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行政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与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价值观是行政哲学、行政文化与行政伦理共同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成为公共行政学领域的一项热点、难点课题。将行政价值观的研究纳入国际视野,推进行政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对于加深行政价值观理论研究,服务于行政价值观建设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宏观背景,旨在通过从价值哲学层面深入比较分析中日行政价值观的历史发展,总结日本行政价值观建设的基本经验,为推进我国行政价值观建设提供借鉴。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首先,导论。阐述选题背景和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对相关论题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前提下,发现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等。
     其次,行政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阐释。在广泛借鉴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明确地界定和分析了行政、价值、价值观、行政价值、行政价值观等基本概念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行政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内容,并分析了行政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公务员的影响程度。
     第三,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及成因。这一部分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贯彻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立场,将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分为改革开放前的行政价值观——改革开放至加入世贸组织时期的行政价值观——新世纪之初的行政价值观三个阶段,并结合当代中国几代领导人行政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别对三个阶段行政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梳理、概括和总结,以期对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释。
     第四,日本行政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及成因。这一部分基于日本现代化进程中行政价值观演变的不同特征,将日本行政价值观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即20世纪40——50年代日本民主型行政价值观,20世纪60——80年代日本效率至上行政价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行政价值观的多元化,并分别对三个阶段行政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
     第五,中日行政价值观的比较分析。这一部分借鉴价值哲学关于价值观的分析工具,从行政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三个方面对中日两国的行政价值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这种比较新颖的比较研究框架结构,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讨中日两国行政价值观的异同及其可资借鉴之处。
     第六,日本行政价值观建设对我国行政价值观建设的启示。作为现代民主国家之一,日本经历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具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制度结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根基。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日本的“忠孝”与“宪政”的价值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了日本行政价值观建设所具有的主要特征以及形成的基本经验。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的综合分析过程,理性看待日本行政价值观建设实践,能够为我国行政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最后,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章在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第一,对中日两国的行政价值观展开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目前研究将目光过于集中在西方,而对同中国一样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缺乏应有研究热情的现状,拓展了行政价值观研究的视野和研究领域。第二,从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准则等价值哲学层面构建比较分析框架,突破了已有比较框架维度的限制,有助于将行政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推向更深处。第三,对日本行政价值观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以及演变成因等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弥补了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第四,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日本行政价值观建设过程中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和取得的基本经验,得出了若干有利于推动中国行政价值体系建构实践的重要启示。
Administrative values are one of the heart topics of common concern amongadministrative philosophy, administrative cultural and administrative ethics, causing moreand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It has become a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the field ofpublic administr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 furthering administrative values theoryand serving the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values building putting administration valuesinto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promoting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dministrativevalues.
     Under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via in-depth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executive values from thevalue of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this paper summed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Japaneseadministrative values build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China's administrative values. The idea of the writing of the article is as follows:
     First, introduction. It explain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in the premise for literature review on related topics. It found out the lack of research, andon this basis, it put forward the idea, methods and main content of this research and so on.
     Second,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to explain of administrative values. Based on awide range of domestic research, it more clearly defines and analyses the specific content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value, outlook of value,administrative value, administrative values. On this basis, it also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basi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administrative values, and analyze the factorsof administrative value a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civil service.
     Thir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values and causes. Thischapter uses systematic research approach, implementing the logic of the unity of historyand positi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values is divided into threestage: the period before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period of reform andopening up to the accession to the WTO–the period of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 Itdoes a sort, summary and conclusion of the main content,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value during the three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basic contentof administrative value of contemporary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hinese leaders. It iswilling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developmentlaw and internal logic of administrative values.
     Fourth,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Japan's administrative values and causes. The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value in Japane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at the20thcentury40--50Japan's democratic values-based administration,1960-80's Japaneseefficiency first administrative values, and since the1990s, the administrative values ofdiversity in Japan in this chapter, on based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administrativevalues during Japan'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evolution. It presents a more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on the core meaning, the main cause and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stages of administrative value.
     Fifth,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ese-Japanese administrative values. This chapterdoes detaile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Chinese-Japanese administrative values fromthree aspects of orientation, goals and criterion of administrative values, in the referenceof philosophy analysis tool on administrative valu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is relativelynew framework is conducive to more deeply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ir administrative value can learn from the Department.
     Sixth, inspiration of Japan's administrative value building on Chinese administrativebuilding. As one of modern democratic countries, Japan has experienced a unique path of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forming its own unique value foundation.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Japan's "Chunghsiao"and "constitutional" basic values, and on this basis, analyzes the main features and theformation of the basic experienc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Japanese eadministrative values building. By absorbing the essence and abandoning its dross, arational view of Japan's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values building can give us an importantinsight on the practice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Last, 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It does a summary of main findings and innovationof the full text and makes subject to further study the issue.
     This paper has been in the full research results, breakthroughs and innovations are inthe following areas. First, it does comparative study of administrative values betweenChina and Japan,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changes the current study looking tooconcentrated in the West, lacking of far-reaching enthusiasm in Japan and the same withChina by the Confucian culture. It expands the research 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value.Second, it buil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dministrative value from philosophicalframework such as orientation, goals and criterion and other aspects, breaking the existingdimensions of the comparative framework limits, and helping to push the comparativestudy of administrative values deeper. Third, it does a more systematic order of the mainfeatures, performance and other content evolution causes of Japanese administrative valu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making up for the lack of current research. Fourth, a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main features and basic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Japanese administrative values building are obtained, reaching a number of valuesconducive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promoting China's administrative system constructionpractice.
引文
①姚琦.论孙中山的行政价值观[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136-139.
    ①王兴顺.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J].桂海论丛,1995(4):25-28.
    ②谭功荣,赵松岭.中共三代领导人的行政价值观[J].行政论坛,2003(4):53-55.
    ③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186-187.
    ④郭蕊.我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选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3):68-70.
    ⑤上官建文.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D].湘潭大学,2008.
    ①张治忠,马纯红.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建构论纲[J].河北学刊,2009(4):169-173.
    ②杨在原.社会转型期公共行政价值观的发展[J].理论探索,2010(4):169-173.
    ③罗自刚,唐绍廉.行政改革的“怪圈”与价值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5):60-64.
    ④颜佳华.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与观念转型——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阐释[J].科学社会主义,2007(2):84-87.
    ①邹钧.日本行政管理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7-13.
    ②叶秋.探索行政管理改革的新窗口——《日本行政管理概论》评介[J].东岳论丛(学术版),1987(2):103-105.
    ③姚琦.战后中日两国行政改革比较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7(2):9-17.
    ④宋世明.日本行政改革的“个性”与启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6):73-75.
    ⑤董武.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6):19-22.
    ①王新生.“日本模式”的成功与衰败[J].中国改革,2006(9):66-68.
    ②全天赐,陈宝生.东亚模式中的政府角色——以日本政府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06(8):123-126.
    ①黄晓蓓.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行政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07:5-64.
    ②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78-82.
    ③李江,郑刚.从西方国家行政理论的变迁看现代化政府的价值取向[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5.
    ①顾家慧.西方公共行政的价值演变分析——兼谈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2(3):53-55.
    ②周义程.西方公共行政学的行政范式与价值取向变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22-24.
    ③冯学嘉,孙浩.分裂的行政价值视角下西方公共行政的范式转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7):21-23.
    ④陶振.西方公共行政价值的嬗变与诠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4):21-23.
    ⑤参见张富.西方公共行政价值研究述评——基于美国公共行政学经典文献的解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46.
    ⑥韩莹莹,张强.西方公共行政的价值嬗变及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5-138.
    ①芮国强,乔耀章.行政哲学基本问题:探索与对话[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64-182.
    ②陈华.西方公共行政价值的变迁及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1):69-71.
    ③颜佳华,王升平.近百年来西方行政价值观演变的特征、规律及趋势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8):107-110.
    ④李路曲,王波.日美两国行政文化的比较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5-49.
    ①李俊颉.中日公共行政体制的文化比较探究[J].新西部,2008(24):105-106.
    ②柯学民.中西方行政伦理价值观差异比较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7-8.
    ③马启民,司武林.近代中日两国政府现代化意识比较研究[J].求索,2006(1):218-220.
    ④古川哲史.解说(A).和辻哲郎全集(第14卷)[M].岩波书店,1962:401.
    ①[日]林健太郎.君主制与天皇制[M].东京:实业日本社,1978:151.
    ②会田雄次.关于皇室现状(A).美和信夫.天皇制研究[M].东京:广池学园出版部,1981:4.
    ③美和信夫.天皇制研究[M].东京:广池学园出版部,1981:36.
    ④[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历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55.
    ⑤[日]村松岐夫.战后日本的官僚制[M].东洋经济新报社,1981:10.
    ⑥[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译者序言(A).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
    ⑦[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265.
    ①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现代日本社会[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2:258-260.
    ②[日]佐和隆光.平成衰退的政治经济学[M].日本:中央公论社,1994:81.
    ③[日]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3-14.
    ④[日]增岛俊之,张健.日本行政改革的最新动向[J].中国行政管理,1998(3):42.
    ①[日]增岛俊之,张健.日本行政改革的最新动向[J].中国行政管理,1998(3):45.
    ②[日]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33-34.
    ③参见谢立中,孙立平主编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2002:1110-1146.
    ①汪大海.公共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②彭国甫.中国行政管理新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27.
    ①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3.
    ②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J].哲学研究,1993:9
    ③杜齐才.价值与价值观念[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9.
    ④王宏伟.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
    ⑤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9.
    ①黎永泰.企业文化概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242.
    ②李德顺.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1998:1.
    ①汪澍白.艰难的转型——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宏观考察[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17.
    ①王伟.行政伦理学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4.
    ②王伟.行政伦理学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2.
    ③张康之.论公共行政领域中得价值选择[J].江海学刊,2000(1):35-40.
    ④颜佳华.行政哲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39.
    ⑤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95-196.
    ⑥刘祖云.论我国公共行政价值的三大问题[J].长白学刊,2005(2):13-17.
    ①袁洪英.公共行政工具性价值和终极性价值的整合与统一[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2):39-43.
    ②王兴顺.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J].桂海论丛,1995(4):25-29.
    ③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2.
    ④袁贵仁.哲学中的主客体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91.
    ⑤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86.
    ⑥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86-187.
    ①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89.
    ①颜佳华.行政哲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48.
    ①[美]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77.
    ②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97.
    ①王玉梁.中日价值哲学新论[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4:188.
    ①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9.
    ②王玉梁.中日价值哲学新论[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4:94.
    ③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0.
    ④[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6.
    ⑤[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52.
    ⑥转引自陈世香.行政价值研究-以美国中央政府行政价值体系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①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0.
    ②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0.
    ③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0.
    ④[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52.
    ⑤[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42.
    ⑥[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255.
    ①[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255.
    ②[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53.
    ③[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56.
    ④转引自陈世香.行政价值研究-以美国中央政府行政价值体系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
    ⑤Keith M.Henderson.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Bosto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42.
    ⑥转引自陈世香.行政价值研究-以美国中央政府行政价值体系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
    ⑦JohnA.Rohr.Ethics for Bureaucrats:An Essay on Law and Values[M].New York and Basel:Marcel Dekker,1989:64.
    ①[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6.
    ②[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6.
    ①[美]F·W·雷格斯.行政生态学[M].金耀基译.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5:145.
    ②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98.
    ③[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44.
    ④[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5.
    ①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98.
    ②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64.
    ①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99.
    ②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99.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5.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①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99.
    ②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99.
    ①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88.
    ②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1.
    ①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4.
    ①黄丽华.自然经济形态下的中国行政价值观体系透视[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2):14.
    ①黄丽华.自然经济形态下的中国行政价值观体系透视[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2):14-17.
    ②姚琦.论孙中山的行政价值观[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136.
    ①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3.
    ①黄丽华,徐凌.民国时期行政价值观体系的发展与演变[J].社会科学家,2001(6):89.
    ②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14.
    ③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7.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②虞文,徐明霞.毛泽东行政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政府的价值观创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90.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78.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00.
    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9.
    ①谭功荣,赵松岭.中共三代领导人的行政价值观[J].行政论坛,2003(7):53.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47.
    ④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6):186.
    ⑤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48-149.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3.
    ③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3.
    ①上官建文.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20.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7.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③一九四五年的任务[N].解放日报,1944-12-16.
    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8.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29.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29.
    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9.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③沙健孙.毛泽东党建思想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J].高校理论战线,2006(6):21.
    ①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52.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9.
    ①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91.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8.
    ③谭功荣,赵松岭.中共三代领导人的行政价值观[J].行政论坛,2003(7):54.
    ①王梦奎,林兆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166.
    ②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07-224.
    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3.
    ④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6.
    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46.
    ②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45.
    ③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92.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⑤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0.
    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
    ①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6):186.
    ②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48-149.
    ③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6):186.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65.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380.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2.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1.
    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7.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9.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01.
    ③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5-576.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2-383.
    ①吴忠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再认识[J].天津社会科学,2002(3):57.
    ②李明.公平价值观在中国行政中的回归[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4):53.
    ③张秋立.论新时期我国行政价值观的重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12):87.
    ④李明.行政价值观更新:新时期行政改革的先导与突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6.
    ⑤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①王梦奎,林兆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34.
    ②尹继卫.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8):74.
    ①陈福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4(8):21.
    ②徐贵权.科学发展观与价值理性的矫正[J].求索,2010(11):115.
    ①徐贵权.科学发展观与价值理性的矫正[J].求索,2010(11):116.
    ②王国勇.政务公开论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65.
    ③胡仙芝.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3.
    ④郭济.推行政务公开促进规范行政建设民主政治[J].中国行政管理,2000(12):5.
    ①郭济.推行政务公开促进规范行政建设民主政治[J].中国行政管理,2000(12):5-7.
    ②何勇.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做出新贡献[J].求是,2008(10):3-4.
    ①许耀桐,胡叔宝,胡仙芝.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
    ②许耀桐,胡叔宝,胡仙芝.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75.
    ①郭颖,何植民.公共行政学本土化:必要性、内涵与途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104.
    ①林景渊.武士道与日本传统精神[M].台北自立晚报文化出版,1993:2.
    ②[日]家永三郎.日本道德思想史(中译本)[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88.
    ③[日]家永三郎.日本道德思想史(中译本)[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98.
    ①[日]河合正治.中世武家社会研究(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3:25.
    ②日本思想史大系(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2:233.
    ③[日]新渡户稻造.张俊彦译.武士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3:20.
    ①罗山文集(第68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6:14.
    ②[日]中元村.比较思想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7:170.
    ①续日本纪(中译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29.
    ②类聚三代格(中译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37.
    ③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13.
    ④王金林.日本文化的多重结构及其源流的多元性[J].日本研究,1991(4):34.
    ①崔世广.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周期[J].日本学刊,1996(4):108.
    ①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6.
    ②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8.
    ①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47.
    ②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49.
    ①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2.
    ②周实,王太金.对日本防止腐败的立法研究[J].当代法学,2003(11):115.
    ①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52.
    ①[日]近现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1卷).马采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0.
    ②[日]近现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1卷).马采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0.
    ③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31.
    ①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33.
    ②王新生.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③孙秀玲.一口气读完日本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216.
    ①李完稷.70年代以来日本行政改革的动因和战略目标[J].外国问题研究,1988(3):22.
    ①李完稷.70年代以来日本行政改革的动因和战略目标[J].外国问题研究,1988(3):22.
    ②闫庆悦.八十年代日本行政改革[J].外国问题研究,1992(1):41.
    ③李完稷.70年代以来日本行政改革的动因和战略目标[J].外国问题研究,1988(3):23.
    ④李完稷.70年代以来日本行政改革的动因和战略目标[J].外国问题研究,1988(3):23.
    ⑤李完稷.70年代以来日本行政改革的动因和战略目标[J].外国问题研究,1988(3):23.
    ①李完稷.70年代以来日本行政改革的动因和战略目标[J].外国问题研究,1988(3):23-24.
    ①钱学明.试论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1984(12):19.
    ②程佐林,王升.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行政改革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1995(4):242
    ③李丹阳.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比较研究[J].学术研究,2009(11):41.
    ①钱学明.试论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1984(12):21.
    ②钱学明.试论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1984(12):21.
    ③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155.
    ①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160.
    ②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161.
    ①[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
    ①王升平.20世纪西方行政价值观的演变逻辑及启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2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34-435.
    ①董武.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6):21.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1.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151623.htm.
    ①徐崇温.中国道路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J].求是,2010(24):20.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4-265.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3.
    ④孙茂新.关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思考[J].党建研究,2002(9):20.
    ⑤孙茂新.关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思考[J].党建研究,2002(9):23.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58.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58.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
    ①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2.
    ①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7-188.
    ①曾维涛,许才明.行政管理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64.
    ②唐志君.论行政伦理建设的价值取向[J].行政论坛,2001(3):21.
    ①孙选中.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行政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106-107.
    ②郑石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4.
    ③杨华.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成因与改进建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6):38.
    ①孙友祥,柯文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价值、困境与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9(7):45-46.
    ②张俊峰,汪文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193.
    ①归泳涛.政权更替能根除日本政治的病灶吗?[J].外交评论,2009(5):23.
    ②郭定平.制度改革与意外后果:日本发展模式转型的政治学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6.
    ③佐佐木毅.没有政治改革就没有政治主导[M].东京:东信堂,2002:25-28.
    ④杨洪刚.战后日本官僚制和政治经济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1):36-37.
    ①郭定平.制度改革与意外后果:日本发展模式转型的政治学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6-87.
    ②任进.日本地方自治制度的新发展[J].新视野,2004(6):79.
    ①宋世明.日本行政改革的“个性”与启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6):74.
    ②王筱冬,赵思泽.试论价值目标的含义、特征及意义[J].哲学动态,1990(8):21.
    ①单人麟,李晓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70.
    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89.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38.
    ③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5.
    ④唐铁汉,李军鹏.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切实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J].新视野,2007(6):4.
    ⑤唐铁汉,李军鹏.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切实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J].新视野,2007(6):5-6.
    ①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9.
    ①郭祥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型政府[J].行政论坛,2003(10):51-52.
    ①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76.
    ②青维富.论责任政府及其构建[J].理论导刊,2010(10):14-15.
    ①陈素慧.论责任政府及政府责任体系[J].理论导刊,2010(6):19.
    ②沈荣华,钟伟军.论服务型政府的责任[J].中国行政管理,2005(9):86.
    ③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79.
    ①杜创国.日本行政改革及其启示[J].兰州学刊,2008(2):39.
    ②杜创国.日本行政改革及其启示[J].兰州学刊,2008(2):39-40.
    ①朱光明.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00-102.
    ①[英]郎特里·D著,陈建平等译.西方教育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74.
    ②张顺江.决策学精义[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95.
    ①刘则渊.发展战略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76.
    ②严清华.路径依赖、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0.
    ③姜圣阶等.积分决策学·上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159.
    ④张顺江.决策学精义[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95.
    ⑤刘则渊.发展战略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76-77.
    ⑥丰子义.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求[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27.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②张正兰.以人为本: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取向[J].探索,2005(1):61-62.
    ③朱逢春.改革开放以来行政价值观的嬗变对行政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6):15.
    ①张正兰.以人为本: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取向[J].探索,2005(1):62.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6.
    ③隋竹玉.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准则[J].理论学刊,2006(10):79.
    ④隋竹玉.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准则[J].理论学刊,2006(10):79.
    ①周实,王太金.对日本防止权力腐败的立法研究[J].当代法学,2003(11):115-116.
    ②周实,刘亚静.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的特征及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7.
    ③肖桂林,朱向东.日本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人大研究,2008(2):39.
    ①陆颖隽.日本政府信息公开与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0(6):9-11.
    ①黄晓蓓.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行政文化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7:35.
    ①刘少东.儒学在日本变异考论——以“忠孝观”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5):81-85.
    ①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238.
    ②《中庸》。
    ③《孟子·离娄上》。
    ④刘金才.中日伦理价值取向比较——以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为中心[J].人文杂志,1994(1):8-12.
    ⑤《论语·八佾第三》。
    ⑥《孟子·离娄下》。
    ⑦《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①闫艳.论日本人的“忠孝”思想[J].安徽文学,2008(12):332-333.
    ②转引自魏晓阳.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1.
    ①魏晓阳.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
    ②[日]三浦隆.实践宪法学[M].李力,白云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9.
    ③魏晓阳.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
    ④[美]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62.
    ①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42-48.
    ②颜佳华,王升平.近百年来西方行政价值观演变的特征、规律及趋势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8):108.
    ①《旧唐传·刘仁轨传》。
    ②[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M].周启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65.
    ③钱澄.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101.
    ①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8.
    ①房宁,张伯玉等.日本的政治进程:从明治维新到“55年体制”[J].文化纵横,2010(5):41-42.
    ②房宁,张伯玉等.日本的政治进程:从明治维新到“55年体制”[J].文化纵横,2010(5):42.
    ③[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1.
    ①王允端.“唐化”“欧化”“美化”——析外来文化与日本国家发展的相关性[J].菏泽学院报,2010(6):91.
    ②[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8.
    ③王允端.“唐化”“欧化”“美化”——析外来文化与日本国家发展的相关性[J].菏泽学院报,2010(6):91.
    ④[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
    ①[日]板本义和.关于日本占领的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7:3.
    ②王允端.“唐化”“欧化”“美化”——析外来文化与日本国家发展的相关性[J].菏泽学院报,2010(6):93.
    ①钟监研.日本规范公职人员公共行为——法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EB/OL]. www.nbcp.gov.cn/article/gjjlyhz/tszs/201006/20100600008253.shtml,2010-06-11.
    ②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EB/OL]. www.people.com.cn/GB/news/6056/20011023/588437.html,2001-10-23.
    ③崔寅.日本反腐:立法,规范公务员伦理[EB/OL].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82429/83083/12350835.html,2010-08-05.
    ①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11-316.
    ①姜明安主编.外国行政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334.
    ②何勤华,方乐华.日本法律发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
    ①[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98.
    ②魏晓阳.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5.
    ①孙艺兵,方伟.能力为本,造就政府精英人才——自本公务员培训情况考察启示[J].唯实,2005(4):53.
    ②严维耀.日本廉政制度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52.
    ①该“社会教育系”于1924年升格为“社会教育课”,1929年又被“社会教育局”所取代。
    ②[日]小林文人等.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4.
    ①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M].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307.
    ②杜素娟.“新”“旧”之间的误区——“五四”新文化运动伦理策略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1(4):144-148.
    ③[日]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3.
    ①张成福.大变革——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与行为分析[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1.
    ①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1
    ②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276-313
    ③罗自刚,唐绍廉.行政改革的“怪圈”与价值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5):61.
    ①[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33.
    ②[德]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144.
    ③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1.
    ①张成福,杨兴坤.行政伦理建设:来自日本的经验[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3):8-1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刘歌宁,彭国甫,颜佳华.行政文化学[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
    [7]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彭国甫,颜佳华等.中国行政管理新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9]颜佳华,宁国良,杨兴文.现代行政方法[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10]彭国甫,颜佳华,宁国良.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1]颜佳华.公共决策研究——文化视野中的阐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2]颜佳华.行政哲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出版社,1998.
    [13]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14]颜佳华主编.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1卷)[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15]汪辉勇.价值学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16]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芮国强.政府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制度逻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9]陈世香.行政价值研究——以美国中央政府行政价值体系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2006.
    [20]王伟.行政伦理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1]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2]李现成等.毛泽东的大行政观[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23]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4]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5]文晓明,王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6]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简明日本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7]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一日本的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8]孙秀玲.一口气读完日本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29]阎树森.日本公务员制度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1.
    [30]郑励志.日本公务员制度与政治过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1]邹钧.日本行政体制和管理现代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32]张旅平.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一日本现代化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
    [33]吴潜涛.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4]高洪.日本政党制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5]吴寄南主编.新世纪日本的行政改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36]张广宇.冷战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与政治右倾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7]冯玮.大国通史—日本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8]金明善.日本现代化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39]王新生.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0]王新生.现代日本政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1]林景渊.武士道与日本传统精神[M].台北:台北自立晚报文化出版社,1993.
    [42]魏晓阳.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3]淳于淼冷.宪政制衡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4]姜明安主编.外国行政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45]何勤华,方乐华.日本法律发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6]严维耀.日本廉政制度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47][日]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M].杨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9.
    [48][日]盯田三郎.传统文化与东亚社会[M].张立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9][日]增岛峻之.日本的行政改革[M].熊达云,张健.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50][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张俊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1][日]秦郁彦.日本官僚制研究[M].梁鸿飞,王健.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2][日]富永健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M].李国庆,刘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3][日]辻清明.日本官僚制研究[M].王仲涛.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
    [54][日]中根千枝.日本社会[M].许真,宋峻岭.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55][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6][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7][日]板本义和.关于日本占领的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7.
    [58][日]川北隆雄.参谋本部一日本通产省的新转变[M].吴晓.台北:台湾锦绣出版社,1995.
    [59][日]福武直.日本社会结构陈曾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60][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增订本)[M].卞立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1][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一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6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3][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孙柏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4][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5][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6][美]珍尼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7][美]亨廷顿.第三波一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6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9][美]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62.
    [70][美]艾伦·劳顿.公共服务伦理管理[M].冯周卓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1][美]丹尔尼·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2][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M].邵国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3][美]埃德温·奥·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一传统与变革[M].陈文寿.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4][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5][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6][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张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7][美]F·W·雷格斯.行政生态学[M].金耀基,译.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5.
    [1]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学术研究,2007(12).
    [2]崔秋锁.论社会价值的主体性及理解的方法论原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4).
    [3]王玉樑.关于价值本质的几个问题[J].学术研究,2008(8).
    [4]刘祖云.论我国公共行政价值的三大问题[J].长白学刊,2005(2).
    [5]范绍庆.中国行政发展的文化战略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
    [6]乔耀章.行政学中国化与行政发展观辨析[J].长白学刊,2007(2).
    [7]葛荃.行政文化与行政发展管见[J].中国行政管理,2007(9).
    [8]谷顺.行政发展的逻辑分析——基于中国现实的方法论透视[J].理论与改革,2000(4).
    [9]何颖.行政发展论[J].中国行政管理,1999(7).
    [10]胡伟,王世雄.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J].政治学研究,1999(3).
    [11]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2]金太军.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J].江海学刊,2000(6).
    [13]孙伟平.价值的主体性维度及其意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4]田惠莉.现代行政价值观的重塑——对传统义利观的反思[J].理论月刊,2008(10).
    [15]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7).
    [16]鄯爱红,胡林英.公共行政伦理的历史演进与时代价值[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18]张继,徐凌.“经济人”假设对行政价值观重构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1).
    [19]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政府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政府价值选择[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
    [20]颜佳华,李红波.毛泽东行政哲学思想的人学维度探究[J].兰州学刊,2006(12).
    [21]颜佳华.行政价值刍议[J].湘潭大学学报,1999(2).
    [22]颜佳华.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与观念转型[J].科学社会主义,2007(2).
    [23]颜佳华,王升平.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对行政学研究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4]颜佳华,王升平.论善治理论在我国地方公共管理中的适用性[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1)
    [25]颜佳华.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与观念转型—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阐释[J].科学社会主义,2007(2).
    [26]颜佳华,苏曦凌.非理性因素影响行政决策的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4).
    [27]颜佳华,王升平.法哲学与行政哲学:内涵及研究特征——兼论行政哲学对法哲学的借鉴[J].求索,2008(2).
    [28]颜佳华,杨志伟.近20年来行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12).
    [29]颜佳华,杨志伟.论行政文化研究的逻辑地点与理论构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0]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
    [31]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政府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政府价值选择[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
    [32]颜佳华,易承志.内涵、必要性、途径:论行政哲学对管理哲学的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33]颜佳华,易承志.政治哲学与行政哲学的比较分析——从另一种角度探讨行政哲学[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6).
    [34]颜佳华,朱逢春.论诠释性推理在行政学研究中的运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5]颜佳华,朱逢春.批判性研究:行政学领域亟待拓展的研究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1).
    [36]颜佳华.行政哲学:一个亟待进一步开拓的领域[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
    [37]颜佳华.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1).
    [38]颜佳华.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与观念转型——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阐释[J].科学社会主义,2007(2).
    [39]孙伟平.价值的主体性维度及其意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0]笠素林.论地方行政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2002(5).
    [41]张康之.走向现代化的行政价值选择国家[J].行政学院学报,2000(6).
    [42]张康之.论公共管理者的价值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
    [43]顾家慧.西方公共行政的价值演变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2(3).
    [44]黄丽华等.行政价值观及中国行政改革观念的更新[J].社会科学家,2001(7).
    [45]徐增辉,喻剑利.转型期中国行政价值观的转变[J].行政与法,2001(2).
    [46]谭功荣,赵松岭.中共三代领导人的行政价值观[J].行政论坛,2003(7).
    [47]李习彬.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体系研究国家[J].行政学院学报,2002(6).
    [48]刘祖云.行政价值观乃公共行政之“魂”[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6).
    [49]张康之.走向现代化的行政价值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6).
    [50]程国军.社会转型期行政价值观念的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1999(12).
    [5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52]沈荣华,钟伟军.论服务型政府的责任[J].中国行政管理,2005(9).
    [53]唐代望,唐晓阳.“管制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相斥吗[J].党政论坛,2005(2).
    [54]王丽莉.“新公共服务”评析——一种对新公共管理的替代[J].理论与改革,2004(3).
    [55]张富.论公共行政价值的结构及其功能[J].探索,2007(1).
    [56]黄克宇.近十年国内公共行政价值观相关研究回顾与展望[J].企业家天地,2007(12).
    [57]宋学红,刘晖.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精神及其经验教训[J].理论纵横,2001(4).
    [58]宋东亮.近代日本现代化抉择的精神动力[J].河北大学学报,1998(2).
    [59]徐吉鹏.传统伦理在日本现代化中的命运[J].国外伦理研究,2001(4).
    [60]宋东亮.关于日本现代化的“文化动力”—兼与中国比较[J].日本问题研究,1997(3).
    [61]汤晓黎.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J].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2001(7).
    [62]马启民,司武林.近代中日两国政府现代化意识比较研究[J].求索,2006(1).
    [63]杨洪刚.战后日本官僚制和政治经济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1).
    [64]崔岩.日本行政体制改革分析[J].日本研究,2003(2).
    [65]李煌兴.日本行政规制改革的全景透析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6(1).
    [66]涂荣娟.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4).
    [67]王新生.“旧本模式”的成功与衰败[J].中国改革,2006(9).
    [68]吴善群.战后民主改革与日本政治的现代化[J].龙岩师专学报,2005(1).
    [1]変貌する日本政治:90年代以後「変革の時代」を読みとく.御厨貴.勁草書房.2009(12).
    [2]日本の国会制度と政党政治.川人貞史.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9).
    [3]戦後日本の地方分権:その論議を中心に.石見豊.北樹出版,2004(9).
    [4]政治行政文化の地方的展開.鼎談後藤正夫,鼎談渡部昇一,鼎談小野真魚.
    [5]自治体改革と行政文化.森啓.地方自治職員研修2004(3).
    [6]行政文化の理解に関する一考察-韓国の行政文化研究(一九六八~二〇〇〇)を素材に-.申龍徹,法学志林,2009(3).
    [7]「新しい制度史」と日本の政治行政研究:その視座と可能性.伊藤正次.法学会雑誌,2006(7).
    [8]1990年代の経済規制改革:失われた十年か、緩やかな前進か.ノーブルグレゴリー.W.[著],伊藤正次(翻訳)社會科學研究,2002(3).
    [9]日米欧の政治経済行政文化をめぐる諸問題.日本大学法学会.政経研究,2007(12).
    [10]行政改革と日本官僚制の変容——「官僚主導」から「政治主導」への転換とその課題.福岡峻治.現代法学:東京経済大学現代法学会誌,2007(3)
    [11] F E.Rourke. Bureaucratic Power in National Politics (2nd ed.)[M]. Boston: Little, Brown,1972.
    [12] Frank Marini.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Minnow brook Perspective[M]. Scranton, PA:Chan-dler Publishing Co.,1971.
    [13] 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 Rules and Order(Ⅰ)[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14] Holbach.Theory on Natural Politics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94.
    [15] Keith M.Henderson.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 Bost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83.
    [16] Donald klinger&John Nalbandian.Human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and Cutback Management-ASymposium [J].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1983(4).
    [17] Jonathan P.West&Charles Davis. Administrative values and cutback politics in American localgovernment [J].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1988(2).
    [18] Robert B.Denhart&Janet Vinzant Denhart.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ing Rather than Steering[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
    [19] Rutgers, Mark R.Sorting out public values? On the contingency of value classifications in publicadministration [J]. Administrative Theory&Praxis,2008(1).
    [20] Schreurs, Petra. Symposium--The Valu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J]. Administrative Theory&Praxis,200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