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从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的理论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外来务工人员的具体利益差异,深入分析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应用社会公平理论,最终提出避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重蹈复徹的可行之策,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解析,为探究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治理对策做理论准备。包括介绍群体性事件的有关理论、户籍制度的有关理论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关理论。二是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治理问题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状况、现状和特征引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治理的问题。三是对广东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论述四方面内容,首先论述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是直接原因;其次论述基层组织控制力弱化是间接原因;再次论述社会权威结构失衡是深层次原因;社会不公平现象突出是根本原因。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究原因,揭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不公。四是揭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在于实现社会公平,并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事件问题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和价值所在。指出现行户籍制度是形成外来务工人员具体利益差异的主要原因,彻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问题的路径选择,并提出改革建议。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ocial justice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socialharmony and it is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to improve social justice, thisessay aim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interest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rootcause for mass incidents of migrant workers to find out solutions to avoid therepeat of such incident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decision-making. The essa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analysis of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to be theoretically ready for exploring the causes forand countermeasures of mass incidents of migrant workers. This part includestheories on mass incident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mechanism and social justice.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governance of migrant workers through analysisof the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nt workers. The third part is theanalysis of the causes for mass incidents of migrant workers comprising thedirect cause as the poor access to interest demands, the deep cause as thestructural imbalance of social authorities and the root cause as the outstandingsocial injustice. Through thorough and meticulous analysis, this part finallyreveals the root cause for mass incidents of migrant workers is social injustice.The fourth part points out the final solution to mass incidents of migrant workers is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justice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Thispart is the core of this essay and consis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household registration mechanism and social justice, and the exploration intohousehold registration mechanism reform.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household registration mechanism of China and its positive function andnegative effect on this country, this part points out household registrationmechanism is the root cause for the interests difference of migrant workers and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social injustice is the reform of householdregistration mechanism,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posed.
引文
1李琼: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评述,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钱迎春:群体性事件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3李娅、张梅玲: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的国外模式,党政论坛,2010年第12期。
    1吴佩芬,王国明:近几年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杨瑞清、辜静波: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求是,2005年第12期。
    6吴佩芬,王国明:近几年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吴佩芬,王国明:近几年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韦欣仪: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与处置实践评述,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期。
    2杨恩茂,夏福明:新时期公安机关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学理论,2012年第1期。
    1马章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唯实,2010年第1期。
    3于德宝: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中央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
    4杨瑞清,余宏达: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5向德平,陈琦: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肖唐镖,孔卫拿: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国内研究的考察与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7月。
    2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茶洪旺:现代农业呼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版。
    1周鸿飞:我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guanliqita/060206/16412570.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2月23日。
    2王宇:我国现行户籍制度视域下的公平正义问题,改革与政治,2011年第8期。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2杨昌饶:社会公平的界定与实现途径,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6年5月。
    3转引自蒋广庭:协调经济利益关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首要问题,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4林毅:彰显执政理念凸显执政魅力,桂林日报,2007年11月19日。
    1高尚全: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新世纪周刊,2007年9月。
    2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新华社,2010年9月16日。
    1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肖志恒2008年11月17日在广东省农民工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专家对此进行解读——目前我省仍处于人口红利期,载南方日报,2011年5月10日A2版要闻。
    2李欣,刘华:广东外来工的现状及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南方经济,2004年第8期。
    1刘向,赵俊甫:论检察机关在防控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东莞社科,2009年2月。
    1转引自:赵守东,群体性事件的体制症结及解决思路,理论探讨,2007年第2期。
    1吴思红:农村基层政权控制力弱化原因分析,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21期。
    1任映红,戴海东: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1何朝功:社会公平的内涵及实现途径,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第5期。
    2刘亚伟:从社会公平看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金田,2011年第9期。
    1任映红,戴海东: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1珠海新闻网:外来工当公务员彰显社会公平,网址http://www.zhnews.net/html/20110718/091058,309390.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2月26日。
    2马西恒:中国模式中的社会差距与权利公平,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1月。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第69页。
    4[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1页。
    1蔡昉: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1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珠海市公安局关于印发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实施办法的通知,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b1a6ab4c767f5acfa1c7cdb6.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2月25日。
    2何宁卡:2012年在珠海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1余岚,刘永芳:企业员工组织公正感的归因方案设计,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enku.baidu.com/view/127aa10c52ea551810a68762.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2月20日。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86页。
    1我国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明确要求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
    1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312页。
    2曹建章、赵敏:试论现行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基本权利的影响,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1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2王怀章、童丽君:论迁徙自由在我国的实现,法律科学,2003年第4期。
    [1]蔡昉.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蔡禾,刘林平,万向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上海:三联书店,1997.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刘渝林,刘渝妍: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任映红,戴海东: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石述花:广东人口发展报告蓝皮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9]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0]闫志刚:社会构建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社会构建过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朱力等.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柏欣.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与立法完美[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2]曹建章、赵敏.试论现行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基本权利的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02(1).
    [3]茶洪旺.现代农业呼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
    [4]陈晋胜,安明贤.群体性事件的文化成因分析[J].理论探索,2005(6).
    [5]陈奇.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及预防处置策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9).
    [6]高尚全.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J].新世纪周刊,2007(9).
    [7]高文书.进城农民工就业状况及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石家庄、沈阳、无锡和东莞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6).
    [8]郭彩琴.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现状透视[J].学海,2001(5).
    [9]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J].新华社,2010年9月16日.
    [10]黄瑞芹.农民工进城就业歧视政策的外部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
    [11]李林,韩明军.新时期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思路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0(5).
    [12]李琼.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评述[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12).
    [13]李树茁,杨绪松,任义科,靳小怡.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职业阶层和收入: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J].当代经济科学,2007(1).
    [14]李欣、刘华.广东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及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J].南方经济,2004(8).
    [15]李娅、张梅玲.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的国外模式[J].党政论坛,2010(10).
    [16]刘国庆.公安机关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9).
    [17]刘向,赵俊甫:论检察机关在防控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J].东莞社科,2009(2).
    [18]刘晓梅.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3).
    [19]刘亚伟:从社会公平看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J].金田,2011(9).
    [20]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2002(2).
    [21]吕世明.警察对群众事件的应有认识[J].世界警察参考资料,1989(6).
    [22]马西恒.中国模式中的社会差距与权利公平[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1).
    [23]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
    [24]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2001(2).
    [25]王鸿诗.广东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初探[J].改革与开放,2008(3).
    [26]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职业获得途径及其影响因素[J].江苏社会科学,2003(5)
    [27]王宇.我国现行户籍制度视域下的公平正义问题[J].改革与政治,2011(8).
    [28]韦心仪.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9(8).
    [29]吴佩芬,王国明.近几年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5).
    [30]吴思红.农村基层政权控制力弱化原因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1996(21).
    [31]武晓萍.在京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2001(3).
    [32]武永丰.完善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若干法律建议[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33]向德平,陈琦.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3(4).
    [34]肖唐镖,孔卫拿.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国内研究的考察与评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7).
    [35]许经勇.城乡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城镇化与外来务工人员[J].财经研究,2003(12).
    [36]徐玉龙,王志彬,郭斌.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研究,2007(1).
    [37]杨瑞清,余宏达.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38]杨瑞清、辜静波.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J].求是,2005(12).
    [39]姚先国.俞玲.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40]于德宝.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6).
    [41]喻可平,薛晓东.外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研究——以中山市外来务工人员权益调查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
    [42]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1(4).
    [43]袁志刚,封进,张红.城市劳动力供求与外来劳动力就业政策研究——上海的例证及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4]岳华东.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5).
    [45]张百杰.群体性事件的理论阐释[J].辽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
    [46]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47]张怀海.处理群体性事件应坚持的原则[J].领导科学,2005(11).
    [48]张秋凌等.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对北京、深圳、绍兴、咸阳四城市的访谈报告[J].青年研究,2003(9).
    [49]张贤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府责任[J].政治学研究,2006(4).
    [50]赵守东.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性症结及解决思路[J].理论探讨,2007(2).
    [51]赵振宇,杜红琴.农民工进城动因及对城市就业影响实证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52]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研究员.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社会第三元群体[J].中国佛山市委党校期刊,2006(12).
    [5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54]周桂林.社会资本与求职:大学生与农民工之比较[J].学术交流,2007(3).
    [55]朱明芬.农民工职业转移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56]朱晓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评论,2003(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