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研究(1290-140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朱子学被引入朝鲜半岛的过程及其传播与发展以及朱子学对高丽末期、李氏朝鲜初期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往的论著对此部分的研究要么侧重于哲学、文学领域,要么论述的较为简单,甚至一笔带过。即使有相应的介绍也缺乏宏观的分析与对比,缺乏对高丽末期、李朝初期传播与发展朱子学的朝鲜半岛学者们的个体性研究与各个发展阶段特点的对比分析。本文通过充分收集、阅读和整理中方史料,更借助韩国刊行的《韩国历代文集丛刊》中的汉文史料以及中、韩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个案研究与群体性、阶段性分析与比对相结合的方法,论述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的过程及其在半岛的传播与发展的脉络,以此来发现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及其传播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及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本文重点研究丽末鲜初十位著名的朱子学学者出使元朝或明朝的次数及他们在元朝或明朝居留的时间及他们与元朝或明朝的儒者们相互交流、学习朱子学的情况,并论述他们在朱子学引入朝鲜半岛及其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的作用和贡献,总结朝鲜半岛朱子学传播与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阐析朱子学的引入、传播与发展对高丽末期及李朝初期的社会影响。这十位朱子学学者有着一脉相承的师承关系,这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朱子学在高丽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基于上述综合研究,划分了朱子学在丽末鲜初传入、传播与发展的阶段,比较每个阶段与其它阶段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阶段性差异的原因,发现外来思想传播的特点与规律,从而提高对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的认识。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cess of Zhu Xi’ doctrines introduced toKoryo,th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u Xi’ doctrines inKoryo and its influe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revious studiesplaced great emphasis o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ofZhu Xi’ doctrines in Koryo,and discuss so simply. Even with thecorresponding introduction, there is short of macroscopicalanalysis and comparison, is short of Koryo scholars individualstudies that played great part i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ZhuXi’ doctrines, and short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of each developing stage in the late Koryo. In this paper, Icollected,read and reorganized the Chinese historical data,lookedthrough the “Korean history collection series” that South Koreaissued, used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Scholars’research results for reference.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a case studyand group study, phas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is paper wants todiscuss the process of Zhu Xi’ doctrines spread into Koryo and its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ind the general laws and the differentstages of the differences that Zhu Xi’ doctrines spread anddevelopment in Koryo.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times that ten well-known scholars in the late Koryo went to Yuan Dynasty or Ming Dynastyand the residence time in China and the conditions they have mutualexchanges, learning about Zhu Xi’ doctrines with the Yuan Dynastyor Ming Dynasty Confucian scholars. This paper wants to discussthe different roles and contributions they plays in the process of ZhuXi’ doctrines spread into Koryo and communication anddevelopment, to summarize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Zhu Xi’ doctrinesfeatures in the late Koryo, and to analyse the social influence that itcaused in late Koryo and early Korea. The ten scholars have come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of succession relation, which helps us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 Xi’doctrines in Koryo.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divides the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in Koryo,compares thedifferences of each stage,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se phasicdifference, find the spread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foreign ideas,so as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awarenes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引文
①《高丽史》卷120,《金子粹传》,第三册。第502页。
    ②(朝鲜)洪大容:《湛轩书》卷2,《外集》杭传尺牍条。中有李朝“山川险隘,人民多贫。只以稍遵礼俗,自古中国亦许之‘小中华’”。
    ①付百臣主编:《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②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①《高丽史》卷33,《忠宣王世家》,第一册,第523页。
    ②(元)姚燧:《牧庵集》卷3,《高丽沈王诗序》。
    ③《高丽史节要》卷18,元宗顺孝大王庚申元年三月条。
    ④《元史》卷208,《高丽传》,第4611页。
    ①《高丽史》卷24,《高宗世家》,第一册,第377页。
    ②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③付百臣:《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第90页。
    ④《元史》卷208,《高丽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612-4613页。
    ①付百臣:《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第78页。
    ②(韩国)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53页。
    ③(韩国)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第155页。
    ④《高丽史》卷2,第一册,第26页。太祖二十六年四月条中记载:“契丹是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度,慎勿效焉。”
    ⑤《高丽史》卷2,第一册,第21页。太祖十四年十一月条中记载:“北蕃(即女真)之人,人面兽心,饥来饱去,见利忘耻。”
    ①《孟子·梁惠王下》。
    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33,《东夷高丽》条,中华书局,1986年。第3192页。
    ③姜龙范、刘子敏著:《明代中朝关系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8页。
    ①《高丽史》卷76,《百官一》,第二册,第545页。
    ②《元史》卷8,《世祖本纪》,第171页。
    ③(高丽)金坵:《止浦集》卷2,《告奏表》。
    ④《高丽史》卷28,《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32页。
    ⑤《高丽史》卷72,《舆服志一》,第二册,第472頁。
    ⑥《高丽史》卷25,《文宗世家》,第一册,第385页。
    ①《高丽史》卷72,《舆服志一》,第二册,第472頁。
    ②《高丽史》卷28,《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28頁。
    ③(宋)彭大雅撰、徐霆疏证:《黑鞑事略》,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第4页。
    ④(明)叶子奇:《草木子》卷3下,《杂制篇》,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
    ⑤《高丽史》卷27,《元宗世家》,第一册,第417页。
    ⑥《高丽史》卷28,《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38頁。
    ⑦(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卷9,《丙子北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16页。
    ⑧(宋)徐兢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23,《杂俗二·渔》,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79页。
    ⑨(宋)徐兢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22,《杂俗一·乡饮》,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76页。
    ①(日本)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韩国禅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序言第13页。
    ①潘畅和著:《中韩日儒学比较论》,延吉:延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②(韩国)李丙焘:《韩国儒学史略》,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亚细亚文化社1986年。转引自(《风流与和魂》徐远和、卞崇道主编,沈阳出版社,1997年。第44页。
    ③《高丽史节要》卷2,光宗9年夏5月条。
    ④《高丽史》卷3,《成宗世家》,第一册,第39页。
    ⑤(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103页。
    ⑥《高丽史节要》卷5,文宗22年9月条。
    ①《高丽史》卷110,《李齐贤传》,第三册。第321页。
    ②朱七星:《朱子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影响》,载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130-1990)》,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641页。
    ①徐远和:《理学与元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绪论第1页。
    ②(元)姚燧:《牧庵集》卷4,《序江汉先生事实》。
    ③(明)黄宗羲:《宋元学案》卷90,《鲁斋学案》。
    ④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11篇,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128页。
    ①《元史》卷174,《耶律有尚传》,第4064页。
    ②《通制条格》卷5,《科举类·皇庆二年十月中书省奏议》。
    ③(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卷5,《赵忠简公祠堂记》。
    ④(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5,《伊洛渊源录序》。
    ⑤(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6,《考亭书院重建文公祠堂记》。
    ⑥《元史》卷189,《儒学传一》,第4313页。
    ①(韩国)柳承国:《韩国儒学史》序论,第2页。
    ②(韩国)郑仁在:《朱子学在韩国的展开》,载黄俊杰、林维杰编:《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6年。第305页。
    ③(韩国)柳承国:《韩国儒学史》,第93页。
    ④(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80-81页。
    ⑤(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252-253页。
    ①(韩国)郑仁在:《朱子学在韩国的展开》,载黄俊杰、林维杰编:《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6年。第305页。
    ②朱七星:《朱子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影响》,第641-642页。
    ①(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第112页记载“初名裕,避本朝显陵御讳,复以裕行。”此处陵号显陵,即李氏朝鲜文宗李珦,李珦死后葬在杨洲(今韩国首尔)显陵。
    ②(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序,第2-3页。
    ③(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序,第9-10页。
    ④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在1256年,参见陈友益、李骏:《论朱熹曾孙朱潜是韩国和中国湖州朱氏后裔的共同始祖》一文。载《湖州师范学报》2002年第5期。第124-125页。
    ①杨青:《清溪先生朱潜束渡高丽初考》,载《韩国研究》第三辑,杭州出版社,1996年。第80页。
    ②转引自杨青:《清溪先生朱潜束渡高丽初考》,载《韩国研究》第三辑,杭州出版社,1996年。第85-86页。
    ①《高丽史节要》卷21,己丑十五年四月条。
    ①《高丽史》卷30,《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72页。
    ②《元史》卷15,《世祖本纪》,第325页。
    ③《高丽史》卷30,《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73页。
    ④(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年谱》。
    ⑤(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1,《题万里城》。
    ①(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年谱》。
    ②《高丽史》卷30,《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73页。
    ③(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年谱》。
    ④《高丽史》卷30,《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73页。
    ①《高丽史》卷32,《忠宣王世家》,第一册,第511页。
    ②《高丽史》卷31,《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90页。
    ③《高丽史节要》卷22,戊戌二十四年八月条。
    ④《高丽史节要》卷22,戊戌二十四年八月条。
    ⑤(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1,《侍从忠宣王如元时感吟》。
    ①(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年谱》。
    ②(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年谱》。
    ③(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年谱》。
    ①(韩国)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1998年。第310页。
    ②(韩国)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第311页。
    ③(韩国)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第311页。
    ④《高丽史》卷30,《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73页。
    ⑤《高丽史节要》卷22,戊戌二十四年八月条。
    ⑥(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年谱》。
    ①《高丽史》卷28,《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45页。
    ②《高丽史节要》卷22,戊戌二十四年四月条。
    ③《高丽史》卷32,《忠宣王世家》,第一册,第513页。
    ④《高丽史节要》卷22,戊戌二十四年正月条。
    ⑤《高丽史》卷31,《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90页。
    ①《高丽史》卷105,《安珦传》,第三册,第253-254页。
    ①蔡茂松:《韩国的朱子学》,载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130-1990》,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637页。
    ②(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1,《谕国子诸生》。
    ③(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1,《题学官》。
    ④(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年谱》。
    ①(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年谱》。
    ②(韩国)柳承国:《韩国儒学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01页。
    ①(韩国)柳承国:《韩国儒学史》,第100页。
    ②(高丽)白文宝:《淡庵先生逸集》附录卷2,《行状》。
    ①(高丽)白文宝:《淡庵先生逸集》卷2,《文宪公彝斋先生行状》。
    ②(高丽)李齐贤:《栎翁稗说》前集2,《丽季名贤集》。
    ③李保林等主编:《中国宋学与东方文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41页。
    ④(高丽)白文宝:《淡庵先生逸集》卷2,《文宪公彝斋先生行状》。
    ①《高丽史》卷106,《白颐正传》,第三册,第260页。
    ②刘中玉:《高丽忠宣王王璋与元士大夫在万卷堂中的交往》,载刘迎胜主编:《中韩历史文化交流论文集第
    3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8-99页。
    ③刘中玉:《高丽忠宣王王璋与元士大夫在万卷堂中的交往》,载刘迎胜主编:《中韩历史文化交流论文集第
    3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④(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3,《年谱》。
    ⑤《高丽史》卷31,《忠烈王世家》,第一册,第492页。
    ①司马迁:《史记》(下册),《史记正义论例谥解法》,中华书局,2005年。第2522页。
    ②司马迁:《史记》(下册),《史记正义论例谥解法》,中华书局,2005年。第2528页。
    ①(高丽)白文宝:《淡庵先生逸集》卷2,《文宪公彝斋先生行状》。
    ②(高丽)安珦:《晦轩先生实记》卷5,《门人》。
    ③(高丽)白颐正:《彝斋实记》卷1,《彝斋先生实记序》
    ④(高丽)白颐正:《彝斋实记》卷1,《燕居》。
    ⑤(高丽)白文宝:《淡庵先生逸集》卷2,《文宪公彝斋先生行状》。
    ①(李朝)李滉:《退溪先生文集》卷42,《易东书院記》。
    ②(元)姚燧:《牧庵集》卷3,《高丽沈王诗序》。
    ③(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10,《鸡林府院君谥文忠李公墓志铭》。
    ④(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9,《忠宪王世家》。
    ⑤《高丽史》卷125,《王惟绍传》,第三册,第561页。
    ①《高丽史》卷34,《忠肃王世家》,第一册,第531页。
    ②(高丽)白颐正:《彝斋实记》卷1,《寒碧楼》。
    ③(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276页。
    ④《高丽史节要》卷21,戊戌二十四年五月条。
    ①(高丽)李穑:《牧隐稿》卷16,《重大匡玄福君权公墓志铭》。
    ①《高丽史节要》卷23,辛亥三年八月条。
    ②《高丽史》卷107,《权溥传》,第三册,第282页。
    ①《高丽史》卷105,《安珦传》,第三册,第253页。
    ②(高丽)李齐贤:《栎翁稗说》,前集二。
    ③(李朝)李学逵:《洛下生集》第20册,《东事日知》朱子四书集注条。
    ④(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卷12,《对策》。
    ①(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279页。
    ②(高丽)权溥、权准编辑:《孝行录》,《孝行录序》。
    ③《高丽史》卷107,《权溥传》,第三册,第282页。
    ④(高丽)权溥、权准编辑:《孝行录》,《孝行录后序》。
    ⑤(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七,《文正公权公墓志铭》。
    ⑥《高丽史》卷107,《权晅传》,第三册,第281页。
    ⑦《高丽史》卷107,《权溥传》,第三册,第282页。
    ⑧《高丽史》卷107,《权晅传》,第三册,第282页。
    ①《高丽史》卷107,《权溥传》,第三册,第282页。
    ②(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圃隐先生本传》。
    ③《高丽史》卷73,《选举志》,第二册,第510页。
    ④《高丽史》卷73,《选举志》,第二册,第510页。
    ⑤(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7,《文正公权公墓志铭》。
    ①《高丽史》卷73,《选举志》,第二册,第510页。
    ②(高丽)禹倬:《尚贤录》卷2,《榜目》。
    ③《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卷14,九年一月、十月条。
    ④(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5。
    ⑤《高丽史节要》卷22,戊申三十四年十月条。
    ①(李朝)李瀷:《星湖先生全集》卷8,《海东乐府·白衣持斧》。
    ②(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279页。
    ③《东国名儒录》卷1。
    ④《高丽史》卷109,《禹倬传》,第三册,第307页。
    ①(高丽)禹倬:《尚贤录》续录,《遗事》。
    ②《高丽史》卷109,《禹倬传》,第三册,第307页。
    ③(李朝)金允植:《云养集》卷10,《丹阳禹氏族谱序》。
    ④《高丽史》卷109,第三册,第307页。
    ⑤(李朝)李滉:《退溪集》续集卷8,《回示诏使书》。
    ①(高丽)禹倬:《尚贤录》续录,《遗事》,此记载原文标示出自《稗史》。
    ②《高丽史节要》卷2,乙巳二年条。
    ③《高丽史》卷109,第三册,第307页。
    ①(高丽)崔瀣:《拙稿千百》卷2,《故密直宰相闵公行状》。
    ②张在硕:《高丽王朝集权化中的科举与教育》,载中国朝鲜史研究会:《朝鲜历史研究论丛》(一),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8页。
    ①李齐贤、崔致远、李奎报并称韩国古代三大诗人。李齐贤与崔致远并称韩国古代汉文学创作的双壁。
    ②陈尚胜:《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①陈蒲、(韩国)权锡焕编著:《韩国古典文学精华》,岳麓书社,2006年。第185、220页。
    ②徐健顺:《李齐贤在中国行迹考》,载《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第56-59页。
    ③李岩、徐健顺:《朝鲜文学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97页。
    ④杨昭全:《中朝关系史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83页。
    ⑤韦旭升:《韦旭升文集》第1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15页。
    ⑥杨永骝:《朝鲜高丽时期的诗人李齐贤与中国》,载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编:《亚非问题研究》第3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1页。
    ⑦李炬、(日本)李贞爱:《李齐贤与他的汉文诗》,载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8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733-734页。
    ⑧周有光:《朝鲜高丽末期杰出诗人李齐贤》,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
    8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52页。
    ①(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10,《鸡林府院君谥文忠李公墓志铭》。
    ②(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附录,《益斋先生年谱》延祐元年甲寅条。
    ③(李朝)徐敬德:《花潭先生文集》,《花潭先生文集跋》。
    ④《高丽史》卷34,《忠肃王世家》,第一册,第535页。
    ⑤《高丽史》卷34,《忠宣王世家》,第一册,第528页。
    ⑥(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2,《冬至》。
    ⑦《高丽史》卷73,《选举志》。第二册。第498页。
    ①《高丽史》卷73,《选举志》。第二册。第510页。
    ②《高丽史》卷34,《忠宣王世家》,第一册,第528页。
    ③(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附录,《益斋先生年谱》延祐七年庚申条。
    ④(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附录,《益斋先生年谱》至治元年辛酉条。
    ⑤(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10,《鸡林府院君谥文忠李公墓志铭》。
    ⑥《高丽史》卷64,《礼志六》“五服制度”条。第二册,第363页。
    ①《高丽史》卷35,《忠肃王世家》,第一册,第541页。
    ②《高丽史》卷35,《忠肃王世家》,第一册,第541页。
    ③《高丽史》卷34,《忠宣王世家》,第一册,第528页。
    ④《高丽史》卷35,《忠肃王世家》,第一册,第541页。
    ⑤(李朝)卢思慎等撰、李荇等新增:《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24,《安东大都护府人物》。奎章阁嘉靖刊本。
    ⑥《高丽史》卷35,《忠肃王世家》,第一册,第545页。
    ⑦《高丽史》卷110,《李齐贤传》,第三册,第324页。
    ⑧(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附录,《益斋先生年谱》至元六年庚辰条。
    ①《高丽史》卷37,《忠定王世家》,第一册,第571页。
    ②(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4,《延佑己未,予陪从忠宣王,降香于江南之宝陀窟,王召古杭吴寿山,令写陋容,而北村汤先生为之赞。北归,为人借观,因失其所在。其后三十二年,余奉国表如京师,复得之。惊老壮之异貌,感离合之有时,題四十字为识》。
    ③汤炳龙(1241-1323)字子文,号北村老民,元朝学者,著有《北村诗集》遗世。
    ④(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4,《延佑己未,予陪从忠宣王,降香于江南之宝陀窟,王召古杭吴寿山,令写陋容,而北村汤先生为之赞。北归,为人借观,因失其所在。其后三十二年,余奉国表如京师,复得之。惊老壮之异貌,感离合之有时,題四十字为识》。
    ⑤《高丽史》卷37,《忠定王世家》,第一册,第574页。
    ⑥(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10,《鸡林府院君谥文忠李公墓志铭》。
    ⑦《高丽史》卷37,《忠定王世家》,第一册,第574頁。
    ①《高丽史》卷38,《恭愍王世家》,第一册,第575页。
    ②崔瀣:《拙稿千百》卷1,《永嘉郡夫人权氏墓志铭》。
    ③《高丽史》卷34,《忠宣王世家》,第一册,第527页。
    ①元朝儒林四杰为:虞集、掲傒斯、黄溍、柳贯。
    ②《元史》卷181,《元明善传》,第4173页。
    ③(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6,《考亭书院重建文公祠堂记》。
    ④徐远和:《理学与元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3页。
    ⑤(李朝)徐居正:《东人诗话》,卷上,《高丽汉诗文学集成本》,民昌文化社1994年版,第466~467页。转引自刘强:《高丽汉诗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⑥(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1,《张希孟侍郞见示江湖长短句一编,以诗奉谢》,后附张养浩之诗。
    ①(李朝)权近:《阳村集》卷15,《赠李生序》。
    ②(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10,《鸡林府院君谥文忠李公墓志铭》。
    ③(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284页。
    ④(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附录,《益斋先生年谱》延祐元年甲寅条。
    ①《高丽史》卷110,《李齐贤传》,第三册,第325页。
    ②《高丽史》卷110,《李齐贤传》,第三册,第328页。
    ①(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9下,《景王》。
    ②《朱子文集》卷100,《晓示经界差甲头榜》。
    ③(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9下,《田制》。
    ④《高丽史》卷73,《选举志》,第二册。第498页。
    ①《元史》卷81,《选举志》。第2018页。
    ②佚名撰、王颋点校:《庙学典礼》(外二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1页、173页、179页。
    ③《高丽史》卷74,《选举志》科目2。第二册,第515页。
    ④《高丽史》卷74,《选举志》科目2。第二册,第515页。
    ⑤《高丽史》卷74,《选举志》科目2。第二册,第515页。
    ⑥《高丽史》卷74,《选举志》科目2。第二册。第515页。
    ⑦该表格参考了(韩国)裴淑姬:《宋元时期科举中的高丽进士》一文,载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6-202页。
    ①(高丽)李谷:《稼亭集》卷20,《送诗》。其中有白文宝撰写的《送诗》,其中有:“伊昔庚申秋,同登东士榜,又忝宾兴科,中朝得偕往。”
    ②赵廉的资料史籍缺载,仅有:赵廉中制科“后授辽阳等路总管知府事,尝与中朝士大夫讲明经义,后拜左司议大夫,累官密直副使。”出自《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39,《全罗道淳昌郡人物》。
    ③宾于光的资料史籍缺载,仅有:“寿城县人,擢魁科,又中中朝制科第三人,官至翰林。不求利达,以山水自娱以终其身。书法名一世。”出自《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26,《庆尚道大丘都护府人物》。
    ①陈高华:《《稼亭集》、《牧隐稿》与元史研究》,载郝时远、罗贤佑主编:《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26页。
    ②杜宏刚、邱瑞中、(韩)崔昌源辑:《韩国文集中的蒙元史料》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1页。
    ③(高丽)李谷:《稼亭集》,《稼亭先生年谱》泰定四年丁卯条。
    ④陈高华等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卷二)宋辽金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3、388、389、
    390页。
    ⑤《高丽史》卷74,《选举志》,第二册,第515页。
    ⑥李谷:《稼亭集》卷6,《大崇恩福元寺高丽第一代师圆公碑》。
    ①《高丽史》卷109,《李谷传》,第三册,第304页。
    ②(高丽)李谷:《稼亭集》,《稼亭先生年谱》元统二年甲戌条。
    ③《高丽史》卷109,《李谷传》。第三册,第304页。
    ④(高丽)李谷:《稼亭集》卷2,《金海府乡校水轩记》。
    ⑤《元史》卷38,《顺帝本纪》,第820页。
    ⑥(高丽)崔瀣:《拙稿千百》卷2,《送奉使李中父还朝序》。
    ⑦《高丽史》卷109,《李谷传》。第三册,第304页。
    ⑧《元史》卷38,《顺帝本纪》,第826页。
    ⑨(高丽)李谷:《稼亭集》卷9,《送揭理问序》。
    ①(高丽)李谷:《稼亭集》卷20,《稼亭记》。
    ②《高丽史》卷35,《忠肃王世家》。第一册,第550页。
    ③《高丽史》卷109,《李谷传》。第三册,第306页。
    ④《高丽史》卷36,《忠惠王世家》。第一册,第559页。
    ⑤(高丽)李谷:《稼亭集》卷6,《宁州怀古亭记》。
    ⑥(高丽)李谷:《稼亭集》卷20,《送李中父使征东序》。
    ①(高丽)李谷:《稼亭集》卷18,《丁亥正旦》。
    ②古代风俗:农历正月初一向长辈敬献椒酒,以表示晚辈的祝寿、拜贺新春的意思。
    ③《高丽史》卷73,《选举志》,第二册。第511页。
    ④(高丽)李谷:《稼亭集》卷19,《过慈悲岭》。
    ⑤(高丽)李谷:《稼亭集》卷19,《寄金状元》。
    ⑥(高丽)李谷:《稼亭集》卷19,《监仓有感》。
    ⑦(高丽)李谷:《稼亭集》卷19,《中秋,宿五溪驿》。
    ⑧(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2,《东门送家君》。
    ①(高丽)李谷:《稼亭集》卷6,《清风亭记》。
    ②《高丽史》卷109,《李谷传》。第三册,第306页。
    ③《高丽史》卷109,《李谷传》。第三册,第306页。
    ④(高丽)李穑:《牧隐稿》,《神道碑》。
    ⑤(韩国)金龙善编著:《高丽墓志铭集成》,《李自成妻李氏墓志铭》,翰林大学校出版社,1993年。第547-548页。或参阅《益斋乱稿》卷7,《大元制封辽阳县君高丽三韩国大夫人李氏墓志铭》。
    ①《高丽史》卷109,《李谷传》,第三册,第304页。
    ②陈高华:《《稼亭集》、《牧隐稿》与元史研究》,载郝时远、罗贤佑主编:《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③徐远和:《理学与元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33页。
    ①《东方儒林渊源录》,转引自裴宗镐编:《韩国儒学资料集成》中册,延世大学校出版部1980年。
    ②(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5,《金书密教大藏序》。其他诗中如《益斋乱稿》卷1,《雷洞平》或《益斋乱稿》卷2,《孟津记事》等诗中李齐贤也自称“腐儒”。
    ③(高丽)李谷:《稼亭集》卷2,《京师金孙弥陀寺记》。
    ④(元)姚燧:《牧庵集》卷10,《延厘寺碑》。
    ⑤(高丽)李谷:《稼亭集》卷2,《兴王寺重修兴教院落成会记》。
    ⑥(高丽)李谷:《稼亭集》卷3,《高丽国天台佛恩寺重兴记》。
    ①(高丽)李谷:《稼亭集》卷4,《大都天台法王寺记》。
    ②(高丽)李谷:《稼亭集》卷2,《金海府乡校水轩记》。
    ③(高丽)李齐贤:《益斋乱稿》卷9,《下策问》。
    ①(高丽)李谷:《稼亭集》卷1,《节妇曹氏传》。
    ②丽末三隐为牧隐李穑、圃隐郑梦周、冶隐吉再,另一种说法为丽末四隐,即再加上陶隐李崇仁。
    ③(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13,《纪事》。
    ④另一说为李芳远赐毒酒,李穑饮后中毒身亡。
    ①张建松:《一位域外文人的“故国”之思——高丽文人李穑对元朝的依恋》,载《甘肃民族研究》2008年第
    3期。第64-65页。
    ②张士尊:《元末明初中朝交通路线考》,载《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37页。
    ③《高丽史》卷37,《忠穆王世家》,第一册,第570页。
    ④(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2,《岁戊子,陪李政丞(凌幹)、李密直(公秀)进贺天寿圣节。今以会試之故,得为书状,奉谢恩表驰驲赴都。东八站路上,因怀二公,吟成短章》。
    ⑤《高丽史》卷115,《李穑传》,第三册,第409页。
    ⑥(高丽)李穑:《牧隐集》,《牧隐先生年谱》。
    ⑦《元史》卷42,《元顺帝本纪》,第889页。
    ⑧(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2,《十二月二十日,发王京。明年正月还学》。
    ①(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2,《既还学之明年正月晦,先考讣音至。奔丧归乡,侍慈堂终制。岁癸巳春暮也,朱同年印成有詩,次其韵三首》。
    ②(高丽)李穑:《牧隐集》,《牧隐先生年谱》。
    ③《高丽史》卷73,《选举志》,第二册,第511页。
    ④《高丽史》卷38,《恭愍王世家》,第一册,第582页。
    ⑤(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2,《予将会试京师,会国家遣金判书希祖入贺立东宫,因以书状官偕行,途中有作》。
    ⑥《高丽史》卷115,《李穑传》,第三册,第412页。
    ①《高丽史》卷38,《恭愍王世家》,第一册,第585页。
    ②(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3,《是岁春,密直宰相尹之彪为谢恩,使予忝书状官赴都,金郊途中》。
    ③(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4,《丙申正月,出齐化门东归,明日纪行》。
    ④《高丽史》卷115,《李穑传》,第三册,第415页。
    ⑤《高丽史》卷137,《辛禑列传》,第三册,第759页。
    ⑥《高丽史》卷137,《辛禑列传》,第三册,第761页。
    ①(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6,《考亭书院重建文公祠堂记》。
    ②(高丽)李穑:《牧隐集》,《朝鲜牧隐先生李文靖公行状》。
    ①(高丽)李穑:《牧隐集》,《朝鲜牧隐先生李文靖公行状》。
    ②韩国哲学会编:《韩国哲学史》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93页。
    ③(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288-289页。
    ④(元)吴莱:《渊颖吴先生集》卷11,《石塘先生胡氏文钞后》。
    ⑤(高丽)李穑:《牧隐集》,《朝鲜牧隐先生李文靖公行状》。
    ⑥(高丽)李穑:《牧隐文稿》卷10,《伯中说,赠李状元別》。
    ①(元)王毅:《木讷斋文集》卷1,《送陈复斋道士归金华序》。
    ②陈来:《李牧隐理学思想简论》,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6页。
    ③陈来:《东亚儒学九论》,三联书店,2008年。第129页。
    ④《高丽史》卷115,《李穑传》,第三册,第420页。
    ⑤(李朝)李滉:《退溪先生全书》卷2。
    ⑥(高丽)李穑:《牧隐文稿》卷15,《韩文敬公墓志铭》。
    ⑦(高丽)李穑:《牧隐集》,《朝鲜牧隐先生李文靖公行状》。
    ①(高丽)李穑:《牧隐文稿》卷2,《天宝山桧岩寺修造记》。
    ②(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6,《即事》。
    ③(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8,《有感》。
    ④(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6,《五十自咏》。
    ⑤(高丽)李穑:《牧隐文稿》卷9,《农桑辑要后序》。
    ⑥陈来:《李牧隐理学思想简论》,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6页。
    ⑦张学智:《心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①(高丽)李穑:《牧隐集》,《牧隐先生文集序》。
    ①《东儒师友录》卷2,《恭愍时掌敎人六李文靖公遗事》。
    ②(高丽)李穑:《牧隐集》,《朝鲜牧隐先生李文靖公行状》。
    ③(高丽)李谷《稼亭集》卷4,《虚净堂记》。
    ④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Ⅰ》,昆仑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
    ⑤李谷在《稼亭集》卷2之《兴王寺重修兴教院落成会記》中有言:“余未尝读释氏之书,不知所谓云云者。姑以儒言之。”
    ⑥(高丽)李穑:《牧隐文稿》卷4,《砥平弥智山龙门寺大藏殿记》。
    ⑦(高丽)崔瀣:《拙稿千百》卷1,《送僧禅智遊金刚山序》。该序中有:“予见士夫有遊山者,虽力不能止之,心窃鄙之”的句子。
    ①(李朝)吉再:《冶隐集》冶隐先生续集卷下,《论安邦俊与俞棨答问》。
    ②《高丽史》卷117,《郑梦周传》,第三册,第442页。
    ③(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卷3,《圃隐先生文集附录》。
    ①(高丽)郑梦周:《圃隐集》,《临皋书院庙宇上梁文》。
    ②《高丽史》卷117,《郑梦周传》,第三册,第443页。
    ③《高丽史》卷43,《恭愍王世家》,第一册,第647页。
    ④《明实录》卷73,《太祖实录》三月条。
    ⑤郑梦周第二次入明时,由于日程紧迫,星夜兼程,60日左右才到达南京。
    ⑥(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卷4,《圃隐先生年谱考异》。
    ⑦《明实录》卷75,《太祖实录》八月癸卯条。
    ①《明实录》卷76,《太祖实录》九月癸酉条。
    ②《高丽史》44卷,《恭愍王世家》,第一册,第654页。
    ③陈波:《近世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海上航线——以《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及《辽蓟关防地图》的记载为中心》,载刘迎胜主编:《中韩历史文化交流论文集》第三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3页。
    ④《高丽史节要》卷32,《辛禑(三)》甲子辛禑十年、大明洪武十七年七月条。
    ①(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圃隐先生集本传》。
    ②(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圃隐先生集本传》。
    ③(李朝)郑道传:《三峰集》卷14,《事实》。
    ④《明实录》卷165,《太祖实录》洪武十七年九月条。
    ⑤(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卷4,《圃隐先生年谱考异》。
    ⑥《高丽史》卷135,《辛禑传》,第三册,第728页。
    ⑦《高丽史》卷136,《辛禑传》,第三册,第735页。
    ⑧(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圃隐先生集行状》。
    ①《高丽史》卷136,《辛禑传》,第三册,第737页。
    ①(李朝)权近:《阳村集》卷16,《三峰集序》。
    ②(高丽)郑梦周:《圃隐集》,《行状》。
    ③(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卷4,《圃隐先生年谱考异》。
    ④(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圃隐先生本传》。内有“时经书至东方者唯朱子集注耳”一语。
    ⑤《高丽史》卷117,《郑梦周传》,第三册,第442页。
    ⑥《高丽史》卷117,《郑梦周传》,第三册,第442页。
    ⑦(李朝)李滉:《退溪全书》四,卷5《言行通录》。
    ①(李朝)郑道传:《三峰集》卷3,《上郑达可书》。
    ②(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306页。
    ③(李朝)吉再:《冶隐集》冶隐先生续集卷下,《论安邦俊与俞棨答问》。
    ④(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卷3,《遗事》。
    ⑤(高丽)朴天翊:《松隐集》卷3,《实迹》。
    ①(李朝)吉再:《冶隐集》冶隱先生续集卷下,《题冶隐集后》。
    ②(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圃隐先生集行状》。
    ③(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圃隐先生诗卷序》。
    ④(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卷4,《圃隐先生年谱考异》。
    ⑤(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卷4,《圃隐先生年谱考异》。
    ⑥《高丽史》卷63,《礼志五》,第二册。第351-352页。
    ⑦(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卷3,《筵臣奏辞》。
    ①(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圃隐先生本传》。
    ②(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圃隐先生本传》。
    ③(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311页。
    ④(李朝)郑道传:《三峰集》卷3,《上郑达可书》。
    ①(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卷4,《圃隐先生年谱考异》。
    ②《高丽史》卷73,《选举志》,第二册,第511页。
    ③(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圃隐先生本传》。
    ④(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302页。
    ①(清)陈鼎:《东林列传》卷2。
    ②(高丽)郑梦周:《圃隐集》卷2,《乙丑九月,陪天使张学录溥、周典簿倬登西京永明楼。次板上韵》。由題目可知。
    ③《高丽史》卷120,《金子粹传》,第三册,第503页。
    ④戊寅靖社亦称第一次王子之乱,是李成桂诸子为争夺王位而引起的政变。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硕为世子,郑道传为李芳硕的老师,尽心辅佐世子。这引起五子李芳远的不满,他于1398年8月发动政变,杀死郑道传等人,后废杀李芳硕,拥立其兄李芳果为世子。9月,李成桂传位于李芳果(定宗)。1400年,定宗被逼禅位于
    ①《明实录》卷204,《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九月丁未条。
    ②《高丽史》卷45,《恭让王世家》,第三册,第680页。
    ③《朝鲜王朝实录》卷2,《太祖实录》壬申元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戊寅条。
    ④《朝鲜王朝实录》卷2,《太祖实录》壬申元年(洪武二十五年)十月癸酉条。
    ⑤《明实录》卷223,《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乙酉条。
    ⑥《朝鲜王朝实录》卷2,《太祖实录》二年(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乙丑条。
    ①《明实录》卷250,《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二月丙戌条。
    ②(李朝)郑道传:《三峰集》卷9,《佛氏轮回之辩》。
    ③(李朝)郑道传:《三峰集》卷10,《理谕心气》。
    ④(李朝)郑道传:《三峰集》卷10,《心气理篇》。
    ①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Ⅰ》,昆仑出版社,2004年。第240页。
    ②(李朝)郑道传:《三峰集》卷3,《上郑达可书》。
    ③(李朝)郑道传:《三峰集》,《三峰集序》。
    ④《高丽史》卷120,《金子粹传》,第三册,第503页
    ①何劲松:《韩国佛教史》下卷,第208页。
    ②(韩国)柳承国:《韩国儒学史》,第104页。
    ③(韩国)柳承国:《韩国儒学史》,第104页。
    ④(李朝)权近:《阳村集》卷16,《心气理三篇序》。
    ⑤(韩国)吴京厚:《高丽末朝鲜初儒佛论争——以郑道传的排佛论为中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6期。第143页。
    ⑥《高丽史》卷119,《郑道传传》,第三册,第476页。
    ①(李朝)郑道传:《三峰集》,《三峰集后序》。
    ②《高丽史》卷73,《选举志》,第二册,第511-512页。
    ③(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325页。
    ①《高丽史》卷137,《辛禑列传》,第三册,第761頁。
    ②《明实录》卷197,《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八月癸卯条。
    ③《高丽史》卷137,《辛禑列传》,第三册,第761頁。
    ④《高丽史》卷137,《辛禑列传》,第三册,第764頁。
    ⑤(李朝)权近:《阳村集》,《阳村先生年谱》。
    ⑥《明实录》卷243,《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己酉条。
    ⑦《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10,五年(洪武二十九年)七月甲戌条。
    ⑧《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10,五年(洪武二十九年)七月甲戌条。
    ①《明实录》卷247,《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九年九月丁卯条。
    ②《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11,六年(洪武三十年)三月辛酉条。
    ③《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11,六年(洪武三十年)三月辛酉条。
    ④《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卷17,九年(永乐七年)二月丁亥条。
    ⑤《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11,六年(洪武三十年)三月辛酉条。
    ⑥《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卷17,九年(永乐七年)二月丁亥条。
    ①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Ⅰ》,昆仑出版社,2004年。第242页。
    ②(李朝)权近:《阳村集》卷10,《心气理篇注》。
    ③李甦平:《论权近的性理学》,载石源华主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二十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375页。
    ④李甦平:《论权近的性理学》,第376页。
    ①(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第336页。
    ②(李朝)权近:《阳村集》卷16,《郑三峰文集序》。
    ③(李朝)权近:《阳村集》卷3,《送明大选》。
    ④(李朝)权近:《阳村集》卷15,《赠华严中德义砧序》。
    ⑤(李朝)权近:《阳村集》卷16,《郑三峰文集序》。
    ⑥(韩国)柳承国:《韩国儒学史》,第105页。
    ①《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卷17,九年(永乐七年)二月丁亥条。
    ②吉再字再父,号冶隐。丽末鲜初著名的朱子学者,以承继郑梦周的节义精神而闻名,不仕李朝。著有《冶隐集》。
    ①《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卷5,三年(永乐元年)三月庚辰条。
    ②(李朝)吉再:《冶隐集》冶隐先生言行拾遗卷下,《附录·论安邦俊与俞棨答问》。
    ①李甦平:《韩国儒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绪论第2页。
    ②李甦平:《韩国儒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5页。
    ①《高丽史》卷78,《食货志一》,第二册,第591页。
    ②《高丽史》卷78,《食货志一》,第二册,第590页。
    ③《朱子文集》卷68,《井田类说》。
    ④《高丽史》卷38,《恭愍王世家》,第一册,第578页。
    ⑤《高丽史》卷34,《忠肃王世家》,第一册,第530页。
    ①《高丽史》卷78,《食货志一》,第二册,第590页。
    ②《高丽史节要》卷33,辛禑十四年十月条。
    ③《高丽史节要》卷34,恭让王元年夏四月条。
    ④《高丽史》卷78,《食货志一》,第二册,第597页。
    ⑤《高丽史》卷78,《食货志一》,第二册,第597-598页。
    ①(高丽)朴天翊:《松隐集》卷3,《实迹》。
    ①《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卷3,一年(永乐十七年)四月丙戌条。
    ②《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卷93,九年(成化十四年)六月癸巳条。
    ③(李朝)吉再:《冶隐集》冶隐先生言行拾遺卷上,《上宰相启》。
    ④(李朝)吉再:《冶隐集》冶隐先生续集卷下,《请改谥书》。
    ①(韩国)柳承国:《韩国儒学史》,第108页。
    ②《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卷1,一年(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己亥条。
    ③(宋)程颐、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下。
    ④《朱文公文集》卷100,《劝女道还俗榜》。
    ①《高丽史》卷84,刑法志一。第698页。
    ②(韩)李成茂著,韩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第98-99页。
    ①《高丽史》卷121,《烈女传》,第三册,第513页。
    ①《高丽史》卷121,《烈女传》,第三册,第514-515页。
    ②(李朝)吉再:《冶隐集》冶隐先生言行拾遗卷中,《附录》。
    ③(李朝)吉再:《冶隐集》冶隐先生续集卷下,《丽史提纲》。
    ④章义和、陈春雷著:《贞节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
    ⑤《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卷7,四年(永乐二年)三月戊辰条。
    ①《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卷64,十六年(宣德九年)四月甲戌条。
    ②《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卷297,附录。
    ③(李朝)李晬光:《芝峰类说》卷15。
    ④《高丽史》卷121,《孝友传》,第三册,第510页。
    ①《高丽史》卷121,《黃守传》,第三册,第512页。
    ②《高丽史节要》卷33,辛禑十四年九月条。
    ③《国朝宝鉴》卷6,己酉十一年条。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丛书集成本。
    (宋)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本。
    (宋)赵珙《蒙鞑备录》,丛书集成本。
    (元)《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台湾景印元本。
    (元)《通制条格》,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本。
    (元)《圣武亲征录》,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本。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万有文库本。
    (元)姚燧:《牧庵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元)苏天爵:《国朝名臣事略》,中华书局影印本。
    (元)苏天爵:《国朝文类》,四部丛刊初编本。
    (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四部丛刊本。
    (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四部丛刊本。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四部丛刊本。
    (元)郝经:《陵川文集》,四部丛刊本。
    (元)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四部丛刊本。
    (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元)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元)刘秉忠:《藏春集》,四库全书本。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本。
    (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元)程鉅夫:《程雪楼文集》,台湾元代珍本文集本。
    (元)危素:《危太朴文续集》,嘉业堂刻本。
    (元)同恕:《渠庵集》,四库珍本丛刊本。
    (元)许有壬:《圭塘小稿》,三怡堂丛书本。
    (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丛刊本。
    (元)吴莱:《渊颖吴先生集》,四部丛刊本。
    (元)元好问:《遗山文集》,四部丛刊本。
    (元)李俊民:《庄靖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元)胡只遹:《紫山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元)张养浩:《归田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周致中:《异域志》,中华书局,1981年。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97年。
    (明)权衡:《庚申外史》,学津讨原本。
    (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国学基本从书本。
    (明)《朝鲜史略高丽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3年。
    (明)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2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63年。
    (清)佚名撰:《元高丽纪事》,仓圣明智大学刊本。《明实录》,黄彰健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本。
    (高丽)李奎报:《东国李相国文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高丽)安珦:《晦轩先生文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高丽)金坵:《止浦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高丽)白颐正:《彝斋先生实记》,忠南:彝斋先生实记重刊推进委员会,1976年。
    (高丽)权准:《孝行录》,古籍,1977年。
    (高丽)禹倬:《尚贤录》,古籍,1871年。
    (高丽)禹倬等:《丹阳禹氏三世文献录》,古籍,1910年。
    (高丽)李齐贤:《益斋录》,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据粤雅堂丛书排印本,1936年。
    (高丽)李齐贤:《栎翁稗说》,刊行会本,1915年。
    (高丽)李谷:《稼亭先生文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高丽)李穑:《牧隐先生文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高丽)郑梦周:《圃隐先生文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高丽)崔瀣《拙稿千百》,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高丽)白文宝:《淡庵先生逸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高丽)权进:《阳村先生文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高丽)郑道传:《三峰先生文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高丽)吉再:《冶隐先生文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李朝)徐敬德:《花潭先生文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李朝)金允植:《云养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李朝)李滉:《退溪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李朝)李瀷:《星湖先生全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李朝)郑麟趾:《高丽史》三册,平壤:朝鲜科学院,1958年。
    (李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明文堂刊本。
    (李朝)《东国通鉴》,朝鲜古书刊行行会本。
    (李朝)徐居正:《东文选》,民族文化促进会,1977年。
    (李朝)徐居正:《东人诗话》,刊行会本,1911年。
    (李朝)李晬光:《芝峰类说》。
    (李朝)卢思慎等撰、李荇等新增:《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奎章阁嘉靖刊本。
    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朝鲜史料汇编》,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杜宏刚等主编:《韩国文集中的蒙元史料》(上、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姜孟山等编撰:《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史料》(一、二),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杨渭生等编著:《十至十四世纪中韩关系史料汇编》上、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弘华文主编;《燕行录全编》第1辑,(全1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韩)金渭显编著:《高丽史中中韩关系史料汇编》,台北:食货出版社,1983年。
    (韩)《朝鲜王朝实录》,首尔: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68年。
    朴真奭等:《朝鲜简史》,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
    朴真奭:《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朴真奭、姜孟山主编:《朝鲜中世纪史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
    杨渭生:《十至十四世纪中韩关系史料汇编》(上、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陈高华等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卷二)宋辽金元》,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甦平:《韩国儒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韦旭升:《韩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张敏:《韩国思想史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李岩、徐健顺:《朝鲜文学通史》(上、中、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金京振:《朝鲜古代宗教与思想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金京振:《中韩宗教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付百臣主编:《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郑梁生:《中日关系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郑梁生:《朱子学之东传日本及其发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戴瑞坤:《中日韩朱子学阳明学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杨旸:《中国的东北社会(十四——十七世纪)》,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杨昭全:《中朝关系史论文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王仪:《古代中韩关系与日本》,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
    嵇翥青:《中日历代战史》,上海:文化印刷社,1936年。
    黄枝连:《东亚的礼义世界: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形态论》,《天朝礼制体系研究中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黄枝连:《朝鲜的儒化情境构造:朝鲜王朝与满清王朝的关系形态论》,《天朝礼制体系研究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吉林省社科院编:《中朝关系通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蒋菲菲、王晓甫等:《中韩关系史(古代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陈尚胜等:《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的演变——<朝天录>和<燕行录>初探》,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姜龙范、刘子敏:《明代中朝关系史》,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
    郑梁生:《中日关系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黄艳艳:《高丽史史籍概要》,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汪高鑫、程仁桃:《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永智:《中朝关系史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Ⅰ、Ⅱ、Ⅲ、Ⅳ),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
    杨昭全:《韩国文化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颋:《圣王肇业——韩日中交涉史考》,北京:学林出版社,1998年。
    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陈尚胜:《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札奇斯钦:《蒙古史论丛》(上、下),台北:学海出版社,1980年。
    萧启庆:《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萧启庆:《元朝史新论》,台北: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则芬:《元史新讲》(一、二、三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55年。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良霄、顾菊英:《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蒙古族通史》编写组编:《蒙古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高文德、蔡志纯编:《蒙古世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朱立熙:《韩国史:悲剧的循环与宿命》,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
    简江作:《韩国历史与现代韩国》,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
    邵毅平:《韩国的智慧》,台北: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
    萧新煌、陈明秀编:《韩国研究书目汇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东亚研究咨询服务,1998年。
    彭林:《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林月惠:《异曲同调——朱子学与朝鲜性理学》: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
    黄俊杰编:《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高明士:《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
    高明士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高明士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政治法制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喜蕾:《元代高丽贡女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黄有福、陈景富编著:《海东入华求法高僧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楼宇烈:《东方哲学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陈来:《东亚儒学九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董万仑:《东北史纲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吴廷璆:《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张立文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潘畅和著:《中韩日儒学比较论》,延吉:延吉大学出版社,2005年。
    蒋祥林等主编:《儒学与社会现代化》上下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蒋祥林编著:《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韩钟文:《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何成轩:《东亚与和合--儒释道的一种诠释》,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
    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
    张立文、李甦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佚名撰、王颋点校:《庙学典礼》(外二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张学智:《心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朝)朝鲜总督府编:《朝鲜金石总览》(上、下),东京:国书刊行会,1971年。
    (朝)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朝鲜通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
    (韩)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韩)柳承国著,付济功译:《韩国儒学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
    (韩)李能和著,《韩国佛教通史》,载自《大藏经补编》第31册,蓝吉富主编,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
    (韩)柳承国著,姜日天、朴光海等译:《韩国儒学与现代精神》,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韩)韩国哲学会编,韩振干等译:《韩国哲学史》(上、中、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韩)卢仁淑著,《朱子家礼与韩国之礼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韩)卢启铉著,紫荆、金荣国译:《高丽外交史》,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
    (韩)李宣根:《大韩国史》,首尔:韩国出版公社,1980年。
    (韩)李基白著,厉帆译:《韩国史新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韩)全海宗著,全善姬译:《中韩关系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韩)金龙善编著:《高丽墓志铭集成》,韩国春川市:翰林大学校出版部,1993年。
    (韩)李元淳等编著,詹卓颖译:《韩国史》,台北:幼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社,1987年。
    (韩)李丙熹著,许宇成译:《韩国史大观》,台北:正中书局,1956年。
    (韩)李成茂著,韩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韩)黄秉泰著,刘李胜等译:《儒学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韩)崔英辰著,邢丽菊译:《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韩)崔根德著,金强一等译:《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韩)金炳夏著,厉帆译:《韩国经济思想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韩)金得榥著,柳雪峰译:《韩国宗教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韩)姜吉仲:《高丽与宋金外交经贸关系史论》,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韩国禅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日)三宅正彦著,陈化北译注:《日本儒学思想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金禹彤:《高丽礼制研究》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兰阳:《论元丽婚姻及其对高丽的政治影响》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金虎燮:《高丽末朱子学的社会作用》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徐付:《高丽末年儒学家李穑及其《牧隐稿》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翟雅玲:《高丽末年恭愍、辛禑时期的儒臣——郑梦周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白丹:《朝鲜开国功臣——郑道传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牛海龙:《朝鲜李氏王朝儒臣权近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包艳红:《从《益斋乱稿》看李齐贤西蕃远谒忠宣王》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陈高华:《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陈高华:《元代佛教与元代社会》,载《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年。
    陈高华:《元朝与高丽的文化交流》,载《韩国研究论丛》第19辑,2008年。
    王崇时:《元代蒙古族习俗对高丽的影响》,载《东北亚区域文明》,1993年第2期。
    王崇时:《元与高丽统治集团的联姻》,载《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毕奥南:《乃颜——哈丹事件与元丽关系》,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丁昆健:《元代征东行省之研究》,载《史学月刊》,1980年第10期。
    杨通方:《五代至蒙元时期中国与高丽的关系》,载《韩国学论文集》第三辑,北
    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东方出版社,1994年。
    杨通方:《源远流长的中朝文化交流》,载《中外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陈有和:《忽必烈侵日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九期,1985年2月。
    韩志远:《爱猷识理达腊与元末政治》,载《元史论丛》,1985年第4期。
    朴文一:《论1231——1260年间蒙丽战争与外交之争》,载《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宋晓念:《高宗朝丽蒙关系考述》,载《韩国史研究论丛》,1998年第5期。
    桂栖鹏:《元英宗谪高丽忠宣王于吐蕃原因探析》,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2期。
    金禹彤:《高丽礼制研究》,载《东岳论丛》,2010年第8期。
    喜蕾:《安西王阿难达对高丽政治势力的利用》,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喜蕾:《从高丽文献看元代的回回人》,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喜蕾:《论元代高丽贡女制度的实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第6期。
    牟元珪:《高丽时期的中国“投化人”》,载《韩国研究论丛(第三辑)》,1997年。
    常大群:《高丽入元太子与丽元文化交流》,载《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杨青:《《元代高丽贡女制度研究》评介》,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张春海:《高丽王朝的“华化”与“土俗”之争》,载《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
    杨晓春:《13-14世纪辽阳、沈阳地区高丽移民研究》,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何永贤:《高丽李齐贤与钟嗣成关系考证》,载《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张岱玉:《《元史》高丽驸马王封王史料考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5期。
    宋炯:《元代征东行省》,载《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崔鲜香:《高丽女性在高丽与蒙元关系中的作用》,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范寿琨:《试论十三世纪蒙古对高丽的入侵》,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张雪慧:《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孟古托力:《蒙元与高丽关系述论》,载《北方文物》,2000年第4期。
    田俊迁:《蒙元时期蒙古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载《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舒健:《蒙元时期高丽来华使臣接待考述》,载《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冯修青:《蒙元帝国在高丽的流放地》,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刁书仁、卜照晶:《论元末明初中国与高丽、朝鲜的边界之争》,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陶然:《论元朝高丽文人的本位意识——以李齐贤为例》,载《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薛磊:《论忽必烈时期元日关系中高丽王朝的态度》,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林德春:《略论蒙元与高丽的关系》,载《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李成德:《红巾军进军高丽浅析》,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屈文军:《红巾军活动对高丽政局和元丽关系的影响》,载《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苗威:《高丽忠宣王在中国》,载《东疆学刊》,2000年第3期。
    苗威:《高丽忠烈王在中国》,载《东疆学刊》,2000年第2期。
    杨渭生:《《高丽史》中的中韩关系研究》,载《韩国学论文集》第四辑,北京大学
    韩国学研究中心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严圣钦:《高丽与蒙元的政治军事关系》,载《韩国学论文集》第四辑,北京大学
    韩国学研究中心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郝治清:《历史悠久的中韩交往》,载《韩国学论文集》第二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郝时远:《蒙古东征高丽概述》,载《蒙古史研究》第2辑,1986年。
    郝时远:《金元之际的蒙古与高丽》,载《中国民族史研究》,1987年。
    杨昭全:《元与高丽两国人民的往来和文化交流》,载《中朝关系史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孙红梅:《高丽忠烈王与元朝的联姻》,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王颋:《高丽忠宣王西谪事件考析》,载《韩国研究论丛(第三辑)》,1997年。
    邢丽菊:《儒学与社会转型期的新旧对决——以丽末鲜初的社会转型为例》,载《管子学刊》2010年第3期。
    袁晓春:《高丽使节郑梦周登州史迹考》,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李祥:《高丽末期朱子学的社会历史作用》,载《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第5期。
    何永波:《高丽李齐贤与性理学的传播》,载《理论界》2010年第6期。
    王丽:《朝鲜初期性理学的发展》,载《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2期。
    王国良:《朝鲜朱子学的传播与思想倾向》,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杜成辉:《韩国儒教的历史和现状》,载《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李甦平:《论韩国儒学的特性》,载《孔子研究》2008年第1期。
    刁书仁、张春:《论明初高丽王朝与明朝的关系》,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李虎:《浅议朝鲜朱子学特性及其演变》,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李梅花:《入华留学生与古代中韩文化交流》,载《东疆学刊》2009年第3期。
    李明辉:《台湾学界关于韩国儒学的研究述评》,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蔡茂松:《韩国的朱子学》,载《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
    议论文集(1130-1990)》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于晓光:《元末明初高丽“两端”外交原因初探》,载《东岳论坛》2006年第1期。
    徐付:《在元做官的高丽人》,载《语文学刊》2010年第2期。
    曹纯茹:《高丽李齐贤诗歌中的中国名人典故》,载《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颜培建:《高丽与蒙元的汉文化交流》,载《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黄戈:《高丽与宋元绘画交流述略》,载《北方文物》2009年第4期。
    祁庆富、金成男:《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载《当代韩国》2000年秋季号。
    郑红英:《试论高丽恭愍王的即位与改革背景》,载《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李梅花:《试析蒙元支配对高丽王朝的影响》,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张立文:《中韩性理学之互动》,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2期。
    姜维东:《元朝控制高丽政略考》,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方国根、罗本琦:《简论儒学在朝鲜和日本的传播、发展及影响》,载《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
    陈来:《李牧隐理学思想简论》,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韩)任振镐:《性理学在韩国的传入与发展》,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韩)柳承国:《韩国的儒教思想》,载《孔子研究》1992年第2期。
    (韩)郑锡元:《高丽对蒙古文化的“受容”与排斥——以“蒙古风”在高丽兴衰为例》,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韩)高柄翊:《高丽忠宣王拥立元武宗事件》,载《蒙古学信息》,2002年第3期。
    (韩)高柄翊:《丽代征东行省研究(上、下)》,载《历史学报》,1961年第14期、1962年第19期。
    (韩)高柄翊:《高丽忠宣王拥立元武宗和元关系的变迁》,载《历史学报》,1962年第17-18期。
    (韩)高柄翊:《蒙古、高丽兄弟盟约的性质》,载《白山学报》,1969年第6期。
    (韩)张东翼:《元朝的政治干涉与高丽的对应》,载《历史教育论集》,1992年第17期。
    (韩)朴容淑:《恭愍王时期的对外关系》,载《釜大史学》,1971年第2期。
    (韩)金澈珉:《元的日本远征与丽元关系》,载《建大史学》,1973年第3期。
    (韩)尹龙赫:《高丽的海岛入保政策与蒙古的战略变化》,载《历史教育》,1983年第32期。
    (韩)张世原:《高丽武臣政权末期的抗蒙政策》,载《群山实业专门大论文集》,1984年第7期。
    (韩)高昌锡:《丽元和耽罗的关系》,载《济州大学校论文集》,1984年第17期。
    (韩)李益柱:《高丽忠烈王代政治概况与政治势力性质》,载《韩国史论》,1988年第18期。
    (韩)李益柱:《关于高丽与元朝的关系的构成研究》,载《韩国史论》,1996年第36期。
    (韩)卢启铉;《高丽的王位继承问题和元干涉》,载《韩国放送通信大学论文集》,1992年第14期。
    (韩)卢启铉;《高丽恭愍王初期的复兴外交政策》,载《韩国放送通信大学论文集》,1993年第1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