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影响(1800-193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银产稀少,秦汉以金为上币,铜为下币,至东汉巨量黄金突然“消失”,宋元两代有所发展的纸币至明代因持续贬值而失败。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便于大额交易及远程携带的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受国外影响,中国开始了以银为货币的历程。中国近代白银货币有其显著的外部供给性,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白银的生产主要在美洲,并受美英资本控制;二是世界白银定价权掌握在伦敦、纽约经纪商手中,并受美英印等国政府影响;三是中国的白银输出入由外商或外国银行控制。由此造成中国银本位制度建立进程缓慢,并且非常脆弱,废两改元后确立的银本位制度仅仅存在了2年半的时间。
     由于白银货币的外部供给性,近代中国白银购买力与世界白银购买力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1800-1935年)达0.92。世界银贵(白银购买力上升或银价上涨)时,中国白银外流,中国近代的几次白银外流均发生在银价上涨(或白银购买力上升)超过10%的时期。近代中国总体及大多数年份的白银、贸易双入超的奇特现象即源于白银货币的外部供给性。
     数据分析显示,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银钱比价上涨与白银购买力上升密切相关,1801-1845年间两序列相关系数达0.95,属于高度正相关,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884529,说明两个序列在短期内偏离长期稳定趋势后有很强的回调力量。这一时期中国钱计物价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动,中国白银购买力的上升是世界白银购买力上升的区域表现,因此19世纪上半叶中国银钱比价上涨的长期变动原因是银贵,而非钱贱。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由劳役、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的转变过程。农业社会的实物税是以农民所得为基础计算征收的,并且通过荒政等制度安排调节征收数量。清代以货币税赋为主,但未认识到白银购买力变动对农民所得及税负的影响,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嘉道年间两次白银购买力的大幅上升,田赋定额不变,加重了农民负担,引发了两次农民起义。清末白银购买力下降,田赋总额增加低于银价变动幅度,农民田赋负担并未加重。
In ancient China, the output of silver was very low. Therefore, gold wasconsidered as upper money and copper as lower money in the Qin Dynasty. However,huge amount of gold suddenly “disappeared”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papercurrency which had developed slightly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 had been afailure in the Ming Dynasty because of its continuous depreciation. Yet the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ics requires that the currency should be suitablefor large transaction and carried distantly.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hina started touse silver as its currency due to foreign influences. The external supply of silver isvery significant in modern China, which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following features:First, the major production of silver took place in Americas and controlled by thecapital of the US and the UK. Second, the pricing power of the silver in the world was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brokers in London and New York. In addition, it wasinfluenc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S, the UK and India. Third, the outflow orinflow of Chinese silver was dominated by foreign businessman or foreign banks.Hence, the process to establish the silver standard system in China was very slow andfragile. Worse still, its silver standard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fter liang wasabolished and yuan was applied. Yet this system last only two and a half years.
     Due to the external supply of silver,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silver in modern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at of the world and their correlationcoefficient(1800-1935) amounted to0.92. When global silver was expensive(i.e. thepurchasing power of silver or the price of silver was increasing), Chinese silver flewout. In modern China, several outflows of Chinese silver took place when the price ofsilver(or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silver) had increased by over10%. In modern China,overall or for most of the years, the unique double surplus of silver and trade wasresulted from the external supply of silver.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of the ratio between silver andcoi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19thcentur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silver.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wo sequencesfrom1801to1845amounted to0.95,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two sequences was highly positive. Its coefficient of error correction terms was-0.884529, which means that the two sequences were very possible to decline afterthey had deviated from the long-term stable trend in the short term. In this period, theprice of goods in terms of Chinese coin fluctuated slightly and the increase of thepurchasing power of Chinese silver was the regional reflection of the increase of thepurchasing power of global silver. Therefore, the long-term increase of the ratiobetween Chinese silver and coi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19thwas because the silver wasexpensive and not because the coin was cheap.
     The ancient Chinese taxation system experienced a transition from population toland and a change from labor to rent in kind and to rent in money. The taxes in kind in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were levied in accordance with what the peasants had obtained.In addition, its amount might be adjusted through famine relief policies. The taxes ofthe Qing Dynasty were mainly levied in the form of money. However, the governmentwas not awar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silver upon peasant’sincome and taxes. Furthermore, no matching system was designed. In the periods ofJiaqing and Daoguang, there were two great increases of the purchasing power ofsilver. However, tax amount was not modified, which intensified peasant’s burden andled to two peasant uprisings. In the late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purchasingpower of silver declined and the increase of total amount of taxes was lower than thatof silver price. Therefore, peasant’s tax burden was not intensified.
引文
①明代白银发展为货币的过程可参见叶世昌著《中国金融通史第一卷》第424-429页,王裕巽《明代白银发展成为法定货币历程考》(《钱币博览》2001年第2期第22-25页)。万明《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246页。
    ②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中国除本国生产的少量白银及由美洲流入的白银,还从周边的日本、朝鲜、琉球、缅甸、越南等国家地区进口白银,“中国从琉球群岛的白银进口终止于1715年,从朝鲜进口终止于1747年,从缅甸进口终止于1758年,从日本进口终止于1760年,从越南进口终止于1775年。”(林满红著,詹庆华、林满红等译:《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8-54页)欧洲“约1550年以前,银子主要来源于中欧,来源于位于现在的德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银矿。”(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徐子建等译:《西欧金融史》(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③叶世昌著,中国金融通史第一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497页。
    ④戴建兵著,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7-147页。
    ①王宏斌著,晚清货币比价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绪论第3页。
    ②弗兰克著,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62页。
    ③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32页。
    ④同上,第629页。
    ①嘉道年间时人对当时货币问题的讨论可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一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封建货币制度的动摇”,中华书局1964年。
    ①鸦片战争前后货币制度的探讨可参见叶世昌编著《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上、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关于当时中国货币状况的外国文献有JohnRobert Morrison著, Samuel Wells Williams改编的五个版本的A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1834、1844、1848、1856、1863)。
    ②详见《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三、四章。
    ③张家骧:《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11月。
    ④杨荫溥:《中国金融论》,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
    ⑤耿爱德(E.Kann)著,蔡受百译:《中国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
    ⑥Wen Pin Wei: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Columbia University,1914。
    ⑦Willem Vissering:On Chinese currency: coin and paper money;with facsimile of a banknote,Leiden,1877。
    ⑧G. Vissering:On Chinese currency: preliminary remarks on the monetary and banking reform in China,J.H.DeBussy,1914。
    ⑨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⑩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①戴建兵著,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
    ②1858年6月《天津条约》和1858年11月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后,英国人李泰国于1859年9月管理海关行政。中国现代经济数据的统计即始于由此年开始的贸易统计年册,而贸易报告年册始于同治三年(1864年),内容较简略。同治六年(1867年)以后贸易报告内容完整。
    ③实业部银价物价讨论委员会编:《中国银价物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13页
    ④吴大业:《百年来金银价变动之原因及其影响》,《经济统计季刊》第1卷第1期,第1-79页,1932年3月。
    ⑤Roy W. Jastram:Silver:The Restless Metal,New York: John Wiley&Sons Inc,1981。
    ①王业键:《清代的粮价陈报制度及其评价》,见王业键著《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二),台湾稻乡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②王业键:《清代粮价资料库》,网址http://140.109.152.38。所示数据除以100后单位为两/石。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清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粮价表从
    20世纪30年代北平社会调查所(后改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陶孟和、汤象龙等前辈学者开始组织整理编制。
    ④王业键:《清代的粮价陈报制度及其评价》,《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二),第1-36页。
    ⑤王业键,陈仁义,温丽平,欧昌豪:《清代粮价资料之可靠性检定》,《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二),第289-316页。
    ①Yeh-Chien Wang,“Secular Trends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ngzi Delta,1638–1935”, in Thomas G. Rawski andLillian M. Li (eds),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pp.35-68.
    ②王业键:《清雍正年间(1723-35)米价》;王业键,黄莹玨:《清中叶东南沿海粮食作物分布、粮食供需及粮价分析》;王业键:《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王业键,陈仁义,胡翠华:《十八世纪苏州米价的时间序列分析》等,均见《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二)。
    ③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E. P. Wilkinson, Studies in Chinese price history(New York: Garland Pub),1980.
    ⑤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7-38页。
    ⑥袁为鹏,马德斌:《商业账簿与经济史研究—以统泰升号商业账簿为中心(1798—1850)》,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第50-60页
    ⑦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第248-269页。
    ⑧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31页。
    ①实业部银价物价讨论委员会编:《中国银价物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何廉:《二十余年来我国已编之物价指数》,《银行周刊》1927年第七卷第二号,第1-13页。
    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10月版。
    ④王玉茹:《近代中国物价、工资和生活水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⑤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齐鲁书社2008年。
    ⑥卢锋,彭凯翔:《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2000)》,《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2期,第427-460页。
    ⑦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⑧朱汉国,杨群主:《中华民国史第三册志经济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⑨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十册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①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
    ②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共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③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四号,1931年。
    ④郑友揆著,程麟荪译:《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
    ①李卓敏著,张延祝译:《银汇兑下国际贸易理论之研究》,《经济研究季报》1941年第1期,第31-65页。
    ②吴大业:《金银本位国间金银货流动的原则及中国金银货进出口的解释—物价银价汇价与金银流动的关系》,《经济统计季刊》第2卷第2期,第351-381页,1933年6月。
    ①汪敬虞:《关于鸦片战后10年间银贵钱贱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8-27页。
    ②林满红:《对外汇率长期下跌对清末国际贸易与物价之影响(1874-1911)》,《教学与研究》第147-176页。
    ③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28页。
    ④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265-266页。
    ⑤林满红:《中国的白银外流与世界金银减产(1814-1850)》,吴健雄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四),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1年版。
    ⑥贺水金:《论中国近代金银的国际流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二期,第34-44页。
    ⑦张九洲:《论近代中国的银汇波动与对外贸易》,《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第34-38页。
    ①郝雁:《近代中国出口贸易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870-1936)》,《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79-85页。
    ②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09页。
    ③王宏斌著,晚清货币比价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绪论第3页。
    ④参见《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第一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封建货币制度的动摇”。
    ⑤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6页。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
    ①叶世昌著,中国金融通史第一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545页。
    ②郑友揆《十九世纪后期银价钱价的变动与我国物价及对外贸易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第1-27页。
    ③王德泰:《论鸦片战争前的“钱贱”及其社会影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雍正朝货币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中国钱币》,2006年4月;《关于乾隆时期钱值高昂问题的考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3月;《乾隆时期的铸钱成本与钱价增昂问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19世纪初期清代铜钱产量与当时银贵钱贱关系的考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月;《嘉道时期洋铜价格与银贵钱贱关系的考察》,《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月;《试论白银外流与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4月。
    ①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②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③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④汤象龙的《中国近代财政经济史论文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
    ⑤陈锋:《清代军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⑥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⑦周育民:《甲午战后清朝财政研究(1894-1899)》,《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88-103页。
    ⑧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经济变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90-102页。
    ⑨陈锋:《清代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5期,第60-70页。
    ⑩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84-90页。
    ①蒙代尔著,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四卷:宏观经济学与国际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①让·里瓦尔著,任婉筠,任驰译:《货币史》,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11页。
    ②唐·帕尔伯格:《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第16页。
    ③由于当时流通的拜占庭帝国时代的苏勒德斯金币的价值是新硬币的大约12倍,因此12便士就是用来指1“苏勒德斯”(苏或先令),尽管起初它还只是记账单位。见约翰·F.乔恩著,李广乾译《货币史:从公元
    800年起》,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5页。
    ②约翰·F.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第36页。
    ①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徐子建,何建雄,朱忠译:《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第69-70页。
    ①郑友揆《十九世纪后期银价钱价的变动与我国物价及对外贸易的关系》,第1-27页。
    ②约翰·F.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第133页。
    ③美国《金本位制法案》(Gold StandardAct)直到1900年3月14日才获得通过,法案宣布黄金为美国货币本位。
    ①美国白银的名义货币价值为每盎司1.2929美元,这一价值始于1792的制定的复本位制,当时1盎司纯银的的价值等于480÷371.25=1.2929美元。
    ②王丕烈:《一年来的美国银政策与世界银价前途》,《银行周报》第十九卷第四期,1935年2月5日,第5-14页。
    ①春秋后期,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开始进入流通界,执行货币的职能。战国年间,黄金流通十分普遍,特别到了秦汉,法律正式规定黄金为主币,“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唐任伍《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史学月刊》,1989年第5期,第14-20页。赵振波,《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原因新探》,《金融科学》,1991年第1期,第26-29页。
    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7页。
    ③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④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307页。
    ⑤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08页。
    ①万明:《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第142页。
    ②万明:《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148页。
    ①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575页。
    ①威廉·亨德著,林树惠译:《广州番鬼录》,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一),神州国光社1954年,第274-275页。
    ①《实行废两改元令》(国民政府训令第一四四号,二十二年四月五日),《法令周刊》1933年第146期,第1-2页。
    ①万明:《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146页。
    ②上文世界金本位的实行导致19世纪后期通货紧缩,引发恢复复本位制度,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争论,也说明了货币币材的匮乏会影响到其货币职能的发挥。同样,晚清制钱制度的崩溃,与滇铜生产的下滑有重要的关系。
    ③万明:《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218-219页。
    ④崔瑞德,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第370页。
    ①宋代提供95%的供应的铜矿已被开采殆尽,《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438页。
    ①全汉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新亚出版社1991年,第571-600页。
    ②崔瑞德,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第383页。
    ③详见《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中的叙述,第380-381页。
    ①[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92页。
    ②威廉·亨德:《广州番鬼录》,转引自杨端六:《中国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7页。
    ③《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上册,第43页,御史黄爵滋折——民间私铸银元已非一日,纹银银元应并禁出洋,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④Six Essays on the Trade of Shanghai,PP.64-65,《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59页。
    ①督理农工商总局大臣端方吴懋鼎折——请机铸铜钱银元,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659页。
    ②给事中方汝绍片——请铸银元,光绪十三年五月十五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634页。
    ③两广总督张之洞片——请许试铸银元,光绪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672页。
    ④御史易俊折——请饬各省铸银元,光绪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634页。
    ⑤“当1843年上海开放对外通商时,我们发现上海同宁波、苏州、杭州一样,早已通行西班牙银元了。……至于内地,除绿茶产区以外,都不知有银元。中国北部的广大省区(指长江以北),物价一直是按银两定价。华中的大市场汉口以及西部广大地区的情况,亦复如此。……外国人发现银元在此处通用,便以它作为记账的单位,但是如果他们用银两记账,或许更方便些。这样,他们就是采取了一种广泛而稳定的本位,不容易遭受已经发生过的动乱局面的影响。”译自《北华捷报》1856年4月19日,第150页。《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57-58页。
    ⑥有关当时的两元之争,详见《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727-793页。关于本位币重量的讨论参见梁启超《币制条议·论本位银币之重量》,《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四册第1982-1984页。
    ①署两江总督张之洞折——筹拟银元行使办法,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681页。
    ②“上海货币的发展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海市钱币学会主办,2007年11月16日。
    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60页,“清末中国货币数量分类估计表”。
    ④马寅初:《吾国恶币之影响》,《马寅初全集》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2页。
    ①钟祥财:《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第16.页。
    ②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299页。
    ③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301页。
    ④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第23页。
    ⑤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第265页。
    ⑥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299页。
    ⑦“汇丰基本掌握了中国白银的吞吐,国外银价低落时大量运进,反之从中国大量运出白银,从中获取暴利。”(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296页)
    ①《汉书·食货志》
    ②关于东汉黄金数量减少的讨论可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105-109页;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第119-120页;唐任伍《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史学月刊》1989年第5期,第14-20页;王凯旋《东汉黄金问题考论》,《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88-92页;赵振波《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原因新探》,《金融科学》1991年第1期,第26-29页。
    ③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④“明代铸钱之少,从实际铸钱数额上可以证明。从后代的铜钱流通情况也可以看出。另外,从日本的发掘情形也可以得到佐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78页)
    ①万明:《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243页。
    ②万明:《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183页。
    ③(清)黄印辑:《锡金识小录》,卷一,“备参上·交易银钱”,清乾隆十七年辑,光绪二十二年木活字本。转引于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9页。
    ④“自道光四年经闽省以银贵钱贱,奏明停炉,嗣后直隶、山西、陕西、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省,亦均援案奏停。统计现在停炉已十一省之多,惟云南、广东、四川三省设炉开铸。”《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75页,“管理户部事务潘世恩折——各省停铸日久请开铸”,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五日。
    ①吉林将军希元片——报告已试铸银钱行用,光绪十年十二月初十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
    671页。
    ②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折——请准在鄂铸造银元,光绪十九年八月十九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
    680页。
    ③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片——奉天拟购机设局铸造银元,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688页。
    ④两江总督刘坤一片——江宁拟铸银元,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初六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690页。
    ①闽浙总督边宝泉片——福建银元请改归官办,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692页。
    ②“小洋原是作为辅币而铸造的,所以成色比一元币低,一般都规定为千分之八二○。但当时各省的督抚,把铸币看成一种财源,往往实行贬值,而且数量不加限制”。(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59页)“政府独享自由铸造的权利。政府的目的在赚钱,他们选好后将银洋藏起来,等到市上恐慌,洋厘骤涨时卖出,从中得利”。(马寅初:《吾国币制之整理》,《马寅初全集》第一卷,第366页)
    ①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32页。全汉升也讨论了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的关系,认为:“自新大陆发现后,在那里银矿中生产出来的白银,其对于物价的影响,是具有世界性的。……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在明朝中叶以后,或在十六七世纪间,虽然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流入中国,事实上比流入欧洲要晚得多;因此,中国的物价并不像欧洲那样早在十六七世纪便已开始上涨,而迟至十八世纪发生激烈的变动。”
    (全汉升:《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第517-550页。)
    ②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65-81页。
    ③路易士,张履鸾:《银价与中国物价水准之关系》,金陵大学农学院丛刊第十一号,1934年3月,第2页。
    ④实业部银价物价讨论委员会编:《中国银价物价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2月初版,第1-2页。
    ①Roy W.Jastram:Silver:the restless metal, Wiley,1981。
    ②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5月,第15页。
    ①张惠信:《中国银锭》,台湾齐格飞出版社1988年,第176页。
    ②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黄山书社1986年,第32页。
    ③申水与补水一般是以纹银为标准进行计算,比纹银成色(935.375‰)高则申水,低则补水。详见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24-29页。
    ④根据《国币则例》第四条,库平1两合37.301克。
    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第792页。根据1856年伦敦造币厂化验,墨西哥银元含
    ①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49-50页。
    ②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格雷欣法则的前提条件是良币和劣币具有相同的偿付能力,而这一相同的能力是得到法律或公众认可的。
    ③Kuroda,What Did the Silver Influx Really Do? pp.408-409。
    ①黑田明伸著,何平译:《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②林满红著,詹庆华林满红等译:《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
    108页。
    ③戴建兵:《金钱与战争—抗战时期的货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49页。,
    ④详见第三章第一节,二、清代的制钱制度。
    ⑤林满红:《中国的白银外流与世界金银减产(1814-1850)》,吴健雄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四),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1年版,第21页。
    ①银矿的品位高者可达数千克/吨,低者仅几十克/吨,甚至1-2克/吨,一般为几百克/吨,美国科姆斯托克银矿品位高达3000无/吨。
    ②Y.S.Leong著,杨先垿译:《银价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第90-91页。
    ①沧水:《伦敦大条银之说明》,《银行周报》1920年第25期,第28-32页。
    ②1911年美国白银运到英国5100万盎司,运到亚洲900万盎司;1917年运至英国2700万盎司,运至亚洲5000万盎司。士浩:《世界之银市及美国设立银交易所之必要》,《银行周报》1919年第40期。
    ①1933年3月6日,罗斯福总统发布了关于银行歇业期的公告,禁止银行在此期间支付黄金及交易外汇。
    3月9日出台的《紧急银行业法案》承认了该公告的有效性,并扩充了其内容。3月10日,总统发布了行政命令:扩充了在银行歇业期之外对黄金及外汇交易的限制。(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著,巴曙松、王劲松等译:《美国货币史(1867-196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9页)
    ①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著,巴曙松,王劲松等译:《美国货币史(1867-196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②绾章:八十年间银价之涨落与其关系,《进步》1914年第5卷第4期,第1-8页。印度白银净输入量1895-1900年多为2000万盎司同,1901-1903年间约为4000万盎司,1904-1906年间为7000-8000万盎司,1907年达到11820万盎司。见耿爱德著,蔡受百译:《中国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222页。
    ③《一九一九年之世界银市》,《银行周报》1920年第1期,第20-24页。
    ④《二十五年来银价未有之暴涨》,《东方杂志》1917年第11期,第175-177页,原载《银行周报》。
    ①《二十五年来银价未有之暴涨》,《东方杂志》1917年第11期,第175-177页,原载《银行周报》。
    ②《一九一九年之世界银市》,《银行周报》1920年第1期第20-24页。印度购银数量较上年增加4800万盎司与两年数字比较不一致,原文如此。
    ③“欧战以来,银贵金贱。吾国士商,以为不久和议告成,金必复贵,银必复贱。即不然,银价之涨,已臻极步,必有反动之一日。于是相率以银易金,希冀将来金贵之时,可以获利。去年(注:1916年)以来,上海之富商大贾,囤积金货,不下千余万。”“查上海现银出口,自欧战以来,届去年底,近三千万两。自今年正月至近日止,已达一千余万两。以吾国现银之枯竭,而各银行又将现银纷纷出口,日增无已。于是上海商会,一再要求上海各银行停止现银出口,一面呈请政府,颁令禁止现银出口。孰知呼号虽迫,而现银之出口,抑且增加。”《世界金贱银贵及上海现银出口之原因》,《东方杂志》1917年第11期,第151-154页,原载《银行周报》1917年第2期。
    ④《本年第三季度上海金银进出口情形》,《银行周报》1919年第45期,第32-34页。《去年第四季度上海金银进出口情形》,《银行周报》1920年第9期,第26-29页。
    ①西甫·里默著,卿汝楫译:《中国对外贸易》,北京:三联书店1858年,第173页。
    ②吴大业:《百年来金银价变动之原因及其影响》,《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第652页。
    ①林满红:《中国的白银外流与世界金银减产(1814-1850)》,第22页。
    ①B.R.米切尔编,贺力平译:《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欧洲卷(1750-1993年)》(第四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英国和美国的白银购买力数据也可根据《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计算得出,其结果与Silver:TheRestless Metal中结果一致。《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中1800-1850年间消费物价指数数据量较少,而同期的批发物价指数完整,因此本文采用其批发价格指数。此期间英国批发物价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在1800-1850年间的相关系数达0.97,属高度相关,反映了在长时期内二者具有相同的变动趋势。本文中代表中国物价的直隶宁津物价指数属于零售物价指数,而清代粮价折记载的数据“应为产地价格或批发价格”(王业键《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二),稻乡出版社2003年版,“清代的粮价陈报制度”,第21页),两者在长期内也有较强的相关性。
    ③Asiya Siddiqi,“Money and Prices in the Earlier Stages of Empire: India and Britain1760-1840”,The Indian Economic Social History Review.1981;18:231-262.
    ④英国“1770年-1820年间棉纺织业的机械化使总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200倍,棉线的实际价格降低到以前水平的1/15”,彼得马赛厄斯,悉尼波拉德主编,王宏伟,钟和等译:《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工业经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⑤马克思说:“从1818年到1836年,大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棉纱增长的比例是1:5200。在1824年,输入印度的英国细棉布不过100万码,而到1837年就超过了6400万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5,页373页。转引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上册,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页。
    ①Sevket Pamuk,“Prices in the Ottoman Emoire,1469–1914”,J. Middle East Stud.36(2004),P451–468.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①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第248-269页。田价数据多根据卖田契,粮价根据粮价折、账簿、家谱等,布价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版,丝价辑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物价数据除吴承明自己整理外,还引用了赵冈、陈铿、张正明、陶富海、彭信威、王业键、陈春声、全汉升等人数据。此外对清代物价研究还有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的解释与再解释》等。
    ②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7-38页。
    ③各省粮价序列有间断,本文取其上下两年平均值,如山东、陕西、广西1815年,山西1814年,福建1807年,安徽1804、1815年。
    ①吴承明:《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第248-269页。
    ①郑友揆:《十九世纪后期银价、钱价的变动与我国物价及对外贸易的关系》,第7页。
    ②南开天津批发物价指数第一次发表于1928年4月,其年指数起于1913年,1913-1928年3月的批发物价是从天津商店的旧账中查出的,1928年4月至1937年6月是约定各行业商店按同报告每星期三到次星期二的市价。
    ③进出口趸售物价(1867-1934)源自《中国银价物价问题》(实业部银价物价讨论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
    ①蒙代尔著,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四卷:宏观经济学与国际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①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48页,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对照表。又郑光祖《一斑录》(杂述六金价)中记载“余于(乾隆)五十五年至滇省时,黄金一两换白银十五两,数年无甚更改。时江南亦略相等,又闻西洋各国时黄金一两换白银十六两。”说明当时中国金银比价全国相差不大。
    ②而这一时期,日本与世界经济联系较弱,金银比价与外界相差较大。“日本经济与世界的隔离程度也可以用金银比价来显示,1850年前后日本的金银比价相差8倍,西方则是16:1”,见彼得马赛厄斯,悉尼波拉德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工业经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发展),第142页。日本19世纪上半叶白银购买力没有上升,可能与日本的封闭有关。日本物价数据见三井文庫編:《近世后期における主要物価の動態》,東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版。
    ③欧美四国白银购买力指数由各国批发物价除以金银比价(或白银价格)得出,中国宁津白银购买力指数由当地钱计物价除以银钱比价得出,宁津物价属于零售物价。在长时期内,同一地区的批发物价与零售物价应该有相似的变动趋势。
    ④曹永福:《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评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第155-160页。
    ①咸丰三年漕粮改折后,造成了各地粮价大幅度下跌,1841-1850年平均粮价每市担1.04元,到1851-1860年下跌为0.79元,到60年代以后粮价才出现回升。见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9页。
    ①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261页。
    ②杨端六、侯厚培等著:《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第8-9页。
    ①清代有中国人在缅甸、越南开采银矿,但两者持续时间短,数量少。
    ②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86页。
    ③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前言第17页。
    ④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前言第10页。
    ⑤1800-1830年期间“在构成方面,英国贸易是后来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一个样板:出口货主要是新工业品;进口货是原料和食品。”(C.W.克劳利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9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从19世纪初开始,掀起了向殖民地出口制造品先是换取初级产品或农产品后是更多地换取原材料的浪潮。”(《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第
    95页。)19世纪上半叶英美从中国的进口以茶叶这种农产品为主,并且中西贸易基本上垄断在英美两国商人手中,虽然当时贸易没有以不平等条约为前提,却有着一些殖民贸易的味道。
    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伦劳动人民的生产日益贫困化,他们的早餐饮料由牛奶变成淡得无味的红茶,到了十八世纪后半期,茶叶成为英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必需品了。”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7页。
    ②“臣闻夷商每岁必务为新奇可喜之物,藉相炫惑,…一入内地,纨绔子弟争相购致,其利何啻数十百倍”。御史章沅折——粤洋通市不得违例每私易银钱请议禁止章程,道光九年正月二十四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上册第3页。
    ③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三册,“广州对英国本土棉纺织品贸易的趋势
    (1817-1833年)”、“广州对欧美海上贸易的土布出口量(1800-1833年)”,中华书局1962年,第1332页。
    ④1850年英国对华输出棉制品申报价值为102万英镑。马克思:《对华贸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
    13,第602页。转引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上册第355页。
    ⑤“1825年英国丝类关税的减低在广州引起了显著的繁荣现象。”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9页。
    ⑥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第三卷、第四卷所列1817-1833年出口英国生丝金额虽有波动,但增长趋势是明显的。林满红《中国的白银外流与世界金银减产(1814-1850)》文中自JohnA. messenger,India and china (exports and imports)所引数据与《编年史》数据相差较大。
    ⑦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78-80页。1794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使团成员在广州的所见可以解释欧洲产品在中国滞销的部分原因。“托马斯和家庭老师一路闲逛。这位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他对广州这个“集市”的印象:‘他们把所有在欧洲制造的产品模仿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从各种家具、工具、银餐具等器皿直至箱包。所有这些仿制品的工艺与英国制造的一样好,而价格要便宜得多。’在欧洲市场上出现过仿造中国的假古物,现在轮到中国来仿造欧洲的新产品了”。([法]阿兰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1993年5月,第510页。)
    ⑧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5页。
    ⑨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第一、二卷,第657页
    ⑩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上册,第354-356页。1850年英国自中国进口的生丝只有当时正常年份的一半,因此1850年时对英美的年出口均值应多于2200万两。
    ①连东认为“由于单纯吸食鸦片方法的发明才带来了18世纪末输华鸦片数量的激增和价格的上涨”,连东:《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鸦片并非会对中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28-132页。英国经济的成长及对其他国家贸易的迅猛增长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影响到白银的流动。
    ②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第75页。
    ③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第353-359页。
    ①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资料》,第4-10页。
    ②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第398页。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第28-31页。
    ③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8页。
    ①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35页。
    ②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8页。
    ③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55页。
    ④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与银行的演进》,台北市南港1981年,第72页。
    ⑤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186页。
    ⑥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①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第510页。
    ②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第70页。
    ③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第359页。
    ④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第361页。
    ①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第142页。
    ②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全国银行年鉴(中华民国二十年)》,第5138页。转引于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264页。1936年白银外流是在中国实行法币改革后政府主动出售白银所致。
    ①汪敬虞:《关于鸦片战后10年间银贵钱贱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8-27页。
    ②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268页。
    ③耿爱德:《十年来中国外汇之回顾(续)》,《中央银行月报》1936年第4期,第1140-1152页。
    ①1925年4月25日英国宣布恢复金本位制,但议会于5月4日才审议法令,国王于5月14日签署法令。一战爆发后,虽然英国暂时脱离了金本位制度,但英国政府请纽约的摩根公司从1915年起将英镑支撑在4.765美元的水平上(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第312页)。
    ②1933年3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布关于银行歇业期的公告,禁止银行在此期间支付黄金及交易外汇。
    4月5日,政府命令禁止了黄金“贮藏”行为并要求包括成员银行在内的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者金元券在5月1日前移送至联邦储备银行(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第329页)。
    ①《财部实行加征银出口税》,《银行周报》第18卷第52期(1934年10月23日),第1-2页。
    ①卫深甫:《世界之银市》,《银行月刊》1931年第6期,第1-17页。
    ②“查上海现银出口,自欧战以来,届去年底,近三千万两。自今年正月至近日止,已达一千余万两。以吾国现银之枯竭,而各银行又将现银纷纷出口,日增无已。于是上海商会,一再要求上海各银行停止现银
    ①郑友揆:《十九世纪后期银价、钱价的变动与我国物价及对外贸易的关系》。
    ②郝雁:《近代中国出口贸易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870-1936)》。
    ①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1840—1948)》,第24-28页。《民国二十年之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统计季刊》1932年第4期,第741-810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香港作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转口港,占有很大比例,战后各国对华贸易多改直接运输,香港所占份额减少。
    ②麦迪森著,李德伟等译:《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
    ③《民国二十年之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统计季刊》1932年第4期,第795页。
    ①《金价飞涨影响商业》,《银行周报》1930年第4期,第1-2页。
    ②“自金涨风潮发生以来,各种进口洋货受金贵银贱影响,大都增加售价,其曾在报纸或通告中声明加价者为数至多,如疋头、五金、洋米、燃料、电料、汽油、纸类以及东西洋杂货,价均坚涨。若使各种外品之售价完全依外汇涨落为标准,则其上涨之程度当不止此。”仲廉:《金贵银贱声中之沪埠物价》,《银行周报》第15卷第15期(1931年4月28日),第17-19页。
    ③Roy W. Jastram:Silver,the Restless Metal,P99。
    ①谦益:《最近上海之存银问题》,《钱业月报》第6卷第4期(1926年5月29日),第2-10页。
    ②耿爱德:《银价问题与中国》,《银行周报》1934年第9期,第9-11页。
    ①一阳:欧战五年间之银价,《银行周报》1919年第三卷第14号,第23-26页。
    ②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第145-154页。
    ③Flynn Dennis O,“Comparing the Tokugawa Shogunate with Hapsburg Spain: Two Silver-based Empires in aGlabal Setting”, In James D. Tracy (ed.), The Political Ecnomy of Merchant Empires(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1), pp.332-359。转引于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①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序言”,第13页
    ②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第65-81页。
    ③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第162页。
    ④Magda Von Der Heydt-Coca,“Andean Silver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Critical Sociology, vol.31,No.4, pp.481-513(July2005)。
    ⑤崔瑞德,牟复礼,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2-385页。闽浙总督程祖洛在道光十五年奏折中“缘夷地银价贱于内地,经商者锱铢是计,带银前往,转有亏折之虞。”(《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46页。)
    ⑥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5页。
    ⑦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第一、二卷,第657页
    ⑧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上册,第354-356页。1850年英国自中国进口的生丝只有当时正常年份的一半,因此1850年时对英美的年出口均值应多于2200万两。
    ⑨连东认为“由于单纯吸食鸦片方法的发明才带来了18世纪末输华鸦片数量的激增和价格的上涨”,连东:《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鸦片并非会对中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28-132页。英国经济的成长及对其他国家贸易的迅猛增长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影响到白银的流动。
    ①林满红:《中国的白银外流与世界金银减产(1814-1850)》,第10页。林满红发现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鸦片仍是最主要的进口品,而且其进口量与进口值都告倍增,但与1814年至1850年间白银外流约一亿五千万元的流于情形相比较,在1850至1887年间竟有约七亿二千四百万元的白银流入中国”。
    ②林满红:《中国的白银外流与世界金银减产(1814-1850)》,第44页。
    ③鸦片进口数量据林满红《中国的白银外流与世界金银减产(1814-1850)》第7页表三:清末鸦片进口量。
    ④“银行业务的收益是如此之好,使得每家银行都能满意,没有一个银行经理愿意不避烦劳地寻找新的利润泉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从印度输入卢比镕成银锭,可以得到百分之几的利润的事情,在那时也被完全忽略了;同样,银行把银锭从上海运往加尔各答或孟买可以得到很大利润的事情,也是以后被发现的。”Six Essays on the Trade of Shanghai,第64-65页,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59页。
    ⑤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186页。
    ①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②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
    ③Frank M. Tamagna: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P.103.
    ④马寅初:《银价跌落救济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第189页。
    ⑤汪敬虞:《关于鸦片战后10年间银贵钱贱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8-27页。
    ①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第268页。
    ②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③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7页。
    ①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22页。
    ②“唐初,结束五铢钱制,始行通宝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进行通宝钱时期。”见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③参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214页,“钱上铸明年号,并不是唐朝创始的,两晋南北朝已经有了;而且唐朝第一次铸的钱,并不是年号钱;不过以后的钱,差不多都是年号钱。”
    ①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②(清)王先谦:《东华录》康熙九十四,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第1814页。
    ①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13页。
    ②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915页。
    ①(清)黄印辑:《锡金识小录》,卷一,“备参上·交易银钱”,清乾隆十七年辑,光绪二十二年木活字本。转引于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9页。
    ②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51页。
    ③张家骧:《中华币制史》,北京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二编,第98页。
    ①胡为和等修,高树敏等纂:《三续高邮州志》,卷一,食货志,钱币,民国十一年刻本。《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069页。
    ②焦忠祖等修,庞友兰等纂:《阜宁县新志》,卷五,“财政志·钱币”,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069页。
    ③郑丰稔纂:《龙岩县志》,卷十七,“实业志·附币志考”,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071页。
    ④陈其栋修,缪果章纂:《宣威县志》,卷七,“政治志·建设·商业建设”,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084页。
    ⑤刘振西等纂修:《重修隆安县志》,卷四,“食货考·经济”,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073页。
    ⑥陈毅夫等修,刘君锡、张名振纂:《长寿县志》,卷三,“食货·钱币”,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081页。
    ⑦银贵钱贱引发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是因为其造成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变化,影响对象主要是政府财政收支相关各方,即财政收支中使用银两的政府、官员及使用制钱的百姓。商人固然在经营中受到银钱比价变动的影响,但由于钱计物价的稳定,银钱比价变动对商业的扰动不应是构成商业萧条的主要因素,对商人影响最显著的可能是银钱比价上升后增加的政府税收及盘剥及由此而减少了的民众购买力。财政收
    ①陈廷敬:《午亭文编》,卷三十,“制钱销毁滋弊疏”,康熙二十三年八月十七日。
    ②杨锡绂:《四知堂文集》,“恭陈清理郴桂二州矿厂疏”。
    ③陈昭南:《雍正乾隆年间的银钱比价变动(一七二三—九五)》,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六页。
    ①朱恒:《陈钱法积弊疏》,嘉庆九年,《皇朝奏议》第877-878页。
    ②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九,庚辰杂著二。
    ③陶澍:《陶云汀先生奏疏》,“筹款生息买补洋铜折子”,道光十年八月初六日。
    ①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卷一使蜀奏藁,“拟请铸用大钱折”。(四川学政期间)
    ②《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第263-264页,“御史呼延桭片—私铸日多大钱折扣行使鼓铸请以当百为止,咸丰四年六月十五日”。
    ③《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第302页,“署刑部右侍郎袁希祖折—大钱滞碍难行亟宜改铸制钱规复旧制,咸丰九年四月十九日”。
    ④杨昌濬:《请开炉铸钱疏》(闽浙总督,光绪十一年),《清经世文续编》卷四十九,户政二十六。
    ①彭凯翔:《近代北京货币行用与价格变化管窥——兼读火神会账本(1835-1926)》,《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91-100页。
    ②这一调整发生在1859-1861年之间,见彭凯翔《近代北京货币行用与价格变化管窥——兼读火神会账本
    (1835-1926)》。
    ③徐葆莹、仇锡廷:《蓟县志》,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1944年,卷三:乡镇·民生状况。
    ①郑友揆曾根据皖南屯溪市资料整理了1761-1864年银钱比价,与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变动趋势一致,但两者银钱比价的数值不同,应该是两地货币制度差异造成的。郑友揆《十九世纪后期银价钱价的变动与我国物价及对外贸易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第1-27页。
    ①林满红著,詹庆华林满红等译:《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
    159-160页。
    ②“上谕档”,道光13年3月20日(吴镕光)、15年8月23日(林则徐)、16年7月6日(申启贤)、23年10月17日(裕泰);“宫中档”,道光21年11月24日(山西巡抚杨国桢)、22年2月27日(闽浙总督刘鸿皋)、22年。
    ①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09页。
    ①参见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扩张的第二个时代,18世纪30年代-19世纪40年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三章:广大新地区向世界经济体的融入1750-1850。
    ②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789年后银计米价的下降与银钱比价上升有关。
    ①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第47页。
    ②孙翊刚主编:《中国财政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①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第211-212页。
    ①《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504页。
    ②王庆云:《石渠余记》卷3,“直省岁入总额表”,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第144页。
    ③《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172-173页。
    ①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②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第227页。
    ③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第1327页。
    ①汤象龙:《咸丰朝的货币》,《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2年第1期。
    ②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第75页。
    ③《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第95页,“江南道监察御史徐培深折—私铸充斥请严禁”,道光十年十月二十六日。
    ①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中华书局1948年,第37页。
    ①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第2页。
    [1]王业键.《清代粮价资料库》.http://140.109.152.38.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清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银行周报社.《经济统计》.1923年1月至1935年12月.
    [4]银行周报社。《银行周报》.1917年至1935年各期.
    [5]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清政府统治时期(1840-1911)[M].北京:中华书局,1964.
    [6]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7]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杨端六,侯厚培.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四号,1931.
    [9]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2](英)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欧洲卷(1750-1993年)第四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3](英)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卷(1750-1993年)第四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4](英)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1750-1993年)第四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M].安徽:黄山出版社,1986.
    [3]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M].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七年.
    [4]张家骧.中华币制史[M].民国大学出版部,民国十四年.
    [5]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戴建兵.中国近代银两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戴建兵.中国钱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林满红著,詹庆华林满红等译.《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11]王业键.《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二)[M],台湾:台湾稻乡出版社,2003年.
    [12]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江苏省钱币学会主编.中国近代纸币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4]江苏省钱币研究会.中国铜元资料选编[M].江苏:江苏省钱币研究会编印,1989.
    [15]叶世昌.中国经济史学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6](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7]王宏斌.晚清货币比价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18]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9]贾秀岩,陆满平.民国价格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
    [20]王玉茹.近代中国物价、工资和生活水平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1]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M].济南:齐鲁书社,2008.
    [22]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9[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24]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5]谷春帆.银价变迁与中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6]谷春帆.银之发炎—动态的研究[M].上海:上海邮政管理局,1932.
    [27](美)迈克罗素.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30年代美国白银集团的活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28]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第三册·志·经济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9]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第十册·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0]叶世昌.中国金融通史·第一卷:先秦至清鸦片战争时期[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1]张国辉.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清鸦片战争时期至清末时期(1840-1911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2]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3]洪葭管.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4](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5]夏赓英.金贵银贱问题之研究[M].上海:北新书局,1930.
    [36]实业部银价物价讨论委员会.中国银价物价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7]路易士,张履鸾.银价与中国物价水准之关系[M].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
    [38]邵金铎.银价之研究[M].上海:学术研究会丛书部,1928.
    [39](英)格理葛蕾(T. E. Gregory)著,余文若译.银问题与中国[M].上海:民族书局,1934.
    [40]杨荫溥.中国金融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1]杨荫溥.各国币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2]杨荫溥等.货币与金融.上海:中华书局,1935.
    [43]章乃器.中国货币金融问题.上海:生活书店,1936.
    [44]章乃器等.中国货币制度往那里去.上海:新知书店,1935.
    [45]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46]张家骧.中国货币思想史[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7](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8](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9](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0](加)蒙代尔(Mundell,R.A.).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四卷·宏观经济学与国际货币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1](加)蒙代尔(Mundell,R.A.).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五卷·汇率与最优货币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2](加)蒙代尔(Mundell,R.A.).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六卷·国际货币:过去、现在和未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3](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计,2002.
    [54](英)麦迪森(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55](英)麦迪森(Angus Maddison).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960年-20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6](英)麦迪森(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7]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
    [58](英)约翰·F.乔恩著.李广乾译.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9]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2010.
    [60](日)岸本美绪著.刘迪瑞译.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61]王业键.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二).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
    [6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著.巴曙松,王劲松等译.美国货币史(1867-196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3]吕思勉.中国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1]林满红.中国的白银外流与世界金银减产(1814-1850).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四):1-44.
    [2]林满红.嘉道钱贱现象产生原因“钱多钱劣论”之商榷-海上发展深入影响近代中国之一事例.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五):357-426.
    [3]林满红.银与鸦片的流通及银贵钱贱现象的区域分布(1808-1854)-世界经济对近代中国空间方面之一影响.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89-135.
    [4]王德泰.关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变化的探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2(4):82-84.
    [5]王德泰.关于钱票行使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关系的考察[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2(3):42-45.
    [6]王德泰.嘉道时期洋铜价格与银贵钱贱关系的考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2):63-67.
    [7]王德泰.试论白银外流与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4):72-77.
    [8]王宏斌.林则徐关于“银贵钱贱”的认识与困惑[J].史学月刊,2006(9):35-41.
    [9]王宏斌.乾嘉时期银贵钱贱问题探源[J].史学月刊,2006(9):86-92.
    [10]许立新.略论鸦片战争前后银贵钱贱的原因[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5):15-18.
    [11]杨胜勇.清道光末年“银贵钱贱”加剧原因探析[J].学术探索,2001(4):88-90.
    [12]卢锋,彭凯翔.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2000)[J].经济学(季刊),2005(2):427-460.
    [13]周广元.1870-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和金银进出口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4).
    [14]郑友揆.我国近十年贸易平衡之研究[J].社会科学杂志,1935(3).
    [15]管汉晖.浮动本位兑换、双重汇率与中国经济:1870-1900[J].经济研究,2008(8):113-123.
    [16]管汉晖.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中国宏观经济[J].经济研究,2007(2):16-26.
    [17]刘巍.对近代中国的银价、汇率与进出口关系之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4):22-26.
    [18]李宪堂.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兼评弗兰克和彭慕兰的“全球经济观”编造出的新神话[J].河北学刊,2005(2):154-160.
    [19]贺水金.论中国近代金银的国际流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2):34-44.
    [20]贺水金.论近代中国银本位制下的汇率变动.社会科学,2006(6):100-111.
    [21]贺水金.不和谐音:货币紊乱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民生.社会科学,2008(5):160-173.
    [22]公一兵.1780-1880年间中国白银出入的变化及外国银元之地位.http://dean.pku.edu.cn/bksky/1999tzlwj/19.doc.
    [23]郝雁.近代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商品化影响的实证分析(1870-1936).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动态,2009(2):20-28.
    [24]贺力平.鸦片贸易与白银外流关系之再检讨-兼论国内货币供给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2007(1):63-80.
    [25]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3):64-76.
    [26]彭凯翔.近代北京货币行用与价格变化管窥——兼读火神会账本(1835-1926).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3):91-100.
    [1] Lin Man-houng. 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Ideologies (1808-1856)[M].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6.
    [2] Yeh-chien Wang. Secular Trends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ngziDelta,1638-1935.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1992:35-68.
    [3] Lillian M. Li. Grain Prices in Zhili Province,1736–1911: aPreliminary Study.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70-100.
    [4] Robert C.Allen&. Wages,Prices,and Living Standards in China,1738-1925:in comparison with Europe, Japan, and India. Oxford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316,2007.
    [5] Roy W.Jastram,Jill Leyland. The Golden Constant:The Englishand American Experience1560-2007[M]. Edward Elgar Pub,2009.
    [6] Roy W.Jastram. Silver:the restless metal[M]. Wiley,1981.
    [7] Pierre Vilar. A history of gold and money,1450-1920[M].NLB,1976.
    [8] William Arthur Shaw. The history of currency,1252-1894[M].Putnam,1896.
    [9] John Robert Morrison. A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M]. Printedat the Albion Press,1834.
    [10] John Robert Morrison, Samuel Wells Williams. A ChineseCommercial Guide[M]. S. W. Williams,1844.
    [11] John Robert Morrison, Samuel Wells Williams.A ChineseCommercial Guide[M]. Conton: Printed at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Repository,1848.
    [12] Samuel Wells Williams. A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M]. Conton:Printed at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1856.
    [13] Samuel Wells Williams. The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M].Hongkong: A. Shortrede&CO.,1863.
    [14] Alejandra Irigoin. The End of a Silver Era: The Consequencesof the Breakdown of the Spanish Peso Standard in China and the UnitedStates,1780s–1850s[J].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2009(2):207-244.
    [15] William Nassau Lees. The drain of silver to the East and thecurrency of India[M]. W. H. Allen,1864.
    [16] Karl Ellstaetter. The Indian silver currency: an historicaland economic stud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895
    [17] Edward Monson George The silver and Indian currency questionstreated in a practical manner[M]. E. Wilson&co.,1894
    [18] R. H. Hollingbery. A handbook on gold and silver.Longmans,Green, and co.,18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