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贵州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贵州发现的战国秦汉青铜剑作为研究对象,最大限度的收集相关材料,在介绍这批出土材料的基础上,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首先是绪论,本章先介绍贵州地理历史概况,包括贵州的行政区域划分和民族简介以及贵州的历史沿革。简述了贵州发现的战国秦汉时期冶铸、冶炼遗址及其发现的意义。随后回顾了贵州青铜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其不足之处,也就明确了本文所做分析之必要性了。
     第一章、第二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对贵州战国秦汉青铜剑出土地点做了简介,然后再对发现的青铜剑做全面介绍,利用考古类型学原理进行型式划分。以铜剑的身茎为主要特点将全部铜剑划分为四型,其中部分还划分了亚型。A型剑为蛇头形铜剑,又以剑身中脊为标准划分为两个亚型;B型剑为柳叶形铜剑,根据身茎、纹饰等特点分为三个亚型;C型剑为B型剑的改装剑,是B型剑在本地使用后发展而来的,与B型剑区别主要在剑茎上;D型剑是一字格曲刃剑。对于各剑型间的演变、关系和铜剑各型内的演变,本文也有探讨,然后在型式划分的基础上,对各型铜剑的年代、分期进行推断和拟定,最后将贵州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剑从年代上分为早期、中前期、中晚期、晚期四期,早期为战国早中期,中前期为战国晚期,中晚期为西汉早中期,晚期为西汉末,并且对各期特点稍加归纳。
     此外在这两章中还将各型剑的数量、地域分布、各时期特点列表统计归类,观察这批数据可以发现,贵州青铜剑的分布并不均衡,西部出土铜剑最多,其次是西南部,中部、东部仅有零星发现。从表格来看,早期开始贵州就并存两大铜剑体系,分别是滇系蛇头剑和巴蜀系柳叶剑,两地都对贵州青铜文化产生较深刻影响。
     第三章内容是区域间铜剑对比研究。文章将贵州铜剑与邻近的巴蜀地区铜剑、滇东高原铜剑、滇池地区铜剑做对比,归纳在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这三个地区出土铜剑类型,并用贵州出土铜剑与之进行对比,找到贵州铜剑跟这三个地区铜剑的异同点,发现贵州战国秦汉铜剑深受巴蜀和滇池地区影响,除此以外,贵州也发展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铜剑。
     第四章相关问题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来写。首先介绍贵州几种特殊型式的青铜剑,因其出土数量少又缺乏相关地层关系,因而难以推断其具体年代,但是这几种铜剑独具特色,在其他区域少见或不见,或是贵州特有铜剑。然后通过对赫章、威宁两地铜剑的科学分析和贵州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出土青铜剑与其他青铜兵器组合情况研究,得出贵州铜剑虽深受四川、云南两地影响,但仍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bronze sword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Qin and Han period excavated in the regain of Gui Zhou, and covers more research areas than other ones. First we introduce these swords, then carry a systematic research. The thesis includes five parts.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part.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geography history in Gui Zhou, including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national profile of Gui Zhou and Gui Zhou's history. It looks back into the brief history of research of this area. It sums up the development, change, traditional research scope and established achievements existing in the academic circle on research methods; meanwhile, it also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Chapter Two and three:main body. All swords are grouped into four types based on the shape of handles and brand according to typology. Also Sub-types and modes appear in the types. They are flat handle with ophicephalous(Type A), cylinder handle with willow leaves(Type B), cylinder handle with Type B modified sword(Type C), cylinder handle with Minus ge(Type D). Meanwhile, it infers years of each type and style on the basis of that, which has four periods—early, The middle front, The middle after and late periods. The character of each period is summed up.
     In these two chapters, we make several statistical charts on numbers, location, characters. From these data, we fi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does not locate balancly, so that there exists rare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We conclude that two systems may appear in Gui Zhou which have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Chapter Four:Articles will bronze swords in adjacent to bronze swords of Ba Shu region, Gui Zhou province, eastern Yun Nan plateau copper bronze swords sword, Dian lake, in contrast, summariz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dynasties unearthed bronze swords type the three region, and Gui Zhou, comparing the unearthed bronze swords and find Gui Zhou bronze swords wi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bronze swords found in Gui Zhou,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dynasties bronze swords deeply Ba Shu and Dian lake area, in addition, Gui Zhou is also developed bronze sword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five:research on relation matters. First is about some special type of bronze swords in Gui Zhou, because of its unearthed quantity less and lack of relevant strata relations, and therefore difficult to infer the specific, several unique bronze swords, but this is rare in other area or see, or special bronze swords in Gui Zhou. Then through to the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Gui Zhou Wei Ning bronze swords of both science and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mbs unearthed bronze swords and other bronze weapons combination case studies, concluded that Gui Zhou bronze swords are influenced by Si Chuan, Yun Nan, but still develop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引文
1 夏征农:《辞海·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295页.
    1 靖道谟:《贵州通志》,京华书局,1968年版,15页.
    2 裴文中:《贵州黔西观音洞试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年3期.
    3 吴茂霖:《贵州桐梓新发现的人类化石》,《人类学学报》,1984年3期.
    4 曹泽田:《贵州水城硝灰洞旧石器文化遗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1期.
    5 曹泽田:《贵州省新发现的穿洞旧石器文化遗址》,《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4期.
    6 曹泽田:《兴义猫猫洞文化》,《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3期.
    1 清毛奇龄《周易古义》,清刘心源《鬼方考》.
    2 周春元:《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7页.
    3 贵州省赤水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贵州古代史概述》,《赤水文史》第13辑30页.
    4 同上.
    1 班固:《汉书·卷九十五》71页.
    2 李贤、彭时:《大明—统志·卷四十》12页.
    3 刘恩元、熊水富:《普安铜鼓山遗址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65页.
    1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2期.
    2 万光云.:《义兴出土青铜戈》,《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281页.
    3 宋世坤:《贵州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再论》,《贵州文物工作》1981年2期.
    4 席克定、宋先世:《贵州毕节瓦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4期.
    5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416页.
    6 殷其昌:《大山古代炼铜遗址》,《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186页.
    7 同上.
    8 刘恩元:《贵州古代青铜冶铸工艺技术研究》,《中国科技史料》2002年4期.
    9 湖北省博物馆:《一九六三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文物》1976年1期.
    10 刘一曼:《殷墟考古78年》,《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3期.
    11 彭适凡:《江西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科技史文集》第9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版,38页.
    1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1期.
    2 童正恩:《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2期.
    1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1期.
    1 李衍垣、何凤桐、程学忠、万光云、严进军:《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2期.
    2 同上.
    3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威宁中水汉墓第二次发掘》,《文物资料丛刊》1987年10期.
    1 刘恩元、熊水富:《普安铜鼓山遗址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65页.
    1 熊水富:《锦屏亮江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54页.
    2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1 刘秀丹、张合荣、罗二虎:《贵州威宁县红营盘东周墓地》,《考古》2007年2期.
    2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威宁县文化局:《威宁中水汉墓》,《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1 李飞:《贵州威宁银子坛墓地分析》,四川大学,2006年.
    1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威宁中水汉墓第二次发掘》,《文物资料丛刊》1987年10期.
    2 李飞:《贵州威宁银子坛墓地分析》,四川大学,2006年.
    3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1 李衍垣、何凤桐、程学忠、万光云、严进军:《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2期.
    2 同上.
    3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1 同上.
    2 同上.
    3 同上.
    4 李衍垣、何凤桐、程学忠、万光云、严进军:《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2期.
    5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6 同上.
    1 刘秀丹、张合荣、罗二虎:《贵州威宁县红营盘东周墓地》,《考古》2007年2期.
    2 同上.
    1 同上.
    2 同上.
    3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4 李飞:《贵州威宁银子坛墓地分析》.
    5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6 同上.
    7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1 熊水富:《锦屏亮江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54页.
    1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2 同上.
    1 同上
    2 张伟琴:《西南夷地区曲刃铜兵器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97页.
    3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1期.
    1 刘恩元、熊水富:《普安铜鼓山遗址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65页.
    1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2期.
    2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
    3 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4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江章华:《巴蜀柳叶形剑研究》,《考古》1996年9期.
    2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3期.
    3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0年版,36页.
    4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文物》1974年5期.
    1 童恩正:《记瞿塘峡盔甲洞中发现的巴人文物》,《考古》1962年5期.
    2 张合荣、罗二虎:《试论鸡公山文化》,《考古》2006年8期.
    3 又称巴蜀符号或巴蜀图形文字,多出土于四川战国至西汉青铜器上,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巴蜀古族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雏形.
    4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溆浦马田坪战国西汉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1984年版.
    1 林法:《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年2期.
    2 迟雷:《关于曲刃青铜短剑的若干问题》,《考古》1982年1期.
    1 姚晓娟:《巴蜀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21页.
    2 杨世明:《巴蜀文学史》,巴蜀书社,2003年版,6页.
    3 赵殿增:《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579页.
    1 林超民:《滇云文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0页.
    2 黄懿陆:《滇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29页.
    3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嵩明凤凰窝古墓葬发掘报告》,《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卷4》,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1855页.
    4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泸西石洞村大逸圃墓地》,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版,5页.
    1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49页.
    1 王声跃:《云南地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7页.
    2 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云南青铜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7页.
    1 张增祺、杨天南:《云南安宁太极山古墓葬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9期.
    2 阚勇、王涵:《昆明大团山滇文化墓葬》,《考古》1983年9期.
    3 杨帆:《云南昆明羊甫头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4期.
    1 李衍垣、何凤桐、程学忠、万光云、严进军:《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2期.
    1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威宁中水汉墓第二次发掘》,《文物资料丛刊》1987年10期.
    2 同上.
    3 宋世坤:《贵州青铜戈、剑的分类和断代》,《贵州文物》1983年2期.
    4 童恩正、张西宁:《四川凉山喜德拉克公社大石墓》,《考古》1978年2期.
    5 熊水富:《锦屏亮江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54页.
    6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衡南、湘潭发现春秋墓葬》,《考古》1978年5期.
    7 李伯谦:《中原地区东周铜剑渊源试探》,《文物》1982年1期.
    8 吴铭生、贺刚:《古丈白鹤湾楚墓》,《考古学报》1986年3期.
    9 熊水富:《锦屏亮江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54页.
    1 张伟琴:《西南夷地区曲刃铜兵器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97页.
    2 同上.
    1 程学忠:《贵州天柱出水青铜器调查征集报告》,《东亚古物B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295页.
    2 同上.
    3 《民族词典》编辑委员会:《民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733页.
    1 云南省昭通市文物管理所:《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张滩土坑墓地试掘简报》,《四川文物》2010年3期.
    2 李善耘:《绥江回头湾出土巴蜀文物》,《云南文物》1994年4期.
    3 赵凤杰、李晓岑、张合荣:《贵州红营盘墓地铜器技术研究》,《中原文物》2012年3期.
    1 赵凤杰、李晓岑、张元:《贵州可乐墓地出土铜器的技术研究》,《文物科技保护》2012年3期.
    1 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30页.
    [1]夏征农.辞海·地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67页.
    [2]靖道谟.贵州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8.39-50页.
    [3]清毛奇龄.周易古义[M].34-40页.
    [4]刘心源.鬼方考[M].12页.
    [5]周春元.贵州古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4-120页
    [6]班固.汉书[M].60页.
    [7]李贤.大明一统志[M].69-72页.
    [8]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50页.
    [9]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1953-1993[M].贵阳:贵州
    民族出版社,1993.1-167页.
    [10]李虹.可乐考古与夜郎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28页.
    [11]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夜郎史探[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68页.
    [12]朱俊明.夜郎史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140页.
    [13]杨勇.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220页.
    [14]常璩.华阳国志[M].155页.
    [15]王鸿儒.夜郎文化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78页.
    [16]侯绍庄.夜郎研究述评[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50-130页.
    [17]姚智辉.晚期巴蜀青铜器技术研究及兵器斑纹工艺探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0-50页.
    [18]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30-446页.
    [19]杜乃松.古代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89页.
    [20]朱丹.青铜兵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9页.
    [21]罗二虎.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20-80页.
    [22]张增祺.滇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113页.
    [23]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47-142页.
    [24]童恩正.南方文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8.21-47页.
    [25]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7-36页.
    [26]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7.1-15页.
    [27]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102-170页.
    [28]云南省博物馆.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3-123页.
    [29]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二○○○年发掘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603页.
    [1]裴文中.贵州黔西观音洞试掘报告[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年03期.
    [2]吴茂霖.贵州桐梓新发现的人类化石[J].人类学学报,1984年03期.
    [3]曹泽田.贵州水城硝灰洞旧石器文化遗址[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01期.
    [4]曹泽田.贵州省新发现的穿洞旧石器文化遗址[J].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04期.
    [5]曹泽田.兴义猫猫洞文化[J].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03期.
    [6]贵州省赤水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贵州古代史概述[J].赤水文史,1998年第13辑.
    [7]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赫章可乐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6年2期.
    [8]宋世坤.贵州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再论[J].贵州文物工作,1981年2期.
    [9]席克定.贵州毕节瓦窑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7年4期.
    [10]刘恩元.贵州古代青铜冶铸工艺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史料,2002年4期.
    [11]湖北省博物馆.一九六三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J].文物,1976年01期.
    [12]刘一曼.殷墟考古78年[J].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03期.
    [13]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9年1期.
    [14]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7年02期.
    [15]李衍垣.威宁中水汉墓[J].考古学报,1981年02期.
    [16]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威宁中水汉墓第二次发掘[J].文物资料丛刊,1987年10期.
    [17]刘秀丹.贵州威宁县红营盘东周墓地[J].考古,2007年02期.
    [18]宋世坤.贵州青铜戈、剑的分类和断代[J].贵州文物,1983年02期.
    [19]童恩正.四川凉山喜德拉克公社大石墓[J].考古,1978年02期.
    [20]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衡南、湘潭发现春秋墓葬[J].考古,1978年05期.
    [21]李伯谦.中原地区东周铜剑渊源试探[J].文物,1982年01期.
    [22]吴铭生.古丈白鹤湾楚墓[J].考古学报,1986年第03期.
    [23]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5年02期.
    [24]江章华.巴蜀柳叶形剑研究[J].考古,1996年09期.
    [25]杨勇.战国秦汉西南地区考古的新收获与新思考[J].考古,2009年10期.
    [26]叶成勇.贵州西部青铜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格局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6期.
    [27]王海平.贵州西部地区出土的青铜器[J].考古,1989年10期.
    [28]梁太鹤.贵州夜郎地区出土的巴蜀式铜兵器[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S2期.
    [29]孙华.滇东黔西青铜文化初论——以云南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的考古材料为中心[J].四川文物,2007年05期.
    [30]何凤桐.威宁中水“西南夷”公共墓地的调查和发掘[J].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01期.
    [31]赵小帆.贵州威宁中水银子坛民族墓葬相关问题的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32]张勇.贵州汉墓所反映的汉文化与土著民族文化的交流[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3]李飞.贵州安龙新出铜器——兼论贵州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J].四川文物,2009年03期.
    [34]宋世坤.试论夜郎与巴蜀的关系[J].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01期.
    [35]宋世坤.试论夜郎与汉文化的关系[J].中国考古学会第7次年会论文集,1989年
    [36]李飞.夷汉之间——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格局[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6期.
    [37]戴亚雄.贵州古兵器浅议[J].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03期.
    [38]张增祺.略论滇西地区的青铜剑[J].考古,1983年07期.
    [1]叶成勇.黔西滇东地区战国秦汉时期考古遗存研究——以南夷社会文化变迁与文明进程为重点[D].中央民族大学,2009.
    [2]李飞.贵州威宁银子坛墓地分析[D].四川大学,2006.
    [3]李保伦.从考古材料看古夜郎与滇东北地区的青铜文化[A].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13-60页.
    [4]刘中华.从滇与滇文化的比较谈夜郎及其文化[A].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63-70页.
    [5]李飞.贵州夜郎时期青铜兵器综述[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C].乌蒙论坛,2004.69页.
    [6]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A].云南青铜器论丛[C].文物出版社,1981.49页.
    [7]张伟琴.西南夷地区曲刃铜兵器研究[A].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49页.
    [8]程学忠.贵州天柱出水青铜器调查征集报告[A].东亚古物B卷[C].文物出版社,2007年.75-80页.
    [9]熊水富.锦屏亮江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A].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C].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114-121页.
    [10]彭适凡.江西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A].科技史文集[C].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87页.
    [11]刘恩元.普安铜鼓山遗址发掘报告[A].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C].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267页.
    [12]万光云.义兴出土青铜戈[A].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C].贵州民族出版 社,1993.399-405页.
    [13]殷其昌.大山古代炼铜遗址[A].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C].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294-303页.
    [14]贵州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夜郎考[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78页.
    [15]刘胜康.中国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94-128页.
    [16]段渝.巴蜀文化研究集刊[C].成都:巴蜀书社,2008.47-69页.
    [17]段渝.巴蜀文化研究[C].成都:巴蜀书社,2006.26-83页.
    [18]罗世烈.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C].天津:历史教学,1995.54-119页.
    [1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夜郎研究[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73-12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