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重新崛起,迅猛发展。但是,制度设计的缺陷与制度创新的不足仍制约着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目前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仍不很系统、不很全面。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共分八章。
     首先,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制度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别阐述制度、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相关概念,为全文的研究设置理论铺垫。
     其次,研究我国私营企业的制度特点与创新需求。通过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顾,概括出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产生的四种路径,考察私营企业的制度特征和创新需求,为以下相关章节的制度创新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
     再次,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成功经验。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和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提炼出对我国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有益启示。
     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内外两个视角,分别就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产业组织形式以及政府的作用等方面,对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这是论文的重点。
     一是关于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本文概述了关于产权的基本理论,产权的基本功能和产权制度类型;研究了我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路径。
     二是关于私营企业组织制度创新。本文介绍了关于组织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阐述了我国私营企业组织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组织制度创新对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私营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路径。
     三是关于私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本文在评述关于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从中小型私营企业和大型私营企业两个层面,研究了我国私营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私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路径。
     四是关于私营企业的产业组织形式创新。本文梳理了关于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研究了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分析了我国私营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加大创新力度,推进私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选择。
     五是关于政府在私营企业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本文认为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分析了当前政府职能设置不合理和政府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方向、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基本举措,并着重从建立健全法制保障体系、制度支撑体系、政府支持引导体系、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private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however, is still constrained by defective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lack of innovation. Thereby,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from its reality,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ing of eight chapters, makes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Firs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concerning theories are classif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of economic ideas,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re focused o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paper.
     Second, the research of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demand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conducted. By tracing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enterprises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ree stages of private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four channels of its emergence, and analyzes the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demands, which establishe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s for the following chapters.
     Thir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advanced countries are concluded.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of the enterprises’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Germany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conducted to reach some inspiration that will be good to the Chinese counterpart.
     Finally, enterprises’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organization institu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form,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re fully dealt with to study the issu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current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from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erspectives, which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per.
     First, it is abou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basic theory, functions and types of property rights are introduced. Besides, the status quo,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problems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are studied, and its innovation channels are explored.
     Second, it is abou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t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etical views on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 including classical, latter-day and modern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studies the status quo, and main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explores its innovation channels.
     Third, it is about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management,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middle- and small-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big-sized ones, it concentrates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management institu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explores its innovation channels.
     Fourth, it is abou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theories concerned about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classified, and the inner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industrial clusters’economy is studied. Through studying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a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hinder their development, som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industrial cluster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put forward.
     Fifth, it is abou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t argues that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should go with change of government’s function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unreasonable setup of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 and the main corresponding problems, it brings forward the basic direction, basic principles, basic ideas, and essential measures of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s functions, focused on some suggestions about five aspects—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legal security system, institution-supporting system, government-guiding system, market system, and social service system.
引文
①参见青木.闯入世界杯的“中国制造”[N].环球时报,2006-06-15(15).
    ②臧灿甲.民营企业与知识管理[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2,(2):16.
    ③参见徐益平、葛熔金.浙江民企平均寿命仅 7 年[N].东方早报,2006-11-6.
    
    ①陈永志.中国当代私营经济[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②应焕红.家族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①王天雨.民间行业组织发展与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J].国外经济管理,2002,(2):21.
    ②张雅鹂.依靠制度创新实现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41.
    ③马津龙.温州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J].浙江经济,2001,(9):19.
    ④陈永志、郑若娟.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障碍与路径选择[J].经济管理,2004,(16):14.
    ⑤陈永志、郑若娟.略论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J].经济学家,2005,(3):83.
    ⑥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基普分析之二十四: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R]. http://210.72.32.25/tjfx/ztfx/decjbdwpc/t20030814_97722.htm.
     ①何菊莲.我国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2):128.
    ①于江. 我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分析[R].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4115.
    ②杨浩.民营企业性质界定及产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3):68.
    ①陈永志.中国当代私营经济[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6-17 页.
    ②《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的通知》(国统字(1998)200 号).
    
    ①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07-108 页.
    ②巫宝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先秦部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48 页.
    ③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1492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33 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25 页.
    ②同上,第 252 页.
    ③托尔斯坦·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139 页.
    
    ①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87 页.
    ②同上,第 87 页.
    ③同上,第 89 页.
    ④李义平.经济学百年回眸[N].经济日报,1999-12-27(6).
    
    ①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271 页.
    ②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225-226 页.
    ③同上,第 195-196 页.
    ④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3 页.
    ①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134 页.
    ②曾康霖.关注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风景线——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评介[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1.
    ①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73-74 页.
    ②同上,第 87 页.
     ①曾国屏.国家创新系统视野中的科学传播与普及[J].科普研究,2006,(1):13 .
    ①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80 页.
    ②冯之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2):8.
    ③齐建国等:技术创新——国家系统的改革与重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 年版.
    ④刘洪涛、汪应洛、贾理群.国家创新系统(NIS)中的生产-学习系统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1):31.
    ⑤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3 页.
    ⑥王春法.主要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 页.
    
    ①刘曙光、徐树建.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2,(5):33.
    ②胡志坚、苏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N].科技日报,1999-10-16(5).
    ③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43.
    ①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29 页.
    ②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 页.
    ①袁礼斌.市场秩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18 页.
    ②贾英健.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制度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7.
    ③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84 页.
    ①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84 页.
    ②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143 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57 页.
     ①参见张志勇.中国非公经济发展备忘录——确立经济地位的 27 年[N].中华工商时报,2005-03-11.
     ①参见陈永志.中国当代私营经济[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7-28 页.
     ①1996 年 10 月 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第二条.
    ①《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 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R]. http://www.caijing.com.cn/wendang/xy.doc.
     ①谢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制度与制度创新[J].经济管理,2002,(23):62.
    ①《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 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R]. http://www.caijing.com.cn/wendang/xy.doc.
    ②鲍勃·道林,于乐编译.探究中国价格[N].环球时报,2005-06-16(7).
     ①郭海虹、陈永志.入世后我国私营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问题探索[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2,(5):15.
     ①孔善广.为什么不是中国创造[J].新华文摘,2007,(5):28.
     ①2005 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2005-2-3.
    ①王锦瑭、钟文范、李世洞.美国现代大企业与美国社会[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 页.
    
    ①王锦瑭、钟文范、李世洞.美国现代大企业与美国社会[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1 页.
    ②古承运.总经理学基础[Z]. 百灵网:http://finance.beelink.com.cn/20050805/1901370.shtml,2005-08-05.
    
    ①龚维敬.美国垄断资本集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 页.
    ②参见上书,第 41 页.
    
    ①钱德勒.看不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经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533-542 页.
    ②同上,第 405 页.
     ①王东.美国日本企业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J].经济评论,2002,(2):108 .
     ①王东.美国日本企业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J].经济评论,2002,(2):108.
     ①参见庞德良.现代日本企业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1-94 页.
     ①参见张燕喜.德国企业与企业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1-94 页
    ①杨敏华.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J].全国律师,2003,(9):88.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786 页.
    ②李伟民主编.法学辞源[S].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540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6 卷上册第 491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 卷上册第 382 页.
    ②同上,第 46 卷上册第 519 页.
    ③同上,第 23 卷第 640 页.
    ①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358 页.
    ②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 1990 年版,第 97 页.
    ③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版,第 97-98 页.
    ①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21 页.
    ②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版,第 166 页.
     ①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版,第 98 页.
    ①参见姜文来.水权基本理论研究[A].陈美章、刘志强、郑天伦.中国水价、水权及水市场研讨论文集[C].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②蒋泽中.私营企业的产权构成与效应[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4):41.
    ①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版,第 9 页.
    ②参见克林·盖尔西客.家族企业的繁荣--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
     ①于江.我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EB/01].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4115,2004-08-27.
    ①参见陈永志、郑若娟.略论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J].经济学家,2005,(3):83.
     ①参见陈永志、郑若娟.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障碍与路径选择[J].经济管理,2004,(16):14.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159 页.
     ①参见刘文瑞、邹治平.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切斯特·巴纳德[J].管理学家,2006,(6).
     ①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45 页.
    ①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04 页.
    ②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 页.
    ③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 页.
    
    ①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3-24 页.
    ②同上,第 25 页.
    ①参见许激.效率管理——现代管理理论的统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①《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 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R]. http://www.caijing.com.cn/wendang/xy.doc.
    ②符贵兴.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与提升路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4,(11):9.
    ①《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 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R]. http://www.caijing.com.cn/wendang/xy.doc.
    ②符贵兴.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与提升路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4,(11):9.
     ①张跃.远大 CEO:从管理者到领导人[J].中国商业评论,2006,(8).
    ①符贵兴.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与提升路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4,(11):9.
     ①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280 页.
     ①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 页.
     ①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0 页.
    
    ①张元智、马鸣萧.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学习与创新活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12.
    ②胡太山.创新聚群与地区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2,(3):20.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0 页.
     ①潘孝政. 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N].人民日报,2006-11-13(15).
     ①《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 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R]. http://www.caijing.com.cn/wendang/xy.doc.
     ①琴心.“驰名品牌”被迫国际维权[J].新华文摘,2007,(5):31.
     ①《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 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R]. http://www.caijing.com.cn/wendang/xy.doc.
    ① 《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 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R]. http://www.caijing.com.cn/wendang/xy.doc.
    ②田纪云.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走富民强国之路[N].人民日报,2002-03-19(5).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罗纳德·科斯著,盛洪、陈郁译.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4.
    [7]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道格拉斯·诺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9]丹尼尔·布罗姆利著,陈郁等译.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1996.
    [10]哈罗德·德姆塞茨著,陈郁译.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1992 .
    [11]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1.
    [12]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迈克尔·波特著,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4]约瑟夫·熊彼特,何畏等译. 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阿兰·斯密德著,刘璨、吴水荣译.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7]托尔斯坦·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8]约翰·康芒斯著,于树声译.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9]乔.史蒂文斯著,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9.
    [20]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樊妮等译.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2]克林·盖尔西克.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23]罗伯特·默顿著,林聚任译.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4]陈永志.中国当代私营经济[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25]罗郁聪. 恩格斯经济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6]罗郁聪.恩格斯与《资本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27]罗郁聪、苏振富.《反杜林论》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28]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9]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30]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0.
    [3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
    [33]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4]王占国、孙伟化、李成龙、张蕴华.产权论纲[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5]魏杰、韩小明、杨瑞龙等.产权与企业制度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6]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7]王锦瑭、钟文范、李世洞.美国现代大企业与美国社会[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38]龚维敬.美国垄断资本集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9]庞德良.现代日本企业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0]张燕喜.德国企业与企业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4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2]许继琴.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3]江激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4]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5]戴园晨.中国经济的奇迹——民营经济的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6]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7]吴楚汉.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成长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8]常修泽.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9]李维安.现代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0]吴楚汉.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成长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1]甘德安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2]应焕红.家族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4]谢健.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5]许激.效率管理——现代管理理论的统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6]丁宁.信息技术革命与企业组织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7]张钢.企业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8]任浩.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9]史晋川、罗卫东主编.浙江省现代化道路研究:1978——1998[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0]张仁寿、李红.温州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1]董明.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62]刘伟著.中国私营资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64]成思危.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5]姚贤涛、王连娟.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66]邓波.民营经济前沿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67]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8]李振杰.中国私营企业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69]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
    [70]袁礼斌.市场秩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1]李亚.民营企业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72]任杰、梁凌.中国政府与私人经济[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73]赵国良.现代企业制度论[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74]戴歌新.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75]付晓明.私营公司发展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76]何丰.制度变迁中的企业创新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77]王瑞璞、张湛彬.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78]董静.企业创新的制度设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9]李会明.产权效率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80]冼国明、王东、徐冬.企业制度与国际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1]余国治.中国民营企业批判[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陈永志、郑若娟.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障碍与路径选择[J].经济管理,2004,(16).
    [2]陈永志、郑若娟.略论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J].经济学家,2005,(3).
    [3]陈永志、叶昶.论私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变迁[J].当代经济研究,2003,(9).
    [4]郭海虹、陈永志.入世后我国私营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问题探索[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2(5).
    [5]吴宣恭.产权、价值与分配的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2002,(2).
    [6]赖小琼.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J].厦门大学学报,2001,(3).
    [7]王东.美国日本企业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J].经济评论,2002,(2).
    [8]邱泽奇.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J].经济评论,2002,(2).
    [9]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
    [10]李欲晓.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
    [11]李伟.基于资本治理理论的企业所有权安排[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12]徐充.论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学习与探索,2004,(6).
    [13]彭海颖.论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发展[J].经济问题,2003,(3).
    [14]徐善长.体制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J].上海改革,2003,(1).
    [15]石军伟.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一个基于企业家的解释[J].财经研究,2002,(10).
    [16]王克忠、刘晓华.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模式创新[J].上海改革,2003,(8).
    [17]王宣喻、储小平.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模式研究[J].经济科学,2002,(3).
    [18]吴宗杰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J].经济问题,2003,(6).
    [19]曾康霖. 关注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风景线——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评介[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20]王东. 美国日本企业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J].经济评论,2002,(2).
    [21]银温泉.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比较[J].改革,1994,(3).
    [22]杨敏华.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J].全国律师,2003,(9) .
    [23]姚先国.浙江经济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评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9,(3).
    [24]史晋川、钱滔.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的成长[J].浙江学刊,2005,(2).
    [25]史晋川.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1999,(3).
    [26]赵伟.温州模式:作为区域工业化范式的一种理解[J].社会科学战线,2002,(1).
    [27]苏东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圳模式:三级授权经营制——委托代理关系的案例分析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1995,(8).
    [28]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及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29]赵成根.转型期的中央和地方[J].战略与管理,2000,(3).
    [30]牛国良.私营企业需要突破重围对家族式企业创新制度的几点思考[J].山东经济,2000,(4).
    [31]杨通红、李灿荣.民营企业:何时对家族经营说不[J].行为科学,2000,(3).
    [32]潘必胜.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兼论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命运[J] .中国农村观察,1998,(1).
    [33]陈躬林.家族企业:有待于正确评价的企业制度[J].东南学术,2002,(1).
    [34]张凤珍.国外中小企业的发展及扶持政策[J] .经济界,2001,(1).
    [35]张玉利、段海宁.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J].南开管理评论,2001,(2).
    [36]张延良.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5).
    [37]付广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山东经济,2004,(4).
    [38]尚可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3,(3).
    [39]聂鸣.产业集群及其政策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研究,2003,(4) .
    [40]张元智、马鸣萧.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学习与创新活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
    [41]陈赤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因、优势与环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
    [42]胡太山.创新聚群与地区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2,(3) .
    [43]曾忠禄、易正伟.家族企业长寿之道[J].企业管理,2002,(10).
    [44]刘淑娟、刘晓斌.私营企业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J].华东经济管理,2002,(3).
    [45]曾国屏.国家创新系统视野中的科学传播与普及[J].科普研究,2006,(1).
    [46]刘曙光、徐树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2,(5).
    [47]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
    [48]贾英健.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制度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2) .
    [49]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
    [50]何静、农贵新.我国发达地区产业簇群发展模式及推广前景[J].经济纵横,2003,(8).
    [51]蒋泽中.私营企业的产权构成与效应[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4).
    [52]谢健.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工业经济,2002,(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