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诗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与唐诗的研究盛况相比,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并未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研究者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为止已有的关于此期诗歌创作的个体研究中,研究者的目光又主要集中于并不能代表这个时期文学风尚的陶渊明身上,对于诗歌由汉魏晋到宋齐梁陈的转变中具有关键性的桥梁作用的谢灵运,迄今为止已有的研究与其在诗歌史上实际所处的地位明显不成比例。因此,若要全面确切地了解中国诗歌发展史,就必须对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作较深入的研究,而对谢灵运诗歌进行充分且准确的阐发,正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鉴于此,本文试图立足于诗歌史发展的角度,探讨谢灵运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联系刘宋文学实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捩点这一几乎被公认的事实,在承认谢诗上承魏晋、下启宋齐梁陈这一诗歌史地位的前提下,对谢灵运诗歌作一综合的探讨。
     全文除绪论和附录外,由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对谢灵运诗歌作出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和目前的研究概况。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谢灵运生平思想以及他的生平思想与他诗歌创作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中心是探讨谢灵运的诗歌,但谢诗总体风貌的形成,即谢诗鲜明的个性特色的形成——大谢之所以为大谢,实源于他不一般的人格特征,而他不一般的人格特征又正是他的家世、所处的社会背景等所造成。因此,本文试图对与谢客的文学创作相关的生平思想作一较深入的探讨。如形成谢诗高傲、高洁等特色的家世和建安以来、经正始至晋末宋初的整个社会思想的发展,又如形成谢诗热爱生命特色的谢客的宗教思想背景,等等。关于谢灵运生平思想及其与诗歌创作特色之间关系的探讨,本文试图较全面地梳理相关史料记载,在对形成谢诗主体风貌的家世生平、社会背景、宗教思想倾向等作出较详细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对这些生平思想具体形成了谢诗哪些相应的总体风貌作出阐述。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谢诗艺术特色。本文试图先着力于探讨谢诗几个较突出的总体艺术风貌,即“高世绝俗”、“富艳难踪”、“风流自然”等。在此基础之上,再分析形成谢诗总体风貌的客观因素,即谢诗在意象、炼字、琢句、用典,乃至谋篇布局等方面的与众不同之处。谢诗所营构的意象的个性特点,如撷取意象时“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运用传统意象时“自具炉锤,取象则如化工”、经营意象时极力追求生新等,均是构成谢诗总体艺术风貌的因素,而这些又是他通过一些具体的炼字琢句、谋篇布局等创作手法表现出来的。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谢灵运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谢诗继承与发展前代文学遗产——如揣摩学习前代优秀的诗歌创作技法并予以发展、师他体文学,从中汲取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等,对谢诗在南朝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谢诗在后代(限于篇幅,本文选取唐代)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通过具体批评资料的考察和与后世作家作品的具体比较等手段,试图作出翔实的探究。
     附录部分包括四个部分。由于目前为止对谢灵运作品所作的搜集、校勘、注释等方面均尚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在较全面地调查谢灵运集版本的基础之上,完成“附录一:谢灵运诗文现存版本考”、“附录二:谢灵运诗校勘”;在小到细读谢灵运诗歌每一个字,大到认真探究谢诗谋篇布局的基础之上,对一些谢诗的释义进行辨正,初步完成了“附录三:谢诗释义辨正举隅”。另外,研究者在对谢诗作系年时,失误不少,尤其是在对谢灵运的乐府诗作编年这个问题上,可商榷之处甚多。鉴于此,本文所附的“附录四:关于谢灵运乐府诗系年与他生平思想关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试图对有些问题作出较客观的理解。
Comparing with the flourishing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Tang poetry, the researchers have not devoted much attention to the poetry of Wei, J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o a great extent, it is becaus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has not been realized sufficiently. The case studies up to now on the poetry of these periods are mainly about Tao Yuan-ming, whose poems did not really represent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his days, rather than about Xie Iing-yun, the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type and style of the poetry from Han, Wei and Jin to the Southern Dynasties. It is quite evident that the researches on Xie's poems are in disproportion at all with his factual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hylogeny of Chinese poetry, the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Xie Ling-yun's poem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largely accepted fact that Liu-Song period is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Wei, J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also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Xie Ling-yun's poems are the bridge that links the poetry of Wei and Jin and those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e dissertation also hopes to bring to light Xie Ling-yun's function not only in the poetic history of Wei, J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but also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four addenda,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n Xie Ling-Yun's poems and significance of farther discussions is prese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What made Xie's poems different from other poems is because of his unique personality that results in his family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so I make an investigation of his life and though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his life and thoughts and his poetic writing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Arranging relativ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making an analyze in detail, I emphasize some outstanding traits of Xie's poems, such as "lordly", "noble-minded" that resorted from his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thoughts from Jian'an through Zhengshi to the early days of Liu-song period, his passion for life that came from his religion context, and so on.
    In the second part, I analyze concretely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Xie Ling-yun's poems. I discuss some prominent general features, such as "free from
    vulgarity", "carved and euphuistic without traces", and "elegant and factitious", etc. I also analyze the external elements that make up of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Xie's poems, viz. the larruping features of images, choosing words, literary quotations, and composition. The personal features of the images created by Xie Ling-yun, such as choosing images from as huge as the sky and the sea, to as small as grass and tree, making use of archaic images with creative adjustment, and constructing fire-new images, constitute the general artistic style and features of Xie Ling-yun's poems, and behave themselves by idiographic writing skills such as choosing exact words, carving decent sentences, and composing sections and chapters.
    In the third part, I discuss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Xie Ling-yun's poem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Xie inherited and improved the literary heritages of ancient times by im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some writing skills of ancient poets, using for reference expressing technique of ancient poems to depict scenery and express emotions. Xie takes an important status and have a remarkable influence in the following periods (Limited to the length of the dissertation, I only take Ta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as well as during the Southern dynasty. By researching concrete critical materials and comparing Xie's poems with those of the poets of the following dynasties, I try to make a full and accurate discussion on these aspects.
    There are four addenda attach to the dissertation. Base on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editions of Xie's work, I have accomplished addendum 1: Research on the Existent Editions of Xie Ling-yun's Poems and Essays, and addendum 2: Annotation of Xie Ling-yun's Poems. By close reading of Xie's poems and studying in detail the art of composition of his poems, I accomplish addendum 3: The Examples of Correcting of the Paraphrase of Xie's Poems. There were also some mistakes about the dating of Xie's poems, especially of his Yuefu poems, so I try to provide my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n addendum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ting of Xie's Yuefu Poems and his Life and Thoughts.
引文
1 《诗镜总论》,(明)陆时雍著,《历代诗话续编》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3册915页。
    2 《艺苑卮言》卷三,(明)王世贞著,《历代诗话续编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第3册381页。
    3 《古诗评选》卷五,(清)王夫之著,《船山遗书》本,太平洋书店1935年铅印本,页5a。
    4 《南史》卷二十二《王昙首传附王筠传》谢朓评诗语,(唐)李延寿著,《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元大德刊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页944。
    1 《学衡》第33期,1924年9月。
    2 《文学周刊》1925年10月。
    3 《齐大季刊》第6期,1935年6月。
    4 《华东师大学报》1957年第3期。
    5 《饶宗颐教授南游赠别论文集》1970年。
    6 见顾绍柏先生《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7 见李雁先生《谢灵运研究》一书《附录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页297—320。
    1 《谢灵运论稿》,钟优民著,齐鲁书社1985年10月版。
    2 《谢灵运研究》,李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按,据李雁先生该书《绪论》介绍,研究谢灵运生平与思想的专书较重要的还有如下几部:台湾林文月先生的《谢灵运》(河洛出版社1977年版)、日本小尾郊一先生的《谢灵运——孤独的山水诗人》(东京汲古书院1983年版)、香港谭元明先生的《谢灵运山水诗新探》(曙光图书公司1990年版),等等。但由于笔者目前在本校及本市主要图书馆尚未见到此诸书,有待进一步的查找和阅读。
    3 《学术月刊(沪)》1986年第11期。
    4 《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5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
    6 《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7 《学术论坛》1986年第1期。
    8 《文学遗产》1993年第2期。
    9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87年第2期。
    10 《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11 《谢灵运集校注·前言》,(刘宋)谢灵运著,顾绍柏校注,台湾:里仁书局2004年4月版,页7。
    12 《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六八条,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页1288—1289.
    1 《大公报》1946年10月23日。
    2 《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另据李雁先生《谢灵运研究》一书,《大谷学报》1967年第43期载有日人平野显照先生《谢灵运文学中所浸染的佛学思想》一文,该文笔者尚未拜读过,但由其题目来看,似乎也是主要谈佛学思想对谢客创作的影响的。
    3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 《诗品集注·序》,(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页28。
    2 《诗品集注》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页160—161。
    3 《元氏长庆集》卷五六,(唐)元稹著,《四部丛刊》影明嘉靖刊本。
    4 《昭昧詹言》卷一《通论五古》,(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版,页33。
    5 《昭昧詹言》卷五《大谢》,页126。
    6 《谢灵运研究论集》,葛晓音编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页118—127。
    7 《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宋红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页191—214。
    8 同上,页83—108、109—127。
    9 《赵昌平自选集》,赵昌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页300—320。
    1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2 《江淮论坛》1984年第3期。
    3 《学术月刊》1985年第2期。
    4 《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5 《江汉论坛》1991年第1期。
    6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02年第1期。
    1 《谢灵运集校注·前言》,页35。
    1 《世说新语》记载:“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悦。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贤嫒》第十九,(南朝宋)刘义庆着,(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1993年12月版,页696)
    2 《宋书·谢弘微传》,(梁)沈约著,《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宋蜀大字本(阙卷以元明递修本补),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缩印版,页436。
    3 《幽愤诗》,嵇康著,《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三,页15a。
    4 《南齐书》卷三十五《武陵昭王晔传》,(梁)萧子显著,《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宋蜀大字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页639。
    1 《诗品集注》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条,(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60。
    2 《中说》卷三,(隋)王通撰,《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页3a。
    3 《庐山记》卷二《叙山北篇》第二,(宋)陈舜俞撰,博古斋1922年影印本,页6a。
    4 《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曰:“谢灵运……诏于广州行弃市刑……时元嘉十年,四十九。”(《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宋蜀大字本、阙卷以元明递修本补,页462。按,下文关于谢灵运的事迹引《宋书》者,均用此《二十五史》(百衲本),页457—462,不再出注)据此推知其生年当为太元十年。另,灵运从兄谢瞻,据《宋书》卷五十六《谢瞻传》:“永初二年……遂卒,时年三十五。”(百衲本《二十五史》,页432)条推,当生于太元十二年(公元387),但是(一):《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五谢瞻《答灵运》诗“忽获愁霖唱”句李善注:“灵运《愁霖》诗序云:‘示从兄宣远。’”(二):《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五《于安成答灵运》诗题李善注曰:“谢灵运《赠宣远》序曰:‘从兄宣远,义熙十一年正月作守安成……’”,且该诗有“比景后鲜辉,方年一日长”句。由此数条可知谢瞻长于灵运。因此,前此推出灵运生于太元十年及谢瞻生于太元十二年,便有一误。存疑俟考。本文暂定灵运生于太元十年系从众家年谱、系年之说。
    5 《诗品集注》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条,页161。
    6 《杜明师考》,谢文学著,《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页60。
    7 《宋书·自序》,(梁)沈约著,《二十五史》(百衲本),页554。
    1 以上并据李雁先生《新订简明谢灵运年表》,《谢灵运研究·附录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页297—320。
    2 从众家年谱及系年所论。《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父:生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又《宋书·谢瞻传》载: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
    3 《异苑》,(刘宋)刘敬叔著,据《太平御览》(《四部丛刊》三编影印中华学艺社借照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东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卷三五零《兵部》八一《弹》所引转录,页7a。
    4 《法书要录》卷二,(唐)张彦远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版,页37。
    1 《全晋文》卷二十二《王羲之·杂帖》,(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1583。
    2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品藻第九》,页545。
    3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桓玄问刘太常”条余嘉锡先生笺疏曰:“案:灵运母盖即刘畅之女也。”页545。
    4 《王羲之书法与琅琊王氏研究》,王汝涛主编,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页209。
    5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上《方正》第五第五十七条,页331。
    6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上《方正》第五第五十七条,页331—332。
    7 《撰征赋》,《谢灵运集校注》,页370。
    8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上《识鉴》第七有一条载: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复云为名。”页405。
    1 《宋书·谢弘微传》,百衲本《二十五史》,页436。
    2 《宋书·刘敬宣传》,百衲本《二十五史》,页413。
    3 《标题补注蒙求》卷中《子建八斗》注,(唐)李翰撰,(宋)徐子光注,(明)顾起伦补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影印明万历元年刻本,补77—648。
    4 《高僧传》卷七《义解》四《僧苞传》,(梁)释慧皎撰,《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页369。无独有偶,据《魏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当时的高士孙登评嵇康也是“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从孙登与慧皎在异地异时对嵇康与灵运作出相同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出灵运身上与正始名士有着许多共同点。
    1 按,本文所引谢诗,均据明嘉靖黄省曾刻本和万历十一年沈启原刻本,若有关系到诗意理解的异文,将择《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影印上海涵芬楼藏宋刊本)、《艺文类聚》(中华书局影印南宋绍兴刊本,清华大学2003年11月影印《唐代四大类书》本)等较早的总集或类书作出参校说明。黄、沈二本未收之诗,将尽量从较早出现该诗的书中辑录,并作出说明。因此,若无异文,本文所引谢诗将不再出注。
    2 《谢灵运集校注》,(刘宋)谢灵运著,顾绍柏校注,台湾:里仁书局2004年4月版,页371。按,本文所引谢灵运其他体裁的作品,均据顾绍柏先生此书。以下不再出注。
    3 《晋书》卷七十九,(唐)房玄龄等著,《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宋本(阙卷以他宋本配补),页133。
    4 《南史》卷十九《谢灵运传》,(唐)李延寿著,《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元大德刊本,页937。
    1 《白氏长庆集》卷七《读谢灵运诗》,(唐)白居易撰,《四部丛刊》影印明本。
    2 转引自《谢灵运集校注》,页443。
    1 《宋书》卷六十《范泰传》,页441。
    2 《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页86。
    3 《全晋文》卷六十五,页1828。
    4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品藻》,页541。
    5 《宋书》卷九十三《周续之传》,531。
    6 《宋书》卷八十九《袁粲传》,页525。
    1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页159。
    2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页159。
    3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页160。
    4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版,页194。
    5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页101。
    1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上《雅量》,页375。
    2 《宋书》卷五十三《庾登之传》,页426。
    3 《诗品集注》,页216。
    4 《晏元献公类要》卷二十一《总叙文·名士之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影印清抄本,第160册,页42。
    5 《诗品集注》上,页155。
    6 《晋书》卷九十九,页100。
    1 《南史》,页935。
    2 《宋书》,页433。
    3 《宋书》卷四十三《檀道济传》,页402。
    1 《在怀县作诗》,(晋)潘岳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四,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页634。
    2 《南史》卷十九《谢灵运传》,页937。
    3 《崇有论》,《晋书》卷三十五《裴秀传》附《裴颁传》引。
    4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页85。
    5 同上,页86。
    6 同上,页88。
    7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任诞》,页749。
    1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任诞》,页730。
    2 《晋书》,页87。
    3 《搜神记》卷七,(晋)干宝撰,漆绪邦、张凡评注,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7月版,页173。
    4 《晋书》卷九十一《范宣传》。
    5 《宋书》卷七十三《颜延之传》,页476。
    1 《谢灵运集校注·文类》,顾绍柏校注,台湾:里仁书局2004年4月版,页408。
    1 同上,页425—426。
    2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竺道生·竺道生之顿悟义》,汤用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页466、468。
    3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竺道生·谢灵运述道生顿悟义》,页472。
    4 《谢灵运集校注·文类》(附)《王卫军重答书》,(宋)王弘著,页427。
    1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三章《佛教之南统·形神因果之辩论》,页301。
    2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竺道生·顿悟渐悟之争》,页443。
    3 俄藏敦煌(L.1452)本《文选》中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于题名下注引丘渊之(据《宋书》卷八十一《顾琛传》附丘渊之简介:渊之字思玄,吴兴乌程人也。太祖从高祖北伐,留彭城为冠军将军、徐州刺史,渊之为长史。太祖即位,以旧恩历显官,侍中、都官尚书、吴郡太守,卒于太常,追赠光禄大夫,页502)《新集录》曰:“……(灵运)曾谓孟顗云:‘君生天在运前:若作佛,在运后。’顗问何谓。运对曰:‘丈人蔬食好善,故生天在前;作佛须智慧,丈人故在运后。’”《敦煌吐鲁番本文选》,饶宗颐编,中华书局2000年5月版,页35。
    4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竺道生·竺道生在佛学上之地位》,页446。
    5 据《宋书》卷六十六《何尚之传》载:“孟顗,字彦重。……兄昶贵盛,顗不就征辟。昶死后,起家为东阳太守,遂历吴郡、会稽、丹阳三郡,侍中、仆射、太子詹事,复为会稽太守,卒官,赠左光禄大夫。子劭,尚太祖第十六女南郡公主,女适彭城王义康。”(百衲本《二十五史》,页456)灵运之所以会被出頠临川内史,正是孟顗向文帝表其“有异志”;在临川被告“率部众反叛”,文帝“爱其才,欲免官而已。彭城王义康坚执谓不宜恕。”(以上并见《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页462)可以说灵运之冒犯孟顗,实为不明智之举。
    6 《全晋文》卷六十五《嵇康传》,嵇喜传,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1828。
    1 《全晋文》卷四十八《养生论》,页1324。
    2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竺道生·竺道生之顿悟义》,页468。
    3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竺道生·竺道生之顿悟义》,页468。
    4 《玄意幽远:三世纪思想史的转折》,《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页339—340。
    1 《管锥编》一六八《全宋文》卷三一,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2版,页1291。
    2 《管锥编》一六八《全宋文》卷三一,页1291。
    3 按,灵运似乎特别喜欢“以一日为千载”这一表达获得知己时欣喜之情的方式,其《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末联便为“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此日即千年”即是“以一日为千载”。
    1 《太平广记》卷三一七《嵇康》,(宋)李防等编,中华书局1961年9月新1版,页2509—2510。
    2 按,“相与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能不帐然!”之语可能本于苏武《与李陵诗》之“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3 本文关于正始时期的划分采用罗宗强先生之定义,罗先生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页44)第二章《正始玄学与士人心态》中说到:“我们把何晏、王弼、夏侯玄与竹林七贤都看作一代士风的代表,而把正始时期的划分作了扩展。上限起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下限止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共三十一年。明帝太和六年……何晏、王弼、夏侯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王戎、皇甫谧、吕安等人相继出现。他们的心理状态、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生活方式,都与建安士人有很大差别。他们是正始玄风的创造者,是玄学的创立者。他们标志着思想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4 《正始玄学的影响及其评价问题》三《正始玄学对后代学风的影响》,《正始玄学》第十章,王葆弦著,齐鲁书社1987年版9月版,页429。
    1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赏誉》第八,页450。
    2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文学》第四,页212。
    3 《晋书》,页141。
    4 《晋书》,页151。
    5 《宋书》,页476。
    1 《宋书》卷七十三,页476。
    2 《宋书》卷六十一《武三王·庐陵孝献王义真》。
    3 《宋书》,页429。
    4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雷次宗传》(页533)载:“元嘉十五年,(文帝)徵次宗至京师,开(儒学——笔者)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颖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车驾数幸次宗学馆,资给甚厚。”文帝立四学,玄学乃其中之一。
    1 《宋书》,页446。
    2 《宋书》,页525。
    3 《宋书》,页531。
    4 《宋书》,页451。
    1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文学》,页262。
    2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第六章《晋宋之际诗歌的因与革》第一节《士林分化、学风转变与文学的兴起》,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页322—323。
    3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第六章《晋宋之际诗歌的因与革》第三节《晋宋之际的文学思想》,页347。
    1 《全宋文》卷三十六,(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2637。
    2 《玉髂生诗集笺注》卷三《可叹》,(唐)李商隐著,(清)冯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页581。
    3 《宣和书谱》卷十三《章草·消息帖》,(宋)轶名著,顾逸点校,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10月版,页102。
    1 《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二,页13a。
    2 《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王粲传》,(晋)陈寿著,《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宋绍熙刊本(阙卷以元覆宋本配补),页1089。
    3 《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三《杜袭传》,页1098。
    4 《典略》,(三国魏)曹丕著,《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辑自李翰《蒙求》自注中,(清)王仁俊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页202。
    5 《全三国文》卷四十三《王繁阮陈略传论》,(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1297。
    1 《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宋)刘克庄著,王秀梅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版,页5。
    1 《文心雕龙注》卷二《明诗》,(梁)刘勰著,范文澜注,《范文澜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页59。
    2 《文心雕龙注》卷十《才略》,页610。
    3 《答湘东王和受试诗书》,(梁)简文帝,《艺文类聚》卷七十七,
    4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校记》,《论学杂著》,蒋天枢先生著,中洲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页38.
    1 《论学杂著》,页43。
    2 《晋书》,页67。
    3 《论学杂著》,页48。
    4 《论学杂著》,页48。
    5 《论学杂著》,页48.
    6 《三国志·魏书》卷十九《陈思王植传》,页1085。
    7 《论学杂著》,页49。
    8 《论学杂著》,页48—49。
    9 《论学杂著》,页51。
    1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页47b。
    1 从众家年谱及系年所论。《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父:生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又《宋书·谢瞻传》:灵运父瑍,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
    1 见《晋书·谢玄传》。
    2 《金明馆丛稿初编》,页15—19。
    3 在南朝典籍中,“刘遐”与“刘瑕”已混用,据其兄名“璞”来看,其初当以“瑕”为正。
    4 见《晋书·王羲之传》。
    5 《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一《洞仙传·杜爵》,(宋)张君房撰,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页2424。
    1 《南齐书·孔稚珪传》:孔稚珪……父灵产……有隐遁之怀,于禹井山立馆,事道精笃。吉日于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沱,东出钱塘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北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
    2 《金明馆丛稿初编》,页8。按,关于灵运寄养钱塘杜治一事,《晏元献公类要》卷一《两浙路·杭》“梦谢亭”条也记载此事,但文字与《诗品》异,更具道教色彩。该条谓“按,谢灵运,晋时会稽人也。世不宜有自恩,乃于钱塘杜明师舍寄养。明师夜梦东南有贤人相访。乃晓,灵运至。故有梦谢亭。”(《晏元献公类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影清抄本,页183)。“世不宜有子恩”之类说法纯属道教方术家之言。本文引此,以各参考。
    3 《晋书》卷八十,页133。
    1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一八《谢琉墓志》,罗新、叶炜著,页37,中华书局2005年3月版。
    2 关于杜明师其人,有说是杜炅字子恭、有说是杜昺字叔恭,等等。谢文学先生撰有专文予以考证,谢先生的结论是:“杜昺、杜炅、杜叔恭、杜子恭、杜恭当为一人,就是《异苑》中所说的杜明师。”(《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页60)本文暂不管谢先生的结论是否成立,即不管杜明师究为杜昺抑或是杜炅,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此人定是其时东南一带极有影响的一位天师道传奇人物。
    3 《诗品集注》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页161。
    4 《诗品谢灵运条逸话考》,载中国艺文研究会《学林》第十一号,1988年11月10日,转引自曹旭《诗品集注》卷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页170。
    5 《庐山记》卷二《叙山北篇》第二,(宋)陈舜俞撰,博古斋1922年影印本,页6a。
    6 《世说新语笺疏》卷下之下《轻诋》第二十六,页845。
    7 参看叶瑛先生《谢灵运年谱》及杨勇先生《谢灵运年谱》,《谢灵运年谱汇编》,陈祖美编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页2、64。
    1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三章《佛教之南统·谢灵运》,页309。
    2 《谢灵运年谱汇编》,陈祖美编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页21。
    3 《谢灵运年谱汇编》,页40。
    4 《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页154。
    5 《谢灵运集校注》,页554。
    6 《谢灵运研究》“附录一”,李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页303。
    7 《谢灵运研究》第二章《思想性格述论》第三节《佛学因缘》,页104。
    1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一章《释慧远》,页252。
    2 《山居赋》“见柱下之经二,睹濠上之篇七”二句自注。
    3 《广弘明集》卷二十三,《唐》释道宣撰,《四部丛刊》影印明本。
    4 《六臣注文选》卷四十六该旬李善注:“《礼记》曰:人生二十曰弱冠。”页33a。
    5 《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页355。
    6 《云笈七签》卷三十七,(宋)张君房撰,《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道藏本。
    7 《云笈七签》卷三十八,
    1 《谢灵运集校注·文类》,页393。
    2 《谢灵运集校注·文类》,页389。
    3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三章《佛教之南统·谢灵运》,页308。
    4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页311。
    5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页311。
    6 叶笑雪《谢灵运传》,《谢灵运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页188。
    7 叶笑雪先生在《谢灵运传》中指出:“道家思想对灵运思想的影响是极深的,灵运的整个世界观中道家思想的成分,它的比重可能大于儒、佛二家的思想。”《谢灵运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页188。
    1 《类要》卷一《两浙路·明》,页19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抄本。
    2 《鲁迅全集》第十卷《古籍序跋集·夏侯曾先〈会稽地志〉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页44。
    1 《道藏源流考·三洞四辅经之渊源及传授》之《三洞》及《大洞真经》,陈国符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页1、2、17。
    2 《真诰叙录》卷五《甄命授》第一,(梁)陶宏景著,《道藏》本,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3月据涵芬楼影印本影印,第20册520页。
    3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山居赋》校记①:“此赋大约作于元嘉元年(公元四二四年)下半年至次年上半年这段时间。”页466。
    4 若此经乃王灵期伪造之《上清经》中一部,其出世当是晋末。因王灵期伪造《上清经》乃晋末之事。《真诰叙录》云:“伏寻上清真经(《大洞真经》为其首经——笔者按)出世之源,始于晋惠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弟三息上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掾于宅治写修用,以泰和五年隐化。长史以泰元元年又去。掾子黄民,时年十七,乃收集所写经符秘箓歴岁……元兴三年,京畿纷乱,黄民乃奉经入剡,为东阐马朗家所供养……钱塘杜道鞠,道业富盛,数相招致,于时诸人并未知寻阅经法,止禀奉而已。至义熙中,鲁国孔然崇信道教,为晋安太守,罢职,还至钱塘……闻有许郎先人得道,经书具存。乃往诣许,许不与相见,孔膝行稽颡,积有旬月,兼献奉殷勤,用情甚至,许不获已,始乃传之。孔令令晋安郡吏王兴缮写。孔还都,唯宝录而已,竟未修用。元嘉中,复为广州刺史,及亡后,其子熙先、休先才学敏赡,窃取看览,见《大洞真经》说云‘诵之万遍则能得仙’,大致讥诮,殊谓不然,以为仙道必须丹药炼形乃可超举,岂有空积声咏以致羽服,兼有诸道人助毁其法,或谓不宜蓄此,因一时焚荡,无复孑遗。王兴先为孔写,辄复私缮一通,后将还东修学,始济浙江,便遇风沦漂,唯有黄庭一篇得存……于是孔、王所写真经二本,前后皆灭,遂不行世.复有王灵期者,才思绮拔,志规敷道,见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深所忿嫉,于是诣许丞,求受上经。丞不相允,王冻露霜雪,几至性命。许感其诚到,遂复授之。王得经欣跃,退还寻究,知至法不可宣行,要言难以显泄。乃窃加损益,盛其藻丽,依王、魏诸传题目,张开造制,以备其录。”由此可知,王灵期之伪造上清经在义熙中许黄民传经于孔默之后。若此《大洞真经》为杨、许所传之经,于元嘉元年前后当仍属秘本(见《道藏源流考·三洞四辅经之渊源及传授》之《大洞真经》及《真诰叙录》,页17—25)。
    5 《道藏源流考·三洞四辅经之渊源及传授》之《三洞四辅经之孳乳及道藏分部法》云:“道士之于其书,素所珍秘,传授亦郑重其事。故《抱朴子勤求篇》云:‘抱朴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故歃血誓盟乃传。传非其人,戒在天罚。先师不敢以轻行授人,须人求之至勤者,尤当拣选至情者,乃教之。’”页101—102。
    1 《补全唐诗拾遗》,王重民辑录,刘惰业整理,陈尚君校订,《全唐诗补编》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页55。
    2 《补全唐诗拾遗》,页60。
    3 王弘之,据《建康实录》卷十四载:“王弘之字方平……少孤,从叔献之重焉。”((唐)许嵩著,孟昭庚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页390)众所周知,王献之笃信天师道,王弘之既是他的从侄,又被他器重,那么出身琅邪天师道世家的王弘之与天师道的关系当也不浅。孔淳之,《宋书》卷九十三载:“孔淳之,弟默之……子熙先。”据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会稽孔氏乃天师道世家,孔默之与其子孔熙先之信道更是有迹可查(《金明馆丛稿初编》,台湾里仁书局1981年3月版,页21—25),那么孔淳之与天师道之关系应该也不浅。
    1 按,王北中郎,即王坦之,字文度,与谢安同时。
    2 按,林公,即支遁。
    3 《世说新语笺疏》卷下之下《轻诋》第二十六,页845。
    4 据顾绍柏先生考证,“此诗作于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春赴临川郡途中”(P278)
    1 灵运《山居赋》有“贱物重己,弃世希灵”等句子。《文选》卷二十三嵇康《幽愤诗》说道自己:“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灵运“贱物重己”等思想当从嵇康来。
    2 《说诗晬语》卷上,(清)沈德潜著,《清诗话》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4册652页。
    1 《文学理论》第三部《文学的外部研究》第十章《文学和思想》,(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页138。
    2 《赵昌平自选集·前言》,赵昌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页7。
    1 《中说》卷三,页3a。
    2 此诗《序》黄省曾本无,现据《六臣注文选》卷十九该诗李善注文补,页25b。
    1 《六臣注文选》卷二二,页9b。
    2 《谢灵运诗选》,页85。
    1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页30a—33a。
    2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页37。
    3 《六臣主文选》卷二十,页38a.
    4 《谢灵运集校注》,页78。
    5 《曹植集校注》卷三,页468。
    1 《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卷第三编《中世文学·拓展期》第三章《南朝的美文学》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页473。
    2 《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赵昌平著,《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页309。
    3 《赵昌平自选集·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页309。
    4 《赵昌平自选集·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页309。
    1 《尔雅校笺》卷中《释地》,周祖谟校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版,页92。
    2 《赵昌平自选集·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页315。
    1 《谢朓诗的抒情》,兴膳宏著,彭恩华译,岳麓书社1986年6月版,页86。
    2 《通向山水诗的契机——以谢灵运为论》,(日)志村良治撰,宋红译,《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页46。
    3 《谢灵运研究》第四章《山水诗解读》第三节《意象特征与风格境界》1《意象特征》,李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页257。
    4 《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一,(元)方回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姜斋诗话》卷一《诗经》,(清)王夫之著,夷之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6月版,页140。
    6 《姜斋诗话》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页154。
    7 《古诗评选》卷五《登上戍石鼓山诗》,王夫之著,《船山遗书》本,太平洋书店1935年铅印,页5a。
    1 《王维与山水诗由主玄趣向主禅趣的转化》三《玄禅之辨二——玄禅山林意识辨》,赵昌平著,《赵昌平自选集》,1997年9月版,页119.
    2 此诗据万历沈启原刻本录。
    3 按,《诗·豳风·七月》有“九月授衣”,灵运既说“授衣尚未至”,那就是尚未到九月。
    1 《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七《宋》二《谢灵运·〈游南亭〉》,(清)陈祚明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刻本(P142)。
    1 《道教与中国文化》下编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典文学》,葛兆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页373。
    2 《道教与中国文化》,页374。
    3 《道教与中国文化》,页376—377。
    4 《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卷第三编《中世文学·拓展期》第三章《南朝的美文学》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页477。
    1 见《谢灵运研究论集》页170,葛晓音编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2 《谢灵运研究》第四章《山水诗解读》第一节《中国诗赋中早期的山水描写》,,页212。
    3 《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卷第三编《中世文学·拓展期》第三章《南朝的美文学》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页474。
    4 《文选》赋中有“纪行”类及“游览”类。“纪行”类收录了班超《北征赋》、曹大家《东征赋》、潘岳《西征赋》;“游览”类收录有王粲《登楼赋》、孙绰《游天台山赋》、鲍照《芜城赋》。
    5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第一章《魏晋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第三节《赋与自然》,(日本)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页138。
    6 《中国游记文学史》认为,“纪行赋滥觞于屈原《哀郢》、《涉江》,至西汉末刘歆《遂初赋》,业已初具规模;东汉时纪行赋大量涌现,像班彪《北征赋》等纪行、写景、抒情的艺术结合渐趋圆融自然。降至魏晋南北朝,随着自然审美认识的深化和放游山水之风的盛行,山水自然开始作为审美对象大量进入文学作品,纪行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气象,写景、记游的成分明显增多,向赋体游记的方向靠拢。”该书第一章《魏晋 游记文学的正式诞生》二《初期游记文体之一:赋》,梅新林、俞樟华主编,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页37。
    1 《全晋文》卷九十六,(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2010。
    2 《中国游记文学史》第一章《魏晋游记文学的正式诞生》三《初期游记文体之一:赋》,38—39。
    1 《谢灵运研究论集》,葛晓音编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页156—172。
    1 转引自《管锥编》一六八《全宋文卷三一》,页1285。
    2 《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周勋初著,《谢灵运研究论集》,葛晓音编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页162。
    3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李善注曰:《宋书·七志》曰:“谢瞻,字宣远,陈郡人也。幼能属文……高祖游戏马台,命僚佐赋诗,瞻之所作冠于一时。”页26。
    1 《诗品集注·序》,(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页28。
    2 《诗品集注》,页160—161。
    3 《诗品集注》,页270。
    4 《昭昧詹言》卷五《大谢》,(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版,页126。
    5 《诗薮内编》卷一《古体》上《杂言》,(明)胡应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新1版,页1.
    6 《谢灵运文学》,叶瑛著,《学衡》,1924年第33期,页10—12。
    1 《梁书》卷四九《庾肩吾传》,页786。
    2 《隋书·经籍志》,(唐)魏征等著,《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元大德刊本。
    3 《诗式校注》卷一《文章宗旨》,(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页118—119。
    4 《元氏长庆集》卷五六,(唐)元稹著,《四部丛刊》影明嘉靖刊本。
    5 《白氏长庆集》卷七,(唐)白居易著,《四部丛刊》影明本。
    6 《沧浪诗话校释·诗评》,(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页153。
    7 《谢康乐集题辞》,(明)张溥著,《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影印光绪五年信述堂刊本,第3册321页。
    8 《岘傭说诗》,(清)施补华著,《清诗话》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据民国铅印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册548页。
    9 《昭昧詹言》卷一《通论五古》,页33。
    1 《谢灵运文学》,叶瑛著,《学衡》,1924年第33期,页12。
    2 《楚辞补注·九歌章句·少司命》,(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10月版,页73。
    3 《楚辞补注·九歌章句·湘夫人》,页65。
    1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页10。
    2 《全唐诗》卷八十一,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页876。
    3 《全唐诗》卷四十七,页569。
    1 《六臣注文选》卷十九,页25a。
    2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页10a。
    3 《楚辞补注·七谏章句》第十三,页256。
    4 《诗品集注》上《魏陈思王植诗》,页97。
    5 《诗品集注》上《魏文选刘桢诗》,页110。
    1 据《汉语大词典》,“临”有“由上看下,居高面低”意。因此,“临回江”含有居高临江意。
    2 《六臣注文选》卷二六刘良注以为,“筑观基曾巅”意为“筑观于高山之巅。”页32b。
    3 “颐”,其意似由“颐令”、“颐指”、“颐旨”之“颐”意来,据《汉语大词典》,此诸词均指“以下巴的动向示意而指挥人”。“阿”,曲从意。“颐阿”指曲从于别人的颐指。“何端”,何故意。
    1 《诗品集注》,页102。
    2 《诗品集注》,页104。
    3 《乐府诗集》卷三十,(宋)郭茂倩辑,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6月版,页5a。
    1 《曹植集校注》卷三,页412。
    2 《曹植集校注》卷三,页433。
    3 《曹植集校注》卷一,页65。
    4 《曹植集校注》卷三,页387。
    5 《曹植集校注》卷三,页383。
    1 《曹植集校注》卷二,页311。
    2 《曹植集校注》卷二,页313。
    3 《曹植集校注》卷二,页314—315。
    4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页371。
    5 《庄子集解》卷五《山木》,(战国)庄周著,(清)王先谦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页171。
    1 《六臣注文选》卷二二,页409。
    2 《六臣注文选》卷二二,页409。
    3 袁枚《随园诗话》(顾学颉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2版,页21)卷一称:“《文选》诗:‘挂席拾海月。’妙在‘海月’之不可拾也;注《选》者、必以‘海月’为蚌、之类,则作此诗者不过一摸蚌翁耳!”袁枚之误会虽然显而易见,钱钟书先生论道:“李善注云:“扬帆”、“挂席”一事也’;则‘采石华’与‘拾海月’亦二事之并行一贯者。袁氏意中当有李白采石江中捉月事及严羽‘镜花水月不可凑泊’等语,遂不顾上下句之对当,遽以此意嫁之于谢诗。”(《管锥编》一五零《全晋文卷一二○》,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页1235)但是,袁氏之误解其很大的原因是有谢诗本身形式上的特点带来的。
    4 《六臣注文选》卷二二,页409。
    5 《六臣注文选》卷二二《游赤石进帆海》诗李周翰注,页409。
    6 《庄子集解》卷五《山木》郭象注,《四部丛刊》影印明世德堂刊本,页169。
    1 《南华真经》卷五《山木》.
    2 《庄子集解》卷八《让王》,页256—257。
    3 《南华真经》卷九《让王》郭象注。
    4 《六臣注文选》卷二二《游赤石进帆海》诗张铣注,页409。
    5 《文心雕龙注》卷九《明诗》,(梁)刘勰著,范文澜注,《范文澜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页151。
    1 《文心雕龙》卷九《时序》,页587。
    2 《南齐书》卷五十二《文学列传》,页673。
    3 《沧浪诗话校释·诗评》,页151。
    4 并见《诗品集注》上《序》,页24、28。
    5 《六臣注文选·序》,页1b。
    1 同上,页28。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页370—371。
    1 《诗品集注》上《魏陈思王植诗》,页102。
    2 《诗品集注》,页136—137。
    1 《曹植集校注》卷一,页49。
    2 《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宋)刘克庄著,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版,页5。
    3 《六臣主文选》卷三十,页47。
    1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页686。
    2 《乐府诗集》卷三十,(宋)郭茂倩著,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6月影印宋本(配元刊本或旧钞本),5a。
    1 以上三首均录自《乐府诗集》卷三十,页5—6。
    2 《曹植集校注》卷三,页484—485。
    3 《曹植集校注》卷三,页413。
    1 《南史》卷三四《颜延之传》。
    2 《诗品集注·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页160—161。
    3 《诗品集注》,页160—161。
    4 《与湘东王书》,(梁)萧纲著,《梁书》卷四十九《庾肩吾传》。
    5 《诗式校注》卷一,页118。
    6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版,页11。
    7 《沧浪诗话校释·诗辨》,页12。
    8 《诗评》,(宋)敖陶孙著,《丛书集成新编》本,第79册28页。
    9 《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一,(元)方回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艺苑卮言》卷三,(明)王世贞著,《历代诗话续编》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3册381页。
    11 《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七《宋》二《谢灵运》题名下评,(清)陈祚明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刻本(P137)。
    12 《说诗晬语》卷上,(清)沈德潜著,《清诗话》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4册652页。
    1 《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赵昌平自选集》,赵昌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页312。
    1 《文心雕龙注》卷六,《范文澜全集》第5卷,页438。
    2 《与李空同论诗书》,(明)何景明著,《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页239.
    3 《诗薮内编》卷一《古体》上《杂言》,(明)胡应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新1版,页1。
    4 《意兴、意象、意脉》二《中文意象概念的初步比较》,赵昌平著,《赵昌平自选集》,页280。
    5 《诗品集注》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页162。
    6 同上,页277
    1 按,嘉靖黄省曾本《谢灵运诗集》此题作《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一首》,今据《文选》卷二十五将题目补全。本文他处用例均同此,不再一一出注。
    1 《谢灵运研究》第四章《山水诗解读》第三节《意象特征与风格境界》1《意象特征》,李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页257。
    2 《诗品集注》卷中,页284。
    3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页165—166。
    1 《李太白全集》卷十一《古近体诗·赠》,(唐)李白著,(清)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页587。
    2(《诗人玉屑》卷一《吴思道学诗》,(宋)魏庆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8月版,页8。
    3 《王直方诗话》,(宋)王直方著,《宋诗话辑佚》卷上,郭绍虞辑,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页26。
    4 《滹南诗话》卷一,(金)王若虚著,《历代诗话续编》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3册611页。
    5 《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四溟诗话》卷二,(明)谢榛著,宛平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6月版,页46。
    7 《艺苑卮言》卷三,《历代诗话统编》第3册382页。
    1 《诗薮》外编卷二《六朝》,页149。
    2 《诗品集注》中《宋法曹参加谢惠连诗》,页289。
    3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登池上楼》李善注,页11b。
    4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登池上楼》李善注,页12a。
    1 《古诗评选》卷五,(清)王夫之著,《船山遗书》本,太平洋书店1935年铅印本,页5a。
    2 《昭昧詹言》卷五《登江中孤屿》,页146.
    3 《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七《宋》二《谢灵运》题名下总评,(清)陈祚明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刻本。
    4 《说诗晬语》卷上,(清)沈德潜著,《清诗话》本。《历代诗话统编》第4册653页。
    1 《诗品集注》,页216。
    2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页29b。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四,页1193。
    4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五,页2532。
    1 《李太白全集》卷十五《古近体诗·留别》,(唐)李白著,(清)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7月版,页734。
    2 《全唐诗》卷一九九,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页2050。
    3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页42。
    4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页44b。
    5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页45b。
    6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五,页37a。
    1 按,《艺文类聚》卷七十六《内典上·内典》此题作《过瞿溪石室饭僧诗》。
    1 《昭昧詹言》卷五,页134。
    2 《诗品集注》,页28。
    3 《与湘東王书》,(梁)萧纲著,《梁书》卷四十九《庾肩吾传》。
    4 《江西诗派小序·二谢》,(宋)刘克庄著,《历代诗话续编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册582页。
    5 《昭昧詹言》卷五,页138。
    1 《昭昧詹言》卷五,页136。
    2 《文心雕龙注》卷十《物色》,《范文澜全集》第5卷页606。
    3 《文心雕龙注》卷十《物色》,《范文澜全集》第5卷页608。
    4 《文心雕龙今译·物色》,周振甫著,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页413。
    5 关于此诗作年,黄节先生考证道:“《文选》五臣注,张铣、吕向皆以为从宋高祖登北固山而作。刘履《补注》从之。考高祖在位三年,史未书游京口事。《宋书·文帝纪》:元嘉四年幸丹徒,谒京陵。此诗盖灵运为秘书监时,从游应诏之作。”(黄节先生注《谢康乐诗注·补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3月版,页119)。另叶笑雪先生《谢灵运诗选》此诗注中也认为:“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二月间,刘义隆幸丹徒(镇江),登北固。这时灵运做侍中的官,随刘义隆游幸,此诗为应诏之作。”(叶笑雪先生《谢灵运诗选》,古典文学 出版社1957年12月,页84)。本文从黄、叶之说。
    1 《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卷第三章《南朝的美文学》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页477,上海文艺出版社。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六,页1614。
    3 黄节先生《谢康乐诗注》考证道:“沈约《宋书》本传,灵运上表陈疾,上赐假东归,入东道路,当是东归时作,”页68。
    1 《逸周书集训校释》卷六,(清)朱右曾撰,世界书局影印《皇清经解续编》卷千三十三,页140。
    2 《曹植集校注》卷一,页42。
    3 《说诗晬语》卷下,《历代诗话统编》第4册690—691。
    1 《通向山水诗的契机——以谢灵运为论》,(日)志村良治撰,宋红译,《日韩谢灵运研究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页52—55页。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页746—747。
    3 同上卷十一,页865—866。
    4 同上卷十二,页873—874。
    5 同上卷十三,页901。
    6 同上卷十四,页933—934。
    1 《略论谢灵运对于山水诗的贡献》,张明非著,《谢灵运研究论集》,葛晓音编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页132—133。
    2 《六臣注文选》卷二,页15a。
    3 《六臣注文选》卷三,页2b。
    4 《六臣注文选》卷四,页19b。
    5 《六臣注文选》卷四,页24b。
    6 《唐诗的魅力·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3.4《拟人化》,(美)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译,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9年版,页102。
    1 《唐诗的魅力·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3.3《动态特征》3.3.1《引申的用法和新颖的观察》,页88。
    2 《文选索引》,(日)斯波六郎著,李庆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版,页1093—1094。
    3 《六臣注文选》卷四,页22b。
    4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页38a。
    5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一,页28b。
    6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页16a。
    1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六,页5b。
    2 《六臣主文选》卷三十七,页38b。
    3 《六臣注文选》卷四十六,页25b。
    4 《六臣主文选》卷一三,页3a。
    5 缟,嘉靖黄省曾本《谢灵运诗集》、《广文选》、《古诗纪》均作“皓”,《艺文类聚》、宋林表民辑《天台前集别编》、沈启原刻本《谢康乐集》等均作“缟”,今从后者。
    6 关于“紫(?)”一词,历来的注释者均存在误解,如黄节先生曰:“(?),芷也。《说文》,楚谓之蒿,齐谓之苣,晋谓之小(?)。”(《谢康乐诗注》卷二,页50)叶笑雪先生的注释基本同于黄节先生。顾绍柏先生注曰:“紫(?),(?)叶初生,其色紫,故云紫(?)。(?),香草名,即白芷,一名茝。……《说文》:‘(?),楚谓之蒿,晋谓之(?),齐谓之茝’。”(《谢灵运集校注》页101)可见,几家均释“紫(?)”为香草一类的植物,但实际上它是动物。《本草纲目》卷四十六载:“石蜐,释名紫jie、紫(?)、龟脚。(集解)时珍曰:‘石蜐生东南海中,石上蚌蛤之属,形如龟脚,亦有爪,状壳如蟹螯,其色紫,可食。《真腊记》云:“有长八九寸者”。江淹《石蜐赋》云亦有足翼,得春雨则生花。故郭璞《赋》云“石蜐应节而扬葩”。”是知灵运此联中与“白 华”相对者乃是动物,而非植物。
    1 《六臣注文选》卷十九,页9a。
    2 《六臣注文选》卷十五,页19a。
    3 《文选》九处句子,其中一处是灵运之后的作家所写,因此不录;其他八处分别为潘岳《藉田赋》“飞青缟于震允”、司马相如《子虚赋》“被阿緆,揄纻缟”、谢惠连《雪赋》“眄隰则万顷同缟”、曹植《杂诗》“绮缟何缤纷”、宋玉《招魂》“纂组绮缟”、李斯《上秦始皇书》“阿缟之衣”、陈琳《为曹洪与魏文书》“奔兕之触鲁缟”、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三军缟素”。
    4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页734。
    5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六,页34b。
    1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六,页40b。
    2 《宋书》本传,《二十五史》(百衲本),页461。
    3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页18a。
    1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六,页33b。
    2 《六臣注文选》卷十七,页26b。
    3 《六臣注文选》卷二,6a。
    4 《律诗的美学》,(美)高友工著,黄宝华译,《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美)倪豪士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页39。
    1 《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卷第三编《中世文学·拓展期》第二章《魏晋文学》第三节《东晋诗文与陶渊明》,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页459。
    2 同上第三章《南朝的美文学》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页477。
    3 《中国文学史新著》,页477。
    1 《谢灵运诗集校注》,页247。
    2 《谢灵运诗集校注》,页247。
    3 《诗品集注》,页36。
    4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六,页40b。
    1 《修辞学发凡》第八篇《积极修辞》四《倒装》,陈望道著,《民国丛书》二编影印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页284。
    2 按,由于本节论述所针对谢诗基本限于《文选》所收四十首,因此,本节所引谢诗文字均据《六臣注文选》。除引述六臣注解者出注外,录引诗篇正文文字者概不出注。
    3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页45b。
    1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页10a。
    2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页11a。
    3 《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卷第三编《中世文学·拓展期》第三章《南朝的美文学》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页477。
    4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五,页35b。
    5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五,页36a。
    6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六,页34。
    1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六,页38b—39a。
    2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页7b。
    3 《杜诗镜铨》卷十三《秋兴》第八首,(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页648。
    4 《昭昧詹言》卷五《大谢》,页133。
    5 《沧浪诗话校释·诗评》,页158。
    1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页239。
    2 《四溟诗话》卷一,(明)谢榛著,宛平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6月版,页27。
    3 《诗镜总论》,(明)陆时雍著,《历代诗话续编》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3册915页。
    4 《艺苑卮言》卷三,《历代诗话统编》第3册383、387页。
    5 《艺苑卮言》卷四,第3册398、399。
    6 《读书后》卷三,粱溪顾氏校刊本。
    7 《诗薮内编》卷二《古体》中《五言》。
    1 《乐府诗集》卷三十,(宋)郭茂倩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6月影印宋刊本,页3b—4a。
    2 《乐府诗集》卷三十,页3b。
    3 《乐府诗集》卷三十,页3b。
    4 《乐府诗集》卷三十,页2b。
    5 《律诗的美学》,《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页39。
    1 《乐府诗集》卷六十四《会吟行》“解题”,9b。
    2 《乐府诗集》卷六十四,9b。
    3 《乐府诗集》卷六十四,9b。
    1 《律诗的美学》,《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页40。
    2 《晋书》,页94。
    1 《晋书》,页137。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页733。
    3 《文镜秘府论》东卷《论对》,(日本)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页222。
    1 《南史》卷十四《南平穆王铄传》,页922。
    2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8a。
    3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页8b。
    1 《诗格》卷上《论文意》,(唐)王昌龄著,《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据唐释空海《文镜秘府论》引用辑录本,张伯伟撰,凤凰出版社2002年4月版,页166。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页434、435。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四,页633、637。
    4 同上卷五,页653。
    5 同上卷七,页745、746。
    6 同上卷八,页772。
    7 同上卷十一,页858。
    8 同上卷十二,页873。
    9 同上卷十五,页944。
    10 《唐诗的魅力——诗语的结构主义批评》二《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3《动词和动态意象》3.3《动态特征》,页86。
    1 《唐诗的魅力》,页86。
    2 《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上《言语》第二,页130—131。
    3 之所以限作“非单纯咏物性的五言诗”,因“单纯咏物性的五言诗”由于专门咏物,它还可以在诗歌的其他篇幅中对某一物象的其他特点予以描绘,而“非单纯性咏物性的五言诗”则不太可能花大量篇幅集中于某一物象的描绘。
    4 《诗品集注》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页160。
    1 《谢诗用典之探析》,(韩国)李光哲著,《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宋红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页202。
    2 《谢诗用典之探析》,《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页209。
    3 《谢诗用典之探析》,《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页210。
    1 《谢诗用典之探析》,《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页211—212。
    2 《文心雕龙注》卷八《事类》,《范文澜全集》第5卷页538。
    3 《谢诗用典之探析》,《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页193—194。
    1 《艺文类聚》卷五十六《杂文部·赋》,(唐)欧阳询等编,《唐代四大类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缩印中华书局1955年影南宋绍兴刊本。
    2 《谢诗用典之探析》,页196。
    1 《六臣注文选》卷十九,15b。
    2 《六臣注文选》卷十二,10a。
    1 《谢灵运研究》第四章《山水诗解读》第四节《独特的语言》3《深奥生新的用典》,页284。
    2 《诗议·论文意》,(唐)释皎然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页206—207。
    1 《诗式·语似用事义非用事》,《唐》释皎然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页231。
    2 《诗式·语似用事义非用事》,《唐》释皎然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页231。
    3 《诗式·语似用事义非用事》,《唐》释皎然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页231。
    4 《诗式·用事》,《唐》释皎然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页230。
    5 《谢诗用典之探析》,页202。
    1 《诗品集注》中《序》,页174—181。
    2 《诗品集注》,页176—179。
    3 转引自《诗品集注中》“校异”,页181。
    1 《宋书》,页468。
    2 《南史》卷十一《后妃》上《孝武宣贵妃传》,页915。
    1 《南史》,页938。
    2 《六臣注文选》卷五十七,页27b—28a。
    3 《诗品集注》,页270。
    4 《南史》卷三十四,页971。
    1 《谢灵运集校注》,页234。
    2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题李善注,页19a。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五,页1230。
    1 《颜诗用典与诗的律化》,谌东飚撰,《求索》1994年第6期,页95。
    2 《颜诗用典与诗的律化》,《求索》1994年第6期,页95。
    1 按,以上并据《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五(页36a)、卷二十六34a、35a。
    2 《昭昧詹言》卷五《大谢》,页146。
    3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页187。
    4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页187。
    5 《谢灵运集校注》该诗注8,页120。
    1 《南华真经》卷九郭象注,《四部丛刊》影印明世德堂本。
    2 《昭昧詹言》卷五《大谢》,页132。。
    1 《艺圃撷余》,(明)王世懋著,《历代诗话》本,(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清乾隆刻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1册501页。
    2(清)刘大勤《师友诗传续录》,《清诗话》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本影印民国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4册194页。
    1 《昭昧詹言》卷五《大谢》,页132。
    2 《昭昧詹言》,页133。
    3 《昭昧詹言》,页135。
    4 《昭昧詹言》卷六《鲍明远》,页168。
    5 《谢灵运集校注》,页175。
    1 按,此下《文选注》并据《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
    2 《昭昧詹言》卷五《大谢》,页151。
    1 《六臣注文选》卷十一,页7b—8a。
    2 《六臣注文选》卷四。页21a。
    3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三,页3a。
    4 《六臣注文选》卷四,页18b—21a。
    1 《谢灵运诗集校注》,页268。
    2 《升庵诗话》卷十一,(明)杨慎著,《历代诗话续编》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3册232页。按,杨慎谓“晓闻”,与“早闻”虽仅一字之差,但在此二联的诗意理解中是一关键字,因此有必要予以辨正。除杨慎所说作“朝”外,笔者所见各种版本此字均作“早”,其中包括宋本六臣注《文选》、嘉靖皇省曾刻本《谢灵运诗集》、《栝苍金石志》(清李遇荪撰,《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清同治十三年重刻本)所录本(据该志所录王芝庭按语,此刻石最晚出现于“唐时”)等较早的版本。因此,杨慎之说不知据何本,今不从。
    1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三,页5b。
    2 同上,页28a。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页371。
    4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页655。
    1 《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赵昌平自选集》,页313。
    2 《姜斋诗话》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清)王夫之著,夷之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6月版,页146。
    3 《昭昧詹言》卷五《大谢》,页127、130。
    4 《昭味詹言》卷五《大谢》,页126。
    1 《诗镜总论》,(明)陆时雍著,《历代诗话续编》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3册915页。
    2 《古诗评选》卷五,(清)王夫之著,《船山遗书》本,太平洋书店1935年铅印本,页5a。
    3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分题中古文学为“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魏晋文学之变迁”、“宋齐梁陈文学概略”,《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先生、骆玉明先生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三编《中世文学·拓展期》也将中世文学分为“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魏晋文学”、“南朝的美文学”三期。由此可知,许多研究者都将刘宋开始的文学作为与魏晋文学有着本质区别、并需要将其作为不同期的文学来对待的。
    1 《标题补注蒙求》,(唐)李翰著,(宋)徐子光注,(明)顾起伦补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影印明万历元年刻本,补77—648。
    2 《谢灵运集校注》,(刘宋)谢灵运著,顾绍柏校注,台湾:里仁书局2004年4月版,页229。
    1 《读谢康乐诗札记》,萧涤非著,《谢灵运研究论集》,葛晓音编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页10。
    2 《曹植集校注》卷一,(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页33—34。
    1 《曹植集校注》卷二,页294—300。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四,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页636。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四,页637。
    1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四,页1193。
    1 《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赵昌平自选集》,赵昌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页317。
    2 《南史》卷十九《谢瞻传》,页935。
    1 《诗品集注》上,(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页155。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页681。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页681。
    4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页679。
    5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页679。
    1 以上并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页745—747。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页745。
    1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页747。
    2 《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造经验》,周勋初著,《谢灵运研究论集》,页167。
    1 《与吴质书》,(魏)曹丕著,《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二。
    2 《酬济北戴先生逵书》,(后周)释慧命著,《全后周文》卷二十二,(清)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页3994。
    3 《昭明太子哀策文》,(梁)王筠著,《全梁文》卷六十五,(清)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页3338。
    1 《钟嵘<诗品>谢灵运条疏证》,《钟嵘诗品研究》,张伯伟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页369。
    2 同上。
    3 同上。
    4 《文心雕龙注》卷二《诠赋第八》,(梁)刘勰著,范文澜注,《范文澜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页120。
    5 《文心雕龙注》卷二《诠赋第八》,页120。
    6 按,由钟嵘《诗品中·序》称“至于谢客集诗,逢诗辙取”来看,我们也可以想见灵运编集诗歌等总集时规模一定不小。《诗品集注》,页186。
    1 《诗镜总论》,(明)陆时雍著,《历代诗话续编》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第3册915页。
    2 《艺苑卮言》卷三,(明)王世贞著,《历代诗话续编本》,(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影印民国铅印本,第3册381页。
    3 《诗薮》外编卷二《六朝》,(明)胡应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新1版,页144。
    4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四,页632。
    1 《文心雕龙注》卷二《诠赋第八》,页119。
    2 《六臣注文选》卷十一,页1a-2a。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四,页633。
    4 同上。
    5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四,页634。
    1 同上,页635。
    1 《宋书》卷六十七,页458。
    2 《南史》卷十九,页937。
    3 《南史》卷三十四,页971。
    4 《诗品集注》,页270。
    1 《鲍参军集注》卷五《诗》,(宋)鲍照著,钱振伦注,钱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版,页263。
    2 此二句据《北堂书抄》卷一百五十八《地部二·穴篇》,(唐)虞世南等编,光绪十四年南海孔廣陶三十有三万卷堂校注陶宗儀傅钞宋本,清华大学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影印《唐代四大类书》本。
    3 据《鲍参军集注》该诗《集说》引,页264。
    1 《鲍参军集注》卷五《诗》,页270。
    2 据《鲍参军集注》该诗《补集说》引,页272。
    3 《鲍参军集注》该诗钱仲联先生按语,页272。
    1 《南齐书》卷三十五《武陵昭王晔传》,页638—639。
    2 《南齐书》卷五十二《文学列传》,页673。
    3 《梁书》卷四十九《文学列传》上《庾於陵传附庾肩吾传》,页785—786。
    4 《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页462。
    1 《诗品集注》,页160—161。
    2 《南史》卷四,页895。
    3 《南史》卷八《简文帝纪》,页906。
    4 《梁书》卷三十五《萧子显传》,页761。
    5 《梁书》卷十三《沈约传》,页724。
    6 参见《南史》卷七十二《钟嵘传》顾暠语。
    7 《南史》卷七十二《钟嵘传》,页1060。
    8 参看《诗品集注》曹旭先生《前言》,页4—5。
    9 参看《诗品集注》曹旭先生《前言》,页2。
    10 《“文章且须放荡”辨》,赵昌平著,《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1985年),页92。
    1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页96。
    2 《南史》卷二十一《王籍传》,页941。
    3 《南齐书》卷五十二《文学传论》,页673。
    1 《谢朓事迹诗文系年》,《谢宣城集校注》“附录四”,(南朝齐)谢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页447。
    2 《谢宣城集校注》卷三《五言诗》,页217。
    1 《六臣注文选》卷二零,页26b—27a.
    2 《昭昧詹言》卷五《大谢》,(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版,页141。
    1 据《谢宣城集校注》卷三《五言诗·新亭渚别范零陵诗·集说》转引,页219。
    1 《谢宣城集校注·前言》,页2。
    2 按,此下所列谢朓诸诗作年,均据曹融南先生《谢宣城集校注》附录四《谢朓事迹诗文系年》,页447—463。
    1 《谢宣城集校注·前言》,页9。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三,页1424。
    3 据《谢宣城集校注》卷三《游山》诗《集说·陈胤倩》转引,页236。
    4 据《谢宣城集校注》卷三《游山》诗《集说·成倬云》转引,页236。
    1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三,页1424—1425。
    2 《诗品集注》中《齐吏部谢胱诗》,页298。
    3 《谢朓诗的抒情》,(日本)兴膳宏著,彭恩华译,《六朝文学论稿》,岳麓书社1986年6月版,页83。
    4 《六朝文学论稿》,页85。
    1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四,页1578—1579。
    1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四,页1193。
    2 《沧浪诗话校释·诗评》,(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月第2版,页191。
    1 此下李善注均据《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五,页36b—38a。
    1 《诗品集注·前言》《六朝文学论稿》,页6。
    2 《诗品集注》上《晋记室左思诗》,页156。
    3 见《诗品集注》上《晋平原相陆机诗》曹旭先生集注(二),页136。
    4 《诗品集注·序》,页28。
    5 《诗品集注》中《宋光禄大夫颜延之诗》,页270。
    6 《诗品集注》中《序》,页180。
    7 其实,颜延之之不如谢,在我们今天看来几乎没有争议,但在六朝时却并非如此。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还是颜、谢并举,“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页462)
    1 《诗品集注》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页160—161。
    2 《诗品集注》上《晋平原相陆机诗》,页132。
    3 《诗品集注》上《序》,页28。
    4 以上并见《诗品集注》下《序》,页346。
    1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一,页2451。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五,页2532。
    3 《陈书》卷二十七《姚察传》,页860。
    1 《陈书》卷二十七《江总传》,页859。
    2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第二章《南朝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第一节《山水诗》三《梁、陈的诗》,(日本)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八,页2584。
    1 《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赵昌平著,《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页320。
    1 《昭明文选研究》第五章《历代昭明文选学著述考》第二节《唐代之文选学》甲《唐代文选学概略》,林聪明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1月版,页122—123。
    2 《隋书·经籍志》,(唐)魏征、于志宁等。
    3 《李太白全集》卷八《古近体诗·歌吟》,(唐)李白著,(清)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页450。
    4 《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二《古近体诗·怀古》,页1041。
    5 《杜诗详注》卷二十二,(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6 《全唐诗》卷三十七,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页479。
    1 《补全唐诗》,王重民辑,《全唐诗补编》,《全唐诗补编》本,陈尚君校订,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页16。
    2 《全唐诗》卷五十一,页624。
    3 《全唐诗》卷五十三,页657。
    4 《全唐诗》卷八十六,页927。
    5 《全唐诗》卷八十六,页931。
    6 《全唐诗》卷八十六,页932。
    1 此段据《乾隆温州府志》卷二三《古迹·瑞安·三皇井》引《仙岩志》录,(清)李琬修、齐召南等纂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2 《全唐诗》卷八十六,页932。
    3 《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丁放著,《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4 《开元十五年前后——论盛唐诗的形成与分期》,赵昌平著,《赵昌平自选集》,页77。
    1 《全唐诗》卷四十七,页569。
    2 《曲江集·诗集》,(唐)张九龄著,刘斯翰校注,广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页237。
    3 《全唐诗》卷四十九,页600—601。
    1 《开元十五年前后——论盛唐诗的形成与分期》,《赵昌平自选集》,页81。
    2 《诗格》卷上《论文意》,(唐)王昌龄著,《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据《文镜秘府论》引文辑校本,张伯伟撰,凤凰出版社2002年4月版,页164。。
    3 《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页162。
    1 《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赵昌平自选集》,页318。
    2 赵先生文章中提出:“盛唐诗大抵可分三期:开元前十年为酝酿期;以十五年为中心,十年前后至二十五年前后为成熟期;开元末天宝初至天宝末为大盛期。”(《开元十五年前后》,《赵昌平自选集》,页85)本文是将赵先生所说盛唐成熟期与最盛期均作为盛唐后期。
    3 此论据赵昌平先生在复旦大学古籍所组织的一次讲座。
    4 《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二《古近体诗·怀古》,页1041。
    1 《李白诗选评》,赵昌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版,页46—47。
    2 《李白诗选评》,页48。
    3 《李白诗选评》,页45。
    4 《李白诗选评》,页63。
    5 《河岳英灵集》卷中《王昌龄》,(唐)殷璠著,《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页54b。
    1 《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四《古近体诗·写怀》,页1113。
    2 《李太白全集》卷十五《古近体诗·留别》,页706。
    3 《李白诗选评》二《初游东南与回向江汉》,页24—25。
    4 《李白诗选评》,页7。
    5 《杜诗详注》卷三,(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页183—185。
    6 《杜诗详注》卷三《渼陂西南台》,页182。
    1 《杜诗详注》卷三《渼陂行》,页179。
    2 据仇注朱鹤龄观点,此诗“当是(天宝)十三载春作”,见《杜诗详注》卷三《醉时歌》,页174。
    3 据《杜诗详注》卷三《醉时歌》仇注引《杜臆》观点,页174。
    4 《杜诗详注》卷三,页174—176。
    5 《杜诗详注》卷三《渼陂西南台》仇注引朱鹤龄观点,页184。
    6 《杜诗详注》卷三,页183。
    7 《诗格·论文意》,页168。
    1 《昭昧詹言》卷五,页133。
    2 《杜诗详注》卷八《青阳峡》仇注引江盈科《雪涛诗评》,页685。
    3 《杜诗详注》卷八,页677—678。
    1 《杜诗详注》卷八,页683—685。
    2 《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赵昌平自选集》,页319。
    3 《赵昌平自选集》,页319。
    1 《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一《七言绝句·<论诗三十首>》,(金)元好问著,《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戊午刊本,页5b。
    2 《柳宗元全集·前言》,曹明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页1—2。
    1 《昭昧詹言》卷五《大谢》,页152。
    2 《中国游记文学史》第二章《唐代游记文学的走向成熟》—《游记文体变革的诗化倾向》,梅新林、俞樟华主编,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页74。
    3 同上三《唐代游记文学的走向成熟》,页85。
    4 《元次山文集》卷九,(唐)元结著,《四部丛刊》影印江安傅氏双鑑楼藏明正德郭勋刊本,页8b。
    1 《柳河东集》卷二十九《记》,(唐)柳宗元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5月新1版,页475—476。
    2 同上,页472。
    3 同上,页473。
    4 同上,页475。
    5 同上,页476。
    6 同上,页473。
    7 同上,页472—473。
    1 《中国文学史(新著)》第三编《中世文学·拓展期》第三章《南朝的美文学》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页475。
    2 《胡小石论文集续编》,胡小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
    1 《柳河东集》卷四十三,页712—713。
    2 《艺概》卷二《诗概》,(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页64。
    1 《诗薮·外编》卷四‘唐》下,(明)胡应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新1版,页186。
    1 《谢灵运集校注·前言》,顾绍柏著,台湾:里仁书局2004年4月版,页35。
    2 《隋书·经籍志》,(唐)魏征等修,《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元大德刊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 《旧唐书·经籍志》,(后晋)刘晌等修,(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宋绍兴刊本(阙卷以明闻人铨覆宋本配补)。
    4 《新唐书·经籍志》,(宋)欧阳修等修,《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宋嘉祐刊本(阙卷以他宋本配补)。
    5 《遂初堂书目》,(宋)尤袤著,《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下影印《海山仙馆丛书》本,现代出版社1987年11月版,页1149。
    6 《通志略·艺文》第七,(宋)郑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版,页696。
    7 《剡录》卷五,(宋)史安之修,(宋)高似孙纂,《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清道光八年李式圃刻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页7226。
    8 《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修,《二十五史》(百衲本)影印元至正刊本。
    1 不但顾绍柏先生忽视了嘉靖十九年前黄省曾所刻《谢灵运诗集》,许多谢灵运研究者在提及谢灵运集的版本时都未及提起,如李雁先生《谢灵运研究》第三章《创作与著述考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页130—133)中也未列出此本《谢灵运诗集》。笔者目前所见提及嘉靖黄省曾刻本《谢灵运诗集》者,仅《历代诗文要籍详解,(金开诚、葛兆光著,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页327)中《谢灵运集》一文,但该文的具体介绍中无疑存在许多误会,该文写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谢灵运集》是明人重辑的。最早辑谢灵运诗文的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继李梦阳而辑谢诗的是他的学生黄省曾……但李、黄二本篇帙既少,今又不存。只有在李、黄二本的基础上作了大量辑补、赋、诗、文俱全的沈启原辑本尚存于今。”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及笔者实地调查,李梦阳辑本《谢灵运集》的确不见踪影,但黄省曾刻本《谢灵运诗集》却尚有一套存于上海图书馆。
    2 《六朝诗集》,(明)薛应旃编,《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嘉靖刻本。
    3 按,黄省曾刻本《谢灵运诗集》与薛应旃《六朝诗集》本《谢康乐集》中《述祖德诗》之序均未照《文选》录入。
    4 按,本文作者所见万历癸未、即万历十一年沈启原刻本《谢康乐集》为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该本无焦竑题辞;此处所引题辞据汪士贤辑《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藏明万历十一年刻本)本《谢康乐集》所附焦竑题辞。
    1 详见顾绍柏先生《谢灵运集校注·前言》,页37。
    2 《天台前集·别编》(宋)林表民撰,《四库全书》本。
    3 见顾绍柏先生《谢灵运集校注》本诗注7。
    4 至于《艺文类聚》中“緤鞋”作“緤控”,恐是一字之讹。
    5 经初步比勘,黄省曾刻本《谢灵运诗集》与刘节《广文选》中所选谢诗间无“源”与“流”或“流”与“源”这层关系。
    1 按,顾先生此处指沈启原基本后。
    2 由于顾绍柏先生统计篇数标准与本文不同,因此二者难免会有不合处。
    宋·朱熹.诗集传[M].岳麓书社.
    晋·陈寿.三国志[M].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唐·房玄龄等.晋书[M].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梁·沈约.宋书[M].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梁·萧子显.南齐书[M].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M].《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唐·姚思廉.梁书[M].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唐·姚思廉.陈书[M].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A].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唐·李延寿.南史[M].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唐·许嵩著,孟昭庚等点校.建康实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宋·陈舜俞撰.庐山记[M].博古斋影印本,1922.
    宋·沈作宾修,宋·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M].《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清嘉庆十三年刻本.
    明·王瓒编.弘治温州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影印明代弘治年间刻本.
    清·王国泰等纂修.康熙永嘉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清·李琬修等纂修.乾隆温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清·李遇荪.栝苍金石志[M].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清同治十三年重刻本.
    战国·庄周著,(清)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7.
    战国·庄周著,(晋)郭象注.南华真经[M].四部丛刊影印明世德堂刊本.
    晋·干宝撰,漆绪邦、张凡评注.搜神记[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南朝梁·陶宏景著.真诰叙录[M].文物出版社据涵芬楼影印本影印,1988.
    隋·王通撰.中说[M].《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
    唐·徐坚等.初学记[M].线装书局影印南宋本,2001.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M].《唐代四大类书》缩印中华书局1955年影南宋绍兴刊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明本.
    后晋·李翰撰,宋·徐子光注,明·顾起伦补辑.标题补注蒙求[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影印明万历元年刻本.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四部丛刊》三编影印中华学艺社借照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东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中华书局,1961.
    宋·晏殊.晏元献公类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抄本·子部第160册.
    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签[M].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道藏本.
    宋·轶名著,顾逸点校.宣和书谱[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南朝宋·谢灵运著,明·黄省曾辑.谢灵运诗集[M].明嘉靖刻本.
    南朝宋·谢灵运著,明·薛应旃辑.谢康乐集[M].明嘉靖刻《六朝诗集》本.
    南朝宋·谢灵运著.谢康乐集[M].明万历十一年沈启原刻本.
    南朝宋·谢灵运著,明·张燮辑.谢康乐集[M].明天启崇祯间刻《七十二家集》本.
    南朝宋·谢灵运著,明·汪氏贤辑.谢康乐集[M].明刻《汉魏六朝二十一名家集》本.
    南朝宋·谢灵运著,叶笑雪选注.谢灵运诗选[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南朝宋·谢灵运著,黄节注.谢康乐诗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南朝宋·谢灵运著,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M].台湾里仁书局,2004.
    南朝宋·鲍照著,钱振伦注,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南朝齐·谢眺著,曹融南校注集说.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唐·张九龄著,刘斯翰校注.曲江集[M].广州人民出版社,1986.
    唐·王维著,清·赵松谷笺注.王摩诘全集笺注[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唐·元结.元次山文集[M].《四部丛刊》影印江安傅氏双鑑楼藏明正德郭勋刊本.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M].《四部丛刊》影印明本.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M].《四部丛刊》影明嘉靖刊本.
    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唐·李商隐著,清·冯浩笺注.玉谿生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金·元好问著.遗山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戊午刊本.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楚辞补注[M].中华书局,2002.
    南朝梁·萧统等编.六臣注文选[M].《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饶宗颐编.敦煌吐鲁番本文选[M].中华书局,2000.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M].明嘉靖郑玄抚刻本.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中华书局,1958.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M].中华书局,1958.
    清·严可均辑.全宋文[M].中华书局,1958.
    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唐·殷瑶著.河岳英灵集[M].《四部丛刊》本.
    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
    陈尚君校订.全唐诗补编[M].中华书局1992年版.
    宋·郭茂倩著.乐府诗集[M].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A].见:范文澜.范文澜全集第4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宋·敖陶孙著.诗评[M].丛书集成新编本第79册.
    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宋·王直方著.王直方诗话[M].见: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M].中华书局,1980.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宋·刘克庄著,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M].中华书局,1983.
    宋·刘克庄著.江西诗派小序[M].见:(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民国铅印本,2003.
    金·王若虚著.滹南诗话[M].见:(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历代诗话续(元)
    元·方回著.文选颜鲍谢诗评[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陆时雍著.诗镜总论[A].见:(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历代诗话续编[M].影印民国铅印本.
    明·胡应麟著.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清·王夫之著,夷之校点.姜斋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M].太平洋书店铅印船山遗书本,1935.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刻本.
    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清·刘大勤.师友诗传续录[M].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清诗话[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民国铅印本,2003.
    清·沈德潜著.说诗啐语[M].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清诗话[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民国铅印本,2003年.
    清·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清·施补华著.岘慵说诗[M].见:(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统编·清诗话[M].据民国铅印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清·刘熙载著.艺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梁·王筠著.昭明太子哀策文[A].清·严可均校辑.全梁文[M].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
    后周·释慧命著.酬济北戴先生逵书[A].清·严可均校辑.全后周文[M].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
    明·张溥著.谢康乐集题辞[A].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3册[M].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五年信述堂刊本,2002.
    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三洞四辅经之渊源及传授[M].中华书局,1963.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鲁迅著.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日本)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周祖谟校笺.尔雅校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
    钟优民.谢灵运论稿[M].齐鲁书社,1985.
    兴膳宏著,彭恩华译.谢眺诗的抒情[M].岳麓书社,1986.
    林聪明著.昭明文选研究[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
    林聪明著.唐代文选学概略[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
    葛兆光著.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王葆玹著.正始玄学[M].齐鲁书社,1987.
    (美)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译.唐诗的魅力——诗语的结构主义批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日本)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译.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美)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译.唐诗的魅力[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胡小石论文集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美)高友工著,黄宝华译.律诗的美学[M].(美)倪豪士编选.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钱钟书著.管锥篇[M].中华书局,1996.
    赵昌平著.赵昌平自选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张伯伟著.钟嵘诗品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葛兆光.葛兆光自选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曹明纲著.柳宗元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日)斯波六郎著,李庆译.文选索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陈祖美编校.谢灵运年谱汇编[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宋红.天地一客儿——谢灵运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葛晓音编选.谢灵运研究论集[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宋红编译.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黄世中编选.谢灵运在永嘉(温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葛晓音编选.谢灵运研究论集[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宋红编译.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凤凰出版社,2002.
    赵昌平著.李白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M].学林出版社,2004.
    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王汝涛主编,王羲之书法与琅琊王氏研究[M].红旗出版社,2004.
    (日)佐藤利行著,周延良译.西晋文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初唐诗[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初唐诗[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盛唐诗[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追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中华书局,2005.
    李雁.谢灵运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钱志熙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雁著.谢灵运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汤用彤.谢灵运辨宗论书后[N].大公报,1946,10(23).
    骆玉明.谢灵运之评价与梁代诗风演变[J].复旦学报,1983,6.
    张明非.略论谢灵运对于山水诗的贡献[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3,1.
    胡明.谢灵运山水诗辨议[J].江淮论坛,1984,3.
    葛晓音.山水方滋 庄老未退——从玄言诗的兴衰看玄风与山水诗的关系[J].学术月刊,1985,2.
    蒋天枢著.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校记[A].论学杂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赵昌平著.“文章且须放荡”辨[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985,9.
    袁行霈.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陶渊明,谢灵运)[J].九江师专学报,1985,1.论
    张国星.佛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J].学术月刊,1986,11.
    (日本)兴膳宏著,彭恩华译.谢眺诗的抒情[A].六朝文学论稿[M].岳麓书社,1986.
    沈玉成.谢灵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J].社会科学战线,1987,2.
    齐文榜.佛教与谢灵运及其诗[J].文学遗产,1988,2.
    钱志熙.谢灵运被劾真相考[J].文学遗产,1988,2.
    曹虹.谢灵运《山居赋》自注与柳宗元山水游记[J].江海学刊,1989,6.
    志村良治著,何楠译.谢灵运与宗炳——围绕《画山水序》[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2.
    张靖龙.谢灵运佚诗考辨[J].文学遗产,1989,2.
    刘启云.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试论谢灵运的审美心态及其对玄言诗创作的开拓[J].江汉论坛,1991,1.
    管雄.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关于谢灵运的山水诗[J].文学遗产,1992(增刊).
    谌东飚撰.颜诗用典与诗的律化[J].求索,1994,6.
    谢文学著.杜明师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4.
    范琦.论晋宋佛学对谢灵运山水审美观的影响[J].中州学刊,1994,5.
    李炳海.慧远的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诗[J].学术研究,1996,2.
    罗国威.新发现的谢灵运佚文及《述祖德诗》佚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1.
    陈道贵.从《山居赋》看佛教对谢客山水诗的影响:谢灵运[J].文史哲,1998,2.
    陈庆元.论颜谢、沈谢齐梁间地位的升降得失[J].文学遗产,1999,1.
    钱志熙.谢客风容映古今——谢灵运生平与创作漫谈[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 1.
    丁放著.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J].文学评论,2002,2.
    刘启云.谢灵运山水诗对传统玄言诗创作的变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02,1.
    胡大雷.《辨宗论》与谢灵运对玄言诗的改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
    尚永亮,邓轶兰.《拟邺中集八首》的咏怀性质与谢灵运的接受心态[J].中国韵文学刊,200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