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度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大众媒介一方面为政治社会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让政治社会化面临形势严峻的挑战。美国媒介产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大众媒介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美国社会利用大众媒介确保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的构建、传播和渗透,使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融入公民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大众媒介已经成为推动美国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所以,无论是对了解美国大众媒介,还是认识美国政治社会化,美国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概述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相关基础理论并对概念进行界定;研究大众媒介和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关联;探讨了大众媒介的政治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涵义和特点。其次,对作为政治社会化主渠道的美国大众媒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美国大众媒介的结构和特点,研究美国大众媒介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地位和运作方式;同时也分析了美国大众媒介与其他政治社会化渠道之间的关系。再次,着重分析了美国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正向和负向功能,美国大众媒介具有传承政治文化、引导政治参与、稳定政治系统和输出意识形态等正向功能;同时由于受自身特性所限,美国大众媒介对政治社会化也会产生一定的阻力作用,并就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美国对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调控,分析美国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调控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美国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调控的手段。最后,总结美国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了我国大众媒介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途径。
     本文研究丰富了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研究的理论内容体系,拓展了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视野,不仅有利于了解美国大众媒介,也有利认识美国政治社会化。论文研究为中国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对策参考,对于大众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有利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The highly developed mass media is one of the main symbols of modern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rapidly developing mass media brings hard-won opportunities for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make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ace challenges in severe situations. The U.S. media industry is the most advanced in the world. Mass media has completely engaged in U.S. human life. The U.S. society utilizes mass media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transmission and permeation of the social mainstream political culture. Furthermore, by utilizing this way, the U.S. society blends the social mainstream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values, behaviour patterns and life styles of citizens. The mass media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omote the U.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refore, whether to comprehend the U.S. mass media, or to recognize the U.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unction of U.S. mass media.
     Firstly,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verviews related basic theories about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unctions that the mass media has, defines related concepts;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unctions that the mass media ha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xploring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of mass media. Secondly, the thesis researches the U.S. mass media which is the chief channel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mainly analy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U.S. mass media, studies the position and operation mode of U.S. mass media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analyses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U.S. mass media and other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channels. Thirdly, the thesis mainly analys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nctions of U.S. mass media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 U.S. mass media has positive functions, such as spreading political culture, lead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tabilizing political system and outputting ideology; meanwhile, because of self limited features, the U.S. mass media has some negative functions to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factors of the negative functions. After that, the thesis studies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U.S. to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unction of mass media, especially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fluencing factor, then measures. Finally, the thesis summarizes our enlightenment of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unction that U.S. mass media has, analyses the challenges our country faces in the course that the mass media function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our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mass media.
     The thesis enhances theory content system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unction that mass media has, expands views of U.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research. 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comprehending U.S. mass media, but also beneficial to realize U.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our mass media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t is advantageous to mass media func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hesis is of great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引文
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1版。
    ① 蓝佩云:《简介<美国公民学>》,《思想政治课教学》1986年第6期。
    ② 张晓明:《美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 《学校思想教育》1992年第6期。
    ③ 杨静云:《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美国社会政治观价值观思想道德教育的考察》, 《中外企业文化》1995年第5期。
    ④ 李稚勇:《西欧、美国中学社会——政治教育述评》,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4年第2期。
    ⑤ 杨静云:《美国政治观、价值观教育掠影》,《新视野》1994年第2期。
    ⑥ 中国赴美道德教育考察团:《美国道德教育考察》,《思想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⑦ 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① 车铭洲:《谈谈对青年的政治教育问题》,《求是》1989年第15期。
    ② 樊富珉:《浅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 《青年研究》1996年第3期。
    ③ 潘长利:《美国历史教育评介》,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① 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④ 唐克军:《比较公民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⑨ Charles Merriam, The Making of Citizens: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hods of Civil Training,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1.
    ① Norman Adler and Charles Harrington, Chronology of Data Collection and Publications in Politiacal Socialization Glenview,Ⅲ.:Scott, Foresman,1970, pp.193-196.
    ② Orit Ichilov, Political Socialization: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New York:Columia University Press,1990, p.71.
    ③ Alfonso J. Damico, M. Margaret Conway and Sandra Bowman Damico, "Patterns of Political Trust and Mistrust:Three Moments in the Lives of Democratic Citizens," Polity, Vol.32, No.3 (Spring,2000), pp.377-400.
    ④ Diana Owen, "Service Learning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33, No.3(September, 2000), pp.638-640.
    ⑤ Magalene Harris Taylor, "Potential Impact of Gender Role Socialization on Welfare Policy Formation,"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Vol.27, No.3(September,2000),pp.135-152.
    ⑥ Lawrence J. Walker, Karl H. Hennig, and Tobias Krettenauer, "Parent and Peer Contexts for Children's Moral Reasoning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Vol.71, No.4(July/August,2000), pp.1033-1048.
    Nancy Burns, Kay Lehman Schlozman and Sidney Verba, The Private Roots of Public Action; Gender, Equalit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⑧ James G. Gimpel J. Celeste Lay and Jason E. Schuknecht, Cultivating Democracy:Civic Environments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America,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 Press,2003.
    ⑨ Henk Dekker, Political Culture, Socialization,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Frankfurt:Peter Lang GmbH,2008.
    ① Edward S. Greenberg,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iscataway:Aldine Transaction,2009.
    ② J. Celeste Lay, A Midwestern Mosaic:Immigration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Rural America,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12.
    ① 祝基滢:《政治传播学》,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3年。
    ② 彭芸: 《政治传播:理论与实务》,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年。
    ③ 周鸿铎主编:《政治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①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 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政治传播的个案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 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④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⑤ 梁庆婷:《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
    ⑥ 张殊凡:《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年。
    ⑦ Lucian W. Py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⑧ Karl W. Deutsch,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London:Free Press of Glencoe,1963.
    ⑨ Richard R.Fagen, Politics and Communication,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6.
    ① 苏·卡利·詹森:《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曹晋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 David L. Paletz, The media in American politics:contents and consequences, California:Longman,2002.
    ①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②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页。
    ① 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① Anthony 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p.16.
    ① 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4页。
    ③ 同上第27页。
    ④ 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⑤ Dawson and Prewit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Little Brown,1969, p.6.
    ⑥ Audrey James Schwartz, The School and Socialization, N.Y.:Harper,1975, p.16-17.
    ① K·P·Lant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London:Oxford University,1969, p.4.
    ② 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③ 戴道昆:《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比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④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⑤ 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 陈秉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②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③ 卫兴华,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4页。
    ④ 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8页。
    ① Lange-Velde, Politics and Individu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1991, Vol.1, No.1. pp.23-36.
    ②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7-228页。
    ①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1页。
    ② 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殷褀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21-22页。
    ③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9-140页。
    ④ 猪口孝等:《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7页。
    ①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6页-15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菌报审判案——恩格斯的发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75页。
    ③ 马克思:《法庭对“新莱茵报”的审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第203页。
    ③ 陈昭郎:《传播社会学》,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105页。
    ④ 戴维·巴特勒:《媒介社会学》,赵伯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9-51页。
    ① 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84-85页。
    ②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3页。
    ③ 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17页。
    ①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1页。
    ② J.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15-317页。
    ①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① 苏荣才:《对华美国报业总裁》,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② 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① 甘尼特公司,年收入约60亿美元,在美国拥有近400家报纸,包括发行量最大的《今日美国报》,在英国也拥有近300家报纸,同时,它还拥有22家电视台。
    ② 张桂珍:《国际关系中的传媒透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58-59页。
    ③ 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④ John Vivian, 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Boston:Allen & Bacon,2003, pp.154-155.
    ④ 刘继南,周积华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45-147页。
    ⑤ 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Broadcast Staion Totals as of March 31,2004.
    ① J. Charles Sterin, Mass Media Revolution, Boston:Allyn & Bacon,2011.
    ②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年,第13页。
    ③ 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④ 刘继南,周积华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40-153页。
    ⑤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复口.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年,第13页。
    ① 赵海建:《美国巩固网络霸权》,《广州日报》2010年1月31日,第10版。
    ② 余丽:《美国互联网战略及其对中国政治文化安全的影响》,《国际论坛》2012年第2期。
    ③ 孔笑微:《全球化进程中的信息主权》,《国际论坛》2000年第5期。
    ④ J.奈伊:《美国的信息优势》,《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⑤ 李希光等:《妖魔化与媒体轰炸》,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2页。
    ⑥ 苏荣才:《对华美国报业总裁》,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377页。
    ⑦ 苏荣才:《对华美国报业总裁》,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384页。
    ① 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李青藜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96-197页。
    ② 邓鹏,李小兵等:《剪不断理还乱——美国外交与美中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3页。
    ③ 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89页。
    ① Warren K.Agee, Phillip H.Ault and Edwin Emery,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s,8th Ed. New York:Harper & Row,1985, p.44.
    ② 约翰·彼得·曾格在1773年11月5日创办了《纽约新闻周刊》,该刊的文章对纽约总督进行了批评,还谴责殖民地官僚当局是低能儿,因而冒犯了总督。曾格因此被控告犯了煽动性诽谤罪,受到审讯。费城80岁高龄的安德鲁·汉密尔顿到纽约为曾格辩护。他在辩护中指出:“法庭所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那位可怜的印刷商的事业……,不是的!它的后果会影响到美洲大陆……的每一个自由人。这是最重要的事业,是自由的事业……,这一自由是把事实真相讲出来,写出来以揭露和反抗专断权力的自由……”,结果陪审团做出了曾格“无罪”的判决。(参阅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第9版),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③ 秦亚芹:《美国政治中的大众传媒与总统选举》,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年,第13页。2008年
    ④ 李剑诸:《新闻自由、私家利益与国家利益》,2010年12月01日,http://news.ifeng.com/sports/fengqing/detail_2010_12/01/3295423_0.shtml,2012年3月4日。
    ①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复口.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年,第15页。
    ②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① 苏荣才:《对华美国报业总裁》,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④ 传播媒介“市场”:为了评定传播媒介的工作和管理电子传播媒介,通常把全国划分为“市场”,就是某个电台或电视台或报纸能吸引可观数目的读者、听众或观众的地区。例如,凡住在离电视台一定距离之内,可以清晰收到该台信号的人,就都在该台的“市场”之内。美国全国共分400个报纸“市场”,230个广播“市场”。
    ⑤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第9版),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75页。
    ① Ross K. Baker, American Government, London:Macmillan Pub Co,1987, p.136.
    ① 尹鸿,李彬主编:《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与互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4页。
    ② “蓝队”指的是美国学界和政界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将对美国国家利益造成最大危害的一批人。“蓝队”的名字来源于兵棋推演中的蓝队和红队。蓝队的成员包括了美国国会的许多议员、美国一些新保守主义智库成员和一些媒体,如《旗帜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蓝队的成员很少出现在美国国务院中。
    ①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50页。
    ② 转引自赵来文:《西方霸主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① 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董云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70页。
    ② 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陈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31页。
    ③ 托马斯·戴伊:《准掌管美国》,张维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109页。
    ① 鲍·波列伏依:《纽伦堡审讯——随军采访四年之四》,徐耀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92-95页。
    ① J.弗里德曼,D.西尔斯等:《社会心理学》,高地,高佳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19页。
    ① K.P. Langt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16-17.
    ②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② James F. Lea,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American Democracy, 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82, p.71.
    ① 比尔·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金灿荣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89-90页。
    ② Morris Janowitz, The Reconstrucion of Patriontism:Education for Civic Consciousnes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p12.
    ② 张志义主编:《八国两地区德育比较》,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9-10页。
    ① 王晨:《一位美国教改重要推动者的自我批判》,《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4期。
    ② 卡尔·戴格勒:《一个民族的足迹》,王尚胜等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79-180页。
    ③ 比尔·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金灿荣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98页。
    ①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36页。
    ②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6版),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
    ③ E.齐格勒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李凌等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8页。
    ④ 西摩·马丁·李普塞特等:《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
    ① 梅尔文·德弗勒等:《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第340-341页。
    ② 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留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顾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0-221贝。
    ① 詹姆斯·伯恩斯等:《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5-466页。
    ② 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11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
    ③ 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留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顾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0-221页。
    ④ E.齐格勒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李凌等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8负。
    ① 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8页。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04页。
    ①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霈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② 转引自李安增:《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齐鲁学刊》2006第5期。
    ③ 迈克尔·罗金斯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30页。
    ① 转引自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8页。
    ② 李安增:《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齐鲁学刊》2006第5期。
    ③ 参阅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163页。
    ④ 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一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22-123页。
    ⑤ 张小劲,景跃进主编:《比较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顾肃,吕建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 转引自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1页。
    ② 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31页。
    ① 王卓君:《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政治文化研究引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
    ② 陈秉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0页。
    ③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④ J.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292页。
    ① 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殷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① 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63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485页。
    ③ 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5页。
    ④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第104页。
    ①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年,第202页。
    ②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公民文化》,徐湘林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422页。
    “知沟假说”又称知识格差是关十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指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所形成的知识差距。
    ② 郭建斌,吴飞主编:《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9页。
    ① 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② 李昌道:《美国宪法纵横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26页。
    ① 戴维·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编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9页。
    ②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04-262页。
    ① 乔治·康斯托克:《美国电视的源流与演变》,郑明椿译,台北:台湾远流出公司,1994年,第155-156页。
    ② 瑟琳·霍尔·贾米森,卡林·科洛斯·坎贝尔:《影响力的互动——新闻、广告、政治与大众媒介》,洪丽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327页。
    ③ 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223页。
    ④ Herbert Gans,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Free Press,1979, pp.139-691.
    ① 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35页。
    ② 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227页。
    ③ 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6页。
    ④ 戴维·巴特勒:《媒介社会学》,赵伯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31页。
    ① Ciaran McCullagh, Media Power: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 Hants:Palgrave Macmillan,2002, p.68.
    ② Michael Elliott, Son of the New World Order, Times, October 15,2001.
    ③ David L. Paletz, The Media in American Politics:Contents and Consequences, Menlo Park: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2002, p.340.
    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括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①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SAs)是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创用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继承了马克思、列宁和葛兰西等人对于国家和意识形态所做的理论探讨,最终将主体建构、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国家机器等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揭示出主体及主体性被建构的物质基础和体制结构。
    ② 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30页。
    ③ 单向度的人是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一书中的核心概念,具体指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④ 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① 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16页。
    ② 戴维·L.帕雷兹:《美国政治中的媒体》,宋韵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贝。
    ③ 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陈卫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99-301页。
    ④ Bosah Ebo, Media 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To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Abbas Malek, News Media and Foreign Relations, New Jersey:Ablex,1997, p.44.
    ① Royce J.Ammon, Global television and the Shaping of world Politics:CNN, Tele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 North Carolina:Mcfarland & Company, Inc., Publishers,2001, p.7.
    ① 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527页。
    ② 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40-41页。
    ① 卢燕:《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② 柳静主编:《西方对外战略资料》(第一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12,16页
    ③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2页
    ④ Divid Held, Anthony G. McGrew and Divid Goldblatt, et al. 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 p.4.
    ① 李普曼:《舆论学》,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①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5页。
    ① 王因为,宋书伟主编:《社会学纲要》,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2-123页。
    ② 泰勒,魏里斯:《大众传播媒体新论》,简妙如等译,台北:韦伯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③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
    ① James R. Wilson, Mass Media Mass Culture,4th ed., New York:McGraw-Hill, Inc.,1998, p,145.
    ① 泰勒,魏里斯:《大众传播媒体新论》,简妙如等译,台北:韦伯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58页。
    ② 赵允芳:《解剖“媒介暴力现象”》, 《传媒观察》2004年第12期。
    ③ 王玲宁: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第31页。
    ① 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4-135页。
    ② M·L·德弗勒:《大众传播诸论》,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第42页。
    ③ 吕坤良:《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文化危机——丹尼尔·贝尔批判性传播观述评》,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
    ④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① 李普曼:《舆论学》,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0页。
    ② 转引自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① Marcus M. Wilkerson, Public Opinion and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eversity Press, 1932.p.102.
    ② 赵雅文:《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历及其遏制》, 《新闻知识》2005年第4期。
    ③ 时统宇:《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美国电视收视率导向的表现之三》, 《青年记者》2008年第22期。
    ④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第9版),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① 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1期。
    ② 温宪:《美国:依法治谣言》,2012年4月17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17670750.html,2012年4月30日。
    ① 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93页。
    ①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① 《逆反心理?美国恐怖袭击影带热租》,2001年9月21日,http://www.people.com.cn/GB/wenyu/64/127/20010921/566828.html,2012年3月28日。
    徐耀魁:《大众传播新论》,苏州:苏州人学出版社,2005年,第136页。
    ① 韦尔伯·斯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61页。
    ②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① 徐耀魁:《大众传播新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② Doris A. Graber,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1993, pp.201-220.
    ①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3-34页。
    ② 竹内郁郎:《大众媒介社会学》,张国良译,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3页。
    ① J.弗里德曼,D.西尔斯等:《社会心理学》,高地,高佳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56页。
    ② 肖·纳奇拉什维里:《宣传心理学》,金初高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83页。
    ③ 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63-69页。
    ① 申凡,戚海龙主编:《当代传播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第183页。
    ① “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理论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
    ②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20-321页。
    ① 李斯頣:《美国传媒眼中的伊拉克战争:批评报道角度的考察》,《美国研究》2005年第2期。
    ② 转引自《参考消息》,2003年12月6日,第6版。
    ① John Vivian, 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Boston:Allen & Bacon,2003, p443.
    ② 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36页。
    ③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65页。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33-334页。
    ① Peter Arnett, "State of The American Newspaper Goodbye World,"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1998, November Issue, pp.101-120.
    ① 李瞻:《新闻道德》,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2年,第82-90页。
    ① 董伟建,夏冬梅:《浅谈媒体公信力与线人制度的构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①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第9版),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2页。
    ② 同上,第493页。
    ① 郭小香:《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② 徐海娜:《电影的力量——好莱坞与美国软权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 吴文虎主编:《新闻事业经背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①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页。
    ② 莱斯利·辛克莱:《相互竞争之中的多种全球化概念》,梁展编《全球话语》,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46-47页。
    ① 王宁:《消费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
    ① 安东尼·吉等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① 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① 列宁:《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39页。
    ① 胡正荣:《媒介寻租、产业整合与媒介资本化过程》,2004年8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14677/22100/32914/36383/2701716.html.2012年3月18日。
    ② 周劲:《传媒治理—理论与模式的中国式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
    ③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第1版。
    ④ 刘勇,汪海霞: 《当代媒介索养教程》,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页。
    [1]蔡骐,蔡雯:《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曹劲松:《交际功利和谐——信息伦理引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陈力丹:《自由与责任:国际社会新闻自律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4]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初广志:《转型期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道德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7]邓名瑛:《传播与伦理——大众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8]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9]端木义万:《美国传媒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樊葵:《媒介崇拜论:现代人对大众传媒的异态关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范敬宜,李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金勇:《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媒体台湾问题报道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阚敬侠:《新闻传播中的法益冲突及其调整》,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15]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李宏,李民:《传媒政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李良荣:《李良荣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李希光:《畸变的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李瑛,何力:《全球新闻传播发展史略》,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李智:《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廖梦君:《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林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24]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5]刘行芳:《新闻传媒与西方新闻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26]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7]刘继南,周积华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28]刘明洋:《美国报纸解读》,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年。
    [29]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30]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31]刘学义:《话语权转移:转向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3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33]蒙南生:《新闻传播社会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34]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5]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乔木:《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与中美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37]邱戈:《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38]邱沛篁,蒋晓丽,吴建:《媒介素质教育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39]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大众传媒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40]沈国麟:《控制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1]沈善洪,王风贤:《中国伦理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苏荣才:《对华美国报业总裁》,广州:南方口报出版社,2005年。
    [43]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4]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5]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46]王正鹏:《报纸突围——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47]文长辉:《媒介消费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48]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49]喻国明:《传媒影响力》,广州:南方口报出版社,2003年。
    [50]肖燕雄:《微观新闻制度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51]谢静:《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53]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4]杨仲航:《新时期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文化功能》,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
    [55]殷晓蓉:《新闻传播学术精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56]尹鸿、李彬主编:《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与互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57]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58]袁小红:《公众舆论与美国对华政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59]张桂珍:《国际关系中的传媒透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60]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1]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2]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63]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6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5]张咏华等:《传媒业的他律与自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66]周鸿铎主编:《政治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67]周劲:《传媒治理:伦理与模式的中国式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J.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2]爱德华·S.赫尔曼,诺姆·乔姆斯基:《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邵红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5]布莱恩·巴利:《社会正义论》,曹海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6]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殷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7]戴维·L.帕雷兹:《美国政治中的媒体:内容和影响》(第二版),宋韵雅,王璐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戴维·巴特勒:《媒介社会学》,赵伯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9]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1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月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2]霍华德·弗里尔,理查德·福尔克:《一纸瞒天——<纽约时报>如何谬报美国的对外政策》,袁贵菊,龙红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13]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李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党生翠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16]罗伯特·M·恩特曼等:《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17]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谢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18]罗杰·维曼等:《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第七版),金兼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0]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第9版),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6版),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2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3]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现代理论的探讨》,李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24]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5]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7]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28]瑟琳·霍尔·贾米森等:《影响力的互动——新闻、广告、政治与大众媒介》,洪丽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29]斯坦利·巴兰等:《大众传播理论》(第三版),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苏·卡利·詹森:《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曹晋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3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年。
    [32]托马斯·弗兰克:《酷的征服——商业文化、反主流文化与嬉皮消费主义的兴起》,朱珊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3]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34]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吕鹏,闻翔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
    [35]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6]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37]希伦·A·洛厄里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年。
    [38]肖·纳奇拉什维里:《宣传心理学》,金初高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39]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40]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41]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2]詹姆斯·伯恩斯等:《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3]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1]陈沛芹:《论美国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
    [2]陈勇:《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与新闻理念的纠结》,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0年。
    [3]程雪峰:《媒介垄断与文化渗透:冷战后美国传播霸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5年。
    [4]杜峰,《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年。
    [5]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 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年。
    [6]江峰:《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之维与宪政考察》,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7年。
    [7]金豪洙:《美国精英评论与反恐战争:构架方法》,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
    [8]孔锴:《美国公民教育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年。
    [9]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际报道》,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7年。
    [10]汤莉萍:《视听媒体新变革》,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年。
    [11]严怡宁:《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
    [12]张亚勇,《党的领导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2008年。
    [1]蔡连玉:《论大众传媒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2]陈龙:《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5期。
    [3]陈淑英:《美国公民教育政治功能的强化及对我国的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34期。
    [4]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的基本理论问题》,《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1期。
    [5]陈相雨:《媒体舆论监督和公众政治参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7期。
    [6]陈信凌:《媒介图与生态意识刍议》,《南昌大学学报》2003第3期。
    [7]陈以藏:《全球公民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8]高振宇:《全球视野下的世界公民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8期。
    [9]郭小香:《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口,第1版。
    [11]胡杨,杭鹰:《美国主流媒体新闻价值天平失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2期。
    [12]胡莹,项国雄:《传者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传媒观察》2005年第8期。
    [13]黄晓婷,黄崴:《美、英、日三国全球公民教育政策探微》,《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14]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15]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求索》2006年第3期。
    [16]李安增:《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齐鲁学刊》2006第5期。
    [17]李青藜:《中美会晤的媒介镜像及成因——浅析<纽约时报>奥巴马访华报道》,《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4期。
    [18]李艳霞:《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19]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20]刘东建:《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期。
    [21]刘建明:《媒体的意识形态真理》,《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3期。
    [22]刘艺:《媒体化政治》,《前沿》2008年第3期。
    [23]卢慎勇,赵虹:《从媒介类型与惯例看中美新闻文化的异同——<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硬新闻个案比较》,《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3期。
    [24]毛玉西:《<纽约时报>国际视野中的文化报道》,《中国记者》2008年第1期。
    [25]孟繁华:《传媒时代文化领导权的重建》,《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6]齐勇锋:《社会转型期媒体的公共属性与社会责任》,《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8期。
    [27]齐紫剑:《<纽约时报>揭内幕:美媒体如此享受“新闻自由”》,《中国记者》2005年第4期。
    [28]任毓骏:《<纽约时报>检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新闻战线》2004年第7期。
    [29]邵培仁,李梁:《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0]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31]孙和平:《“风险社会”的传媒哲学阐释——兼论“应急响应机制”的新传媒视域》,《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
    [32]孙伟国,王立仁:《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33]唐娟:《传媒、政府、政党——对近现代欧美国家传媒与政府关系之演进的历史考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4期。
    [34]托马斯·迈尔,郭业洲,陈林:《媒体社会中的媒体政治》,《世界知识》2001年第11期。
    [35]王红:《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综述》,《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36]王兆璟,刘莉:《论洛克自由至上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7]邬思源,陈锡喜:《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形象的调整》,《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
    [38]吴学琴:《媒体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红旗文稿》2009年第12期。
    [39]熊伟:《美国公民教育的现代性解析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9期。
    [40]杨林书:《美国媒体在反恐战争中的政治功能表现》,《当代世界》2007年第3期。
    [41]于海静:《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42]余亚莉:《新闻的真实性:从“事实真实”到“意义真实”的转变》,《新闻界》2004年第6期。
    [43]喻国明:《一个主流媒体的范本——评<纽约时报100年>》,《财经界》2002年第5期。
    [44]翟峥:《中美两国在对方主要媒体中的写照——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1998年报道的对比分析》,《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
    [45]张国庆:《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学习月刊》2005年第9期。
    [46]张鸿燕,杜红琴:《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7]张世爱:《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8]张涛甫:《得媒体者得天下——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胜出的政治传播分析》,《新闻记者》2008年第12期。
    [49]赵金红:《言论自由与族裔平等——谈西方主流媒体中的族裔歧视》,《对外传播》2008年第12期。
    [50]郑一卉:《从“民众议程”看媒体政治议程的设置》,《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Abbinnett Ross, Truth and Social Science:From Hegel to Deconstruction, Thousand Oaks, CA:Sage,1998.
    [2]Alan Rugman, The End of Globalization, London:Random House,2000.
    [3]Alex Thio, Sociology:A Brief Introduction,2nd Ed, 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4.
    [4]Alger Deane, The Media and Politics, London:Prentice-Hall, Inc,1989.
    [5]Andrew Belsey, Ruth Chadwick, Ethical Issues in Journalism and the Media. London: Routledge,1992.
    [6]Anthony J. Cascardi, Consequences of Enlightenmen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7]Balkin J.M., Cultural Software:A Theory of Ideology, New Haven:Yale,1998.
    [8]Barbara MacKinnon, Ethics:Theory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9]Barnard Chester I.,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10]Beck Clive, The Reflective Approach to Values Educ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81.
    [11]Bhikhu Parekh, Marx's Theory of Ideology, London:Croom Heim Ltd,1982.
    [12]Conrad C. Fink, Media Ethics, New York:McGraw-Hill,1988.
    [13]Deutsch K.W.,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New York:Free Press,1963.
    [14]Deway, 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 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1975.
    [15]Doris A. Graber,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1993.
    [16]Earl Babbi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6th Edition,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2.
    [17]Edward S. Greenberg,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iscataway:Aldine Transaction,2009.
    [18]Everette E. Dennis, John C. Merill, Media Debates: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s,2nd ed. New York:Longman,1996.
    [19]Feenberg A., Critical Theory of Techp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0]Fewsmith Joseph, Dilemmas of Reform in China: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Debate, Armonk:M.E. Sharpe,1994.
    [21]Hamrin Carol Lee and Suisheng Zhao. Decision-Making in Deng's China:Perspectives from Insiders, Armonk:M.E. Sharpe,1995.
    [22]Hope Nicholas C., Dennis Tao Yang and Mu Yang Li. How Far across the River? Chinese Policy Reform at the Millenniu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3]Hosle Vittorio, Objective Idealism, Ethics, and Politics, Notre Dame:University Press, 1998.
    [24]Hunt Lester H., Character and Culture, Lanham, MD:Rowman and Littlefield,1997.
    [25]Ingelhart Louis Edward, Press and Speech Freedoms in America,1619-1995:A Chronology, Westport, C.T.:Greenwood Press,1997.
    [26]J. Celeste Lay, A Midwestern Mosaic:Immigration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Rural America,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12.
    [27]J. Charles Sterin, Mass Media Revolution, Boston:Allyn & Bacon,2011.
    [28]James G. Gimpel, J. Celeste Lay, Jason E. Schuknecht, Cultivating Democracy:Civic Environments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America,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 Press,2003.
    [29]James Good, Irving Velody, 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ty, New York:Cambridge,1997.
    [30]James R. Wilson, Mass Media Mass Culture,4th ed., New York:McGraw-Hill, Inc., 1998.
    [31]John Searle, 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Philosophy in the Real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1998.
    [32]John Street, Mass Media, Politics and Democracy 2nd Ed,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11.
    [33]John Wilson,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London:Pergamon Press,1969.
    [34]Jorge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3.
    [35]Joseph Allan Frank, With Ballot and Bayonet: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American Civil War Soldiers, 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8.
    [36]Lampton David M.,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37]Leech 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Longman,1983.
    [38]Louis A. Day, Ethics in Media Communications:Cases and Controversies,2nd Ed, 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1997.
    [39]Louis Alvin Day., Ethics Media Communications:Cases and Controversies,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40]Louis Dupre, Marx's Social Critique of Cultur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1]Mark Goldie. Locke:Political Essay, New York:Cambridge,1997.
    [42]Nick Russell, Morals and the Media:Ethics in Canadian Journalism,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94.
    [43]Nick Stevens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a, 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44]Philip Meyer, Ethical Journalism:a guide for Students, Practitioners and Consumers, New York:Longman,1987.
    [45]Philip Patterson, Lee Wilkins, Media Ethics:Issues and Cases,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2002.
    [46]R.N. Kiran, Philosoph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Ethics:Theory, Concepts and Empirical Issues, New Delhi:B.R.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0.
    [47]Ralph E Hanson, Mass Communication:Living in a Media World,3rd Ed, Washington D.C.:CQ Press,2010.
    [48]Robert W. Pirsein, the Voice of America-An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Activ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 Government 1940-1962. New York:Arno Press,1979.
    [49]Ronald C. Arnett, Dialogic Education, 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2.
    [50]Sandy Hobbs, Willie Thompson, Out of the Burning House: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the Age of Affluence, Newcastl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1.
    [51]Sayre Keneth M., Belief and Knowledge:Mapping the Cognitive Landscape, Landham, MD:Rowman and Littlefield,1997.
    [52]Smith Peter, Explaining Chaos, New York:Cambridge,1998.
    [53]Tien Hung-mao and Yun-han Chu. China under Jiang Zemin, Boulder, Col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0.
    [54]Timothy E. Cook. Governing with the News:the News Media as a political Institu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55]Vincent Andrew, Political Theory:Tradition and Diversity, New York:Cambridge, 1997.
    [56]Virginia Sapiro,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Women:Roles, Socialization, and Politics, Champaig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4.
    [57]W. Russell Neuman, Marion R. Just, Ann N. Crigler, Common Knowledge:New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Meaning,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58]William L. Rivers, Cleve Mathews, Ethics for the Media,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88.
    [59]Wong, John and Zheng Yongnian, China's Post-Jiang Leadership Succession: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2.
    [1]Kothari Ammina, "The Framing of the Darfur Conflict in the New York Times: 2003-2006," Journalism Studies, Vol.11 Issue 2(April 2010), pp.209-224.
    [2]Moretti Anthony, "New York Times Coverage of the Soviet Union's Entrance into the Olympic Games," Sport History Review, Vol.38 Issue 1(May 2007), pp55-72.
    [3]Loveless Matthew,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Media Diffusion: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Media in Transitional Democracie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44 Issue 2(Jun2009), pp118-136.
    [4]Kononova Anastasia, Alhabash Saleem, "The role of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Vol.73 Issue 4(Jun2011), pp302-321.
    [5]Conway M. Margaret, Wyckoff Mikel L., Feldbaum Eleonor, "The News Media in Children'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45 Issue 2(Summer 81), ppl64-178.
    [6]Gerson Walter M., "Mass Media Socialization Behavior:Negro-White Differences," Social Forces, Vol.45 Issue 1(Sep66), pp40-50.
    [7]Dunsmore Kate, Lagos Taso G., "Politics, Media and Youth:Understanding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via Video Produc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Learning, Media & Technology, Vol.33 Issue 1(Mar2008), ppl-10.
    [8]Johnston Anne, Schmermund Kathleen, "Women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Media on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Media Report to Women, Vol.36 Issue 4(Fall 2008), pp6-12.
    [9]Gould Marie, "The Mass Media & Socialization," Mass Media & Socialization--Research Starters Sociology,2009, ppl-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