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海上贸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丽海上贸易是中韩贸易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分类法,从各个贸易形态的角度对宋丽海上贸易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宋丽海上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朝贡贸易和王室贸易的具体状况,以及两国的管理制度和交换价值比较;宋丽两国使团人员进行的各种官方附带贸易的交易方式和制度;宋商和丽商经营的民间贸易发展状况,以及两国的相关贸易政策;宋丽海上贸易活动中的移民往来和文化交流等。
     在继承史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以下尝试:将宋丽海上贸易按层次划分为各种不同的贸易形态;详细列举朝贡贸易和王室贸易中的交易物,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利用简单的统计法对朝贡和王室贸易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论证;围绕着私觌贸易和公贸易、私贸易等多种形式,对使团人员的附带贸易进行全面论述;立足于宋丽海上贸易的媒介作用,分析商人、文人、士人、普通百姓等各种移民的迁移活动和两国的移民政策。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宋丽海上贸易呈现着多样化的形态,在官方贸易、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三大类型之下,又分别具有次级和再次级的各种不同风格的贸易活动。其次,宋丽海上贸易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制度化管理模式之下,高丽的贸易制度建设总是落后于宋,于是,其与宋的接触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最后,宋丽海上贸易为联结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贸易成为实现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甚至一度还成为两国政治往来的唯一途径。
The Song-Goryeo maritime trad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history of Sino-Korea trade(The Song Dynasty was a ruling dynasty in China between 960-1279 CE ,and it succeeded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 and was followed by the Yuan Dynasty;The Goryeo Dynasty, established in 918, united the Later Three Kingdoms in 936 and ruled Korea until it was removed by the Joseon dynasty in 1392 ) .Based on the use of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 dissertation takes up concrete elaboration and research of Song- Goryeo maritime t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rious trade types.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expounds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Song-Goryeo maritime trad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oyal and tribute trading ,the comparisons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exchange valu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various official-affiliatedly transaction mode and system initiated by diplomatic corps personnel ,the civil trade development run by Song merchants and Goryeo merchants and relevant trade polic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ong-Goryeo maritime trade etc.
     On the basis of thos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ic circl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arry out relatively creative positivistic research upon the Song-Goryeo maritime trade: divide the Song-Goryeo maritime trade into different trade types; enumerate detailedly the transaction objects of royal and tribute trading and then analyze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e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xchange in the royal and tribute trading by using simple statistical inference; conduct the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diplomatic corps personnel affiliated trade with such various trade types as Sidi Trade, public trade, private trade as its core( Sidi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means of exchange of presents between the diplomatic envoys and the officials who received them. It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diplomatic interaction. The two Song Dynasties had a strict management of Sidi and forbad private trade of diplomatic officials on their mission or while receiving envoys. Dabo, popular name of Sidi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was smuggling in nature, which affected the normal foreign trade and communication); analyze the immigration policies of two countries and migration pattern of various immigrants, including merchants, literati, scholars, civilian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argumentation abov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raw the conclusion below:
     First, the Song-Goryeo maritime trade was featured with diversification. Under the surface of official trade, civil trade and smuggling trade, there were secondary and third-grade trade activities with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Second, the Song-Goryeo maritime trade lied under the asymmetric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mode, in which the institutional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Goryeo Dynasty always fell behind that of Song Dynasty. Therefore, Goryeo's contact and interaction with Song was of high historic significanc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Song-Goryeo maritime trad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ntries. Trade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channel of realizing persons traveling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ven the only access to political exchange.
引文
[1]《宋代官方海外贸易制度研究》,廖大珂,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88年10月。
    [2]《宋代私觌贸易初探》(《南洋问题研究》,1991年第1期);《试论宋代的私人航海贸易活动》(《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宋代市舶的禁榷、抽解、和买制度》(《南洋问题研究》,1997年第1期);《试论宋代市舶司官制的演变》(《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宋代市舶税利的抽收、分割与市舶本钱》(《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等。
    [3]《十一至十二世纪宋与高丽的贸易往来》(朴真爽,《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宋朝与海外国家的贡赐贸易》(章深,《学术研究》,1998年第6期)、《宋丽关系史研究》(杨渭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高丽与宋金外交经贸关系史论》(姜吉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6月)、《论丽宋交流》(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文宗世家二>,文宗二十二年七月辛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87页。
    [2](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之一,“同文”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20,<金子粹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2册172页。
    [4](韩)李基白:《韩国史新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9月第1版,第135页。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太祖世家>,太祖二十六年四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66页。
    [6](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太祖世家>,太祖二十六年四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66页。
    [7](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太祖世家二>,太祖十四年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59页。
    [8]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7月初版,第2页。
    [9](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0册第14036页。
    [1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1,神宗元丰六年十二月壬申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4册第8205页。
    [1](韩)卢启铉:《高丽外交史》,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33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3,<成宗世家>,成宗四年五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80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3,<成宗世家>,成宗十三年六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90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3,<穆宗世家>,穆宗二年十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92-93页。
    [5](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0册第14042页。
    [1](宋)范仲淹:《范文正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427册第10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一二三,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6册第5935页。
    [3]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61、162页。
    [4]“尝闻造纸衣法,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等水,令热熟阴干,用箭斡横卷而顺蹙之。然患其补缀繁碎,今黟歙中有人造纸衣段,可如大门阖许。近士大夫征行亦有衣之,盖利其拒风于凝冱之际焉。”(苏易简:《文房四谱》卷4,<纸谱·三之杂说>,《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1493册第55页。)“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陆游:<谢朱元晦寄纸被>,《剑南诗稿校注》卷3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2350页。)“初寒无衾,买纸被以纾急。”(赵蕃:《章泉稿》卷4,“初寒无衾,买纸被以纾急,作四绝”条,《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2026册第80页。)
    [5]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第940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9,<食货志二>,“借贷”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156页。
    [2](朝)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译:《朝鲜通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10月第1版,第384、385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4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163,<职官志三>,礼部“主客郎中 员外郎”条,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2册第3854页。
    [3](清)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5,神宗熙宁二年九月壬午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版,第1册第239-240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5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3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5页。
    [4](宋)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之十四,“祈风文”条,《四部丛刊》,1922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349-354函。
    [1]高丽元宗元年十月,“宋商陈文广等因不堪大府寺内侍院侵夺,道诉金仁俊曰:‘不予直而取绫、罗、丝、绢六千余匹,我等将垂橐而归。'仁俊等不能禁。”(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5,<元宗世家一>,元宗元年十月甲寅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517页。)
    [2]高丽熙宗元年八月,“宋商船将发礼成江,监检御史安琬行视阑出之物,得犯禁宋商数人,笞之太甚。忠献闻之,罢琓,又论不择遣御史,罢侍御朴得文。”(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1,<熙宗世家>,熙宗元年八月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438页。)
    [3](宋)吴自牧:《梦梁录》卷12,“江海船舰”条,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第111页。
    [4]王曾瑜:<谈宋代的造船业>,《文物》,1975年第10期,第26页。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之四,<海道一>,“神舟”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2](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之五,<海道一>,“客舟”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3](宋)周密著,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续集上,“海蛆”条,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1版,第157页。
    [4](宋)朱或:《萍洲可谈》卷2,《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2754册第18页。
    [5](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海南”条,《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3272册第40页。
    [6]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171页。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之六,<海道一>,“客舟”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2]方豪:《中西交通史》上册,岳麓书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248页。
    [3](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61,<风俗杂志>,“鸽寄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第805页。
    [4]宋时登州又称东牟郡,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六之十四,<山东七>,“登州府”条,清光绪二十六年广雅书局刻本。
    [5](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0册第14040、14041页。
    [6](韩)姜吉仲:《高丽与宋金外交经贸关系史论》,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6月初版,第373页。书中称黄海道属韩国,今引用时作了修正。
    [7](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26,<奏议>,“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第2册第766页。
    [8](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0册第14046页。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至三十九,<海道一>至<海道六>,《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2]王文楚:<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1版,第97-105页。
    [3](明)不注撰人:《朝鲜志》卷下,<山川>,“礼成江”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594册第383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一年八月辛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8页。
    [5](李朝)朴齐纯:《增补文献备考》卷35,“西海亭馆”条,朝鲜1965年版,第901页。
    [6](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之二,“封境”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7](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5,<四裔考二>,“高句丽”,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2561页。
    [1](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4039页。
    [2]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52页。
    [3](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l版,第14036页。
    [4](李朝)金宗瑞等:《高丽史节要》卷2,成宗九年正月记事,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3年6月版,第54页。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3,<成宗世家>,成宗十三年六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90页。
    [6](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3,<穆宗世家>,穆宗二年十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93页。
    [7](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4042页。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4,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壬辰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3册第1695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4,<显宗世家一>,显宗六年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05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癸酉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4册第1957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4,<显宗世家一>,显宗十一年二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12页。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9,仁宗天圣八年十二月壬辰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5册第2548页。
    [6](李朝)郑麟趾,《高丽史》卷8,<文宗世家>,文宗十二年八月乙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76页。
    [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七,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853页。
    [8](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文宗世家>,文宗二十五年三月庚寅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89页。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0,神宗熙宁十年二月丁酉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1册第6865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8,神宗元丰二年五月壬辰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7251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1,神宗元丰二年十二月癸丑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7332页。
    [4](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4049页。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四月辛未记事,《四库全书存日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9页。
    [6](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五月庚子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9页。
    [7](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六月丁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9页。
    [8](元)脱脱等:《宋史》卷328,<安焘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0565页。
    [9](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四月甲子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9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2,<肃宗世家二>,肃宗八年十月丙辰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50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0,神宗熙宁七年二月癸未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0册6095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5,<仁宗世家一>,仁宗六年六月丁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23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6,<仁宗世家二>,仁宗九年四月己丑记事,《四库全书存日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35、336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6,<仁宗世家>,仁宗十年二月辛巳记事,《四库全书存日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37页。
    [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1,绍兴二年十二月辛丑记事,《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3866册第1051页。
    [4](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2,绍兴三十一年十月癸卯记事,台湾文海出版社,1977年12月再版,第261页。
    [5](宋)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上,“请止高丽入贡状”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1140册第207页。
    [1]有些学者认为宋的赏赐物分为三类:一是“赐”,主要是国信、仪服、银两之类,供外国使人参加朝觐宴会礼仪之用;二是“回赐”,即对贡物本身的折价,多为金银、缗钱、匹帛等物;三是“别赐”,作为宋帝馈赠给入贡国统治者及来使私人的礼物,主要是金银器、匹绢等物。“赐”与“别赐”一般有一定的规定,不因贡物的多少而变化,它是一种馈赠,不属于交换的范围。详见廖大珂:《宋朝官方海外贸易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8年10月,第11、12页。但是,对于宋丽官方贸易来说,这种区分就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宋廷赠赐给高丽国王的礼物经常与回赐物混在一起记述;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丽国王也向宋帝进献了礼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国统治者之间赠送的礼物也可视为交易物。所以,本文在论述宋丽两国的交易物时,将双方统治者互赠的礼物也包括进去了。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4,哲宗元祜元年正月丁未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5册第8713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神宗元丰四年十二月癸酉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3册第7748页。
    [4](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4036页。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4,真宗天禧三年九月辛巳、十一月己卯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4册第2167、2172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七月乙未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1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4,哲宗元祐元年正月丁米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5册第8714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5,<仁宗世家一>,仁宗六年八月庚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l版,史部第159册第324页。
    [5](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6,高宗绍兴六年十一月壬辰记事,《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3870册第1735、1736页。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2、321,元丰三年正月己丑、四年十二月己巳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349页、第13册第7746页。
    [7](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六月丁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9页。
    [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57,<职官考十一>,“少府监”,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1册第514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二,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714页。
    [3](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三之七,“估客乐”,《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36年铅印本。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六月丁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9、200页。
    [5](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56,<职官考十>,“太仆寺”,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1册第505页。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四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735页。
    [1](元)脱脱等:《宋史》卷164,<职官志四>,“太仆寺”,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3895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太宗至道三年十二月戊午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2册第901、902页。
    [3]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第628页。
    [4](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田赋考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1册第57页。
    [5](宋)蔡襄:《蔡忠惠公文集》,卷十八之十七,“论兵十事”,清光绪十九年重印逊敏斋本。
    [6](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田赋考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1册第59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六月丁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l版,史部第159册第200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四之一六,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6册第5396页。
    [3]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32页。
    [1](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4042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六月丁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0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4,哲宗元祜元年正月丁未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5册第8714页。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5,哲宗元祜六年二月丁酉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8册第10905页。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九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册第2988页。
    [6](清)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二十六之十七,杨天惠“附子记”,1943年江安傅氏铅印本。
    [7](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七月乙未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1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七月辛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2、203页。
    [2](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二之一,“茶俎”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六月丁卯记事,《四库全书存曰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0页。
    [4](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之三,1921年涵芬楼铅印本,商务印书馆。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0,<乐志一>,“宋新赐乐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0册第690页。
    [6](宋)王应麟辑:《玉海》卷154,<朝贡·赐予外夷>,“政和赐雅乐宝尊”,广陵书社,2003年8月第1版,第4册第2844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二十六年六月甲戌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1、192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34,<辛祸传二>,辛禑五年十月己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2册第421页。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三之四、五,“土产”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2](李朝)韩致奫:《海东绎史》卷26,<物产志一·宝藏论>,韩国景仁文化社,1982年版。
    [3](明)宋濂:《元史》卷15,<世祖本纪十>,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四月癸酉记事,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第321页。
    [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卷28,<章僚传>,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第1版,第410页。
    [5](明)董越:《朝鲜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594册第115页。
    [6]王仪:《赵宋与王氏高丽及日本的关系》,台湾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6、137页。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三之四,“土产”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2](明)陶宗仪撰,张宗祥重校:《说郛》,卷六之三十八,“鸡林志”条,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3](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三之四,“土产”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4]中布一匹折价平布一匹十五尺,紵布一匹折价平布二匹。(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8,<田制志>,“贡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138页。)
    [1](清)王士禛著,赵伯陶点校:《古夫于亭杂录》卷4,“党参”条,中华书局,1988年10月第1版,第83页。
    [2](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三之四,“土产”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3](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5,<四裔考二>,“高句丽”,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2册第2560页。
    [4](明)陶宗仪撰,张宗祥重校:《说郛》,卷六之三十八,“鸡林志”条,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5](明)陶宗仪:《辍耕录》卷30,“铪金银法”,《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220册第468页。
    [6](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六之七,“市舶”,《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7](李朝)韩致蒲:《海东绎史》卷27,<物产志二>,“纸”,韩国景仁文化社,1982年版。
    [8](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二笔)卷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867册第598页。
    [1](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下,<用材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816册第301页。
    [2]“其管小如箭杆,须长寸余,锋颖而圆。询之,乃黄鼠毫所制,非狼尾也。”(董越:《朝鲜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594册第115页。)
    [3](宋)邓椿:《画继》卷10,<杂说论近>,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8月第1版,第126页。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2,元丰三年二月戊申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354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二十六年六月甲戌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1、192页。
    [2]《金史》称金“赐宋、高丽使之物,其数则无所考”(《金史》卷38,<礼志十一>,“新定夏使仪”,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1版,第879页),因此只能列出宋、辽、丽三国的输出物。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三之四,“土产”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0,<食货志三>,“禄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166、167页。
    [3]不著编者:《宋大诏令集》卷237,“赐谢恩进奉回书”,中华书局,1962年。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四年七月癸亥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4页。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四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862页。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之一,“同文”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太祖世家二>,太祖二十六年四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66页。
    [3](元)脱脱等:《宋史》卷186,<食货志下八>,“互市舶法”,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559页。
    [1](元)脱脱等:《宋史》卷268,<张逊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9223页。
    [2]杨渭生:《宋丽关系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36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四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864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0,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849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8,神宗元丰二年六月乙卯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257页。
    [3]不著撰人:《靖康要录》卷12,靖康元年十一月五日记事,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初版,第2册第721页。
    [4](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职官考一>,“官制总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1册第437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三,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册第2938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165,<职官志五>,“太府寺”,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3906、3907页。
    [3]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110页。
    [4](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52,<职官考六>,“户部尚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1册第478页。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七九、八0,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753页。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九七,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762页。
    [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蓍夷七之一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848页。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2,神宗熙宁五年四月戊寅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9册第5642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2,神宗元丰三年正月辛巳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346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五0,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864页。
    [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3,高宗绍兴二年闰四月癸巳记事,《丛书集成初编》,1985年新1版,第3866册第940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四之一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6册第5747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0,神宗熙宁七年二月癸酉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0册第6085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六月丁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9页。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0,<宣宗世家>,宣宗元年八月甲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12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6,<百官志一>,“内府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85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6,<百官志一>,“小府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85页。
    [3]高丽大府寺曾一度改称内府寺,但此处的“内府”并不指大府寺,而是指王室的内帑。《高丽史·赵浚传》有证,“诸妃及诸翁主无论贵贱,以一时之宠爱皆封爵赐印,内帑珍宝赐与无算,愿今攸司收印章、征其珍宝,以还内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18,<赵浚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2册第129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0,<明宗世家二>,明宗十五年正月辛丑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418页。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2,<肃宗世家二>,肃宗九年七月辛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53页。
    [1](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4044页。
    [2](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卷8,“苏浩然断金碎玉”,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1版,第126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七月乙未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1页。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1,神宗元丰二年十一月辛卯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323页。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5,哲宗元祐元年二月庚申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5册第8744页。
    [6](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0,<宣宗世家>,宣宗八年六月丙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21页。
    [7](宋)赵汝愚:《诸臣奏议》卷141,<边防门·高丽>,胡舜陟“上钦宗论高丽人使所过州县之扰”,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5月初版,第10册第4921页。
    [8](宋)苏轼:《东坡奏议》,卷十三之二,“论高丽买书利害箚子”,《东坡七集》,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1]不著编者:《宋大诏令集》卷237,“赐进奉回书”,中华书局,1962年。
    [1]不著编者:《宋大诏令集》卷237,“赐谢恩进奉回书”,中华书局,1962年。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六月丁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99、200页。
    [1]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己巳,“三司奏乏银支用,请令诸路榷酒课悉改输银。上曰:‘若此,民间银益贵矣。'因谓辅臣曰:‘咸平中,银两八百,金五千,今则增踊逾倍,何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己巳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4册第1956页。)
    (宋)孔平仲:《珩璜新论》卷2,《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284册第21页。
    [2](宋)吕陶:《净德集》卷1,“乞放免宽剩役钱状”,《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1921册第2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0,<食货志三>,“禄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166、167页。
    [4]按:高丽色绫与生绫皆照大绫计算,色罗与生罗皆照常平纹罗计算,生布则照小平布计算;宋色大绫和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2,神宗元丰三年正月辛巳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346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四年七月癸亥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3、204页。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4,哲宗元祮元年正月丁未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5册第8714页。
    [2](宋)吕陶:《净德集》卷1,“乞放免宽剩役钱状”,《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1921册第2页。
    [3](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十六之二十,“论钱禁铜法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
    [4](宋)郑獬:《郧溪集》卷12,“乞罢两浙路增和买状”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1097册第220页。
    [5]两浙诸郡民间例织轻疏糊药绸绢,以备送纳和买夏税。待苏轼知杭州后,欲着手革除此弊,遂指挥受纳官吏稍行拣择。但是,颜章、颜益却纠集百姓进行阻挠。苏轼依法将二人枷送右司理院禁勘,二人招认“既请和买官钱每匹一贯,不合将低价收买昌化县轻疏糊药短绢纳官”。可见,当时匹绢的官价为一贯。(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2,元祜四年八月乙丑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7册第10434、10435页。)
    [1](宋)苏轼:《东坡奏议》,卷六之九,“论高丽进奉状”,《东坡七集》,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2](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346,<夷狄>,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3月再版,第6册第4509页。
    [3](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2,“孙傅”,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初版,第2册第845页。
    [1](宋)赵汝愚:《诸臣奏议》卷141,<边防门·高丽>,胡舜陟“上钦宗论高丽人使所过州县之扰”,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5月初版,第10册第4920、4921页。
    [2](宋)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上,“请止高丽入贡状”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1140册第206页。
    [3]王颞:<苏轼指斥高丽“进奉”使原因序论>,浙江大学《韩国研究》第六辑,学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89页。
    [1]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602,<富弼四>“上河北守御十三策”,巴蜀书社,1994年7月第1版,第14册第661页。
    [2](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十七之七,“论高丽使人相见仪式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
    [3](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卷3,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第44页。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神宗熙宁六年十月壬辰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0册第6030页。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2,哲宗元辜占五年十二月乙未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8册第10851页。
    [1](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十二之二十一,“水·广德湖”,《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2](宋)廖刚:《高峰文集》卷1,“论遣使箚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1142册第309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2,哲宗元祜五年十二月乙未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8册第10851页。
    [1]按遣使目的而分,大致有正旦使、冬至使、进奉使、圣节使、进贺使、谢恩使、陈奏使、告讣使、陈慰使、奏请使等。
    [2](元)脱脱等:《宋史》卷317,<钱勰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0349页。
    [1](元)脱脱等:《宋史》卷431,<孔维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2809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296,<吕文仲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9872页。
    [3](元)脱脱等:《宋史》卷281,<吕端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9516、9517页。
    [4](元)脱脱等:《宋史》卷306,<柴成务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0115页。
    [5](元)脱脱等:《宋史》卷331,<张诜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0649页。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9,神宗元丰七年十月乙亥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4册第8368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7,<金富佾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469页。
    [2](李朝)郑瞵趾等:《高丽史》卷98,<金富轼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490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7,<金富仪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470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4,<徐熙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408页。
    [5](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0,宣和七年正月二十日记事,台湾文海出版社,1977年12月再版,第139页。
    [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5,绍兴十六年八月甲寅记事,《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3874册第2513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1,神宗元丰六年十二月壬申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4册第8205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之五七,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100页。
    [4](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四之四,“次充代下节”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四之七,“终中节”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2](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四之六,“次上节”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3](宋)陆游撰,孔凡礼点校:《家世旧闻》,卷上第四十七条,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第1版,192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一之三六,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554页。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3,神宗元丰元年十月壬子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151页。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神宗熙宁六年十月壬辰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0册第6030页。
    [7](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十七之七,“请防禁高丽三节人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
    [1](宋)苏辙:《栾城集》,卷四十四之一,“乞裁损待高丽事件箚子”,《三苏全集》,清道光十二年眉州三苏祠刻本。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礼八之一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1册第525页。
    [3](宋)楼鈅:《攻媿集》,卷一百十一之三十五,“北行目录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
    [4](宋)欧阳修:《太常因革礼》,卷八十四之一,“高丽国使副见辞”,《宛委别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
    [5](宋)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五之二,“高丽国进奉使见辞仪”,《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
    [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六十三之四,“聘义”,清同治十年刻本。
    [7](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陆德明音义:《周礼注疏》,卷三十八之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90册第694页。
    [1]赵永春:<宋金交聘制度述论>,《辽金史论集》第4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4月,第257页。
    [2]廖大珂:<宋代私觌贸易初探>,《南洋问题研究》,1991年第1期。
    [3]吴晓萍:<宋代‘私觌'问题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宋)韦骧:《钱塘集》,卷十二之三,“谢高丽国王送遗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1097册第615页。
    [5](宋)苏轼:《东坡续集》,卷十之三十九,“谢大使土物启”,《东坡七集》,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6](宋)费衮撰,金圆点校:《梁谿漫志》卷4,“东坡用事对偶精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43页。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之一,“妇人”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一之四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560页。
    [3](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10,建炎元年七月四日记事,台湾文海出版社,1977年12月再版,第340页。
    [4](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卷6,中华书局,1981年1月第1版,第56页。
    [1](宋)熊克:《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卷八上,建炎三年正月己丑记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71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一之六,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539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之六七,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105页。
    [4](宋)赵汝愚:《诸臣奏议》卷141,<边防门·高丽>,苏轼“上哲宗论高丽人使买书”,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5月初版,第10册第4914页。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0,神宗熙宁七年二月癸酉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0册第6085页。
    [2](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35,“明州拟辞高丽送遗状”,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第1版,第500页。
    [3](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八之二,“人物”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1]非法的私贸易也称“打博”,即“三节人从,各以物货互易也”(赵舁:《朝野类要》,卷一之十三,“私觌”,《知不足斋丛书》,清同治十一年补残巾箱本)。
    [2](宋)王溥:《五代会要》卷30,“高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第472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3,<崔承老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397页。
    [4]“宋哲宗崩,懿与侍郎白可臣奉使吊慰,一行人皆黩货利,懿独廉谨,宋人称之。”(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5,<任懿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444页。)
    [1](宋)朱或:《萍洲可谈》卷2,《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2754册第26页。
    [2](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5,<四裔考二>,“高句丽”,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2559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8,神宗元丰二年五月壬辰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251页。
    [4](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亭馆”,《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册第647页。
    [4](宋)苏轼:《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之五,“次韵徐積”,清同治八年韫玉山房朱墨套印本。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四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737页。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2,哲宗元祐五年十二月乙未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8册第10851页。
    [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3,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十月戊午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4册第1898页。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0,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849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五之一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册第2919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9,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己酉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5册第8911页。
    [3](宋)苏辙;《栾城集》,卷四十四之二,“乞裁损待高丽事件箚子”,《三苏全集》,清道光十二年眉州三苏祠刻本。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9,哲宗元祐五年十月癸丑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8册第10797页。
    [5](宋)苏轼:《东坡奏议》,卷十三之三,“论高丽买书利害箚子”,《东坡七集》,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1](宋)苏辙:《栾城集》,卷四十四之三,“乞裁损待高丽事件箚子”,《三苏全集》,清道光十二年眉州三苏祠刻本。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9,哲宗元祐五年十月癸丑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8册第10797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4,真宗天禧三年十一月己卯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4册第2172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四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862页。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1,哲宗元祐八年二月辛亥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9册第11439页。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0,哲宗元符元年七月甲子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20册第11913、11914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3,神宗元丰三年四月戊戌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379页。
    [3](宋)苏辙:《栾城集》,卷四十四之二,“乞裁损待高丽事件箚子”,《三苏全集》,清道光十二年眉州三苏祠刻本。
    [4]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1881,<苏轼三三>,“论高丽买书利害箚子”,巴蜀书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43册第143页。
    [5](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十七之七,“请防禁高丽三节人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
    [6](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十六之三,“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杨公墓志铭”,1925年石印本。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太宗端拱元年四月庚戌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2册第652页。
    [2](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之六、七,“贸易”条,《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9,<食货志二>,“市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149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七月乙未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1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4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4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6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六,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6页。
    [5](宋)朱彧:《萍洲可谈》卷2,《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2754册第17页。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8页。
    [7](元)脱脱等:《宋史》卷27,<高宗本纪四>,高宗绍兴二年九月庚辰记事,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2册第500页。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7页。
    [1](日)藤田丰八著,魏重庆译:《宋代之市舶司与市舶条例》,商务印书馆,1936年10月初版,第83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4页。
    [3](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卷1,“分野”,《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573册第4960页。
    [4](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一之十七,“风俗”,《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1](宋)周淙:《乾道临安志》,卷二之八,“廨舍”,清光绪四年刻式训堂丛书本。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真宗咸平二年九月庚子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2册第963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六,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6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7页。
    [5](宋)熊克:《中兴小纪》卷2,高宗建炎元年七月己亥记事,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1月初版,第45页。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二,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9页。
    [7](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六之一,“市舶”,《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1](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三之六,“制府两司仓场库务并局院坊园等·市舶务”,《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2](宋)苏轼:《东坡奏议》,卷八之五,“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东坡七集》,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七、二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7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7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6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六,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6页。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7页。
    [6](宋)苏轼:《东坡奏议》,卷八之三、四,“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东坡七集》,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1](宋)苏轼:《东坡奏议》,卷八之四,“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东坡七集》,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6,神宗元丰二年正月丙子记事,第12册第7194、7195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7页。
    [4](日)三善为康辑:《朝野群载》卷20,“大宰府附异国大宋商客事”,转引自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77页。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三,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5页。
    [6](元)脱脱等:《宋史》卷446,<苏缄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38册第13156页。
    [7](宋)朱彧:《萍洲可谈》卷2,《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2754册第17页。
    [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一>,“市舶互市”,浙江古籍山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200页。
    [2](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一>,“市舶互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201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3页。
    [4](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六之二,“市舶”,《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5](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六之二,“市舶”,《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二,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4页。
    [1](元)脱脱等:《宋史》卷186,<食货志下八>,“互市舶法”,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3册第4566页。
    [2](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28,<榷禁门>,“榷货总类”,《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317页。
    [3]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131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4页。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七,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7页。
    [6](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六之二,“市舶”,《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7](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六之三,“市舶”,《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五之十八,“市舶司本息”,《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9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9页。
    [4](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五之十九,“祠部度牒”,《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二,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9页。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七,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2页。
    [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8页。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三,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0页。
    [9](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七,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2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二,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9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8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三0,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8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二之一二,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6册第5567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6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四之一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6册第5590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三0,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8页。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四之一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6册第5592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二,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9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8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0,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8页。
    [4](元)脱脱等:《宋史》卷185,<食货志下七>,“香”,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13册第4538页。
    [5](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一>,“市舶互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202页。
    [6]不著撰人:《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20,高宗绍兴六年十二月丙午记事,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初版,第1315页。
    [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8页。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3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5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四、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5、3366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六,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6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0页。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6页。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九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760页。
    [7](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大食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0册第14119页。
    [8](宋)窦仪:《刑统》,卷六之九,“化外人相犯”,1918年国务院法制局重校天一阁本。
    [9](宋)窦仪:《刑统》,卷八之十一,“越州县镇戍城及官府廨垣”,1918年国务院法制局重校天一阁本。
    [10](宋)朱彧:《萍洲可谈》卷2,《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2754册第22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九、一0,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8页。
    [2](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5,<四裔考二>,“高句丽”,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2561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67页。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三月丙辰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3册第1597页。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二月甲辰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4册第1974页。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5,真宗天禧四年二月丙午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4册第2183页。
    [7](宋)曾巩:《元丰类稿》,卷三十二之八、九,“存恤外国人请著为令箚子”,清康熙三十九年刻本。
    [1](韩)全海宗:<论丽宋交流>,《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273页。
    [2]此表只统计有人数记载的事例
    [3](宋)苏轼:《东坡奏议》,卷八之三、四,“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东坡七集》,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1](宋)苏轼:《东坡奏议》,卷八之四,“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东坡七集》,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6,神宗元丰二年正月丙子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194、7195页。
    [3](宋)苏轼:《东坡奏议》,卷八之五,“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东坡七集》,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4册第3375页。
    [5](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六之一,“长龄殿”,《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1]高丽肃宗七年三月丁丑,高丽国王“命尹璀、李宏试进士于顺天馆,遣殿前副承旨梁信英赐宋朝细笔一千二百管于进士”。(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1,<肃宗世家一>,肃宗七年三月丁丑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45页。)
    [2]“两浙市舶司言高丽贾人(前往高丽贸易的宋商)贩到铜器,乞收税出卖。诏付铸钱司。”(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3,绍兴二十九年八月戊午记事,《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3877册第3048页。)
    [3]“高丽人多织席,有龙须席、藤席。今舶人贩至者皆席草织之,狭而密紧,上亦有小团花。”(王云:<鸡林志>,《说郛》,卷七十七之十一,商务印书馆,1927年11月初版。)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0,(明宗世家),明宗二十二年八月癸亥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424页。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5,<元宗世家一>元宗元年十月甲寅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517页。
    [6](宋)苏轼:《东坡奏议》,卷六之十,“论高丽进奉状”,《苏东坡全集》,民国影印本。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之七,“贸易”,《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文宗世家二>,文宗二十二年七月辛巳记事,《四库全书存日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87页。
    [3](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5,<四裔考二>,“高句丽”,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2559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8,<毅宗世家>,毅宗十七年七月乙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82页。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9,神宗元丰七年十月癸未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4册第8370页。
    [6](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6,<仁宗世家>,仁宗十四年九月乙亥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47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6,<仁宗世家>,仁宗十六年三月庚子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49、350页。
    [2](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六之六,“市舶”,《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6,<仁宗世家二>,仁宗九年四月己丑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35、336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8,<毅宗世家>,毅宗十六年三月戊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79页。
    [5](韩)李基白:《韩国史新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9月第1版,第144-149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36,<忠惠王世家>,忠惠王后三年三月丙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737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36,(忠惠王世家),忠惠王后四年三月、九月丙戌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739、741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0,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8册第7849页。
    [3](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31,“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第890页。
    [1](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六之二、三,“市舶”,《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2](清)胡文学编:《甬上耆旧诗》卷2,“题高丽行看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1474册第20页。
    [1]周南京:《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173页。
    [2]萧永坚:<试论侨民归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第20页。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3814页。
    [1](晋)陈寿:《三国志》卷28,<邓艾传>,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第780页。
    [2](日)上田正昭:《归化人》,中央公论社,1965年:转引自韩昇:《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第44页。
    [3](日)石母田正:《日本古代国家论》,岩波书店,1973年;转引自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94页。
    [4](韩)全海宗:<试论东洋古代史上“归化”的意义>,《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04页。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4,<显宗世家一>,显宗三年三月壬申、六月庚戌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l版,史部第159册第102页。
    [6](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5,<显宗世家二>,显宗十四年十一月丙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17页。
    [7](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5,<德宗世家>,德宗二年正月乙亥、六月甲辰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29、130页。
    [8](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五年八月己未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6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文宗世家一>,文宗六年六月戊寅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62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文宗世家二>,文宗十五年六月丁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79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7,<慎安之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473页。
    [4](韩)金龙善:《高丽墓志铭集成》,“林光墓志铭”,翰林大学校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第132页。林光初名完,与《高丽史》卷98立传之林完是同一人。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五年四月壬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5页。
    [6](韩)金龙善:《高丽墓志铭集成》,“刘载墓志铭”,翰林大学校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第48页。
    [7](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1,<肃宗世家一>,肃宗六年正月庚辰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41页。
    [8](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1,<肃宗世家一>,肃宗七年四月丁酉、六月丙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45、246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文宗世家二>,文宗十一年七月王辰记事,《四库全书存日从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74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0,<宣宗世家>,宣宗八年八月丁卯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23页。
    [3](韩)金龙善:《高丽墓志铭集成》,“蔡仁范墓志铭”,翰林大学校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第14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4,<周佇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423页。
    [5](李朝)金宗瑞等:《高丽史节要》卷2,光宗十六年七月记事,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3年6月版,第37、38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28,<宋有仁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2册第312页。
    [2](韩)金渭显:<高丽对宋辽金人投归的收容政策>,《中韩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九六0~一九四九》,台湾韩国研究学会,1983年3月,第92、93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5,<显宗世家>,显宗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寅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27页。
    [4](李朝)郑膦趾等:《高丽史》卷6,<靖宗世家>,靖宗五年十二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41页。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64,<礼志六>,“五服制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0册第584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文宗世家一>,文宗九年九月辛未记事,《四库全书存日从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68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0册第14053页。
    [3](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0册第14051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5,<仁宗世家一>,仁宗二年五月庚子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10、311页。
    [5](李朝)郑瞵趾等:《高丽史》卷8,<文宗世家二>,文宗二十五年五月戊戌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89页。
    [6](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归明附籍约束”,《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40页。
    [1](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归明附籍约束”,《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43页。
    [2](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归明恩赐”,《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37页。
    [3](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归明恩赐”,《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37页。
    [4](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招补归朝归明归正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45页。
    [5](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招补归朝归明归正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45页。
    [1](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归明任官”,《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36页。
    [2](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归明任官”,《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35页。
    [3](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归明任官”,《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36页。
    [4](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归明附籍约束”,《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41页。
    [5](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归明恩赐”,《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36页。
    [6](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8,<蛮夷门>,“归明恩赐”,《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861册第637页。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太宗淳化元年十一月丁丑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2册第707、708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0册第14045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2,真宗景德三年四月丙戌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3册第1394页。
    [4](元)脱脱等:《宋史》卷304,<王彬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29册第10076页。
    [5](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26,“人物类一·科名”,《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1版,第8册第8008页。
    [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5,<四裔考二>,“高句丽”,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2560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文宗世家>,文宗十五年十二月丙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80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3,<双冀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401页。
    [2](韩)金龙善:《高丽墓志铭集成》,“刘载墓志铭”,翰林大学校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第48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3,<选举志一>,“科目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5页。
    [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2,<学校考三>,“太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395页。
    [2](宋)王应麟辑:《玉海》卷154,<朝贡·赐予外夷>,“淳化赐高丽九经”,广陵书社,2003年8月第1版,第4册第2844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癸酉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4册第1957页。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4,真宗天禧三年十一月己卯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4册第2172页。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2,神宗元丰八年十二月甲戌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4册第8671页。
    [6](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0册第14048页。
    [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1,哲宗元祜八年二月辛亥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9册第11438页。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5,哲宗元符二年正月甲子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20册第12041页。
    [1](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附录一辑遗,“新罗”,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1版,第56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0,神宗熙宁七年二月庚寅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0册第6100页。
    [3](李朝)郑膦趾等:《高丽史》卷95,<郑文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442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3,<成宗世家>,成宗二年五月甲子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78、79页。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5,<显宗世家>,显宗十八年八月丁亥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120页。
    [6](宋)陈均:《九朝编年各要》卷21,神宗元丰六年记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328册第557页。
    [7](宋)熊禾:《勿轩集》卷4,“书坊同文书院上梁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1188册第804页。
    [8](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0,<宣宗世家>,宣宗四年三月甲戌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15页。
    [9](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0,<明宗世家二>,明宗二十二年八月癸亥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424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4,<睿宗世家三>,“使臣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07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4,<睿宗世家三>,睿宗十一年十二月甲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94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7,<仁宗世家三>,“使臣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59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6,<仁宗世家>,仁宗十二年三月壬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343页。
    [5](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之十二,《津逯秘书》,1922年上海博古斋据明汲古阁本影印。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0,<宣宗世家>,宣宗八年六月丙午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21、222页。
    [2](宋)沈作宾修、施宿纂:《(嘉泰)会稽志》,卷十六之二十六,“求遗书”,1926年影印清嘉庆本。
    [3](宋)王应麟辑:《玉海》卷55,<艺文·著书>,“说苑”,广陵书社,2003年8月第1版,第2册第1040页。
    [4](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31,“藏书之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第397、398页。
    [5](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20,<金子粹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2册第172页。
    [6](元)脱脱等:《宋史》卷337,<范镇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31册第10790页。
    [7](高丽)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21,“全州牧新雕东坡文跋尾”。转引自金渭显主编:《韩中关系史研究论丛》,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初版,第148页。
    [1](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卷9,“杂录”,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版,第112页。
    [2]<使宋过泗州龟山寺>,《韩国汉诗选集》Ⅱ,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7年,第416、417页。全诗云:“巉 岩石叠成山,上有莲坊水四环。塔影倒江翻浪底,謦声摇月落云间。门前客棹洪涛急,竹下僧棋白日闲。一奉皇华堪惜别,更留诗句约重攀。”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5,<朴寅亮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437页。
    [4](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2,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第28、29页。
    [5](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之八,“乐律”,《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1,神宗熙宁八年三月丙午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1册第6360页。
    [7](宋)苏辙撰,曾枣庄、马德富点校:《栾城集》卷46,“乞裁损待高丽事件箚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1005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0,<乐志一>,“宋新赐乐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0册第690页。
    [2](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0,<乐志一>,“有司摄事登歌轩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0册第678页。
    [3](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0,<乐志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0册第676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4,<睿宗世家三>,睿宗十三年四月壬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99页。
    [1](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之十二,“高丽国”,《四部丛刊续编》,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文宗世家三>,文宗三十二年七月辛未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02、203页。
    [2](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六之六、七,“市舶”,《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3年。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3,神宗元丰元年十月癸亥记事,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2册第7156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2,<肃宗世家二>,肃宗八年六月甲寅、七月辛卯记事,《四库全书存 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49页。
    [1](李朝)郑膦趾等:《高丽史》卷14,<睿宗世家三>,睿宗十三年七月辛巳记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59册第299页。
    [2](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六之五,“药局”,《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3](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1版,第40册第14054页。
    [4](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9,<食货二>,“货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146页。
    [1](李朝)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9,<食货二>,“货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史部第161册第147、148页。
    [2](韩)尹龙二:《韩国美术史的现状》,汉城艺耕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240页。
    [3](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二之二,“陶炉”,《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4]此部分多参照杨渭生:<宋丽经济文化交流述略>,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编《韩国研究》(一),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109-115页。
    [1](宋)志磐:《佛祖统纪》卷43,“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大藏经》致九之一百四,1913年上海频伽精舍铅印本。
    [2](宋)志磐:《佛祖统纪》卷43,“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大藏经》致九之一百四,1913年上海频伽精舍铅印本。
    [3](宋)志磐:《佛祖统纪》卷8,“十六祖四明宝云尊者大法师”,《大藏经》致八之七十一,1913年上海频伽精舍铅印本。
    [1](明)不注撰人.朝鲜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不著撰人.靖康要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不著撰人.皇宋中兴两朝圣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4](宋)蔡襄.蔡忠惠公文集[M].清光绪十九年重印逊敏斋本.
    [5](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6](宋)邓椿.画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7](明)董越.朝鲜赋[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8](宋)窦仪.刑统[M].1918年国务院法制局重校天一阁本.
    [9](宋)范镇.东斋记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宋)范仲淹.范文正奏议[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1](宋)费衮.梁谿漫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清)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M].1943年江安傅氏铅印本.
    [1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清光绪二十六年广雅书局刻本.
    [14](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四部丛刊续编》.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15](李朝)韩致奫.海东绎史[M].首尔:景仁文化社,1982.
    [16](宋)何薳.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宋)胡榘,罗濬.(宝庆)四明志[M].《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2003.
    [18](清)胡文学.甬上耆旧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9](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M].台北:学生书局,1985.
    [20](清)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1](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2](韩)金龙善.高丽墓志铭集成[M].春川:翰林大学校出版社,1993.
    [23](李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M].首尔: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3.
    [24](宋)孔平仲.珩璜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清)厉鹗.辽史拾遗[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6](韩)李基白.韩国史新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27](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9](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武英殿聚珍版从书》.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
    [30](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31](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2](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33](宋)廖刚.高峰文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4](宋)楼鈅.攻娩集[M].《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
    [35](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6](宋)陆游.家世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7](宋)吕陶.净德集[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38](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9](宋)欧阳修.归田录[M].1921年涵芬楼铅印本.
    [40](宋)欧阳修.太常因革礼[M].《宛委别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41](宋)沈作宾,施宿.(嘉泰)会稽志[M].1926年影印清嘉庆本.
    [42](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3](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4](宋)苏轼.东坡七集[M].清宣统二年宝华庵重刻明成化本.
    [45](宋)苏轼.苏东坡全集[M].民国影印本.
    [46](宋)苏轼.苏文忠公诗集[M].清同治八年韫玉山房朱墨套印本.
    [47](宋)苏颂.苏魏公文集[M].1925年石印本.
    [48](宋)苏易简.文房四谱[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49](宋)苏辙.栾城集[M].《三苏全集》.清道光十二年眉州三苏祠刻本.
    [50](明)陶宗仪.辍耕录[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51](明)陶宗仪.说郛[M].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52](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3](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4](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5](清)王士稹.古夫于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6](宋)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03.
    [57](宋)韦骧.钱塘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58](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9](宋)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60](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1](宋)熊禾.勿轩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62](宋)熊克.皇朝中兴纪事本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63](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M].《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64](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
    [6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6](宋)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7](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8](宋)袁燮.絮斋集[M].《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
    [69](唐)元稹.元氏长庆集[M].《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铅印本.
    [70](宋)曾巩.元丰类稿[M].清康熙三十九年刻本.
    [71](宋)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2](宋)张端义.贵耳集[M].《津逯秘书》.1922年上海博古斋据明汲古阁本影印.
    [73](宋)张方平.乐全集[M].《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74](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M].《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75](宋)张世南.游宦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6](宋)赵蕃.章泉稿[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77](明)赵宦光.寒山帚谈[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78](宋)赵汝适.诸蕃志[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79](宋)赵汝愚.诸臣奏议[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80](宋)赵异.朝野类要[M].《知不足斋丛书》.清同治十一年补残巾箱本.
    [81](宋)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M].《四部丛刊》.1922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82](宋)郑獬.郧溪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83](宋)郑居中.政和五礼新仪[M].《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4](李朝)郑麟趾.高丽史[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
    [85](宋)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86](汉)郑玄.周礼注疏[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87](汉)郑玄.礼记注疏[M].清同治十年刻本.
    [88](宋)志磐.佛祖统纪[M].《大藏经》.1913年上海频伽精舍铅印本.
    [89](宋)周淙.乾道临安志[M].清光绪四年刻式训堂丛书本.
    [90](宋)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1](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92](宋)朱或.萍洲可谈[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93]杨昭全.中朝关系史论文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94]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95]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
    [96]金庠基.高丽时代史[M].首尔:东国文化社,1961.
    [97]金渭显.韩中关系史研究论丛[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98]董作宾.中韩文化论集[M].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
    [99]王仪.赵宋与王氏高丽及日本的关系[M].台北:中华书局,1980.
    [100]陈信雄.宋元海外发展史研究[M].台南:甲乙出版社,1992.
    [101]黄宽重.南宋史研究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
    [102]王仪.古代中韩关系与日本[M].台北:中华书局,1973.
    [103]林天蔚,黄约瑟.古代中韩日关系研究[M].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7.
    [104]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1985.
    [105]方豪.中西交通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06]朴真爽.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107]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108]杨昭全,韩俊光.中朝关系简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
    [109]黄枝连.东亚的礼义世界: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形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10]刘永智.中朝关系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111]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2]陈尚胜.中韩关系史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13]蒋非非,王小甫等.中韩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14]杨渭生.宋丽关系史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115]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16]黄有福.韩国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17]沈善洪.中国江南社会与中韩文化交流[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7.
    [118]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119]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20]陈高华,陈尚胜.中国海外交通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121]陈尚胜.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22]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3]黄时鉴.韩国传统文化·历史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124]郑判龙.朝鲜学:韩国学与中国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25]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126]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7]姜吉仲.高丽与宋金外交经贸关系史论[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
    [128]李基白.韩国史新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4.
    [129]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0]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朝鲜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
    [131]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132]漆侠.宋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33]卢启铉.高丽外交史[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134]廖大珂.宋代官方海外贸易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88.
    [135]韩国学文献研究所:《韩国汉诗选集》Ⅱ,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7年,第416、417页。
    [136]孙葆.唐宋元海上商业政策[M].台北:正中书局,1969.
    [137]藤田丰八.宋代之市舶司与市舶条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38]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39]曾枣庄,刘琳主.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94.
    [140]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韩国研究[M].
    [141]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韩国研究论丛[M].
    [142]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韩国学论文集[M].
    [143]台湾韩国研究学会.中韩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韩国研究学会印行,1983.
    [144]不著编者.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5]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6]林士民.论宋元时期明州与高丽的友好往来[J].海交史研究,1995,(2).
    [147]许孟光.明州与高丽的交往以及高丽使馆[J].海交史研究,1995,(2).
    [148]祁庆富.宋代奉使高丽考[J].中国史研究,1995,(2).
    [149]孙建民,顾宏义.宋朝与高丽“朝贡贸易”考论[J].河南大学学报,1997,(2).
    [150]宋晞.宋元时代与丽、日的交通贸易关系[J].历史月刊,1996(11).
    [151]倪士毅,方如金.宋代明州与高丽的贸易关系及其友好往来[J].杭州大学学报,1982,(2).
    [152]袁元龙.宁波港考略[J].海交史研究,1981,(3).
    [153]陈锡文.浅探两宋海外贸易的开放政策[J].台州师专学报,1989,(1).
    [154]高绵.略论宋代海外贸易政策[J].泉州师专学报,1986,(1).
    [155]郑世刚.宋代海外贸易的官方经营问题——兼与蔡美彪、朱瑞熙等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80(12).
    [156]郑世刚.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初探[J].上海师院学报,1980,(1).
    [157]项国茂.隋唐两宋时期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与港口[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89,(2).
    [158]孙建民.地方政府与宋、丽外交[J]殷都学刊,1997,(1).
    [159]孙建民,顾宏义.也论宋代文人的高丽文化观[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3).
    [160]朴今海.试论中世纪高丽与辽、宋之间的关系——以公元10世纪末~12世纪初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1998,(4).
    [161]章深.宋朝与海外国家的贡赐贸易[J].学术研究,1998,(6).
    [162]郑文光.板桥镇码头与高丽亭馆[J].当代韩国,2001,(2).
    [163]申海田.宋元时期海外交通考析[J].山东师大学报,1997,(2).
    [164]李传印.宋代发展海上贸易的政策措施[J].安庆师院学报,1992,(3).
    [165]黄纯艳.论宋朝海商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J].云南上海科学,1995,(5).
    [166]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J].东疆学刊,2000,(4).
    [167]黄纯艳.论宋代贸易港的布局与管理[J].中州学刊,2000,(6).
    [168]章深.北宋“元丰市舶条”试析——兼论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J].广东社会科学,1995,(5).
    [169]廖大珂.宋代市舶的抽解、禁榷、和买制度[J].南洋问题研究,1997,(1).
    [170]廖大珂.宋代私觌贸易初探[J].南洋问题研究,1991,(1).
    [171]廖大珂.试论宋代的私人航海贸易活动[J].南洋问题研究,1996,(1).
    [172]廖大珂.宋代市舶的禁榷、抽解、和买制度[J].南洋问题研究,1997,(1).
    [173]廖大珂.试论宋代市舶司官制的演变[J].历史研究,1998,(3).
    [174]廖大珂.宋代市舶税利的抽收、分割与市舶本钱[J].中国史研究,2003,(4).
    [175]张伟.略论明州在宋丽官方贸易中的地位[J].宁波大学学报,2000,(4).
    [176]孙建民,顾宏义.宋朝高丽交聘考[J].信阳师院学报,1997,(1).
    [177]孙玉梅.两宋与高丽之文化交流[J].东北亚研究,1998,(2).
    [178]刘强.宋时高丽扇、纸、墨输入中国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2).
    [179]刘强.宋时高丽物品输入中国杂考[J].东南大学学报,2000,(3).
    [180]林士民.唐、吴越时期浙江与朝鲜半岛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之研究[J].海交史研究,1993,(1).
    [181]李小红,谢兴志.海外贸易与唐宋明州社会经济的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04,(5).
    [182]宋晞.宋商在宋丽贸易中的贡献[J].宋史研究论丛(第2辑),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社,1980.
    [183]宋晞.论北宋与高丽间的文化与贸易关系[J].宋史研究集(第28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
    [184]宋晞.明州在宋丽贸易史上的地位[J].史学汇刊(14期),1986.
    [185]宋晞.宋元时代与日、丽的文化关系[J].历史月刊(104期),1996.
    [186]林秋山.高丽与北宋之外交及文化交流[J].华学月刊(79期),19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