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与审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戏曲教化是中国古典戏曲立于功能价值的重要创作精神,它的存在使得古代戏曲极具精神与生命力。“教化”本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大道”使命,它与“小道”戏曲的联姻过程是有意味的过程,其最终产生的道德感染力也是耐人琢磨的。本论文意欲说明古代戏曲搬演道德内容使民心得到教育和感化的特殊历程,及其相应产生的创作倾向,遂把戏曲教化与戏曲审美特性作为一组重要课题进行多层面地探讨。首先是穿越文学层面,探寻戏曲教化的历史文化本原;随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个体情感和共同教化的具体结合情况,力图较完整地勾勒“教化”在古代戏曲内部发展的不寻常的、复杂的历史轮廓;最后观察在戏曲教化和审美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了解二者彼此渗透的深浅程度,试图诠释古代戏曲在平衡处置教化与审美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戏曲创作倾向。在阐述过程中,本文不想仅限于对戏曲教化功能简单的认同,避免将戏曲教化孤立于时代背景和具体作品之外,注意戏曲教化与审美结合的历史发展规律及承接关键处,尽量客观真实地、系统地以具体事件还原其貌。
The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of drama is the important creation spirit of Chinese classic drama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value. Its presence makes the ancient drama spirited and vital.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is originally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culture. Its combination with drama is a meaningful process. The moral influence is also worth considering. This paper aims to illustrate the special process in which the ancient drama educates and persuades people by performing the moral-contented drama and the related creation tendency, then to discuss the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rama as a group of significant projects. First, this paper searches 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 of the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of drama through literature; Second, it tries to draw the unusual and complicated historical outline of the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of drama in the inner development of ancient dram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drama individual emotion and the common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in different period. Finally, this paper observes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influence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rama, finds out the interpenetration degree of the two factors, and tries to annotate the drama creation tendency existing in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scription, this paper not only recognizes the function of the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of drama simply, it also avoids isolating the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of drama from the era background and the specific program. It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ul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ducation and persuasion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key conjunction. It tries to revert to the original state of each specific fact objec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引文
①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②《毛诗序》转引郭绍虞王文生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3页
    ③《毛诗序》
    ④转引司徒秀英《明代教化剧群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郭英德《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5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转引余秋雨《中国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美学特征初探》一文,见《中国戏剧起源》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①《琵琶记》第五出,毛晋编《六十种曲·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①郭英德《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第96页
    ②《冯京三元记》第三出,毛晋编《六十种曲·二》,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③《冯京三元记》第十八出,毛晋编《六十种曲·二》
    ①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三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柳或《晋书·柳或传》,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①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②《左传·襄公十一年》,《古典戏剧美学资料集》第5页
    ③《乐记乐施篇》,《古典戏剧美学资料集》第12页
    ④高彦休《唐阙史》(下),《古典戏剧美学资料集》第28页
    ⑤洪迈《夷坚志》,《古典戏剧美学资料集》第44页
    ⑥马令《南唐书·谈谐传》,《古典戏剧美学资料集》第38页
    ⑦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戒讽刺》,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⑧李调元《雨林曲话序》,《古典戏剧美学资料集》第366页
    ①王伯祥选注《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转引夏写时《论国人戏剧意识的萌生与戏剧观的形成》,见《中国戏剧起源》第64页
    ③“隐含的作者”是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的关于小说作者的介入方式观点,小说作者在作品创造一个“替身”、“第二自我”,即“隐含的作者”,是叙述者的操纵者。
    ①姚燮《今乐考证·著录五》,《古典戏剧美学资料集》第404页
    ②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审虚实》
    ③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36页
    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页567,转引司徒秀英《明代教化剧群观》第67页
    ⑤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第39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7页
    ①此段中引文均摘引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二《宋之滑稽戏》
    ②张端义《贵耳集》,《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45页
    ①转引陈多、叶长海选编《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②参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① 明李开先《张小山小令序》,《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93页
    ②转引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前言
    ③转引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前言
    ①钟嗣成《录鬼簿序》,《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68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120页
    ③胡祗通《送宋氏序》,《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60页
    ④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6页
    ⑤《窦娥冤》第四折,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①转引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前言
    ①《屠赤水批评荆钗记·第一出·临江仙》,毛晋编《六十种曲·一》
    ②《屠赤水批评荆钗记·尾声》,毛晋编《六十种曲·一》
    ③有关“风化体”的解释参考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83页:“戏剧‘风化体’的涵义,即指戏剧的内容当以道德行为为本位,从而以戏剧中表演的道德行为使民心得到教育感化。故‘风化体’之‘体’,意味着以道德伦理价值为戏剧文学及(搬演)的本体。”
    ④《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毛晋编《六十种曲·一》
    ⑤朱有燉《[白鹤子]咏秋景引》,《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83页
    ①《伍伦全备忠孝记·副末开场》, 《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87页
    ②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③陶爽龄《小柴桑喃喃录》,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268页
    ①李玉著,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清忠谱》第二十五折《表忠》,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曲海总目提要》卷五,转引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页
    ③转引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第108页
    ④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里仁》,岳麓书社2005年版
    ⑤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0页
    ①陈洪绶《娇红记序》,《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230页
    ①李贽《焚书·杂说》,《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111页
    ②陈栋《北径草堂曲论》,《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405页
    ③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④凌濛初《谭曲杂礼》,《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211页
    ⑤潘之恒《情痴》,《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135页
    ①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171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
    ①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页
    ②孔尚任《桃花扇·小引》,《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320页
    ③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第11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⑤转《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96页
    ⑥转《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203页
    ①转《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144页
    ②转《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372页
    ③臧晋叔《元曲选序二》,《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184页
    ④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234页
    ①臧懋循《元曲选序二》
    ②王骥德《曲律·论家数》,《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168页
    ③语出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
    ④(明)徐渭著,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南词叙录注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⑤吕天成《曲品》,《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182页
    ①吕天成《曲品》,《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184页
    ②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觅莲》,《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256页
    ③毛声山《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总论》,《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304页
    ①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第222页
    ②李渔《闲情偶寄》
    ③王梦生《梨园佳话》,转引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第267页
    ④王骥德《曲律·论剧戏》,《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170页
    ①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294页
    ①冯梦龙《酒家佣叙》,《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175—176页
    ②王骥德《曲律·论家数》
    ③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190页
    ①李渔《闲情偶寄》卷之一《词曲部》序言
    ②许渭森《缀白裘十一集序》,《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346页
    ③《桃花扇小引》
    ④《玉环缘跋》,周昂《玉环缘》卷首
    ①李渔《闲情偶寄》卷一《审虚实》
    ②《江花乐府序》,龙燮《江花梦》卷首,转引《明清文人传奇研究》第171页
    ③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①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胜众伎》,《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43页
    ②孔尚任《桃花扇凡例》,《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326页
    ③董榕《芝龛记凡例》,《芝龛记》卷首
    ④木铎:古代一种木舌的铃。在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先要摇振木铎,后来也用它作为宣扬教化的代称。
    ①《伍伦全备》第三出
    ②《伍伦全备》第四出
    ③司徒秀英《明代教化剧群观》第121页
    ④陶爽龄《小柴桑喃喃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268页
    ①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7页
    ②《曲品校注》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第235页
    ③《曲品校注》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第195页
    ①王守仁《传习录》,《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89页
    ②参见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③《墨憨斋定本传奇》第一册,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上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23—630页
    ④《墨憨斋定本传奇》第一册,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上揭,第623—630页
    ①《曲品校注》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第267页
    ②转引《曲品校注》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第268页
    ③明陈继儒《秋水庵花影集序》,《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156页
    ④袁于令《焚香记》,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二册,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323页
    ①汤显祖《(异梦记)总评》,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上揭1326页
    ②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汤显祖全集》
    ③见佚名《题汪无如投桃记序》,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上揭1283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德)黑格尔著.《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3.(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4.(美)韦恩·布斯著.《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5.(日)田仲一成著.《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6.(日)田仲一成著.《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7.(宋)苏轼著.《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8.(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9.(明)臧晋叔著.《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10.(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11.(明)徐渭著,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南词叙录注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12.(明)冯梦龙撰,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3.(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4.(明)毛晋著.《六十种曲》.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15.(清)李玉著.《清忠谱》.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6.(清)李渔著.《闲情偶寄》.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17.(清)杨潮观著.《吟风阁杂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8.(清)焦循著.《剧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19.蔡元培著.《中国伦理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1.鲁迅著.《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2.吴梅著.《中国戏曲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王伯祥选注.《史记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24.钱南扬著.《戏文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5.郭绍虞,王文生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26.朱光潜著.《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7.朱光潜著.《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28.徐慕云著. 《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9.周贻白著.《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0.傅惜华著.《明代传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31.赵景深著.《曲论初探》.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32.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33.徐复观著.《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34.徐复观著.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5.董每戡著.《(笠翁曲话>拔萃论释》.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6.王季思等选注.《元杂剧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37.王利器编.《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8.徐扶明著.《元代杂剧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39.陈多,叶长海选编.《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40.陈多著.《戏曲美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41.蔡钟翔著.《中国古典剧论概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42.李肖冰,黄天骥,袁鹤翔,夏写时编《中国戏剧起源》.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
    43.苏国荣著.《戏曲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44.唐文标著.《中国古代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5年
    45.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46.周育德著.《中国戏曲与中国宗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47.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共四册).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48.蒋松源著.《中国戏曲史论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49.叶长海著.《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50.陈望衡著.《审美伦理学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51.朱立元著.《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
    52.余秋雨著.《戏剧审美心理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
    53.余秋雨著.《戏剧理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54.余秋雨著.《中国戏剧文化史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55.李昌集著.《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56.路应昆著.《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57.郭英德著.《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8.郭英德著.《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59.郭英德著.《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60.郭英德著《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61.郭英德著.《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62.张新建著.《徐渭论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63.完颜绍元著.《千秋教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64.陈建森著.《戏曲与娱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5.谭帆,陆炜著.《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66.司徒秀英著.《明代教化剧群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67.刘铁芳著.《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济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