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北方涅槃图像中的乐舞者形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结合佛经和图像资料,文章将涅槃图像中的乐舞者分为世俗奉佛者、佛教神众、外道和诸魔等四大类。涅槃图像中的世俗乐舞者形象,大多表现的是为释迦操持葬礼的拘尸那城的末罗人,其形象多与菩萨相类,仅没有头光。
     乐舞的佛教神众,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飞天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天龙八部众乐舞图像和涅槃升天思想影响下的天人乐舞图像。在佛教末法思想盛行、社会战乱不断的背景下,陕北的宋代涅槃图像中出现了罗汉乐舞图像。
     涅槃图像中的外道乐舞图像最早出现于河西地区的北魏造像塔中,外道形象继承了犍陀罗涅槃图像中的裸形尼乾子外道形象。而从莫高窟初唐332窟始,变为婆罗门式的外道形象,为之后的图像所继承。这类涅槃图像通过极具矛盾冲突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末法时代外道盛行,以警醒佛教弟子护法护教。
     涅槃图像中的诸魔乐舞者,由早期依据小乘涅槃经,表现诸魔庆佛涅槃,到宋代出现的依据大乘涅槃经,表现诸魔护持佛教,供养释迦,反映了大小乘涅槃思想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传承变化。
By combining Buddhist sutras and figure materials,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dancers of nirvana images into four classes:secular Buddhist followers, Gods of Buddhism, heterodox images and demons'images. Secular dancers'figure in nirvana images usually look as the people of malla who preside over generally the funeral ceremony of Sakya, and look, more or less, the same as Bodhisatta, except that they are destitute of halo.
     Gods of Buddhism, other than common flying Apsaras, have some new images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such as Demi-Gods and Semi-Devils and devas which perhaps obtain inspiration from nirvana and ascesion.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at dharma thoughts are relatively prevalent and the society falls into persistent chaos and upheavals, nirvana images in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in Song Dynasty emerge the images of Arhat dancers.
     The figures of heterodox dancers in nirvana images appear firstly in the statue tower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which is located in Zhuanglang, a place in the west of Yellow River(Hexi region), from which we can find the naked Nigannta, one heterodox image in nirvana images. Yet from the beginning of Cave No.332in Mogo Caves which can date back to the early Tang Dynasty, it becomes the heterodox image of Brahman, which is inherited by subsequent images. By extremely contradictory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nirvana images of this kind mainfest that heterodox is quite prevalent in Dharma Ending Age and remind Buddhists to defend Buddhism.
     Many deomon dancers'figures in nirvana images experience some changes, for example, they behave firs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ravada Nirvana, and then Mahayana nirvana in Song Dynasty, defending Buddhism and serving Saky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avada Nirvana and Mahayana Nirvana have different inheriting chang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periods.
引文
1 宫治昭著,李萍、张清涛译《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从印度到中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98—100贞。2 《大正藏》第1册,第206 页 a。
    3 《大正藏》第1册,第206页 a。
    4 《大正藏》第1册,第27页c、第28页a.
    5 《大正藏》第1册,第207页a.
    1 现藏于马德拉斯博物馆,时间为1世纪后期。图版参见A. K.Coomaraswamy, "Notes sur la sculpture bouddhique", Revue des Arts Asiatiques,V,4,1928, Fig.1.
    2 宫治昭著,李萍、张清涛译《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从印度到中亚》,第86页。
    3 (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册,第270多
    1 (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9页b。
    2《大正藏》第1册,第30页a。
    3 关于八王分舍利后,各国人民起塔供养舍利的记述各经略有不同,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中并未具体列出分舍利八国的名称,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边境八国”,主持八分舍利者是天帝所化的梵志屯屈,“屯屈自以天上金甖,中以石蜜涂里,成量舍利”,最后分得金甖中石蜜所著舍利,起塔供养。持焦炭供养的是道士桓违;遮迦竭人“即复取灰,奉九十日。”(《大正藏》第1册,第175页a)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中只说是韦提希子阿阁世王等八王“既得舍利,踊跃顶戴,还于本国各起兜婆。”主持八分舍利的拘尸那城的婆罗门徒卢那“乞分舍利瓶,自起兜婆。”拘尸那城的诸力士等“取其一份,于阔维处,合余灰炭而起兜婆。”
    “如是凡起十处兜婆。”(《大正藏》第1册,第207页)在《般泥洹经》中八分舍利者为,波旬国诸华氏、可乐国诸拘邻、有衡国诸满离、神州国诸梵志、维耶国诸离楗、赤泽国诸释氏、摩竭王阿闍世和拘尸那城诸华氏,阿闍世王所派梵志毛蹶主持了分舍利,并获得著于舍利甖上的舍利,起塔供养。梵志温违“乞地焦炭,归起塔庙。”有衡国异道十,“求得地灰。”“于是八国得佛八分舍利,各还起塔,皆甚严好。梵志毛蹶,种邑道人大温违,还俾贲邑,衡国道十得地灰,归皆起塔庙。舍利八分有八塔,第九甖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灰塔。”(《大正藏》第1册,第190页)《佛所行赞》:“七王得舍利,欢喜而顶受,持归还自国,起塔加供养。梵志求力十,得分舍利瓶,又从彼七王,求分第八分,持归起支提,号名金瓶塔。俱夷那竭人,聚集余灰炭,而起一支提,名日灰炭塔。……举国诸十女,悉持宝花盖,随塔而供养庄严若金山,种种诸伎乐,昼夜长赞叹。”(《大正藏》第4册,第402页a)《大般涅槃经后分》云:“尔时,拘尸城诸力士得第一分舍利,即于国中起塔,华香、伎乐种种供养;波肩罗婆国力十得第二分舍利,还归起塔,种种供养:师家那婆国拘罗楼众得第三分舍利,还归起塔,种种供养;阿勒遮国诸刹帝利得第四分舍利,还国起塔供养;毗耨国诸婆罗门得第五分舍利,还国起塔,种种供养:毗离国诸梨车得第六分舍利,还国起塔,种种供养;遮罗迦罗国诸释子得第七分舍利,还国起塔,华香供养;摩伽陀主阿阇世王得第八分舍利,还王舍城起塔,华香、伎乐种种供养:姓烟婆罗门得盛舍利瓶,还头那罗聚落起塔,华香供养:必波罗延那婆罗门居十得炭,还国起塔供养。”(《大正藏》第12册,第912页a)
    2 霍旭初《论克孜尔石窟伎乐壁画》,《龟兹艺术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3页.
    1 霍旭初《柏孜克里克“奏乐婆罗门”壁画新考》,《吐鲁番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41页。
    2 《大正藏》第1册,第203页a。
    3 《大正藏》第4册,第400页b。
    4 H.C.Ackermann,Narrative Stone Reliefs from Gandhara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in London,IsMEO,Rome,1975,p1.XLI.
    5 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册,第205页a。
    2 熊谷宣夫《クチャ将来の彩画舍利容器》,《美术研究》191号,第239-265页,1957年.
    3 阎文儒《就斯坦因在我国新疆丹丹乌里克磨朗遗址所发现几块壁画问题的新评述》,《现代佛学》1962年第5期。
    4 霍旭初《龟兹舍利盒乐舞图》,《龟兹艺术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9—-240页
    1 熊谷宣夫《クチャ将来の彩画舍利容器》,《美术研究》第191号,第239—265页,1957年。
    2 霍旭初《龟兹舍利盒乐舞图》,《龟兹艺术研究》,第239—250页。
    3 王嵘《龟兹舍利盒乐舞图文化解读》,《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第121—129页;李安宁《龟兹舍利盒乐舞图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31—35页。
    4 扬之水《龟兹舍利盒乐舞图新议》,《考古》2010年第9期,第66—74页。
    5 扬之水《龟兹舍利盒乐舞图新议》,《考古》2010年第9期,第72、73页。
    1 (北京)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 册,第365—371页。
    1 图版参见:赵昆雨《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89页,图79。
    2 刘永增主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一五八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1 图版参见:周龙勤主编《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第五卷·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186—187页,图 173。
    2 贾应逸、祁小山《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364页。
    1 图版参见:周龙勤主编《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第一卷·克孜尔石窟(一)》,.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41—50页,图31—40。
    2 李静杰《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考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3期,第1H—19页、35-—36页。
    1 杨效俊《临潼庆山寺舍利地宫壁画试析》,《文博》2011年第3期,第90页
    2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第12—-40页
    3 田中华《唐庆山寺舍利塔精室壁画乐舞初探》,《文博》1988年第3期,第50—-51页。
    1 东京国立博物馆《唐の女帝·則天武后とその时代展》,第69页,
    2 林伟正《被“身体化”的舍利佛指》,《典藏·古美术》(台湾)2010年第11期,第162—169贞。
    3 杨效俊《临潼庆山寺舍利地宫壁画试析》,《文博》2011 年第3期,第91页。
    4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 年第5期,第32页。
    5 杨效俊《临潼庆山寺舍利地宫壁画试析》,《文博》2011年第3 期,第91页。
    1 杨效俊《临潼庆山寺舍利地宫壁画试析》,《文博》2011年第3期,第92—93页。
    1 李凇《黄陵双龙千佛洞的图像、作者与观念》,《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84—92页。
    2 张智《黄陵万佛寺、延安万佛洞石窟寺调查记》,《文物》1965第5期,第31页: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黄陵县万佛洞>介绍中有关问题的补充和订正》,《文物》1966年第2期,第47页图3(中央佛坛南壁前柱题记)。
    3 贠安志《陕西富县石窟寺勘察报告》,《文博》1986年第6期,第11页。
    4 贠安志《陕西富县石窟寺勘察报告》,《文博》1986年第6期,第12页。
    1 杨富学、杜斗城《辽鎏金双龙银冠之佛学旨趣——兼论辽与敦煌之历史文化关系》,《北方文物》1999年第2期,第21—25页。
    2 沙武田《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61—73页。
    3 康建国《辽朝佛教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 年第1期,第50—51页
    4 杨宏明《安塞县石窟寺调查报告》,《文博》1990年第3期,第66页。
    5 李凇《黄陵双龙千佛洞的图像、作者与观念》,《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第95页。
    1 《大正藏》第12册,第909页a。
    2 金维诺《中国古代寺观壁画》,见金维诺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卷14《绘画编·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3 楚启恩《中国壁画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65、166页。
    4 郝建文《定州宋代净众院塔基壁画》,《当代人》2010年第5期,第32页。
    1 郝建文《定州宋代净众院塔基壁画》,《当代人》2010年第5期,第31页
    2 《大正藏》第l 册,第199页
    3 《大正藏》第1 册,第28 页a。
    4 《大正藏》第1 册,第173页a。
    5 《大正藏》第1 册,第174页b。
    1 (宋)元照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大正藏》第40册,第165页a。
    2 (隋)慧远撰《维摩义记》,《大正藏》第38册,第427页c.
    3 六师外道一般指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sapa)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ccayana)末伽梨子·拘舍罗(Makkhali Gosala)散若夷·毗罗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Sanjaya Belatthiputta)尼乾子·若提子(Nigannta Nataputta)而所谓的九十六种外道则是从六师外道中分化出来的。
    4 《大正藏》第12 册,第1116 页c.
    5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经变>》,《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第8页。
    1 (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76页
    2 (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58页
    3 失译者《别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第399页a。
    4 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第102页c。
    1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涅槃经变》,见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1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经变>》,《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第19页。
    1金维诺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卷14《绘画编·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第27页图22及其图版说明。
    2 楚启恩《中国壁画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65—166页
    3郝建文《定州宋代净众院塔基壁画》,《当代人》2010年第5期,第31页。
    4孙彦平、齐增玲《珍贵的北宋塔基地宫壁画》,《文物春秋》1999年第4期,第46页。
    5 谭洁《宋代涅槃变相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33—34页。
    6 康保成、孙秉君《陕西韩城宋墓壁画考释》,《文艺研究》2009年11期,第83页。
    7 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369页b。
    8 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册,第206页a。
    9 康保成、孙秉君《陕西韩城宋墓壁画考释》,《文艺研究》2009年11期,第84页。
    1 张宝玺《东千佛洞西夏石窟艺术》,《文物》1992年第2期,第86—87页。
    1 忧应逸、祁小山《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58页。
    2 贾应逸、祁小山《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第457页。
    1 图版参见:周龙勤主编《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第六卷·柏孜克里克石窟》,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84页图69(16窟)、第183页图162(33窟)。
    2 图版见:赵敏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新疆6·吐鲁番》,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6页。
    3 赵敏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新疆6·吐鲁番》,第77页。
    4 赵敏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新疆6·吐鲁番》,第111页。
    5 宿白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6·新疆石窟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82页图210说明。
    6 赵敏主编《中国新疆壁画全集6·柏孜克里克、吐峪沟》,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年,第31页,图76;第46页,图 115;第46页,图110。
    7 王子初、霍旭初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年,第160页。
    8 《シルク口卜大美术展》图录,145页,图158,1996年。
    1 霍旭初《柏孜克里克“奏乐婆罗门”壁画新考》,《吐鲁番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38—42页:又见霍旭初《西域佛教考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552—561页。
    2 《大正藏》第1册,第25页b。
    3 《大正藏》第1册,第189页b。
    1 图版参见:段文杰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新疆壁画全集2·克孜尔》,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42页图 161。
    1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兖州市博物馆《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1期有,第48页。
    2 宫治昭著,李萍、张清涛译《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从印度到中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图版十。
    3 水野清一、樋口隆康编《タレリ》東京:同朋舍,1978 年,pls.107—113。
    4 栗田功《ガンダ一っ美術丨佛伝》,東京:二玄社,1988年,p1.190。
    5 宫治昭著,李萍、张清涛译《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从印度到中亚》,第100—101 页、。
    6 《大正藏》第1 册,第180页(
    1 《大正藏》第24册,第395—396页。
    2 马世长《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二卷,北京:文物出版社;东京:平凡出版社,1996年,第223页。
    3 宫治昭著,李萍、张清涛译《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从印度到中亚》,第428页。
    4 宫治昭著,李萍、张清涛译《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度到中亚》,第427—429页。
    1 贾应逸《克孜尔石窟与莫高窟涅槃经变比较研究》,《新疆佛教壁画的历史学研究》,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4—165页。
    2 《大正藏》第13册,第303—305页。
    3 《大正藏》第4册,第398页a。
    4 参见:印度Rajeshwart. Ghose, Grace S.L.Wong撰,郭梦源、苏玉敏译《克孜尔石窟涅槃图像所反映的故事和传说概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92—97页。
    1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涅槃经变》,见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00页。
    2 刘永增主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一五八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1 沙武田《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下)》,《艺术设计研究》2010年第2期,第30 页:又见郑炳林主编《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08年度理事会暨“敦煌汉藏佛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年,第36—37页。
    1 《大正藏》第13册,第303—305页。
    2 沙武田《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上)》,《艺术设计研究》2010年第1期,第16—22页;《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下)》,《艺术设计研究》2010年第2期,第29—36页:又见郑炳林主编《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08年度理事会暨“敦煌汉藏佛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0—47页。
    1 《大正藏》第12册,第370页a。
    2 以上关于地宫内容的介绍均依据发掘简报。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兖州市博物馆《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1期,第42—62页。
    3 温玉成《于阗僧人法藏与兖州宋代金棺刍议》,《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第42页。
    ·(西晋)白法祖《佛般泥洹经》,《大正藏》第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
    ·(东晋)法显《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册。
    ·失译《般泥洹经》,《大正藏》第1册。
    ·(北凉)昙无谶《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大正藏》第1册。
    ·(后秦)竺佛念《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
    ·马鸣菩萨造、昙无谶译《佛所行赞》,《大正藏》第4册。
    ·(南朝)慧严等《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大正藏》第12册。
    ·(萧齐)《摩诃摩耶经》,《大正藏》第12册。
    ·(唐)若那跋陀罗《大般涅槃经后分》,《大正藏》第12册。
    ·失译《佛入涅槃密集金刚力士哀恋经》,《大正藏》第12册。
    ·(隋)慧远撰《维摩义记》,《大正藏》第38册。
    ·(宋)元照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大正藏》第40册。
    · H.C.Ackermann,Narrative Stone Reliefs from Gandhara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in
    London,IsMEO,Rome,1975.
    水野清一、樋口隆康编《タレリ》,東京:同朋舍,1978年,pls.107—113。
    霍旭初《丝绸之路造型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栗田功《ガンダ一ぅ美術I 佛伝》,東京:二玄社,1988年,pl.490。
    ·宿白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6·新疆石窟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赵敏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新疆6·吐鲁番》,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库车县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库木叶喇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霍旭初《龟兹艺术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段文杰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克孜尔1》,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段文杰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克孜尔2》,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赵敏主编《中国新疆壁画全集6·柏孜克里克、吐峪沟》,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二卷,北京:文物出版社;东京:平凡出版社,1996年。
    ·张宝玺主编《甘肃石窟艺术壁画编》,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刘永增主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一五八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上、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0年。
    ·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贾应逸、祁小山《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凇《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张国领等主编《龟兹文化研究·四》,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宫治昭著,李萍、张清涛译《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从印度到中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贾应逸《新疆佛教壁画的历史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楚启恩《中国壁画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唐の女帝·則天武后とその时代展》。
    ·金维诺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卷14·绘画编·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熊谷宣夫《クチャ将来の彩画舍利容器》,《美术研究》191号,1957年
    ·阎文儒《就斯坦因在我国新疆丹丹乌里克磨朗遗址所发现几块壁画问题的新评述》,《现代佛学》1962年第5期。
    ·张智《黄陵万佛寺、延安万佛洞石窟寺调查记》,《文物》1965第5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黄陵县万佛洞>介绍中有关问题的补充和订正》,《文物》1966年第2期。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经变>》,《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
    ·贠安志《陕西富县石窟寺勘察报告》,《文博》1986年第6期。
    ·田中华《唐庆山寺舍利塔精室壁画乐舞初探》,《文博》1988年第3期。
    ·杨宏明《安塞县石窟寺调查报告》,《文博》1990年第3期。
    ·张宝玺《东千佛洞西夏石窟艺术》,《文物》1992年第2期。
    ·王嵘《龟兹舍利盒乐舞图文化解读》,《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
    ·杨富学、杜斗城《辽鎏金双龙银冠之佛学旨趣——兼论辽与敦煌之历史文化关系》,《北方文物》1999年第2期。
    ·孙彦平、齐增玲《珍贵的北宋塔基地宫壁画》,《文物春秋》1999年第4期。
    ·霍旭初《柏孜克里克“奏乐婆罗门”壁画新考》,《吐鲁番学研究》2001年第2期。
    ·李安宁《龟兹舍利盒乐舞图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印度Rajeshwart Ghose, Grace S.L.Wong撰,郭梦源、苏玉敏译《克孜尔石窟涅槃图像所反映的故事和传说概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沙武田《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李正宇《8至11世纪敦煌僧人从政从军——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七》,《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
    ·李静杰《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考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3期。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兖州市博物馆《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1期。
    ·康保成、孙秉君《陕西韩城宋墓壁画考》,《文艺研究》2009年11期。
    ·沙武田《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上)》,《艺术设计研究》,2010年第1期。
    ·沙武田《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下)》,《艺术设计研究》,2010年第2期。
    ·温玉成《于阗僧人法藏与兖州宋代金棺刍议》,《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郝建文《定州宋代净众院塔基壁画》,《当代人》2010年第5期。
    ·扬之水《龟兹舍利盒乐舞图新议》,《考古》2010年第9期。
    ·林伟正《被“身体化”的舍利佛指》,《典藏·古美术》(台湾)2010年第11期。
    ·康建国《辽朝佛教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1期。
    ·杨效俊《临潼庆山寺舍利地宫壁画试析》,《文博》,2011年第3期。
    ·谭洁《宋代涅槃变相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图1-1采自:C. Sivaramamurti, Amaravati Sculptures in the Madras Government Museum, Madras,1942, p1. ⅪⅤ2.
    ·图1-2采自C.Sivaramamurti, Amaravati Sculptures in the Madras Government Museum, Madras,1942,p1. XLIII1.
    ·图1-3、图1-4采自:宫治昭著,李萍、张清涛译《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从印度到中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图60、图版1。
    ·图1-5采自:段文杰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1·克孜尔石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55页,图165。
    ·图1-7采自:霍旭初《龟兹舍利盒乐舞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书首插图。
    ·图1-8采自:张宝玺主编《甘肃石窟艺术壁画编》,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图33。
    ·图2-1采自: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第32页图。
    ·图2-2采自:李静杰《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考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3期,第36页,图54。
    ·图2-3、图2-4笔者拍摄。
    ·图2-5采自:金维诺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卷14·绘画编·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图20。
    ·图3-1采自: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图141。
    ·图3-2采自:宫治昭著,李萍、张清涛译《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从印度到中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图版10。
    ·图3-3、图3-4采自:贺世哲主编《敦煌石窟全集7·法华经画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3页图;第158页,图148。
    ·图3-5采自:郝建文《定州宋代净众院塔基壁画》,《当代人》2010年第5期,第32页图。
    ·图3-6采自:康保成、孙秉君《陕西韩城宋墓壁画考》,《文艺研究》2009年11期,第90页图。
    ·图3-7采自:张宝玺主编《甘肃石窟艺术壁画编》,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图32。
    ·图3-8采自:吕德廷《论须跋陀罗和涅槃图像中的外道》,未刊稿。
    ·图4-1采自:周龙勤主编《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第一卷·克孜尔石窟(一)》,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276页,图247。
    ·图,1-2采自:贺世哲主编《敦煌石窟全集7·法华经画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2页图。
    ·图4-3、图4-4采自:刘永增主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一五八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图4-5、图4-6采自: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兖州市博物馆《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1期,第51页,图19;第57页,图3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