    146.陈勤建 周晓霞 略论民俗与民族精神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7月第4期
    147.李竹青 杜莹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功能及发展趋势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4年7月第3期
    148.刘华 官俗探骊——兼议官俗与民俗的关系 宁夏社会科学 2004年9月第5期
    149.日 西村真志叶 岳永逸 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 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
    150.李本亮 万黄婷 全球化视野下民俗的意义与价值 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12月
    151.杨文静 陈瑶 试论《荆楚岁时记》的民俗学意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152.萧放主持 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 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3期
    153.李淑敏 李荣启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船山学刊 2005年第3期
    154.叶春生 端午节庆的国际语境 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第3期
    155.萧晓阳 端午考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56.马丽 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 文史杂志 2005年第4期
    157.蒋方 唐代端午节庆探释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7月第4期
    158.贺学君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 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1期
    159.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民族艺术 2006年2期总第83期
    160.杨利慧 安德明 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周星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06年3月
    161.宋俊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权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一辑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162.杨利慧“民俗主义”概念的涵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1期
    163.宋颖 民俗宗教的复合形态——西塞神舟会调查报告 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