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僧文学批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诗僧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唐代诗僧不仅自觉地创作诗歌,还自觉地评论诗歌,具有创作主体与批评主体合一的性质。但是长期以来,学界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诗僧的生平、交游、创作艺术的分析方面,也就是重在对诗僧创作的分析,而对唐代诗僧文学批评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本文以“唐代诗僧文学批评”作为研究对象,对唐代诗僧作为“诗人”文学身份的确认、诗僧的文学批评形式、批评范畴、诗僧批评家各自的诗学体系特征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
     唐代诗僧文学批评的产生除了跟佛教、诗歌发展有关系之外,还跟唐代诗僧作为“诗人”文学身份的确认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诗僧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诗人,才会以诗人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创作,来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创作。只有诗僧的文学身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诗僧的文学批评才能具有社会影响。诗僧创作的自觉与批评的自觉是诗僧文学身份确认的具体表现,这两方面的自觉意识体现在他们一系列诗歌活动中。唐代诗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文学批评形式介入文学批评。初唐的慧净以选本的形式论诗,盛唐后期的玄鉴以摘句的形式论诗,中晚唐的诗僧则采用诗格的形式论诗。唐代诗僧所采用的文学批评范畴,既跟传统的文论有关系,也跟佛学有多方面的关系,这尤其表现在对意境、门、势三个范畴的运用上。唐代诗僧的文学评论从形式到范畴都在继承六朝文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体现出很强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唐代诗僧批评家根据与世俗的疏离关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即自幼出家,成年还俗的,如:上官仪、贾岛;第二类为中年出家,不再还俗的,如:皎然;第三类是童年出家,不再还俗的,如:贯休、齐己。他们与世俗的亲疏关系不仅仅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诗学理论。上官仪与贾岛是唐代还俗诗僧的代表,他们的诗学体系跟他们为僧的经历息息相关。上官仪与初唐佛学,尤其与“三论宗”的关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与理论。贾岛诗学与中唐禅宗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皎然由儒士转变成诗僧的身份转换在他的诗学理论中也留下了痕迹。皎然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对诗歌史的看法,对意境理论的发挥都跟他的这种身份相关。贯休与齐己的诗歌理论比较隐蔽,深藏在他们各类诗歌当中。本文通过细读贯休、齐己的诗歌,把他们零散的诗歌理论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本文认为,贯休和齐己的诗论虽然在审美追求上有差别,即贯休重清奇,齐己重清雅,但在提倡要广泛地阅读与苦吟作诗的创作态度是一致的,都是对诗歌创作的具体指导。唐代三类诗僧文学批评家的诗学观念都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与时代感。
     唐代诗僧对唐代的诗论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唐代诗僧开启了以禅喻诗
The poem-monk group in the Tang Dynasty is a special creation group in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istory. Poem-monks not only created poems consciously, but also commented on poems, they were the combination of creation subject and literary review subject. But in a long time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poem-monks creation analysis, such as their life history, their relations, and their creation art. Comparatively there are less works on the literary review of poem-monks in The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selects "literary review of the poem-monks in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nvestigates several important topics, including: the affirmance of the "poet" figure of the poem-monk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poem-monks literary review form, the category of literary review, and the poetics system of a single poem-monk review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Tang Dynasty poem-monk literary review were not on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poem, but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affirmance of the poem-monks' "poet" figure. Because only poem-monks thought themselves as poets, they would create poem, and would comment on their own works and the other people's works. Only the poet figure were recognized extensively by the society, the literary review of poem-monks would have social influe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creation and review are the material embodiment of the affirmance of the poem-monks' "poet" figure, and a series of poem-monks' works showed the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t history stage, poem-monks adopted different literary review methods. Huijing who lived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reviewed poem by means of anthology; in the middle age Tang Dynasty, Xuanjian who lived in the afternoon Tang Dynasty criticize poems by taking passages; in the middle-late age Tang Dynasty, the poets commented on poets by utilizing the form of poetry rule. The literary review categories adopted by the Tang Dynasty poem-monks are relevant with both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review and Buddhism, especially on the utilization of three categorie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class and power. From form to category, the Tang Dynasty poem-monks literary review is an innova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Six
引文
① 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页。
    ②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④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⑤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页。
    ① 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页。
    ② 叶梦得《石林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5页。
    ① 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171页。
    ②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33—369页。
    ① 孙昌武《文坛佛影》,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7—232页。
    ②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98—377页。
    ③ 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④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⑤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⑥ 沈玉成、印继梁主编《中国历代僧诗全集·晋唐五代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① 周先民《中国历代僧诗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年版。
    ② 吕子都选注《中国历代僧诗精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③ 陈耳东《历代高僧诗选》,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④ 赖永海主编、张宏生、章利国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诗偈卷·书画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⑤ 蒋述卓主编《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 张锡厚《王梵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⑦ 项楚《王梵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⑧ 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中华书局,2000
    ⑨ 汪泛舟《敦煌僧诗校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⑩ 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1—97页。
    ① 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页。
    ① 参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8—1279页。
    ① 参阅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9—1280页。
    ② 参阅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0页。
    ③ 贾晋华《皎然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① 泓法大师原撰、王利器的《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① 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② 皎然著、周维德校注《诗式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③ 参阅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④ 参阅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6—1461页。
    ①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0页。
    ② 蔡镇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31页。
    ③ 《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205页。
    ④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216页。
    ① 参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① 蒂博代著、赵坚译《六说文学批评·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页。
    ② 蒂博代著、赵坚译《六说文学批评·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页。
    ①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79页。
    ① (美)艾布拉姆斯(Abrams, M. H.)著 郦雅牛等译、《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三十》卷三十,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859页。
    ② 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页。
    ③ 黄新亮《禅宗思想的民族化与中晚唐僧诗的繁荣》,《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7第3期。
    ① 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8页。
    ② 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页
    ① 《大正藏》第17册,第722页。
    ② 转引自黄新亮《汉唐僧诗发展述略》,《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③ 转引自黄新亮《汉唐僧诗发展述略》,《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① 王夫之《姜斋诗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② 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02年版,第150页。
    ③ 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1页。
    ④ 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1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5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5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6页。
    ③ 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9页。
    ④ 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9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3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1页。
    ① 本文引用的唐诗若非标注,均出自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 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1页。
    ③ 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4页。
    ④ 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21页。
    ① 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22页。
    ② 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02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5页。
    ① 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② 《唐会要》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① 《唐会要》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② 司马光撰、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165页。
    ①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页
    ① 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晋诗卷二十》,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七,《四部丛刊》。
    ① 刘明今《方法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②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5页。
    ③ 项楚等著《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307页。
    ④ 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97页。
    ① 欧阳修《六一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6页。
    ①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②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485页。
    ③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58页。
    ①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36页。
    ②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文选序》,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页。
    ③ 魏征、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89页。
    ① 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1983年版,第1376页。
    ② 《石园诗话》卷一,郭绍虞选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83页。
    ③ 陈尚君《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施议对、蒋寅主编《中国诗学》(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0页。
    ① 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117页。
    ② 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51—656页。
    ③ 《续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
    ① 《续高僧传》卷,《大正藏》,第50册
    ② 《旧唐书》卷七十二,中华书局。
    ③ 慧净(唐京师纪国寺)《续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
    ① 王运熙、杨明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②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1573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②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③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7页。
    ① 参阅《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② 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2页。
    ① 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4页
    ① 泓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0页。
    ② 参阅倪进等人著《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③ 参阅倪进等人著《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21页。
    ④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5页。
    ①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33页。
    ②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33页。
    ①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59页。
    ② 参阅《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③ 参陈伯海主编、倪进等人著《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①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0页。
    ②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① 参阅涂光社《势与中国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55页。
    ②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67页。
    ① 参阅涂光社《势与中国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页。
    ② 刘勰著,韩泉欣校注《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③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2页。
    ① 皎然著、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0页。
    ① 参汪春泓著《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① 大正藏,第46册,第448页
    ② 大正藏,第45册,第150页
    ③ 大正藏,第3册,第37页
    ① 《宋高僧传》卷四。
    ① 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8页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大正藏,第44册,第481页。
    ② 大正藏,第46册,第729页。
    ③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65页。
    ④ 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1981年版,第687页。
    ⑤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8页。
    ① 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未刊稿),该文第二章《晚唐五代诗僧群体考将晚唐五代诗僧分为:庐山、闽地、吴越、湖湘、荆南、西蜀、岭南、长安、北方、宋初九僧十个群体。
    ① 参阅傅璇琮、陶敏著《唐五代文学史编年》,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44页
    ① 参阅聂永华《上官仪诗歌创作刍议》,《洛阳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3页。
    ②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7683页。
    ③ 大正藏,第55册,第559页。
    ① 大正藏,第50册,第256页。
    ② 《大正藏》,第52册,第472页。
    ③ 《大正藏》,第52册,第391页。
    ① 张弓《汉唐佛寺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8页。
    ② 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75页。
    ① 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8页。
    ② 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21页。
    ③ 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第704页。
    ① 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第514页。
    ② 刘肃《大唐新语》,《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页。
    ①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6页。
    ② 《全唐诗》卷八百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112页。
    ①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6页。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58—62页。
    ②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66—67页。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②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88—89页。
    ① 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5页。
    ① 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7页。
    ① 晁公武撰孙猛点校《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50页。
    ②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8页。
    ① 周复俊撰《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七,《四库全书》本。
    ②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96页。
    ② 《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
    ① 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3页。
    ② 欧阳修《文忠集》卷四,《四库全书》本。
    ①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页。
    ②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40页。
    ③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3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与批评》,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页。
    ① 赞宁著、范样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② 参阅贾晋华《皎然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③ 参阅贾晋华《皎然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页。
    ① 参阅贾晋华《皎然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页。
    ② 赞宁著、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① 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前言》,齐鲁书社1986年版。
    ① 赞宁著、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28页。
    ① 赞宁著、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29页。
    ② 《吴兴昼上人集》,《四部丛刊》本。
    ① 《吴兴昼上人集》,《四部丛刊》本。
    ① 《论语注疏》卷二,《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1页。
    ② 曹丕《典论·论文》,《全三国文·魏八》卷八,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97页。
    ③ 陆机《文赋》,《全晋文》卷九十七,《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013页。
    ④ 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① 《文心雕龙·原道》
    ②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页。
    ③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97页。
    ④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90页。
    ①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72页。
    ①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72页。
    ①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52页。
    ②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52页。
    ① 《陈伯玉文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②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62页。
    ③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97页。
    ①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35页。
    ① 韩泉欣《皎然诗论与佛教哲学》《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205页
    ② 《文心雕龙·诠赋》
    ③ 《文心雕龙·论说》
    ① 王昌龄《诗格》卷中,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① 韩泉欣《皎然诗论与佛教哲学》,《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205页
    ①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79页
    ① 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80页。
    ② 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第十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13页。
    ① 县域《禅月集序》,《全唐文》卷九二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04页。
    ② 何光远《鉴诫录》卷五,《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34页。
    ① 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9页。
    ② 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9页。
    ③ 贯休《禅月集》,《四部丛刊》本
    ① 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9页。
    ② 《全唐诗》卷八四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613页。
    ③ 《禅月集·后序》,《四部丛刊》本。
    ④ 《禅月集》卷五,《四部丛刊》。
    ⑤ 《禅月集》卷十二,《四部丛刊》。
    ⑥ 何光远《鉴戒录》卷五,《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35页
    ⑦ 《五代史补》卷一,《四库全书》本。
    ①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04页。
    ①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43页。
    ②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04页。
    ③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04页。
    ① 阮阅《诗话总龟前集·道僧门》卷三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页。
    ① 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2页。
    ① 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51页。
    ① 参阅田道英《齐己行年考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① 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0页。
    ① 《全唐文》卷九百,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9390页。
    ②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78年版。第39页。
    ① 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294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诗与批评》,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1页。
    ①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04页。
    ② 王梦简《诗格要律》,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478页。
    ① 孙昌武《文坛佛影》,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3页。
    ① 《唐文拾遗》卷二十七,《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10667页。
    ② 赞宁撰.范样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50页。
    ③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6页。
    ① 孙昌武《文坛佛影》,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9页
    ① 《文心雕龙·指瑕》
    ① 《全唐诗续拾》卷四十八,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472页。
    ② 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35页。
    ①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04页。
    《白莲集》,齐己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本事诗》,孟荣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北史》,李延寿,中华书局,1987年版
    《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陈书》,姚思廉著,中华书局,1972年版
    《禅月集》,贯休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禅月集校注》,陆永峰著,巴蜀书社,2006年版
    《沧浪诗话校释》,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祟文总目》,欧阳修、王洙、王尧臣等奉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禅宗与中国文化》,葛兆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禅与诗学》,张伯伟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禅与艺术》,张育英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禅宗与中国文学》,谢思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橫谈》,覃召文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禅思与诗情》,孙昌武著,中华书局,1997年版
    《禅和文化与文学》,季羡林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版
    《禅宗语言》,周裕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禅宗美学》,张节末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禅与诗》,李壮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张海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聂永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初唐诗》,斯蒂芬·欧文撰,贾晋华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
    《初唐诗学著述考》,王梦鸥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禅诗三百首赏析》,蒋述卓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大唐西域记校注》,玄奘、辩机,季羡林等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义净,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版
    《大宋僧史略》,赞宁撰,《大正藏》第54册
    《大正藏》,(日)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2年至1933年版
    《敦煌僧诗校辑》,汪泛舟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大历诗人研究》,蒋寅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大历诗风》,蒋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杜晓勤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佛祖统记》,释志盘,《大正藏》第49册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蒋述卓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佛教哲学》(增订本),方立天著,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陈洪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佛法概论》,印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双向建构》,何锡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范畴论》,汪涌豪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方法论》,刘明今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高僧传》,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古尊宿语录》,赜藏主编集,中华书局,1994年版
    《古今禅藻集》,释正勉等辑,《四库全书》本
    《龚自珍全集,》龚自珍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陈允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寒山诗校注》,徐光大校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项楚著,中华书局,2000年版
    《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郭朋著,齐鲁书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王根林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红土·禅床——江西禅宗文化研究》,段晓华、刘松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贾岛诗集笺注》贾岛著,黄鹏笺注,巴蜀书社,2002年版
    《旧唐书》,刘昀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五代史》,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鉴戒录》,何光远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景德传灯录》,释道原著,《大正藏》第51册
    《靖康缃素杂记》,黄朝英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郡斋读书志》,晁公武撰、孙猛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皎然年谱》,贾晋华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江南佛教史》,严耀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 张立文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南史》,李延寿著,中华书局,1975年版
    《历代诗话》(上、下),吴景旭著,中华书局,1960年版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著,古典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刘禹锡集》,《刘禹锡集》整理组点较、卞孝萱校订,1990年版
    《吕潋佛学论著选集》,吕潋著,齐鲁书社,1991年版
    《六祖坛经》,杨曾文校,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六说文学批评》,蒂博代著、赵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历代高僧诗选》,陈耳东编,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义挣,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
    《全唐诗话》,尤袤撰,《丛书集成新编》本
    《全唐诗》,彭定求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全唐文纪事》,陈鸿墀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全五代诗》,李调元编,《丛书集成》初编本
    《全唐文》,董诰等编,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诗话》,丁福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全唐诗重出误收考》,佟培基编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全唐诗人名考证》,陶敏编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张伯伟编撰,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十三经注疏》,阮元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
    《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年版
    《诗品注》,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诗品集注》,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隋书》,魏征等著,中华书局,1973年版
    《诗式校注》,皎然,周维德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诗式校注》,皎然,李壮鹰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诗话总龟》,阮阅撰,周本淳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诗人玉屑》,魏庆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蜀祷杌校笺》,张唐英撰,王文才、王炎等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
    《宋高僧传》,赞宁撰,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遂初堂书目》,尤袤撰,《四库全书》本
    《宋史》,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史·艺文志》,脱脱等修,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诗薮》,胡应麟著,中华书局,1968年版
    《十国春秋》,吴任臣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诗纪事》,厉鹗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二卷,宋绍兴中改定,叶德辉考证,《观古堂书目丛刊》本
    《宋诗话辑佚》,郭绍虞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诗话全编》(10册),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2001年版
    《释氏疑年录》,陈垣著,台北中华书局,1977年翻印本
    《隋唐佛教》,郭朋著,齐鲁书社,1980年版
    《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代禅宗文化》,魏道儒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版
    《宋金元文学批评史》,顾易生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隋唐五代文论选》,周祖譔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肖占鹏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盛唐诗》,斯蒂芬.欧文撰,贾晋华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
    《诗论:审美感悟与理性把握的融合》,赵永纪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诗与禅》,李壮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势与中国艺术》,涂光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六典》,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会要》,王溥撰,中华书局,1905年版
    《唐摭言》,王定保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国史补》,李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四僧诗》,释灵澈等撰,《四库全书》本
    《唐人选唐诗》(十种),殷墦、元结等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唐才子传校笺》,傅璇踪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
    《唐僧弘秀集》,李弊编,《四库全书》本
    《唐诗纪事》,计有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通志》,郑樵撰,中华书局,1987年版
    《唐人五十家小集》,元和江标影宋本校刊
    《唐诗品汇》,高棅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音癸签》,胡震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唐代佛教》,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郭绍林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版
    《唐音佛教辨思录》,陈允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吴汝煜、胡可先等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唐人轶事汇编》,周勋初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唐诗汇评》,陈伯海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唐人选唐诗新编》,傅璇琮编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唐五代禅宗史》,杨曾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唐刺史考全编》(共5册),郁贤皓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丁如明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汤用彤全集》(七卷),汤用彤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贾晋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唐诗选本提要》,孙琴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唐代诗学》,乔惟德,尚永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唐诗杂论与批评》,闻一多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
    《唐诗汇评》,陈伯海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唐代白话诗派研究》、项楚等著,巴蜀书社,2005年版
    《文赋集释》,陆机撰、张少康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文选》,萧统编、李善著,中华书局,1977年版
    《文心雕龙注》,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文心雕龙》,刘勰著、韩泉欣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汪春泓著,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五代会要》,王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五灯会元》,普济撰,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
    《五代史补》,陶兵撰,《四库全书》本
    《五代史阙文》,王禹偶撰,《四库全书》本
    《文献通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
    《五代诗话》,王士祯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文镜秘府论校注》,(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五代史略》,陶懋炳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五代十国史研究》,郑学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王梵志诗校注》,项楚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王梵志诗校辑》,张锡厚校辑,中华书局1997年版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周裕锴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张兴武著,少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
    《文坛佛影》,孙昌武,中华书局,2001年版
    《续高僧传》,释道宣著,《大正藏》第50册
    《新五代史》,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中华书局1974年版
    《新唐书》,欧阳修、宋祈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益州名画录》,黄休复撰,《四库全书》本
    《吟窗杂录》,陈应行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
    《意境探微》,古风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因动成势》涂光社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原人论》,黄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诸子集成》,国学整理社,中华书局,1959年版
    《吴兴昼上人集》,释皎然著,《四部丛刊》初编本
    《杼山集》,释皎然撰,《四库全书》本
    《祖堂集》,静、筠法师合撰,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版
    《资治通鉴》,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
    《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至1988年出版
    《周叔迦佛学论著集》,周叔迦著,中华书局,1991年版
    《中国禅宗思想历程》,潘桂明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禅宗与诗歌》,周裕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诗学》(第二辑),施议对、蒋寅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周祖讓主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中国禅宗通史》,杜继文、魏道儒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禅学思想史纲》,洪修平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版
    《中国佛教思想史》,郭朋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至1995年出版
    《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葛兆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
    《中国密教史》,吕建福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历代僧诗全集》,沈玉成、印继梁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方立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禅宗史》,印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佛教文化论》,赖永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张忠纲等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居士佛教史》,潘桂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禅宗通史》,杜继文、魏道儒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净土宗通史》,陈扬炯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华严宗通史》,魏道儒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佛教逻辑史》,沈剑英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佛教百科》(宗派卷),潘桂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佛教百科》(经典卷),陈士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佛教百科》(历史卷),潘桂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佛教百科》(教义·人物卷),业露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佛教百科》(诗偈·书画卷),张宏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禅学思想史》,(日)忽滑骨快天著,朱谦之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刘跃进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蔡镇楚著,岳麓书社,1999年版
    《中国文学理论史》(二),成复旺等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历代僧诗选》,周先民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历代僧诗精华》,吕子都选.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唐代诗僧的创作论研究——诗歌与佛教的综合分析》,彭雅玲,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6月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王秀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
    《皎然〈诗式〉研究》,许连军,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转型中唐五代诗僧群体》,查明昊,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2月
    《古代诗论意境说的肇始作——皎然〈诗式〉》,张寅彭,《上海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
    《论释子齐己的社会诗》,黄新亮,《益阳师专学报》,1984年第1期
    《略论诗僧贯休及其诗》,黄世中,《浙江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论僧齐己》,陈蒲清,《求索》,1984年第2期
    《唐代的诗僧和僧诗》,程裕祯,《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论皎然〈诗式〉》,孙昌武《,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论皎然的诗歌美学》,姜光斗,《南通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贯休诗论》(上、下),杨道明,《广西师院学报》,1986年第4期、1987年第2期
    《禅宗思想的民族化与中晚唐僧诗的繁荣》,黄新亮,《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唐才子传·齐己传〉笺证》,吴在庆,《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皎然诗论与韩孟诗派诗歌思想》,肖占鹏,《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
    《唐诗僧可朋说略》,李朝正,《文史杂志》,1990年第2期
    《自然·空灵·简淡·幽静——唐代僧诗的艺术风格管窥》,周先民,《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
    《皎然诗学评述(正、续)》,王运熙,《贵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第2期
    《诗僧丰干禅师》,萧宇,《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1期
    《中国诗僧现象的文化解读,仪平策,《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宋高僧传》的文学史料价值,李剑亮,《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汉唐僧诗发展述略》,黄新亮,《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皎然的“复古通变”论》,孟二冬、耿琴,(《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论中唐时期浙东的诗僧》,姜光斗,《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走出空寂的殿堂:唐代诗僧的世俗化》,普慧,《语文学刊》,1997年第5期
    《诗僧可朋及其〈耘田鼓〉》,吴天墀,《文史杂志》,1999年第11期
    《齐己行年考述》,田道英,《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论寒山子及其诗作——兼谈僧诗创作的文人化倾向》,张海沙,《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湖湘诗僧齐己与沩仰宗》,尹楚彬,《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论唐代僧诗的生命意识》,余来明,《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
    《唐代诗僧文化的几个问题》,查明昊,《皖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唐代文士和诗僧的愤世嫉俗诗》(景遐东《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唐五代诗僧齐己的诗学理论探微》,朱学东,《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贤圣无他术圆融只在吾”——唐末五代诗僧贯休诗论探微》,朱学东,《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唐代僧诗概论》,陆永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杳杳寒山道〉——诗僧另类人生的偈语》,孙永久,《语文天地》,2002年第18期
    《上官仪诗歌创作刍议》,聂永华,《洛阳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齐己交游考》,田道英,《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论灵一诗僧在唐代诗禅文学史上的禅地位及创作》,朱学东,《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诗僧无可的诗歌创作》,李俊标,《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
    《诗情缘境发 法性寄筌空——唐代诗僧的双重人格》,李俊,《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
    《晚唐五代诗僧的“吟癖”及其成因》,王秀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经天纬地物——晚唐五代诗僧的“尊诗观”》,王秀林,《求索》,2005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