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筝形制通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筝作为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从其定型起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仍旧发挥着独特的魅力,让人们爱不释手。本文通过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出土的考古实物,各种壁画、泥雕等对上古、中古、近古时期以及近现代筝的形制进行考察。
     通过研究分析,中国筝至今仍能受到大众的宠爱,关键是在形制上不断改革中进行自我调整。中国筝之所以能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是由于其形制上的优化,使得筝的音色更为动听,这恰恰是一件乐器吸引人们的最重要因素。在中国不同的朝代和所处不同的社会环境,筝的形制所体现的弹性,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从萌芽状态的竹制管状琴到借鉴瑟,最后在先秦时期的正式命名为筝;从汉、唐筝形制的成熟到宋元明清时的灵活性,从现代传统筝到改革筝,在其形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受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国的哲学理念、中国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中国筝形制的发展,找到其逐渐变演的规律,从而对现代筝进一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Zheng is one of the oldest Chinese music instruments. It is still popular even more than 2000 years has passed since it was first invented. With the help of literatures, archaeology founding, fresco and mud engraving, mis dissertation describes the shape of Zheng in the various periods, ancient China, middle China and modern China.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key reason of Zheng's popularity is that its adjustment in the changing world. Zheng has been and still is part of people's lif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hape of Zheng has led to better tamber.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popularity of a music instrument The flexible of the shape of Zheng in the various period and society has provided it a big room for further development.The early Zheng is kind of bamboo music instrument that is called Halbrohrenzither or Rohrenzither . Then it borrowed some elements of Se, another ancient Chinese music instrument It gained the name of Zhe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Qin dynasty. Zheng came into matured period from Ha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And it was further diversified in the period from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Today, modern Zheng is reform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pe of Zheng in the long history also reveals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litic, economic,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music.By resear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pe of Zheng,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identify a rule which governs its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Then the rule could guide the author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dern Zheng.
引文
1.《左传》,卷9,乐麓书社,1988年12月第1版。
    2.韩·韩非子等:《韩非子》,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3.汉·高诱注:《战国策·齐策》,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4.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见《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5.梁·沈约:《宋书》,卷11,志第1,律志序,见《二十五史》,同[4]。
    6.唐·姚思廉:《梁书》,卷39,列传第33,见《二十五史》,同[4]。
    7.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8.汉·刘安攥 高诱注:《淮南鸿列解》,卷20,泰族训,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初版。
    9.宋·范晔撰:《后汉书》,卷15,志5,礼仪中,见《二十五史》,简体标点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东汉·许慎著 沙青岩辑:《说文大字典》,卷5,天津古籍书店影印(根据求古斋石印本影印),1980年7月版。
    11.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12.唐·魏徵等撰:《隋书》,卷15,志10,音乐下,见《二十五史》,同[4]。
    13.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上),卷44,乐部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1版。
    14.唐·杜佑撰写:《通典》,卷144,乐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15.陈肠:《乐书》,卷146,光绪丙子广州版,转引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2月版,1999年8月第3次印刷。
    1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29,音乐二,见《二十五史》,同[4]、[9]。
    17.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1,志1,礼乐11,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
    18.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新1版。
    19.北齐·魏收撰:《魏书·乐志》,见《二十五史》,同[9]。
    20.元·脱脱等:《宋史》上,见《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版。
    2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卷5,中华书局,转引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2月版。
    22.宋·周密撰:《武林旧事》,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3.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137,乐10,中华书局,1986年9月第1版。
    24.明·唐顺之:《荆州稗编》,四库类书丛刊,转引林谦三《东亚乐器考》。
    25.明·朱载堉撰 冯文慈点注:《律吕精义》,内篇,卷9,乐器图样,第12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26.明·彭大翼辑:《山堂肆考》,音乐卷第19,转引《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第一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
    27.节录自《铁崖逸编注》,铁崖乐府注(10卷),转引焦文彬《秦筝史话》,载《秦筝》,西安秦筝学会会刊,1996年,第一期。
    28.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卷101,乐志8,见《二十五史》,同[4]。
    29.清·朱骏卢:《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1版。
    30.清.黄叔璥撰:《台海使槎录》(三),据民国46年台湾文献丛刊排印本影印,成文出版社,民国72台1版(1983年)。
    31.约翰·巴罗(John Barrow):《Travel in China》,1806年第2版,转引林谦三《东亚乐器考》。
    32.王沛纶编著:《音乐辞典》,香港文艺书屋印行,第304页。
    33.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第二辑,音乐出版社,1954年版,转引金建民《古代的筝》,1982年,第四期。
    34.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 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音乐出版社,1958年9月版。
    35.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版。
    36.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第一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
    37.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2月版,1999年8月第3次印刷。
    38.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香港友联出版社,1975年11月版。
    39.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 音乐舞蹈研究室编:《中国乐器介绍》,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2月版。
    40.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
    4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42.杨阴:《中国音乐史》,学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43.清·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7,中华书局,1983年版。
    44.《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45.庄壮:《敦煌石窟音乐》,图18,第112窟,甘肃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46.梁广程编著:《乐声的奥秘》,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47.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乐器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48.赵友琴:《医学五千年》,中医部分,原子能出版社,1990年1月版。
    49.何宝泉 孙文妍编著:《潮州筝曲集》,新加坡宝文斋出版,1990年2月初版。
    5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图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
    5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1月版。
    5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湖北省博物馆编著:《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53.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版。
    54.达尔文:《物种起源》,舒德干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5.何松整理:《何育斋筝谱遗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8月版。
    56.乐声编著:《中华乐器大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7.李萌编:《广东客家·粤乐 筝曲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一期。
    2.营口东北乐器厂:《五声音阶转调筝》,载《乐器科技简讯》,1972年,第二期。
    3.李纯一:《汉瑟和楚瑟调弦的探索》,载《考古》,1974年,第一期。
    4.江西省历史博物馆 贵溪县文化馆:《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80年,第一期。
    5.王平:《说筝》,载《鸿雁》,1980年,第二期。
    6.曹正:《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载《中国音乐》,1981年3月,创刊号。
    7.金建民:《古代的筝》,载《乐器》,1982年第四、五、六期。
    8.张琨:《移柱转调筝的改革》,载《乐府新声》,1983年,创刊号。
    9.高自成:《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载《秦筝》,西安秦筝学会会刊,1983年,第三期。
    10.田明:《谈谈“双弧筝”》,载《筝学探讨》,1987年,第一期。
    11.黄成元:《公元前500年的古筝——贵溪崖墓出土乐器考》,载《中国音乐》,1987年,第三期。
    12.李泰刚:《转调筝发展途径的探讨》,载《乐器》,1989年,第四期。
    13.丁承运:《筝史构沉》,载张弓《古筝弹奏指南》,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14.魏军:《秦筝源流再证》,载《交响》,1990年,第一期。
    15.曹正:《娄树华先生传》,载《秦筝》,1990年,第一期。
    16.何宝泉:《古朴、典雅的客家筝曲》,载东方古筝研究会会刊,《古筝艺术》,马来西亚东方民族音乐中心,1991年12月创刊号(后省)。
    17.何宝泉:《乐器改革成果介绍——蝶式筝》,载东方古筝研究会会刊,《古筝艺术》。
    18.焦文彬:《秦筝史话》,载《秦筝》,1992年,第二期。
    19.周武彦:《我国弦乐器源流探梳》,载《艺苑·音乐版》,季刊,1992年,第三期。
    20.西交秦筝学会会刊:《秦筝》,1993年,第一期,封底。
    21.焦文彬:《“秦筝归秦”的提出及其历史依据》,载《交响》,1993年,第四期。
    22.项阳:《考古发现与秦筝说》,载《古筝艺术》,东方古筝研究会会刊,第二辑,1993年9月。
    23.何洪:《竹筒琴纵横论》,载《艺术探索》,1994年,第一期。
    24.周菁菁 朱萍.《古筝教育家——曹正》,载《秦筝》,1994年,第二期。
    25.项阳 宋少华 杨应鳣:《五弦筝初研》,载《音乐研究》,1994年,第三期。
    26.梁毅夫:《壮志近半途 恨发过早苍——河南流派著名古筝艺术家任清芝先生的筝艺之路》,载《秦筝》,1995年,第一期。
    27.焦文彬:《秦筝史话》,载《秦筝》,西安秦筝学会会刊,1996年,第二期。
    28.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等编:《海上筝坛》。
    29.《筝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
    30.曹正弹筝图: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等编:《海上筝坛》,摄于1962年,上海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藏。
    1.《国学原典·集部·全唐诗(上、中、下)》,扬州诗局本:http://www.guoxue.com/island/index.htm
    2.台湾国家图书馆特藏组,1930年代发行,藏品编号:4265,系统号:000000983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