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均势理论看南亚与东南亚两种均势格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均势是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关于均势的定义有很多,但均在两个最基本意义上使用,一类是指一种均衡状态,另一类指一种战略或策略。从不同研究角度出发,可对均势进行多种分类,如简单均势与复杂均势、总体均势与地区均势等。地区均势可分为两类模式,即直接对抗型均势模式和竞争型均势模式
     南亚与东南亚的地区格局在冷战时期受制于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在地理、历史、各国自身的政策选择、大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和是否存在根本利益冲突等六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亚与东南亚地区分别形成直接对抗型均势格局和竞争型均势格局。在南亚均势中,巴基斯坦通过联盟、自助等措施与印度相抗衡,在东南亚,美、日、中以及东盟是东南亚地区均势的四个最主要力量,东盟通过“大国平衡”外交战略协调与区外大国的关系,在东南亚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冲突与妥协并存的地区格局。
     南亚均势因为印巴两国力量对比失衡及区外大国的政策调整,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东南亚地区今后仍将维持竞争型均势格局,东盟的发展走向值得关注。中国须在两类均势格局中作准确的战略定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分别扮演“积极关注者”与“积极参与者”的角色,以更好维护自身的利益。
Balance-of-power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term balance of power is highly ambiguous but has been used in two basic ways.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the balance-of-power can be classified. There are two types of balance-of-power, i.e. antagonistic balance-of-power and competitive balance-of-power. An example of the former exists in South Asia, and an example of the latter exists in Southeast Asia. The reasons why two regions developed two types of balance-of-power are due to six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y, history, and so on.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south Asia may lose its equilibrium in the long run, and Southeast Asia will maintain its equilibrium.
    China should play different roles as Standby and Participator in these two types of balance of power, basing on the Five Principle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his own strategic interests.
引文
(一)著作部分: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商务印书馆,1993
    2、卢明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薛龙根:《当代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金应忠 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詹姆斯·多尔蒂 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6、王恩涌:《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H·J·德伯里:《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北师大出版社,1988
    8、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时事出版社,1999
    9、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0、陆建人:《东盟的今天与明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1 张镇锡:《战后东南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2、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许通美:《探究世界新秩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4、田源等:《印巴核冲击波》,昆仑出版社,1998
    15、王福春,《核阴云下的南亚》,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16、扎尔米·卡利扎德,伊安·O·莱斯:《21世纪的政治冲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9
    18、恩斯特—奥托·岑皮尔:《变革中的世界政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19、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0、孙士海:《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及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1、孙士海:《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2、赖铭传:《国际战略形势分析》,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23、张蕴岭:《伙伴还是对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4、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5、《邓小平文选》1—3卷
    (二)文章部分:
    1、苏长何:《关于均势理论的几点思考》,《欧洲》,1994年第4期
    2、许剑:《国际均势的意义与原则探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3、马加力,《印度战略地位凸现》,《和平与发展》,2000年第4期
    4、宋德星:《印巴国家理念的对立与外交战略冲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3期
    5、尚云鹏 何祥武:《巴基斯坦的困境中的抉择》,《世界知识》,2001年第21期
    6、卢山 宁曼:《不甘边缘化:9·11后的印度》,《世界知识》,2001年第23期
    7、宋德星:《论巴基斯坦的安全战略》,《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8、陆建人:《东盟的新安全战略与目标》,《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8期
    9、丁奎松:《亚太大国关系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期
    10、阮宗泽:《谁从9·11中“得”的最多》,《世界知识》,2002年第2期
    11、(新加坡)洛奇:《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东盟关系》,《亚洲评论》,1999年秋冬号
    12、方华:《亚太安全架构的现状、趋势及中国的作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二期
    13、陆建人:《斯里巴加湾的突破》,《世界知识》,2001年第23期
    14、陆建人:《中国经济会威胁亚洲吗?》,《世界知识》,2001年第20期
    15、袁珠盈:《冷战后东盟的亚太战略》,人大复印资料《国际组织》2001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