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衔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我国两种最重要的行政救济制度,它们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和控制行政权方面各有优长,两者在解决行政争议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行政复议是行政系统内部纠错机制,解决一些专业性的争议更具优势。行政诉讼属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司法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程序,属于司法救济的性质,是国家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的行为。作为司法程序,行政诉讼遵循严格的诉讼程序,能公开、公正地解决行政争议,有利于增强裁决的公信力。笔者赞同行政复议应有独立的地位,也认为现行行政复议制度适度的司法化是必要的,但反对将行政复议纳入行政诉讼实现两制度合一的观点。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的划分是我国行政法中最重要的对行政行为的分类,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都采用了具体行政行为的标准。尽管对如何确定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争议,但在《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作出修改前,这对分类还是处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础地位。我国《行政复议法》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了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则完全不能受理有关抽象行政行为的案件。《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虽然都以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受案范围的标准,但两者关于受理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争议范围存在着差异。行政复议所保护的权益范围要大于行政诉讼的权益范围,行政诉讼保护的权益范围限于人身权、财产权,而行政复议保护的权益范围是合法权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也会因为两者的程序衔接不畅而实际导致一部分行政争议只能进行复议而不能进入诉讼程序。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衔接必须遵守限制权力保护权利的原则。限制权力是为了保证权力的行使能始终以保护公民的权利为目的,而保护权利是公民的权利在受到行政权力的侵犯时能获得公正、有效的解决。由于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所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也应做相应的扩大,以实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者在限制权力和保护公民权益的过程中应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不是相互削弱其功能。关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确定必须保证公民权利在受到侵害时能有相应的救济途径,即实现对公民权利的无漏洞保护。
     本文对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提出了一些具体思考,也提供了实现两者受案范围衔接的一些具体路径。笔者认为应将规章以下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复议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范围也应扩大。行政诉讼应将保护的权益范围扩大至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合法权益。行政复议终局的程序衔接模式也应取消。对内部行政行为是否要纳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要作具体分析。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dministrative redress systems. They both have advantages in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 and controlling the executive power. They both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olving the process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sputes respectively.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is a kind of internal system of correcting error, which has more advantages to solve some professional disputes.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is a kind of action that judicial department exercises its power of judge, which belongs to a kind of procedure that judicial department solves administrative disputes out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it owns a character of judicial redress. As a kind of judicial procedur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keeps strict procedure, which can solve administrative dispute openly and fair, and can strengthen the public credibility for the finding. I agree with the independent station for the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it is necessary for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to be judicialization appropriately. But I argue against the point of view that we can put the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into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in order to make them become one system.
     The abstract administrative acts and the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s are both the most important sort in our administrative law. The standard of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s is adopted by the scope of receive certain cases in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lthough there is a dispute about how to confirm the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s, this kind of sort has the basic status before modifying the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Law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Law put some of the abstract administrative acts into the scope of receive cases, but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could not Although the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Law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both use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s as a standard for the scope of receive cases,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dispute about the scope of accepting the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 The scope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which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can protect is more than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is limited to the personal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 while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protects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Because of the hindered procedure between this two kind procedures, which leads to a result that a part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sputes only enter into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but can not into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It must follow two principles of limiting powers and protecting the rights when we join the scope of accepting cases between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imiting powers can guarantee that when we use power, we can protect citizens'rights all the while, and the aim of protecting powers is that we can solve the problem fairly and effectively when the citizens'rights are hurt.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should be expanded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which can carry out the surveillance of power. The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should both bring their own advantages rather than the weakness in the proceeding of limiting powers and protecting citizens'rights. We must ensure that the scope of accepting cases can make certain ways when citizens'rights are hurt, that is to say to protect citizens'rights completely.
     I will give some specific thinking about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nd offer the measurement of connecting the two procedures together in my paper. I think we should make some abstract administrative acts which are under the list of regulation enter into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It also should be expanded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should expand to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s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mode that there will be no ways for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in some cases should be canceled. We will make analysis whether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acts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引文
①应松年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639页。
    ①于安:《制定我国(行政复议法)的几个重要问题》,载《法学》1999年第8期。
    ②黎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关系辨析》,载周汉华主编:《行政复议司法化:理论、实践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
    ③方军:《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实施现状与问题》,载周汉华主编:《行政复议司法化:理论、实践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④朱新力:《行政复议应向司法化逼近》,载周汉华主编:《行政复议司法化:理论、实践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⑤王学政:《论我国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制度之创新》,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①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②罗豪才、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①张树义:《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标准》,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1期。
    ②方世荣:《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①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24页。
    ①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①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48页。
    ①毕可志:《论行政救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①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7页。
    ①王克稳:《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脱节现象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①张千帆、赵娟、黄建军:《比较行政法——体系、制度与过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650页。
    ①张千帆、赵娟、黄建军:《比较行政法—体系、制度与过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671页。
    ①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423-427页。
    ①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8页。
    ②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3页。
    ①[德]弗里德赫尔穆·胡芬:《行政诉讼法》,莫光华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②[德]弗里德赫尔穆·胡芬:《行政诉讼法》,莫光华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①[德]弗里德赫尔穆·胡芬:《行政诉讼法》,莫光华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②[德]弗里德赫尔穆·胡芬:《行政诉讼法》,莫光华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142页。
    ①章志远:《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之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四期。
    ①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王敏:《自由裁量权,你能释放人性的光芒吗?》,载《法制日报》2002年11月13日。
    ①乔晓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释解》,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页。
    ②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江必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行政诉讼法修改问题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②蔡小雪:《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中国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①张淑芳:《规范性文件行政复议制度》,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②江必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行政诉讼法的修改问题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①方世荣:《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2页。
    ②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28页。
    ①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29页。
    ②杨建顺:《关于行政行为理论与问题的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①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3页。
    ①章志远:《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程序衔接》,载《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①应松年:《行政复议法讲话》,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1.姜明安主编: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应松年主编: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章剑生: 《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张千帆: 《宪法学导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第二版;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杨建顺: 《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杨海坤、章志远: 《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杨小君: 《行政诉讼问题研究与制度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杨小君: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周汉华主编:《行政复议司法化:理论、实践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马怀德主编:《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一(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及理由说明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江必新主编: 《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完善:行政诉讼法修改问题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3.皮纯协主编:《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蔡小雪: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5.曾祥瑞: 《行政救济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张步洪、王万华: 《行政诉讼法律解释与判例述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7.余凌云: 《行政法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郑刚主编: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评析:国家赔偿·行政·执行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9.宋功德: 《行政法的均衡之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叶必丰: 《行政法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王宝民、赵大光、任进、高秦伟: 《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2.[美]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付子堂主编: 《法理学高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4.张千帆、赵娟、黄建军:《比较行政法—体系、制度与过程》,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5.应松年主编: 《四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王名扬: 《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27.王名扬: 《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9.[法]让·里韦罗、让·瓦利纳: 《法国行政法》,鲁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0.[德]弗里德赫尔穆·胡芬: 《行政诉讼法》,莫光华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1.[日]盐野宏: 《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2.[英]丹宁: 《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张树义:《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标准》,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1期。
    2.章志远: 《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程序衔接》,载《行政法学研究》2005第4期。
    3.章志远:《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之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7期。
    3.王克稳: 《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脱节现象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4.李煜兴、谈玲: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实定法探析》,载《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
    5.王学政: 《论我国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制度之创新》,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6.武勇: 《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审查范围的衔接》,载《集宁师专学报》2009年第6期。
    7.冯举:《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受案范围上的衔接》,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8.傅华、何晓佳:《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衔接》,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9.宋建中:《从行政复议范围的扩大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0.申验:《关于行政复议范围的思考》、,载《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11.王亦晨、许婷:《WTO与中国行政救济制度范围的扩大》,载《政法学刊》2004年第4期。
    12.唐华芳: 《(行政复议法)与<行政复议条例>之比较》,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3.杜曙光: 《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研究》,载《商业时代》2007年第13期。
    14.陈天本: 《行政诉论的受案范围》,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5.喜子: 《反思与重构: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诉权视角》,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16.汪栋、沈盼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中外比较》,载《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17.杨伟东: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8.周红: 《行政诉讼中的诉之利益理论》,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9.张坤、欧爱民:《现代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特点—兼与我国相关制度比较》,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0.王麟: 《重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问题》,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4期。
    21.胡建淼、强鹰: 《WTO与中国行政救济制度的改革》,载《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22.林莉红: 《行政救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1期。
    23.应松年: 《完善我国的行政救济制度》,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24.张淑芳:《规范性文件行政复议制度》,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5.杨建顺:《关于行政行为理论与问题的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1995年3期。
    1.李素平:《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探析》,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丁英:《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程序衔接》,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3.梁丽娟:《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研究》,山西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耿靖:《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何晓佳:《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衔接》,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6.胡顺嵩:《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青岛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7.朱翠屏:《英国行政裁判所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8.卢岩锋:《我国行政复议范围研究》,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le/xzfy/
    2.北大公法网:http://www.publiclaw.cn/index. asp
    3.中国宪政网:http://www.calaw.cn/
    4.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