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各种新型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不断增多,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和城市社区的巨大变化,“一种新的城市生活”呼唤着“一种新的城市教育”,新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呼之欲出。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显著特点是社会管理体制运转有序。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区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何建立自身和谐的运行机制为社区和谐运行创造条件,继而有助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角度,来考虑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社区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论文阐述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转换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分析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就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优化规律作了探讨。
     首先,对社区概念作了历史考察,对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工作、社区教育等几个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概念作了比较,对制度、体制、机理和机制作了辩证分析,理清了原则、方法和机制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富有争议、研究较为薄弱的话题。笔者沿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方式的有效调节”的理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素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相互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到底如何建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次,文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类型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提出“机制是构成方式、作用方式、运行方式、调节方式、呈现方式的有机统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人们所期望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一定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运行方式和有效调节方式的总和”的论断。提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演主要包括动力发生机制、有序工作机制、协同作用机制、能动接受机制、效益评估机制。
     再次,笔者从联合国推广的社区发展运动和国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以及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历史演进中得出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即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转换成为历史的必然。不可否认,要实事求是、辩证看待传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优劣,传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文明素质以及社区进步、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为社区转型创造了条件、提出了要求,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呼唤着社区转型,社区转型呼唤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转换,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转换是自身生存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这些转换主要表现在: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源性为主的动力发生机制转换为以内源性为主的动力发生机制,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序工作机制转换为有序工作机制,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作用机制转换为协同作用机制,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接受机制转换为能动接受机制,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评估机制转换为效益评估机制。
     接下来,联系中国社区建设的实践,阐述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演的过程。整个过程从目标要素开始,由动力发生机制启动,由有序工作机制执行,由协同作用机制转换,由能动接受机制实现,最后由效益评价机制检验,而保障要素始终伴随整个过程。动力发生机制是前提,有序工作机制是根本,协同作用机制是条件,能动接受机制是关键,效益评估机制是落脚。这个过程是永不停息的,而且总是过程包含着过程:已经实现的过程成为当下过程的某一环节或部分,而当下过程又将自我超越成为下一个更高级的过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历史运行从而呈现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进程。
     最后,论文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优化的规律作了有益探索。优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概述起来,可以归纳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优化的外适应规律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优化的内适应规律。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evailing trend of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ability,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the economic, industrial and social structures: the ever-increasing diversity of economic sectors, way of employment, form of organizations , interest relationship and mode of distribution, the growing demographic mobility with more and more people breaking loose from state-owned organizations and joining the ocean of mobile workers and the mushrooming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ll these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however, also incur some new problems to the city management. Social communities, an integral organ of urban cities, are exerting greater impact on urban residents. Along with innovation country and study society's construction advancement, and city community's huge change, new urban life calls for new urban education, whe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given top priority.
    One of the prominent symbols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featuring democracy and law, equity and justice, faith and friendliness, safety and security,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is a sound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way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will contribute to a well-managed community backed with a sound operation system and a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led by CPC,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jointly run by the society and the public. Thus it is an issue of primary concern to be studied.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people'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romote residents' quality, and construct harmonious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chanism of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and realistic importance of reforming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mmunities, the major components and optimizing approaches are discusses.
    Firstly, a historical review is made on community-related concepts by comparing the concept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work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with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ialecticall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ystem,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and further that among the principle, method and mechanis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a controversial topic lack of sufficient research, is defined herein as "a system composed of what the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are, how they work and are carried out in specific education activities, how people monitor
     and adjust them for desirable results". It covers the basic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chanism and the ru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as on how to construct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in communities are divided.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connotat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proposes that "System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working mechanism, operating mode, adjustments and the presentation pattern." and "The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is a system composed of what the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are, how they work and are carried out in specific education activities, how people monitor and adjust them for desirable result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mainly covers the motivating mechanism, orderly-operating mechanism, cooperative working mechanism, active acceptance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hirdly, studies on the UN community programs,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verseas communit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ommunities have revealed that it is time to reform the Chinese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erits and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viewed with a dialectical and critical attitude. It did contribute much to improving the commun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iving standard, education, community growth, social stability and China's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the economic, industrial and social structure calls for community reforms which make it a requisite to reform the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of communities, transforming the mechanism of extrinsic motivating to intrinsic, working disorderly to orderly, individually to cooperatively and changing the passive compliance to active acceptance.
     Fourthly the main content of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is explored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China.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elf is how the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goes. It starts with the initiation of the motivating mechanism, carries on with the orderly working mechanism, goes through transitions activated by the cooperative working mechanism and attains the objectives in the active acceptance mechanism and is assessed in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whole process goes on endlessly with links entailing links: a former link moves to be part of the next and the next grows to another new high so that the mechanism develops spirally upward.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 optimization rules of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ould be adopted in optimizing the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strengthening the self-growt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other, or generally speaking, following the externally adaptive rule and the internally adaptive rule of the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引文
①[德] 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第333页
    ②列宁全集 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264页
    ③[德] 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新时代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82页
    ① 江泽民文选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56页
    ② 江泽民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93页
    ③ 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出版社,2005,第182页
    ① 夏国忠:社区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24页
    ② 2002年底,武汉市提出“883行动计划”,即3年时间内,在7个中心城区的883个社区推行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四进社区”,“883”实际惠及全市945个社区。
    ①《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文件,2002年10月24日
    ① 陈启能:中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发展,民族出版社,2002,第189页
    ② 田毅鹏 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单位典型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2页
    ③ 侯钧生 陈钟林: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发展经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第8页
    ① 夏建中:社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6页
    ②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第1250页
    ①吴潜涛 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第183页
    ②秦在东:从“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看和谐武汉的构建基础和路径,民政部、武汉市政府,全国“社区建设与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上),2005,第169页
    ③黄林芳:教育发展机制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第58页
    ④马西恒:城市社区党建内涵与体系,学林出版社,2005,第98页
    ① 聂卫国:抓住构建长效机制的几个关键点,人民日报,2006年7月4日,第9版
    ② 吕会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233页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7月1日
    ②崔士鑫: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长效机制,人民日报,2006年7月4日,第9版
    ③曾庆红:进一步取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求是,2006(7),第6页
    ④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第179—180页
    ①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第236-237页
    ② 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209页
    ① 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15页
    ②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学习出版社,2005,第231页
    ① 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33页
    ① 毛泽东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9页
    ② 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19页
    ③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第236-237页
    ④ 郑杭生 李强等著:社会运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第348页
    ① 李田贵 申文杰 张玉海: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与应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第20-21页
    ② 王青山 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41页
    ① 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33页
    ① 吴潜涛 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第183页
    ① 江泽民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573页
    ①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150-151页
    ①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412页
    ① 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第179—180页
    ② 聂卫国:抓住构建长效机制的几个关键点,人民日报,2006年7月4日,第9版
    ① 崔士鑫: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长效机制,人民日,2006年7月4日,第9版
    ② 曾庆红:进一步取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求是,2006(7),第6页
    ① 王大海 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第48页
    ① 侯钧生 陈钟林: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发展经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第38页
    ① 徐永样: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第249页
    ① 许启贤 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344页
    ② 王青山 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75页
    ① 许启贤 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420页
    ① 胡振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12),第6页
    ①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第1版
    ① 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8页
    ① 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8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8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第13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32页
    ③ P.Fellin, 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al Workers, p.70, Itasca, IL: F.E. Peacock, 2001
    ④ 郑杭生 李强:社会运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第36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10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82页
    ③ 毛泽东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1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59页
    ① Lisbeth Schorr: Common purpose: rebuilding families and neighborhoods to America. New York: Anchor/Doubleday 1997, p.7-8
    ① 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91-292页
    ② 江泽民文选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432页
    ①韩子荣 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数字型社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第33页
    ②殷妙仲 高鉴国:社区社会工作——中外视野中的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127页
    ①于洋:组织社会学,20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页
    ②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71页
    ③刘少奇选集 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第316-317页
    ① 马西恒:城市社区党建内涵与体系,学林出版社,2005,第10页
    ② 刘海涛: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区域性大党建,党政论坛,2006(10),第22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377页
    ② 马西恒:城市社区党建内涵与体系,学林出版社,2005,第13页
    ①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113-114页
    ① 李光等: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新探索——百步亭花园社区研究,武汉出版社,2002,第268页
    ① 李明华: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论,广州出版社,1997,第156-158页
    ① 孟伟 张岩鸿 王连喜: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第178页
    ②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第15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97页
    ②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年(1/2),第39页
    ① [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第34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44页
    ③ [德] 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新时代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59页
    ④ [美] 理查德 L.达夫特(Richard L.Daft):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第183页
    ⑤ 吴文藻:文化表格说明,燕京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服务学系编印,社会学界,第10卷,1938,第219页
    ① [德] 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第71-7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90页
    ③ 邱柏生: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与有关条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第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10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82页
    ⑥ 毛泽东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18页
    ① Gerson, Kuthleen, Attachment to Place., in Fischer Claude S., Networks and Places. The Press, 1977.
    ② 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121-125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124页
    ①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1页
    ② [美] 理查德 L.达夫特(Richard L.Daft):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第45页
    ① 张耀灿 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5-466页
    ①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第235-236页
    ① 翁卫国 杨张乔:建设现代和谐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第149页
    ② 列宁全集 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269页
    ③ 人民日报:2005年3月9日,第13版
    ① 上海社会科学院“九五”社会发展问题思考课题组:上海跨世纪社会发展问题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10页
    ② 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36页
    ③ 张亮:居民参与不足——上海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社会,2001(1)
    ④ 陈伟东 李雪萍 余坤明:武汉社区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长江日报,2005年5月19日
    ①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学习出版社,2005,第249-253页
    ② 郑乐平:如何扩大社会志愿参与,长江日报,2006年7月13日
    ①李光等: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新探索——百步亭花园社区研究,武汉出版社,2002,第257页
    ②汪大海 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第151页
    ③林泉: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红旗出版社,2005,第115-116页
    ① Paolo Freier: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Seabury, 1973, P. 79-80
    ② [美] Dennis Saleebey著,李亚文 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第18页
    ③ 江泽民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95页
    ①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关于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的调研,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6),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页
    ③转引自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148页,原载马克思:早期作品选(饿文版),第590页
    ①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181页
    ② Lisbeth Schorr: Common purpose: rebuilding families and neighborhoods to America. New York: Anchor/Doubleday1997, p.361-362
    ① 转引自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第83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与多民族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2页
    ② [美]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第291-292页
    ①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营造温馨和谐家园,学习出版社,2005,第225页
    ② 崔乃夫部长谈城市社区服务,转引自张德江主编:社区服务工作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第3页
    ①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第173页
    ② 夏学銮:中国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和其他,社会工作,1998(1)
    ③ 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98-99页
    ④ 王思斌:英国的社区照顾与中国的社区服务之比较,载夏学銮主编: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36-39页
    ①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就《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有关问题答中国政府网记者问:www.gov.cn,2006年7月17日,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②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第381页
    ①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营造温馨和谐家园,学习出版社,2005,第14页
    ② http://www.81890.gov.cn/about_us/gywm_81890.jsp (2006.12.2)
    ① [美] Dennis Saleebey著,李亚文 杜立婕译: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第173页
    ② [德] 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第64页
    ③ 陈先意 许建斌 巢宏伟:庐山区南湖小区社区文明创建“三重唱”,光明日报,2006年8月3日
    ④ 费孝通:乡村中国,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94页
    ①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371页
    ② 江泽民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567页
    ③ 田毅鹏 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单位典型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205页
    ④ 中共武汉市江岸区委宣传部 武汉市江岸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百步亭的故事,武汉出版社,2004,第4页
    ⑤ 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第52页
    ①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第3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92页
    ③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第809页
    ① 夏斐:武汉演绎和谐文化新乐章,光明日报,2006年8月2日,第1版
    ① 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第152页
    ②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第231页
    ③ [德] 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第52页
    ① 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第3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8页
    ② 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第38页
    ③ [德] 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新时代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55页
    ① 江泽民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167页
    ③ [美] Dennis Saleebey著,李亚文 杜立婕译: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第232页
    ① 列宁全集 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137页
    ② 张世贵: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时代价值浅论.探索,2003(3),第79页
    ① 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第197-202页
    ① [德] 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第114页
    ② 毛泽东文集 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5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2页
    ① 列宁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08页
    ② 毛泽东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1094页
    ③ 江泽民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1991,第363页
    ④ 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第839页
    ⑤ [德] 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新时代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9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② 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第41页
    ③ 沙莲香: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载于《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第28页
    ④ 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第50页
    ① 张志浩:关于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4),第107页
    ② [美] Dennis Saleebey著,李亚文 杜立婕译: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第283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第190页
    ① 刘云章:德育接受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①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第135页
    ①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第49-50页
    ① 陈伟光 朱黎明:群众至上——杭州上城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纪事,人民日报,2000年9月6日,第1版
    ② 汪大海 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第11-12页
    ③ 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538-539页
    ④ 江泽民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93页
    ① 毛泽东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137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467页
    ③ 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1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69页
    ② 列宁全集 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117页
    ③ [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第177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册,人民出版社,1991,第730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册,人民出版社,1991,第535页
    ① H.马斯洛:别忘了,我们都是人,中国标准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② 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4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55页
    ④ 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40页
    ⑤ 吴苾雯:逃离大学,接力出版社,2002,第68页
    ⑥ 毛泽东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935页
    ① 江泽民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140页
    ② 杨芷英:红旗出版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研究,2005,第73-75页
    ① 张耀灿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第15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3页
    ①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1版
    ② 李宪生:推进社区建设,创新和谐社会建设模式,长江日报,2005年11月3日
    ① 费孝通:对上海社区建设的一点思考,社会学研究,2002(4)
    ② [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新时代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56页
    ③ 江泽民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95页
    ④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7月1日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57页
    ② 江泽民文选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19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02页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64页
    ②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第135页
    ① 李忠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6日
    ② 李田贵 申文杰 张玉海: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与应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第82页
    ③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扎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人民日报,2006年7月4日,第1版
    ① 德鲁克基金会主编,魏青江译:未来的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1-2卷),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文集(3-5卷),人民出版社,1996
    8.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
    9.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10.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
    1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5.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思想政治教育(1993-2006)
    17.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18.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张耀灿,徐志远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22.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4.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
    25.郑永廷,张彦:德育发育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
    26.郑永廷、李萍、钟明华等著: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7.余仰涛:思想关系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8.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9.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0.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
    33.王玄武,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政治观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4.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
    35.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6.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组编: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7.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8.王杰: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
    39.林尚立:社区党建和群众工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40.孟固:社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4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100例,学习出版社,2000
    42.许德明:上海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100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3.徐中振 孙慧民等著: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44.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探索与研究——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集(1999-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5.吴潜涛 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4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47.吕会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8.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9.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学习出版社,2005
    50.李田贵 申文杰 张玉海: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与应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51.许启贤 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2.孟伟 张岩鸿 王连喜: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53.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54.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55.林泉: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红旗出版社,2005
    56.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营造温馨和谐家园,学习出版社,2005
    57.刘秀艳: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8.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
    59.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0.陈德第,朱庆林著:经济动员机制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61.李明华等: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论,广州出版社,1997
    62.孙玉杰: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63.严家明:社会机制论,知识出版社,1995
    64.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65.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6.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7.黄林芳:教育发展机制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68.郑杭生、李强等:社会运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9.宋长生 蔡兴臣:学校德育法制化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70.辛鸣:制度论,人民出版社,2005
    71.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2.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出版社,2005
    73.民政部、武汉市人民政府:全国“社区建设与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上下),2005
    74.夏国忠:社区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5.陈启能:中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发展,民族出版社,2002
    76.田毅鹏 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单位典型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7.侯钧生 陈钟林: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发展经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8.马西恒:城市社区党建内涵与体系,学林出版社,2005
    79.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0.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81.王大海 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82.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3.殷妙仲 高鉴国:社区社会工作——中外视野中的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4.于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5.汪大海 魏娜 郇建立: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6.汪大海 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87.杨应崧:各国社区教育概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88.李光: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新探索——百步亭花园社区研究,武汉出版社,2002
    89.中共武汉市江岸区委宣传部 武汉市江岸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百步亭的故事,武汉出版社,2004
    90.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1.翁卫国 杨张乔:建设现代和谐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92.谭敏:什么是中国的和谐——探索建立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93.韩子荣 连玉明:生态型社区——中国社区发展模式,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94.韩子荣 连玉明:文化型社区——中国社区发展模式,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95.韩子荣 连玉明:学习型社区——中国社区发展模式,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96.韩子荣 连玉明:服务型社区——中国社区发展模式,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97.韩子荣 连玉明:数字型社区——中国社区发展模式,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98.黎熙元 童晓频 蒋廉雄: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书馆,2006
    99.邱莉莉:俄罗斯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00.杨叙:北欧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01.谢芳:美国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02.张暄等:国外城市社区救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03.[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
    104.[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新时代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5.[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06.[美]理查德 L.达夫特(Richard L.Daft):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07.[美]Dennis Saleebey著,李亚文 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08.[美]罗伯特·伯恩鲍姆著,别敦荣主译,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109.[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110.[美] Dennis Saleebey著,李亚文 杜立婕译: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11.[美]德鲁克基金会,魏青江等译:未来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2.[美]约翰·马丁·费舍 马克·拉维扎,杨韶刚译: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
    113.[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商务印书馆,2005
    114.[英]丹尼斯·麦奎尔,刘燕南 李颖 杨振荣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5.[英]欧阳英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116. Paolo Freier: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Seabury, 1973.
    117. P. Fellin, 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al Workers, ltasca, IL: F.E. Peacock, 2001.
    118. Lisbeth Schorr: Common purpose: rebuilding families and neighborhoods to America. New York:Anchor/Doubleday, 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