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命运与历史的指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并非马克思哲学中的初始概念,而是从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中走出的代表历史的声音,是从宗教解放到政治解放的“逻辑后承”。作为西方人的马克思,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滋养。因此,从这一理论诞生之日,就带着产生它的背景的印记。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从而为人类开辟了对自由、解放的探索之路。当历史的车轮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后,资产阶级思想家经过艰苦的努力,充分论证了自由、平等、人权的思想。这是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正是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国家的理论——契约论。建立在契约论基础上的自由、平等、人权的民主思想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然而,当自由平等人权‘实现’之后,人们却发现,这个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想社会仍然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
     没有不解放的现实,便没有人们对解放执着的追求。于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如何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事实平等,即真正做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是自由和平等,这种批判指向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就是通过对这一关系的彻底改变而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在探索人类应该往何处去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确立与坚定了共产主义这一价值理想,并建构起了他的人类解放理论。人类解放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为了解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解放理想的思想渊源。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上,许多哲人都曾提出过涉及人类未来社会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们摆脱枷锁,获得自由,从而实现人的解放。笔者从古希腊这一人类自由精神的启蒙时期入笔,从古希腊以道德形式呈现的自由到中世纪被“神”所遮蔽的自由,人类完成了早期对自由的启蒙。近代伊始的政治哲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预设:一是以社会契约论作为规范政治生活的依据;二是以市场理论作为自由主义从政治生活向经济领域的扩展的依据。西方自由主义自由观的本质是建立在天赋人权和自然法基础之上的自由,与自由相伴而行的是权利,而无论是对权利的追求还是对权利的限制,最终都将导致自由的“困境”。于是,各国的自由主义者们展开了对早期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了自由主义理论。
     第二部分阐释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萌芽以及对前人理论的批判。青年马克思曾深受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思想、基督教思想以及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的滋养,在根本上属于欧洲政治和社会理论的主流传统。然而,当马克思将自己沉降到现实生活中,却发现了哲学信仰与现实生活的紧张。从一位黑格尔主义者到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轨迹的一个必然结果。马克思认识到了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决定性作用,并且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最终认识到要想对市民社会进行彻底的批判,单纯政治批判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马克思逐渐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转变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革命。
     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论证不再单单是一种理论逻辑要求,而是一条现实解放道路,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之上,人的解放变成了改变生存状况的客观的历史活动,这一过程只有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科学批判中才能够得以实现。他从现实出发,在“现实的人”这个考察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在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中,既有理性的维度,又有现实的维度。他用历史的方法审视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的批判中促进社会关系的合理化,而他所做一切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探讨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想在当代所遭遇的审视与挑战。时代思潮风起云涌,在当今时代,西方学者开始纷纷剑指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审视或批判、重建或解构。哈耶克、罗尔斯这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对自由式平等主义的诠释是试图为当前民主社会的巩固与发展寻求坚实的道德基础,而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平等是批判与瓦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出发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政治理论作出了修正,对当代资本主义做出重新分析与评价,对革命的目标和道路做出新的设想。他们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一方面扩展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同时也为我们观察资本主义21世纪的走向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资源。
     第五部分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性问题。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是人类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美好理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通往这一理想的现实道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这一从理想到现实的中介具体化为“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既要适应世界,又要寻求自身发展。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公平正义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作为价值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具有超时代的意义。
Not being the original conception of Marxist, Marx’s Human Liberation Theorystems from the profound western cultures and represents the voice of history, whichis also the “logical inheritance” from the religious liberation to the politicalemancipation. As a westerner, Marx’s thoughts were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thewestern culture. Therefore, when the theory was first brought up, it was full of thecolor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Socrates,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proposed the famous philosophicalstatement “Know Yourself” in the5th century B.C., which paved the way forhuman’s freedom and liberation. With time going by, bourgeoisie thinkers madegreat efforts to demonstrate freedom,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sufficiently afterreformation in religions, 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which is regarded as adevelopment in the human history, and a significant cause as well. At the same time,Contract Theory, the modern nations’ theory, w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oughtsof bourgeois freedom,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Established on Contract Theory,such democratic thoughts as freedom,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are the foundationof modern western capitalist nations. When freedom,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came true, however, people gradually discovered that the so-called ideal society thatcapitalists have been pursuing is still an unequal society.
     If there is no liberation, there is no persistent pursuit for liberation. Therefore,Marx profoundly analyzed various malpractices that capitalist society has beenexposed to and began to think how to realize the interpersonal equality from the“equality of all people under law” in form to the equality in reality, that is,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whole human beings. Marx criticized the idea that the values ofcapitalist are freedom and equality. His criticism pointed to social relations incapitalist society. Marx’s social ideality aimed at changing such social relations torealize the real freedom and equality. With the gradual exploration of the future ofhuman beings, Marx established and firmed the value of communist, and constructedhis Human Liberation Theory, which was an inevitable choice when capitalistsociety stepped into the human history, and which was a solution to the issues of era.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emancipation. In the history of humanthoughts, many philosophers put forth some thoughts involved in human futuresociety, whose center is about how human beings get rid of chains, gain freedom,and realize emancipation at last.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period of enlightenmentof human freedom in ancient Greek. In this period, freedom was presented from theform of morality in ancient Greek to the one defended by God in Middle Ages, andduring which, human fulfilled primary enlightenment of freedom. In modernpolitical philosophy, there are two basic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ne is ContractTheory, the criterion standardizing political life; the other is Marketing Theory, thecriterion of liberalism’s expansion from political life into economic field. Theessence of western liberalism’s freedom is to establish the freedom on the basis ofmen’s natural rights and the law of nature. Rights are accompanied with freedom,and regardless of pursue or limitation of rights, dilemma of freedom will be theending. Therefore, the liberalists in each nation begin to criticize the early liberationtheory, and on this basis, the liberation theory is rebuilt.
     The second par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fact that Marx sproutedEmancipation Theory and criticized on previous theories. Young Marx was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 thoughts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e, by the Christianthoughts and Romanticism that sprang up at the end of the18thcentury, which werefundamentally belonged to the mainstream tradition of European political and socialtheory. However, when Marx put himself into the real life, he fou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hilosophical belief and the reality. It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Marxismto develop from a Hegelian into a critic of Hegel philosophy. Marx recognized thatcivil society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one nation.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research, Marx realized that simply political criticism was far from enough. In orderto criticize the civil society thoroughly, Marx gradually moved forward step by step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criticism. This conversion is the logical necessity of the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criticism, Marx realized the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The third part bears on Marx’s Emancipation Theory in details. Marx’sdemonstration of emancipation is not merely a theoretical logic requirement, but areal road for liberation. Based on the 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mancipationbecame an objective historical activity that would change the living condition. Thisprocess must be realized in the scientific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production process.Considering the reality and on the basis of “real man” which is the first premise toinvestigate the human history, Marx systematically interpreted his conception ofhistory. The Marx’s Emancipation Theory includes dimensionality both rational andpractical. He surveyed human’s real life from historical methods, and promoted ther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by criticizing the reality. However, the ultimate aimof what he has done is to realize the real liberation of human, that is, human’s free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current inspection and challenge of Marx’sEmancipation Theory. At present, there are numerous crashes of different ideologies.Western scholars begin to inspect, criticize, reconstruct and deconstruct Marx’sEmancipation Theory in succession. Such western liberal thinkers as Hayek andRawls interpreted Egalitarianism in order to find the solid moral basis of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current democratic society. However, inMarx’s opinion, freedom and equality are the basic theoretical point to criticize andcollapse capitalism. Western Marxist revised the dominant political theories ofMarxism, reanalyzed and evaluated modern capitalism, and newly imagined the aims and ways of revolution. Through criticizing western capitalism, on the one hand,they expanded the traditional Marxism problem domain; on the other hand, theyprovided for us some new views and theoretical sources to investigate thecapitalism’s direction.
     The fifth part analyzes the contemporary issues of Marx’s Emancipation Theorycombining the Chinese reality. Marx’s Emancipation Theory is an ideal for human toachieve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while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al path to achieve this idea. In the process of specific practicein China, the intermediary from the ideal into the reality can be materialized as “seektruth from facts” and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Faced with the new changes ofsocial structure of the capitalist nations, China, as a socialist nation, has to adaptitself to the world and seek for it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Science development isregarded as the guideline of the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airness andjustice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Marx’s Emancipation Theory taken as the value idea, the society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a’s development, socialism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and even the all human beings’ social future.
引文
①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3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①李楠:《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类性》,《学术探索》2013年第1期。
    ②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①魏小萍:《追寻马克思——时代境遇下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的分析和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第5页。
    ②张一兵夏凡:《人的解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③参见张一兵夏凡:《人的解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④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⑤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整体研究献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⑥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阶段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孙正聿:《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1页。
    ①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5页。
    ①Ernesto Laclau,Politics and the Limits of Mondernity,in:Social Text,No21,Universal Abandon?ThePolitics of Postmindernism,1989,pp.63-82.
    ①李楠:《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类性》,《学术探索》2013年第1期。
    ①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4页。
    ①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①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9页。
    ②John Gray,Liberalism,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1986,p.ix.
    ①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②David M.Adams,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The Law,Wadsworth/Thomson Leaming,2000.46.
    ③Sophocles,Lines450-460,translated by Jebb.
    ①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②E·卡西勒:《启蒙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页。
    ①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7页。
    ①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②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5页。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页
    ②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39页。
    ①克里斯·桑希尔:《德国政治哲学:法的形而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①E.E.里奇C.H.威尔逊:《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五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页。
    ①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②洛克:《政府论》(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7-18页。
    ③洛克:《政府论》(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页。
    ①亚当·斯密著:《国富论》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页。
    ①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①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22页。
    ①边沁:《政府片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0页。
    ②边沁:《政府片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8页。
    ①边沁:《政府片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2页。
    ②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页。
    ①约翰·密尔:《论自由》,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②约翰·密尔:《论自由》,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79页。
    ③约翰·密尔:《论自由》,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①约翰·密尔:《论自由》,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②约翰·密尔:《论自由》,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③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
    ④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5页。
    ①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
    ①黑格尔:《黑格尔早期著作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0页。
    ②Hegel,Werke1(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1,S.44
    ①Hegel,G..W.F. Early Theological Writings,translated by T. M.Knox,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Philadelphia,1948,p.71
    ①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0页。
    ②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62页。
    ③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6页。
    ④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45页。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46页。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2页。
    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6页。
    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9页。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4页。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09页。
    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④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3页。
    ①海因里希·格姆科夫:《马克思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海因里希·格姆科夫:《马克思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②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4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7页。
    ①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63年版,第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486页。
    ②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63年版,第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②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1页。
    ③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4页。
    ④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①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55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注释。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③《魁奈经济学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2页。
    ③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1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7页。
    ②哈耶克:《哈耶克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③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①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①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②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出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③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①李楠:《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类性》,《学术探索》2013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③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①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②李楠:《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类性》,《学术探索》2013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②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③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③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①李楠:《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类性》,《学术探索》2013年第1期。
    ①Emst Bloch,The Spirit of Utopia,trans. Anthony A.Nassa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Meridian,2000.2.
    ①金寿铁著:《真理与现实——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页。
    ②Emst Bloch,The Spirit of Utopia,trans.Anthony Nassar,Meridian,2000,p2.
    ①Emst Bloch,The Spirit of Utopia,trans.Anthony Nassar,Meridian,2000,p191-192.
    ①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2-13页。
    ②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74-275页。
    ①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导言第6页。
    ②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导言第8页。
    ①张之沧:《论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5期。
    ②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6页。
    ①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8页。
    ①王南湜:《社会主义:从理想性到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李楠:《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类性》,《学术探索》2013年第1期。
    ①李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②齐卫平:《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贵阳日报》2013年1月7日第011版。
    ①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9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4][英]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5][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6][英]洛克.叶启芳等译.政府论[M].(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8][英]休谟.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9][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0][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2][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3][美]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4][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5][英]边沁.沈叔平等译.政府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6][英]J.S.密尔.汪瑄译.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27][英]约翰·密尔.顾肃译.论自由[M].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28][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0][德]黑格尔.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M].(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1][德]黑格尔.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M].(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2][德]黑格尔.贺麟等译.黑格尔早期著作集[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3][德]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4][德]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35][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6][德]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M].(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8][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英]哈耶克.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40][英]哈耶克.冯克利译.哈耶克文选[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英]哈耶克.邓正来译.法律、立法与自由[M].(第2、3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42][美]罗尔斯.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43][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4][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4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
    [46][美]马尔库塞.李小兵译.审美之维[M].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47][美]马尔库塞.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8][法]雅克·德里达.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法]奥古斯特·科尔纽.王谨译.马克思的思想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0][法]奥古斯特·科尔纽.刘丕坤等译.马克思恩格斯传[M].(Ⅰ、Ⅱ、Ⅲ),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
    [51][英]戴维·麦克莱伦.王珍译.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英]戴维·麦克莱伦.李智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3][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易廷镇、侯焕良译.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4][德]卡尔·曼海姆.黎鸣等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55][美]弗朗西斯·福山.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等.郝名玮等译[M].自由主义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7][意]圭多·德·拉吉罗.R.G.科林伍德英译.杨军译.欧洲自由主义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8][美]乔治·萨拜因.邓正来译.政治学说史[M].(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9][美]约翰·麦克里兰.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60][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61][美]施特劳斯等.政治哲学史[M].(上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2][德]恩斯特·卡西尔.范进等译.国家的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63]EE里奇CH威尔逊.高德步等译.剑桥欧洲经济史[M].(第五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美]汤姆罗克摩尔.柯小刚译.黑格尔:之前和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英]亚当·斯威夫特.萧韶译.政治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6][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曹海军等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7][英]克里斯·桑希尔.陈江进译.德国政治哲学:法的形而上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8][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9]高文新.欧洲哲学史专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0]高文新.马克思理论基本范畴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2]张盾.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版.
    [73]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4]姚大志.现代之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75]贾中海.社会机制的分配正义——罗尔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6]叔贵峰.马克思宗教批判的革命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7]陈先达.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9]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0]张一兵.人的解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1]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2]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社,2004年版.
    [83]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4]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5]魏小萍.追寻马克思——时代境遇下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的分析和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6]李兵.生存与解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7]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88]施建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2年版.
    [89]成新轩、俞会新.经济自由之神亚当·斯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0]陈闻桐.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引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1]郁建兴.自由主义批判与自由理论的重建——黑格尔政治哲学及其影响[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92]朱学平.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青年黑格尔思想的形成与演进[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9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5]张澄清.西方近代哲学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6]黄伟合.英国近代自由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7]李宏图.从“权力”走向“权利”——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8]邓正来.自由主义社会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9]龚群.罗尔斯政治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00]刘永红.政治自由主义发展的逻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1]王彩凤.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2]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03]何信全.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4]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5]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6]金寿铁.真理与现实——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7]袁久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8]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9]张一兵.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0]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郭永玉.孤立无援的现代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2]邓剑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伯尔基、王文扬.马克思主义的孕育——自由主义的哲学观念:国家与社会和谐[J].现代哲学[J].2006(4).
    [2]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J].学术月刊[J].2002(9).
    [3]孙正聿.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J].学术月刊[J].2002(1).
    [4]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整体研究献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5(2).
    [5]高文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类性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6]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阶段论[J].福建论坛[J].(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7]刘同舫.从思想解放走向人的解放[J].理论月刊[J].2009(4).
    [8]刘同舫.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J].哲学研究[J].2007(3).
    [9]王南湜.社会主义:从理想性到现实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9(3).
    [10]汪行福.乌托邦精神的复兴——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乌托邦的新反思[J].复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9(6).
    [11]汪信砚.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J].武汉大学学报[J].(人文科学版),2007(3).
    [12]汪信砚.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中的人学思想[J].江汉论坛[J].2010(11).
    [13]潘云华.“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演变[J].南京师大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3(1).
    [14]李建平.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几个问题[J].东南学术[J].2012(3).
    [15]朱进东.解读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J].2008(4).
    [16]姚颖.<哲学的贫困>文本价值与当代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J].2010(2).
    [17]杨先保.政治视野中的契约精神——社会契约论的挑战与复兴[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6(3).
    [18]袁银传,乔翔.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解放阶段的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J].(人文科学版),2009(2)
    [19]乔翔.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思想探析[J].唯实[J].2012(2).
    [20]姬海涛.契约论批判与个人权利重建——黑格尔国家观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12(4).
    [21]雷雨.论约翰密尔对古典自由主义的现代改造[J].天津社会科学[J].1998(6).
    [22]卢向国.从古典到新古典:西方自由主义的嬗变与启示[J].兰州学刊[J].2006(7).
    [23]辛向阳.折衷的民主:密尔的代议制民主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J].2011(6).
    [24]张三元.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前提和核心范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J].(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5]仰海峰.超越市民社会与国家: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探析[J].东岳论丛[J].2005(2).
    [26]俞益民.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与人类解放——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与现实[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7]代俊兰.<法兰西内战>与人类解放——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J].社会主义研究[J].2010(6).
    [28]张军.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J].社会科学辑刊[J].2002(1).
    [29]赵家祥.关于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的讨论[J].教学与研究[J].2006(6).
    [30]徐春.人的发展逻辑: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J].晋阳学刊[J].2007(2).
    [31]汪信砚.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J].社会科学战线[J].2005(3).
    [32]景中强.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及其实现途径[J].兰州学刊[J].2006(10).
    [33]沧南、范湘涛.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9(4).
    [34]许全兴.人的自由,人的解放[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J].2003(1).
    [35]张耀灿,周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人本意蕴[J].理论探讨[J].2005(2).
    [36]牟成文.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精神解放学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2008(3).
    [37]孟凡杰.从现实的人看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观[J].岭南学刊[J].2010(1).
    [38]贾英健.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观的跃迁[J].岭南学刊[J].2007(5).
    [39]张秀琴.青年黑格尔派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形成的影响[J].哲学研究[J].2009(5).
    [40]余源培,付畅一.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J].江苏社会科学[J].2010(6).
    [41]唐正东.对蒲鲁东的批判给马克思带来了什么?[J].江苏社会科学[J].2010(2).
    [42]胡余清.马克思与哈耶克自由观之比较[J].广东社会科学[J].2008(5).
    [43]王新生.马克思是怎样讨论正义问题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2010(5).
    [44]林进平.对分配正义的批判:马克思与哈耶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4(6).
    [45]李辉、姚二军.马克思与哈耶克关于“个人自由”思想之比较[J].社会科学论坛[J].2009(4)
    [46]阎孟伟.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与自由秩序——简评哈耶克自由理论与马克思自由理论的原则区别[J].新视野[J].2009(4).
    [47]姚大志.罗尔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批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9(3).
    [48]龚群.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及其理论意义[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J].2009(2).
    [49]何建华.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比较及启示[J].伦理学研究[J].2011(5).
    [50]苏磊、张志中.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J].前沿[J].2008(11).
    [51]李景平、王永香.马克思与罗尔斯公平正义观的比较研究[J].理论学刊[J].2012(10).
    [52]伍志燕.马克思与罗尔斯的正义观之比较[J].理论与现代化[J].2010(6).
    [53]陈一壮、谢新.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问题论析[J].河北学刊[J].2011(4).
    [54]马晓燕.罗尔斯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J].2008(4).
    [55]陈岸瑛.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7(2).
    [56]梦海.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马克思主义[J].哲学动态[J].2005(12).
    [57]石德金、刘卓红.布洛赫历史哲学的价值诉求与人类解放[J].广东社会科学[J].2010(4).
    [58]刘兴章.爱欲解放和感性解放[J].吉首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9(5).
    [59]王柏文、李兆友.埃里希·弗洛姆的社会主义观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J].2009(9).
    [60]王玉玲.论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J].学术论丛[J].2003(3).
    [61]周金华.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从科学走向乌托邦[J].武汉大学学报[J].2003(6).
    [62]张之沧.论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7(5).
    [63]魏俊雄.论马尔库塞主体解放思想的理论逻辑[J].求索[J].2012(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