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13亿多的人口,这意味着必须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治国方针。粮食生产与气候、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在极端天气反复发生、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粮食生产不可测因素增加,耕地抛荒、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等现象日益严重。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蓄水池”——粮食储备为最大限度减少粮食市场波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物质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走过了萌芽、初步发展、调整完善的发展历程。在整个变迁过程中,粮食储备管理的主体都是政府。虽然在特殊历史阶段也鼓励农户储备,但农户储备和民营粮食企业的周转储备只占整个粮食储备的很小部分。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实施的各具特色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粮食储备的内容也走过了“周转储备→周转储备+战略储备→周转储备+战略储备+国家专项储备”的不断完善发展之路。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思考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改进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参考。因此,为了更有效地从管理制度视角研究我国粮食储备问题,本文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2000年到当下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上,通过对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博弈分析,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第一,未来该选择什么样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第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路径选择?
     现阶段由于地方政府的“搭便车”、民营企业的逐利性以及农户储备的发展缓慢,为了提高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确保政府储备粮食数量的真实且质量完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作为公共产品的粮食其储备必须由政府直接承担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因而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粮食储备必须以政府储备为核心,坚持中央政府在粮食储备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垂直管理可以更好的贯彻中央政策意图、高效落实调控任务,有效克服过去专储粮分级负责时的权责不清、职责不明、调不动、用不上等弊端,有效地保障政令畅通、调配及时。
     在坚持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的同时,辅以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制度,强化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是提高粮食储备效率,落实粮食储备工作,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粮食储备,优化储备品种和布局的动力,是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步骤。强化地方的粮食储备责任有利于实现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地方政策性粮食储备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减轻中央政府粮食储备压力和财政负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文的研究在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的背景下,综合公共产品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博弈理论,紧紧围绕“动因”→“问题”→“改进”→“选择”四个层次,逐层推进,展开研究。具体而言,“动因”就是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历程,思考其形成的原因;“问题”即对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特别是基于博弈模型对现阶段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展开分析;“改进”即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给出关于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和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的建议。“选择”即回答“未来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走向”问题。
     围绕“动因”→“问题”→“改进”→“选择”这四个层次,论文共分为七章对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展开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和章节如下: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回顾并总结了粮食储备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以及不足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界定。本文展开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公共产品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博弈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在认真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这些理论融会于论文研究中,思考、分析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选择、改进问题。为了明确研究范围,研究概念,本章从储备和管理制度的角度对粮食、粮食储备、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三章,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与思考。本章按照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粮食储备历史发展的脉络,将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分为三个阶段,思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被选动因,并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是其所处历史阶段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必然选择的结论。
     第四章,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本章从政府储备、社会储备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为主,辅以地方分级管理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为接下来第五章的分析做好铺垫。
     第五章,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针对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性储备和商业性经营混合、政策性储备出库难问题、托市收购中的“转圈粮”问题、地方储备“搭便车”等主要问题,本章从实际案例中提炼、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建立“警察与小偷”模型、合谋模型、多任务委托代理等博弈模型对原因进行博弈分析。
     第六章,国外经验借鉴与未来路径选择。在分析了现阶段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章试图从国外的粮食储备管理建设中寻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结合国情,思考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未来发展问题。
     第七章,制度改进建议与展望。通过之前六章的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在对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变迁历史梳理,对现状及其问题原因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粮食储备管理经验,在得出基于现阶段我国国情,必须坚持中央政府储备为重,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逐步加强地方储备责任,推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结论的基础上,就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研究视角的创新和博弈模型应用的创新。每个方面的创新都与文章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过往关于粮食储备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粮食物流建设、粮食储备规模优化、粮食储备规模测算等方面,而从管理制度这一视角对粮食储备进行探讨的比较少。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纵向梳理,尤其是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博弈分析,试图寻找到关于“什么样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才是适合当下粮食储备需要的制度”这一问题的答案。
     第二,博弈模型应用的创新。将博弈论运用于粮食问题研究由来已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构建博弈模型尝试。比如,将地方粮食储备“搭便车”行为的博弈拓展到有限次重复博弈层次进行模型构建;对政策性粮食储备出库难问题展开了纯粹策略Nash均衡和混合策略Nash均衡分析;以Holmstrom和Milgrom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蓝本,构建了“中储粮”政策性粮食储备和商业性粮食经营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总结、分析、寻找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本文认为粮食作为公共产品,其储备具有明显外部性,因此必须由政府直接承担。而地方政府在储备上往往会选择“搭便车”,缺乏储备动力,再加上民营粮食企业的逐利性、农户储备发展的缓慢、外资粮食企业的战略威胁以及应对国际粮食市场变化的压力等因素,在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在国家急需时粮食能调得动、用得上的必然选择。
     第二,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中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混合、政策性储备出库难、托市收购“转圈粮”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借鉴国外的管理制度经验,本文提出了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剥离、加强内外监管与处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改进建议。
     第三,稳步推进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粮食储备责任与分工。“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减轻中央政府的储备压力和财政负担,推进地方粮食储备建设,并对解决粮食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强化从粮食生产到饭桌的地方全程负责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促进储备主体多元化发展。在坚持粮食储备的政府中心地位的同时,鼓励企业储备,支持民营粮食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专业粮食储备企业发展。改善储备条件,鼓励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储备,促进储备主体多元化发展,并积极推进粮食立法工作进程,构建现代化粮食物流网络。
Feeding14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with just7percent of global farmland, which means we must insist on the policy of holding the rice bowl firmly. Food production is highly related to clim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increased food production imponderables, abandoned farmland and the loss of the rural labor, Food reserves give security to minimize volatility in food markets and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 as a national food security "reservoir".
     Chinese grain reserves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the Infancy stage, initial stage and perfect stage after1949.During the whole history, the core of Chinese grain reserves is the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qui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od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government carry out distinctive grain reserves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onform to the history and play an active role. The paper focus on the food reserves management system after2000for more effectively studying the Chinese grain reserves system from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Becaus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free rider", the utilitarian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he slower development of the farmer reserves, the food reserves which must be offered by the government products as public goods can realize the real food security for improving macro-control capacity of national food, ensuring real quantity and good quality and ensuring government's regulat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lays the decisive role in the reserv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central vertical management, supported by the "central-plac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The NO.1Central Document in2004, showing clearly that "to carry out the provincial governor responsibility of 'rice bag', to clarify the food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This thinking is the key of improve the grain reserves' efficiency, implement food reserves work and protect food absolute safety. Strengthening the local responsibility is better to lift the central macro-control ability, relieve the central's pressure and improve the response speed to the emergency.
     Basing on the new situation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strategy, my paper tightly attention to the four levels, such as reasons, matters, improvements and choices to research with the public goods theory, the macro theory,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and the game theory. The reasons are thinking how to form the food reserves management system, the matters are analyzing these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 the improvements are giving some advice on how to make the central vertical management and the "central-plac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better. The choices is concluding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choose.
     The paper has seven chapters, thedissertationl5arrangedasfollows:
     Chapterl: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e paper, recalls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food reserves, and explains the research idea, research methods, the possible innovations and the deficiency.
     Chapter2:Theoretical basis of food reserves management system. This chapter includes two parts:theories and concepts.
     Chapter3: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ain reserves manage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this chapter divides the grain reserves management system into three stage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t grain reserves management system.
     Chapter4: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grain reserves management system.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rain reserves management system from government reserves and social reserves.
     Chapter5:Analyzing the matters on the status quo. Pointing to the matters of the central vertical management and the "central-plac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this chapter analyzed by the game models.
     Chapter6:Learn from experiences and future selection.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 find and learn some experiences from other countries, make some conclusions that we must insist 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serves, adhere to the central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mote the "rice bag" provincial govern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Chapter7:Conclusion.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at offer ideas to improve the central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entral-plac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ree questions:Firstly, what are the reasons of the food reserves management? Secondly, what are the matters and how to improve? Thirdly, which management system can we choose in the future?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the innovation of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the game model using.
引文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19日。
    ① Samuelson P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387。
    ① 管子,《管子·治国》,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① 孟昭华、彭传荣,《中国灾荒词典》,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年。
    ①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粮食问题研究组,《我国粮食形势的基本估计》,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5期。
    ① 夏仲明, 《三十年粮改的回顾与思考》,粮食问题研究,2008年第8期。
    ① 辽宁省粮食局,《关于农户储备情况的调查报告》,2007年。
    ① 李福君,《我国农户储粮小型粮仓和装具研发应用现状及展望》,粮油食品科技,2012年第5期。
    ② 李福君,《我国农户一储粮小型粮仓和装具研发应用现状及展望》,粮油食品科技,2012年第5期。
    ① 卜祥,《中储粮十年》,农经,2010年第5期。
    [1]W·Scott Steele:《France's institutional food market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for U.S. exports》, U.S. Dept.,1973。
    [2]Eaton. D. J.:《A System Analysis of Grain Reserve》, US Department of Agrculture,1980。
    [3]Bigman, D.:《Food Policies and Food Security under Instability: Modelling and Analysis》, D. C. Health and Co.,1982。
    [4]Crook, F. W.:《China Trip Report.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ign Agriculture Service,1996。
    [5]Park, A.:《Household Grain Management Under Uncertainty in China's Poor Areas》, PhD thesis. Stanford University,1996。
    [6]David Buschena, Vincent Smith and Hua Di.:《Policy reform and farmers'wheat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a case study》,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5。
    [7]胡小平,1992:《粮食价格与粮食储备的宏观调控》,《经济研究》,第2期。
    [8]游宏炳,1994:《粮食安全与储备问题研究》,《农村经济研究参考》,第6期。
    [9]钟甫宁,1995:《稳定的政策和统一的市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10]王凯、徐翔,1995:《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完善》,《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11]柯炳生,1997:《中国农行粮食储备及对市场的影响》,《中国软科学》,第5期。
    [12]袁永康,1998:《对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与建 议》,《财贸经济》,第4期。
    [13]罗丹、陈洁、徐天祥,2001:《对深化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制度改革的探讨》,《西部粮油科技》,第6期。
    [14]韩耀,2002:《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储备调节制度的思考》,《粮食经济研究》,第3期。
    [15]刘颖,2002:《关于我国专项粮食储备规模的定量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16]娄源功,2003:《国家储备粮紧急调运的模式与系统优化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3期。
    [17]娄源功,2003:《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项储备粮规模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
    [18]马九杰、张传宗,2003:《中国粮食储备规模模拟优化与政策分析》《农业经济导刊》,第2期。
    [19]何启华,2004:《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思考》,《粮食问题研究》,第1期。
    [20]张昌彩,2004:《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第24期。
    [21]刘甲朋,2004:《中国粮食储备问题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第7期。
    [22]高淑桃、任福全、王晓,2010:《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理论探索》,第4期。
    [23]杜彦坤,2004:《国家储备粮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农业经济问题》,第10期。
    [24]齐志高,2005:《论影响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因素》,《粮食储藏》,第7期。
    [25]邹彩芬、王雅鹏,2005:《民间粮食储备研究综述及其政策启示》,《乡镇经济》,第5期。
    [26]黄黎慧、黄群,2005:《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与对策》,《粮食与食品工业》,第5期。
    [27]朱远洋、赵竞彦,2005:《我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与粮食宏观调控》, 《农业发展与金融》,第5期。
    [28]张广翠,2005:《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瞻》,《人口学刊》,第3期。
    [29]史清华、卓建伟,2005:《农户家庭粮食经营行为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
    [30]王芳、程桦,2005:《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粮食科技与经济》,第6期。
    [31]陈卫东,2005:《粮食动态储备问题初探》,《中国粮食经济》,第7期。
    [32]宋维佳,2006:《我国粮食储备体系重组的基本分析》,《财经问题研究》,第3期。
    [33]胡岳岷,2007:《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一个制度安排框架》,《江汉论坛》,第9期。
    [34]董运来、余建斌,2008:《印度农业贸易自由化改革——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35]焦学玺,2010:《关于中储粮系统内控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商业文化》,第10期。
    [36]曹晋、董明璐,2010:《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安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37]和春军、赵黎明、张亚兰,2010:《中心城市粮食储备体系研究》《河北学刊》,第5期。
    [38]江南,2010:《中储粮将走向何处?》,《农经》,第12期。
    [39]刘文缜,2010:《论我国粮食收储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建议》《现代商贸工业》,第13期。
    [40]王夫玉,2011:《健全我国粮食安全的新型储备体系》,《中国食物与营养》,第17期。
    [41]白美清,2011:《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二十年的回顾与展望》,粮食问题研究,第3期。
    [42]孙晓明,2011:《构建市(地)以下地方储备粮体系是粮食宏观调控之急需》,《中国粮食经济》,第5期。
    [43]贾晋,王珏,肖慧琳,2011:《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第3期。
    [44]吴娟、王雅鹏,2011:《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第11期。
    [45]朱晓东,2011:《对粮食法有关宏观调控制度的立法建议》,《中国粮食经济》,第1期。
    [46]刘悦,2011:《世界主要粮食储备体系的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2期。
    [47]李福君,2012:《我国农户储粮小型粮仓和装具研发应用现状及展望》,《粮油食品科技》,第5期。
    [48]吕新业、刘华,2012:《农户粮食储备规模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一基于四省不同粮食品种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第12期。
    [49]陈文琼,2012:《国外农户粮食储备补贴的主要方式》,《农村工作通讯》,第24期。
    [50]林粤峰,2012:《基于区域竞争视角的我国粮食安全与制度创新》《广东农业科学》,第4期。
    [51]荆海伟、陈宏斌,2012:《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粮食储备战略》,《粮食流通技术》,第4期。
    [52]张瑞娟、武拉平,2012:《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17期。
    [53]贾晋,2012:《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历史演进、制度困境与政策优化》,《广西社会科学》,第9期。
    [54]削顺武,2013:《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的路径选择》,《经济法论坛》第10期。
    [55]王地,2013:《中储粮连出问题凸显体制困境》,《检察日报》,6月13日。
    [56]曾群雄:《中储粮垂直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57]刘佳、朱忠贵,2011:《基于国家粮食储备监督的博弈分析》,《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期。
    [58]王华:《我国储备粮经营性调控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9]颜加勇:《国家储备粮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0]卢波:《中央储备粮管理机制研究》,新疆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1]周福生:《粮食储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管理改进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62]乔文传:《中储粮总格式核心竞争力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3]刘擎:《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4]秦莉:《四川省粮食安全目标下合理粮食储备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5]田建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6]王晓潺:《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7]马苏:《我国粮食储备制度:问题与完善》,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8]董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绩效评价: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9]张欣纯:《我国储备粮流通问题研究——以倒卖行为为视角》,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0]张曦:《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绩效审计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1]赵子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72]蒋薇:《江西省粮食储备管理研究》,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2。
    [73]刘杰:《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研究》,西南财经硕士学位论文,2012。
    [74]王池灯:《粮食安全背景下我国“企业+农户”粮食储备方式研究》, 武汉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75]谭文凤:《粮食储备布局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6]孙宝民:《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7]肖竞:《中央储备粮监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8]余志刚:《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计量分析与政策选择》,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9]刘建国:《黑龙江中储粮库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调查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0]马松林:《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1]刘星:《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2]周迪:《我国粮食储备布局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3]赵发生:《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4]岸根卓郎、何鉴:《粮食经济:未来21世纪的政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5]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6]邓亦武:《粮食宏观调控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87]钟甫宁:《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88]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89]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0]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8年11月13日。
    [91]马晓河、蓝海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92]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93]张培刚、廖丹清:《二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94]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第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95]唐正芒:《新中国粮食工作六十年》,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96]肖国安、王文涛:《中国粮食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红旗出版社,2009。
    [97]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98]尹成杰:《粮安天下:全国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99]国家粮食局:《粮食仓储建设科技管理读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100]国家粮食局:《粮食工程建设标准解读》,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101]刘甲朋:《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演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02]周慧秋、李忠旭:《粮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10。
    [103]乔尔·沃森:《策略:博弈论导论》,格致出版社,2010。
    [104]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105]曹宝明、李光泗、徐建玲:《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06]康文辉、许洵:《当代北京米袋子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107]李成威:《公共产品理论与应用》,五信会计出版社,2011。
    [108]韩俊:《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14亿人的粮食安全战略》,学习出版社,2012。
    [109]王雅鹏、王薇薇、吴娟:《中国粮食生产、流通与储备协调机制研究:基于粮食安全》,科学出版社,2012。
    [1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格致出版社,2012。
    [111]程国强:《中国粮食调控:目标,机制与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112]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13。
    [113]李维刚:《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角下的粮食物流体系的完善》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1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数据。
    [115]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数据。
    [116]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数据。
    [117]国家统计局:《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18]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数据。
    [119]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年鉴》,经济管理出版社,相关数据。
    [120]凤凰周刊,2013:《大陆粮食储备制度检讨》,《凤凰周刊》,第25期。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3:《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新法规月刊》,第10期。
    [122]卢良恕:《粮食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23]鲁晓东,2001:《关于对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建设的若干思考》,《河南省情与统计》,第1期。
    [124]中央人民政府网,2014:《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1月19日。
    [125]聂振邦:《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2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4年1月19日。
    [127]张小华,2010:《对完善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探讨》,《粮食问题研究》,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