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休闲时代已悄然来临。杭州市提出了“休闲之都”理念并付诸实施,2006年成功地举办了世界休闲博览会,并被世界休闲组织授予了“东方休闲之都”称号。笔者基于休闲城市理念分析了杭州市构建休闲城市的优势及城市空间形态面临的挑战,对杭州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从认识论角度,在解读和诠释休闲、休闲城市理念、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概念和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休闲城市空间形态个性化、人性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整合目标取向,以及景观整体、生态连续、多元共生的整合原则。
     从方法论的角度,通过杭州的实证研究,针对整体区域、线性空间和块状空间三种空间类型,提出了杭州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思路与方法。第一,在整体区域整合中运用系统方法,强调要素整合和结构整合,强调自然与城市的和谐渗透、建筑与城市的个性营造、历史文化碎片的捡起与缝合,提出了城市结构与城市休闲空间结构、休闲城市点轴结构与网络化结构、休闲城市圈层结构等整合思路。第二,在线性空间整合中提出了休闲景观廊道的概念,以及作为休闲景观廊道的市河休闲空间、流域型特大型休闲风景名胜区、街道休闲空间的整合思路。第三,在块状空间整合中分析了老城区的休闲空间整合和几种作为块的典型模式,如西溪湿地、湖滨CRBD、梅家坞模式。最后,针对目前休闲城市建设在行政运作、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缺失,提出了营建休闲城市空间形态的行政管理体系、政策运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三大支撑保障体系。
Leisure times have being come to us quietly. At the same time, H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eisure City and started to bring it into reality by successfully holding the World Leisure EXPO and winning the title of Oriental Leisure Capital awarded by the World Leisure Organization. Based upon the concept of Leisure City, the author makes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 form of Hangzhou Leisure Cit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with which Hangzhou confronts at present in the progress of building a leisure city and integrating city for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ory of knowledg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ur goal directions of developing spatial form of Leisure City with individuality, humanity, ecological balance and sustainability, and thre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integration,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multi-species symbiosis.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Hangzhou, the author proposes his idea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ing spatial form to build Hangzhou a leisure city, at which three spatial typologies such as the integral region, linear space and block space are aimed. Firstly, by using the systematic methods the paper emphases the integration of elements and structures, the harmony and penetration between city and nature,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identities, the protection and oversewing historical fragments and cultural event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the whole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the ideas in the aspect of urban structure and leisure spatial structure, Leisure City's circles and layers structures, spot-axis structures, network structures. Secondly, in the integration of linear space, the paper poses the concept of leisure landscape corridors, and analysis three spatial integration methods, including city river space, famous landscape region, and street leisure space. Thirdly, in the integration of block leisure space,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integration space of old downtown areas and poses three typical integration model of block space, such as Xixi Wetland space, Lakeside CRBD space, Mei Jiawu space. Finally, to overcome the weak points in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it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ree supporting systems such as administration, policy 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引文
① 黄巧灵.休闲时代——人类的伊甸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p2
    ②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3
    ③ Christopher R. Edginton, Debra J. Jordan, Donald G. DeGraaf, Susan R. Edgint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 Chicago: Brown and Benchmark, 1995. pxi
    ④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4
    ① 王国平.打造休闲之都 迎接休闲时代.在世界休闲高层论坛上的演讲.2006.4
    ① 徐明宏.论城市时空的休闲性建构.浙江社会科学.2006(2).p103-108
    ② 张建.城市休闲研究的空间概念体系辨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6).p14-18
    ③ 陈元平,张国洪.城市休闲产业的市场格局和发展趋向.文化市场.2005(2).p6-10
    ① 王紫雯,明焱.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9(1).p57-64
    ② 刘佳.居住区休闲空间环境研究.山西建筑.2006.32(2).p34-35
    ③ 闫婫.从三个层面谈城市核心区休闲空间设计.四川建筑.2006.26(1).p 32-34
    ④ 宋霞,赵守林.城市公共空间休闲单元适用性的调查,2006.32(1).P36-37
    ⑤ 赵荥棵,鲍继峰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10(1).P18-20
    ⑥ 龚洪波.从休闲活动出发的城市滨水环境设计.南方建筑.2004(4).P78-80
    ⑦ 王鲁民,宋鸣笛.关于休闲层面上的城市广场的思考.规划师.2003.19(3).P51-52
    ⑧ 李可勤,李晓峰.“休闲”视野里的传统精神与现代设计:关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新建筑.2000(6).P8-11
    ① 曾怡园.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要素.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撤.2005.22(1).P52-53
    ② 绿林.城市休闲绿地构成要素.湖南林业.2005(7).P8
    ③ 陈春华.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生活化设计.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25(2).P5-8
    ④ 凌作人.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设计.四川建筑.2000,20(4).p24-25
    ⑤ 郭佳.成都休闲空间体系研究.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1999
    ⑥ 方田红.上海城市休闲空间布局研究.上海示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⑦ 赵利卫.城市休闲空间系统的建构.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① 张钦南.阅读城市.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社.2001.P253
    ① Madanipour A. 1996. Design of Urban Space: An inquiry into A Social-spatial Process, John Wiley Sons,Chichester.在该书中,作者认为,目前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关注城市作为建筑实体的物质组合;另一种是把城市看作是社会经济的场所,是城市各要素(包括建成环境及其使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及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
    ① Spiro Kostof,The City Shaped: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Boston:Little, Brown,1991),该书作者认为,城市是由人与建筑相结合形成的场所(cities are places made up of buiidings and people),并从历史和文化角度考察分析了历史上一些著名城市的形态形成过程,着重分析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有评论者认为该书足城市设计者的一本圣经(A Bible for an Urban Designer)。
    ② Spiro Kostof,City Assembled: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 概述是The City Shaped的姐妹篇。在书中作者分析了城市形态的各构成元素的结构组织特征,包括街道、广场、市场等,以及隐藏存这些城市元素背后的礼会经济现实。
    ①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4
    ② 马丘比丘宪章.建筑师,1980(4).P256
    ③ 马丘比丘宪章.建筑师,1980(4).P254
    ④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
    ⑤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
    ⑥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
    ⑦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
    ⑧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
    ①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
    ②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
    ③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10
    ④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0
    ⑤ 于文波.城市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探寻符合社会原则的社区空间(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8,P37
    ① 三江叫湖一山一河二址: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湘湖、南湖、天目山、运河杭州段、良渚文化遗址和南宋皇城遗址
    ① 转引自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6,P1
    ②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34
    ③ Christopher R. Edginton, Debra J. Jordan, Donald G. DeGraaf, Susan R. Edgint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M]. Chicago: Brown and Benchmark, 1995. P32
    ④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35
    ① Christopher R. Edginton, Debra J. Jordan, Donald G. DeGraaf, Susan R. Edgint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M]. Chicago: Brown and Benchmark, 1995. P33
    ②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33
    ③ 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6,p1
    ④ 李包相,沈济黄.城市近郊休闲空间整合的新理念——杭州“十里梅坞”休闲空间规划实践.建筑学报.2006(3).p26
    ⑤ Christopher R. Edginton, Debra J. Jordan, Donald G. DeGraaf, Susan R. Edgint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M], Chicago: Brown and Benchmark, 1995. pxi
    ① Christopher R. Edginton, Debra J. Jordan, Donald G. DeGraaf, Susan R. Edgint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 Chicago: Brown and Benchmark, 1995. p4
    ① Christopher R. Edginton, Debra J. Jordan, Donald G. DeGraaf, Susan R. Edgint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 Chicago: Brown and Benchmark, 1995. p4-6
    ① 夏杰,林炳耀.南京居民休闲态势与特征分析.科技与经济,2005.5,P41-43
    ② 夏杰,林炳耀.南京居民休闲态势与特征分析.科技与经济,2005.5,P41-43
    ① 靳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6,P11
    ①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57
    ② 资料来源:杭州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杭州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情况汇报.2006.11.26
    ③ 罗林,刘春来.从休闲的定义和时代背景论体育的休闲参与价值.体育与科学.2004.5
    ① Terry Eagleton(英).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的假象)
    ② 戚能杰.杭州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对策.北方贸易.2004.4
    ③ 刘青吴.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城市规划.1995.p20-22
    ④ 阎亚宁.中国地方城市形态研究的新思维.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p60-65
    ⑤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⑥ 刘青吴.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城市规划.1995.p20-22
    ⑦ 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27
    ⑧ 王农.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初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3),p25-29
    ① 杜春兰.地区特色与城市形态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6).P26-29
    ② 王宁.组合型城市形态分析——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经济地理.1996(2).P32-37
    ③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办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12).P36-41
    ④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8
    ⑤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脱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P56
    ① 靳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6,P5
    ① 王富臣.形态完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01-102
    ① 张钦楠.阅读城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P13-19
    ②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59
    ③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59
    ① 参见王维仁.消失的街廓——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范型.建筑师(80)
    ② 王富臣.形态完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03-106
    ①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08
    ② 靳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6,P7
    ③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P1
    ④ 芬奇论绘画.P28
    ⑤ 芬奇论绘画.P23
    ⑥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P70
    ⑦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P142-147
    ⑧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P161
    ① 布鲁诺.拉丁文著作集(第一卷第三册).P27
    ② 布鲁诺.拉丁文著作集(第一卷第三册).P272
    ③ 靳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6,P5-6
    ① 巨鹏.旅游空间布局整合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
    ②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9
    ③ 卢济威.广场与城市整合.城市规划.2002(2).56
    ④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9
    ⑤ 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P13
    ② 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27
    ③ 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27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P2003.P87-89
    ② 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27
    ③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P2003.P90
    ①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②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P88
    ③ 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25~26
    ① 王富臣著.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94
    ② 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P100-101
    ③ 齐康主编.城市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9
    ④ 齐康主编.城市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5
    ⑤ 齐康主编.城市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4
    ① 齐康主编.城市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5
    ② 齐康主编.城市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1-41
    ③ 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311
    ④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P7-9
    ⑤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93
    ①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P333
    ①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P81-83
    ②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P323
    ①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P95-97
    ② 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国外城市规划.2002(3).p35~38
    ③ 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2(1),p55~58
    ④ 饶会林等.中国城市管理新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9,p23-28
    ⑤ Momotaro.郊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www.plansky.net/showerticle-bbs.php?=22
    ⑥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第一版.P10
    ① 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厦出版社,2001.P69
    ② 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厦出版社,2001.P167
    ① 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厦出版社,2001.P93
    ②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2
    ③ 张钦南.阅读城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1
    ④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256
    ① 阮煜琳.中国不应“千城一面”.中国楼市.2005.12.14http://www. china-loushi. com/shownews. asp?newsid=6872&typeid=2004&borderid=5879
    ② 张辉,江欢成:尊重文化才能保持城市特色.中国楼市.2005.12.14http://www. china-loushi. com/shownews. asp?newsid=6872&typeid=2004&borderid=5879
    ③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262
    ④ 张彤.整体地区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P14
    ①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子》中就有论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故,本乱则国危。”.《诸子集成.管子》第5卷.上海书店,1986.P144
    ② 吴虹飞.“城市时代”匆匆来临.中华读书报,1999.11.13
    ① 王富巨.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2
    ①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268
    ② 王富崩.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2
    ③ 宪军.生态城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P28
    ④ 宪军.生态城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P28-29
    ⑤ 梁湖清.生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3.10,P33
    ⑥ [日]岸根卓朗著,何鉴译.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P322
    ⑦ 鲍世行主编.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商务印书馆,1993.P160
    ① 屠眉曾、赵旭.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大趋势.经济日报,1999.4.8
    ② 宪军.生态城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P29-30
    ③ 鲍世行等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P91—92
    ④ 鲍世行等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P42
    ① 鲍世行等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P253—258
    ② 鲍世行等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P187
    ③ 王如松.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P438
    ①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54-56
    ② 贾培思.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当代建筑思潮的批评.建筑师(88)
    ①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54-56
    ②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255
    ③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P82
    ④ “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二址”指的是: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湘湖、南湖、天目山、京杭运河杭州段、南宋争城遗址、良渚文化遗址
    ① 陈占样译.马丘比丘宪章.建筑师(4).P255
    ②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P83-84
    ① 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P34-38
    ② 李包相,于文波.特大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治问题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2005(4).P114-121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P84
    ② 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97.P230
    ③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39
    ④ 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P11
    ⑤ 杰姆孙.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P344
    ①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41
    ② 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97.P4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P84-85
    ①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1
    ②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2
    ①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2-5
    ①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6-9
    ① 王国平.打造休闲之都 迎接休闲时代.在世界休闲高层论坛上的演讲.2006.4
    ② [美]杰弗瑞·戈比 著,张春波、陈定家、刘风华 译,马惠娣 校译.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人民出版社.P131
    ③ 王国平.打造休闲之都 迎接休闲时代.在世界休闲高层论坛上的演讲.2006.4
    ① 王国平.打造休闲之都 迎接休闲时代.在世界休闲高层论坛上的演讲.2006.4
    ① 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P269-273
    ② 陈建一.杭州街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7
    ① Mark La Gory, Johnp Ipkin. Urban Social Space.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① 交通西进、钱江新城、运河(杭州段)及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市区道路建设33929工程、西部地区综合保护工程、良渚遗址保护和开发、商业特色街、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休闲之都建设等新老十大工程。
    ① 钱江晚报.2005.9.28,A3版
    ② “33929”工程指的是杭州市区33条道路、9座桥、2个隧道建设和9个入城口整治
    ③ “三口五路”指的是膨埠入城口、104国道入城口、留下入城口、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西路、解放路和莫干山路
    ④ “一纵三横”指的是保傲路、庆春路、凤起路、体育场路—曙光路
    ⑤ 据杭州市建设委员会2004、2005杭州建设年鉴
    ⑥ “一湖三园”工程指的是湘湖、休博园、风情园、东方文化园
    ⑦ 据杭州市旅游委员会资料
    ①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p5
    ② 包豪斯的建筑教育中,没有建筑历史的课程。
    ① 张辉,汪欢成.尊重文化才能保持城市特色.中国楼市.2005.12.14http://www. china-loushi. com/shownews. asp?newsid=6872&typeid=2004&borderid=5879
    ①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21
    ②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建筑学报,2002(1).p41
    ③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23
    ① 博雷尔.形体与景规.世界建筑,1996(1).p20
    ②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20
    ③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19-21
    ① 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二址: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湘湖、南湖、天目山、运河杭州段、 良渚文化遗址和南宋皇城遗址
    ② 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渭华大学出版社,1995.P288
    ③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116-117
    ① 注:杭州“六条生态带”:灵山、龙坞、午潮山—西湖风景名胜区;径山—两溪风景区;超山—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生态走廊;石牛山—湘湖风景区;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东部沿江湿地区和生态农业区。
    ② 林耕,夏青.创造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建筑学报,1997(12)
    ① 参见: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② 贺勇.博士论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2004.P83-109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60-61
    ②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61
    ③ 单军.城里人、城外人——城市地区性的三个人文解读.建筑学报,2001(11).P20
    ④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61
    ⑤ 详见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P170-174
    ① 根据《杭州城市色彩规划方法研究》整理
    ① 杨戌标.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P102
    ② “一纵三横”指的是杭州市中心区青春路、凤起路、体育场路和保俶路
    ① 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所谓整体性是指内在连贯性,即实体的排列组合本身是完整的,并不只是由某种别的独立因素构成的混合物。结构作为整体受一整套的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各部分的性质。同时,支配结构的规律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从而使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而且还起构成作用,即组织加工新材料的作用,这就是结构的转换性。为了适应变化了的规律、避免降低到消极被动的形式的水平,结构必须具备转换的程序,借助这些程序,不断地整理加工新的材科。最后,结构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② 《世界建筑》1981(12)
    ① 根据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会刊,1997(6)整理
    ② 积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P11
    ③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34-138
    ① 崔风军.中同传统旅游日的地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同旅游出版社.2002.P95-97
    ① 曲院风荷—金沙醇浓—双峰插云—植物园—灵隐—北高峰;花圃—茅乡水情—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六和塔—灵隐—北高峰;杨公堤—三台泽韵—花山霞鹃—法相探春—南高峰—满陇桂雨;金沙醇浓—双峰插云—花圃—茅乡水情—三台泽韵—花山霞鹃;水上路线:外西湖的游船可进入西里湖并进入“金沙醇浓”、“茅乡水情”、“三台泽韵”、“花山霞鹃”景区。
    ① 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314
    ②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字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100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100
    ② 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建筑学报,2001(11):49
    ③ “两江四湖”景区是指漓江(市区部分)、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构成的环城风景带。风景带已开发三个主题景区,即: 以木龙古渡、古城墙为主景,宝积山、叠彩山为背景,体现城市文化的木龙古水道景区; 以山林自然野趣为特色的桂湖景区; 以体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城市空间特征为特色的榕、杉湖景区。
    ④ 参见:生态·文化·景观——桂林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建设对城市改造的启示http://www.aaart.com.cn/cn/theory 2005-5-20 来源:中国建设报作者:庄锐
    ⑤ 参见:http://www.guilinhotel.info/ticket/ticket.asp?ticket_id=3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106
    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滨水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7
    ② “五水”指的是钱塘江、运河杭州段、沿山河、余杭塘河、西湖、西溪湿地、东海
    ③ 参见: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调研要报.2006(2)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103
    ② 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8.P86
    ① 程楚斌.南京城市水系历史沿革与保护开发:[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2000
    ②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103
    ③ 南宋城墙:南宋杭州城墙的范围,自西北余杭门(今武林门)起,由今环城北路向东延伸至坝子桥,为艮山门:再南折,沿着青龙街、岳家湾、海狮沟、东清巷,至今庆春路,为东青门;接着向南沿直大方伯、金鸡岭,至清泰街,为祟新门;继续向南沿城头巷、直吉祥巷,至今望江路,为新门:然后向东折,沿狮子巷折至今江城路抚宁巷,为保安门;再沿今江城路南折至今六步桥直街,为候潮门:仍沿江城路南折至今江城路立交,为便门:然后折西略南至今风凰山脚路,为嘉会门;继续向西折入山林,沿山脊线婉蜒至海拔186.5米的大光明峰侧的月岩,再沿海拔100米等高线向西南折约400米至慈云岭北侧山脊,然后转沿山脊线问东北折上,经海拔202.3米的将台山夷平面、海拔178米的凤凰山峰,至九华山西仍沿山脊线与万松岭路平行折向两北,然后顺坡而下至平地后,即为钱湖门;然后向北折入今省军区大院,再从今省军区大门北出至今南山路往北,经清波门、丰豫门(今涌金门)入今湖滨路,再沿今环城西路北抵余杭门。共有城门13座。全城呈南北长(约7000米),东西长(甲均约2000米)的矩形,面积约14平方公里,平地与山地各占一半,城市的政治中心位于南部山地。
    ④ 清代城墙:清代城墙有武林门、庆春门、清泰门、望江门、侯潮门、凤山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等10座城门,再加清代满城承乾门、拱宸门、平海门、迎紫门、延龄门及水门等。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116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117-118
    ②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118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和整合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120
    ① 贺勇.博士论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2004.p86
    ① 注:“一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二带”:运河两岸各10公里长的2条景观带:“二场”:西湖文化广场、运河文化广场;“三园”:艮山公园、青莎公园、北星公园:“六埠”:艮山门埠、施家桥埠、武林门埠、卖鱼桥埠、北新关埠、拱宸桥埠:“十五桥”:城东桥、艮山桥、建北桥、映月桥、中北桥、西湖文化广场桥、青园桥、朝晖桥、潮王桥、华光桥、江涨桥、德胜路桥、大关桥、登云大桥、拱宸桥。
    ② 见杭州网,2006.10.02
    ③ 过去,沿运河的绿地体系分属不同的小区,与外围道路、河岸没有沟通,也缺乏休闲设施,本应属于公众的空间显得封闭和冷清。在运河杭州段的整治工程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打通运河沿岸。整治后,两岸各10公里长的主城区段运河沿线(北起拱墅区石祥路北星桥,南至江干区秋涛路京张桥)实施沿线30米左右公共绿地的贯通改造,接通了游步道、绿化带,架通了桥下栈道。今后,市民游人就可以从这条绵长的集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中心生态廊道穿越、游赏。见:http://www.chinajsb.cn,2006.08.03
    ④ 注:杭州市运河上的城东桥、艮山桥、建北桥、中北桥、潮正桥、大关桥、登云桥等七座运河桥,建成了可供市民休闲游览的“桥下空间”。见:http://www.chinajsb.cn,2006.08.03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71
    ②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71
    ③ 贺勇.柔性下垫面塑造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④ 王子平.硕士论文:城市街道柔性界面研究.2006.p15-17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70
    ② 梁鹤年.高与低、快与慢、新与旧.城市规划,2001(10).p 753
    ① 罗纹媛.建筑队尺度单位与尺度分级.建筑学报 1999 (1).p50
    ② 罗纹媛.建筑队尺度单位与尺度分级.建筑学报 1999 (1).p50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71
    ② 贺勇.博士论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2004.p83
    ③ 王子平.硕士论文:城市街道柔性界面研究.2006.p15-17
    ④ 骑楼的双重限定。柱廊暗示了骑楼本身空间的存在,对人的视线及行为起到微弱的限定;内部界面限定了功能空间,通过橱窗及入口与外部保持联系。
    ① 李包相,于文波.特大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治问题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P114-121
    ②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总则1.0.3
    ①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城市目的地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9.p3
    ② 兰江为富春江上游一条支流,位于浙江省兰溪市行政管辖区
    ③ 陈战是.小城镇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探讨.城市规划.2005(1)(P84-P87).p85
    ④ 杨戌标.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p85
    ① 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9,p146
    ① 王士兰,曲长虹.重视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2004(9).P27
    ① 这一区域是《杭州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主城的核心部分
    ①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214
    ①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p88-89
    ①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77
    ② 丁成日.市场失效与规划失效.国外城市规划.2005(4).p4.(通过计算,人均平均交通成本自左向右向下递增。也就是说,人口密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这样的空间分布有最小的平均交通成本。人口分布空间递减模式有最小的平均交通成本,即单一城市中心要求圆锥形人口密度分布,以便降低平均交通成本。)
    ③ 梁鹤年.水与火.城市规划.2005(8).p82-87
    ① “Identity Plan”可以理解为“使城市或某个地区具有鲜明特征和独特风格的规划” 孙翔、江浩.特征规划指引下的新加坡历史街区保护策略.国外城市规划.2004(6),p47
    ① 参见黄鹤.西方国家文化规划简介:运用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途径.国外城市规划.2005(1),p40-46
    ① 克利夫·芒福汀.城市设计:绿色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160
    ② 克利夫·芒福汀.城市设计:绿色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180
    ① 保俶路、曙光路、体育场路、凤起路、庆春路,简称“一纵三横”。
    ② 张恺.巴黎城市公共交通资产的经营与开发——巴黎公共交通集团公司的实践.国外城市规划.2004(5).p102.(SEDP为巴黎公共交通集团公司资产管理发展公司的简称)
    ① 徐颂.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学教学.1997.11,P6
    ① 黄成才、杨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8,p26-29
    ①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p358
    ②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p82
    ③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p358
    ①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p358-359
    ②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p81-82
    ① 卢济威.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117-120
    ① 湖滨的骑楼:骑楼是湖滨地区的建筑之魂。从现在平海路与解放路之间100多米长的商店,可以看出其风格特征。骑楼是江南特有的建筑风格,因为江浙一带雨天较多,建筑设计中加上走马廊,以供行人避雨、避阳之需。整个新湖滨景区的建筑,南北两段都将以骑楼的风格统领。
    ② 李包相,沈济黄.城市近郊休闲空间整合的新理念——杭州“十里梅坞”休闲空间规划实践.建筑学报.2006(3).p26-29
    ③ 注:“十里梅坞”改造规划设计单位为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文作者为该项目主管
    ① 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P8-9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P13
    ②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P13-14
    ③ 张彤.整体地区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P.6
    ①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P117-118
    ① 韩守庆,李诚固,郑文升.长春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管治规划研究.城市规划.2004(9).P81
    ① 李包相,于文波.特大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治问题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P114-121
    ② 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风景名胜区依法设市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主持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
    ① 李包相,于文波.特大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治问题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P114-121
    ② 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浙江大学博士研究论文.2004.p63
    ③ 王卡.博士论文:城市设计过程保障体系研究.2006.p42-133
    ④ 参见: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旅游西进领导小组办公室.游在杭州 旅游西进.2001.10,p203-204
    ①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校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资料来源:新华网 2004.3.8。
    ① 李包相,于文波.美国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与启示.人文地理.2006(3).p67-71
    ② U.S. Department of State. Overview of Sustainable Ecotou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R]. http://www. state. gov/g/oes/rls/or/19412. htm. April 8, 2003
    ③ 马聪玲.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中国网.2002.11.19
    1.黄巧灵.休闲时代——人类的伊甸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2.徐明宏.休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
    3.张钦南.阅读城市.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1
    4.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8.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6
    9.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0.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2.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3.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
    14.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5 .芬奇论绘画
    16.布鲁诺.拉丁文著作集(第一卷第三册)
    17.阳建强 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
    18.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19.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0.齐康主编.城市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1.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4.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5.饶会林等.中国城市管理新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9
    26.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第一版
    27.[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恰、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厦出版社,2001
    28.张彤.整体地区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
    29.《诸子集成.管子》第5卷.上海:上海书店,1986
    30.宪军.生态城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
    31.梁湖清.生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3.
    32.[日]岸根卓朗著,何鉴译.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3.鲍世行主编.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商务印书馆,1993
    34.鲍世行等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5.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6.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7.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97
    38.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9.杰姆孙.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40.[美]杰弗瑞·戈比著,张春波、陈定家、刘风华译,马惠娣校译.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
    41.陈建一.杭州街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7
    42.方可.当代北京旧城吏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3.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渭华大学出版社,1995
    44.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
    45.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6.积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滨水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8.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9
    49.克利夫·芒福汀.城市设计:绿色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0.张恺.巴黎城市公共交通资产的经营与开发——巴黎公共交通集团公司的实践.国外城市规划.2004(5)
    51.卢济威.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2.周岚、童本勤、苏则民、程茂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
    53.斯皮罗·科斯托大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55.[美]培根著,黄福厢.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6.林正秋.杭州地名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7
    57.(日)芦原义信著,伊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8.[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59.荆其敏,张丽安.城市母语.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60. Christopher R. Edginton, Debra J. Jordan, Donald G. DeGraaf, Susan R. Edgint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M], Chicago: Brown and Benchrmark, 1995
    61. Madanipour A. Design of Urban Space: An Inquiry into A Social-spatial Process, John Wiley Sons, Chichester. 1996
    62. Spiro Kostof, The City Shaped: 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Boston: Little, Brown, 1991)
    63. Spiro Kostof, City Assembled: 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
    64. Terry Eagleton(英). 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的假象)
    65. Mark La Gory, Johnp Ipkin. "Urban Social Space",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1.徐明宏.论城市时空的休闲性建构.浙江社会科学.2006(2)
    2.张建.城市休闲研究的空间概念体系辨析.棒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3.陈元平,张国洪.城市休闲产业的市场格局和发展趋向.文化市场.2005(2)
    4.王紫雯,明焱.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9(1)
    5.刘佳.居住区休闲空间环境研究.山西建筑.2006.32(2)
    6.闫妮.从三个层面谈城市核心区休闲空间设计.四川建筑.2006.26(1)
    7.宋霞,赵守林.城市公共空间休闲单元适用性的调查,2006.32(1)
    8.赵荥棵,鲍继峰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10(1)
    9.龚洪波.从休闲活动出发的城市滨水环境设计.南方建筑.2004(4)
    10.正鲁民,宋鸣笛.关于休闲层面上的城市广场的思考.规划师.2003.19(3)
    11.李可勤,李晓峰.“休闲”视野里的传统精神与现代设计:关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新建筑.2000(6)
    12.曾怡园.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要素.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1)
    13.绿林.城市休闲绿地构成要素.湖南林业.2005(7)
    14.陈春华.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生活化设计.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25(2)
    15.凌作人.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设计.四川建筑.2000,20(4)
    16.李包相,沈济黄.城市近郊休闲空间整合的新理念——杭州“十里梅坞”休闲空间规划实践.建筑学报.2006(3)
    17.夏杰,林炳耀.南京居民休闲态势与特征分析.科技与经济,2005.5
    18.罗林,刘春来.从休闲的定义和时代背景论体育的休闲参与价值.体育与科学.2004.5
    19.戚能杰.杭州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对策.北方贸易.2004.4
    20.刘青吴.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城市规划.1995.p 20-22
    21.阎亚宁.中国地方城市形态研究的新思维.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22.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城市规划.1995.p20-22
    23.王农.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初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3)
    24.杜春兰.地区特色与城市形态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6)
    25.王宁.组合型城市形态分析——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经济地理.1996(2)
    26.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12)
    27.王维仁.消失的街廓——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范型.建筑师(80)
    28.卢济威.广场与城市整合.城市规划.2002(2)
    29.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国外城市规划.2002(3)
    30.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2(1)
    31.王如松.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
    32.贾培思.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当代建筑思潮的批评.建筑师(88)
    33.陈占样译.马丘比丘宪章.建筑师(4)
    34.李包相,于文波.特大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治问题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2005
    36.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
    37.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建筑学报,2002(1)
    38.博雷尔.形体与景观.世界建筑,1996(1)
    39.林耕,夏青.创造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建筑学报,1997(12)
    40.单军.城里人、城外人——城市地区性的三个人文解读.建筑学报,2001(11)
    41.杨戍标.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42.《世界建筑》1981(12)
    43.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会刊,1997(6)
    44.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建筑学报,2001(11)
    45.梁鹤年.高与低、快与慢、新与旧.城市规划,2001(10)
    46.罗纹媛.建筑队尺度单位与尺度分级.建筑学报 1999(1)
    47.陈战是.小城镇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探讨.城市规划.2005(1)
    48.王士兰,曲长虹.重视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2004(9)
    49.丁成日.市场失效与规划失效.国外城市规划.2005(4)
    50.梁鹤年.水与火.城市规划.2005(8)
    51.孙翔、江浩.特征规划指引下的新加坡历史街区保护策略.国外城市规划.2004(6)
    52.黄鹤.西方国家文化规划简介:运用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途径.国外城市规划.2005(1)
    53.徐颂.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学教学.1997
    54.黄成才、杨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8
    55.韩守庆,李诚固,郑文升.长春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管治规划研究.城市规划.2004(9)
    57.马丘比丘宪章.建筑师,1980(4)
    58.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报,1999.6)
    59.李包相,于文波.美国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与启示.人文地理.2006(3)
    1.于文波.城市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探寻符合社会原则的社区空间.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8
    2.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3.王卡.城市设计过程保障体系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6
    4.汤朝晖.相容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3
    5.郭佳.成都休闲空间体系研究.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1999
    6.方田红.上海城市休闲空间布局研究.上海示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赵利卫.城市休闲空间系统的建构.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巨鹏.旅游空间布局整合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
    9.程楚斌.南京城市水系历史沿革与保护开发.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位论文.2000
    10.颜晓强.“休闲城市”理念下杭州老城区空间环境问题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张艳来.杭州西溪湿地景观空间格局与形态设计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总则1.0.3
    2.王国平.打造休闲之都迎接休闲时代.在世界休闲高层论坛上的演讲.2006.4
    3.马聪玲.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中国网.2002.11.19
    4.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调研要报.2006(2)
    5.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旅游西进领导小组办公室.游在杭州旅游西进.2001.10
    6.杭州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杭州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情况汇报.2006.11.26
    7.马聪玲.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中国网.2002.11.19
    8.Momotaro.郊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www.plansky.net/showerticle-bbs.php?=22
    9.阮煜琳.中国不应“千城一面”.中国楼市.2005.12.14 http://www.china-loushi. com/shownews. asp?newsid=6872&typeid=2004&borderid=5879
    10.张辉,江欢成.尊重文化才能保持城市特色.中国楼市.2005.12.14 http://www.china-loushi. com/shownews. asp?newsid=6872&typeid=2004&borderid=5879
    11.吴虹飞.“城市时代”匆匆来临.中华读书报,1999.11.13
    12.屠眉曾、赵旭.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大趋势.经济日报,1999.4.8
    13.生态·文化·景观——桂林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建设对城市改造的启示 http://www.aaart.com.cn/cn/theory 2005-5-20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庄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