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建筑图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城东南36公里处的天岩村。据寺内金代碑刻和西壁墨书题记所示,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是由金代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等人在金正隆三年至大定七年间绘制的。在我国宋、金寺观壁画遗存不多的情况下,岩山寺文殊殿的金代壁画以其内容丰富,画技高超而保留至今,实属难能可贵,其中尤以文殊殿西壁绘制精美、保存完好而成为其代表。从绘画的内容来说,岩山寺文殊殿西壁虽是描绘佛传故事,但它以一组宫殿建筑群为中心而展开,使我们透过壁画中的建筑图景更加深入地了解金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建筑、艺术,甚至人的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上的形态特征。
     本文主要依据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对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建筑图景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着重讨论三点:首先,岩山寺文殊殿西壁是由一组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组成,这实际上是画匠王逵结合当时的宫廷建筑制度和社会风貌绘制于壁画之中。其前殿重檐、主廊及后殿二层楼的主殿、工字形平面和画中十字脊重檐阙楼等等,都反映了金代宫殿建筑的新特点。同时,金代推行汉化政策,受宋代影响颇深,从中亦可看出壁画中宫城的总体布局、市井酒楼、建筑细部等等与宋、金建筑的联系。其次,文殊殿西壁画面中的建筑图景是作为一组宫殿建筑群出现的,其中涉及到界画的表现。壁画内容丰富,布局精巧,设色典雅,不同于一般的寺观壁画做法,十分接近于卷轴画,是典型的北宋院体风格,而北宋院体画的界画风格,在此壁画中体现得尤为透彻,从中反映了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极强的写实功力。因此,笔者认为王逵应该是一名北宋的界画家。最后,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建筑图景的出现,是与整个金代社会文化心理趋向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与统治者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关连。从对岩山寺西壁建筑图景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金代统治者的“礼乐”及“华夷同风”等思想的体现。全面地分析西壁建筑图景中的建筑特点、艺术语言与内在的深层文化,补充完善了以往研究中的空白,对于我们了解金代的社会、科技、艺术、思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Yan Shan Temple locates in the Tianyan Village 36 kilometers away from the town Fansi in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carved stone inscription of Jin Dynasty and the handwriting inscription on the west wall, the mural of Manjusri Hall is Painted by Wangkui etc, who were the "Yu Qian Cheng Ying" painters of Jin Dynasty. There are not so many murals from Temples constructed in Song and Jin Dynasty, however, the murals of Manjusri Hall in Yan Shan Temple painted in Jin Dynasty is highly appreciated by people with its abundance of contents and super painting skills, among which the most complete and delicate one is the the Painting concerning Architecture on the West Wall.
     The contents of the painting focus on a series of Palace Construction, which help us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society, politics, culture, architecture, art and even people's ideology of Jin Dynasty.
     The paper makes a close study on the Painting concerning Architecture on the West Wall of Manjusri Hall in Yan Shan Temple, and focuses on three points as follows:
     First, the mural on the West Wall of Manjusri Hall in Yan Shan Temple is made up of a series of complete Palace Construction. The painter Wang kui combined th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lace Architecture with the social style and features in the painting. The skirt-roof of the front house, the main corridor, the two - storey main hall of the back house, I-shaped plan, and the imperial building with alero doble and cross-shaped ridge line, etc. all of them reflected the new features of palace construction in Jin Dynasty. Meanwhile, the ruling class advocated Chinese localization Policy, and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Song Dynasty. We can see the close tie of the painting with the architecture of Song and Jin Dynasty from the painting's general layout of the imperial palace, marketplace and restaurant, detailing construction
     Second, the painting concerning Architecture on the West Wall of Manjusri Hall focus on a series of Palace Construction, among which the manifestation of Jiehua is impressive. We can clearly see the style of Jiehua of North Song Dynasty in the painting, which demonstrated the super artistic level and realistic painting power of the painter. Hence, the writer infers that Wangkui was a painter for Jiehua from North Song Dynasty.
     Finally, the appearance of the painting concerning Architecture on the West Wall of Manjusri Hall in Yan Shan Templ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sycho-tendency of social culture of Jin Dynasty, especially relevant to the main stream ideology of the ruling class.
     From the study of the painting concerning Architecture on the West Wall of Manjusri Hall in Yan Shan Temple, we can also see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Rites and Music" and "the same origin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ogether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etc. of the ruling class in Jin Dynasty. A ful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artistic view and deep inner culture of the painting concerning Architecture on the West Wall of Manjusri Hall can make up for the blank space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which is surely of significance for us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t and thinking in Jin Dynasty.
引文
①《山西通志·文物志》第二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页390.
    ②柴泽俊.《繁峙岩山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页1.
    ③《繁峙灵岩院水陆记碑》正面碑文碑录文载:“……太宗为经战阵之所立寺,荐救阵亡之士,何况此邦乃平昔用武争战之地,暴股郊原,沉魂滞魄,久幽泉壤,无所凭依。男观女覩,嗟泪垂弹,岂不伤哉!极感厚人矜(怜)悯,一方相糺,命工图景,凡绘水陆一会,故以斯缘留意资拔极乐弥陀一念,洪明各灭罪恒沙,约其费施,上助菩提之因,下拔沉轮(沦)之苦。信善之士回视平昔结习是非口业薄恶过行恐惧涕泣,思欲一凭善缘,咸逐洗涤,兹乃如来设教之根本也。”参见柴泽俊.《繁峙岩山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页214-215.此碑存山西繁峙岩山寺院内东隅,龟座圆首,身首一石镌成,全高158厘米,其中座高46厘米,身首高112厘米,碑宽69厘米、厚11厘米。
    ④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页33.
    ①《繁峙灵岩院水陆记碑》背面碑文碑录记载:“……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道、小木匠人都料王敏、檀明、苏明……”字样。参见《繁峙岩山寺》柴泽俊,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页215.另文殊殿壁画墨书题记:“首口口口口口/发诚心谥舍净财/愿画西壁口诸人/姓名如后:(中略)。/大定七年前口口二十/八日画了灵岩院普口口/画匠王逵年陆拾捌/并小起王辉王琼/福喜润喜。”参见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页210.壁画墨书题记位于文殊殿内西壁上沿横向墨框之内,共计25行、195字,记述了布施人、壁画完工年代和画师姓名。
    ②孟嗣徽.《岩山寺佛传壁画图像内容考释——兼及金代宫廷画家王逵的创作活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学刊》2005年第一辑,页321.
    ③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页33.
    ④《山西通志·文物志》附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页1076.
    ①张博泉.《金史简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页384.<金朝文化>:女真族是世代居住在长白山和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先秦时期称为“肃慎”,汉代和三国时称为“挹娄”,北朝称为“勿吉”,隋唐时称为“蹋”,辽金元时才称为“女真”。
    ②主编任崇岳,总主编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页476.
    ③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举行法会时,殿堂上悬挂的宗教画与寺中雕塑、壁画统称水陆画。它是宋代兴盛起来的一种隆重盛大的佛教仪式,之后一直较为流传,主要用以追荐和普度“法界圣凡”,以七昼夜为一会,水陆画按其规模而定,多则上百,少则几十。在现存水陆画遗迹中,尤以山西、河北较多。参见阎瑜民.《论岩山寺壁画艺术》.《五台山研究》,1992年第3期,页35.
    ④耳房,宋代称“挟屋”。参见宋人李诫.《营造法式》卷第四,《大木作制度一·材》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页74.
    ①柴泽俊.《山西古代寺观壁画之艺术价值》.《文物季刊》,1999年第1期,页54.
    ②柴泽俊.《山西古代寺观壁画之艺术价值》.《文物季刊》,1999年第1期,页58.
    ③潘絜兹.《灵岩彩壁动心魄——岩上寺金代壁画小记》.《文物》.1979年第2期,页10.
    ④杨纯渊.《岩山寺金代壁画赏析》.《五台山研究》,1985年第5期,页39.
    ①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②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文物》,1999年第10期.
    ③张亚平、赵晋樟.《山西繁峙岩山寺的金代壁画》.《文物》,1979年第2期.
    ①李树雪.《山西古代壁画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第19卷第6期,页50.
    ②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页33.
    ③柴泽俊.《繁峙岩山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页19.
    ①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8,页138.
    ②王洁.《试论古代绘画中建筑的解读方法》.《敦煌研究》,2004,5,页40.
    ①龟头屋也称为“抱厦”,指殿堂出入口正中前方的附加似“门厅式凸出于正殿堂外的建筑物”。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577.
    ②门无台基,当心间凹下,与室外地面相平,宋式称“阶断砌”。参见李诫.《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门砧限》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①孟嗣徽.《岩山寺佛传壁画图像内容考释——兼及金代宫廷画家王逵的创作活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学刊》2005年第一辑,页340.
    ②孟嗣徽.《岩山寺佛传壁画图像内容考释——兼及金代宫廷画家王逵的创作活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学刊》2005年第一辑,页1.
    ③柴洋俊.《繁峙岩山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页215.
    ①柴泽俊.《繁峙岩山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页210.
    ②[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八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③[元]脱脱.《金史》卷五十五《志三十七·百官二》“少府监”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5年.
    ④[元]脱脱.《金史》卷五十六《志三十七·百官二》“少府监”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5年.
    ①庞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秘》.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1998.
    ②郭志猛.《中国全史——中国宋辽金夏科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页72.
    ③柴泽俊.《繁峙岩山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页201.
    ①宋式称腰檐及檐出,清式称出檐及廊檐。檐顶伸出至建筑之外墙或外柱以外。檐按建筑层数分腰檐、重檐、三重檐(苏式称三滴水)。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577.
    ①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92.
    ②范成大.《揽辔录》.载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③《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九“宫室”引《海陵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页421.
    ①庞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秘》.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②天琪、周岩著.《中国全史——中国宋辽金夏艺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页163.
    ③[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
    ④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319.
    ⑤傅熹年.《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载自《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页269.
    ①傅熹年.《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载自《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页271.
    ②[宋]楼钥.《北行日录》卷上.知不足斋本.
    ①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页232.
    ②宋代文献中对门阙各部分的名称用得颇不统一,如《东京梦华录》中所说的“朵楼”,实指突出门外两侧的阙,在宋代正式文件中,是把突出门前的二阙叫“阙”或“观”,而把门楼两侧斜廊、行廊状交出的方亭叫“朵楼”.
    ③范成大.《揽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页138.
    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页171.垛楼,又称朵楼,有时也可以称之为阙,是阙晚期的另一名称。
    ②傅熹年.《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载自《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页274.
    ③徐岩红高策.《繁峙岩山寺壁画艺术中的建筑及其特征》.《文艺研究》,2008,6,页111.
    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154.
    ②王应麟.《玉海》卷百六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
    ③《宋史·地理志》.
    ④《金史·海陵记》.
    ①张棣.《金虏图经》.载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一百四十四,史学研究社出版,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
    ②[元]脱脱.《金史》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100.
    ③[元]脱脱.《金史》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97.
    ④《大金国志》.
    ⑤[明]萧洵 编刘文鹏整理.《元故宫遗录》.
    ⑥[明]陶宗仪撰.《辍耕录》.
    ①徐岩红高策.《繁峙岩山寺壁画艺术中的建筑及其特征》.《文艺研究》2008,6,页116.
    ②王庭熙.《亭》.《华中建筑》,1991,3,页33.
    ①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111.
    ②[元]夏文彦.图绘宝鉴[M].卷三、卷四.
    ③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54.
    ①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130.
    ②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154.
    ③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④傅熹年.《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载自《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页284.
    ⑤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143.
    ⑥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323.
    ①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①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599.
    ②地袱,临地面最下一层木或石枋子。盆唇,压栏板之横枋。巡杖,宋式名词寻杖,清式名词扶手,栏杆及扶梯上供人上下扶拉用的通长材料。卧棂,由横向木料分栏的形式,长栏板部分。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600.
    ③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144.
    ①斗栱由若干斗与栱累叠而成,总称铺作。在柱头上者称“柱头铺作”,在柱与柱之间者称“补间铺作”,在角柱之上者称“转角铺作”。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17.
    ②宋式名词四铺作,清式名词三踩,指华棋(清称翘)或昂自大斗出一跳。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570.
    ③宋式名词五铺作,清式名词五踩,指华棋(翘)或昂自大斗出二跳。宋式名词六铺作,清式名词七踩,指华栱(翘)或昂自大斗出三跳。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570.
    ④计心造,逐跳栱或昂上,每一跳上均置有横栱的称“计心造”。它是斗棋的组合方法之一,与“偷心造”相对。清式称斗栱。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569.
    ⑤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页134.
    ①郭志猛.《中国全史——中国宋辽金夏科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页77.
    ②举折,即定屋顶坡度及屋盖曲面线之方法也。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18.
    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329.
    ②王应麟.《玉海》卷六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
    ③郭志猛.《中国全史——中国宋辽金夏科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页96.
    ④冯承钧译本.《马可波罗行纪》.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①粱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491.
    ②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330.
    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10.
    ②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18.
    ③中国科学院中华古建筑研究社.《中华古建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页139.
    ④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页10.
    ①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页32-33.
    ①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页70.
    ②徐沁.《明画录》.见《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页763.
    ①游新民.《界画技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页2.
    ②刘道醇.《圣朝名画品》卷三,《屋木门·神品》.
    ①汤厘《画鉴》.见《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李来源、林木,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页171.
    ①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页241.
    ②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页36.
    ③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页241.
    ①[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载《历代名画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①傅熹年.《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载自《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页289.
    ②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页216.
    ③傅熹年.《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载自《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4.5,页256.
    ①以大观小: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总结的中国画观察和表现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山水的布局。它采用俯视的角度,表现人们观看沙盘模型时的全局感,以描绘崇山峻岭的丰富层次。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页241.
    ①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佛传故事画”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页89.
    ②孟嗣徽.《岩山寺佛传壁画图景内容考释——兼及金代宫廷画家王逵的创作活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学刊》2005年第一辑,页362.
    ③傅熹年.《中国古代的建筑画》.《文物》,1998年第3期.
    ①李廌.《德隅斋画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本.
    ②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页188.
    ③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页200.
    ①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页198.
    ②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页174.
    ①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页191.
    ①[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
    ②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页164.
    ③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页217. ①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页44.②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页164.③傅熹年.《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载自《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页290.
    ①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见杨仁恺主编,薛永年等编撰《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77.
    ②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页72.
    ③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页185.
    ①[匈]阿诺德·豪泽尔,居延安译.《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页6.
    ②主编任崇岳,总主编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页399.
    ③张光福.《略谈金代美术》.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1,90.
    ④《金史》卷3,《太宗本纪》.
    ①[晋]皇甫谧撰.《二十五别史》之《大金国志》卷三十九<初兴风土>.
    ②张博泉.《金史论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页106.
    ③洪皓.《松漠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页70.
    ⑤张棣.《金虏图经·取士》.
    ⑥[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
    ①[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八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②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8,页138.
    ①[元]脱脱《金史》卷八,熙宗二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②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8,页138.
    ③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岩山寺金代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版.
    ④阎瑜民.《论岩山寺壁画艺术》.《五台山研究》,1992年第3期,页35.
    ①金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六十三·文艺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②《大金国志》卷12.
    ③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六金虏节要[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金史·卷四·本纪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⑤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之十三·纪年·海陵炀王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⑥《金史》卷七.
    ⑦[金]刘祁《归潜志》卷12《辩亡》.北京,中华书局,1986,6.
    ①《金史》卷8,《世宗纪》
    ②《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145,引范成大《族帐部曲录》
    ③《金史祥校》卷4.
    ④《金文最》卷49,《中大公刘公墓碑》.
    ⑤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见《中国画论类编》,页635.
    ①《宣和画谱·官室叙论》,见《中国民间画诀》,页70.
    ②《礼记》.
    ③麻铃.《金朝“夷可变华”及“华夷同风”的治边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页266.
    [1]山西通志·文物志.第二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390.
    [2]柴泽俊.繁峙岩山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214-215、19、215、210、201.
    [3]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33、210.
    [4]孟嗣徽.岩山寺佛传壁画图像内容考释——兼及金代宫廷画家王逵的创作活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学刊》,2005,321、340、1、362.
    [5]山西通志·文物志.附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076.
    [6]张博泉.金史简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384.
    [7]主编任崇岳,总主编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476、399.
    [8]阎瑜民.论岩山寺壁画艺术.五台山研究,1992,3,35.
    [9]李诫.营造法式.卷第四,《大木作制度一·材》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74.
    [10]柴泽俊.山西古代寺观壁画之艺术价值.文物季刊,1999,1,54、58.
    [11]潘絮兹.灵岩彩壁动心魄——岩上寺金代壁画小记.文物,1979,2,10.
    [12]杨纯渊.岩山寺金代壁画赏析.五台山研究,1985,5,39.
    [13]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4]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文物,1999.10.
    [15]张亚平、赵晋樟.山西繁峙岩山寺的金代壁画.文物,1979,2.
    [16]李树雪.山西古代壁画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6,50.
    [1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138.
    [18]王洁.试论古代绘画中建筑的解读方法.敦煌研究,2004,5,40.
    [19]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77、92、111、130、599、600、570、569、134.
    [20]李诫.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门砧限》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21][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八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2][元]脱脱.金史.卷五十五《志三十七·百官二》“少府监”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5.
    [23][元]脱脱.金史.卷五十六《志三十七·百官二》“少府监”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5.
    [24]庞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秘.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25]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26]郭志猛.中国全史——中国宋辽金夏科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2、77、96.
    [27]范成大.《揽辔录》.载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8]《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九“宫室”引《海陵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421.
    [29]天琪、周岩著.中国全史——中国宋辽金夏艺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30][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
    [3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319、171、154、54、143、323、144、17、18、329、491、330、10.
    [32]傅熹年.《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载自《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2-33、269、271、232、274、284、289、290.
    [33]范成大.揽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38.
    [34]徐岩红高策.繁峙岩山寺壁画艺术中的建筑及其特征.文艺研究,2008,6,111、116.
    [35]王应麟.《玉海》卷百六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
    [36]《宋史·地理志》.
    [37]《金史·海陵记》.
    [38]张棣.《金虏图经》.载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一百四十四,史学研究社出版,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
    [39][元]脱脱.金史.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100、97.
    [40]《大金国志》.
    [41][明]萧洵 编刘文鹏整理.《元故宫遗录》.
    [42][明]陶宗仪撰.《辍耕录》.
    [43]王庭熙.亭.华中建筑,1991,3,33.
    [44][元]夏文彦.图绘宝鉴[M].卷三、卷四.
    [45]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46]中国科学院中华古建筑研究社.中华古建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9.
    [47]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70、72.
    [48]徐沁.《明画录》.见《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763.
    [49]汤垕《画鉴》.见《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李来源、林木,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171.
    [50]刘道醇.《圣朝名画品》卷三, 《屋木门·神品》.
    [5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241、216、191、217.
    [52]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36、188、174、44、185.
    [53][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载《历代名画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54]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佛传故事画”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9.
    [55]傅熹年.中国古代的建筑画.文物,1998,3.
    [56]李廌.《德隅斋画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本.
    [57]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0.
    [58]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98、164.
    [59][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
    [60]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83.
    [61]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见杨仁恺主编,薛永年等编撰《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77.
    [62][匈]阿诺德·豪泽尔,居延安译.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6.
    [63]张光福.略谈金代美术.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1,90.
    [64][晋]皇甫谧撰.《二十五别史》之《大金国志》卷三十九<初兴风土>.
    [65]张博泉.金史论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06.
    [66]洪皓.松漠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70.
    [68][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
    [69]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岩山寺金代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70][金]刘祁《归潜志》卷12《辩亡》.北京,中华书局,1986,6.
    [71]《金史》卷8,《世宗纪》.
    [72]《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145,引范成大《族帐部曲录》.
    [73]《金史祥校》卷4.
    [74]《金文最》卷49,《中大公刘公墓碑》.
    [75]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见《中国画论类编》,635.
    [76]麻铃.金朝“夷可变华”及“华夷同风”的治边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8,11,2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